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ually, that is not always the case. Ang Lee's "Sense and sensibitliy" (1995) is better than the orignial novel, and God Father is also better than the original novel. I have to note that neither of the two novels is distinguished. We should say, if the original novel is a real masterpiece, no adaption could be superior to it.
以下是引用buzhidao2000在2007-10-1 15:02:00的发言: "后来在刑场,其实佳芝的眼神其实是比较轻松的:1。她终于得偿所愿从这件事情里面彻底解脱了;2。她救了易先生,觉得也值了。" ^^^^^^^^^^^^^^^^^^^^^^^^^^^^^^^^^^^^^^^^^^^^ 你确定这个表情不是你自己自作多情的解读,或是李安错误的安排? 一个女人,不管她多么不专业多么渴望爱,一旦到了生死关头还能如此心情轻松的愿意死在自己“情人”的手下, 只有两个可能。 1情人和她感情深厚,上可比天,下可比地,天地绝,乃敢与君绝。 2。情人是个让她佩服仰望的人,死在这样人手里,也值了。 说实话,这部电影里连这两个可能的边都沾不上。女人,醒醒吧,对国家大义糊涂,对同伴的生命轻视,这都无所谓。可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懂得珍惜,还要觉得死得其所,情人处死自己也心甘情愿,这不是病态是什么? This is way too harsh (my two cents). Anyway, humans, especially females are way too complicated than generalized carelessly, let alone in various contexts. Not all womens are that specific "一个女人", and life is too unpredictable to lead to those two conclusions.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1 15:49:31编辑过]
说实话,李安这次的改编另我失望。《断背山》电影和原作虽然风格迥异,但各有特色。李安以一个男导演的视角去拍女作家的东西,非但没有能够去扩充深化原作本来缺乏的时事政治背景,还把张爱玲原作的阴冷干净,改成了柔化黏化的女刺客和男汉奸的乱世之恋,何其庸俗。 说原作《色戒》,我真的不觉得这是张对自己和胡兰成恋歌的哀挽或自伤。张太聪明,三十年前的往事,张胡恋之不堪,都变得越来越清楚。所以文字中你可以读出淡淡的嘲讽意味,特别是在提到王佳芝的那些小心理的地方,那是张爱玲在提醒各位看官,千万不要觉得这是一个爱情小说,这根本不是。 只不过张不肯直面的是,一个人,如果可以怀柔绥靖,可以对自己的民族不坚持原则,这个人,在男女之情上也往往是一样没有坚贞的血性和骨气的。这在不关心政治的张来说,是不愿意去深想,抑或不愿意承认的。 李安把电影定位成两个绝望人的恋爱,在我看来,他应该去拍《倾城之恋》,而不是来瞎改这个短篇。 这次西方几大主流影评都给出了负面的评价,替李安圆场的说是老外不懂中国文化之美。我看未必,老外不懂中国文化,在有的电影上确实如此,但在这部并不是。 《黄金甲》刚上映后,中国的影评人对里面花花绿绿的宫廷布景不说一个坏字,倒是美国综艺的影评人嘲笑电影里把公元928年的中国宫廷搞得好象拉斯维加斯的赌城一样。 《色戒》的影评中,我赞成这一句: “have puffed up and sexed up Eileen Chang’s original story without adding any psychological depth or sociopolitical heft.”
以下是引用buzhidao2000在2007-10-2 11:48:00的发言: 说实话,李安这次的改编另我失望。《断背山》电影和原作虽然风格迥异,但各有特色。李安以一个男导演的视角去拍女作家的东西,非但没有能够去扩充深化原作本来缺乏的时事政治背景,还把张爱玲原作的阴冷干净,改成了柔化黏化的女刺客和男汉奸的乱世之恋,何其庸俗。 说原作《色戒》,我真的不觉得这是张对自己和胡兰成恋歌的哀挽或自伤。张太聪明,三十年前的往事,张胡恋之不堪,都变得越来越清楚。所以文字中你可以读出淡淡的嘲讽意味,特别是在提到王佳芝的那些小心理的地方,那是张爱玲在提醒各位看官,千万不要觉得这是一个爱情小说,这根本不是。 只不过张不肯直面的是,一个人,如果可以怀柔绥靖,可以对自己的民族不坚持原则,这个人,在男女之情上也往往是一样没有坚贞的血性和骨气的。这在不关心政治的张来说,是不愿意去深想,抑或不愿意承认的。 李安把电影定位成两个绝望人的恋爱,在我看来,他应该去拍《倾城之恋》,而不是来瞎改这个短篇。 这次西方几大主流影评都给出了负面的评价,替李安圆场的说是老外不懂中国文化之美。我看未必,老外不懂中国文化,在有的电影上确实如此,但在这部并不是。 《黄金甲》刚上映后,中国的影评人对里面花花绿绿的宫廷布景不说一个坏字,倒是美国综艺的影评人嘲笑电影里把公元928年的中国宫廷搞得好象拉斯维加斯的赌城一样。 《色戒》的影评中,我赞成这一句: “have puffed up and sexed up Eileen Chang’s original story without adding any psychological depth or sociopolitical heft.”
以下是引用buzhidao2000在2007-10-2 11:48:00的发言: 说实话,李安这次的改编另我失望。《断背山》电影和原作虽然风格迥异,但各有特色。李安以一个男导演的视角去拍女作家的东西,非但没有能够去扩充深化原作本来缺乏的时事政治背景,还把张爱玲原作的阴冷干净,改成了柔化黏化的女刺客和男汉奸的乱世之恋,何其庸俗。 说原作《色戒》,我真的不觉得这是张对自己和胡兰成恋歌的哀挽或自伤。张太聪明,三十年前的往事,张胡恋之不堪,都变得越来越清楚。所以文字中你可以读出淡淡的嘲讽意味,特别是在提到王佳芝的那些小心理的地方,那是张爱玲在提醒各位看官,千万不要觉得这是一个爱情小说,这根本不是。 只不过张不肯直面的是,一个人,如果可以怀柔绥靖,可以对自己的民族不坚持原则,这个人,在男女之情上也往往是一样没有坚贞的血性和骨气的。这在不关心政治的张来说,是不愿意去深想,抑或不愿意承认的。 李安把电影定位成两个绝望人的恋爱,在我看来,他应该去拍《倾城之恋》,而不是来瞎改这个短篇。 这次西方几大主流影评都给出了负面的评价,替李安圆场的说是老外不懂中国文化之美。我看未必,老外不懂中国文化,在有的电影上确实如此,但在这部并不是。 《黄金甲》刚上映后,中国的影评人对里面花花绿绿的宫廷布景不说一个坏字,倒是美国综艺的影评人嘲笑电影里把公元928年的中国宫廷搞得好象拉斯维加斯的赌城一样。 《色戒》的影评中,我赞成这一句: “have puffed up and sexed up Eileen Chang’s original story without adding any psychological depth or sociopolitical heft.”
