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杜兰特夫人 发表的: 其实是差不多。毕竟古代女性不参加科考,录取率乘以二就一样了
引用 @斩十年 发表的:举人免税 潦倒个锤子
引用 @野狗没尾巴 发表的:这种太牛了有牌坊,普通的进士可以有个匾
引用 @老实孩子666 发表的: 重点高中
引用 @背锅侠特里 发表的:你扯什么呢?重点高中都未必比得上人家秀才
引用 @老实孩子666 发表的: 那就是211吧。
引用 @西蒙海耶狙击手 发表的:进士起码省前100
引用 @你能经济界解决 发表的: 那就是211吧。
引用 @你能经济界解决 发表的: 重点高中
引用 @沉V沦 发表的:进士差不多相当于博士吧
引用 @我是大王子 发表的:古代进士打底知县水平,没法类比。有些人拿什么狗屁公务员研究生来对比进士,简直是侮辱进士,纯属脑子有问题。
引用 @不忍心直视 发表的:锤子啊···一个省一次乡试能有100个举人名额的都不多 部分省一科出不了一个进士都太正常了
引用内容由于违规已被删除
引用 @伤心的人TKYHot 发表的: 楼上太搞笑了。以清朝为例,为了拿到进士你需要参加县试、府试、乡试(乡试三年一次)、会试(乡试后一年)。会试会遴选出全国的几百进士(最多也就400一年)。这概率比清北的概率低的多得多。
引用 @PrometheusV 发表的: 还有殿试
引用 @观察员1937号 发表的:这个话题街上已经讨论过很多次了。明清科举考试分三级进行,即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即省试),中试者称为举人;再把全国的举人集中到京城里举行“会试”,中试者在宫殿举行“殿试”,根据成绩高低分为一甲、二甲、三甲三等,一甲第—名叫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其次为三甲,同进士出身。科举考试一般每三年进行一次,每次有六千多举人参加,取三百名进士光(百度)。进士是经过皇帝及国家建筑顶层一帮大臣选出来的,要由皇帝亲自进行策对及面试,要综合考虑文化知识水平、书法水平、长相身材、谈吐举止等各方面,这样的人绝对是人中龙凤,马中赤兔。
引用 @香城小王子 发表的:范进中举。。。人都高兴疯了
引用 @柳飘飘_再飘飘 发表的:进士哦,直接可以做官了,只不过看名次要等多久,跟我们公务员考试差不多了
引用 @cdljh 发表的:不,差不多相当于院士。
引用 @CasenEdwards 发表的:还被嘲笑了。。。两三年才举行一次,换到现在也是清华北大水平了
引用 @声波鲸 发表的:进士这种东西才是真正的万中挑一,哪怕是最后一名
引用 @又是挨打的一天 发表的:不能只看人数啊,古代人数才多少,得看比例
引用 @观察员1937号 发表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门第背景,古代普通家庭的人很难考到。
引用 @敖卵犟 发表的:进士试用期一过就至少八品副县长,这在现在是至少正科县长。
引用 @RWTHAACHEN 发表的:晚清约四亿人口,大约每三年取进士三百余人,当前十四亿人口,每二年取院士一百余人。因此进士基本相当于进了院士第二轮,院士基本相当于二甲前五六十名。
引用 @沉V沦 发表的:院士差不多相当于进士进了翰林院
引用 @中州大剑 发表的:这么说吧,街上不都是什么200万和985毕业选什么吗等等话题,要是500万(折合大概10000两银子)和进士比,我选进士。
引用 @刀塔 发表的:会试考进士之前得有多少关,县试,府试,院试,乡试,每关平均都是三十取一命中率,过了府试才算秀才,过了院试才算举人。。。。中个三甲的进士也起码得是个长江学者水平吧,一甲二甲得有院士水平才够
引用 @香城小王子 发表的:你太高估北大清华了。。。古代三年一次,才录取几十个进士。而且落榜了可以一直考。。
引用 @巅峰23号 发表的:公务员比进士差得远了
引用 @寺若成 发表的: 四亿里面有几个能学习知识的?根本差的远。
引用 @执剑人x 发表的:范进只不过是个举人,就已经保底县级干部了,比高考状元厉害一百倍
🔥 最新回帖
放开考只是人数增多,但名额国家控制不变的。
举人的免税资格可以转借,换句话说就是有免费的稳定收入。
这还不是普通牌坊。相当宏伟。就在徽州府的正中央。
🛋️ 沙发板凳
你扯什么呢?重点高中都未必比得上人家秀才
那就是211吧。
重点高中的能光宗耀祖吗,古代中举人都能在当地为官,中进士是必定当官,现在重点高中也没啥好吹的吧,毕竟一个重点高中至少也是一两千人,北上广有多少重点高中?
