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娃抗焦虑和抑郁

T
The2ndLaw
Majiamajia50 发表于 2025-04-27 01:29
请展开说说“微毒关系放在adhd身上可能就成了剧毒”

没有adhd或者其他的neurodivergent的话, 情绪调节能力会好很多, 你讲的同样的话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就是没有那么大。 还有就是如果孩子的其他深度关系比较多, 父母的话也会得到很大的平衡。父母的输出是一样的, 孩子的接收过程和结果不一样。
但反过来说, adhd对父母的输出质量的要求就高了。
p
puyou
sweetiemm 发表于 2025-04-27 10:41
同感。
父母和孩子都远离中国人的卷的圈子。我家在一个超卷的亚裔集中的地区,孩子上的一届一千人的大公校。
但我们远离中国人圈子,不参加中国人参加的课外活动。孩子不卷学科竞赛,或亚裔扎堆的项目。孩子就是做自己,选自己真的喜欢的体育项目,也很少中国人。我们也从不拿他们和中国人比。我们甚至都搞不清有哪些中国孩子是他们一届的。
孩子没什么压力。但他们自己也按自己的节奏,学习成长都不错。家里老大最后申大学,比不上最牛的卷娃。但也申的很不错。录的项目和年级第一最后去的一个水平,属于录取率低于2%的。所以卷是一种没必要的自我施压,从众且焦虑。往往走过来看,没必要,不值得,是一种浪费和自我伤害。
不要给孩子压力,让孩子像花一样自由生长。每个最后都很漂亮。

这样太刻意的逃避也不是健康的心态。
假设你说的中国人参加的多的项目是数竞,如果你娃是因为不喜欢数竞所以不参加,家长给找了适合娃的活动,那家长很棒,不跟风,是自由生长。
如果是因为中国人参加的多所以不参加,刻意逃避中国人圈子,那也不是什么值得夸耀的事情。更不算得自由生长。
如果是因为孩子本身不喜欢,不擅长所以不参加,但是家长硬要对外宣称是不挤中国人圈子才不参加,那家长心态多少有点问题,小心娃将来自恨。
r
realsimplejill
楼主提到的have fun这点太重要了,特别容易被家长忽视 我最喜欢的一个老板经常说:I have a joy list或者我今天完成了joy list上的哪些事情。我跟她学,很多年来每天都要做让自己开心的事☺️
s
sweetiemm
这样太刻意的逃避也不是健康的心态。
假设你说的中国人参加的多的项目是数竞,如果你娃是因为不喜欢数竞所以不参加,家长给找了适合娃的活动,那家长很棒,不跟风,是自由生长。
如果是因为中国人参加的多所以不参加,刻意逃避中国人圈子,那也不是什么值得夸耀的事情。更不算得自由生长。
如果是因为孩子本身不喜欢,不擅长所以不参加,但是家长硬要对外宣称是不挤中国人圈子才不参加,那家长心态多少有点问题,小心娃将来自恨。
puyou 发表于 2025-04-27 11:12

没有刻意回避,只是孩子不喜欢。
但是我知道很多家长是攀比心理,非要孩子去参加那些在本地最卷的项目。
我甚至多年来被卷爸卷妈们嘲笑,说我太放羊不推孩子。我就笑笑说,就算我想推,也得孩子听我的啊。懒得和他们多掰扯。我反正放羊,谁爱卷谁去卷。
哪里有什么自恨。我家娃自己心理强大的很,而且很成熟。所以我才说父母不要焦虑,让孩子自由生长,他们都会长成最美的花。

M
Majiamajia50
没有经历她生病,母女讨论这些过程,我也是觉着给她的陪伴最多,她一定是有一定记忆丧失了,或者是选择性记忆。 我自己- 每天下班时间没到,就冲出去送各种班,周末也是各种班和中文学校,时时刻刻都在一起,你居然说我陪伴不够? 她:让你陪我看电视,结果爸爸就躺在那睡着了。(我想到昨天看电视贴,想笑,每家都很相似),学校的off day 你都要去上班,我只能自己在家看书。
你给的,是不是就是她想要的???送各种班在她眼里不count as 陪伴。虽然这个班也是她想要上的。
p
puyou
没有刻意回避,只是孩子不喜欢。
但是我知道很多家长是攀比心理,非要孩子去参加那些在本地最卷的项目。
我甚至多年来被卷爸卷妈们嘲笑,说我太放羊不推孩子。我就笑笑说,就算我想推,也得孩子听我的啊。懒得和他们多掰扯。我反正放羊,谁爱卷谁去卷。
哪里有什么自恨。我家娃自己心理强大的很,而且很成熟。所以我才说父母不要焦虑,让孩子自由生长,他们都会长成最美的花。


sweetiemm 发表于 2025-04-27 11:25

不喜欢就直接说不喜欢就好了。不去参加某个活动是因为孩子不愿意,而不是因为参与的中国人多,你应该和你娃一样心理强大。
如果你上来就一句远离中国人圈子,远离卷的项目,这算哪门子自由生长,没准儿你娃就是喜欢这个项目呢?做父母的就因为参与的中国人多就不给孩子尝试的机会。
一边说自由生长,一边又画条红线,算又当又立吗?
l
lantu
l
lantu
回复 5楼 弹指芳华 的帖子
v
vertigo
yayapig 发表于 2025-04-27 10:02
现在的娃为什么脆弱---这个我有个理论,但不知道是否准确。 家里老大,出生后出过一些小问题,其实是很常见的小事,可当时做为新妈焦虑得不得了,时时刻刻都关注孩子,满足她的各种需求,完全不敢让她哭,有点事就去找儿医。现在育儿又有各种milestone, 全是压力。我到现在都记得为了孩子学会爬,我们围在一起使劲逗她。我感觉我的养育问题在于,虽然给了孩子很好的照顾,陪伴,但却没有传递出我相信她很好,她可以照顾自己,忍受痛苦,也没有传递出她可以自由自在的长大,不用怕,她很正常。 剩下的孩子当猪养,虽然天性不同,抗压能力明显好了很多。
也许脆弱来自于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养得太精细了。

说的太好了,同样的感觉
T
The2ndLaw
没有经历她生病,母女讨论这些过程,我也是觉着给她的陪伴最多,她一定是有一定记忆丧失了,或者是选择性记忆。 我自己- 每天下班时间没到,就冲出去送各种班,周末也是各种班和中文学校,时时刻刻都在一起,你居然说我陪伴不够? 她:让你陪我看电视,结果爸爸就躺在那睡着了。(我想到昨天看电视贴,想笑,每家都很相似),学校的off day 你都要去上班,我只能自己在家看书。
你给的,是不是就是她想要的???送各种班在她眼里不count as 陪伴。虽然这个班也是她想要上的。
Majiamajia50 发表于 2025-04-27 11:26

要产生情感链接的才算陪伴。
其实下午和周末送各种班就是养娃外包啊,只是说还没外包接送那么夸张。睡前tug in,dinner,大块的family time这些才算陪伴, 要有比较密集的情感的双向流动
s
sweetiemm
不喜欢就直接说不喜欢就好了。不去参加某个活动是因为孩子不愿意,而不是因为参与的中国人多,你应该和你娃一样心理强大。
如果你上来就一句远离中国人圈子,远离卷的项目,这算哪门子自由生长,没准儿你娃就是喜欢这个项目呢?做父母的就因为参与的中国人多就不给孩子尝试的机会。
一边说自由生长,一边又画条红线,算又当又立吗?
puyou 发表于 2025-04-27 11:29

作为父母,我们不愿意在一些toxic的圈子里混、尤其是攀比焦虑的卷爸卷妈圈。
这个楼大家都很友善,楼主的分享也很好. 你说话比较恶毒。有必要吗?不再回复你了
p
puyou
sweetiemm 发表于 2025-04-27 11:47
作为父母,我们不愿意在一些toxic的圈子里混、尤其是攀比焦虑的卷爸卷妈圈。
这个楼大家都很友善,你说话比较恶毒。有必要吗。不再回复你了

我对一上来就diss中国人圈子的人向来不友善。华人网也是中国人圈子,你最好别来。
s
sweetiemm
puyou 发表于 2025-04-27 11:49
我对一上来就diss中国人圈子的人向来不友善。华人网也是中国人圈子,你最好别来。

你这莫胡搅蛮缠,我只最后说一句。我只是不参与卷,没有diss华人。你在胡搅蛮缠,一上来就口出恶言。不想在一个华人网上这么好的讨论里面吵架。到此为止。

l
lambofgod168
sweetiemm 发表于 2025-04-27 11:47
作为父母,我们不愿意在一些toxic的圈子里混、尤其是攀比焦虑的卷爸卷妈圈。
这个楼大家都很友善,楼主的分享也很好. 你说话比较恶毒。有必要吗?不再回复你了

我明白你。我有个朋友,她孩子某项运动挺厉害,所以大家朋友一起聊天的时候她总是不停地谈论她孩子这项运动的成绩,又去参加什么比赛了,又拿什么奖了,教练怎么夸她孩子了。而另外一个朋友的孩子因为不怎么样已经quit掉了,在一旁只能默默无语。我作为一个外人都觉得这样挺不好的。
M
Majiamajia50
The2ndLaw 发表于 2025-04-27 11:10
没有adhd或者其他的neurodivergent的话, 情绪调节能力会好很多, 你讲的同样的话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就是没有那么大。 还有就是如果孩子的其他深度关系比较多, 父母的话也会得到很大的平衡。父母的输出是一样的, 孩子的接收过程和结果不一样。
但反过来说, adhd对父母的输出质量的要求就高了。