以下是引用buzhidao2000在2007-10-2 11:48:00的发言: 说实话,李安这次的改编另我失望。《断背山》电影和原作虽然风格迥异,但各有特色。李安以一个男导演的视角去拍女作家的东西,非但没有能够去扩充深化原作本来缺乏的时事政治背景,还把张爱玲原作的阴冷干净,改成了柔化黏化的女刺客和男汉奸的乱世之恋,何其庸俗。 说原作《色戒》,我真的不觉得这是张对自己和胡兰成恋歌的哀挽或自伤。张太聪明,三十年前的往事,张胡恋之不堪,都变得越来越清楚。所以文字中你可以读出淡淡的嘲讽意味,特别是在提到王佳芝的那些小心理的地方,那是张爱玲在提醒各位看官,千万不要觉得这是一个爱情小说,这根本不是。 只不过张不肯直面的是,一个人,如果可以怀柔绥靖,可以对自己的民族不坚持原则,这个人,在男女之情上也往往是一样没有坚贞的血性和骨气的。这在不关心政治的张来说,是不愿意去深想,抑或不愿意承认的。 李安把电影定位成两个绝望人的恋爱,在我看来,他应该去拍《倾城之恋》,而不是来瞎改这个短篇。 这次西方几大主流影评都给出了负面的评价,替李安圆场的说是老外不懂中国文化之美。我看未必,老外不懂中国文化,在有的电影上确实如此,但在这部并不是。 《黄金甲》刚上映后,中国的影评人对里面花花绿绿的宫廷布景不说一个坏字,倒是美国综艺的影评人嘲笑电影里把公元928年的中国宫廷搞得好象拉斯维加斯的赌城一样。 《色戒》的影评中,我赞成这一句: “have puffed up and sexed up Eileen Chang’s original story without adding any psychological depth or sociopolitical heft.” agree。堆砌细节无非使一个故事变成怀旧展览,让人意淫一番古董再空荡荡的出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1 12:59:48编辑过]
还没有看电影,不过如果真如大家影评所说,在电影中,他们彼此相爱了,个人意见,李安庸俗化了张爱玲的小说 大概也是为市场考虑。就像泰坦尼克一样,不管多么突兀,也要弄个爱情故事出来,票房才容易上去。
还没有看电影,不过如果真如大家影评所说,在电影中,他们彼此相爱了,个人意见,李安庸俗化了张爱玲的小说 我也来庸俗一把,喜欢张爱玲的mm不要介意,只是我自己的揣测 不是说这本28页的小说张爱玲写了三十年么,我总觉得与她自己的感情生活是不无关系的。 当然不是龙应台的王佳芝-张爱玲,易先生-胡兰成的简单对应,但张爱玲落笔写字的时候,是很难不把自己的个人经历掺杂进去的。 只是经过三十年时间包括感情的沉淀,张爱玲所要表达的东西当然不是那么粗浅的,但她小说的本意里,王佳芝有没有爱上易先生,也很难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1 12:55:03编辑过]
好想看 可怜的mm,抱抱。 昨晚开了好久的车,才开到纽约州唯一的那个小破电影院。 结果接下来的两场全都sold out,我在外面等了2个小时才看到电影,回到家都已经快凌晨2点了
我也来庸俗一把,喜欢张爱玲的mm不要介意,只是我自己的揣测 不是说这本28页的小说张爱玲写了三十年么,我总觉得与她自己的感情生活是不无关系的。 当然不是龙应台的王佳芝-张爱玲,易先生-胡兰成的简单对应,但张爱玲落笔写字的时候,是很难不把自己的个人经历掺杂进去的。 只是经过三十年时间包括感情的沉淀,张爱玲所要表达的东西当然不是那么粗浅的,但她小说的本意里,王佳芝有没有爱上易先生,也很难说。
我同意王对自己那一刻的感情恐怕也很不确定,不过至少从张的文字来看,易并没有爱上王,顶多称得上一种占有的快乐,“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 我相对更同意有一篇影评里说的,好象是mit上看到的, 王和易想的,从文字中可以看到的,都是,“原来对方是爱我的”,而不是“我是爱他(她)的“ 王因为终于有人爱她关心她(相对所谓同志实际有利用她成份)感到温暖,从而心软 易因为“想不到中年还有这样的际遇”“有人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而感到占有的满足 而自己对对方是不是爱呢,至少原著没有明说, 个人认为,不明说的好,点开了,有点儿庸俗化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1 13:00:27编辑过]
这个影评写得太好了,看不着的话,我也得去买个dvd 我看了之后,也决定要买它的DVD,尽管我基本就不买正版DVD 但是这么好的电影啊,如此细腻,如此闷骚,诠释得如此到位,能搞得我如此郁闷 不管是支持电影,还是算纪念我罕见的憋闷的难受感觉,我也要牺牲一下钱包了
写的很好,那种惆怅真的是萦绕不绝,演员演的很到位,李安不愧是大导演,基本上没啥败笔,此片并不是以故事情节取胜,而是功夫下在感情刻画 汤唯给我的感觉,还是很有领悟力会演内心戏的一个人,难以想象这个片子ZZY演会变成什么样子,估计除了床戏就没啥可看的了 梁朝伟就不用多说了,角色交给他总不会错,这次也算突破尺度了,不过我是有点点想不通,为啥李安这次一定要演员这么大尺度的现身,说实话,我觉得把第三场床戏完全可以拍的更隐晦朦胧唯美些,至少没必要让梁朝伟把那啥都露了(有些纯洁的观众没看到,要不再买票看一场吧呵呵),而且交代爱欲纠缠迷离和绝望中得到希望的心理,也不是一定要这样大篇幅直白的性爱镜头吧,毕竟,梁GG的身材不算很hot, 俺看到他除去外套未解腰带的时候,那小身板还是细瘦了点,要是王力宏的话,估计还有点看头(WS滴YY中) 其他配角,都也演的不错,不过我有点想分析一下易太太的心理,这个人到底是个什么心态呢,挺不简单的哈 另外lzMM, 我们不会是看的同场吧,我也是昨天傍晚看的,去晚了座位太差,只好站了两个半小时看完的,居然还不是太辛苦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1 13:28:44编辑过]
谢谢Lz. TW 很象旧时代人.
