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学录取是玄学,申请是科学。家长和孩子把该做的做好了,以后不后悔就是最大的成功。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学生申请前的十数年经历归结成五个东西,决定学生能上什么大学:学习成绩(GPA),荣誉(Honors),课外活动(EC),推荐信,申请文书。下面展开说说。这些全是基于本人经验和主观判断,仅供参考。各位看官尽管挑挑拣拣,因地制宜,切不要照搬。 第一重要的还是学习成绩,直接的指标是GPA排名和标考成绩。现在很多高中没有公开的排名,但学校内部还是有排名或者ranking的,这会直接在康嫂的推荐表上反映出来。要上top大学的,除非走各种特招,GPA需要做到最top。就算不上top,高GPA可以帮助学生拿到基于merit的奖学金。除藤校外,优异的成绩很有机会直接变现。要做到高GPA,可以考虑以下几点:1)初中的时候打好数学基础。网上很多无知的人攻击学AMC的做法。学过AMC或者AOPS的一大好处是到高中后数理化学科学起来会很轻松,可以直接上honor或AP,而且不需要花太多功夫就可能拿好成绩,这样多出来的时间就可以做很多其他的事。2)做好课程规划,在兼顾兴趣的情况下尽量选weight高的课。九年级的时候就应该了解一下学校都提供什么样的课程。美国高中都有学生手册,最好是家长和孩子一起过一下,不要做撒手掌柜。不然孩子需要你提供建议的时候,你一点用处没有。再牛的孩子,都有需要家长支持的时候。冲好学校的,12年级的选课需要有一定难度,展示孩子的有能力和潜力。申请大学而言,junior结束时候的GPA最重要。3)对于好学生来说,group project遇到猪队友是最容易拉低成绩的情况,要有合适的对策,不要被坏学生带偏。4)了解一下学校有没有POWER SCHOOL之类提供给家长的APP,可以随时了解孩子的成绩。平时作业如果迟交或者不交,对最后成绩也会有大的影响。美国高中学习其实没那么难,难的是保持一个好的学习习惯。这个应该是基本要求,不是卷不卷鸡不鸡的事情。最后是标考,一是好学校恢复标考只是时间问题,二是好的标考成绩对应的是更多的merit base scholarship机会。不要迷信裸考,做几套练习题不丢人。孩子高中用Naviance平台的话,可以按每个大学查询自己学校往年申请情况。如图。根据这个可以大致估计孩子申请中签的可能性,或者在高中初期确定努力目标。 第二就是各种奖项。大学申请用的COMMON APP上可以列5个奖项,需要填写是国际水平,全国水平,州水平,区域水平还是学校水平,只算高中期间的荣誉。基本上九年级开始就可以想想12年纪申请的时候上面能放什么。理论上这5个奖应该是academic相关的,实际上如果孩子文艺体有非常好的奖项,放上去无妨。比如全国水平的运动奖、艺术奖,总比放个AP SCHOLAR更有用。有的孩子奖项太多,需要好好选择,比如优先选和专业选择有关的,和申请文书匹配的,而把其他某些奖项放到对应的EC里面。有的孩子觉得自己没啥东西,其实不一定。家长一定要知道自家娃都做过什么,有什么成绩,这样可以帮孩子把把关。美国很多高中每年只有获奖的学生和家长会被通知出席颁奖典礼,各种奖项不公开。低年级的小奖,到高年级就可能积累成大奖。这些成就放到5个honor里面也会有分量的。如果孩子大学申请的时候这5项啥都没有,那还是有遗憾的。 -------------------------------------------- 第三是课外活动(EC)。美国学校的一大坑爹处就是放学太早,学生最迟下午三点基本就得自己管自己。按一年180个school days,每天11点睡觉算,不计周末和节假日,学生上学期间除了睡觉还有1400以上的小时自由支配。如果家长完全放了不管,小孩最容易打发时间的方式就是电子游戏和刷视频。这些活动一旦超过一定比例,结果和吸毒差不多,孩子不会再对其他任何事情产生太多兴趣。这种情况下已经不是爬藤还是去CC的问题,而是成年后孩子还有多大希望度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用EC填充这些时间是最简单的解决办法。通过EC孩子可以学会有担当,毅力,同情同里心,学会与人打交道,发现兴趣,建立健康的朋友圈。只要坚持,就算是打酱油也会有收益。 EC大致分为以下几类:学术相关,包括STEM的club,竞赛,research,internship,summer camp等等;学生会或者议会;艺术;写作和语言;社区和义工;宗教服务;勤工俭学或者家庭责任;体育;其他兴趣爱好,例如Youtuber或者烹饪。大学申请一般只有十个空间(MIT和加州系可能不同),这十个活动是前面honor list的基础,有了这十个活动的描述,申请人的形象会进一步变得生动。这些活动需要说明是几年级,花了多少时间,做了什么或者成就如何。如果EC太多,可以优先考虑有连续性的,有leadership或获奖的,和essay及专业选择匹配的,更能显现个人品质的。和专业选择有关的活动,比如数学、物理、奥赛team,或者校刊、debate、模拟联合国,这些如果有初中期间的积累固然好,高中开始也不晚。一是坚持就有机会,二是这样贴合申请材料显示的人设。想象以下一个申TOP CS的学生如果都没有这样的相关EC,可能性能有多大。体育和艺术比如音乐和绘画,都需要长期坚持并投入大量时间。前面的GPA是建立在同时兼顾EC的前提下的,所以此类EC在申请的时候很加分。美国社会尤其看重体育,学校和社区在体育上设立的各类奖项很多,选择一个合适的项目并坚持,有百利无一害。但是,容易经常导致严重伤病的,需要经常逃课比赛的项目要谨慎。此外,社区活动体现学生的人文品质,大多数高中也需要一定的义工时间才能毕业。切记不要鼓励孩子作假,不要包办,尽量有持续性和有主旨,而不是一大堆随机的活动。义工活动多了,可以申请总统义工奖,还有其他社区活动相关的奖项或者奖学金,例如The Prudential Spirit of Community Awards。前面说的5个奖项填不满的话,填这些也挺好。不少EC需要家长义工,建议家长们不要找各种借口退缩,家长的参与是最大的支持。亚裔少的地方很多小中娃有认同焦虑,不愿家长在学校抛头露脸。最好帮助孩子们认识到我们都是社区中的一员,有义务和责任参加各种活动,和其他族裔没有区别。让孩子们习惯自己的家长和学校其他家长是一样的人,甚至更好的人。 ----- 第四推荐信。Common App上需要提交两个推荐老师和学校康嫂的信息。一般来说,两个老师需要是一文(humanity, language或者social science)一理(Math or Science),有的学校明确要求这点。除这三位,有的学校允许提交另外的推荐信,但有的不接受这三者之外的推荐。App上给推荐人一个评估表,会问推荐人认识学生多久,怎么认识的和怎么个认识法。