冷翠烛(17)

楼主 (文学城)

*

韩愈有许多朋友。与朋友间写过许多迎来送往唱和游戏的诗和文章,一些后来成为名篇。相比之下李贺的生活就孤寂得多。他的朋友很少,寥寥几个屈指可数,而且也都默默无闻,混得不是很得志。比如他写过一首《送沈亚之歌》。诗的题记中说:“文人沈亚之,元和七年以书不中第,返归于吴江。吾悲其行,无钱酒以劳,又感沈之勤请,乃歌一解以送之。”乐府歌词一章称为一解。这里指的是一首诗。大抵因为沈亚之科考落榜,返乡时李贺他送行,但那时李贺穷困潦倒,没有钱买酒,还是沈亚之买的酒,于是就写下了这首诗。想想李贺也真是可怜。

沈亚之,字下贤。他和杜牧也是好友。杜牧曾写过一首《沈下贤》的诗。“斯人清唱何人和,草径苔芜不可寻。一夕小敷山下梦,水如环佩月如襟。”诗写于大中四年,850年,杜牧时任湖州刺史,在经过沈下贤曾居住过的小敷山时有感而作此诗。在杜牧全集中好像专门写诗人的诗仅此一首。李商隐时沈亚之早已去世很多年了,但李商隐也曾模仿过沈亚之诗歌作风格,写过一首《拟沈下贤》。似乎沈的诗在当时是颇有影响的。但沈亚之是一个谜样的诗人。他的生平记录极为简单,生卒都不详。《全唐诗》只留有他的诗作二十余首,且似乎都不是他最好的。而沈亚之真正重要的留下了四篇传奇小说:《湘中怨解》,《异梦寻》,《秦梦记》,《冯燕传》。这四篇小说都是非常有名,而且都非常独特。沈的叙述有着一种梦境的感觉,隐约有着大卫·林奇的电影的风格。或许这正是吸引李贺、杜牧和李商隐的地方。

沈亚之的的文字清丽却又古质,总是流露着淡淡的伤感的气息。《湘中怨解》是一篇很短的小说。小说开始讲,说湘中怨这个故事很怪媚,学者不愿记述,但喜欢的人又会对这个故事着迷,所以他就如实了把它记录下来。故事大概发生在武则天的年代,一天太学进士郑生清晨天还没有亮的时候外出,经过洛桥,听见桥下有人哭泣,声音十分悲哀。那时天上还挂着晓月,郑生于是下马,寻声走到桥下,看见一个美艳的女子,双眼哭的通红,正在用袖子擦眼泪。询问时那个女人说,她是孤儿,一直由兄嫂抚养,但嫂子对她十分不好,所以今天她想要跳河寻死。郑生连忙劝阻,并表示那个女子去他家住。那女子说如果他不嫌弃自己愿意侍奉郑生。于是,两人就生活在一起。女子名字叫汜人。这个女子很奇异,她会背《九歌》、《招魂》、《九辩》这样的楚人的辞赋,而且自己还能模仿着做一些这样的楚辞,然后吟唱。她写的文辞美丽伤绝。郑生家里贫寒,两个人过日子就更艰辛了。后来,有一天这个女子从她的小箱中取出一块丝巾,那块丝巾极轻,上面的锦绣精美,看上去很奇异,结果一胡商以千金买去了。就这样两人十分恩爱,过了几年和谐平静的幸福的日子。然而,有一天女子忽然对郑生说,自己是湘中蛟龙宫中的仙女,因罪被谪人间,现在时候已满,她要回去了。两个人于是痛哭一场,郑生极力挽留,但女子还是走了。十年之后,郑生在岳州岳阳楼聚会。这十年中他仍然想念着汜人。来到湘水边上,郑生十分惆怅,作诗云:“情无垠兮荡洋洋。怀佳期兮属三湘。”这时水上驶来一艘画舫,舫上有彩楼,高达百余丈,上有纬帐画栏,光彩四溢,船驶近,纬帐掀起,里面正在吹奏歌舞,那人的样子都仿佛是仙女,衣衫如彩色的烟云水雾,长袖飘拂。这时其中一女子开始上前起舞,面容清美,她的样子就像是当年的汜人。仙人边舞边唱,“溯青山兮江之隅。拖湘波兮袅绿裾。荷卷卷兮未舒。匪同归兮将焉如!” 仙人舞毕敛袖站立,望着岳阳楼,而此时楼上的郑生也一直在看着她。两人就这样隔水四目相望,须臾,江上忽然狂风大作,怒波涛天,水面上顿时一片迷茫,那艘画舫就看不见了。小说的叙述简单,在这种简单构成了一种特殊的效果,使得故事的讲述像是在讲一个有些模糊的梦。沈亚之的文字有一种魅力,既不很轻,也不太重,不是非常细腻,但也不粗旷,总是有着轻微的朦胧和迷离,并一直散发着淡淡的伤感。《湘中怨解》的结尾也与绝大部分中国历史上的爱情故事的圆满幸福的结局不同,但同样也不是很伤痛的悲剧,仍然是一种迷离,在这里人和神仙都无法掌握各自的命运,他们曾经在一起相爱,但谁也无法留住彼此,谁也没有真正得到这份爱情,当江上的风波平静云雾散去时,他们在人间和水中所有的就只是迷茫、无奈和相思的痛苦感伤了。