有道理,学习了!怪不的,senior时候,把朋友validation看的重,我挺担心的,怕她再受朋友的伤害。现在想来,感觉和朋友见的relationship 也是一段成长过程。
I
Ihike
是,感觉不自由之主就被卷入
l
lambofgod168
The2ndLaw 发表于 2025-04-27 11:37
要产生情感链接的才算陪伴。
其实下午和周末送各种班就是养娃外包啊,只是说还没外包接送那么夸张。睡前tug in,dinner,大块的family time这些才算陪伴, 要有比较密集的情感的双向流动

是的,好多父母觉得跟孩子一起就是陪伴,但是有跟孩子一起聊一些有趣的话题吗?一起八卦吗?一起玩游戏吗?一起看电视电影吗?天天陪着孩子做题可不算什么陪伴。
s
sunrain99
Mark.
l
liulaolao
puyou 发表于 2025-04-27 11:12
这样太刻意的逃避也不是健康的心态。
假设你说的中国人参加的多的项目是数竞,如果你娃是因为不喜欢数竞所以不参加,家长给找了适合娃的活动,那家长很棒,不跟风,是自由生长。
如果是因为中国人参加的多所以不参加,刻意逃避中国人圈子,那也不是什么值得夸耀的事情。更不算得自由生长。
如果是因为孩子本身不喜欢,不擅长所以不参加,但是家长硬要对外宣称是不挤中国人圈子才不参加,那家长心态多少有点问题,小心娃将来自恨。

对呀,有点讳疾就医的感觉 多年以前看到一个小故事,大意是,在一个聚会上,有一个女性,很漂亮,有一些地方露出来,有一个道貌岸然的中年脱顶,大肚子男性,“厌恶”地把一个手帕扔给那位女士,让她把露的地方,遮一下
那位女人,把手帕摔回来对那个中年脱顶大肚男士说,你就是脱光了,我也不会看你一眼
人家如何秀,那时人家的问题,怎么看待,怎么像人家学习,那是自己的问题
不是幡动,是心动;怪人家太漂亮或太优秀,不是人家的问题,是自己的问题
T
The2ndLaw
有道理,学习了!怪不的,senior时候,把朋友validation看的重,我挺担心的,怕她再受朋友的伤害。现在想来,感觉和朋友见的relationship 也是一段成长过程。
Majiamajia50 发表于 2025-04-27 12:10

找external validation还是和insecure, low self esteem相关。 当是多方面多人的validation也比集中的强。 你女儿自救部分做得很不错的。
M
Majiamajia50
大家在这里都是互相学习分享的,不用为一句话生气伤和气。 我们的目的是相同的- 就是让娃健康成长,中间手段方法大家自由发挥,每一个想学习的人cherry- pick :)
忙里偷闲
收藏,学习。谢谢分享🙏
M
Majiamajia50
学习了: “要产生情感链接的才算陪伴” , 可以把它加进首页里吗?
p
puyou
你这莫胡搅蛮缠,我只最后说一句。我只是不参与卷,没有diss华人。你在胡搅蛮缠,一上来就口出恶言。不想在一个华人网上这么好的讨论里面吵架。到此为止。


sweetiemm 发表于 2025-04-27 11:57

刚刚说不说了,又赶着来回复,还真是喜欢又当又立。
”但我们远离中国人圈子,不参加中国人参加的课外活动。”这可是你亲口说的
任何一个项目,参加的人都有卷的和不卷的。卷有卷的玩法,躺有躺的玩法。想走到顶尖,都要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世上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别人怎么玩和你没关系,别人家长再卷,也不会帮着卷你的娃。
家长平常心多一点,大概就不会按照”中国人参与度”来给课外活动分类,而是按照”我娃喜爱擅长程度”来给活动分类。 
T
The2ndLaw
学习了: “要产生情感链接的才算陪伴” , 可以把它加进首页里吗?
Majiamajia50 发表于 2025-04-27 12:32

可以啊 quality time嘛 接送这些是act of service, 也是爱
“长期的关系顾问加里·查普曼(Gary Chapman)在30多年的男女关系研究中发现,人们感受爱和表达爱的方式大概有5种,统称为爱5种语言的: 1) 肯定言语 (Words of Affirmation) 2) 服务行为 (Acts of Service) 3) 收到礼物 (Receiving Gifts) 4) 质量时间 (Quality Time) 5) 身体触摸 (Physical Touch)”
这个是夫妻间的。 但是和孩子这种亲密关系也适应,只是具体的行为不同。
M
Majiamajia50
“虽然给了孩子很好的照顾,陪伴,但却没有传递出我相信她很好,她可以照顾自己,忍受痛苦,也没有传递出她可以自由自在的长大,不用怕,她很正常。”
这句说的也很好!
我和女儿关系比较好,有次朋友(大人,也有个小点的孩子)看见我们一起,就问女儿,如何母女有一个好的关系。女儿说: believe and respect。
的确父母对孩子要有更多的believe ,一会加前面去,谢谢讨论!
z
zxl035000
第一篇六年抑郁没希望的儿子,其母亲传递的强烈情绪远远多于事实细节,很难判断是否ADHD。
第二篇父母无条件的爱让抑郁五年的女儿恢复以及本楼,我觉得跟ADHD的关系不大。
正如楼主所说,家人之间划清boundaries以及有效的沟通,可以改善孩子的抑郁焦虑。孩子天生的原因不是决定因素。
想起来几周前还有一个帖子,老大T5毕业在家“一事无成”,老二录了州立旗舰“颗粒无收”,老妈因此觉得“日子没有出头之日”,这俩孩子(尤其是老大)可能已经抑郁焦虑而父母没注意到,仍然沉浸在“没有出头之日”的负面情绪中。
tomjust 发表于 2025-04-27 01:40

还有前2天那个“18年教育,然后竹篮打水一场空的”。都极度让人窒息。 我在中国家长那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 :我孩子条件比我当年好多了,怎么也得比我混的强吧。或者”只要孩子比我混的强就行了“
孩子和父母是完全2个不同的个体。为啥他/她要被父母定义?? 孩子未来没有父母赚的钱多就是混的差,混的不如父母,这种想法真的很有毒。也无形中给孩子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
n
nownow
真心感谢,看了以后觉得自己学到了很多,其实我们自己也需要自愈
除了降低期望值,我还建议让孩子参加一个喜欢的运动,提高多巴胺分泌,能坦然接受自己的失败和成功。,
l
liulaolao
作为父母,我们不愿意在一些toxic的圈子里混、尤其是攀比焦虑的卷爸卷妈圈。
这个楼大家都很友善,楼主的分享也很好. 你说话比较恶毒。有必要吗?不再回复你了
sweetiemm 发表于 2025-04-27 11:47

旁观者 我不觉得她/他说的话刻薄, 相反,我觉得还比较中肯,诚恳,
不要觉得人家和你不一样,就扣帽子, 更不要随便扣人家父母,“toxic”, 这样的大帽子。
“太卷” 当然不好, 但是, 天下事,无所谓,无所事事,可以成的,几乎没有 大体上,一半由于利益,一半由于压力 我觉得,孩子应该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在思想上要有准备,不会事事如愿,不会没有挑战
我们做父母的,应该勇敢地告诉孩子,应该教会孩子勇敢而不是回避,一种视困难如无物的勇气。天下的任何有价值的事,都需要努力;不需要努力而触手可及,也许没有什么价值。
对任何外来的,慢慢教会他们面对而不是回避,慢慢教会他们开放而不是排斥,勇敢;
也许我所做的,现在我要做的,不是我最想做的,不是完全符合我的兴趣的,现在的环境不是我理想的环境,现在周边的人不是我理想中的人们,但我也持开放的态度,持容纳的态度,尽量做好,尽量从容,这也是一种很大气,很好的态度









T
The2ndLaw
真心感谢,看了以后觉得自己学到了很多,其实我们自己也需要自愈
除了降低期望值,我还建议让孩子参加一个喜欢的运动,提高多巴胺分泌,能坦然接受自己的失败和成功。,
nownow 发表于 2025-04-27 12:45

如果是adhd的孩子, 如果像中国家长这样不吃药再加大量参加运动可能会造成dopamine swing很大。 而且出现孩子为了追求dopamine stimuli超量运动的情况。 更麻烦的是运动停了之后抑郁更大。 这几个帖子里面有一个就是停了大量运动。
运动是对的, 要在可持续范围。 也未必要竞技。 像phelps这些ADHD的运动员都是同时在吃药调节的。 他平时的多巴胺水平不会掉到很低。 尽管如此, 他本人也是严重抑郁的。
弹指芳华
作为一个完全走出来了的曾经的抑郁症病人,我还想提醒的是,推体育运动不一定就不会焦虑或抑郁。所以隔壁那个show off的帖子我看了一下一楼的内容都觉得没有必要参与讨论,没有经历过的人说我娃大量时间用来运动就不会焦虑抑郁,这纯粹是想当然。 板上前几天有一个关于孩子抑郁的帖子,那个男娃就是之前游泳成绩很好,有游泳娃的家长都知道,游泳娃要投入多少练习和时间。前几年我们local的一个白人男娃,是足球踢得非常棒,周边所有推足球的男娃家长几乎都知道他,在已经拿到yale offer(早申,也是因为足球),12年级的春天的时候自杀去世了。Stanford也有奥运冠军的女生自杀去世的。
弹指芳华
The2ndLaw 发表于 2025-04-27 12:48
如果是adhd的孩子, 如果像中国家长这样不吃药再加大量参加运动可能会造成dopamine swing很大。 而且出现孩子为了追求dopamine stimuli超量运动的情况。 更麻烦的是运动停了之后抑郁更大。 这几个帖子里面有一个就是停了大量运动。
运动是对的, 要在可持续范围。 也未必要竞技。 像phelps这些运动员都是同时在吃药调节的。

