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 not agree more! She's totally amazing. I got goose bumps when she sings 天涯歌女, perhaps also from the song itself. 那个唱歌的,的确很出彩,把那个易先生感动成那样,这点就是太过了,他们就像真的一样,在乱世中互相依存,动了真情
以下是引用heyhey在2007-10-6 19:12:00的发言: 估计更多是因为无奈。我一直是持着既无奈又悲悯的心情看这部电影。 天涯歌女这首小曲曲调婉转,歌词里我想让易先生眼眶红了的也是那句:郎呀患難之交恩愛深 说起来不怕你们笑话,他们话剧演出成功,随后大家在雨中的街道上携手唱毕业歌的时候,我哭了因为你知道那个时代的人经历过什么,付出过什么,个人在时代的影响下,只是空气里的浮 I can't agree more
王不言而喻是一个寻找意义/目的的女人:革命也好,政治也好,还有初尝的性,还有可能的爱情/牺牲... 她都是在寻求一种值得为之付出的东西,感觉好可惜..... That's my feeling also. She is not a real spy. She just wants to be cared, to be loved.
以下是引用黑白双煞在2007-10-12 0:09:00的发言: 我倒觉得会感觉受冒犯的是不愿意面对自己人性弱点的人。 如果会因为没有给人希望心理上就不能承受,那确实不适合看这个电影。 I thought those who felt offended were those who really wanted to do something about the weaknesses. They were offended because they saw some one just accepted the weaknesses and let the consequence go with smile, even when the consequence is way beyond personal. But, anyway, "dao bu tong", really.
以下是引用daka在2007-10-12 12:24:00的发言: MM现在说到抗日,简直是不合时宜 现在人的思维定式是,如果他是堕落的,那他本质就是好的;如果他为人处世各方面都很出色,那他肯定有不可告人的秘密。如果一个人把人性的弱点展示给所有人看,他就是安全的;反之,则是居心叵测的。女人也有关键时候不掉链子,不善变的,比如那个时代的江姐,刘胡兰之类的,但是现在的人理解不了,不能像对王佳芝那样产生共鸣,也没办法以对现在的人那样揣度,所以只能无视了。 I can not agree more! 还是那句话,都是revisionist惹的祸! 所谓的“人性”说白了,就是要给英雄找阴暗面,给汉奸找闪光点!
Applause. Applause~以下是引用lumpenbourgeoisie在2007-10-12 12:28:00的发言: I can not agree more! 所谓的“人性”说白了,就是要给英雄找阴暗面,给汉奸找闪光点! 以下是引用daka在2007-10-12 12:24:00的发言: 现在人的思维定式是,如果他是堕落的,那他本质就是好的;如果他为人处世各方面都很出色,那他肯定有不可告人的秘密。如果一个人把人性的弱点展示给所有人看,他就是安全的;反之,则是居心叵测的。女人也有关键时候不掉链子,不善变的,比如那个时代的江姐,刘胡兰之类的,但是现在的人理解不了,不能像对王佳芝那样产生共鸣,也没办法以对现在的人那样揣度,所以只能无视了。
以下是引用daka在2007-10-12 12:38:00的发言: 突然想起以前看古龙小说,白飞飞和沈浪在地道里遭遇杀手,白飞飞对沈浪说,你别管我了,你走吧。于是沈浪果真二话不说就走了,白飞飞就抓狂了(具体记不清了,大致是这样吧)。我觉得,前一个阶段,是小言,后一段,是真实。李安就是停留在前一段,但是以一种伤感的形式表现出来。唉,他实在是个多愁善感的男人。 I so wished 白飞飞和沈浪 end up together
是被感动的还是恶心的 估计更多是因为无奈。我一直是持着既无奈又悲悯的心情看这部电影。 天涯歌女这首小曲曲调婉转,歌词里我想让易先生眼眶红了的也是那句:郎呀患難之交恩愛深 说起来不怕你们笑话,他们话剧演出成功,随后大家在雨中的街道上携手唱毕业歌的时候,我哭了因为你知道那个时代的人经历过什么,付出过什么,个人在时代的影响下,只是空气里的浮尘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6 19:16:25编辑过]
最喜欢的两场戏:1,她在香港接到易太太电话说要回上海时那种一场空的颓然,2 日本饭店里唱天涯歌女的那段。
Can not agree more! She's totally amazing.
I got goose bumps when she sings 天涯歌女, perhaps also from the song itself. 那个唱歌的,的确很出彩,把那个易先生感动成那样,这点就是太过了,他们就像真的一样,在乱世中互相依存,动了真情
看完回来了。 汤唯的表演near perfect,最喜欢的两场戏:1,她在香港接到易太太电话说要回上海时那种一场空的颓然,2 日本饭店里唱天涯歌女的那段。眼神,肢体语言都无可挑剔。她和小章,在演技上,根本不在同一个台阶上啊~ 梁朝伟这个角色,我同意楼上MM说的,电影赋予了他太多人性,显得易先生是个敏感暴烈有时甚至细致的情人。几场床戏都是身心上互相的torture,床戏的结尾很细腻,有点倾城之恋里那句话的意思 - “别的她不知道,在这一刹那,她只有他,他也只有她。”作为观众,看得既绝望又压抑。 王立宏是演技最稚嫩生涩的一个,不过在电影里气质上还算比较接近热血爱国青年。众人杀表哥的那一段是个高潮,悲剧气氛铺垫开来。不得不杀,其实这里众人已经走上一条不归路了。 我只是不太明白,王佳芝放了易先生之后,在黄包车被拦下来时,已经把毒药拿在手里,为什么没有结果自己?我不认为是胆怯,但想不明白为何。 mm,这个我和朋友一看完就讨论了。我朋友认为,她还想看看,易先生会有什么反应,当然不会奢望易会放她一马。我的想法来自于爱玲自己,你看一个这么骄傲的女子,也不怕窘迫地要去领救济,也不怕孤独地老死,有一种就是不要自己去死的执拗劲。以前看过一句话,叫做“没有人能为自己的故事结局,永远都是别人为你结局”。不去死,不是因为期待明天会更好,或者留恋人生的美,就是不去死,不给自己结局。那种随波逐流的透彻,透到荒凉。这就是为什么,一直到那人力车在慌乱乱的黄昏里喜滋滋地跑,我才流下泪来。如果活着就是向着死跑去,何必心急呢?
mm,这个我和朋友一看完就讨论了。我朋友认为,她还想看看,易先生会有什么反应,当然不会奢望易会放她一马。我的想法来自于爱玲自己,你看一个这么骄傲的女子,也不怕窘迫地要去领救济,也不怕孤独地老死,有一种就是不要自己去死的执拗劲。以前看过一句话,叫做“没有人能为自己的故事结局,永远都是别人为你结局”。不去死,不是因为期待明天会更好,或者留恋人生的美,就是不去死,不给自己结局。那种随波逐流的透彻,透到荒凉。这就是为什么,一直到那人力车在慌乱乱的黄昏里喜滋滋地跑,我才流下泪来。如果活着就是向着死跑去,何必心急呢? 如果王家之,真的吃了毒药了,那她就真的是个所谓得特务了,她去做这些事情,接近易先生,本来就像老吴说得那样,她不当自己是个特务,而就是麦太太,为什么要吃毒药呢,反正她也无所谓了,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了
谢谢楼上MM们的诠释 从珠宝店出来,浏览了一下橱窗,到上黄包车时音乐响起,车夫回头笑问是否回家,这段戏一气呵成,非常动人。 跑来看了看, 发现你的问题已经被回答了.