“What are the first words that come to your mind to describe this student?”, 介绍推荐老师所教课程的内容和难度等等,然后是16项打分,包括:academic achievement, intellectual promise, quality of writing, creative thought, productive discussion, faculty respect, disciplined habits, maturity, motivation, leadership, integrity, reaction to setbacks, concern for others, self-confidence, initiative, overall. 评分从below average 到excellent (top 10%), outstanding (top 5%), top few encountered in my career. 推荐老师除了必须提交这个表格,还可以附上推荐信。也就是说,学生从老师那里得到的,可能只是推荐表,而没有个性化针对性的推荐信。学生需要选择是否看推荐材料(FERPA waiver)。如果学生不选“不看”的选项,老师可能拒绝推荐。 有了这些基本了解,怎么选择推荐老师呢?当然,这最终是孩子的选择,但不妨碍家长提供一些思路。第一,得找任课老师。第二,如果有junior year的老师,就不要选9、10年级的老师,因为9年级那时的被推荐人代表不了当下的自己。第三,得选自己表现还行的课的老师。如果目标是TOP学校,最好是难度很大的课的老师。当然最最重要的是,需要找信得过的老师,和老师有良好的关系还是很重要的。学得超前的小中娃很多,比如前面我建议初中娃搞好数学,到了高中数理化学起来就容易。但这种做法有一个危险,小孩很容易自我膨胀,非常看不起同学和老师。加上一般美国娃又特别喜欢当面或者背后diss老师,小中娃容易因此变本加厉。这种情况家长不要随便附和,要注意引导。第一要尊重每个老师,很多时候老师教得差只是因为班上其他同学差。第二无论成绩好坏,要学会在课堂上帮老师忙,包括回答问题或者不懂就问。对于一般学生来说,态度和成绩同等重要。当然对于目标高的学生,两者都重要。11年级放假前最好确定推荐老师,而且最好面见老师取得同意而不只是发邮件,要告诉老师自己的申请计划、时间表并征询建议。学校会建议学生准备一些材料,但很多小孩不当回事,不会理睬。这些材料包括个人简历,personal statement介绍自己的情况,或者cheat sheet罗列一些自己的梦想,爱好,成就等等,给推荐老师提供子弹。申请TOP学校的,要和老师深度交流,争取除了表格还要有单独的推荐信, 去描述被推荐人的academic and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这个过程中家长还能帮什么?不是忙着拯救世界的话,不要逃避家长会。每学期高中会提供机会见老师,11年级高中康嫂会提供1对1会议讨论升学规划。如果孩子高中毕业你都没去过学校的话,估计很难赢得孩子的尊重和感谢。老师在见你之前,一定会整体review一下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如果你的孩子非常优秀,这是一个机会去加深老师的印象,不然数学老师可能都不知道你娃写作也那么好,体育老师不知道你娃还是个学霸。如果你的孩子是路人甲,老师可能因此记住你娃是谁了。无论如何,你至少可以知道老师眼里你家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和班上的位置,回来再反馈给孩子。有这些信息,孩子选择推荐老师的时候多一个参考。 ---------------- 第五申请文书(essay)。除了少数赚学费的大学,稍正规的大学都要求一篇申请文书。TOP学校大多还有自己单独的要求,需要学生提交不同的小作文。对12年级学生来说,前面四项基本上是生米煮成了熟饭,除了保证开学初的GPA(大学可能会要求提交第一季的成绩单),主要的工作就是写文书。这个过程是家长孩子间最容易发生激烈冲突的时候,鸡飞狗跳的抓马很常见。前面讲到11年级结束后,学生最好准备好简历,personal statement或者cheat sheet提供给写推荐信的老师。这个准备其实也是写文书的开始。同时各种校外的award或scholarship都需要交各种申请文书,这些文书的topic和大学文书多有重合。所以11年暑假期间积极申请各种奖项,是一举多得的好事。举几个比较有影响力的奖项:STS scholarship,Coca-Cola scholarship,Heisman High School Scholarship。网上搜一下,很多州也有自己的各种奖项或奖学金。 申请文书实际上是命题作文,使用Common App的大学要求申请人从prompts里任选一个主题(MIT和UC系除外),字数250到650。每年主题会有些变化,但基本换汤不换药,所以可以提前准备。高中AP语文老师可能会在11年级的时候把essay当作作业给学生练笔,这是头脑风暴的一个好时机。不同学校有不同的小文书,有的可以互相借用,有的要完全重写。11年级的暑假最好不要荒废了。大多数老父亲老母亲最剧烈的头疼,都是因为最后一分钟申请文书还没有定稿。申请交不了,一切白搭。 Essay不是作文竞赛,所以不需要太炫的写作技巧。Essay目的是让AO看到一个数据以外的活生生的人,所以无论文科娃还是理科娃,选题和写作的重点是让人看到真实的,最好的自己。注意,不需要是最成功的自己。网上有很多资源和讨论,我比较认同的有几点:第一,不要随便卖惨。AO一天要看无数小文书,不要给他们传递负能量和负情绪。所以有3D禁区:death,disease,divorce。除非是顶尖高手,最好不要分享这些东西。我看到过一个例外是Agigail Mack 纪念她亡父的essay,帮助她进了哈佛。想写类似话题的孩子,不妨以此为标杆。第二,不要偏题。注意要以自己为中心,不要有过多笔墨去写其他人,比如父母、sibling。第三,不要说其他人的坏话。比如写运动队coach如何不公平,自己如何克服种种偏见获得成功这类文书,AO会认为这是一面之词,只会给人负面印象。作文是孩子的事,家长能做的其实不多,最多无非是催一下时间进度,运气好的,孩子会主动问你对选题的建议,写完了给你读一下听听意见。我很有幸有过这种体验,也遇到过不少前辈家长,说自己从来没看过孩子的申请材料,完全没有参与申请过程。个人以为,孩子申请过程中一定不要闭门造车,需要有OPEN MIND,广泛采纳意见。孩子愿意和你交流,分享,邀请你加入人生的重要选择时刻,夫复何求。当然我们不要强加自己的意见,争取多听少说。我家小孩在选题的时候举棋不定,后来和老师谈,和同学谈,和我们谈,最后受到启发。写作过程中孩子们都互相分享,挑刺,也请AP老师提建议,然后成文。这个过程中很有意思的是,他们不会用其他人改的现成句子,一定要自己重写去修补缺陷,动不动就大段大段重写。老中家长不一定能帮到文法句式,但看看行文逻辑还是可以的。 最后说感慨一下鸡娃还是躺平,爬藤还是州大的永恒话题。几句感悟:取法上,得其中。很多事情是水到渠成,急或不急都不是办法。做人父母就没法不食人间烟火,一切以孩子身心健康,安居乐业为终极目标。祝大家好运,握手!