那个男娃不是停了运动以后抑郁的,而是因为抑郁没办法继续游泳了,游不动了。因果关系要搞清楚。
X
Xiaoluojie
谢谢楼主真诚分享干货。后来有位家长被揪住细节批评,我觉得真的也不至于吧。就算是做得有些刻意也没什么的,在割喉大公校很难避开的情况下,为了自己孩子的健康成长选择彻底和华人圈切割,也是一种现在大环境下的应对方式,比顺应潮流焦虑的还是要健康多了。再说能有几个人能掌握到给自己娃给予完美dose的“平衡”呢。
百合仙子
谢谢分享真的是干货满满!!
k
kittenpuppyplay
jennyc 发表于 2025-04-27 00:21
其实,我感觉还是这里的娃太娇气了。居然还能不去上课。我们小时候也有考试不好啊,但是,能动不动就躺床上睡觉吗?考试不好,应该更努力,没有资格哭泣,躺着。做完了,再哭再伤心。心情不好,也都live with it. 能像这里的娃如此摆烂?

其实我也曾有过这样的疑问,为啥我们小时候好像没有不能上学这个选项。
但是呢,我也记得自己在某些有考试的日子里不想上学,虽然只是想想,终究还是去了,但是这样的经历让我可以有点理解现在那些不想上学的娃。
我也感觉现在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好像多于我们那个年代。我自己的猜测是:1)以前信息没有这么发达,可能很多例子大家都不知道。2)现在孩子的压力确实比我们以前压力大。人面对一些压力会紧张,但最终可能完成。但如果面对太大压力,觉得自己无法完成,就彻底逃避了。3)还是互联网发达的缘故,现在孩子接受的信息很多,也带来了困惑和迷茫。
总之,我觉得现在的年轻人挺不容易的,比我们那时候压力大。
奔跑的你我
Majiamajia50 发表于 2025-04-26 20:51
在众多抑郁症帖子里看到有问怎么发病的,有啥开始的症状?分享一下娃的过去,现在和抗病过程吧,如果能对任何一个人或者家庭有帮助的话,就完成了今天写这个帖子的目的了。和女儿交流比较多,表达一些女儿的想法,希望对有小娃的家长有用。
原因:
作为一个抑郁症患者的家属看来,抑郁的主要原因就是期望高,和现有能力或者努力不能匹配,就容易犯病。这个期望可能来自于家庭,也可以来于自己。
按心理学的主流说法就是童年创伤。她认为她的童年创伤是家长忙,缺少陪伴,早期缺乏emotional support for negative thing,没有早些教会她一些coping skills for emotional struggle. 她说之所以对自己苛刻,是因为家长从小要求严格。还有听说别人家的娃的故事会自我比较。渴求外届的validation, 不能自己self- validate。她要自救,就是要unlearn all childhood trauma and stop self-sabotage, start self-care

过去和现在:
自从高一确诊焦虑症和中度抑郁后,看了一年clinical physiologist therapy,然后就是self- care。大学开始吃药,以减少焦虑的发生。 zloft,prozac 都不合适,现在Duloxetine维持。外州上大学,intern,study abroad,追求她自己想要的经历。做自己喜欢做,和不喜欢做但不得不做的事情。接受并和焦虑抑郁并存。也会有不想起床,不想上学的时候, 自我意识后有时能强迫自己爬起来。找能让自己高兴的事暂时放松一些 (算自我调节),有时就睡觉,而不去想了。

养娃过程中,我曾经没有意识到,后来学到的:
不要潜移默化把自己对自己的高要求强加于娃 (感慨于一帖子说老公对娃苛刻,其实这是压力起源1 杜绝攀比娃 -不要不经意夸别人家的娃,最好就别入老留中留朋友圈。我娃抱怨我闺蜜家的娃(她朋友)太厉害。这些都会成为娃成长路上的压力。压力起源2 帮娃减压,知道娃抑郁后,不断说啥学校都没关系,只要你努力。但是娃说太迟了,你们从小播下的种子早已生根发芽,拔也拨不掉了。有感于看贴选校-别等娃录取了,不让娃去想去的学校。 小时候给娃足够的陪伴,让娃感受到爱,有助提高娃self worth 啥事让娃自己做决定,and take the consequences. 选校选专业,避免日后指责。 emotional support 甘当娃的垃圾桶,光听,不提建议。 financial support 娃不高兴,赶紧提醒吃饭没,没吃,Uber eats 自己甘做一台自动发电的小太阳。自我学习,自我提高。
娃的应付方法(希望对高中生有用): 选课-看医生的的时候,医生认为她选课太重(迫于peer pressure,她一年选了5门AP),她依旧坚持,导致维持这些课业和EC花费很多精力。后来senior和college选课,她会balance容易的课和难课。 选学校-避免选GPA deflation,Asian多的学校,不要按排名选校,希望学校所在的地方要have fun。我听了一个讲座,选校是3个fit: academic fit, social fit, finance fit。这个social fit 很重要,有感于UF贴,某娃说喜欢学校的球队,某评论说又不是娃参加那球队。这个social fit老中可能不太意识到这个需求,其实对ABC娃挺重要的。也是他们的朋友圈,他们除了家长之外的support system。朋友圈通常是共同爱好连成圈。娃曾经躺床上2-3天不能爬起来,是朋友硬把她拉起床同吃喝。 思维转变 -看心理医生的时候,她是挺不喜欢的,每次都要痛哭一场,就像前面一个妈妈说的,本来疤已经结盖,不流血了,却要被揭开自己的伤疤给别人看。看完医生情绪奔溃,然后平静情绪,浪费数小时。但实际上医生说的话,就像种子埋在了记忆深处,若干年后,不经意间冒出来。她常和我说半杯水的故事-有的人看是半杯水空,有的人看是半杯水满,她后来入了大学想为啥我高中就只看见前面的50人,而看不到后面的950人? college counselor - 高中前3.5年是黑暗, 每1⃣️个B对自推娃都是精准打击,她回家一哭,我就知道那天完了,她啥也干不了,就是睡觉,第2天能不能起床,能不能上课?本来想普娃就不要请counselor, 她想要,就找了个老美算是家长和娃之间的沟通渠道,这个老美结果成了娃的mentor,娃说她需要外届的validation,小时候渴望家长的validation,长大了想要朋友的validation,但是又不太相信他们。这个老美给了他外届的validation。 support system: 高中最后一学期是最高兴的时光,大学已定,朋友间都是party,她说居然我也会快乐?一定是朋友带来的快乐,我到了大学,要好好地build up 我的 support system。
如何发病的?
女儿从小听话懂事,对自己要求高,属于自推娃,自从上了高中,感觉力不从心,觉的自己可能有ADD(打小丢3拉4),提出要看医生。正好有次比赛前她突然不能运动了,感觉要pass out,一个队友的妈妈是诊所里的child physiologist, 说有可能是Panic attack。于是开始先找医生确诊,排队了半年,高1下学期被确诊为焦虑症和中度抑郁。中间省去各种痛苦,怀疑,否认,接受,开始看推荐的clinical physiologist, 持续了大约一年。每次看完医生都有一种创伤被揭开的疼苦,她自己提出不想看了,第1疗程结束后,就没有继续。 后来covid开始,学业的压力减轻,感觉好了一些。
现在是否好了? 其实没有,就是和抑郁焦虑共存了。各种事件都有可能trigger,考试没考好,club没进的去,干啥啥受挫,都有可能,最重要是学会coping。学会how to calm, and get over of it.

