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一剑横天百世空 发表的:然而现在是14亿人。。。古代最巅峰也就清朝两三亿?
引用内容由于违规已被删除
引用 @守心居 发表的:人才选拔的难度永远要考虑参与者基数,否则古代最难得是夺嫡么,几个人竞争,直接筛选掉几乎所有民众,最后选一个?
引用 @鸟毛太长 发表的:细品个毛,又来个秀智商的 同进士出身也是进士。 殿试没有淘汰,根据成绩分三档: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都是进士 按你的理解,同进士出身算冒牌进士么?
引用 @东吴周润发 发表的:想多了,古代读书就一个目标,而且五六十岁都正常。现代人读书分散到各行各业里,冲着院士去的有几个?古代读书人没的选择啊,要么成功要么当一辈子炮灰。现代人选择多,我感觉大部分人都没有用全力去学习,仅仅为了刷个学历找工作
引用 @米酒鸡 发表的:士农工商,古代读书作为一种职业了,同行才多少人?现在读书和吃饭一样普及,同行多少人?
引用 @米酒鸡 发表的:只要出身够好,家里能送你去读书,就已经超过了90%到同龄人
引用 @科学认知 发表的:与文盲率没有关系,晚清人口4亿多,进士还是只有3年300左右。文盲率低是让绝大部分人不能参加考试,可进士永远都只是精英中的精英。古代家境差没法保证读书的,放现在就是家境100万才能参加考试,这同样淘汰绝大部分人的参考资格。一个现代人如何保证穿越回古代就家境富裕能保证读私塾咧?这难道不也是淘汰么?
引用 @放羊种花 发表的: 要是加个读书人基数就合理了
引用 @科学认知 发表的:只要出身够好,家里能自费送你去哈佛读书,就已经超过了90%到同龄人
引用 @上将本内特 发表的: 女人也要去掉啊……
引用 @背锅侠特里 发表的:你扯什么呢?重点高中都未必比得上人家秀才
引用 @阿胡拉马兹达 发表的: 说啥呢这是……科举发展到明清时期,基本套路就是一甲那仨人,状元授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剩下二甲三甲再考一次,叫选馆,择优选庶吉士若干留到翰林院,这个基本就是二甲那些人,三年后再分配,最后剩下那些榜下即用的就是三甲这些,去做知县一类的
引用 @米酒鸡 发表的:对啊,所以你说可以不考试直接读哈佛的人,竞争有多大?自己努力有多少?
引用 @萧山的故事 发表的: 李鸿章二甲进士,曾国藩才是同进士
引用 @洗护合一大宝剑 发表的:本科毕业算秀才吧,可以去私塾当当教书先生或者给大户人家当个家教秘书啥的。
引用 @rave_reio 发表的:而且做知县的,也还不是三甲的 三甲的进翰林院,任修撰、编修等,那可是清流
引用 @科学认知 发表的:这么说没有意义,古代读书人少并不妨碍进士的价值,可以类比现在的教授而且来自富裕家庭(难度比这还大)。无论古代读书人多还是少,永远只有极少数精英中的精英才能成为进士,而且多半家境还不差,要知道科举可是没有年龄和次数限制的, 十几岁的8/90岁的都可以考。
引用 @Nic谢霆锋 发表的: 举人相当于华五级别?
引用 @又是挨打的一天 发表的:不能只看人数啊,古代人数才多少,得看比例
引用 @破街服 发表的:李鸿章只是同进士出身,你可以细品
引用 @没有我不知道的 发表的: 院士也不一定全是读书人,袁隆平就不是
引用 @frankustc 发表的:本科毕业?清北华五应该都比不上秀才。秀才是免赋税的。直接改变家庭出身和社会阶层。清北华五都没这个能力。
引用 @你能经济界解决 发表的: 我们村大学毕业就进村委会
引用 @张啊花 发表的:按照现在孩子们的学习能力,怕是每年都能出几万个进士
引用 @没有我不知道的 发表的: 而且古代女人不能参加科举,又少了一半
引用 @大神布拉沃 发表的: 进翰林院就算有了入阁的资格啦。。。前途无量 徽州有个明代牌坊保存下来没被推倒:头衔是 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
引用 @我是大王子 发表的:举人就可以做官了,已经彻底翻身
引用 @冈绮寿司 发表的:笑了你看人口比例不看受教育比例?