美国大学录取是玄学,申请是科学。家长和孩子把该做的做好了,以后不后悔就是最大的成功。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学生申请前的十数年经历归结成五个东西,决定学生能上什么大学:学习成绩(GPA),荣誉(Honors),课外活动(EC),推荐信,申请文书。下面展开说说。这些全是基于本人经验和主观判断,仅供参考。各位看官尽管挑挑拣拣,因地制宜,切不要照搬。 第一重要的还是学习成绩,直接的指标是GPA排名和标考成绩。现在很多高中没有公开的排名,但学校内部还是有排名或者ranking的,这会直接在康嫂的推荐表上反映出来。要上top大学的,除非走各种特招,GPA需要做到最top。就算不上top,高GPA可以帮助学生拿到基于merit的奖学金。除藤校外,优异的成绩很有机会直接变现。要做到高GPA,可以考虑以下几点:1)初中的时候打好数学基础。网上很多无知的人攻击学AMC的做法。学过AMC或者AOPS的一大好处是到高中后数理化学科学起来会很轻松,可以直接上honor或AP,而且不需要花太多功夫就可能拿好成绩,这样多出来的时间就可以做很多其他的事。2)做好课程规划,在兼顾兴趣的情况下尽量选weight高的课。九年级的时候就应该了解一下学校都提供什么样的课程。美国高中都有学生手册,最好是家长和孩子一起过一下,不要做撒手掌柜。不然孩子需要你提供建议的时候,你一点用处没有。再牛的孩子,都有需要家长支持的时候。冲好学校的,12年级的选课需要有一定难度,展示孩子的有能力和潜力。申请大学而言,junior结束时候的GPA最重要。3)对于好学生来说,group project遇到猪队友是最容易拉低成绩的情况,要有合适的对策,不要被坏学生带偏。4)了解一下学校有没有POWER SCHOOL之类提供给家长的APP,可以随时了解孩子的成绩。平时作业如果迟交或者不交,对最后成绩也会有大的影响。美国高中学习其实没那么难,难的是保持一个好的学习习惯。这个应该是基本要求,不是卷不卷鸡不鸡的事情。最后是标考,一是好学校恢复标考只是时间问题,二是好的标考成绩对应的是更多的merit base scholarship机会。不要迷信裸考,做几套练习题不丢人。孩子高中用Naviance平台的话,可以按每个大学查询自己学校往年申请情况。如图。根据这个可以大致估计孩子申请中签的可能性,或者在高中初期确定努力目标。 第二就是各种奖项。大学申请用的COMMON APP上可以列5个奖项,需要填写是国际水平,全国水平,州水平,区域水平还是学校水平,只算高中期间的荣誉。基本上九年级开始就可以想想12年纪申请的时候上面能放什么。理论上这5个奖应该是academic相关的,实际上如果孩子文艺体有非常好的奖项,放上去无妨。比如全国水平的运动奖、艺术奖,总比放个AP SCHOLAR更有用。有的孩子奖项太多,需要好好选择,比如优先选和专业选择有关的,和申请文书匹配的,而把其他某些奖项放到对应的EC里面。有的孩子觉得自己没啥东西,其实不一定。家长一定要知道自家娃都做过什么,有什么成绩,这样可以帮孩子把把关。美国很多高中每年只有获奖的学生和家长会被通知出席颁奖典礼,各种奖项不公开。低年级的小奖,到高年级就可能积累成大奖。这些成就放到5个honor里面也会有分量的。如果孩子大学申请的时候这5项啥都没有,那还是有遗憾的。 -------------------------------------------- 第三是课外活动(EC)。美国学校的一大坑爹处就是放学太早,学生最迟下午三点基本就得自己管自己。按一年180个school days,每天11点睡觉算,不计周末和节假日,学生上学期间除了睡觉还有1400以上的小时自由支配。如果家长完全放了不管,小孩最容易打发时间的方式就是电子游戏和刷视频。这些活动一旦超过一定比例,结果和吸毒差不多,孩子不会再对其他任何事情产生太多兴趣。这种情况下已经不是爬藤还是去CC的问题,而是成年后孩子还有多大希望度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用EC填充这些时间是最简单的解决办法。通过EC孩子可以学会有担当,毅力,同情同里心,学会与人打交道,发现兴趣,建立健康的朋友圈。只要坚持,就算是打酱油也会有收益。 EC大致分为以下几类:学术相关,包括STEM的club,竞赛,research,internship,summer camp等等;学生会或者议会;艺术;写作和语言;社区和义工;宗教服务;勤工俭学或者家庭责任;体育;其他兴趣爱好,例如Youtuber或者烹饪。大学申请一般只有十个空间(MIT和加州系可能不同),这十个活动是前面honor list的基础,有了这十个活动的描述,申请人的形象会进一步变得生动。这些活动需要说明是几年级,花了多少时间,做了什么或者成就如何。如果EC太多,可以优先考虑有连续性的,有leadership或获奖的,和essay及专业选择匹配的,更能显现个人品质的。和专业选择有关的活动,比如数学、物理、奥赛team,或者校刊、debate、模拟联合国,这些如果有初中期间的积累固然好,高中开始也不晚。一是坚持就有机会,二是这样贴合申请材料显示的人设。想象以下一个申TOP CS的学生如果都没有这样的相关EC,可能性能有多大。体育和艺术比如音乐和绘画,都需要长期坚持并投入大量时间。前面的GPA是建立在同时兼顾EC的前提下的,所以此类EC在申请的时候很加分。美国社会尤其看重体育,学校和社区在体育上设立的各类奖项很多,选择一个合适的项目并坚持,有百利无一害。但是,容易经常导致严重伤病的,需要经常逃课比赛的项目要谨慎。此外,社区活动体现学生的人文品质,大多数高中也需要一定的义工时间才能毕业。切记不要鼓励孩子作假,不要包办,尽量有持续性和有主旨,而不是一大堆随机的活动。义工活动多了,可以申请总统义工奖,还有其他社区活动相关的奖项或者奖学金,例如The Prudential Spirit of Community Awards。前面说的5个奖项填不满的话,填这些也挺好。不少EC需要家长义工,建议家长们不要找各种借口退缩,家长的参与是最大的支持。亚裔少的地方很多小中娃有认同焦虑,不愿家长在学校抛头露脸。最好帮助孩子们认识到我们都是社区中的一员,有义务和责任参加各种活动,和其他族裔没有区别。让孩子们习惯自己的家长和学校其他家长是一样的人,甚至更好的人。 ----- 第四推荐信。Common App上需要提交两个推荐老师和学校康嫂的信息。一般来说,两个老师需要是一文(humanity, language或者social science)一理(Math or Science),有的学校明确要求这点。除这三位,有的学校允许提交另外的推荐信,但有的不接受这三者之外的推荐。App上给推荐人一个评估表,会问推荐人认识学生多久,怎么认识的和怎么个认识法。“What are the first words that come to your mind to describe this student?”, 介绍推荐老师所教课程的内容和难度等等,然后是16项打分,包括:academic achievement, intellectual promise, quality of writing, creative thought, productive discussion, faculty respect, disciplined habits, maturity, motivation, leadership, integrity, reaction to setbacks, concern for others, self-confidence, initiative, overall. 评分从below average 到excellent (top 10%), outstanding (top 5%), top few encountered in my career. 推荐老师除了必须提交这个表格,还可以附上推荐信。也就是说,学生从老师那里得到的,可能只是推荐表,而没有个性化针对性的推荐信。学生需要选择是否看推荐材料(FERPA waiver)。如果学生不选“不看”的选项,老师可能拒绝推荐。 有了这些基本了解,怎么选择推荐老师呢?当然,这最终是孩子的选择,但不妨碍家长提供一些思路。第一,得找任课老师。第二,如果有junior year的老师,就不要选9、10年级的老师,因为9年级那时的被推荐人代表不了当下的自己。第三,得选自己表现还行的课的老师。如果目标是TOP学校,最好是难度很大的课的老师。当然最最重要的是,需要找信得过的老师,和老师有良好的关系还是很重要的。学得超前的小中娃很多,比如前面我建议初中娃搞好数学,到了高中数理化学起来就容易。