我同意王对自己那一刻的感情恐怕也很不确定,不过至少从张的文字来看,易并没有爱上王,顶多称得上一种占有的快乐,“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 我相对更同意有一篇影评里说的,好象是mit上看到的, 王和易想的,从文字中可以看到的,都是,“原来对方是爱我的”,而不是“我是爱他(她)的“ 王因为终于有人爱她关心她(相对所谓同志实际有利用她成份)感到温暖,从而心软 易因为“想不到中年还有这样的际遇”“有人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而感到占有的满足 而自己对对方是不是爱呢,至少原著没有明说, 个人认为,不明说的好,点开了,有点儿庸俗化
这个我完全赞同
对于床戏,我的看法是确实是必要的,但是是不是一定要用这么大的尺度来表达 个人感觉前半部分的篇幅有点长 同意, 我也觉得前面部分有点长, 让人感觉有点拖沓。
同意, 我也觉得前面部分有点长, 让人感觉有点拖沓。 把lcw整成一个大配角
写的很好,那种惆怅真的是萦绕不绝,演员演的很到位,李安不愧是大导演,基本上没啥败笔,此片并不是以故事情节取胜,而是功夫下在感情刻画 汤唯给我的感觉,还是很有领悟力会演内心戏的一个人,难以想象这个片子ZZY演会变成什么样子,估计除了床戏就没啥可看的了 梁朝伟就不用多说了,角色交给他总不会错,这次也算突破尺度了,不过我是有点点想不通,为啥李安这次一定要演员这么大尺度的现身,说实话,我觉得把第三场床戏完全可以拍的更隐晦朦胧唯美些,至少没必要让梁朝伟把那啥都露了(有些纯洁的观众没看到,要不再买票看一场吧呵呵),而且交代爱欲纠缠迷离和绝望中得到希望的心理,也不是一定要这样大篇幅直白的性爱镜头吧,毕竟,梁GG的身材不算很hot, 俺看到他除去外套未解腰带的时候,那小身板还是细瘦了点,要是王力宏的话,估计还有点看头(WS滴YY中) 其他配角,都也演的不错,不过我有点想分析一下易太太的心理,这个人到底是个什么心态呢,挺不简单的哈 另外lzMM, 我们不会是看的同场吧,我也是昨天傍晚看的,去晚了座位太差,只好站了两个半小时看完的,居然还不是太辛苦
我觉得床戏是必要的,性爱是表达感情最直白且很难有所掩饰的方式,尤其在当时那个年代,两人的特殊角色。 力宏的演出其实我并不满意,虽然我作了他十年的忠实老粉丝,但坦白地说,他还太青涩,对人物的刻画仅仅算是溢于言表,不够深刻不够由内而外地散发。当然跟他的abc背景有关,但跟他现在浮躁的状态也有关,好的演员或者歌手都需要沉淀。 梁朝伟散发的成熟和神秘气质应该对很多女人来说都是难以抵抗的。意淫一下,如果让我选,我会选和梁朝伟。。。 易太太我只是直觉非常不简单,但是还真说不出来是什么样的感觉。mm能给分析分析么:) 我看的昨晚9点55那场,9点半到剧院的时候就已经有超多人在排队了,最后还是被迫坐了前面几排。mm是同一场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1 14:18:04编辑过]
另外我也会去买个正版DVD, 再说几句, 色戒里面的语言用的也是精彩,算了一下,普通话,上海话,粤语,英语,日语还有一点点印度鸟语,那个英文字幕还真是人人都需要的,一般人这几种语言全都精通的,有,但是不多吧,反正俺不懂粤语和日语印度话,那一段要看字幕。汤唯很厉害了,普通话,上海话,粤语,英语都讲的像模像样,歌唱得也不错,举止矜持优雅淡定,可惜电影里面她的妆面好像有点粗陋,我觉得没有完全体现她的美。 几件旗袍都还蛮好看,看得出来虽然貌似普通,但其实选料上下了功夫,喜欢李安很用心拍每一部电影,精益求精的风格 哈哈,还有麻将桌上一位太太四川风味的普通话 李安真牛,川普都搬来了。 呵呵,我因为这部电影开始觉得李安很有点意思了,而且挺佩服他对自己电影的坚持。
我同意王对自己那一刻的感情恐怕也很不确定,不过至少从张的文字来看,易并没有爱上王,顶多称得上一种占有的快乐,“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 我相对更同意有一篇影评里说的,好象是mit上看到的, 王和易想的,从文字中可以看到的,都是,“原来对方是爱我的”,而不是“我是爱他(她)的“ 王因为终于有人爱她关心她(相对所谓同志实际有利用她成份)感到温暖,从而心软 易因为“想不到中年还有这样的际遇”“有人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而感到占有的满足 而自己对对方是不是爱呢,至少原著没有明说, 个人认为,不明说的好,点开了,有点儿庸俗化
点开了,庸俗了,其实也有电影语言的局限,影像与文字毕竟是两种表达方式,就像李安说的,最后珠宝店一幕,张爱玲描写易先生,“睫毛像米色的蛾翅,歇落在瘦瘦的面颊上,”,这个要用电影来表现,只好允许lcw放一下电。王与邝的感情,显然李安也做了很多展开。
扯开说个我个人武断的看法,任何改编的电影,总是比原著稍逊一筹的,但是这不影响我们欣赏电影本身。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1 14:37:52编辑过]