引用 @我怎么穿着品如的衣服 发表的:那我放在古代也是个进士身份啊
引用 @我是大王子 发表的:古代进士打底知县水平,没法类比。有些人拿什么狗屁公务员研究生来对比进士,简直是侮辱进士,纯属脑子有问题。
引用 @执剑人x 发表的:范进只不过是个举人,就已经保底县级干部了,比高考状元厉害一百倍
引用 @这个是那样 发表的:你错了,考上秀才至少相当于现在考上名牌大学毕业,秀才是有官府位置的,各地都要优待秀才,比较偏远穷苦的村里镇里秀才可以当话事人,举人已经可以当官了
引用 @君临天下丶丶丶 发表的:现在院士也没几个女的啊,实际上差不多
引用 @托妞睡皮队 发表的: 想多了,考上秀才的难度不亚于985 211。
引用 @人人都是赵海棠 发表的:中举直接就能当官,当地豪绅直接来拉拢送房子啊
引用 @火云鞋馆 发表的:举人不一定能做官,举人具备了做官的资格,但只有少数幸运的举人在出缺之后通过花钱可以做官,进士一定可以做官,但通常要等缺,三五年是常事,这期间穷困潦倒。
引用 @戰國之魊 发表的:也不光看总人口比例吧,要看读书人比例
引用 @观察员1937号 发表的:这个话题街上已经讨论过很多次了。明清科举考试分三级进行,即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即省试),中试者称为举人;再把全国的举人集中到京城里举行“会试”,中试者在宫殿举行“殿试”,根据成绩高低分为一甲、二甲、三甲三等,一甲第—名叫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其次为三甲,同进士出身。科举考试一般每三年进行一次,每次有六千多举人参加,取三百名进士光(百度)。进士是经过皇帝及国家建筑顶层一帮大臣选出来的,要由皇帝亲自进行策对及面试,要综合考虑文化知识水平、书法水平、长相身材、谈吐举止等各方面,这样的人绝对是人中龙凤,马中赤兔。
引用 @clearlike7 发表的:所以现在的孩子已经人均超杜甫了?毕竟人家杜甫连进士都考不起
引用 @达菲肥鸡 发表的:不要去算人数比例。不要拿重点本科和进士比。。你看看古代所有的进士出来当的什么官就知道了。再看看现在顶级大学出来的以后成为顶级商人和高官的有多少。古代进士基本上那就意味着以后光宗耀祖。难度远远大于重点本科,大于考上清华北大。
引用 @藤虎一生 发表的:考上进士就县令起步了,现在哪个公务员考试考上了直接当县委书记的?
引用 @杜兰特夫人 发表的: 其实是差不多。毕竟古代女性不参加科考,录取率乘以二就一样了
引用 @观察员1937号 发表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门第背景,古代普通家庭的人很难考到。
引用 @佐木小次郎 发表的:我觉得得看教育人口比例
引用 @E灯女友的攻防 发表的:明朝近1000万人口的江苏,一年进士11个人左右(276年总数2977),按照秀才→举人→进士概率叠加大概是万分之四水平,这还是最强的省份的成才率,要是偏远一点,可能是十倍几十倍的更小机会。而清北在江苏录取率,至少在万八或以上。
引用 @科学认知 发表的:有些偏远地区,千年以来,一个县,一个进士都没有!千年以来一个都没有!对这些地区来说,进士这绝对比现在的985教授还难得。
引用 @傻别 发表的: 张居正的嘛?
引用 @科学认知 发表的:范进一中举,县令就主动来拜访,县里的乡绅富豪就来送钱,现在一个普通教授能让县委书记亲自上门,县里的大企业家(身价上亿)来主动送钱么?
引用 @人人都是赵海棠 发表的:秀才都能开私塾,都能寻摸四五两银子
引用 @我是陈黑黑 发表的: 你这话说的 现在的孩子除了语文 其他超过杜甫就不可以? 考试就考一门语文?
引用 @科学认知 发表的:问题就在这里啊,家庭就淘汰了大部分,古今同样的道理。淘汰率还是没变啊?只是淘汰的形式不同,根本不改变进士的难得啊!进士的难度就是有经济基础能上哈佛,还要能毕业,还要在哈佛拿到最顶尖的成绩!