但这种做法有一个危险,小孩很容易自我膨胀,非常看不起同学和老师。加上一般美国娃又特别喜欢当面或者背后diss老师,小中娃容易因此变本加厉。这种情况家长不要随便附和,要注意引导。第一要尊重每个老师,很多时候老师教得差只是因为班上其他同学差。第二无论成绩好坏,要学会在课堂上帮老师忙,包括回答问题或者不懂就问。对于一般学生来说,态度和成绩同等重要。当然对于目标高的学生,两者都重要。11年级放假前最好确定推荐老师,而且最好面见老师取得同意而不只是发邮件,要告诉老师自己的申请计划、时间表并征询建议。学校会建议学生准备一些材料,但很多小孩不当回事,不会理睬。这些材料包括个人简历,personal statement介绍自己的情况,或者cheat sheet罗列一些自己的梦想,爱好,成就等等,给推荐老师提供子弹。申请TOP学校的,要和老师深度交流,争取除了表格还要有单独的推荐信, 去描述被推荐人的academic and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这个过程中家长还能帮什么?不是忙着拯救世界的话,不要逃避家长会。每学期高中会提供机会见老师,11年级高中康嫂会提供1对1会议讨论升学规划。如果孩子高中毕业你都没去过学校的话,估计很难赢得孩子的尊重和感谢。老师在见你之前,一定会整体review一下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如果你的孩子非常优秀,这是一个机会去加深老师的印象,不然数学老师可能都不知道你娃写作也那么好,体育老师不知道你娃还是个学霸。如果你的孩子是路人甲,老师可能因此记住你娃是谁了。无论如何,你至少可以知道老师眼里你家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和班上的位置,回来再反馈给孩子。有这些信息,孩子选择推荐老师的时候多一个参考。 ---------------- 第五申请文书(essay)。除了少数赚学费的大学,稍正规的大学都要求一篇申请文书。TOP学校大多还有自己单独的要求,需要学生提交不同的小作文。对12年级学生来说,前面四项基本上是生米煮成了熟饭,除了保证开学初的GPA(大学可能会要求提交第一季的成绩单),主要的工作就是写文书。这个过程是家长孩子间最容易发生激烈冲突的时候,鸡飞狗跳的抓马很常见。前面讲到11年级结束后,学生最好准备好简历,personal statement或者cheat sheet提供给写推荐信的老师。这个准备其实也是写文书的开始。同时各种校外的award或scholarship都需要交各种申请文书,这些文书的topic和大学文书多有重合。所以11年暑假期间积极申请各种奖项,是一举多得的好事。举几个比较有影响力的奖项:STS scholarship,Coca-Cola scholarship,Heisman High School Scholarship。网上搜一下,很多州也有自己的各种奖项或奖学金。 申请文书实际上是命题作文,使用Common App的大学要求申请人从prompts里任选一个主题(MIT和UC系除外),字数250到650。每年主题会有些变化,但基本换汤不换药,所以可以提前准备。高中AP语文老师可能会在11年级的时候把essay当作作业给学生练笔,这是头脑风暴的一个好时机。不同学校有不同的小文书,有的可以互相借用,有的要完全重写。11年级的暑假最好不要荒废了。大多数老父亲老母亲最剧烈的头疼,都是因为最后一分钟申请文书还没有定稿。申请交不了,一切白搭。 Essay不是作文竞赛,所以不需要太炫的写作技巧。Essay目的是让AO看到一个数据以外的活生生的人,所以无论文科娃还是理科娃,选题和写作的重点是让人看到真实的,最好的自己。注意,不需要是最成功的自己。网上有很多资源和讨论,我比较认同的有几点:第一,不要随便卖惨。AO一天要看无数小文书,不要给他们传递负能量和负情绪。所以有3D禁区:death,disease,divorce。除非是顶尖高手,最好不要分享这些东西。我看到过一个例外是Agigail Mack 纪念她亡父的essay,帮助她进了哈佛。想写类似话题的孩子,不妨以此为标杆。第二,不要偏题。注意要以自己为中心,不要有过多笔墨去写其他人,比如父母、sibling。第三,不要说其他人的坏话。比如写运动队coach如何不公平,自己如何克服种种偏见获得成功这类文书,AO会认为这是一面之词,只会给人负面印象。作文是孩子的事,家长能做的其实不多,最多无非是催一下时间进度,运气好的,孩子会主动问你对选题的建议,写完了给你读一下听听意见。我很有幸有过这种体验,也遇到过不少前辈家长,说自己从来没看过孩子的申请材料,完全没有参与申请过程。个人以为,孩子申请过程中一定不要闭门造车,需要有OPEN MIND,广泛采纳意见。孩子愿意和你交流,分享,邀请你加入人生的重要选择时刻,夫复何求。当然我们不要强加自己的意见,争取多听少说。我家小孩在选题的时候举棋不定,后来和老师谈,和同学谈,和我们谈,最后受到启发。写作过程中孩子们都互相分享,挑刺,也请AP老师提建议,然后成文。这个过程中很有意思的是,他们不会用其他人改的现成句子,一定要自己重写去修补缺陷,动不动就大段大段重写。老中家长不一定能帮到文法句式,但看看行文逻辑还是可以的。 最后说感慨一下鸡娃还是躺平,爬藤还是州大的永恒话题。几句感悟:取法上,得其中。很多事情是水到渠成,急或不急都不是办法。做人父母就没法不食人间烟火,一切以孩子身心健康,安居乐业为终极目标。祝大家好运,握手! 老马有甲 发表于 2024-01-18 09:11
美国大学录取是玄学,申请是科学。家长和孩子把该做的做好了,以后不后悔就是最大的成功。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学生申请前的十数年经历归结成五个东西,决定学生能上什么大学:学习成绩(GPA),荣誉(Honors),课外活动(EC),推荐信,申请文书。下面展开说说。这些全是基于本人经验和主观判断,仅供参考。各位看官尽管挑挑拣拣,因地制宜,切不要照搬。 第一重要的还是学习成绩,直接的指标是GPA排名和标考成绩。现在很多高中没有公开的排名,但学校内部还是有排名或者ranking的,这会直接在康嫂的推荐表上反映出来。要上top大学的,除非走各种特招,GPA需要做到最top。就算不上top,高GPA可以帮助学生拿到基于merit的奖学金。除藤校外,优异的成绩很有机会直接变现。要做到高GPA,可以考虑以下几点:1)初中的时候打好数学基础。网上很多无知的人攻击学AMC的做法。学过AMC或者AOPS的一大好处是到高中后数理化学科学起来会很轻松,可以直接上honor或AP,而且不需要花太多功夫就可能拿好成绩,这样多出来的时间就可以做很多其他的事。2)做好课程规划,在兼顾兴趣的情况下尽量选weight高的课。九年级的时候就应该了解一下学校都提供什么样的课程。美国高中都有学生手册,最好是家长和孩子一起过一下,不要做撒手掌柜。不然孩子需要你提供建议的时候,你一点用处没有。再牛的孩子,都有需要家长支持的时候。冲好学校的,12年级的选课需要有一定难度,展示孩子的有能力和潜力。申请大学而言,junior结束时候的GPA最重要。3)对于好学生来说,group project遇到猪队友是最容易拉低成绩的情况,要有合适的对策,不要被坏学生带偏。4)了解一下学校有没有POWER SCHOOL之类提供给家长的APP,可以随时了解孩子的成绩。平时作业如果迟交或者不交,对最后成绩也会有大的影响。美国高中学习其实没那么难,难的是保持一个好的学习习惯。这个应该是基本要求,不是卷不卷鸡不鸡的事情。最后是标考,一是好学校恢复标考只是时间问题,二是好的标考成绩对应的是更多的merit base scholarship机会。不要迷信裸考,做几套练习题不丢人。孩子高中用Naviance平台的话,可以按每个大学查询自己学校往年申请情况。如图。根据这个可以大致估计孩子申请中签的可能性,或者在高中初期确定努力目标。 第二就是各种奖项。大学申请用的COMMON APP上可以列5个奖项,需要填写是国际水平,全国水平,州水平,区域水平还是学校水平,只算高中期间的荣誉。基本上九年级开始就可以想想12年纪申请的时候上面能放什么。理论上这5个奖应该是academic相关的,实际上如果孩子文艺体有非常好的奖项,放上去无妨。比如全国水平的运动奖、艺术奖,总比放个AP SCHOLAR更有用。有的孩子奖项太多,需要好好选择,比如优先选和专业选择有关的,和申请文书匹配的,而把其他某些奖项放到对应的EC里面。有的孩子觉得自己没啥东西,其实不一定。家长一定要知道自家娃都做过什么,有什么成绩,这样可以帮孩子把把关。