"后来在刑场,其实佳芝的眼神其实是比较轻松的:1。她终于得偿所愿从这件事情里面彻底解脱了;2。她救了易先生,觉得也值了。" ^^^^^^^^^^^^^^^^^^^^^^^^^^^^^^^^^^^^^^^^^^^^ 你确定这个表情不是你自己自作多情的解读,或是李安错误的安排? 一个女人,不管她多么不专业多么渴望爱,一旦到了生死关头还能如此心情轻松的愿意死在自己“情人”的手下, 只有两个可能。 1情人和她感情深厚,上可比天,下可比地,天地绝,乃敢与君绝。 2。情人是个让她佩服仰望的人,死在这样人手里,也值了。 说实话,这部电影里连这两个可能的边都沾不上。女人,醒醒吧,对国家大义糊涂,对同伴的生命轻视,这都无所谓。可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懂得珍惜,还要觉得死得其所,情人处死自己也心甘情愿,这不是病态是什么? 额。。。mm的措辞有点严厉。 我只能说,每个人对小说的解读都有可能是不一样的。也许李安对小说的诠释未必就和mm的一样,就像我对李安电影的理解也未必和mm的一样。 不过这个是比较personal的,并不妨碍我们欣赏电影与否,不过我觉得没有必要把我的理解抑或李安的诠释批判成“病态”的吧
点开了,庸俗了,其实也有电影语言的局限,影像与文字毕竟是两种表达方式,就像李安说的,最后珠宝店一幕,张爱玲描写易先生,“睫毛像米色的蛾翅,歇落在瘦瘦的面颊上,”,这个要用电影来表现,只好允许lcw放一下电。王与邝的感情,显然李安也做了很多展开。
扯开说个我个人武断的看法,任何改编的电影,总是比原著稍逊一筹的,但是这不影响我们欣赏电影本身。
Actually, that is not always the case. Ang Lee's "Sense and sensibitliy" (1995) is better than the orignial novel, and God Father is also better than the original novel. I have to note that neither of the two novels is distinguished. We should say, if the original novel is a real masterpiece, no adaption could be superior to it.
"后来在刑场,其实佳芝的眼神其实是比较轻松的:1。她终于得偿所愿从这件事情里面彻底解脱了;2。她救了易先生,觉得也值了。" ^^^^^^^^^^^^^^^^^^^^^^^^^^^^^^^^^^^^^^^^^^^^ 你确定这个表情不是你自己自作多情的解读,或是李安错误的安排? 一个女人,不管她多么不专业多么渴望爱,一旦到了生死关头还能如此心情轻松的愿意死在自己“情人”的手下, 只有两个可能。 1情人和她感情深厚,上可比天,下可比地,天地绝,乃敢与君绝。 2。情人是个让她佩服仰望的人,死在这样人手里,也值了。 说实话,这部电影里连这两个可能的边都沾不上。女人,醒醒吧,对国家大义糊涂,对同伴的生命轻视,这都无所谓。可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懂得珍惜,还要觉得死得其所,情人处死自己也心甘情愿,这不是病态是什么? This is way too harsh (my two cents). Anyway, humans, especially females are way too complicated than generalized carelessly, let alone in various contexts. Not all womens are that specific "一个女人", and life is too unpredictable to lead to those two conclusions.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1 15:49:31编辑过]
说我harsh的人,自己先看看原文对一个乱世糊涂恋的赞赏之情。说色戒是张胡恋的自描,我说这叫一个妄自揣测。张爱玲一时糊涂,也不过只是傻到愿意给钱,但可不见得愿意给命。 女人再复杂也还是个人,面对被强迫性的处死,能够超越的,除非这个人觉得自己死得其所,死得有意义,否则恐怕还是恨和惧占得多。 王佳芝放老易也不过就是一念之仁,结果却换回中山狼不念旧情不顾新恩的凶狠反扑,她还能死得欣慰,真是莫名其妙。 人性是什么?谁违背了基本的人性?导演莫名其妙也就罢了,观众还要跟着脑子进水。 我想导演认为人性=性
"后来在刑场,其实佳芝的眼神其实是比较轻松的:1。她终于得偿所愿从这件事情里面彻底解脱了;2。她救了易先生,觉得也值了。" ^^^^^^^^^^^^^^^^^^^^^^^^^^^^^^^^^^^^^^^^^^^^ 你确定这个表情不是你自己自作多情的解读,或是李安错误的安排? 一个女人,不管她多么不专业多么渴望爱,一旦到了生死关头还能如此心情轻松的愿意死在自己“情人”的手下, 只有两个可能。 1情人和她感情深厚,上可比天,下可比地,天地绝,乃敢与君绝。 2。情人是个让她佩服仰望的人,死在这样人手里,也值了。 说实话,这部电影里连这两个可能的边都沾不上。女人,醒醒吧,对国家大义糊涂,对同伴的生命轻视,这都无所谓。可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懂得珍惜,还要觉得死得其所,情人处死自己也心甘情愿,这不是病态是什么? 觉得应该是李安的安排吧,至少是汤唯自己的理解
汤维接受采访时说,这个女人的一生太值了,因为她和她的初恋情人一起,死在了她最爱的人的手上
不过mm说话好武断
我想buzhidao mm有这样的理解,并不是因为她的价值观与你不同
你的想法没有错,可是却不是这部电影,甚至张爱玲的小说想要传达的东西
觉得应该是李安的安排吧,至少是汤唯自己的理解
汤维接受采访时说,这个女人的一生太值了,因为她和她的初恋情人一起,死在了她最爱的人的手上
不过mm说话好武断
我想buzhidao mm有这样的理解,并不是因为她的价值观与你不同
你的想法没有错,可是却不是这部电影,甚至张爱玲的小说想要传达的东西
我觉得TW的想法有点怪,难道真是入戏太深了?