mm,这个我和朋友一看完就讨论了。我朋友认为,她还想看看,易先生会有什么反应,当然不会奢望易会放她一马。我的想法来自于爱玲自己,你看一个这么骄傲的女子,也不怕窘迫地要去领救济,也不怕孤独地老死,有一种就是不要自己去死的执拗劲。以前看过一句话,叫做“没有人能为自己的故事结局,永远都是别人为你结局”。不去死,不是因为期待明天会更好,或者留恋人生的美,就是不去死,不给自己结局。那种随波逐流的透彻,透到荒凉。这就是为什么,一直到那人力车在慌乱乱的黄昏里喜滋滋地跑,我才流下泪来。如果活着就是向着死跑去,何必心急呢? well written!!!!! 生本身就是一种尊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7 15:09:16编辑过]
没看过电影,只看过小说,张擅长描写比较变和病态的东西,对阳光的东西描写的比较少,是不是和她本人的经历有关呢? 原著中没有看到很多爱情的影子,有的是欲望,当然没有欲望,又何谈爱情. 对电影:希望这是一个关于女性的电影,其他的一切只是陪衬-----王不言而喻是一个寻找意义/目的的女人:革命也好,政治也好,还有初尝的性,还有可能的爱情/牺牲... 她都是在寻求一种值得为之付出的东西,感觉好可惜..... 李安的电影喜欢讲感情,然后就一直停留在那里了,bbm也是这样. mm写的真好,我现在有些明白为什么有人说他们之间的爱情是俗话了小说了
我也看回来了。看完最大感受就是李安是大师。一个张爱玲不起眼,情节模糊的故事被李安诠释的这么唯美感人,细腻却不冗长沉闷。tw和lcw的床戏不可少,也是二人感情变化的写照,尤其是后两场二人的表情。 但说实话,中间床戏动作太体操运动员,看了有些不舒服。 要是只挑选两人最后的真情流露的表情镜头就已足够,中间过程没多大意义。国内删减后,说不定画面的唯美性更统一,让人期待。tw演得很好,看不出是个新人。梁gg已经是戏精了。我怎么觉得wlh演的也不错啊。刚开头,气质有些格格不入显得突兀好笑。后来越演越好。 跟我感觉差不多, 抱抱
我觉得很多美国人也很喜欢这个电影啊,汤维唱歌的时候,坐在我前面的美国老伯伯也直抹眼泪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11 19:38:47编辑过]
中间床戏动作太体操运动员,看了有些不舒服。 要是只挑选两人最后的真情流露的表情镜头就已足够,中间过程没多大意义。国内删减后,说不定画面的唯美性更统一 我觉得床戏是两个人关系的表现,就是扭曲、不舒服的,可能就没打算拍成唯美的。 ------- 李安和汤唯的访谈,分成3个部分
我觉得床戏是两个人关系的表现,就是扭曲、不舒服的,可能就没打算拍成唯美的。 ------- 李安和汤唯的访谈,分成3个部分
话说胡,这个人文学艺术上确实有品,但也实在有点为煞风景的政客气所糟蹋,许是宣传部的工作做多了吧 抱歉引了这位mm的话,实在是想驳得太多,已经不知道驳谁好了,恰好看到这里憋不住了 大家随便砸,我说完就爽了 我只想说,王价值为了说不清的感情而牺牲 别人的 性命这件糊涂且自私的事由被李安表现得如此唯美哀婉(他的导演手法不得不说很出色),而且用傻兮兮的猥琐抗日青年来反衬其超脱世俗、没有“煞风景”的政治气,实在让我不能泰然处之 尤其这么多mm看着这件糊涂事,还心有戚戚地感叹爱情的美好和人性的软弱,对着几个supposed是站在国家一边的人的死还笑得出来 有人从政治、抗日、理想、原作的理解方面提出反面意见,就多被冠以讲空话、伪君子、喜欢judge别人、自以为是、自以为众人皆醉我独醒 我实在已经出离愤怒了。王价值的身世境遇的确可怜,但出身不幸就有权利连累别人吗?就可以很正确地在对抗外敌的时候掉链子?那所有的东北义勇军都是圣人了,又或者是心理有异于常人?又有说,女人心软,命运难以掌握,温情是能腐蚀人心的药。难道我们现在的女生都这么认命,这么愿意为猜度出来的感情寄托而糊涂?女人除了感情、心里就不能寄托点儿别的?比如杀个汉奸?比如有点尊严,无论wsn同志说什么,别真把自己当妓女?或者像张爱玲一样爱自己爱得可以一个人独活到死? 这个扯得远了,汗。。。我只想举一个类比:不知道大家看到国内的小女生看了《一帘幽梦》/《又见一帘幽梦》,都哗哗地同情紫菱、同情紫菱她爸那个小三、感动于她们的犹豫挣扎、摇摆痛苦,唾弃紫菱她爸的俗妇原配,感慨有情人终成眷属爱情高于一切,会不会说她们终于领略到了人性的真髓?不知道大家看李安像《色阶》这样叙述个无奈小三的故事,会发什么样的感想 也许很多时候我们能对某些事情处之泰然,不过是因为我们觉得事情离我们很远,或者毫无关系,比如战争,比如汉奸;有些时候我们就轻易地义愤填膺,不过是因为我们感到自己的利益随时随刻可能受到类似的威胁,比如小三 记得看到mm说之所以满楼都是对王价值的认同、大家都感动得不行,是因为mm们都是深明大义的,所以大义都不用说了,只说个人的小就好了(大意)。不过我怎么没见过几个mm替痛苦挣扎为寻找个值得付出的事情而爱上有妇之夫的迷茫小三们说说个人的小?在大势动荡的时候,个人的小就是值得关注的,因为我们是个人,而且大势再动荡,我们也不一定要付出多少;在个人的小受到威胁的时候,各人就为个人的小打起来吧~也对,也对 既然有mm说没必要端一幅给谁当头棒喝的架势,能不能麻烦众位jm在写帖子的时候给我这种有居委会大妈潜质的人时不时施舍点儿宽心丸儿?
没有什么好讨论来讨论去的,干嘛要去猜测张爱玲怎么想的呢?
我觉得她就是一般的女文青,加上从小身世成长经历比较特殊,自恋自卑加上有些病态。她要真像她小说里便那么洞悉一切,看透人世,她的生活能是这样乱七八糟么?还能给一个花心的已婚汉奸套牢么?还会在明知对方出墙的情况下,还出钱供养她么?
从她这样的人写的文章里,我绝对不信能学到什么与人生有益的东西。
即使是看厚黑学,看样板戏,也比看病态扭曲的东西来的好
当别人在为了同胞抛头颅洒热血的时候,她不仅仅只想着自己风流快活,更加把烈士歪曲描写成这样,已为别人都跟她一样自私,就可以显得她不龌龊ws了?
顶~
李安并没有表达这个意思吧,说这句话的mm原意好像也不是针对电影来讲的吧。 针对电影还好了,针对生活不更可怕?