进士起码省前100
锤子啊···一个省一次乡试能有100个举人名额的都不多
部分省一科出不了一个进士都太正常了
看不起谁呢,进士就是当官,211能当官?
进士这种东西才是真正的万中挑一,哪怕是最后一名
不,差不多相当于院士。
可以。
起点,没说终点。起码省前100才有资格。因为进士今天不好类比的啊。
然而现在是14亿人。。。古代最巅峰也就清朝两三亿?
还有殿试
殿试只分等级,不淘汰,同进士出身也是进士。
范进中举。。。人都高兴疯了
按比例算吧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门第背景,古代普通家庭的人很难考到。
不能只看人数啊,古代人数才多少,得看比例
举人就可以做官了,已经彻底翻身
关键古代能读书的人不多,所以应该按现在高考录取率一样的算法
全国前一百,三年一次,每次两三百人,平均下来每年一百人左右。
211都比不上秀才
进士的起步就是县委书记 上线是一品大员 211人均到哪?
再降点,童生
还被嘲笑了。。。两三年才举行一次,换到现在也是清华北大水平了
考上进士就县令起步了,现在哪个公务员考试考上了直接当县委书记的?
你说的是举人。。。
院士差不多相当于进士进了翰林院
最后他又好了,做到四品大员
你太高估北大清华了。。。古代三年一次,才录取几十个进士。而且落榜了可以一直考。。
1古代人少,2古代读书机会更少
唐的秀才确实万中无一,很多宰相羡慕进士出身的人。后面人数多了,可也不容易
晚清约四亿人口,大约每三年取进士三百余人,当前十四亿人口,每二年取院士一百余人。因此进士基本相当于进了院士第二轮,院士基本相当于二甲前五六十名。
普通人书都读不起,那时候四书五经家里有已经是小富人家,更别说其他注解讲义资料。不然你考个锤子
元明清时候知县正七品了。
四亿里面有几个能学习知识的?根本差的远。
古代文盲居多,读得起书没多少。
现存院士几千人,翰林院不能有几千人吧。就算按比例两者也不对等
正解,古代人不论多少,录取也不会变多的吧?
本科毕业算秀才吧,可以去私塾当当教书先生或者给大户人家当个家教秘书啥的。
十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打错了。过了院试是秀才,乡试是举人
直到明朝后期,人口才破亿。
古代文盲率90%。
竞争没有现在院士大。
公务员比进士差得远了
长相身材也要考虑?
乡试就是省考,中举了还不是进士
明朝近1000万人口的江苏,一年进士11个人左右(276年总数2977),按照秀才→举人→进士概率叠加大概是万分之四水平,这还是最强的省份的成才率,要是偏远一点,可能是十倍几十倍的更小机会。
而清北在江苏录取率,至少在万八或以上。
顶级公务员也是公务员哦
还得看基数
而且做知县的,也还不是三甲的
三甲的进翰林院,任修撰、编修等,那可是清流
院士仅仅是钱、名誉和学术界的地位而已
翰林院可不一般啊
不能学习知识说明已经被淘汰了,比拼的资格都没
范进已经种田不收税了,还能候补官员
我觉得得看教育人口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