觉得应该是李安的安排吧,至少是汤唯自己的理解
汤维接受采访时说,这个女人的一生太值了,因为她和她的初恋情人一起,死在了她最爱的人的手上
不过mm说话好武断
我想buzhidao mm有这样的理解,并不是因为她的价值观与你不同
你的想法没有错,可是却不是这部电影,甚至张爱玲的小说想要传达的东西
这个真是汤唯说的?很奇怪她会有这种想法
这个真是汤唯说的?很奇怪她会有这种想法 是她说的,记得香港东张西望采访李安和她的节目里有,我开始也不懂,不过看了lz这篇影评后,可以有点理解了似的。
我觉得床戏是必要的,性爱是表达感情最直白且很难有所掩饰的方式,尤其在当时那个年代,两人的特殊角色。 力宏的演出其实我并不满意,虽然我作了他十年的忠实老粉丝,但坦白地说,他还太青涩,对人物的刻画仅仅算是溢于言表,不够深刻不够由内而外地散发。当然跟他的abc背景有关,但跟他现在浮躁的状态也有关,好的演员或者歌手都需要沉淀。 梁朝伟散发的成熟和神秘气质应该对很多女人来说都是难以抵抗的。意淫一下,如果让我选,我会选和梁朝伟。。。 易太太我只是直觉非常不简单,但是还真说不出来是什么样的感觉。mm能给分析分析么:) 我看的昨晚9点55那场,9点半到剧院的时候就已经有超多人在排队了,最后还是被迫坐了前面几排。mm是同一场么
是我写的有歧义吗,我那个原帖的意思和大家一样啊,就是床戏肯定是必要的,但是篇幅和描写有点过了 我去的是下午四点场,没有碰到油菜的MM,555
"后来在刑场,其实佳芝的眼神其实是比较轻松的:1。她终于得偿所愿从这件事情里面彻底解脱了;2。她救了易先生,觉得也值了。" ^^^^^^^^^^^^^^^^^^^^^^^^^^^^^^^^^^^^^^^^^^^^ 你确定这个表情不是你自己自作多情的解读,或是李安错误的安排? 一个女人,不管她多么不专业多么渴望爱,一旦到了生死关头还能如此心情轻松的愿意死在自己“情人”的手下, 只有两个可能。 1情人和她感情深厚,上可比天,下可比地,天地绝,乃敢与君绝。 2。情人是个让她佩服仰望的人,死在这样人手里,也值了。 说实话,这部电影里连这两个可能的边都沾不上。女人,醒醒吧,对国家大义糊涂,对同伴的生命轻视,这都无所谓。可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懂得珍惜,还要觉得死得其所,情人处死自己也心甘情愿,这不是病态是什么? 这个ID我觉得有点熟悉,说这样的话也不奇怪,之前有印象也是因为观点非常极端似的。和你不同的未必就是病态吧。而且在病态的人眼里,正常人显得病态也是很正常的。都是相对而言而已。
另外我也会去买个正版DVD, 再说几句, 色戒里面的语言用的也是精彩,算了一下,普通话,上海话,粤语,英语,日语还有一点点印度鸟语,那个英文字幕还真是人人都需要的,一般人这几种语言全都精通的,有,但是不多吧,反正俺不懂粤语和日语印度话,那一段要看字幕。汤唯很厉害了,普通话,上海话,粤语,英语都讲的像模像样,歌唱得也不错,举止矜持优雅淡定,可惜电影里面她的妆面好像有点粗陋,我觉得没有完全体现她的美。 几件旗袍都还蛮好看,看得出来虽然貌似普通,但其实选料上下了功夫,喜欢李安很用心拍每一部电影,精益求精的风格 印度鸟语是指印式英语还是印度土话?
这个ID我觉得有点熟悉,说这样的话也不奇怪,之前有印象也是因为观点非常极端似的。和你不同的未必就是病态吧。而且在病态的人眼里,正常人显得病态也是很正常的。都是相对而言而已。 王佳芝要让zzy来演,就不病态了,因为一定是满眼充满火的恨
王佳芝要让zzy来演,就不病态了,因为一定是满眼充满火的恨 我开始理解章粉为什么是章粉了
说我harsh的人,自己先看看原文对一个乱世糊涂恋的赞赏之情。说色戒是张胡恋的自描,我说这叫一个妄自揣测。张爱玲一时糊涂,也不过只是傻到愿意给钱,但可不见得愿意给命。 女人再复杂也还是个人,面对被强迫性的处死,能够超越的,除非这个人觉得自己死得其所,死得有意义,否则恐怕还是恨和惧占得多。 王佳芝放老易也不过就是一念之仁,结果却换回中山狼不念旧情不顾新恩的凶狠反扑,她还能死得欣慰,真是莫名其妙。 人性是什么?谁违背了基本的人性?导演莫名其妙也就罢了,观众还要跟着脑子进水。 好奇的查了查MM以前发过的贴子,终于明白MM为什么说话那么冲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1 20:10:34编辑过]
王佳芝要让zzy来演,就不病态了,因为一定是满眼充满火的恨 我一直很好奇,为啥zzy永远就那么一个表情呢。。。 是就没法给诠释出来,每次一使劲,就成了那个招牌表情了么
觉得应该是李安的安排吧,至少是汤唯自己的理解
汤维接受采访时说,这个女人的一生太值了,因为她和她的初恋情人一起,死在了她最爱的人的手上
不过mm说话好武断
我想buzhidao mm有这样的理解,并不是因为她的价值观与你不同
你的想法没有错,可是却不是这部电影,甚至张爱玲的小说想要传达的东西
TW这个价值观好奇怪. 自己死在所谓"最爱的人"手上也罢了, 把初恋情人也拉上一起死还觉得值, kind of selfish
印度鸟语是指印式英语还是印度土话? 都有吧,因爲開戒指店的老板是印度人
我猜测王佳芝让易先生走的那一刹那,是很单纯地被易先生感动了,她应该并没有考虑太多。 不过确实比较奇怪,至少我没有看出来王佳芝在刑场有对同伴的歉意。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并非李安所要表达的重点,因此这点歉意在王佳芝解脱的畅快之中,就忽略不计了。 我觉得邝裕民眼里有对王佳芝的不理解和恨
我觉得邝裕民眼里有对王佳芝的不理解和恨 而且邝裕民的愤恨眼神是单人特写,我印象中前面有个镜头其他同学也有投给王佳芝愤恨的眼神。
我觉得TW的想法有点怪,难道真是入戏太深了? 是阿,觉得她好像并没理解张爱玲笔下的王佳芝到底是怎么回事。不过张想通过王佳芝表达什么本来就不是很确定,但这个理解似乎离谱些。。。
是她说的,记得香港东张西望采访李安和她的节目里有,我开始也不懂,不过看了lz这篇影评后,可以有点理解了似的。 如果说王佳芝真的很爱易先生(其实应该不是小说的原意吧),她自己死在他手上觉得死得其所这我可以理解;但是因为自己害得邝裕民跟她一起死,她不但没有一点愧疚,反而觉得更幸福,这我实在是理解不了,我只能觉得这个人是自私自我到了极点。如果王佳芝是这么一个人,而邝裕民他们居然能把这个任务当初交给她,她也居然会接受,这整个剧情都不make sense.