看了半天,我总算明白了,这个故事讲的就是本来王佳芝们是准备色诱易先生的,结果反被易先生给色诱了。易先生先享受了美人主动奉送的肉体,再暧昧了一把满足了一个中年猥琐男的被年轻女子爱慕的情感需要,最后干净利落地把王佳芝和同伴们统统解决,王佳芝也许觉得肉体的欢愉压倒一切,但显然易先生不是这么想的,再多的旧情新恩又怎样,该做什么他可没含糊,好一招漂亮的“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果然姜还是老的辣。
所以,多少年了,男女平等还平等不出来
影视和文学是不同的载体,有不同的特性,故事讲得不清楚,观众不理解,讲得太清楚,又失去了原作的多重性和复杂性,一般都是两者之间的平衡。这个故事本身也是暧昧不明的,谁也不知道张爱玲的本意,李安有李安的阐释,这是基于他本人的价值观和人生经历的,用“庸俗化”来论断有武断之嫌。这样的标准也非常不“张爱玲”。 李安从来没说过“色戒”是个爱情故事,以他电影一贯的主题来看,两性关系不是他的主要兴趣。他喜欢探讨个人和群体,情欲和社会规范之间的矛盾关系。我猜这也是色戒的切入点,至于表现的成不成功,我现在还没有发言权。不过直觉上觉得应该比他以往的作品有进一步的深化,但应该没有做到极致,因为他太中庸,太人道,这种畸恋故事,其实可以做得更狠一点,因为人性坏起来,本就是没有底的。 这种没有底的坏,倒让众人颇有共鸣 很好,很好
顶这篇,电影虽然我很期待,但是只能隔绝于书本来欣赏。“阴冷干净”说出了所有我想说却表达不出来的话。这也就是按照李安的性格,他并不是非常合适去拍这个片子,他的细腻婉转却又跌宕起伏,让他容易身陷其中难以自拔(这大概就是他最近总是眼神飘忽泪眼婆娑的原因吧),从而缺乏了那种自上而下透析一切的苍凉。 顶~
王佳芝毕竟不是郑萍茹,说穿了不过是个小女人,被众人推到这个位置上。经历了所有这一切,对于一个年青的生命,的确是有够本的感觉。 的确,一人死,救了肯给自己温暖的人,还捎上辜负过自己欺负过自己的几个wsn,的确够值
以下是引用lilyppbb在2007-10-3 17:36:00的发言:
话说胡,这个人文学艺术上确实有品,但也实在有点为煞风景的政客气所糟蹋,许是宣传部的工作做多了吧 抱歉引了这位mm的话,实在是想驳得太多,已经不知道驳谁好了,恰好看到这里憋不住了 大家随便砸,我说完就爽了 我只想说,王价值为了说不清的感情而牺牲 别人的 性命这件糊涂且自私的事由被李安表现得如此唯美哀婉(他的导演手法不得不说很出色),而且用傻兮兮的猥琐抗日青年来反衬其超脱世俗、没有“煞风景”的政治气,实在让我不能泰然处之 看不懂我这句话怎么让您憋不住了,一没同情汉奸,二没赞色戒,里面说的煞风景政客气的是“胡”,是胡兰成,是个汉奸,是汪伪政府的宣传部次部长,再说,政客气与您话里的”政治气“也是两回事。
即使是这样,我还是觉得很怪。死在自己最爱的人手上,真的很幸福吗?易先生要杀她,大抵也有他的为难之处,恐怕也是做给日本人看的。王佳芝为了爱,可以背叛任务,背叛同志,最后送上一条命还觉得幸福,相比起来,易先生对她付出的,可就太吝啬了。他们之间,绝谈不上什么伟大的爱情;虽然梁GG很有魅力,但是易先生其人,从本质上也就是一个WSN。王佳芝的当时一时冲动可以理解,但是如果临死前还是抱着这种想法,实在有点自做多情的成分在里面。 至于说邝裕民,他对王佳芝有感情吗?据说是有。但是到了愿意这么跟她一起莫名其妙死去的程度吗?显然尚未。王佳芝为了成全她的爱情,赔上了别人的性命,无论她对易先生感情多么深,对邝裕民还是应该有点愧疚之情的吧?不要以女人都是多情到不可理喻的来解释这一切,要不然我大概得是男人了。 我 还没看过这部片子,但是看了大家的讨论,还真是应了前面有个MM的评价,这部片子反应的是女人就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超级赞这最后一句 本来还想和bf一块儿看这电影,现在犹豫了,脸都没地方搁
看不懂我这句话怎么让您憋不住了,一没同情汉奸,二没赞色戒,里面说的煞风景政客气的是“胡”,是胡兰成,是个汉奸,是汪伪政府的宣传部次部长,再说,政客气与您话里的”政治气“也是两回事。
所以说抱歉吗,就是前面积累了太多,又拿不准先引谁的,捡帖不如撞帖,我就随便引了…… 我也是一时心情波动无法自持没想清楚~~
同意偶像daka mm说的。很早就读过色戒,最近又拿出来翻了一遍。我觉得原作中,两个人想的都是“对方还是爱自己的”。王佳芝是出于一瞬间的感动,头脑发热。而易先生最后的内心独白,更加没有爱王佳芝的意思。我记得原文说的大约是,她到底还是爱自己的。。。。无毒不丈夫,要不她也不会爱自己。。。。”所以我觉得李安要是把这个弄成爱情故事,就真的丧失了原作的韵味。 所以说张的原作其实还有一点好的,就是教人看透意淫,教人自爱,而不是把自己的性命身家生存意义吊在别人身上
章子怡大概就是这种人。这也是为什么她这么不招人待见,毕竟大多数人还是习惯女人是软弱的,感情用事的,容易被伤害的。 我奏喜欢武则天…… 正因为“大多数人还是习惯女人是软弱的,感情用事的,容易被伤害的”,我曾经很想下辈子投胎做男人
超级赞这最后一句 本来还想和bf一块儿看这电影,现在犹豫了,脸都没地方搁 只是一个女人,或说是一个人的故事,又不代表所有女人,有什么脸没地搁的。 不明白。
只是一个女人,或说是一个人的故事,又不代表所有女人,有什么脸没地搁的。 不明白。 因为我脑子里还回荡着我们对王价值身上的“女性特点”的认同呀 既然我们可以很自然地接受王价值身为女性而很可以理解地心软而渴望温情而左右摇摆而在关键时刻掉链子,我咋能不很自然地给她generalize一下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11 23:07:27编辑过]
所以说张的原作其实还有一点好的,就是教人看透意淫,教人自爱,而不是把自己的性命身家生存意义吊在别人身上 哈哈,那个年代的非左翼作家,恐怕就是鲁迅都不会有这种革命思想的。 有共鸣的到底是“人性坏起来没有底”还是“没有底的坏”?这两个差别很大的,mm如果不明白,那就看不懂很多人的意思,光生气了。
因为我脑子里还回荡着我们对王价值身上的“女性特点”的认同呀 既然我们可以很自然地接受王价值身为女性而很可以理解地心软而渴望温情而左右摇摆而在关键时刻掉链子,我咋能不很自然地给她generalize一下咧?
呵呵,女人是这样的,有这样那样的小心眼,最主要的一条就是善变。不过我觉得男人不理解女人, 女人总该理解女人的。
呵呵,女人是这样的,有这样那样的小心眼,最主要的一条就是善变。不过我觉得男人不理解女人, 女人总该理解女人的。 我很理解,当年也是从言情和张爱玲的书堆里爬出来的 我哀我不幸,但我要我争 哈,好像是我对自己这种特性比较生气,所以迁怒于王价值了~~不好意思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11 23:26:20编辑过]
哈哈,那个年代的非左翼作家,恐怕就是鲁迅都不会有这种革命思想的。 有共鸣的到底是“人性坏起来没有底”还是“没有底的坏”?这两个差别很大的,mm如果不明白,那就看不懂很多人的意思,光生气了。 张爱玲自己怎么想的我倒不知道,我说的她作品的好处是它教给我的东西而已 但张笔下的人物基本都在意淫,都猜对方的某个话语某个眼神某个行动是对自己的什么心意,很难不让人推而广之 坏起来没有底?呵呵,的确没看明白大家共鸣坏起来没有底了,就感觉大家对人性坏了的后果粉坦然 刚才在mitbbs看到有个人说的好,像心软、脆弱、渴望尊重和爱这样的人性弱点,本身很难说好说坏。但是色戒里,这些弱点完全是被利用了,“成为了角色们的最大性格弱点,导演了一场悲剧”,虽然勉强描绘了美好的瞬间,但是这些弱点没有给人希望,就让深知自己人性弱点的人感觉很受冒犯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11 23:39:09编辑过]
估计更多是因为无奈。我一直是持着既无奈又悲悯的心情看这部电影。 天涯歌女这首小曲曲调婉转,歌词里我想让易先生眼眶红了的也是那句:郎呀患難之交恩愛深 说起来不怕你们笑话,他们话剧演出成功,随后大家在雨中的街道上携手唱毕业歌的时候,我哭了因为你知道那个时代的人经历过什么,付出过什么,个人在时代的影响下,只是空气里的浮 I can't agree more
估计更多是因为无奈。我一直是持着既无奈又悲悯的心情看这部电影。 天涯歌女这首小曲曲调婉转,歌词里我想让易先生眼眶红了的也是那句:郎呀患難之交恩愛深 说起来不怕你们笑话,他们话剧演出成功,随后大家在雨中的街道上携手唱毕业歌的时候,我哭了因为你知道那个时代的人经历过什么,付出过什么,个人在时代的影响下,只是空气里的浮 可是,同样经历过付出过的王价值的同伙们(台萎缩了,不好说是同志),死了咋没人哭?因为台萎缩了?罪不至死吧? 我们对易先生和王价值的人性关怀如此丰沛,对抗日青年、被侵略压迫的民众的人性关怀呢?还是因为他们在镜头之外,所以不用考虑?
坏起来没有底?呵呵,的确没看明白大家共鸣坏起来没有底了,就感觉大家对人性坏了的后果粉坦然 刚才在mitbbs看到有个人说的好,像心软、脆弱、渴望尊重和爱这样的人性弱点,本身很难说好说坏。但是色戒里,这些弱点完全是被利用了,“成为了角色们的最大性格弱点,导演了一场悲剧”,虽然勉强描绘了美好的瞬间,但是这些弱点没有给人希望,就让深知自己人性弱点的人感觉很受冒犯
我倒觉得会感觉受冒犯的是不愿意面对自己人性弱点的人。 如果会因为没有给人希望心理上就不能承受,那确实不适合看这个电影。
我倒觉得会感觉受冒犯的是不愿意面对自己人性弱点的人。 如果会因为没有给人希望心理上就不能承受,那确实不适合看这个电影。 I thought those who felt offended were those who really wanted to do something about the weaknesses. They were offended because they saw some one just accepted the weaknesses and let the consequence go with smile, even when the consequence is way beyond personal. But, anyway, "dao bu tong", really.