Thanks for sharing. Parenting is a long journey!
T
The2ndLaw
那个男娃不是停了运动以后抑郁的,而是因为抑郁没办法继续游泳了,游不动了。因果关系要搞清楚。
弹指芳华 发表于 2025-04-27 12:57

那个男孩的抑郁是有基因的。 就后天来说, 大量的运动和专注画画,都是一个多巴胺分泌本就低的孩子追求dopamine surge的行为, 又加大了dopamine swing。 停掉大量游泳也是一个大的change of dopamine level event。 对孩子的精神状况都是有影响的。
其实bipolar的多巴胺swing就是maniac的时候高depression的时候低。
l
lyphard
感谢分享,妈妈和孩子都太不容易了,祝福!
y
yayapig
The2ndLaw 发表于 2025-04-27 11:37
要产生情感链接的才算陪伴。
其实下午和周末送各种班就是养娃外包啊,只是说还没外包接送那么夸张。睡前tug in,dinner,大块的family time这些才算陪伴, 要有比较密集的情感的双向流动

是的。但我们也要认识到前面说的每个孩子的接受程度是不一样的。父母并不一定就是没做好。 各家具体情况都不一样,我最终的体会是要学会自己给自己一个support system, 而且相信自己有能力,能够给自己support. 毕竟现实很糟心,而且有些现实改变不了。 我家的问题反而可能是情感链接太近,因为我们一起有很多fun time, 玩,看电视,读书。。。孩子后来说她想起小时候的快乐就特别痛苦。 教育没有什么完美的方式,有问题就调整,抑郁过就抑郁过,日子一样可以过。

C
CK
Xiaoluojie 发表于 2025-04-27 12:58
谢谢楼主真诚分享干货。后来有位家长被揪住细节批评,我觉得真的也不至于吧。就算是做得有些刻意也没什么的,在割喉大公校很难避开的情况下,为了自己孩子的健康成长选择彻底和华人圈切割,也是一种现在大环境下的应对方式,比顺应潮流焦虑的还是要健康多了。再说能有几个人能掌握到给自己娃给予完美dose的“平衡”呢。

家长一定要抗得住压力,不能跟风,更不能因为"网友”或者"熟人”说你不怎样怎样就是自恨,而改变自己的想法。 绝对不要因为怕这些指责 就让娃学中文,或者搞数学,或者搞whatever。自己娃学不学,学啥,学到啥程度,自己家说了算! 爹妈能挺直腰杆,孩子也能看见: 别人的看法是个屁,我们自己觉得好就行了。
y
yayapig
回复 124楼 Majiamajia50 的帖子
对。赞"believe and respect". 照顾/关心反而是次要的。
h
hmitsui
The2ndLaw 发表于 2025-04-27 12:37
可以啊 quality time嘛 接送这些是act of service, 也是爱
“长期的关系顾问加里·查普曼(Gary Chapman)在30多年的男女关系研究中发现,人们感受爱和表达爱的方式大概有5种,统称为爱5种语言的: 1) 肯定言语 (Words of Affirmation) 2) 服务行为 (Acts of Service) 3) 收到礼物 (Receiving Gifts) 4) 质量时间 (Quality Time) 5) 身体触摸 (Physical Touch)”
这个是夫妻间的。 但是和孩子这种亲密关系也适应,只是具体的行为不同。

哈哈,这本书我学过,挺有用的
T
The2ndLaw
是的。但我们也要认识到前面说的每个孩子的接受程度是不一样的。父母并不一定就是没做好。 各家具体情况都不一样,我最终的体会是要学会自己给自己一个support system, 而且相信自己有能力,能够给自己support. 毕竟现实很糟心,而且有些现实改变不了。 我家的问题反而可能是情感链接太近,因为我们一起有很多fun time, 玩,看电视,读书。。。孩子后来说她想起小时候的快乐就特别痛苦。 教育没有什么完美的方式,有问题就调整,抑郁过就抑郁过,日子一样可以过。


yayapig 发表于 2025-04-27 13:35

所以说这种娃是高需啊。 不光要陪伴,还需要父母认知高, 知道怎么陪伴,多少陪伴,除了陪伴孩子,很多其他的东西也要搭配起来。 内心的自我价值。 良好友情的滋润。 做好事情的成就感。
f
frankiefrank1
想问一下为啥见clinical psychologist 而不是therapist?
b
blume2015
赞lz,也祝lz和孩子越来越好。 我女儿也在大学了,她也是一个非常自律自推的娃,大公校第一名高中毕业。我们其实一直被她拉着走。这几天讨论抑郁症的帖子多,都一一拜读了,家长的心态非常重要。我们努力给孩子我们认为最好的,但要要认识到他们自身的价值,多站在他们的角度换位思考,他们不只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他们是他们自己,是独立的个体。我们也是第一次做父母,一直都在学习中。
M
Majiamajia50
想问一下为啥见clinical psychologist 而不是therapist?
frankiefrank1 发表于 2025-04-27 13:58

这个问题问的好,我一并回答如何找 therapist,也不一定对,但这是我的思路。
psychologist 基本上受过专业训练,一般都是PHD,有research background。 therapist 可以是social worker,估计就master 甚至是 BA。

A clinical psychologist is a type of psychologist specializing in assessing and treating mental health conditions, often involving more severe issues and requiring specialized training and experience. While both clinical and general psychologists are licensed and offer therapeutic services, the clinical psychologist''s focus is more on diagnosing and treating mental health disorders. 
我自己最初想找ABC,能明白culture difference, 在我的location 几乎找不到。老美不太理解你为啥care about 学习一定要多好多好的痛苦。 我试了1) 队友妈心理师推荐的一个老太therapist,我女儿也比较喜欢她,她有3个孩子,都毕业成人,估计有类似娃,谈了两次 2)她自己同高中毕业的therapist,感觉她可能理解学校里的割喉 , 也谈了两次, 解决了困扰她的一个问题 (我曾经不以为然,现在改了) 3)诊断的医生推荐的clinical psychologist,也是大学教授,有出书,有自己诊所,离家近,放了学就可以去,就跟了这个,当时说9-12次会有效。
但实际效果是-你特别痛苦的时候,最需要他们的时候,比如晚上,比如周末,他们都不available。等到预约时间,你都calm,感觉不再需要他们了。
她上大学后,我在她学校附近也找了一个(谈过2个月,还行,PHD)。
娃自己感觉啥背景不重要,最重要是care about you! 她/他能understand you!
我现在感觉如果找不到ABC,犹太人比较接近中国人的想法,他们能理解。她的college counselor 是犹太,给了不少有意义的谈话。她说是她America mom :)
h
heyykitty0
WaveletLiu 发表于 2025-04-27 01:52
说到底就是家长心理不够强大。我圈子里的国人经常show off,我就当吃瓜了。 别人攀比推娃就是变态?至于吗

有个自己是ABC的家长说,儿子高中拿了个B,被圈子里的其他华人孩子们说”He’s the stupid one”…做家长的能吃瓜?
c
copycat1691
heyykitty0 发表于 2025-04-27 16:05
有个自己是ABC的家长说,儿子高中拿了个B,被圈子里的其他华人孩子们说”He’s the stupid one”…做家长的能吃瓜?

没错。我同事家孩子可能有点儿轻微的special needs, 就是行为和情绪有些小问题,学习也不太好。基本上每次华人聚会 (她不在场的时候), 她家孩子都会被某几个家长蛐蛐,说那孩子智商有问题,而且是当着自己孩子的面。
s
sotheory
回复 1楼 Majiamajia50 的帖子
楼主是个好妈妈,祝福你和女儿
p
puyou
heyykitty0 发表于 2025-04-27 16:05
有个自己是ABC的家长说,儿子高中拿了个B,被圈子里的其他华人孩子们说”He’s the stupid one”…做家长的能吃瓜?

孩子们之间这么说不一定是因为一门课拿B...
g
gigivivi
Majiamajia50 发表于 2025-04-27 14:36
这个问题问的好,我一并回答如何找 therapist,也不一定对,但这是我的思路。
psychologist 基本上受过专业训练,一般都是PHD,有research background。 therapist 可以是social worker,估计就master 甚至是 BA。

A clinical psychologist is a type of psychologist specializing in assessing and treating mental health conditions, often involving more severe issues and requiring specialized training and experience. While both clinical and general psychologists are licensed and offer therapeutic services, the clinical psychologist''s focus is more on diagnosing and treating mental health disorders. 
我自己最初想找ABC,能明白culture difference, 在我的location 几乎找不到。老美不太理解你为啥care about 学习一定要多好多好的痛苦。 我试了1) 队友妈心理师推荐的一个老太therapist,我女儿也比较喜欢她,她有3个孩子,都毕业成人,估计有类似娃,谈了两次 2)她自己同高中毕业的therapist,感觉她可能理解学校里的割喉 , 也谈了两次, 解决了困扰她的一个问题 (我曾经不以为然,现在改了) 3)诊断的医生推荐的clinical psychologist,也是大学教授,有出书,有自己诊所,离家近,放了学就可以去,就跟了这个,当时说9-12次会有效。
但实际效果是-你特别痛苦的时候,最需要他们的时候,比如晚上,比如周末,他们都不available。等到预约时间,你都calm,感觉不再需要他们了。
她上大学后,我在她学校附近也找了一个(谈过2个月,还行,PHD)。
娃自己感觉啥背景不重要,最重要是care about you! 她/他能understand you!
我现在感觉如果找不到ABC,犹太人比较接近中国人的想法,他们能理解。她的college counselor 是犹太,给了不少有意义的谈话。她说是她America mom :)

只有有MD degree的0Psychiatrist 有开处方药的权利
简单
写得很好!快乐是一种技能需要学习。挫折教育其实很重要,在每件不好的事发生时候帮他们看到好的一面。把重点放在解决问题而不是问题本身,未来而不是过去。不过,我不同意要远离中国家长群,别人厉害那是别人努力的结果。别人的bso有时可以给你提供一些你不知道的信息,真正让你不去攀比的是你自己稳定的内核和明确的目标。相反如果有几个亚裔朋友,感觉就是减少了家长的负担,peer pressure是有效的刺激。我同意不去亚裔扎堆的学校,因为竞争压力大,就象玩游戏非要选地狱难度,也是很猛!
M
Majiamajia50
回复 150楼 简单 的帖子
对于正常人- 应该是多元环境吧,有一定压力( peer pressure)是好的,也有一帮吃喝玩乐的朋友,have fun。 对于已经抑郁的人,我感觉还是可以选择远离压力。
L
Lovelyfunny
Majiamajia50 发表于 2025-04-26 20:51
在众多抑郁症帖子里看到有问怎么发病的,有啥开始的症状?分享一下娃的过去,现在和抗病过程吧,如果能对任何一个人或者家庭有帮助的话,就完成了今天写这个帖子的目的了。和女儿交流比较多,表达一些女儿的想法,希望对有小娃的家长有用。
原因:
作为一个抑郁症患者的家属看来,抑郁的主要原因就是期望高,和现有能力或者努力不能匹配,就容易犯病。这个期望可能来自于家庭,也可以来于自己。
按心理学的主流说法就是童年创伤。她认为她的童年创伤是家长忙,缺少陪伴,早期缺乏emotional support for negative thing,没有早些教会她一些coping skills for emotional struggle. 她说之所以对自己苛刻,是因为家长从小要求严格。还有听说别人家的娃的故事会自我比较。渴求外届的validation, 不能自己self- validate。她要自救,就是要unlearn all childhood trauma and stop self-sabotage, start self-care