我看了之后,也决定要买它的DVD,尽管我基本就不买正版DVD 但是这么好的电影啊,如此细腻,如此闷骚,诠释得如此到位,能搞得我如此郁闷 不管是支持电影,还是算纪念我罕见的憋闷的难受感觉,我也要牺牲一下钱包了 这电影让MM喜欢成这样,有点儿意思。 我们这格达农村,广大老白农民们一点艺术细胞都没有,唉,没地方去看了。 同去同去,买DVD了。
说我harsh的人,自己先看看原文对一个乱世糊涂恋的赞赏之情。说色戒是张胡恋的自描,我说这叫一个妄自揣测。张爱玲一时糊涂,也不过只是傻到愿意给钱,但可不见得愿意给命。 女人再复杂也还是个人,面对被强迫性的处死,能够超越的,除非这个人觉得自己死得其所,死得有意义,否则恐怕还是恨和惧占得多。 王佳芝放老易也不过就是一念之仁,结果却换回中山狼不念旧情不顾新恩的凶狠反扑,她还能死得欣慰,真是莫名其妙。 人性是什么?谁违背了基本的人性?导演莫名其妙也就罢了,观众还要跟着脑子进水。 有道理。
如果说王佳芝真的很爱易先生(其实应该不是小说的原意吧),她自己死在他手上觉得死得其所这我可以理解;但是因为自己害得邝裕民跟她一起死,她不但没有一点愧疚,反而觉得更幸福,这我实在是理解不了,我只能觉得这个人是自私自我到了极点。如果王佳芝是这么一个人,而邝裕民他们居然能把这个任务当初交给她,她也居然会接受,这整个剧情都不make sense. 翻了下前面的帖子,
汤唯采访里说的意思是,王佳芝幸福,因为经历了所有可能的感情,她能够和她的初恋一块死,且是死在自己最爱的人手上,应该不是说,她害得她的初恋一块死在易先生手里,更觉得幸福,那真的匪夷所思了
youtube上的视频: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IZziZym2lU
翻了下前面的帖子,
汤唯采访里说的意思是,王佳芝幸福,因为经历了所有可能的感情,她能够和她的初恋一块死,且是死在自己最爱的人手上,应该不是说,她害得她的初恋一块死在易先生手里,更觉得幸福,那真的匪夷所思了
youtube上的视频: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IZziZym2lU
即使是这样,我还是觉得很怪。死在自己最爱的人手上,真的很幸福吗?易先生要杀她,大抵也有他的为难之处,恐怕也是做给日本人看的。王佳芝为了爱,可以背叛任务,背叛同志,最后送上一条命还觉得幸福,相比起来,易先生对她付出的,可就太吝啬了。他们之间,绝谈不上什么伟大的爱情;虽然梁GG很有魅力,但是易先生其人,从本质上也就是一个WSN。王佳芝的当时一时冲动可以理解,但是如果临死前还是抱着这种想法,实在有点自做多情的成分在里面。 至于说邝裕民,他对王佳芝有感情吗?据说是有。但是到了愿意这么跟她一起莫名其妙死去的程度吗?显然尚未。王佳芝为了成全她的爱情,赔上了别人的性命,无论她对易先生感情多么深,对邝裕民还是应该有点愧疚之情的吧?不要以女人都是多情到不可理喻的来解释这一切,要不然我大概得是男人了。 我 还没看过这部片子,但是看了大家的讨论,还真是应了前面有个MM的评价,这部片子反应的是女人就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另外,重新听了一下TW说的,上次光注意琢磨她的广东话口音了,她原话是“和初恋情人一起死在了最爱的人手上”,字幕则是“和初恋情人一起死的,死在了最爱的人的手上”,断句不同,意思也不同了。我也有点纳闷,TW这样的想法真是奇怪,“和初恋情人一起死在了最爱的人手上”到底有什么幸福的
可见写字幕的编辑也纳闷了,所以断了一下句,把意思稍作改动而让人更易接受。 我开始彻底叹服大家对娱乐事业的钻研精神了。 糟糕在我只懂普通话,要不然又去听一遍了。
如果说王佳芝真的很爱易先生(其实应该不是小说的原意吧),她自己死在他手上觉得死得其所这我可以理解;但是因为自己害得邝裕民跟她一起死,她不但没有一点愧疚,反而觉得更幸福,这我实在是理解不了,我只能觉得这个人是自私自我到了极点。如果王佳芝是这么一个人,而邝裕民他们居然能把这个任务当初交给她,她也居然会接受,这整个剧情都不make sense. 所以要把王佳芝跟汤唯割裂开来,汤唯的想法不能往剧情上套,否则说不通。
我开始彻底叹服大家对娱乐事业的钻研精神了。 糟糕在我只懂普通话,要不然又去听一遍了。 这些话是用普通话说的,用广东话说的长句也就三句,去听吧
女人本来就容易感情用事。要成大事,一定要够心狠,够无情,这类女人所占的比例非常小。
另外,重新听了一下TW说的,上次光注意琢磨她的广东话口音了,她原话是“和初恋情人一起死在了最爱的人手上”,字幕则是“和初恋情人一起死的,死在了最爱的人的手上”,断句不同,意思也不同了。我也有点纳闷,TW这样的想法真是奇怪,“和初恋情人一起死在了最爱的人手上”到底有什么幸福的 章子怡大概就是这种人。这也是为什么她这么不招人待见,毕竟大多数人还是习惯女人是软弱的,感情用事的,容易被伤害的。
章子怡大概就是这种人。这也是为什么她这么不招人待见,毕竟大多数人还是习惯女人是软弱的,感情用事的,容易被伤害的。 我倒挺dj章这一点的。如果女人感情用事的对象回报以同样的感情倒还好,问题就是越是这样感情用事的越得不到同等的回报。
这篇文章&后面精彩的评论,该加精啊 agree.