以下是引用heyhey在2007-10-6 19:12:00的发言:
估计更多是因为无奈。我一直是持着既无奈又悲悯的心情看这部电影。 天涯歌女这首小曲曲调婉转,歌词里我想让易先生眼眶红了的也是那句:郎呀患難之交恩愛深 说起来不怕你们笑话,他们话剧演出成功,随后大家在雨中的街道上携手唱毕业歌的时候,我哭了因为你知道那个时代的人经历过什么,付出过什么,个人在时代的影响下,只是空气里的浮 可是,同样经历过付出过的王价值的同伙们(台萎缩了,不好说是同志),死了咋没人哭?因为台萎缩了?罪不至死吧? 我们对易先生和王价值的人性关怀如此丰沛,对抗日青年、被侵略压迫的民众的人性关怀呢?还是因为他们在镜头之外,所以不用考虑? MM现在说到抗日,简直是不合时宜 现在人的思维定式是,如果他是堕落的,那他本质就是好的;如果他为人处世各方面都很出色,那他肯定有不可告人的秘密。如果一个人把人性的弱点展示给所有人看,他就是安全的;反之,则是居心叵测的。女人也有关键时候不掉链子,不善变的,比如那个时代的江姐,刘胡兰之类的,但是现在的人理解不了,不能像对王佳芝那样产生共鸣,也没办法以对现在的人那样揣度,所以只能无视了。
MM现在说到抗日,简直是不合时宜 现在人的思维定式是,如果他是堕落的,那他本质就是好的;如果他为人处世各方面都很出色,那他肯定有不可告人的秘密。如果一个人把人性的弱点展示给所有人看,他就是安全的;反之,则是居心叵测的。女人也有关键时候不掉链子,不善变的,比如那个时代的江姐,刘胡兰之类的,但是现在的人理解不了,不能像对王佳芝那样产生共鸣,也没办法以对现在的人那样揣度,所以只能无视了。 I can not agree more! 还是那句话,都是revisionist惹的祸! 所谓的“人性”说白了,就是要给英雄找阴暗面,给汉奸找闪光点!
现在人的思维定式是,如果他是堕落的,那他本质就是好的;如果他为人处世各方面都很出色,那他肯定有不可告人的秘密。如果一个人把人性的弱点展示给所有人看,他就是安全的;反之,则是居心叵测的。女人也有关键时候不掉链子,不善变的,比如那个时代的江姐,刘胡兰之类的,但是现在的人理解不了,不能像对王佳芝那样产生共鸣,也没办法以对现在的人那样揣度,所以只能无视了。
突然想起以前看古龙小说,白飞飞和沈浪在地道里遭遇杀手,白飞飞对沈浪说,你别管我了,你走吧。于是沈浪果真二话不说就走了,白飞飞就抓狂了(具体记不清了,大致是这样吧)。我觉得,前一个阶段,是小言,后一段,是真实。李安就是停留在前一段,但是以一种伤感的形式表现出来。唉,他实在是个多愁善感的男人。 I so wished 白飞飞和沈浪 end up together
刚看完色戒的时候觉得很悲哀,和lzmm的那种挥之不去的感觉很象。但是慢慢想想觉得挺不舒服的。 李安在电影里对抗日的学生和革命党人是相当丑化的,几乎没有正面描写。从邝裕民到他的那些同学到重庆派来的人,电影里给我的感觉就是活该最后被杀了,谁让他们曾经对王佳芝不好。电影里把他们刻画的非常幼稚,非常冷血,没有人情味,单纯只是利用王佳芝,而且最后枪毙他们的时候用石矿坑的巨大来反衬跪着的学生身影的渺小,颇给人感觉这些人的付出只不过是以卵击石。 我不否认电影里描写的这些人的缺点,但是如果大家能对汉奸都想到他可能有人性的地方,怎么会对这些学生和革命党人就只有讨厌。电影里把邝裕民因为要革命牺牲了他对王的感情定义为了懦弱,可是他这么做难道不是为了这个国家吗?这些为同胞们最后献出了生命的人换来的是什么?仅仅是因为他们对一个女人不好就看不到他们的牺牲?他们是有很多缺点,但是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如果没有这些肯为国献身的人就完全没有今天。 电影里用很巧妙的手法美化了汉奸易先生。通篇电影如果不是学生们要刺杀他的话,你完全看不出来这是个汉奸。有一次他跟王说他审要刺杀他的人的时候,很痛心地说其中一个还是他在黄埔的同学,演得他好象还很值得同情一样。身为一个汉奸,对日本人的态度居然是很瞧不起他们的样子,明明他自己都说了自己在日本人跟前是个“妓女”。我想如果电影里真的来个描写易先生如何巴结日本人,如何是一副走狗的样子,估计大家不会觉得王居然会对这种人产生感情。电影中为了强调感情特意避开了这些。 电影中没有演,现实中盖不住,所以我极其鄙视张爱玲,对着几千万同胞的尸体和国破家亡,她居然还能对一个汉奸走狗死缠烂打。中国近代缺乏有才气的文人,但是象这种一点大是大非观念都没有的文人,有了却是耻辱。 如今我们身处和平年代,所以能够纵向横向地深挖人性,厌恶政治,可是政治也要分的,要是内战我一点意见也没有,爱谁谁,可是这个故事的背景是抗日战争,真正是国破家亡中国人被肆意屠杀的时候,这个时候为了一个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的糊涂女人的瞬间感动写赞歌,还同时丑化抗日的人们我不能接受。
YOU CAI HUA!
刚看完色戒的时候觉得很悲哀,和lzmm的那种挥之不去的感觉很象。但是慢慢想想觉得挺不舒服的。 李安在电影里对抗日的学生和革命党人是相当丑化的,几乎没有正面描写。从邝裕民到他的那些同学到重庆派来的人,电影里给我的感觉就是活该最后被杀了,谁让他们曾经对王佳芝不好。电影里把他们刻画的非常幼稚,非常冷血,没有人情味,单纯只是利用王佳芝,而且最后枪毙他们的时候用石矿坑的巨大来反衬跪着的学生身影的渺小,颇给人感觉这些人的付出只不过是以卵击石。 我不否认电影里描写的这些人的缺点,但是如果大家能对汉奸都想到他可能有人性的地方,怎么会对这些学生和革命党人就只有讨厌。电影里把邝裕民因为要革命牺牲了他对王的感情定义为了懦弱,可是他这么做难道不是为了这个国家吗?这些为同胞们最后献出了生命的人换来的是什么?仅仅是因为他们对一个女人不好就看不到他们的牺牲?他们是有很多缺点,但是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如果没有这些肯为国献身的人就完全没有今天。 电影里用很巧妙的手法美化了汉奸易先生。通篇电影如果不是学生们要刺杀他的话,你完全看不出来这是个汉奸。有一次他跟王说他审要刺杀他的人的时候,很痛心地说其中一个还是他在黄埔的同学,演得他好象还很值得同情一样。身为一个汉奸,对日本人的态度居然是很瞧不起他们的样子,明明他自己都说了自己在日本人跟前是个“妓女”。我想如果电影里真的来个描写易先生如何巴结日本人,如何是一副走狗的样子,估计大家不会觉得王居然会对这种人产生感情。电影中为了强调感情特意避开了这些。 电影中没有演,现实中盖不住,所以我极其鄙视张爱玲,对着几千万同胞的尸体和国破家亡,她居然还能对一个汉奸走狗死缠烂打。中国近代缺乏有才气的文人,但是象这种一点大是大非观念都没有的文人,有了却是耻辱。 如今我们身处和平年代,所以能够纵向横向地深挖人性,厌恶政治,可是政治也要分的,要是内战我一点意见也没有,爱谁谁,可是这个故事的背景是抗日战争,真正是国破家亡中国人被肆意屠杀的时候,这个时候为了一个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的糊涂女人的瞬间感动写赞歌,还同时丑化抗日的人们我不能接受。
写得很好,我还没看电影,不过可以想象,看了之后会有你差不多的看法。
刚看完色戒的时候觉得很悲哀,和lzmm的那种挥之不去的感觉很象。但是慢慢想想觉得挺不舒服的。 李安在电影里对抗日的学生和革命党人是相当丑化的,几乎没有正面描写。从邝裕民到他的那些同学到重庆派来的人,电影里给我的感觉就是活该最后被杀了,谁让他们曾经对王佳芝不好。电影里把他们刻画的非常幼稚,非常冷血,没有人情味,单纯只是利用王佳芝,而且最后枪毙他们的时候用石矿坑的巨大来反衬跪着的学生身影的渺小,颇给人感觉这些人的付出只不过是以卵击石。 我不否认电影里描写的这些人的缺点,但是如果大家能对汉奸都想到他可能有人性的地方,怎么会对这些学生和革命党人就只有讨厌。电影里把邝裕民因为要革命牺牲了他对王的感情定义为了懦弱,可是他这么做难道不是为了这个国家吗?这些为同胞们最后献出了生命的人换来的是什么?仅仅是因为他们对一个女人不好就看不到他们的牺牲?他们是有很多缺点,但是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如果没有这些肯为国献身的人就完全没有今天。 电影里用很巧妙的手法美化了汉奸易先生。通篇电影如果不是学生们要刺杀他的话,你完全看不出来这是个汉奸。有一次他跟王说他审要刺杀他的人的时候,很痛心地说其中一个还是他在黄埔的同学,演得他好象还很值得同情一样。身为一个汉奸,对日本人的态度居然是很瞧不起他们的样子,明明他自己都说了自己在日本人跟前是个“妓女”。我想如果电影里真的来个描写易先生如何巴结日本人,如何是一副走狗的样子,估计大家不会觉得王居然会对这种人产生感情。电影中为了强调感情特意避开了这些。 电影中没有演,现实中盖不住,所以我极其鄙视张爱玲,对着几千万同胞的尸体和国破家亡,她居然还能对一个汉奸走狗死缠烂打。中国近代缺乏有才气的文人,但是象这种一点大是大非观念都没有的文人,有了却是耻辱。 如今我们身处和平年代,所以能够纵向横向地深挖人性,厌恶政治,可是政治也要分的,要是内战我一点意见也没有,爱谁谁,可是这个故事的背景是抗日战争,真正是国破家亡中国人被肆意屠杀的时候,这个时候为了一个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的糊涂女人的瞬间感动写赞歌,还同时丑化抗日的人们我不能接受。