过去和现在:
自从高一确诊焦虑症和中度抑郁后,看了一年clinical psychologist therapy,然后就是self- care。大学开始吃药,以减少焦虑的发生。 zloft,prozac 都不合适,现在Duloxetine维持。外州上大学,intern,study abroad,追求她自己想要的经历。做自己喜欢做,和不喜欢做但不得不做的事情。接受并和焦虑抑郁并存。也会有不想起床,不想上学的时候, 自我意识后有时能强迫自己爬起来。找能让自己高兴的事暂时放松一些 (算自我调节),有时就睡觉,而不去想了。

养娃过程中,我曾经没有意识到,后来学到的:
不要潜移默化把自己对自己的高要求强加于娃 (感慨于一帖子说老公对娃苛刻,其实这是压力起源1 杜绝攀比娃 -不要不经意夸别人家的娃,最好就别入老留中留朋友圈。我娃抱怨我闺蜜家的娃(她朋友)太厉害。这些都会成为娃成长路上的压力。压力起源2 帮娃减压,知道娃抑郁后,不断说啥学校都没关系,只要你努力。但是娃说太迟了,你们从小播下的种子早已生根发芽,拔也拨不掉了。有感于看贴选校-别等娃录取了,不让娃去想去的学校。 小时候给娃足够的陪伴,让娃感受到爱,有助提高娃self worth. [The2ndLaw]- 要产生情感链接的才算陪伴 啥事让娃自己做决定,and take the consequences. 选校选专业,避免日后指责。 emotional support 甘当娃的垃圾桶,光听,不提建议。 financial support 娃不高兴,赶紧提醒吃饭没,没吃,Uber eats 自己甘做一台自动发电的小太阳。自我学习,自我提高。
娃的应付方法(希望对高中生有用): 选课-看医生的的时候,医生认为她选课太重(迫于peer pressure,她一年选了5门AP),她依旧坚持,导致维持这些课业和EC花费很多精力。后来senior和college选课,她会balance容易的课和难课。 选学校-避免选GPA deflation,Asian多的学校,不要按排名选校,希望学校所在的地方要have fun。我听了一个讲座,选校是3个fit: academic fit, social fit, finance fit。这个social fit 很重要,有感于UF贴,某娃说喜欢学校的球队,某评论说又不是娃参加那球队。这个social fit老中可能不太意识到这个需求,其实对ABC娃挺重要的。也是他们的朋友圈,他们除了家长之外的support system。朋友圈通常是共同爱好连成圈。娃曾经躺床上2-3天不能爬起来,是朋友硬把她拉起床同吃喝。 思维转变 -看心理医生的时候,她是挺不喜欢的,每次都要痛哭一场,就像前面一个妈妈说的,本来疤已经结盖,不流血了,却要被揭开自己的伤疤给别人看。看完医生情绪奔溃,然后平静情绪,浪费数小时。但实际上医生说的话,就像种子埋在了记忆深处,若干年后,不经意间冒出来。她常和我说半杯水的故事-有的人看是半杯水空,有的人看是半杯水满,她后来入了大学想为啥我高中就只看见前面的50人,而看不到后面的950人? college counselor - 高中前3.5年是黑暗, 每1⃣️个B对自推娃都是精准打击,她回家一哭,我就知道那天完了,她啥也干不了,就是睡觉,第2天能不能起床,能不能上课?本来想普娃就不要请counselor, 她想要,就找了个老美算是家长和娃之间的沟通渠道,这个老美结果成了娃的mentor,娃说她需要外届的validation,小时候渴望家长的validation,长大了想要朋友的validation,但是又不太相信他们。这个老美给了他外届的validation。 support system: 高中最后一学期是最高兴的时光,大学已定,朋友间都是party,她说居然我也会快乐?一定是朋友带来的快乐,我到了大学,要好好地build up 我的 support system。
如何发病的?
女儿从小听话懂事,对自己要求高,属于自推娃,自从上了高中,感觉力不从心,觉的自己可能有ADD(打小丢3拉4),提出要看医生。正好有次比赛前她突然不能运动了,感觉要pass out,一个队友的妈妈是诊所里的child psychologist, 说有可能是Panic attack。于是开始先找医生确诊,排队了半年,高1下学期被确诊为焦虑症和中度抑郁。中间省去各种痛苦,怀疑,否认,接受,开始看推荐的clinical psychologist, 持续了大约一年。每次看完医生都有一种创伤被揭开的疼苦,她自己提出不想看了,第1疗程结束后,就没有继续。 后来covid开始,学业的压力减轻,感觉好了一些。
现在是否好了? 其实没有,就是和抑郁焦虑共存了。各种事件都有可能trigger,考试没考好,club没进的去,干啥啥受挫,都有可能,最重要是学会coping。学会how to calm, and get over of it.
======================================== 网友提出: 现在的娃为什么脆弱---这个我有个理论 【yayapig】#85 我觉得快乐是一种能力, 和其他所有能力一样是需要训练的 [RCW] #33 我觉得陪伴不是根本。 是父母要接纳, 学习adhd。 也要接纳学习治愈双方甚至双方家庭的心理问题。[The2ndLaw] #89 不要给孩子压力,让孩子像花一样自由生长。每个最后都很漂亮。[sweetiemm] #90 这是不是能总结为更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tomjust] #51 抑郁科普[gigivivi] #70 I have a joy list[realsimplejill] #101 要产生情感链接的才算陪伴 [The2ndLaw] #108




感谢楼主无私坦诚分享!祝楼主和女儿都越来越快乐。
g
gigivivi
回复 152楼 Lovelyfunny 的帖子
echo这个回复,谢谢楼主诚恳的分享,也祝福你们母女。
文心雕虫
要产生情感链接的才算陪伴。
其实下午和周末送各种班就是养娃外包啊,只是说还没外包接送那么夸张。睡前tug in,dinner,大块的family time这些才算陪伴, 要有比较密集的情感的双向流动
The2ndLaw 发表于 2025-04-27 11:37

现在无人驾驶车不是已经成了父母外包接送娃的利器了吗?我乍一看到这新闻,感觉真是好商机……父母们不想接送娃穿梭于各种学习班的,叫一个无人驾驶车就解决了,甚至几个娃可以一起拼车。这绝对是卷娃区的好商机
说起来各种兴趣班,我就其实非常非常不理解那些把孩子从放学到睡觉每一块时间都填满的家长。有人把孩子时间表填得满满当当,还特别骄傲地在微信群里和朋友圈炫耀/分享。我很想问你娃真心喜欢这种成天在学校/兴趣班连轴转、根本不着家的生活吗?有人说小孩从小这样已经习惯了,我更震惊,这些小孩都不需要跟父母要亲亲抱抱,不需要任何跟父母的quality time吗?从来没有任何情绪跟父母分享,没有耍赖撒娇的时候吗?送各种兴趣班在我看来根本就不是任何quality time。 这些父母自己想一下自己小学怎么过的,然后再设想一下自己像孩子这样连轴转,他们自己受的了吗?
大概很多这样的家长会暗地蛐蛐我娃太弱了吧。如果他们那种娃才叫“强”,那我娃弱就弱吧
补充:我认为很多才艺/体育/数学班,都是会有作业和课下练习的,否则不如不学。我曾经跟队友讨论别的中国人怎么给娃安排时间,同时上6-7个才艺/运动/数学,然后我就疑问那些小孩用什么时间写作业/做练习,我娃听见了就说,they do magic!
榴莲
看了这贴觉得养孩子真难啊,提点要求过了寸劲就引发抑郁症。什么都学白人那套好好好棒棒棒又怕spoil小孩。 有被push到空虚t5毕业家里蹲着抑郁的,身边还有被惯坏的无所事事的家里蹲小孩的
f
frankiefrank1
Majiamajia50 发表于 2025-04-27 14:36
这个问题问的好,我一并回答如何找 therapist,也不一定对,但这是我的思路。
psychologist 基本上受过专业训练,一般都是PHD,有research background。 therapist 可以是social worker,估计就master 甚至是 BA。