我猜测王佳芝让易先生走的那一刹那,是很单纯地被易先生感动了,她应该并没有考虑太多。 不过确实比较奇怪,至少我没有看出来王佳芝在刑场有对同伴的歉意。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并非李安所要表达的重点,因此这点歉意在王佳芝解脱的畅快之中,就忽略不计了。 顶这个。
还没看过电影,没有发言权。
但是王佳芝和其他人的死,是不可避免的。刺杀成功,他们也不可能逃走,刺杀失败,一样要死。我想最终她是感觉到了解脱,未必是觉得在易先生手里死得其所,但这场三年多的累人的戏终于结束了,以死为结局,终于要尘归尘土归土了,反倒松了一口气的感觉。
翻了下前面的帖子,
汤唯采访里说的意思是,王佳芝幸福,因为经历了所有可能的感情,她能够和她的初恋一块死,且是死在自己最爱的人手上,应该不是说,她害得她的初恋一块死在易先生手里,更觉得幸福,那真的匪夷所思了
youtube上的视频: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IZziZym2lU
王佳芝毕竟不是郑萍茹,说穿了不过是个小女人,被众人推到这个位置上。经历了所有这一切,对于一个年青的生命,的确是有够本的感觉。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2 11:49:14编辑过]
说实话,李安这次的改编另我失望。《断背山》电影和原作虽然风格迥异,但各有特色。李安以一个男导演的视角去拍女作家的东西,非但没有能够去扩充深化原作本来缺乏的时事政治背景,还把张爱玲原作的阴冷干净,改成了柔化黏化的女刺客和男汉奸的乱世之恋,何其庸俗。 说原作《色戒》,我真的不觉得这是张对自己和胡兰成恋歌的哀挽或自伤。张太聪明,三十年前的往事,张胡恋之不堪,都变得越来越清楚。所以文字中你可以读出淡淡的嘲讽意味,特别是在提到王佳芝的那些小心理的地方,那是张爱玲在提醒各位看官,千万不要觉得这是一个爱情小说,这根本不是。 只不过张不肯直面的是,一个人,如果可以怀柔绥靖,可以对自己的民族不坚持原则,这个人,在男女之情上也往往是一样没有坚贞的血性和骨气的。这在不关心政治的张来说,是不愿意去深想,抑或不愿意承认的。 李安把电影定位成两个绝望人的恋爱,在我看来,他应该去拍《倾城之恋》,而不是来瞎改这个短篇。 这次西方几大主流影评都给出了负面的评价,替李安圆场的说是老外不懂中国文化之美。我看未必,老外不懂中国文化,在有的电影上确实如此,但在这部并不是。 《黄金甲》刚上映后,中国的影评人对里面花花绿绿的宫廷布景不说一个坏字,倒是美国综艺的影评人嘲笑电影里把公元928年的中国宫廷搞得好象拉斯维加斯的赌城一样。 《色戒》的影评中,我赞成这一句: “have puffed up and sexed up Eileen Chang’s original story without adding any psychological depth or sociopolitical heft.”
顶这个~~ 不管是李安导演的问题,还是汤唯诠释得有问题,如果最后这部电影给人的感觉是两个人在乱世身不由己相爱的悲剧,的确是有点俗了。
说实话,李安这次的改编另我失望。《断背山》电影和原作虽然风格迥异,但各有特色。李安以一个男导演的视角去拍女作家的东西,非但没有能够去扩充深化原作本来缺乏的时事政治背景,还把张爱玲原作的阴冷干净,改成了柔化黏化的女刺客和男汉奸的乱世之恋,何其庸俗。 说原作《色戒》,我真的不觉得这是张对自己和胡兰成恋歌的哀挽或自伤。张太聪明,三十年前的往事,张胡恋之不堪,都变得越来越清楚。所以文字中你可以读出淡淡的嘲讽意味,特别是在提到王佳芝的那些小心理的地方,那是张爱玲在提醒各位看官,千万不要觉得这是一个爱情小说,这根本不是。 只不过张不肯直面的是,一个人,如果可以怀柔绥靖,可以对自己的民族不坚持原则,这个人,在男女之情上也往往是一样没有坚贞的血性和骨气的。这在不关心政治的张来说,是不愿意去深想,抑或不愿意承认的。 李安把电影定位成两个绝望人的恋爱,在我看来,他应该去拍《倾城之恋》,而不是来瞎改这个短篇。 这次西方几大主流影评都给出了负面的评价,替李安圆场的说是老外不懂中国文化之美。我看未必,老外不懂中国文化,在有的电影上确实如此,但在这部并不是。 《黄金甲》刚上映后,中国的影评人对里面花花绿绿的宫廷布景不说一个坏字,倒是美国综艺的影评人嘲笑电影里把公元928年的中国宫廷搞得好象拉斯维加斯的赌城一样。 《色戒》的影评中,我赞成这一句: “have puffed up and sexed up Eileen Chang’s original story without adding any psychological depth or sociopolitical heft.”
这个MM说的真好,把我想说的都说了! 张爱玲庸俗化了郑如萍 李安更进一步的庸俗化了张爱玲! Sign! 这个时代的人已经很少有人可以理解那些"中国的脊梁"的精神了!!!