李贺和朋友间写的诗似乎并不刻意炼字锻句,都是属于私人性质的。从他的诗歌中可以看出他对朋友的情感十分真挚。他曾他给的小弟写过的几首诗,《示弟》,《题归梦》都亲切感人。他还曾给小弟写过《勉爱行两首送小季之庐山》。小季,即小弟。他的小弟要去庐山就任,李贺写诗送行。第一首说:洛郊无俎豆,弊厩惭老马。小雁过炉峰,影落楚水下。长船倚云泊,石镜秋凉夜。岂解有乡情,弄月聊呜哑。小雁过炉峰,影落楚水下。这是他在想象小弟经过香炉峰时,身影映在潘阳湖中。黎简评论这两句诗,“以此贴切小弟,真是冰雪聪明。离别之感,亦在句中。”第二首中“青轩树转月满床,下国饥儿梦中见。维尔之昆二十馀,年来持镜颇有须。”说说老母居室外的树影,静夜里随着月光转移,母亲在梦中梦见自己的小儿子到江西。接下来,而“尔之昆”即你的长兄,就是李贺自己,他说自己今年二十岁了,镜中胡须已经长的很有些旺盛的意思了。这些诗句写来毫无做作,随情涌出,正如刘辰翁评论:“非深爱,不能道此兄弟情。”而此时的李贺就不再是一个沉浸在幻想中的大男孩,而变成了对小弟关心倍至的大哥哥了。

 

*

李贺写过一首《钓鱼诗》:

秋水钓红渠,仙人待素书。
菱丝萦独茧,菰米蛰双鱼。
斜竹垂清沼,长纶贯碧虚。
饵悬春蜥蜴,钩坠小蟾蜍。
詹子情无限,龙阳恨有余。
为看烟浦上,楚女泪沾裾。

“秋水钓红渠”,红渠:指花映红的渠水。这句不甚符合语法,是诗意的表达,即垂钓于秋天鲜花映红的渠水之上。

“仙人待素书”,素书,就是“尺素”。这也是中国最有名的典故之一了。此典出自《文选》《古乐府•饮马长城窟》:

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展转不可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
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

这首古乐府相传为东汉蔡邕所作。前几句由思念到梦境,忽真忽幻,忽远忽近,最后,转化为“展转不可见”之遥远不可及。然后,镜头又一下变成苍凉开阔的枯桑、天风和海水。再接下来,写出一个很是奇异的故事。爱人分离,最终各自与他人相伴。然而,有一天远方客人带来一条鱼。客人走后主人竟然在鱼腹内发现一封从未寄到的信。“长跪读素书,”这里写的十分细腻形象,然而书中写的是什么呢?只有“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时间仿佛停止。无比悲凉。

“菱丝萦独茧”,这里的独茧与后面“詹子情无限”,同是《列子》里“詹何钓鱼”的故事。

詹何以独茧丝为纶,芒针为钩,荆蓧为竿,剖粒为饵,引盈车之鱼于百仞之渊、汩流之中,纶不绝,钩不伸,竿不挠。楚王闻而异之,召问其故。詹何曰:“曾闻先大夫之言,蒲且子之弋也,弱弓纤缴,乘风振之,连双鸧于云际,用心专,动手均也。臣因其事,放而学钓,五年始尽其道。当臣之临河持竿,心无杂虑,惟鱼之念,投纶沉钩,手无轻重,物莫能乱。鱼见臣之钩饵,犹尘埃聚沫,吞之不疑。所以能以弱制强,以轻致重也。大王治国诚能若此,则天下可运于一握,将亦奚事哉?"楚王曰:“善。”