这个mm写的真好,我总算明白了为什么最近这么多爱国主义教育(没有别的意思) 我还没机会看到电影,等看完了再回来看这些评论估计会另有一番感想了
刚看完色戒的时候觉得很悲哀,和lzmm的那种挥之不去的感觉很象。但是慢慢想想觉得挺不舒服的。 李安在电影里对抗日的学生和革命党人是相当丑化的,几乎没有正面描写。从邝裕民到他的那些同学到重庆派来的人,电影里给我的感觉就是活该最后被杀了,谁让他们曾经对王佳芝不好。电影里把他们刻画的非常幼稚,非常冷血,没有人情味,单纯只是利用王佳芝,而且最后枪毙他们的时候用石矿坑的巨大来反衬跪着的学生身影的渺小,颇给人感觉这些人的付出只不过是以卵击石。 我不否认电影里描写的这些人的缺点,但是如果大家能对汉奸都想到他可能有人性的地方,怎么会对这些学生和革命党人就只有讨厌。电影里把邝裕民因为要革命牺牲了他对王的感情定义为了懦弱,可是他这么做难道不是为了这个国家吗?这些为同胞们最后献出了生命的人换来的是什么?仅仅是因为他们对一个女人不好就看不到他们的牺牲?他们是有很多缺点,但是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如果没有这些肯为国献身的人就完全没有今天。 电影里用很巧妙的手法美化了汉奸易先生。通篇电影如果不是学生们要刺杀他的话,你完全看不出来这是个汉奸。有一次他跟王说他审要刺杀他的人的时候,很痛心地说其中一个还是他在黄埔的同学,演得他好象还很值得同情一样。身为一个汉奸,对日本人的态度居然是很瞧不起他们的样子,明明他自己都说了自己在日本人跟前是个“妓女”。我想如果电影里真的来个描写易先生如何巴结日本人,如何是一副走狗的样子,估计大家不会觉得王居然会对这种人产生感情。电影中为了强调感情特意避开了这些。 电影中没有演,现实中盖不住,所以我极其鄙视张爱玲,对着几千万同胞的尸体和国破家亡,她居然还能对一个汉奸走狗死缠烂打。中国近代缺乏有才气的文人,但是象这种一点大是大非观念都没有的文人,有了却是耻辱。 如今我们身处和平年代,所以能够纵向横向地深挖人性,厌恶政治,可是政治也要分的,要是内战我一点意见也没有,爱谁谁,可是这个故事的背景是抗日战争,真正是国破家亡中国人被肆意屠杀的时候,这个时候为了一个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的糊涂女人的瞬间感动写赞歌,还同时丑化抗日的人们我不能接受。
MM说的很好.
刚看完色戒的时候觉得很悲哀,和lzmm的那种挥之不去的感觉很象。但是慢慢想想觉得挺不舒服的。 李安在电影里对抗日的学生和革命党人是相当丑化的,几乎没有正面描写。从邝裕民到他的那些同学到重庆派来的人,电影里给我的感觉就是活该最后被杀了,谁让他们曾经对王佳芝不好。电影里把他们刻画的非常幼稚,非常冷血,没有人情味,单纯只是利用王佳芝,而且最后枪毙他们的时候用石矿坑的巨大来反衬跪着的学生身影的渺小,颇给人感觉这些人的付出只不过是以卵击石。 我不否认电影里描写的这些人的缺点,但是如果大家能对汉奸都想到他可能有人性的地方,怎么会对这些学生和革命党人就只有讨厌。电影里把邝裕民因为要革命牺牲了他对王的感情定义为了懦弱,可是他这么做难道不是为了这个国家吗?这些为同胞们最后献出了生命的人换来的是什么?仅仅是因为他们对一个女人不好就看不到他们的牺牲?他们是有很多缺点,但是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如果没有这些肯为国献身的人就完全没有今天。 电影里用很巧妙的手法美化了汉奸易先生。通篇电影如果不是学生们要刺杀他的话,你完全看不出来这是个汉奸。有一次他跟王说他审要刺杀他的人的时候,很痛心地说其中一个还是他在黄埔的同学,演得他好象还很值得同情一样。身为一个汉奸,对日本人的态度居然是很瞧不起他们的样子,明明他自己都说了自己在日本人跟前是个“妓女”。我想如果电影里真的来个描写易先生如何巴结日本人,如何是一副走狗的样子,估计大家不会觉得王居然会对这种人产生感情。电影中为了强调感情特意避开了这些。 电影中没有演,现实中盖不住,所以我极其鄙视张爱玲,对着几千万同胞的尸体和国破家亡,她居然还能对一个汉奸走狗死缠烂打。中国近代缺乏有才气的文人,但是象这种一点大是大非观念都没有的文人,有了却是耻辱。 如今我们身处和平年代,所以能够纵向横向地深挖人性,厌恶政治,可是政治也要分的,要是内战我一点意见也没有,爱谁谁,可是这个故事的背景是抗日战争,真正是国破家亡中国人被肆意屠杀的时候,这个时候为了一个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的糊涂女人的瞬间感动写赞歌,还同时丑化抗日的人们我不能接受。
MM写得真好,看过张的小说,还没机会看到电影。估计不会去电影院看了,觉得看这个电影时我肯定没法抛弃对中国那段国破家亡血泪史的惨痛感情,然后理智冷静的欣赏电影的艺术和“人性”,也有点怕看到那些不了解那段中国历史的老美们,不知道他们会做何反映,还是等以后有了DVD在家里看看好了。
刚看完色戒的时候觉得很悲哀,和lzmm的那种挥之不去的感觉很象。但是慢慢想想觉得挺不舒服的。 李安在电影里对抗日的学生和革命党人是相当丑化的,几乎没有正面描写。从邝裕民到他的那些同学到重庆派来的人,电影里给我的感觉就是活该最后被杀了,谁让他们曾经对王佳芝不好。电影里把他们刻画的非常幼稚,非常冷血,没有人情味,单纯只是利用王佳芝,而且最后枪毙他们的时候用石矿坑的巨大来反衬跪着的学生身影的渺小,颇给人感觉这些人的付出只不过是以卵击石。 我不否认电影里描写的这些人的缺点,但是如果大家能对汉奸都想到他可能有人性的地方,怎么会对这些学生和革命党人就只有讨厌。电影里把邝裕民因为要革命牺牲了他对王的感情定义为了懦弱,可是他这么做难道不是为了这个国家吗?这些为同胞们最后献出了生命的人换来的是什么?仅仅是因为他们对一个女人不好就看不到他们的牺牲?他们是有很多缺点,但是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如果没有这些肯为国献身的人就完全没有今天。 电影里用很巧妙的手法美化了汉奸易先生。通篇电影如果不是学生们要刺杀他的话,你完全看不出来这是个汉奸。有一次他跟王说他审要刺杀他的人的时候,很痛心地说其中一个还是他在黄埔的同学,演得他好象还很值得同情一样。身为一个汉奸,对日本人的态度居然是很瞧不起他们的样子,明明他自己都说了自己在日本人跟前是个“妓女”。我想如果电影里真的来个描写易先生如何巴结日本人,如何是一副走狗的样子,估计大家不会觉得王居然会对这种人产生感情。电影中为了强调感情特意避开了这些。 电影中没有演,现实中盖不住,所以我极其鄙视张爱玲,对着几千万同胞的尸体和国破家亡,她居然还能对一个汉奸走狗死缠烂打。中国近代缺乏有才气的文人,但是象这种一点大是大非观念都没有的文人,有了却是耻辱。 如今我们身处和平年代,所以能够纵向横向地深挖人性,厌恶政治,可是政治也要分的,要是内战我一点意见也没有,爱谁谁,可是这个故事的背景是抗日战争,真正是国破家亡中国人被肆意屠杀的时候,这个时候为了一个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的糊涂女人的瞬间感动写赞歌,还同时丑化抗日的人们我不能接受。
说的好. 李安电影的艺术价值一般没有人会否认. 但是这个故事, 让人在感情上,很难接受.