美国很多高中每年只有获奖的学生和家长会被通知出席颁奖典礼,各种奖项不公开。低年级的小奖,到高年级就可能积累成大奖。这些成就放到5个honor里面也会有分量的。如果孩子大学申请的时候这5项啥都没有,那还是有遗憾的。 -------------------------------------------- 第三是课外活动(EC)。美国学校的一大坑爹处就是放学太早,学生最迟下午三点基本就得自己管自己。按一年180个school days,每天11点睡觉算,不计周末和节假日,学生上学期间除了睡觉还有1400以上的小时自由支配。如果家长完全放了不管,小孩最容易打发时间的方式就是电子游戏和刷视频。这些活动一旦超过一定比例,结果和吸毒差不多,孩子不会再对其他任何事情产生太多兴趣。这种情况下已经不是爬藤还是去CC的问题,而是成年后孩子还有多大希望度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用EC填充这些时间是最简单的解决办法。通过EC孩子可以学会有担当,毅力,同情同里心,学会与人打交道,发现兴趣,建立健康的朋友圈。只要坚持,就算是打酱油也会有收益。 EC大致分为以下几类:学术相关,包括STEM的club,竞赛,research,internship,summer camp等等;学生会或者议会;艺术;写作和语言;社区和义工;宗教服务;勤工俭学或者家庭责任;体育;其他兴趣爱好,例如Youtuber或者烹饪。大学申请一般只有十个空间(MIT和加州系可能不同),这十个活动是前面honor list的基础,有了这十个活动的描述,申请人的形象会进一步变得生动。这些活动需要说明是几年级,花了多少时间,做了什么或者成就如何。如果EC太多,可以优先考虑有连续性的,有leadership或获奖的,和essay及专业选择匹配的,更能显现个人品质的。和专业选择有关的活动,比如数学、物理、奥赛team,或者校刊、debate、模拟联合国,这些如果有初中期间的积累固然好,高中开始也不晚。一是坚持就有机会,二是这样贴合申请材料显示的人设。想象以下一个申TOP CS的学生如果都没有这样的相关EC,可能性能有多大。体育和艺术比如音乐和绘画,都需要长期坚持并投入大量时间。前面的GPA是建立在同时兼顾EC的前提下的,所以此类EC在申请的时候很加分。美国社会尤其看重体育,学校和社区在体育上设立的各类奖项很多,选择一个合适的项目并坚持,有百利无一害。但是,容易经常导致严重伤病的,需要经常逃课比赛的项目要谨慎。此外,社区活动体现学生的人文品质,大多数高中也需要一定的义工时间才能毕业。切记不要鼓励孩子作假,不要包办,尽量有持续性和有主旨,而不是一大堆随机的活动。义工活动多了,可以申请总统义工奖,还有其他社区活动相关的奖项或者奖学金,例如The Prudential Spirit of Community Awards。前面说的5个奖项填不满的话,填这些也挺好。不少EC需要家长义工,建议家长们不要找各种借口退缩,家长的参与是最大的支持。亚裔少的地方很多小中娃有认同焦虑,不愿家长在学校抛头露脸。最好帮助孩子们认识到我们都是社区中的一员,有义务和责任参加各种活动,和其他族裔没有区别。让孩子们习惯自己的家长和学校其他家长是一样的人,甚至更好的人。 ----- 第四推荐信。Common App上需要提交两个推荐老师和学校康嫂的信息。一般来说,两个老师需要是一文(humanity, language或者social science)一理(Math or Science),有的学校明确要求这点。除这三位,有的学校允许提交另外的推荐信,但有的不接受这三者之外的推荐。App上给推荐人一个评估表,会问推荐人认识学生多久,怎么认识的和怎么个认识法。“What are the first words that come to your mind to describe this student?”, 介绍推荐老师所教课程的内容和难度等等,然后是16项打分,包括:academic achievement, intellectual promise, quality of writing, creative thought, productive discussion, faculty respect, disciplined habits, maturity, motivation, leadership, integrity, reaction to setbacks, concern for others, self-confidence, initiative, overall. 评分从below average 到excellent (top 10%), outstanding (top 5%), top few encountered in my career. 推荐老师除了必须提交这个表格,还可以附上推荐信。也就是说,学生从老师那里得到的,可能只是推荐表,而没有个性化针对性的推荐信。学生需要选择是否看推荐材料(FERPA waiver)。如果学生不选“不看”的选项,老师可能拒绝推荐。 有了这些基本了解,怎么选择推荐老师呢?当然,这最终是孩子的选择,但不妨碍家长提供一些思路。第一,得找任课老师。第二,如果有junior year的老师,就不要选9、10年级的老师,因为9年级那时的被推荐人代表不了当下的自己。第三,得选自己表现还行的课的老师。如果目标是TOP学校,最好是难度很大的课的老师。当然最最重要的是,需要找信得过的老师,和老师有良好的关系还是很重要的。学得超前的小中娃很多,比如前面我建议初中娃搞好数学,到了高中数理化学起来就容易。但这种做法有一个危险,小孩很容易自我膨胀,非常看不起同学和老师。加上一般美国娃又特别喜欢当面或者背后diss老师,小中娃容易因此变本加厉。这种情况家长不要随便附和,要注意引导。第一要尊重每个老师,很多时候老师教得差只是因为班上其他同学差。第二无论成绩好坏,要学会在课堂上帮老师忙,包括回答问题或者不懂就问。对于一般学生来说,态度和成绩同等重要。当然对于目标高的学生,两者都重要。11年级放假前最好确定推荐老师,而且最好面见老师取得同意而不只是发邮件,要告诉老师自己的申请计划、时间表并征询建议。学校会建议学生准备一些材料,但很多小孩不当回事,不会理睬。这些材料包括个人简历,personal statement介绍自己的情况,或者cheat sheet罗列一些自己的梦想,爱好,成就等等,给推荐老师提供子弹。申请TOP学校的,要和老师深度交流,争取除了表格还要有单独的推荐信, 去描述被推荐人的academic and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这个过程中家长还能帮什么?不是忙着拯救世界的话,不要逃避家长会。每学期高中会提供机会见老师,11年级高中康嫂会提供1对1会议讨论升学规划。如果孩子高中毕业你都没去过学校的话,估计很难赢得孩子的尊重和感谢。老师在见你之前,一定会整体review一下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如果你的孩子非常优秀,这是一个机会去加深老师的印象,不然数学老师可能都不知道你娃写作也那么好,体育老师不知道你娃还是个学霸。如果你的孩子是路人甲,老师可能因此记住你娃是谁了。无论如何,你至少可以知道老师眼里你家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和班上的位置,回来再反馈给孩子。有这些信息,孩子选择推荐老师的时候多一个参考。 ---------------- 第五申请文书(essay)。除了少数赚学费的大学,稍正规的大学都要求一篇申请文书。TOP学校大多还有自己单独的要求,需要学生提交不同的小作文。对12年级学生来说,前面四项基本上是生米煮成了熟饭,除了保证开学初的GPA(大学可能会要求提交第一季的成绩单),主要的工作就是写文书。这个过程是家长孩子间最容易发生激烈冲突的时候,鸡飞狗跳的抓马很常见。前面讲到11年级结束后,学生最好准备好简历,personal statement或者cheat sheet提供给写推荐信的老师。这个准备其实也是写文书的开始。同时各种校外的award或scholarship都需要交各种申请文书,这些文书的topic和大学文书多有重合。所以11年暑假期间积极申请各种奖项,是一举多得的好事。举几个比较有影响力的奖项:STS scholarship,Coca-Cola scholarship,Heisman High School Scholarship。网上搜一下,很多州也有自己的各种奖项或奖学金。 