引用 @寺若成 发表的: 你这话说的,一万人读书,录取一百个,跟百万人读书,录取一万个,你能说那一百就比这一万牛逼?
引用 @米酒鸡 发表的:你搞混了概念,把竞争和淘汰率用总人口来算不对啊。再举古代例子,皇帝比进士更难得吧?你觉得乾隆的竞争对手是一亿人?
引用 @科学认知 发表的:大哥你赢了。你逻辑无敌了,我彻底输了。
引用 @我必须说点什么 发表的: 范进最后还中进士了
引用 @科学认知 发表的:多说无用,你去看看论文,了解下比率不就知道了?而且考秀才的难度还没说咧。6月7日,一年一度备受关注的高考作文题曝光,全国卷1的题为从“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等中选择关键词,帮外国青年读懂中国。北京卷的题则为“说纽带”和“共和国,我为你拍照”。穿越到一百多年前的光绪三十年,当时坐在考场上的考生,面对的是“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美国禁止华工,久成苛例,今届十年期满,亟宜援引公法,驳正原约,以期保护侨民策”。脑补一下,如果你是考生,想答哪道题?现在你觉得哪个考试容易?
引用 @Benz上树 发表的:大哥你到底在扯什么
引用 @库日昍晶天 发表的:他不是中举就疯了吗
读过书的更少
科举不是年年有
差不多,你要有那个资格也难啊。当皇帝的儿子本就是亿分之一的概率
他也没细说啊
他可能就是说李鸿章也就是个档次比较低的进士
只要出身够好,家里能送你去读书,就已经超过了90%到同龄人
对啊,现在的高中生如何保证穿越回去就是读书人能参加考试咧?大概率农工商了,这本身就是淘汰啊!换句话说,就是现在的高中生身家百万的才能去考试,或者考前抽签,100中5,抽中的才能去考。
我都懒得回了,再说一遍,中部某省山区县,现在有教授,省部级干部,清北一批,可在古代,一千多年,没有一个进士!一个都没有!举人都只有武举人!
四川整个省,整个清朝,只有一个状元!
明朝南北卷那年,整个中国北方,一个进士都没有!
在古代进士很容易么?难上天!
只要出身够好,家里能自费送你去哈佛读书,就已经超过了90%到同龄人
投胎到好家庭,不能算在自己努力的头上吧?
只要家里送你去读书,就已经超过90%的同龄人了。跟我们现在几乎100%的同龄人一起读书,然后几年淘汰一批能比么?
别说古代了,就是30年前,我们的父辈和祖辈,同窗都还是一种关系。现在的同学会还有什么感觉?古代官场遇到一个同乡或者同年,都相互关照。
女人也要去掉啊……
对啊,所以你说可以不考试直接读哈佛的人,竞争有多大?自己努力有多少?
女的没几个读书的,忽略不计了🐶
古代进士科考试三年一次,一次全国选拔一百多人
古代读书的人也少呀,全国九成文盲,考试的人本来就很少。
进翰林院就算有了入阁的资格啦。。。前途无量 徽州有个明代牌坊保存下来没被推倒:头衔是 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
[ 此帖被大神布拉沃在2020-03-09 21:34修改 ]
问题就在这里啊,家庭就淘汰了大部分,古今同样的道理。淘汰率还是没变啊?只是淘汰的形式不同,根本不改变进士的难得啊!进士的难度就是有经济基础能上哈佛,还要能毕业,还要在哈佛拿到最顶尖的成绩!