A clinical psychologist is a type of psychologist specializing in assessing and treating mental health conditions, often involving more severe issues and requiring specialized training and experience. While both clinical and general psychologists are licensed and offer therapeutic services, the clinical psychologist''s focus is more on diagnosing and treating mental health disorders. 
我自己最初想找ABC,能明白culture difference, 在我的location 几乎找不到。老美不太理解你为啥care about 学习一定要多好多好的痛苦。 我试了1) 队友妈心理师推荐的一个老太therapist,我女儿也比较喜欢她,她有3个孩子,都毕业成人,估计有类似娃,谈了两次 2)她自己同高中毕业的therapist,感觉她可能理解学校里的割喉 , 也谈了两次, 解决了困扰她的一个问题 (我曾经不以为然,现在改了) 3)诊断的医生推荐的clinical psychologist,也是大学教授,有出书,有自己诊所,离家近,放了学就可以去,就跟了这个,当时说9-12次会有效。
但实际效果是-你特别痛苦的时候,最需要他们的时候,比如晚上,比如周末,他们都不available。等到预约时间,你都calm,感觉不再需要他们了。
她上大学后,我在她学校附近也找了一个(谈过2个月,还行,PHD)。
娃自己感觉啥背景不重要,最重要是care about you! 她/他能understand you!
我现在感觉如果找不到ABC,犹太人比较接近中国人的想法,他们能理解。她的college counselor 是犹太,给了不少有意义的谈话。她说是她America mom :)

谢谢。。。我还得继续找
l
lazycat12345
pwwq 发表于 2025-04-26 21:45
最重要的一点,远离中国人的圈子,
除了非常熟悉,知根知底的朋友以外的中国人圈子,
尽早远离,中国人的圈子,尤其那种攀比推娃的,有毒,变态,这是我的体会!
”杜绝攀比娃 -不要不经意夸别人家的娃,最好就别入老留中留朋友圈。我娃抱怨我闺蜜家的娃(她朋友)太厉害。这些都会成为娃成长路上的压力。压力起源”


每一个东亚稀缺文化里长大的人,都有毒。 压力大的环境下,你可以云淡风轻,不把压力传给孩子,但是你做不到。一旦压力来了,你先动作变形了,然后变本加厉地传给孩子。 问题不在中国人圈子上,是你自己没法在这个圈子里不变得有毒。 最好能修炼好自己,修炼不好自己,就不要挑战自己。

g
gigivivi
我觉得“远离中国人圈子,有毒”这种说法其实是推卸自己的责任。鸡血攀比推娃的错误,一句话就推到别人身上,而不是自省。
m
maggiewyj
gigivivi 发表于 2025-04-27 18:00
我觉得“远离中国人圈子,有毒”这种说法其实是推卸自己的责任。鸡血攀比推娃的错误,一句话就推到别人身上,而不是自省。

非常赞同。我觉得养孩子就是从细节入手去改善。总结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对具体到某个孩子上帮助不大。
A
Andlu1306
谢谢分享!小孩出现抑郁都是有内因和外因的。内因就是小孩自律、自我要求高、自我期望值高,外因可以说父母的期望,同学之间的peer pressure,也可以是华人圈子之间的攀比。如果光是外因,小孩有仅仅表现为叛逆或者与父母不和,周围看到不少这样的例子。
f
febberry
回复 1楼 Majiamajia50 的帖子
祝福楼主女儿,分享的人有大爱!
l
lazycat12345
榴莲 发表于 2025-04-27 17:19
看了这贴觉得养孩子真难啊,提点要求过了寸劲就引发抑郁症。什么都学白人那套好好好棒棒棒又怕spoil小孩。 有被push到空虚t5毕业家里蹲着抑郁的,身边还有被惯坏的无所事事的家里蹲小孩的

孩子和孩子不一样,什么要求合理什么不合理,家长心里得有个数。当然每个家长都觉得自己的要求合理哈哈。
L
Laughaway
很实在,谢谢楼主的分享
l
lvyw
mark
h
honeybunch
jennyc 发表于 2025-04-27 00:21
其实,我感觉还是这里的娃太娇气了。居然还能不去上课。我们小时候也有考试不好啊,但是,能动不动就躺床上睡觉吗?考试不好,应该更努力,没有资格哭泣,躺着。做完了,再哭再伤心。心情不好,也都live with it. 能像这里的娃如此摆烂?

这是环境问题:我们小时候没别的选择。现在孩子摆烂是因为有父母兜着。我刚刚上大学的时候特别明显:家里穷,父母靠不上,只能自己拼命读书,根本没时间想别的事情。现在孩子环境不一样,
l
lazycat12345
honeybunch 发表于 2025-04-27 20:18
这是环境问题:我们小时候没别的选择。现在孩子摆烂是因为有父母兜着。我刚刚上大学的时候特别明显:家里穷,父母靠不上,只能自己拼命读书,根本没时间想别的事情。现在孩子环境不一样,

说白了就是惯的,家里管的太多。什么事儿都是爹妈说了算,就赖上爹妈了。我们小时候考不好,爹妈也不咋管,自己硬着头皮想,要不要努力下次考好点,要的话该怎么考好点。现在小孩考不好,还没轮到自己想呢,爹妈先来安排上了。 什么高期望高质量陪伴自我苛求都是表象,本质是自我价值缺失,不能认同自己,不愿意对自己的人生take ownership。
s
sunnyrain11
感谢分享!祝福楼主一家
M
Majiamajia50
我们小时候,根本就不知道有“摆烂/躺平”这条路,好不好? 老师批评差学生,都扫马路啥的,谁都不想去扫马路,不是吗?有人当时会想到马路也不用扫,躺着就可以。
l
lhuar
谢谢楼主分享!
d
doctor3
收藏, 感谢分享 
l
littlegrass1
Majiamajia50 发表于 2025-04-26 20:51
在众多抑郁症帖子里看到有问怎么发病的,有啥开始的症状?分享一下娃的过去,现在和抗病过程吧,如果能对任何一个人或者家庭有帮助的话,就完成了今天写这个帖子的目的了。和女儿交流比较多,表达一些女儿的想法,希望对有小娃的家长有用。
原因:
作为一个抑郁症患者的家属看来,抑郁的主要原因就是期望高,和现有能力或者努力不能匹配,就容易犯病。这个期望可能来自于家庭,也可以来于自己。
按心理学的主流说法就是童年创伤。她认为她的童年创伤是家长忙,缺少陪伴,早期缺乏emotional support for negative thing,没有早些教会她一些coping skills for emotional struggle. 她说之所以对自己苛刻,是因为家长从小要求严格。还有听说别人家的娃的故事会自我比较。渴求外届的validation, 不能自己self- validate。她要自救,就是要unlearn all childhood trauma and stop self-sabotage, start self-care

过去和现在:
自从高一确诊焦虑症和中度抑郁后,看了一年clinical psychologist therapy,然后就是self- care。大学开始吃药,以减少焦虑的发生。 zloft,prozac 都不合适,现在Duloxetine维持。外州上大学,intern,study abroad,追求她自己想要的经历。做自己喜欢做,和不喜欢做但不得不做的事情。接受并和焦虑抑郁并存。也会有不想起床,不想上学的时候, 自我意识后有时能强迫自己爬起来。找能让自己高兴的事暂时放松一些 (算自我调节),有时就睡觉,而不去想了。

养娃过程中,我曾经没有意识到,后来学到的:
不要潜移默化把自己对自己的高要求强加于娃 (感慨于一帖子说老公对娃苛刻,其实这是压力起源1 杜绝攀比娃 -不要不经意夸别人家的娃,最好就别入老留中留朋友圈。我娃抱怨我闺蜜家的娃(她朋友)太厉害。这些都会成为娃成长路上的压力。压力起源2 帮娃减压,知道娃抑郁后,不断说啥学校都没关系,只要你努力。但是娃说太迟了,你们从小播下的种子早已生根发芽,拔也拨不掉了。有感于看贴选校-别等娃录取了,不让娃去想去的学校。 小时候给娃足够的陪伴,让娃感受到爱,有助提高娃self worth. [The2ndLaw]- 要产生情感链接的才算陪伴 啥事让娃自己做决定,and take the consequences. 选校选专业,避免日后指责。 emotional support 甘当娃的垃圾桶,光听,不提建议。 financial support 娃不高兴,赶紧提醒吃饭没,没吃,Uber eats 自己甘做一台自动发电的小太阳。自我学习,自我提高。
娃的应付方法(希望对高中生有用): 选课-看医生的的时候,医生认为她选课太重(迫于peer pressure,她一年选了5门AP),她依旧坚持,导致维持这些课业和EC花费很多精力。后来senior和college选课,她会balance容易的课和难课。 选学校-避免选GPA deflation,Asian多的学校,不要按排名选校,希望学校所在的地方要have fun。我听了一个讲座,选校是3个fit: academic fit, social fit, finance fit。这个social fit 很重要,有感于UF贴,某娃说喜欢学校的球队,某评论说又不是娃参加那球队。这个social fit老中可能不太意识到这个需求,其实对ABC娃挺重要的。也是他们的朋友圈,他们除了家长之外的support system。朋友圈通常是共同爱好连成圈。娃曾经躺床上2-3天不能爬起来,是朋友硬把她拉起床同吃喝。 思维转变 -看心理医生的时候,她是挺不喜欢的,每次都要痛哭一场,就像前面一个妈妈说的,本来疤已经结盖,不流血了,却要被揭开自己的伤疤给别人看。看完医生情绪奔溃,然后平静情绪,浪费数小时。但实际上医生说的话,就像种子埋在了记忆深处,若干年后,不经意间冒出来。她常和我说半杯水的故事-有的人看是半杯水空,有的人看是半杯水满,她后来入了大学想为啥我高中就只看见前面的50人,而看不到后面的950人? college counselor - 高中前3.5年是黑暗, 每1⃣️个B对自推娃都是精准打击,她回家一哭,我就知道那天完了,她啥也干不了,就是睡觉,第2天能不能起床,能不能上课?本来想普娃就不要请counselor, 她想要,就找了个老美算是家长和娃之间的沟通渠道,这个老美结果成了娃的mentor,娃说她需要外届的validation,小时候渴望家长的validation,长大了想要朋友的validation,但是又不太相信他们。这个老美给了他外届的validation。 support system: 高中最后一学期是最高兴的时光,大学已定,朋友间都是party,她说居然我也会快乐?一定是朋友带来的快乐,我到了大学,要好好地build up 我的 support system。
如何发病的?
女儿从小听话懂事,对自己要求高,属于自推娃,自从上了高中,感觉力不从心,觉的自己可能有ADD(打小丢3拉4),提出要看医生。正好有次比赛前她突然不能运动了,感觉要pass out,一个队友的妈妈是诊所里的child psychologist, 说有可能是Panic attack。于是开始先找医生确诊,排队了半年,高1下学期被确诊为焦虑症和中度抑郁。中间省去各种痛苦,怀疑,否认,接受,开始看推荐的clinical psychologist, 持续了大约一年。每次看完医生都有一种创伤被揭开的疼苦,她自己提出不想看了,第1疗程结束后,就没有继续。 后来covid开始,学业的压力减轻,感觉好了一些。
现在是否好了? 其实没有,就是和抑郁焦虑共存了。各种事件都有可能trigger,考试没考好,club没进的去,干啥啥受挫,都有可能,最重要是学会coping。学会how to calm, and get over of it.
======================================== 网友提出: 现在的娃为什么脆弱---这个我有个理论 【yayapig】#85 我觉得快乐是一种能力, 和其他所有能力一样是需要训练的 [RCW] #33 我觉得陪伴不是根本。 是父母要接纳, 学习adhd。 也要接纳学习治愈双方甚至双方家庭的心理问题。[The2ndLaw] #89 不要给孩子压力,让孩子像花一样自由生长。每个最后都很漂亮。[sweetiemm] #90 这是不是能总结为更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tomjust] #51 抑郁科普[gigivivi] #70 I have a joy list[realsimplejill] #101 要产生情感链接的才算陪伴 [The2ndLaw] #108