申请文书实际上是命题作文,使用Common App的大学要求申请人从prompts里任选一个主题(MIT和UC系除外),字数250到650。每年主题会有些变化,但基本换汤不换药,所以可以提前准备。高中AP语文老师可能会在11年级的时候把essay当作作业给学生练笔,这是头脑风暴的一个好时机。不同学校有不同的小文书,有的可以互相借用,有的要完全重写。11年级的暑假最好不要荒废了。大多数老父亲老母亲最剧烈的头疼,都是因为最后一分钟申请文书还没有定稿。申请交不了,一切白搭。 Essay不是作文竞赛,所以不需要太炫的写作技巧。Essay目的是让AO看到一个数据以外的活生生的人,所以无论文科娃还是理科娃,选题和写作的重点是让人看到真实的,最好的自己。注意,不需要是最成功的自己。网上有很多资源和讨论,我比较认同的有几点:第一,不要随便卖惨。AO一天要看无数小文书,不要给他们传递负能量和负情绪。所以有3D禁区:death,disease,divorce。除非是顶尖高手,最好不要分享这些东西。我看到过一个例外是Agigail Mack 纪念她亡父的essay,帮助她进了哈佛。想写类似话题的孩子,不妨以此为标杆。第二,不要偏题。注意要以自己为中心,不要有过多笔墨去写其他人,比如父母、sibling。第三,不要说其他人的坏话。比如写运动队coach如何不公平,自己如何克服种种偏见获得成功这类文书,AO会认为这是一面之词,只会给人负面印象。作文是孩子的事,家长能做的其实不多,最多无非是催一下时间进度,运气好的,孩子会主动问你对选题的建议,写完了给你读一下听听意见。我很有幸有过这种体验,也遇到过不少前辈家长,说自己从来没看过孩子的申请材料,完全没有参与申请过程。个人以为,孩子申请过程中一定不要闭门造车,需要有OPEN MIND,广泛采纳意见。孩子愿意和你交流,分享,邀请你加入人生的重要选择时刻,夫复何求。当然我们不要强加自己的意见,争取多听少说。我家小孩在选题的时候举棋不定,后来和老师谈,和同学谈,和我们谈,最后受到启发。写作过程中孩子们都互相分享,挑刺,也请AP老师提建议,然后成文。这个过程中很有意思的是,他们不会用其他人改的现成句子,一定要自己重写去修补缺陷,动不动就大段大段重写。老中家长不一定能帮到文法句式,但看看行文逻辑还是可以的。 最后说感慨一下鸡娃还是躺平,爬藤还是州大的永恒话题。几句感悟:取法上,得其中。很多事情是水到渠成,急或不急都不是办法。做人父母就没法不食人间烟火,一切以孩子身心健康,安居乐业为终极目标。祝大家好运,握手! 老马有甲 发表于 2024-01-18 09:11
第一重要的还是学习成绩,直接的指标是GPA排名和标考成绩。现在很多高中没有公开的排名,但学校内部还是有排名或者ranking的,这会直接在康嫂的推荐表上反映出来。要上top大学的,除非走各种特招,GPA需要做到最top。就算不上top,高GPA可以帮助学生拿到基于merit的奖学金。除藤校外,优异的成绩很有机会直接变现。要做到高GPA,可以考虑以下几点:1)初中的时候打好数学基础。网上很多无知的人攻击学AMC的做法。学过AMC或者AOPS的一大好处是到高中后数理化学科学起来会很轻松,可以直接上honor或AP,而且不需要花太多功夫就可能拿好成绩,这样多出来的时间就可以做很多其他的事。2)做好课程规划,在兼顾兴趣的情况下尽量选weight高的课。九年级的时候就应该了解一下学校都提供什么样的课程。美国高中都有学生手册,最好是家长和孩子一起过一下,不要做撒手掌柜。不然孩子需要你提供建议的时候,你一点用处没有。再牛的孩子,都有需要家长支持的时候。冲好学校的,12年级的选课需要有一定难度,展示孩子的有能力和潜力。申请大学而言,junior结束时候的GPA最重要。3)对于好学生来说,group project遇到猪队友是最容易拉低成绩的情况,要有合适的对策,不要被坏学生带偏。4)了解一下学校有没有POWER SCHOOL之类提供给家长的APP,可以随时了解孩子的成绩。平时作业如果迟交或者不交,对最后成绩也会有大的影响。美国高中学习其实没那么难,难的是保持一个好的学习习惯。这个应该是基本要求,不是卷不卷鸡不鸡的事情。最后是标考,一是好学校恢复标考只是时间问题,二是好的标考成绩对应的是更多的merit base scholarship机会。不要迷信裸考,做几套练习题不丢人。孩子高中用Naviance平台的话,可以按每个大学查询自己学校往年申请情况。如图。根据这个可以大致估计孩子申请中签的可能性,或者在高中初期确定努力目标。
第二就是各种奖项。大学申请用的COMMON APP上可以列5个奖项,需要填写是国际水平,全国水平,州水平,区域水平还是学校水平,只算高中期间的荣誉。基本上九年级开始就可以想想12年纪申请的时候上面能放什么。理论上这5个奖应该是academic相关的,实际上如果孩子文艺体有非常好的奖项,放上去无妨。比如全国水平的运动奖、艺术奖,总比放个AP SCHOLAR更有用。有的孩子奖项太多,需要好好选择,比如优先选和专业选择有关的,和申请文书匹配的,而把其他某些奖项放到对应的EC里面。有的孩子觉得自己没啥东西,其实不一定。家长一定要知道自家娃都做过什么,有什么成绩,这样可以帮孩子把把关。美国很多高中每年只有获奖的学生和家长会被通知出席颁奖典礼,各种奖项不公开。低年级的小奖,到高年级就可能积累成大奖。这些成就放到5个honor里面也会有分量的。如果孩子大学申请的时候这5项啥都没有,那还是有遗憾的。
-------------------------------------------- 第三是课外活动(EC)。美国学校的一大坑爹处就是放学太早,学生最迟下午三点基本就得自己管自己。按一年180个school days,每天11点睡觉算,不计周末和节假日,学生上学期间除了睡觉还有1400以上的小时自由支配。如果家长完全放了不管,小孩最容易打发时间的方式就是电子游戏和刷视频。这些活动一旦超过一定比例,结果和吸毒差不多,孩子不会再对其他任何事情产生太多兴趣。这种情况下已经不是爬藤还是去CC的问题,而是成年后孩子还有多大希望度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用EC填充这些时间是最简单的解决办法。通过EC孩子可以学会有担当,毅力,同情同里心,学会与人打交道,发现兴趣,建立健康的朋友圈。只要坚持,就算是打酱油也会有收益。
EC大致分为以下几类:学术相关,包括STEM的club,竞赛,research,internship,summer camp等等;学生会或者议会;艺术;写作和语言;社区和义工;宗教服务;勤工俭学或者家庭责任;体育;其他兴趣爱好,例如Youtuber或者烹饪。大学申请一般只有十个空间(MIT和加州系可能不同),这十个活动是前面honor list的基础,有了这十个活动的描述,申请人的形象会进一步变得生动。这些活动需要说明是几年级,花了多少时间,做了什么或者成就如何。如果EC太多,可以优先考虑有连续性的,有leadership或获奖的,和essay及专业选择匹配的,更能显现个人品质的。和专业选择有关的活动,比如数学、物理、奥赛team,或者校刊、debate、模拟联合国,这些如果有初中期间的积累固然好,高中开始也不晚。一是坚持就有机会,二是这样贴合申请材料显示的人设。想象以下一个申TOP CS的学生如果都没有这样的相关EC,可能性能有多大。体育和艺术比如音乐和绘画,都需要长期坚持并投入大量时间。前面的GPA是建立在同时兼顾EC的前提下的,所以此类EC在申请的时候很加分。美国社会尤其看重体育,学校和社区在体育上设立的各类奖项很多,选择一个合适的项目并坚持,有百利无一害。但是,容易经常导致严重伤病的,需要经常逃课比赛的项目要谨慎。此外,社区活动体现学生的人文品质,大多数高中也需要一定的义工时间才能毕业。切记不要鼓励孩子作假,不要包办,尽量有持续性和有主旨,而不是一大堆随机的活动。义工活动多了,可以申请总统义工奖,还有其他社区活动相关的奖项或者奖学金,例如The Prudential Spirit of Community Awards。前面说的5个奖项填不满的话,填这些也挺好。不少EC需要家长义工,建议家长们不要找各种借口退缩,家长的参与是最大的支持。亚裔少的地方很多小中娃有认同焦虑,不愿家长在学校抛头露脸。最好帮助孩子们认识到我们都是社区中的一员,有义务和责任参加各种活动,和其他族裔没有区别。让孩子们习惯自己的家长和学校其他家长是一样的人,甚至更好的人。