不是兄台回这一下,我看上面的回复看的都快怀疑人生了。街上那么多贬李抬左的,左这一辈子各种黑李,都不敢黑李学历,以左骂起李白的那个劲头,李要是个同进士…当然左也只是个举人
本科毕业?清北华五应该都比不上秀才。
秀才是免赋税的。直接改变家庭出身和社会阶层。
清北华五都没这个能力。
直接有机会进权力中枢是吗
古代真的有老师。学的起的没多少人,考的人多,其实真的扎实的没多少,就相当于你想考大学,但是你全程自学,或者一个大专毕业的老师带你学,真正有好老师的都是贵族,属于极少部分
我们现在的211985难度不差,因为大家都是经过系统教育培训,在千军万马中杀出血路,几乎完全公平的竞争环境,在古代,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可以说凑数的
举人已经是国家选调生了,可以候补进去当官
也不光看总人口比例吧,要看读书人比例
别品了。李鸿章人家是二甲,赐进士出身,不是同进士,同进士的是曾国藩。而且明清两代,同是进士,更看重的是不是翰林出身。李鸿章曾国藩都是庶吉士,点翰林了。二甲赐进士出身,但不是庶吉士,同进士出身的翰林同样可以看不起你二甲进士。
袁隆平院士小学初中高中都读了,1953年在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这叫不是读书人?50年代的大学生不是读书人,您这个理论很独特👍
这不一样嘛 普通本科考个公务员不也相当于走上仕途了 还是得看比例
村委员。。。村委会是自治组织,不算政府机构。
还得考虑一下受教育群体比例和人口总量差异
袁隆平不是读书人??人家是教授!!
所以现在的孩子已经人均超杜甫了?毕竟人家杜甫连进士都考不起
四万万人齐下泪😂
现在院士也没几个女的啊,实际上差不多
考虑到当时文盲率90%,大部分人不参与竞争,换算到今天再乘以10,也就是4000人,差不多相当于今天上了清北吧。
那个牛人的
研究生入公务员吧,副科也算是小领导了
亲。是限制名额的。。。
首先,我得说,我记错了,李鸿章是正经的进士出身,曾国潘是同进士出身。其次,同进士出身也是很了不起的,高考985之类应该是不如他的。再次,同进士出身,确实是进士出身,但是属于进士中的低档,类似街上一直在说的985和双非的区别,用这个同进士出身的高官来证明进士的难度,有什么问题么。最后,兄弟,你说话有点冲啊。
但是现代人选择比古代多了,古代人除了上战场赌命基本只有读书这一条路可以走,当然还有一个终南捷径就是自宫当太监但是这条路太残酷了而且成功率也相当低。
再看看现代人可以当科学家、可以当官、可以当企业家、可以当娱乐明星、可以当运动员,选择太多了。真正一门心思奔着我一定要当院士的有多少人,古代读书人皓首穷经几十年就奔着进士去的。
你只考虑了人口比例和受教育比例,真正把科举和当院士作为目标的比例又是多少了。
我可以这么说虎扑这么多人有几个把当院士作为人生目标并付诸行动的这些人可都是受教育了。
你能混个秀才就很牛逼了
万分之四的比例。
范进中举,够直接了吧
为什么要加上狗屁二字呢?
范进最后还中进士了
秀才见县太爷不用下跪的
应该也要算算读书人的比例吧,古代大多数人都不走读书这条路,跟现代还是不一样
古代绝大部分人读不起书,建国前九成文盲,而且是大字都不识一个的那种,现在保底九年义务教育,现在的高考估计累积个几年就有古代科考总人次那么多了
现在高考一年就一千万人考,古代除了清朝人口大爆炸后基本也就两三千万人,高考状元的难度远比中进士难的多得多,古代先排除九成五文盲跟穷逼,实际上有资格参加进士的也就几十万人
大胆点211
这么说吧,以前中进士那乡里祠堂是可以挂匾的
比211985难多了,穷的想读书都没机会
举人是有资格当官,一般得活动活动才有官当。
举人关键的一点是有免税权,有很多混不下去的人会主动上门做下人,大户们也会把田地放到举人的门下来躲避赋税。
所以即使没有官做,也是神仙日子啊。
这种太牛了有牌坊,普通的进士可以有个匾
在此期间会有投机者帮进士上下打点,争取实缺,代价是上任后大捞一笔,黑暗无处不在啊。
举人免税
潦倒个锤子
对的,我的意思也有点片面了
不止3级是6级,还有秀才资格的三级考试。
你这话说的 现在的孩子除了语文 其他超过杜甫就不可以? 考试就考一门语文?
古代崇尚官本位好吗 除了当官 年轻人那还有什么出路 ? 现在可不一样 好多985硕士宁愿去大厂 都不当公务员 好吗? 现在比古代出路多的很
古代十多岁考上进士也能直接当县令吗?