刚看完色戒的时候觉得很悲哀,和lzmm的那种挥之不去的感觉很象。但是慢慢想想觉得挺不舒服的。 李安在电影里对抗日的学生和革命党人是相当丑化的,几乎没有正面描写。从邝裕民到他的那些同学到重庆派来的人,电影里给我的感觉就是活该最后被杀了,谁让他们曾经对王佳芝不好。电影里把他们刻画的非常幼稚,非常冷血,没有人情味,单纯只是利用王佳芝,而且最后枪毙他们的时候用石矿坑的巨大来反衬跪着的学生身影的渺小,颇给人感觉这些人的付出只不过是以卵击石。 我不否认电影里描写的这些人的缺点,但是如果大家能对汉奸都想到他可能有人性的地方,怎么会对这些学生和革命党人就只有讨厌。电影里把邝裕民因为要革命牺牲了他对王的感情定义为了懦弱,可是他这么做难道不是为了这个国家吗?这些为同胞们最后献出了生命的人换来的是什么?仅仅是因为他们对一个女人不好就看不到他们的牺牲?他们是有很多缺点,但是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如果没有这些肯为国献身的人就完全没有今天。 电影里用很巧妙的手法美化了汉奸易先生。通篇电影如果不是学生们要刺杀他的话,你完全看不出来这是个汉奸。有一次他跟王说他审要刺杀他的人的时候,很痛心地说其中一个还是他在黄埔的同学,演得他好象还很值得同情一样。身为一个汉奸,对日本人的态度居然是很瞧不起他们的样子,明明他自己都说了自己在日本人跟前是个“妓女”。我想如果电影里真的来个描写易先生如何巴结日本人,如何是一副走狗的样子,估计大家不会觉得王居然会对这种人产生感情。电影中为了强调感情特意避开了这些。 电影中没有演,现实中盖不住,所以我极其鄙视张爱玲,对着几千万同胞的尸体和国破家亡,她居然还能对一个汉奸走狗死缠烂打。中国近代缺乏有才气的文人,但是象这种一点大是大非观念都没有的文人,有了却是耻辱。 如今我们身处和平年代,所以能够纵向横向地深挖人性,厌恶政治,可是政治也要分的,要是内战我一点意见也没有,爱谁谁,可是这个故事的背景是抗日战争,真正是国破家亡中国人被肆意屠杀的时候,这个时候为了一个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的糊涂女人的瞬间感动写赞歌,还同时丑化抗日的人们我不能接受。
这个说得明白, 终于有点理解前面很多人的观点了。 只是我看完电影的感觉不是赞同王佳芝,也没有觉得易先生作为汉奸被美化了,只是感觉李安叙述了一个故事,而他成功的做到了(至少对我)让我好像在当时那样的环境下,经历那一切,我不认为喜欢电影的人就是被两人之间的爱情所感动,而无所谓抗日救国的大义,实际上那种畸形的关系,欲望也好,利用也好,并不是任何人所渴望的。我想我可能很自私,如果我喜欢的男人为了救国而支持别的男人为我破处,我会恨他,至少这一点我是理解并同情wjz的,大义面前能放下多少私欲我还真不知道,至少我还留在美国这里没有短期决定回去报效祖国的打算。当然祖国还没有面临外敌入侵,如果有天打起仗来,大家会怎么做呢?在这里愤愤不平得人在我看来有的是真君子,有的不过是卫道士罢乐。
有人偏爱街头小吃,有人偏爱西洋大餐,阳春白雪,下里巴人,这些都无可厚非。
可是我认为能把家常便饭做得好的才是最优秀的厨师。
张爱玲她有个著名的理论:“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
太多艺术家在艺术创作的时候,如果毫不功利,那往往就意味着深深的寂寞,还有生活的窘迫
怎么样才能最快的出名?当然要不走寻常路。
于是就有了太多,在大家看来十分怪异,特立独行的艺术家。
说起艺术家,大家一定会联想到,那多半不是个正常人,做出的东西多办事要让人看不懂或者不理解的?
病态的怪异的ws的,挑战常人社会伦理道德的,那才显得艺术,那才能吸引最多的眼球,那才能最快的出名,
制造最大的经济收益。
太可悲了
姜文的<鬼子来了>,和<色戒>对照来看,会很有意思。 原来以为姜文是个愤中,看了那片子以后,觉得小看他了。 看电影都是图个乐子,俗人也好雅人也好,你懂得他了,就有了乐趣,不懂,忘掉就是了,这么长篇累椟的讨伐,难免无趣。 mm这是说我吗? 我承认我是个不能免俗的人,做不到超然的脱离了社会和历史来单纯地把电影当作艺术看。但是我不以这为耻,也不觉得这样无趣。 而且我的懂未必和你的懂就是一样呢!
讨论的时候一定要只关注小,不关注大背景, 那是不可能的,那也是不负责任和浅薄的。
王佳之其实就是张爱玲创作出来的自己的代言人。
张爱玲想描述的无非是自己多么饥渴的需要人爱,哪怕那是个恶魔汉奸,哪怕他也不是爱得多深,她不关心抗日,因为那跟她生活利益毫无相关。而王佳之,就跟她一样是个并不热衷抗日的人,也是个渴求爱情得人
我很想看看欧美有没有人拍片子,写写犹太女孩和希特勒盖世太保的爱情。
1: 出名要趁早,那就一定要步走寻常路,要创作出抓住眼球的作品,哪怕是病态的怪异的
2: 国家灭亡不灭亡,她也不关心,日本人没有败坏她的生活,她只渴求爱情,哪怕那是个恶魔汉奸,哪怕他也不是爱得多深,所谓的倾城之恋,要表达的就是这个
太饥渴了,看她中年小说关于性的描写越来越大胆
这个说得明白, 终于有点理解前面很多人的观点了。 只是我看完电影的感觉不是赞同王佳芝,也没有觉得易先生作为汉奸被美化了,只是感觉李安叙述了一个故事,而他成功的做到了(至少对我)让我好像在当时那样的环境下,经历那一切,我不认为喜欢电影的人就是被两人之间的爱情所感动,而无所谓抗日救国的大义,实际上那种畸形的关系,欲望也好,利用也好,并不是任何人所渴望的。我想我可能很自私,如果我喜欢的男人为了救国而支持别的男人为我破处,我会恨他,至少这一点我是理解并同情wjz的,大义面前能放下多少私欲我还真不知道,至少我还留在美国这里没有短期决定回去报效祖国的打算。当然祖国还没有面临外敌入侵,如果有天打起仗来,大家会怎么做呢?在这里愤愤不平得人在我看来有的是真君子,有的不过是卫道士罢乐。 这也是王自己的选择,由她自己的性格弱点决定的。别把个人悲剧都推到外因身上,而从来不在自己身上找那最根本的原因。 还有,对于某些事,总该有些是非观。如果你现在有孩子,你总会教育他不要吸毒,不要干违法的事情,而不会说,如果生活工作压力太大,我都不知道自己会怎么做,就说教育孩子不要吸毒,要遵纪守法 说是“卫道士”吧。怎么虽然是和平年代,对汉奸的bs就成了卫道士了呢?