----- 第四推荐信。Common App上需要提交两个推荐老师和学校康嫂的信息。一般来说,两个老师需要是一文(humanity, language或者social science)一理(Math or Science),有的学校明确要求这点。除这三位,有的学校允许提交另外的推荐信,但有的不接受这三者之外的推荐。App上给推荐人一个评估表,会问推荐人认识学生多久,怎么认识的和怎么个认识法。“What are the first words that come to your mind to describe this student?”, 介绍推荐老师所教课程的内容和难度等等,然后是16项打分,包括:academic achievement, intellectual promise, quality of writing, creative thought, productive discussion, faculty respect, disciplined habits, maturity, motivation, leadership, integrity, reaction to setbacks, concern for others, self-confidence, initiative, overall. 评分从below average 到excellent (top 10%), outstanding (top 5%), top few encountered in my career. 推荐老师除了必须提交这个表格,还可以附上推荐信。也就是说,学生从老师那里得到的,可能只是推荐表,而没有个性化针对性的推荐信。学生需要选择是否看推荐材料(FERPA waiver)。如果学生不选“不看”的选项,老师可能拒绝推荐。
有了这些基本了解,怎么选择推荐老师呢?当然,这最终是孩子的选择,但不妨碍家长提供一些思路。第一,得找任课老师。第二,如果有junior year的老师,就不要选9、10年级的老师,因为9年级那时的被推荐人代表不了当下的自己。第三,得选自己表现还行的课的老师。如果目标是TOP学校,最好是难度很大的课的老师。当然最最重要的是,需要找信得过的老师,和老师有良好的关系还是很重要的。学得超前的小中娃很多,比如前面我建议初中娃搞好数学,到了高中数理化学起来就容易。但这种做法有一个危险,小孩很容易自我膨胀,非常看不起同学和老师。加上一般美国娃又特别喜欢当面或者背后diss老师,小中娃容易因此变本加厉。这种情况家长不要随便附和,要注意引导。第一要尊重每个老师,很多时候老师教得差只是因为班上其他同学差。第二无论成绩好坏,要学会在课堂上帮老师忙,包括回答问题或者不懂就问。对于一般学生来说,态度和成绩同等重要。当然对于目标高的学生,两者都重要。11年级放假前最好确定推荐老师,而且最好面见老师取得同意而不只是发邮件,要告诉老师自己的申请计划、时间表并征询建议。学校会建议学生准备一些材料,但很多小孩不当回事,不会理睬。这些材料包括个人简历,personal statement介绍自己的情况,或者cheat sheet罗列一些自己的梦想,爱好,成就等等,给推荐老师提供子弹。申请TOP学校的,要和老师深度交流,争取除了表格还要有单独的推荐信, 去描述被推荐人的academic and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这个过程中家长还能帮什么?不是忙着拯救世界的话,不要逃避家长会。每学期高中会提供机会见老师,11年级高中康嫂会提供1对1会议讨论升学规划。如果孩子高中毕业你都没去过学校的话,估计很难赢得孩子的尊重和感谢。老师在见你之前,一定会整体review一下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如果你的孩子非常优秀,这是一个机会去加深老师的印象,不然数学老师可能都不知道你娃写作也那么好,体育老师不知道你娃还是个学霸。如果你的孩子是路人甲,老师可能因此记住你娃是谁了。无论如何,你至少可以知道老师眼里你家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和班上的位置,回来再反馈给孩子。有这些信息,孩子选择推荐老师的时候多一个参考。
---------------- 第五申请文书(essay)。除了少数赚学费的大学,稍正规的大学都要求一篇申请文书。TOP学校大多还有自己单独的要求,需要学生提交不同的小作文。对12年级学生来说,前面四项基本上是生米煮成了熟饭,除了保证开学初的GPA(大学可能会要求提交第一季的成绩单),主要的工作就是写文书。这个过程是家长孩子间最容易发生激烈冲突的时候,鸡飞狗跳的抓马很常见。前面讲到11年级结束后,学生最好准备好简历,personal statement或者cheat sheet提供给写推荐信的老师。这个准备其实也是写文书的开始。同时各种校外的award或scholarship都需要交各种申请文书,这些文书的topic和大学文书多有重合。所以11年暑假期间积极申请各种奖项,是一举多得的好事。举几个比较有影响力的奖项:STS scholarship,Coca-Cola scholarship,Heisman High School Scholarship。网上搜一下,很多州也有自己的各种奖项或奖学金。
申请文书实际上是命题作文,使用Common App的大学要求申请人从prompts里任选一个主题(MIT和UC系除外),字数250到650。每年主题会有些变化,但基本换汤不换药,所以可以提前准备。高中AP语文老师可能会在11年级的时候把essay当作作业给学生练笔,这是头脑风暴的一个好时机。不同学校有不同的小文书,有的可以互相借用,有的要完全重写。11年级的暑假最好不要荒废了。大多数老父亲老母亲最剧烈的头疼,都是因为最后一分钟申请文书还没有定稿。申请交不了,一切白搭。
Essay不是作文竞赛,所以不需要太炫的写作技巧。Essay目的是让AO看到一个数据以外的活生生的人,所以无论文科娃还是理科娃,选题和写作的重点是让人看到真实的,最好的自己。注意,不需要是最成功的自己。网上有很多资源和讨论,我比较认同的有几点:第一,不要随便卖惨。AO一天要看无数小文书,不要给他们传递负能量和负情绪。所以有3D禁区:death,disease,divorce。除非是顶尖高手,最好不要分享这些东西。我看到过一个例外是Agigail Mack 纪念她亡父的essay,帮助她进了哈佛。想写类似话题的孩子,不妨以此为标杆。第二,不要偏题。注意要以自己为中心,不要有过多笔墨去写其他人,比如父母、sibling。第三,不要说其他人的坏话。比如写运动队coach如何不公平,自己如何克服种种偏见获得成功这类文书,AO会认为这是一面之词,只会给人负面印象。作文是孩子的事,家长能做的其实不多,最多无非是催一下时间进度,运气好的,孩子会主动问你对选题的建议,写完了给你读一下听听意见。我很有幸有过这种体验,也遇到过不少前辈家长,说自己从来没看过孩子的申请材料,完全没有参与申请过程。个人以为,孩子申请过程中一定不要闭门造车,需要有OPEN MIND,广泛采纳意见。孩子愿意和你交流,分享,邀请你加入人生的重要选择时刻,夫复何求。当然我们不要强加自己的意见,争取多听少说。我家小孩在选题的时候举棋不定,后来和老师谈,和同学谈,和我们谈,最后受到启发。写作过程中孩子们都互相分享,挑刺,也请AP老师提建议,然后成文。这个过程中很有意思的是,他们不会用其他人改的现成句子,一定要自己重写去修补缺陷,动不动就大段大段重写。老中家长不一定能帮到文法句式,但看看行文逻辑还是可以的。
最后说感慨一下鸡娃还是躺平,爬藤还是州大的永恒话题。几句感悟:取法上,得其中。很多事情是水到渠成,急或不急都不是办法。做人父母就没法不食人间烟火,一切以孩子身心健康,安居乐业为终极目标。祝大家好运,握手!
🔥 最新回帖
多谢楼主分享!
Mark
🛋️ 沙发板凳
第二就是各种奖项。大学申请用的COMMON APP上可以列5个奖项,需要填写是国际水平,全国水平,州水平,区域水平还是学校水平,只算高中期间的荣誉。基本上九年级开始就可以想想12年纪申请的时候上面能放什么。理论上这5个奖应该是academic相关的,实际上如果孩子文艺体有非常好的奖项,放上去无妨。比如全国水平的运动奖、艺术奖,总比放个AP SCHOLAR更有用。有的孩子奖项太多,需要好好选择,比如优先选和专业选择有关的,和申请文书匹配的,而把其他某些奖项放到对应的EC里面。有的孩子觉得自己没啥东西,其实不一定。家长一定要知道自家娃都做过什么,有什么成绩,这样可以帮孩子把把关。美国很多高中每年只有获奖的学生和家长会被通知出席颁奖典礼,各种奖项不公开。低年级的小奖,到高年级就可能积累成大奖。这些成就放到5个honor里面也会有分量的。如果孩子大学申请的时候这5项啥都没有,那还是有遗憾的。
(从来没有发过贴,技术欠佳,后面待续)
AOPS就是数学但对化学物理也有(很大)帮助吗?