抗抑郁和焦虑,这妈总结的好👍
j
jjhn
收藏了
l
lambofgod168
lazycat12345 发表于 2025-04-27 20:39
说白了就是惯的,家里管的太多。什么事儿都是爹妈说了算,就赖上爹妈了。我们小时候考不好,爹妈也不咋管,自己硬着头皮想,要不要努力下次考好点,要的话该怎么考好点。现在小孩考不好,还没轮到自己想呢,爹妈先来安排上了。 什么高期望高质量陪伴自我苛求都是表象,本质是自我价值缺失,不能认同自己,不愿意对自己的人生take ownership。

不同意,每个人的性格都不一样的。比如我有同学中学时被校园霸凌,她一直微笑面对,工作后事业很成功。而我一个堂侄女高中被霸凌,直接就精神失常了。我个堂侄女的父母也是性格唯唯诺诺那种人,软弱可欺的。
所以,不同的孩子在受到不同的环境(来自父母家庭、师长、同学朋友)的刺激时,受到的创伤是不同程度的。我曾经也受到过校园霸凌,也坚强度过了,没有留下阴影,但我不会说那些因为被霸凌而心灵严重受创的人太娇气,被惯的。
m
maomaopeng
我家的娃门拿了b还笑嘻嘻,看完这帖子我忽然很轻松,估计是因为我这里老中少,娃们的朋友都是比他们成绩差或者一样的老美,有的时候跳出一些圈子也许真的有好处,我们这里的老中大部分都比我家娃们成绩好, 但是不去妈妈群,不去比较,偶尔听一嘴压力就小很多, 起码孩子们能健康快乐成长,这是最重要的。
h
herolover
Majiamajia50 发表于 2025-04-27 00:57
突然想起这个娃对于失败和挫折教育的对话和ABC的想法(这里假设我娃想法代表大部分ABC的想法):
她去和朋友去滑雪,回家我问她滑的好不好?这是她的回答:
'以前我觉得如果哪次滑雪没摔跤,才能算一次好的滑雪,我尽量保持自己那一天不摔跤,而忽略了滑雪is for fun"。“我看见一个很小的小朋友滑雪摔了,大约3-4岁。小朋友的爸立刻说, wow, you are amazing, almost there! maybe one more try, you can get it! 如果是爸爸,他一定会说- It's OK to fall down, but better to figure out why you fall down, then you won't make the same mistake next time", 我好希望我是那个小孩,爸爸能像那个爸爸那样对待小孩,鼓励我try。 ”
我陷入了沉思- 觉得我老公说不犯同样的错误也没错,但是不是娃想要的鼓励方式,这到底算是文化代沟还是娃对爹妈要求太高?还是我们从小就没被训练出怎么鼓励别人,或者怎么说话好听。

楼主,谢谢分享,干货满满,我也从你的帖子里学了很多知识。 我和你女儿类似,从小非常讨厌父母拿我和其他孩子比较,尤其是那些明明比我差很多的小孩,这个确实给我造成了不大不小的心理创伤。
a
applebunny
谢谢分享!学习了
G
Grace302
谢谢分享!
s
sleepykittie
mimikiki 发表于 2025-04-26 22:23
是,我也觉得要远离中国人的圈子,太卷了,主要是中国小孩优秀的太多了,根本比不了

别的家长也是你这样的想法 (别家孩子都很优秀都好好的,所以自家孩子就算有低谷有抑郁也不会说出来甚至掩盖,彼此看到的都是光鲜的一面,而缺少了在艰难时候彼此的支持
P
Purplecantina
Majiamajia50 发表于 2025-04-27 00:57
突然想起这个娃对于失败和挫折教育的对话和ABC的想法(这里假设我娃想法代表大部分ABC的想法):
她去和朋友去滑雪,回家我问她滑的好不好?这是她的回答:
'以前我觉得如果哪次滑雪没摔跤,才能算一次好的滑雪,我尽量保持自己那一天不摔跤,而忽略了滑雪is for fun"。“我看见一个很小的小朋友滑雪摔了,大约3-4岁。小朋友的爸立刻说, wow, you are amazing, almost there! maybe one more try, you can get it! 如果是爸爸,他一定会说- It's OK to fall down, but better to figure out why you fall down, then you won't make the same mistake next time", 我好希望我是那个小孩,爸爸能像那个爸爸那样对待小孩,鼓励我try。 ”
我陷入了沉思- 觉得我老公说不犯同样的错误也没错,但是不是娃想要的鼓励方式,这到底算是文化代沟还是娃对爹妈要求太高?还是我们从小就没被训练出怎么鼓励别人,或者怎么说话好听。

有一句我很赞同的话叫做 Not every moment is a teachable moment. 有时候有些父母对寓教于乐有点误解,经常在孩子“乐”想抓紧机会“教”一下,其实是不好的行为。滑雪就是滑雪,摔了如果不想再玩了就不玩了,如果想继续就休息一下再继续,就是这么简单,没有必要各种总结过去展望未来。
另外给楼主提个小建议,我看你描述的,你家女儿现在还是对于一些外在的东西很在意,我觉得幸福要从内在的东西里去得到,而不是从外在的名利里去寻找。这个世界上很多很多给人带来幸福的东西其实只需要花很少的钱。
彼岸天涯
mimikiki 发表于 2025-04-26 22:23
是,我也觉得要远离中国人的圈子,太卷了,主要是中国小孩优秀的太多了,根本比不了

同意,很多焦虑都是比出来的。如果家长能及时发现负面情绪,及早抽身是正道
Y
YaoYao_SWM
谢谢分享 ! 楼主总结得非常全面, 基本涵盖了我观察到的所有。 手工点赞。
关于调节期望值, 我经常把广告上看来的一句话转给他们 “know your limit play within it”。
“半杯水” 也被我经常用来举例说明 万事要多看好的一面。
还有一点我觉得很有用的是,多发现别人对你的好, 由此会觉得世界的美好。这个是机缘巧合,当我觉得日子过得特别没希望时, 被要求每天记录有没有帮助别人和有没有得到他人的帮助。 当时真的是没的可记录,但由此开始能留意到别人哪怕是一点点的善意。 现在虽然不用记录了, 但自然而然形成了习惯。 我看到有个网友贴的解决方法中有一条 “写感恩日记”, 我想是不是就是起这个作用?
再有就是培养孩子的责任这方面, 听过一个课, 通俗地说 - 就是要分清什么是孩子的事, 什么 是家长该负责任的事。 这个我觉得对建立边界感也十分有帮助。
S
SmileOrange
写的真好,没有一个废字。很有意义的分享。希望娃也有越来越强大的内心调整自己。
B
BirdLady
我不会特意屏蔽中国人群。如果看到别的孩子优秀而起波澜,是否自己的内核不稳? 我女儿从小敏感,她偶尔会提及别的小孩得了什么奖,很厉害之类,观察我的反应。她看到我没有对结果那么在意,会放下防备。 我也在娃面前流露过对别人家孩子的欣赏,都是性格随和,和家人关系好的类型,跟硬核指标无关。
c
cloudsky11
Majiamajia50 发表于 2025-04-26 20:51
在众多抑郁症帖子里看到有问怎么发病的,有啥开始的症状?分享一下娃的过去,现在和抗病过程吧,如果能对任何一个人或者家庭有帮助的话,就完成了今天写这个帖子的目的了。和女儿交流比较多,表达一些女儿的想法,希望对有小娃的家长有用。
原因:
作为一个抑郁症患者的家属看来,抑郁的主要原因就是期望高,和现有能力或者努力不能匹配,就容易犯病。这个期望可能来自于家庭,也可以来于自己。
按心理学的主流说法就是童年创伤。她认为她的童年创伤是家长忙,缺少陪伴,早期缺乏emotional support for negative thing,没有早些教会她一些coping skills for emotional struggle. 她说之所以对自己苛刻,是因为家长从小要求严格。还有听说别人家的娃的故事会自我比较。渴求外届的validation, 不能自己self- validate。她要自救,就是要unlearn all childhood trauma and stop self-sabotage, start self-care