“独茧”指大个长丝的优质蚕茧。 “连双鸧于云际”,鸧音昌,一箭射下两只黄鹂鸟。这个故事非常有意思,它写出中国古人一种典型的天真性格。

故事大致是,楚王问这个詹何钓鱼的诀窍,詹何说他研究钓鱼但并不研究钓鱼而研究射鸟。射鸟的道理研究好了,他钓鱼就神了,把鱼饵往水中一撒,然后只要做到心无杂念,只想着那些鱼,那些鱼就会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犹如尘埃聚沫,纷纷争先恐后的吞钩,一点犹豫都没有。然后,詹何就又开始说起治理国家了。中国自古文人都关心国家大事,喜欢利用各种机会献计献策。他对楚王说,大王只要按照我说的方法不是去钓鱼而是治理国家,那您厉害大了。

这样可真是邪门歪道,这里缺乏一种专业的精神和严谨探索的方式,而是一种浪漫主义的天真的思维。也就是忽悠。

龙阳事出自《战国策》,大概是,龙阳君得幸于魏王,一次王与共船而钓,钓着钓着龙阳君突然哭了,说:臣钓得大鱼,而弃前所得 小鱼矣。今四海美人甚多,臣亦不异所得鱼也。据百度介绍这个龙阳君也不仅仅是魏王的男宠,而且还是魏国数一数二的剑术高手,而且,对政治有极高的敏感性,经常代表魏国出使他国,并且完美地完成任务。所以,同时兼具美人、男宠、计谋家、武术家、外交家等多重而复杂的身份。

“魏王曰:诶,有是心也,何不相告也?于是布令四境之内,曰,有敢言美人者族。”

当年魏王听了龙阳君的话后就说:君啊,有想法为什么不告诉我呢。然后,魏王下令有敢给他献美女者,灭族。

真爱总是有些残忍的。

李贺的这首钓鱼诗先叙述尽环境,然后细致描写钩饵,随后就想到了历史上钓鱼的典故,最后又仿佛看见水面上有楚女眺望远方留下眼泪。诗写的神思颇为散漫。

唐朝是一个娱乐的时代。许多诗人都会记住自己的娱乐活动。可是,我们可怜的李贺一生的诗作中娱乐很少,只有这么一首钓鱼,却也写得寂寞冷清。

 

*

中国历代写钓鱼的诗非常多,最早有姜太公钓鱼钓的是周天子。《史记》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第二》:

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周西伯。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彲,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于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与语大说,曰:“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载与俱归,立为师。

后来又有庄子钓鱼钓出一个著名的典故。《庄子·外篇·秋水》: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就是这样。他钓鱼,楚王听到后就派大夫去请他做官。庄子一如既往的酷。他戴着墨镜,拿着杆根本不看来自人,而是用背影说:我听说大王庙里藏着一只神龟的尸骨。你们说这只龟是想死了留下尸骨给人们敬拜还是想自由自在的活在泥塘里呢?那两个大夫立即齐声回答说:当然是愿意活在泥塘里啦。

不过,《庄子》里还有一个关于鱼的更著名的故事,说: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总之,中国人非常早就开始打鱼,半坡遗址中就有鱼纹的器皿,开始钓鱼没有鱼竿,到了唐宋鱼竿逐渐成熟。不过,中国文化中的钓鱼的目的往往不在于鱼。

 

*

杜甫和韩愈都写过更热闹的叉鱼和打鱼诗。韩愈的《叉鱼招张功曹》说:“叉鱼春岸阔,此兴在中宵。”诗写于中宵。可能因为唐代元宵节禁止捕鱼,所以人们在中宵解禁之后就都出来叉鱼娱乐。但“大炬然如昼”则颇为费解。夜晚点着火炬怎么能看到水中的鱼呢?可老韩又写“深窥沙可数,静搒水无摇”,水中清可见底。看来韩愈也是叉鱼高手,自谓:“刃下那能脱?波间或自跳。”而被老韩叉中的鱼的样子是:“中鳞怜锦碎,当目讶珠销。”,其状态经老韩一写令人心寒。叉到之鱼恐怕样子都是触目惊心的。皮日休也写过一首叉鱼诗,说:“照见游泳鱼,一一如清昼。”这似乎也是在夜晚用火把照着叉鱼。而叉中之鱼,“中目碎琼碧,毁鳞殷组绣。”所以,潭中的鱼都被吓坏了:“迷火逃翻近,惊人去暂遥。”完全惊慌失措了。而捕鱼的人们这时更加冷酷:“竞多心转细,得隽语时嚣。”随后老韩又是引经据典,他说他们把潭中的鱼都叉光了,这倒也不见得,可能又是老韩愈的文学的夸张。不过,收获满满是肯定的。大家都很高兴,当场就吃起鱼生了。而这时老韩就又思念起他的老朋友们了。