那个是大面积统考,现在全国统考,江苏清北率能提高很多。不过现在相对饱和竞争,古代其实读书的人口比例并不高。
谁说要门第背景的,科举制最大的用途就是打破世家垄断,小康穷人中进士的不说比比皆是,但也不是什么稀奇事。不要小看古代人的教育经济水平。嘉靖时期几个名人,严嵩家里就是普通农家,徐阶爹是个小吏,张居正爹是个秀才,杨继盛也是普通农家从小还放牛。明代进士有个统计,无功名的平民家庭出身47%左右,低级官员出身2%左右,中高级官员50%,不过这个数据到满清,平民出身只有19%了。
不应该看教育比例,进士后去的的各项社会优势是面对全社会的
明朝有个屁的江苏,那是南直隶,苏沪皖浙赣五省各有一部分。
张居正的嘛?
读书人口少
进士是全国前十,看看现在清华北大一年招多少人
也不能这么看,现在拿诺贝尔的智商放到当时可能因为买不起笔墨被时代湮没了
古代的万里挑一,起码9500是挑的出身
差远了,考清华第一年考不上可以复读一两年顶多了你见过那个考清北复读十年的,考进士考不上可能一辈子都在复读,明代江苏一千万人里的读书苗子每年考10个左右复读的有多少个这个比例你根本没有算。
考清北是差距两三岁的同龄人在考,考进士是老中青三代人在考。而且现代可以出国留学也可以退而求其次考复旦南大这些即使和清北有差距也不是天壤之别,在古代你除了进士你根本没得选进士和举人是两个阶级天壤之别。
不是,这个人叫许国。这个牌坊在安徽徽州,一直保存在市区呢。
张居正是湖北荆州的
而且他老丈人马上就改变对他的态度,太真实了
不会真有人觉得秀才很好考叭
杜甫学生物物理化学吗?大环境不一样,几万进士就离谱。谁没经历过高考?自己的水平我不知道?当时高考排名也有省千分之五左右,勉强挤进全国前几万人的门槛了吧?这排名就是还不错的智商加一些努力就能达到的水平,跟万里挑一的进士有得比?不是自谦,我不认为以我的水平从小开始学写文章能达到这些古人的高度,一是环境不一样,二是心境达不到。还有,别拿语文比较当时的科举,都说八股文死,实际上高考语文比八股文死的多。再说地位,士农工商,商为末业,士为首业,以前官职的地位是现在远远比不了的,天下读书人都想着学而优则仕,进士更是被皇帝直接面试,而现在呢?人才被分流到其他行业,公务员的含金量远远和进士比不了。再者,同为进士待遇也千差万别,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成绩优秀的直接进翰林院中央培养,这待遇和中央选调生差不多了吧?
你搞混了概念,把竞争和淘汰率用总人口来算不对啊。再举古代例子,皇帝比进士更难得吧?你觉得乾隆的竞争对手是一亿人?
大哥你到底在扯什么
怎么可能穷困潦倒,秀才都可以不纳税了,好多地主把地转到他名下,逃税漏税,大家平分
当官是可以,但一般也不容易当,最大的好处是直接可以变成当地一霸,就像电视剧里面的那些地主老爷。
多说无用,你去看看论文,了解下比率不就知道了?而且考秀才的难度还没说咧。
6月7日,一年一度备受关注的高考作文题曝光,全国卷1的题为从“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等中选择关键词,帮外国青年读懂中国。北京卷的题则为“说纽带”和“共和国,我为你拍照”。穿越到一百多年前的光绪三十年,当时坐在考场上的考生,面对的是“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美国禁止华工,久成苛例,今届十年期满,亟宜援引公法,驳正原约,以期保护侨民策”。脑补一下,如果你是考生,想答哪道题?
现在你觉得哪个考试容易?
大哥你赢了。你逻辑无敌了,我彻底输了。
举人就可以当官。县令不好说,县级干部没问题。如果不当官,单凭举人的特权,就绝对可以富甲一方了。
本来就是啊。士农工商,知识分子作为金字塔的顶层。从进私塾开始,他就淘汰掉90%的人,但这次胜利并不是他努力的结果。
你的小伙伴都是你读书的对手,而鲁迅上学后,闰土就守瓜地去了。鲁迅淘汰闰土跟鲁迅一毛钱关系没有。
他不是中举就疯了吗
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真的 古代和现在真的比不了
哈哈哈哈 可以
被老丈人打了一耳光以后就正常了,母亲去世丁忧三年后进京应考中进士,最后还当到了山东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