姜文的<鬼子来了>,和<色戒>对照来看,会很有意思。 原来以为姜文是个愤中,看了那片子以后,觉得小看他了。 我也在想那个电影呢。
我没看电影,谁能告诉我,为什么wjz初恋情人不自己给他pochu,而要假手他人? 因为邝郁民也是个处子,这几个男学生里,只有梁润生不是,因为他嫖妓
看色戒只能看见汉奸和爱国,就象看茶花女只看到妓女和嫖客,没人敢说您不对,但是实在无趣之极。 不管是张爱玲还是李安,都没把色戒当爱情故事来讲,更不敢为汉奸翻案。那些义愤填膺的武断阐述,也是"庸俗化"的一种。 英雄为什么不能有弱点,汉奸为什么不能有闪光点?世上的事本来就不是非黑即白,这不是什么时髦观点,只是客观的现实而已。人们喜欢简单的道德判断是出于思维惰性的本能,但是这个复杂的世界,并不会因为高尚的道德观而简化。 不能让道德观阻止艺术家们创作真诚的作品。
我终于看了《色,戒》,张爱玲是幻灭,李安是悲痛,但一切 都和爱情无关。
看茶花女只看到妓女和嫖客 哈哈,想起王晓波那篇文章就想笑,好犀利。
因为邝郁民也是个处子,这几个男学生里,只有梁润生不是,因为他嫖妓 可以让那个梁润生教这个矿渔民亚!
我终于看了《色,戒》,张爱玲是幻灭,李安是悲痛,但一切 都和爱情无关。 been waiting for your word.
看色戒只能看见汉奸和爱国,就象看茶花女只看到妓女和嫖客,没人敢说您不对,但是实在无趣之极。 不管是张爱玲还是李安,都没把色戒当爱情故事来讲,更不敢为汉奸翻案。那些义愤填膺的武断阐述,也是"庸俗化"的一种。 英雄为什么不能有弱点,汉奸为什么不能有闪光点?世上的事本来就不是非黑即白,这不是什么时髦观点,只是客观的现实而已。人们喜欢简单的道德判断是出于思维惰性的本能,但是这个复杂的世界,并不会因为高尚的道德观而简化。 不能让道德观阻止艺术家们创作真诚的作品。
但是现在在某些人看来,只有表现英雄的弱点,或者汉奸闪光点的,才是有深度,才是揭露了深刻的人性。在我看来,这跟英雄就是高大全,汉奸就是獐头鼠目的观点一样狭隘,只不过换了一个形式而已。 这里没有人试图也不可能“阻止”艺术家创作“真诚的”作品,大家只是看了一部片子交流一下感想而已;如果你连这个都无法忍受,那我觉得,这恐怕比真的“阻止艺术家们创作真诚的作品”恐怕还要极端和专横。
这个说得明白, 终于有点理解前面很多人的观点了。 只是我看完电影的感觉不是赞同王佳芝,也没有觉得易先生作为汉奸被美化了,只是感觉李安叙述了一个故事,而他成功的做到了(至少对我)让我好像在当时那样的环境下,经历那一切,我不认为喜欢电影的人就是被两人之间的爱情所感动,而无所谓抗日救国的大义,实际上那种畸形的关系,欲望也好,利用也好,并不是任何人所渴望的。我想我可能很自私,如果我喜欢的男人为了救国而支持别的男人为我破处,我会恨他,至少这一点我是理解并同情wjz的,大义面前能放下多少私欲我还真不知道,至少我还留在美国这里没有短期决定回去报效祖国的打算。当然祖国还没有面临外敌入侵,如果有天打起仗来,大家会怎么做呢?在这里愤愤不平得人在我看来有的是真君子,有的不过是卫道士罢乐。 体会差不多,抱抱 看一些id忧国忧民的, 我还以为就自己理解色戒和别人不一样。 张爱玲李安,压根没让我觉得色戒是歌颂汉奸,张爱玲尤其冷酷和嘲讽。看完色戒,很讨厌易先生,也为wjz的临阵软弱痛惜,但理解他们。 人性本就是复杂的,为什么汉奸就一定要脸谱化?李安讲述了一个自圆其说的故事,让人思考探讨就是部好电影。 特定革命时期,电影拍成样板戏用来鼓励士气。 和平时期,电影文学百花齐放。有教科书爱国宣传片宣传政治就行了, 难道老百姓就没一点纯粹欣赏一个艺术品的自由? 有些电影承受不起太多的政治使命,小小的色戒不会颠覆国人的爱国思想, 一个电影,一个艺术品而已。
体会差不多,抱抱 看一些id忧国忧民的, 我还以为就自己理解色戒和别人不一样。 张爱玲李安,压根没让我觉得色戒是歌颂汉奸,张爱玲尤其冷酷和嘲讽。看完色戒,很讨厌易先生,也为wjz的临阵软弱痛惜,但理解他们。 人性本就是复杂的,为什么汉奸就一定要脸谱化?李安讲述了一个自圆其说的故事,让人思考探讨就是部好电影。 特定革命时期,电影拍成样板戏用来鼓励士气。 和平时期,电影文学百花齐放。有教科书爱国宣传片宣传政治就行了, 难道老百姓就没一点纯粹欣赏一个艺术品的自由? 有些电影承受不起太多的政治使命,小小的色戒不会颠覆国人的爱国思想, 一个电影,一个艺术品而已。 李安的确人性化了汉奸,却脸谱化了那些爱国青年。我想这才是大部分人觉得不舒服的地方吧。 另外小小的色戒当然不会颠覆国人的思想;但是这里小小小小的辩论,也不会破坏李安如日中天的电影事业,对吧?
李安的确人性化了汉奸,却脸谱化了那些爱国青年。我想这才是大部分人觉得不舒服的地方吧。 另外小小的色戒当然不会颠覆国人的思想;但是这里小小小小的辩论,也不会破坏李安如日中天的电影事业,对吧? 具体说说电影里哪里人性化了汉奸,哪里脸谱化了爱情青年吧
具体说说电影里哪里人性化了汉奸,哪里脸谱化了爱情青年吧 怎么人性化了汉奸,请happycat1900或者manoe等MM来解释吧;至于脸谱化了爱国青年,从那些同学到重庆方面,每个人都是冷漠,粗暴,幼稚,对WJZ是完全的利用,关键时候却有懦弱,也不是我一个人说的。
呵呵,我可是看到大家站起来一起喊‘中国不要倒’的时候激动得想哭呢,那我也算热血青年了, 单从看一个电影有什么感觉能决定是不是义士,有没有可能报国不是有点荒唐么。 我也是。 李安用镜头煽情的动力,不得不赞。 还有啊, 看完色戒,很同情喜欢那几个学生。觉得李安确实是在尽量还原那个时代的背景,他在为学生说话。有缺点的革命者才是真实的人。革命者不是完美的神。 那几个学生特别出彩,尤其是那个女配,个人觉得比陈冲那几个官家太太演得好。有些人说这电影丑化革命者。 这电影真是个万花筒, 看的人感受千差万别。
至于脸谱化了爱国青年,从那些同学到重庆方面,每个人都是冷漠,粗暴,幼稚,对WJZ是完全的利用,关键时候却有懦弱,也不是我一个人说的。 如果说电影里只看到“冷漠、粗暴、幼稚,对wjz完全利用”,只能说电影看得不够仔细,重庆方面的老吴也不是爱国青年。几个学生,邝裕民、赖秀金、梁润生、性格各有不同,在影片中都有表现,在上海,邝裕民担心wjz承受不下去,几次试图催老吴尽早行动,结束任务,为此和老吴争辩,但无能为力,因为他不是做主的人,这是归为粗暴、冷漠、还是幼稚?