说实话,李安这次的改编另我失望。《断背山》电影和原作虽然风格迥异,但各有特色。李安以一个男导演的视角去拍女作家的东西,非但没有能够去扩充深化原作本来缺乏的时事政治背景,还把张爱玲原作的阴冷干净,改成了柔化黏化的女刺客和男汉奸的乱世之恋,何其庸俗。 说原作《色戒》,我真的不觉得这是张对自己和胡兰成恋歌的哀挽或自伤。张太聪明,三十年前的往事,张胡恋之不堪,都变得越来越清楚。所以文字中你可以读出淡淡的嘲讽意味,特别是在提到王佳芝的那些小心理的地方,那是张爱玲在提醒各位看官,千万不要觉得这是一个爱情小说,这根本不是。 只不过张不肯直面的是,一个人,如果可以怀柔绥靖,可以对自己的民族不坚持原则,这个人,在男女之情上也往往是一样没有坚贞的血性和骨气的。这在不关心政治的张来说,是不愿意去深想,抑或不愿意承认的。 李安把电影定位成两个绝望人的恋爱,在我看来,他应该去拍《倾城之恋》,而不是来瞎改这个短篇。 这次西方几大主流影评都给出了负面的评价,替李安圆场的说是老外不懂中国文化之美。我看未必,老外不懂中国文化,在有的电影上确实如此,但在这部并不是。 《黄金甲》刚上映后,中国的影评人对里面花花绿绿的宫廷布景不说一个坏字,倒是美国综艺的影评人嘲笑电影里把公元928年的中国宫廷搞得好象拉斯维加斯的赌城一样。 《色戒》的影评中,我赞成这一句: “have puffed up and sexed up Eileen Chang’s original story without adding any psychological depth or sociopolitical heft.”
agree。堆砌细节无非使一个故事变成怀旧展览,让人意淫一番古董再空荡荡的出来。
[档案] [博客] [] [转至博客] [给我悄悄话]
------
汤唯,我老实讲在一开始那场四位夫人打麻将的戏开始
我还真看不出来那个面貎清秀的麦太太正是汤唯饰演
不显眼,圆圆的脸,小巧的鼻头,还有十指上不明显的戒指
唯唯喏喏的在牌桌上问著易太太要进什麼货才好走私
那时的我只关注著牌局里那些你来我往高来高去的对白
还有陈冲所饰演的易太太那看似温和却又主导著大局的威严
我怎麼也想不出这个麦太太才是在预告里那个眼波似水的美人
而后,到梁朝伟出场时
在那眉目间的眼神到这一刻,彷佛有了生命时
这才让我猛然知道原来这个女人正是本片的主轴-汤唯。
好厉害的一个女孩。
怎麼可以用个眉儿来,眼儿去,暗送秋波的
就让那张原本看似邻家女孩的模样转眼就成了个女人
一个满怀美丽又充满情挑的优雅
一种自成风味又惹人怜爱的韵味
不同於卧虎藏龙的章子怡那太明显的刻意
不同於喜宴里的金素梅得心应手的老练
汤唯的眼神,勾魂的叫人美不胜收
加上那合身的旗袍,珠圆玉润却绝对不是肥胖的身形
柔弱又富女人味的肩膀到脖子,风姿绰约的举手投足
活生生就像是从『良友画报』里那般如花似王的美人倩影
(什麼是良友画报?请上奇摩知识家好好找一下!)
汤唯把那个年代的美人儿演的活影活现
汤唯只用一个眼神就把我带入了那个动乱肮脏又繁华的上海
她在片中饰演的王佳芝
是个从青涩的大学生,为了邝裕民的热情加入了话剧社
有著敏锐的心眼,有著天真的情怀
当然,也有著对邝裕民若有又无的情愫
这等的纯真浪漫,是王佳芝人生里最单纯的时光
接著,到了开始假扮起麦太太的那刻
她从戏台上走了出来,走进的是一个黑暗里
原本以为二个月可以落幕的戏
却硬生生的,改变了她的青春年华
耗尽心神的她,仍爱上了那个人们口中狼子野心的易先生
这些转折我想今天就算是其他演员来诠饰
也未必能引起看过这部电影的每个人产生共呜
但是汤唯演来自然又不作做
该有的不该有的,她确确实实的都做到了
而且,出乎意料的,她演的更好更棒。
再来,就是梁朝伟了。
梁朝伟饰演的易先生,是个暴力又渴望的男人
心机极其深重,时时刻刻都要保护自己提防他人
这般城府,这样压抑,『人命』对他而言不过是公文上的签字
他能相信什麼,能掌握的又是什麼?
是他自己。
是他自己。
除了自己,还能信的过谁?
除了戒备著生命,另外,就是心了
必需冷酷,必需武装,必需残忍,必需无情
在那样的年代里,一个有权有钱的男人
是要有何等心机才能造就这样风云
你说这样背景,这等的男主角该谁来演才能入木三分?
是的,除了梁朝伟我还真想不出来还有谁够资格
我完全五体投地
是用什麼样的灵魂来构成梁朝伟这个人
是有怎麼样的故事让梁朝伟用一个眼神就能让人心碎又心寒
尤其几幕叫我难忘也难以自我
在第二场床戏前,他要近乎那种想把汤唯揉到骨子里霸道
加上他反覆的说著『我信你....我相信....』这般磨人的回答
还有那段在日本酒馆中他抱著汤唯时,像嘲笑般的口吻说自己更像妓娼
又听完汤唯唱的天涯歌女这样艳情的小曲之后
发抖的双手紧握著彼此,眼眶的泪水就这样震撼住每个观众的心
而最后那幕,坐在曾有过缠缠绵绵的床上
那眼中的不舍,惆怅,痛苦,痛恨
是这样丝丝入扣
让我大气也不敢喘,眼睛也不敢闭
因为,我深怕错过每一幕挣扎
他们二个,都不相信爱情
然而,遇到了投入了沈沦了之后
那际遇只有你我心知肚明的结局
有人说,那三场床戏可有可无
当然,有更多人说这床戏才是表达他们之中的曲折
而我必需主观的说
这是你必需明白有时候爱情这玩意
还真他妈需要灵肉合一的那一刻才懂的何谓切肤之爱
爱到了骨子里
爱到了心坎去
爱到了血里肉里都是你(你)
要怎麼样才能证明这般浓且深的情和欲?
若没有了心跳和体温,失去了拥抱和亲吻
少了那段透过肉体结合的欢愉和汗水
怎称的上刻骨铭心?
人的一生之中何其有幸能遇到一段完全相信的爱情呢?
又或许犹如在汤唯歌声中莹绕不去的那段歌词....
「人生呀谁不惜青春,小妹妹似线郎似针,穿在一起不离分....」
是的,张爱玲在原著里说了「到女人的心里去的路通过阴道」
而我也认为这实在太有道理太有见地
也许只能靠著那些在欢愉沈沦的欲望和肉欲中
才能忘记对未来的不知何去何从还有在爱情里的独占表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