 

*

杜甫写过《观打鱼歌》和《又观打鱼歌》。两首诗都不太为人熟知,不过很值得一读。杜甫可以算是中国最早将大俗事入诗的大诗人了。在这一点上,韩愈和白居易都是步他的后尘,是他的追随者。

观打鱼歌

绵州江水之东津,鲂鱼鱍鱍色胜银。
渔人漾舟沈大网,截江一拥数百鳞。
众鱼常才尽却弃,赤鲤腾出如有神。
潜龙无声老蛟怒,回风飒飒吹沙尘。
饔子左右挥双刀,脍飞金盘白雪高。
徐州秃尾不足忆,汉阴槎头远遁逃。
鲂鱼肥美知第一,既饱欢娱亦萧瑟。
君不见朝来割素鬐,咫尺波涛永相失。

《观打鱼歌》写的非常传神,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杜甫文字中的情感。

对比杜甫,韩愈的诗中有一种非常现代的气质,即他的叙述中有一种冷漠,也就是一种不带感情的冷静或冷漠的客观描写的特色,而杜甫的眼中、文字之中万物都是有情有着生命的。杜甫对于生命又总有一种怜惜和温情。 “绵州江水之东津,鲂鱼鱍鱍色胜银。渔人漾舟沈大网,截江一拥数百鳞。” 这些文字一经杜甫写出于是就都有了感情和温度。物伤其类,至少人是有着一种同情心和通感能力的。所以,杜甫就想到:“潜龙无声老蛟怒,回风飒飒吹沙尘。”这样的诗句还有在一种苍茫。这里杜甫的想象和韩愈、李贺、李白的想象形成对比。他们都有着惊人的奇丽与飞扬,但又彼此不同。“鱼龙回夜水,星月动秋山。”杜甫这样的想象不仅美丽,更有着一种动人的温和。不过,《观打鱼歌》的最后杜甫突然爆发出强烈的情感。“君不见朝来割素鬐,咫尺波涛永相失。“而刚刚还在轻松的似不经意的谈着:“鲂鱼肥美知第一,既饱欢娱亦萧瑟。”而正是这样的突然的变化才使得这情感的力量如此巨大,至于大到让读者的内心一颤的地步。

网上有香港中文大学博士江弱水的文章曾分析到杜甫:

“对于杜甫、莎士比亚这些最伟大的作者来说,他们本身就自成一个宇宙,而宇宙绝不单一。顾随说,杜甫能够将‘世法’写入‘诗法’,能够把‘不调和’写成诗。这也就是‘新批评’所追求的‘异质性’(heterogeneity)。新批评派文论最推崇的是莎士比亚,他会在优雅的罗密欧身旁弄一个茂丘西奥耍贫嘴,在美丽的朱丽叶身边安排一个奶妈唠唠叨叨,还讲黄色笑话。只有神经极为粗壮的人才能做这种事情。杜甫从来不像那些胃口较弱的作者,只能用一种过滤的、提纯的写法。比如他的名篇《北征》,开头说‘苍茫问家室’,‘恸哭’‘幽咽’地到了家,他马上就注意到女儿的穿着,‘海图坼波涛,旧绣移曲折。天吴及紫风,颠倒在短褐’,他就觉得乱得有趣:‘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他又觉得好玩。前面那些‘臣甫愤所切’的东西,好像这会儿全丢到脑后去了。所以《杜诗镜铨》上引论者的评语:‘凡作极要紧、极忙文字,偏向极不要紧、极闲处传神。’那些作为巨大的精神现象的作者,杜甫,莎士比亚,还有鲁迅,往往如此。大家可以去看鲁迅晚年的杂文,《题未定草》、《病后杂谈》等等。《病后杂谈》一会儿讲生病,一会儿讲剥皮,一会儿又讲买书,七扯八拉,也是作的极要紧、极严重的文字,却总是插入一些极不要紧、极闲、极诙谐的片段。”