这也是王自己的选择,由她自己的性格弱点决定的。别把个人悲剧都推到外因身上,而从来不在自己身上找那最根本的原因。 还有,对于某些事,总该有些是非观。如果你现在有孩子,你总会教育他不要吸毒,不要干违法的事情,而不会说,如果生活工作压力太大,我都不知道自己会怎么做,就说教育孩子不要吸毒,要遵纪守法 说是“卫道士”吧。怎么虽然是和平年代,对汉奸的bs就成了卫道士了呢? 我想我说的真君子的意思是如果真的祖国有危难,会以大义为先,自己私欲完全不顾的革命者,当然就是这样的人,我相信也有软弱的时候,只不过信念意志力比常人要强, 而卫道士则是说 有人对只是电影上的一个人物如此慷慨激愤,但真换在自己头上恐怕连第一步都走不出去,当然也不会有机会到最后掉链子做出可耻的事。 而且教育孩子怎么和这个等同呢,我们都是大人了, 是非观已经建立,按你这个理论的话,太多电影太多文学作品都应该禁掉。就算wjz和易先生的关系拍的再唯美,她最后出卖朋友的行为也是不能原谅,是可耻的, 我想是个懂事的人也不会因为理解她的感情而改变看法的。 我还是不能完全理解对这部电影如此排斥的同学们,可能是我们的视角不同吧。
如果说电影里只看到“冷漠、粗暴、幼稚,对wjz完全利用”,只能说电影看得不够仔细,重庆方面的老吴也不是爱国青年。几个学生,邝裕民、赖秀金、梁润生、性格各有不同,在影片中都有表现,在上海,邝裕民担心wjz承受不下去,几次试图催老吴尽早行动,结束任务,为此和老吴争辩,但无能为力,因为他不是做主的人,这是归为粗暴、冷漠、还是幼稚? 邝裕民跟其他人还是不一样的吧,他跟WJZ是有一点感情纠葛的,他在片中的身份,并不单纯是某一个“爱国青年”,同时也是WJZ的初恋,但是即使他喜欢WJZ,他也还是退缩了。
been waiting for your word. 贴在隔壁大话影视了
怎么人性化了汉奸,请happycat1900或者manoe等MM来解释吧;至于脸谱化了爱国青年,从那些同学到重庆方面,每个人都是冷漠,粗暴,幼稚,对WJZ是完全的利用,关键时候却有懦弱,也不是我一个人说的。 我硬没觉得色戒哪里人性化汉奸? mm能指教指教,不胜感激。 sm式的性爱, 为了事业牺牲自己心爱人的心硬,逃跑时如老鼠般的慌张萎缩,外表强大,内心懦弱的不敢去黑暗的地方, 这是人性化汉奸? 我觉得说丑化都不为过。 但这个外人看来无比憎恨的汉奸, 却能给wjz温暖,感动。两个人的感情故事,何必总是赋予它政治意义。我是不会做wjz那样的事,但理解他们, 人本来就是多样的。 李安正是没有脸谱化学生,才让人同情学生。 我只看到他们幼稚,这是年龄和经验决定,不是丢脸的。 粗暴,冷漠, 利用wjz没觉得。 wjz可以说是个比较浪漫好强的人, 她想做一个好演员,没人爱的她想通过成功让人关注,让人赞扬她。 wjz那样的人,只会做自己愿意做的事。不是自己甘愿做的,别人逼不得。
我想我说的真君子的意思是如果真的祖国有危难,会以大义为先,自己私欲完全不顾的革命者,当然就是这样的人,我相信也有软弱的时候,只不过信念意志力比常人要强, 而卫道士则是说 有人对只是电影上的一个人物如此慷慨激愤,但真换在自己头上恐怕连第一步都走不出去,当然也不会有机会到最后掉链子做出可耻的事。 而且教育孩子怎么和这个等同呢,我们都是大人了, 是非观已经建立,按你这个理论的话,太多电影太多文学作品都应该禁掉。就算wjz和易先生的关系拍的再唯美,她最后出卖朋友的行为也是不能原谅,是可耻的, 我想是个懂事的人也不会因为理解她的感情而改变看法的。 我还是不能完全理解对这部电影如此排斥的同学们,可能是我们的视角不同吧。 我觉得那个MM并没有说应该禁掉这部电影啊。其实应该说,如果没有李安的这部电影,还不会引起这么多人的辩论和思考。
我硬没觉得色戒哪里人性化汉奸? mm能指教指教,不胜感激。 sm式的性爱, 为了事业牺牲自己心爱人的心硬,逃跑时如老鼠般的慌张萎缩,外表强大,内心懦弱的不敢去黑暗的地方, 这是人性化汉奸? 我觉得说丑化都不为过。 但这个外人看来无比憎恨的汉奸, 却能给wjz温暖,感动。两个人的感情故事,何必总是赋予它政治意义。我是不会做wjz那样的事,但理解他们, 人本来就是多样的。 李安正是没有脸谱化学生,才让人同情学生。 我只看到他们幼稚,这是年龄和经验决定,不是丢脸的。 粗暴,冷漠, 利用wjz没觉得。 wjz可以说是个比较浪漫好强的人, 她想做一个好演员,没人爱的她想通过成功让人关注,让人赞扬她。 wjz那样的人,只会做自己愿意做的事。不是自己甘愿做的,别人逼不得。 “很讨厌易先生,也为wjz的临阵软弱痛惜,但理解他们。 人性本就是复杂的,为什么汉奸就一定要脸谱化?” 难道我理解错你这句话的意思了? 还有你确定你没有把“美化”和“人性化”搞混淆?
wjz可以说是个比较浪漫好强的人, 她想做一个好演员,没人爱的她想通过成功让人关注,让人赞扬她。 我觉得她是通过演戏才觉得生活有目的,有意义,相对于无所事事空虚的生活而言,不是伟大层面的意义。
支持李安的铜子的一个观点是,应该允许艺术家表达他想表达的,不要用僵化的道德标准桎梏艺术家的创作和新的理解,我其实很同意这一点;但是同样的,是否也应该同样的允许一个小老百姓在BBS上关税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呢?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看到哪个反方同学说支持李安,喜欢这部电影的人就是不爱国了;倒是看到好几个正方同学不知道是褒是贬的用“刘胡兰”来称呼反方,又提出现在卖嘴皮子爱国的人是不是应该回国参军打台湾的问题。。。。挖,到底是谁更喜欢给人戴帽子啊 呵呵, 正方(仅代表偶个人)确实觉得反方对这电影的想法有点小题大作。 还有就是,既然是正反方, 那么按逻辑推的话,反方筒子因为不喜欢电影而爱国精神表现的一塌糊涂(玩笑话啊),那么正方筒子喜欢电影,是不是会给人感觉缺乏爱国精神呢,都是一群自私的不顾民族大义的混球呢。因为逻辑上好像是这样, 但是事实绝非如此,所以正方一直反驳其中一个原因是希望能说明,喜欢这个电影和爱国是可以超级并存的。正方和反方也会一直并存下去。
贴在隔壁大话影视了 写得好,赞! 浪淘沙是很不错的电影,在那个年代的电影里尤其显得特别。
呵呵, 正方(仅代表偶个人)确实觉得反方对这电影的想法有点小题大作。 还有就是,既然是正反方, 那么按逻辑推的话,反方筒子因为不喜欢电影而爱国精神表现的一塌糊涂(玩笑话啊),那么正方筒子喜欢电影,是不是会给人感觉缺乏爱国精神呢,都是一群自私的不顾民族大义的混球呢。因为逻辑上好像是这样, 但是事实绝非如此,所以正方一直反驳其中一个原因是希望能说明,喜欢这个电影和爱国是可以超级并存的。正方和反方也会一直并存下去。 我个人没有觉得喜欢这部电影的人就是不爱国;其他人我代表不了,但是至少到目前为止,本贴里的反方同学也没有过这种评论。如果正方一直要辩白这一点,那还真是没有什么必要,是不是自己心虚啊?呵呵~~就像我前面说的,倒是是有好几个正方的同学讽刺反方是“刘胡兰”,并主动提出“真爱国和假爱国,打台湾要不要回国参军”的问题。
“很讨厌易先生,也为wjz的临阵软弱痛惜,但理解他们。 人性本就是复杂的,为什么汉奸就一定要脸谱化?” 难道我理解错你这句话的意思了? 还有你确定你没有把“美化”和“人性化”搞混淆? mm怎么定义人性化? 一个人一被人性化就是替他说好话, 歌颂他? 一个人被脸谱化就是丑化他? 还是不明白mm怎么会认为爱国青年脸谱化?
我觉得她是通过演戏才觉得生活有目的,有意义,相对于无所事事空虚的生活而言,不是伟大层面的意义。 恩,mm说得对。wjz算是个演戏痴,入戏太深以至把生活也当成了演戏排练,哪知生活不是按剧本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