👍
那是一定的啊,数学和物理更紧密,化学有计算,还看理解记忆力。数学好的孩子,感觉理解力和记忆力也不差。
写得太好了 手动点赞 好好学习一下
国际水平的奖项是怎么定义的?任何比赛有 ‘International xxx competition’ 这样的Title 就算吗?文艺体育有很多这样的比赛吧。
这句话前半句很靠谱,后半句不是。我们认识的数学牛蛙包括我们自己这一代的同学和娃这一代的,都是理解力非常强记忆力相对弱,生物化学并不太出彩。数学竞赛拼不到top转而走生化竞赛的娃相对能力更balance一些。
大赞! Thanks for sharing
Thanks for sharing
赞👍
干货,谢谢楼主
五项奖那段看得直接焦虑了。
数学思维是一切理科的基础啊。 基本上数学不错的小孩,物理化学没有学得差的。
其实总结一下,基本上就是几点:
首先,孩子自己要有天分,一个学渣娃,你怎么推,他的GPA也上不去。。。
其次,家长要引导孩子的学习态度。这一点,一个好的环境(一般高分的学校能做到这点)很重要。周围的孩子如果都是以学习(不管是学校的学业还是EC)为重,孩子自己也不会整天就只想玩。。。
最后,家长要对孩子的天分有正确的了解与引导。比如一个数学娃,你非要推他去搞电脑竞赛,可能也能推出来。但你要推他去跳舞,只怕这辈子也推不出来。同样,娃如果在某项EC上的天赋,也就是稍微超出常人的水平,你非要觉得他能有全国大奖的能力,那真就是纯浪费时间精力了。
除此之外,其他的,基本上就是在督促娃的同时,顺其自然就是了。学业上该怎么走,要怎么选哪些AP课,怎样才能选到 - 说实话,到了高中阶段,peer的力量是巨大的。这些信息,从周围的孩子和学校都能很容易得到。EC上也是一样,家长可以帮助引导孩子选择适合自己的EC。但EC具体下一步做什么(比如,有哪些符合孩子水平的奖可以去争取),都是做到了那一步就自然会知道的(私教,同学。。。) - 真的做哪项EC孩子做的很强,却不知道该去参加啥比赛出头 - 这种情况几乎不可能。
相对弱是和谁比,还有时间和精力放哪里了。我觉得不能说数学竞赛娃的理解力和记忆力比生化竞赛娃差。我感觉数学好的人记忆力都特别好,maybe有些东西不一定能理解的很全面,但是理解可以靠后天学习弥补。记忆力基本上是天生的。
哈哈,你家娃好独立。我家只管了我们州大的申请,其它学校一律丢给娃自己搞 😅
泛泛的说你可以这么想。但这里有两个问题:
首先是好的学校和一般的学校,周围孩子的学习习惯啊兴趣啊,可能会差很多。好学校里,孩子的朋友可能更多会是那种专注于学习(与EC)的孩子。差一些的学校里,就不好说了。。。
其次是,AO并不是完全不看学校的好坏的。
所以如果觉得孩子在好学校里很难做到鸡头,但在一般的高中里基本上可以保证做到鸡头(也就是不会受周围孩子的影响),那么这个选择可能有一定的可行性。
手动点赞
嗯,同意。我们这里top 高中和稍差一点高中都有蛮大差别,选课难度学习强度差别都算不小,整体录取结果也很大不同。 当然个体而言,差一点高中也有top 孩子去好大学的,但听说孩子到了大学开始比较痛苦,因为高中没有这么厉害的卷过。
看同校学生选多少,AP选课门数保持中上就可以了,最重要的还是保GPA
和选了一些水课GPA排名第一
选哪个?
如果学校有GPA排名的话 - 第2,3名和第一名没有实质差别。
当然hardcore了。weighted GPA更重要。 regional AO 对每个高中的开课难度门儿清,一个衡量标准就是你有没有最大限度的challenge yourself。 当然如果hardcore怎么都拿不了A可以退而求其次
我觉得学校康嫂会在推荐信里提的吧
一定要选前一个,AO会花最多的时间看GPA,肯定不仅仅看GPA是多少,还看选课的难度
我也有此疑问。听说过valedictorian称号还是有用的,即使是play gpa game得来的。
谢谢楼主分享,干货很多,我个人认为全国体育或者艺术大奖(含金量高的)比学术全国获奖,在顶级大学的申请中,作用可能更大一点点
选难课,GPA第2/3名,但是如果选了难课,GPA掉到50名后,那就水课。 娃同学有unweighted 4.0,有全国大奖,4千人学校gov President ,ivy legacy 没有进前30。主要就是选课不够难
1和3没什么大的区别,肯定课的难度和专业匹配更重要。另外你先看看自家学校排不排名次,我们学校明确不排名
物以类聚。一般学习好的会扎堆做朋友。不喜欢读书的在一起混。
知道谁是valedictorian,都已经快毕业了啊 选水课拿GPA第一没用,AO都会重新选这个高中的GPA,选水课被看成没有挑战性,这是好大学的大忌
希望如此。 像我孩子学校的第一也没选水课,只是不是最难的数理化课,不是真正的第一梯队的学生。但是上几届的第一名都是类似情况,都进了好学校。
上几届的第一名去了什么级别的好大学? T5还是T20,有没有spike,这个有的话,真不需要修课难度最高,稍微低一点没关系
T5, 没有大奖。
是的。但是其他学生也都有ap 文科。
那肯定有别的原因,不会因为是第一名就能去T5
是的。有的时候,一堆(我们旁人看着)只是比打酱油稍强的EC,有的时候正好某个东西对了AO的眼了,这是有可能的(当然这个就叫运气,孩子申请的时候显然不可能追求这个。。。)。
还有如果有很强的推荐信,也很重要。
哇,厉害。我们申请也没管太多。不过主要有康嫂
这个具体我不清楚,但孩子的指导者应该了解吧?这就是我前面说的,孩子在某方面EC如果到了一定的程度,原则上,从私教/同行那里,是能得到相关的(下一步发展的)信息的。
当然,如果真的是那些完全靠自个儿单干就能出类拔萃的项目,那可能这方面是需要额外想办法获取信息了。。。
有全国大奖,有leadership,还要选难课高gpa,这是要把孩子累死的节奏。 不过全国大奖也看什么奖,好奇这里是什么奖。
这个水不水当然是指课程本身表面上的内容水不水啊。至于具体老师怎么上,这谁都不知道。。。
这也是为什么AP课之类的,对本州的州大的效果要比对藤校的效果大。因为本州州大相对来说,更了解本州各高中AP课真正的水平。。。
爬藤这是标配啊 - leadership未必需要这么强,但想要有一定的把握,至少要GPA够强 - 未必一定需要unweighted 4.0,因为毕竟不同学校老师的打分标准不一定一样 - 但至少要在自己学校是属于top的,以及有大奖。另外确实像前面人说的,如果只是unweighted 4.0,但难度太低,肯定也会有负影响。
如果没大奖,只有好GPA,也不是就一定不行,但把握就小的多了。。。
AO一般看课程curriculum,具体到老师肯定就没法知道了。还有同样一门课程遇到不同老师,有的宽松有的严苛,那就没办法了。
这话说的,国际大奖那是普通人能拿到的吗? 天赋 热情 努力 机遇 环境 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一共才几个人能达到这种程度? 其实很简单??
手动感谢!
其实问题可能应该是什么叫大奖。真正硬核比赛到全国前几还要这么纠结gpa吗?何况已经是unweighted 4.0.相对水的比赛也不好叫大奖吧。或者他拿的奖和申请方向不一样?学科类奖项和文体类奖项哪个更好使? 我也不觉得有什么标配。成绩好肯定是基础,其他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
这算B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