李白、韩愈和其他许多富有才华的诗人,他们的诗写的都极为出色,但他们和杜甫相比总缺乏一种温暖的东西。那是一种对生命和世事的爱,是一种内在的真挚的情感。杜甫的诗中还总有一种很明亮、有力的东西。它给人以力量,就像他写观看打鱼,当他写到“众鱼常才尽却弃,赤鲤腾出如有神”时,就是这样明亮、矫健、有力。杜甫的诗中有一种信仰的力量,它表现为始终如一的忠诚和锲而不舍的追求。杜甫诗中很少有消极的抱怨和逃避。这些都是真正的儒家的精神。这种儒家精神直到今天仍然是中国人的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也是杜甫被许多知识分子视为中国最伟大的诗人的原因。

 

冷翠烛(1)

https://bbs.wenxuecity.com/teatime/630170.html

冷翠烛(2)

https://bbs.wenxuecity.com/teatime/630382.html

冷翠烛(3)

https://bbs.wenxuecity.com/teatime/630732.html

冷翠烛(4)

https://bbs.wenxuecity.com/teatime/631211.html

冷翠烛(5)

https://bbs.wenxuecity.com/teatime/632106.html

冷翠烛(6)

https://bbs.wenxuecity.com/teatime/633903.html

冷翠烛(7)

https://bbs.wenxuecity.com/teatime/634387.html

冷翠烛(8)

https://bbs.wenxuecity.com/teatime/634890.html

 冷翠烛(9)

https://bbs.wenxuecity.com/teatime/635546.html

冷翠烛(10)

https://bbs.wenxuecity.com/teatime/636310.html

冷翠烛(11)

https://bbs.wenxuecity.com/teatime/637367.html

冷翠烛(12)

https://bbs.wenxuecity.com/teatime/638197.html

冷翠烛(13)

https://bbs.wenxuecity.com/teatime/639433.html

 冷翠烛(14)

https://bbs.wenxuecity.com/teatime/640152.html

 冷翠烛(15)

https://bbs.wenxuecity.com/teatime/641015.html

 冷翠烛(16)

https://bbs.wenxuecity.com/teatime/641927.html

《鹭鸶》杜牧   雪衣雪发青玉嘴,
群捕鱼儿溪影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
一树梨花落晓风。   杜牧捕鱼时,却看见一行惊起的鹭鸶。

 

 

 

 

 

影云
这一篇写的极美!那种情怀让人会梦回古代,即便我们生活在一个正在对未来人说逝去的古代里。
好了,最新的大毛笔书法加上了。汗都累出了一头。一诗三写,难以取舍。
影云
一首诗的三种写法!里面似乎有着激情的buildup,越来越浓烈!
是的。是的。你提醒我了。我忘了把书法杜牧的诗加上了。刚刚加上。雪衣雪发青个嘴。还好啦。
的确很美。杜甫的这首诗也是非常好的。下篇还要讲鱼,非常精彩。
我 不知道。不过,不同心情写的明显不同。这非常有意思。往往比绘画更明显。可能因为书法比绘画简单。是单纯的线条的原因。
影云
读完你的这一系列,我发现自己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一种亲近。

沈亚之的小说写的真是迷离之美。我喜欢这句"当江上的风波平静云雾散去时,他们在人间和水中所有的就只是迷茫、无奈和相思的痛苦感伤了。"

影云
我很喜欢这篇里关于鱼的!打开鱼收到信让我想起了失去爱里的漂流瓶 还有读沈从文情书里假想的翻船的一幕。

沧海桑田,而这信,私人的信,独自地飘浮在水中,既有这等待寻找,也或许什么也没有,只是漂泊前进。

.
.川晔
这里写了很多故事,我一眼只看见庄子秋水篇的,有意思。有空再慢慢读
是的川川,还有更有意思的。那是看你千变也不厌啊
唐静安
这些都是真正的儒家的精神。这种儒家精神直到今天仍然是中国人的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也是杜甫被许多知识分子视为中国最伟大的诗人的原因
唐静安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是的。满嘴芬芳,语无杂乱。天地亦有邪气。云升雨降,有人残废,有人牺牲。敢叫日月换新天。
s
swimmingboy
典故诗词随手拈来,看似信马由缰实则构思缜密,真高人也。
清水河谷
写的真好啊!有境界,有功力!哈哈,就是读立兄的文章,想到巴巴拉,有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