过去和现在:
自从高一确诊焦虑症和中度抑郁后,看了一年clinical psychologist therapy,然后就是self- care。大学开始吃药,以减少焦虑的发生。 zloft,prozac 都不合适,现在Duloxetine维持。外州上大学,intern,study abroad,追求她自己想要的经历。做自己喜欢做,和不喜欢做但不得不做的事情。接受并和焦虑抑郁并存。也会有不想起床,不想上学的时候, 自我意识后有时能强迫自己爬起来。找能让自己高兴的事暂时放松一些 (算自我调节),有时就睡觉,而不去想了。

养娃过程中,我曾经没有意识到,后来学到的:
不要潜移默化把自己对自己的高要求强加于娃 (感慨于一帖子说老公对娃苛刻,其实这是压力起源1 杜绝攀比娃 -不要不经意夸别人家的娃,最好就别入老留中留朋友圈。我娃抱怨我闺蜜家的娃(她朋友)太厉害。这些都会成为娃成长路上的压力。压力起源2 帮娃减压,知道娃抑郁后,不断说啥学校都没关系,只要你努力。但是娃说太迟了,你们从小播下的种子早已生根发芽,拔也拨不掉了。有感于看贴选校-别等娃录取了,不让娃去想去的学校。 小时候给娃足够的陪伴,让娃感受到爱,有助提高娃self worth. [The2ndLaw]- 要产生情感链接的才算陪伴 啥事让娃自己做决定,and take the consequences. 选校选专业,避免日后指责。 emotional support 甘当娃的垃圾桶,光听,不提建议。 financial support 娃不高兴,赶紧提醒吃饭没,没吃,Uber eats 自己甘做一台自动发电的小太阳。自我学习,自我提高。
娃的应付方法(希望对高中生有用): 选课-看医生的的时候,医生认为她选课太重(迫于peer pressure,她一年选了5门AP),她依旧坚持,导致维持这些课业和EC花费很多精力。后来senior和college选课,她会balance容易的课和难课。 选学校-避免选GPA deflation,Asian多的学校,不要按排名选校,希望学校所在的地方要have fun。我听了一个讲座,选校是3个fit: academic fit, social fit, finance fit。这个social fit 很重要,有感于UF贴,某娃说喜欢学校的球队,某评论说又不是娃参加那球队。这个social fit老中可能不太意识到这个需求,其实对ABC娃挺重要的。也是他们的朋友圈,他们除了家长之外的support system。朋友圈通常是共同爱好连成圈。娃曾经躺床上2-3天不能爬起来,是朋友硬把她拉起床同吃喝。 思维转变 -看心理医生的时候,她是挺不喜欢的,每次都要痛哭一场,就像前面一个妈妈说的,本来疤已经结盖,不流血了,却要被揭开自己的伤疤给别人看。看完医生情绪奔溃,然后平静情绪,浪费数小时。但实际上医生说的话,就像种子埋在了记忆深处,若干年后,不经意间冒出来。她常和我说半杯水的故事-有的人看是半杯水空,有的人看是半杯水满,她后来入了大学想为啥我高中就只看见前面的50人,而看不到后面的950人? college counselor - 高中前3.5年是黑暗, 每1⃣️个B对自推娃都是精准打击,她回家一哭,我就知道那天完了,她啥也干不了,就是睡觉,第2天能不能起床,能不能上课?本来想普娃就不要请counselor, 她想要,就找了个老美算是家长和娃之间的沟通渠道,这个老美结果成了娃的mentor,娃说她需要外届的validation,小时候渴望家长的validation,长大了想要朋友的validation,但是又不太相信他们。这个老美给了他外届的validation。 support system: 高中最后一学期是最高兴的时光,大学已定,朋友间都是party,她说居然我也会快乐?一定是朋友带来的快乐,我到了大学,要好好地build up 我的 support system。
如何发病的?
女儿从小听话懂事,对自己要求高,属于自推娃,自从上了高中,感觉力不从心,觉的自己可能有ADD(打小丢3拉4),提出要看医生。正好有次比赛前她突然不能运动了,感觉要pass out,一个队友的妈妈是诊所里的child psychologist, 说有可能是Panic attack。于是开始先找医生确诊,排队了半年,高1下学期被确诊为焦虑症和中度抑郁。中间省去各种痛苦,怀疑,否认,接受,开始看推荐的clinical psychologist, 持续了大约一年。每次看完医生都有一种创伤被揭开的疼苦,她自己提出不想看了,第1疗程结束后,就没有继续。 后来covid开始,学业的压力减轻,感觉好了一些。
现在是否好了? 其实没有,就是和抑郁焦虑共存了。各种事件都有可能trigger,考试没考好,club没进的去,干啥啥受挫,都有可能,最重要是学会coping。学会how to calm, and get over of it.
======================================== 网友提出: 现在的娃为什么脆弱---这个我有个理论 【yayapig】#85 我觉得快乐是一种能力, 和其他所有能力一样是需要训练的 [RCW] #33 我觉得陪伴不是根本。 是父母要接纳, 学习adhd。 也要接纳学习治愈双方甚至双方家庭的心理问题。[The2ndLaw] #89 不要给孩子压力,让孩子像花一样自由生长。每个最后都很漂亮。[sweetiemm] #90 这是不是能总结为更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tomjust] #51 抑郁科普[gigivivi] #70 I have a joy list[realsimplejill] #101 要产生情感链接的才算陪伴 [The2ndLaw] #108




mark一下
Y
Yuanxi
这个楼要大家永远保护。楼主的贴时刻提醒我,是不是能语言和行为一致的让孩子体会到unconditional love。谢谢楼主,也祝你的女儿一生顺遂。
l
lazycat12345
lambofgod168 发表于 2025-04-27 21:31
不同意,每个人的性格都不一样的。比如我有同学中学时被校园霸凌,她一直微笑面对,工作后事业很成功。而我一个堂侄女高中被霸凌,直接就精神失常了。我个堂侄女的父母也是性格唯唯诺诺那种人,软弱可欺的。
所以,不同的孩子在受到不同的环境(来自父母家庭、师长、同学朋友)的刺激时,受到的创伤是不同程度的。我曾经也受到过校园霸凌,也坚强度过了,没有留下阴影,但我不会说那些因为被霸凌而心灵严重受创的人太娇气,被惯的。

如果自己没有自我价值,那就很难扛过去。stand for nothing fall for anything 这也是随爹妈,很多都是潜移默化来的。大人不能做好自己,也很难教会孩子找到更深刻意义上的自我价值。
M
Majiamajia50
Purplecantina 发表于 2025-04-27 22:34
有一句我很赞同的话叫做 Not every moment is a teachable moment. 有时候有些父母对寓教于乐有点误解,经常在孩子“乐”想抓紧机会“教”一下,其实是不好的行为。滑雪就是滑雪,摔了如果不想再玩了就不玩了,如果想继续就休息一下再继续,就是这么简单,没有必要各种总结过去展望未来。
另外给楼主提个小建议,我看你描述的,你家女儿现在还是对于一些外在的东西很在意,我觉得幸福要从内在的东西里去得到,而不是从外在的名利里去寻找。这个世界上很多很多给人带来幸福的东西其实只需要花很少的钱。

你说的两条我都很同意: 1. 第一条我要注意,不要老说教。 2. 第二条我和娃都意识到- 要改,她说- 说的容易,做到难。
l
lazycat12345
maomaopeng 发表于 2025-04-27 21:39
我家的娃门拿了b还笑嘻嘻,看完这帖子我忽然很轻松,估计是因为我这里老中少,娃们的朋友都是比他们成绩差或者一样的老美,有的时候跳出一些圈子也许真的有好处,我们这里的老中大部分都比我家娃们成绩好, 但是不去妈妈群,不去比较,偶尔听一嘴压力就小很多, 起码孩子们能健康快乐成长,这是最重要的。

今后呢?永远不会去卷的环境吗?
M
Majiamajia50
关于中国人的圈子,大家讨论比较多,我没有说不要和中国人一起玩,她从小到大,也是一直在中文学校长大,也有中国小朋友。我是说家长不要把自己娃和别人家的娃比。为此,最好不要进朋友圈,因为牛娃家长贴了,家长自己心里不够强大的话,难免会说给自己家娃听,那敏感娃不是又会自我比较? 娃不是都和相同兴趣的小朋友一起玩吗?如果EC里的娃都是中国娃,那就和中国娃一起玩呗。
Q
Qshi
聪明娃容易抑郁,在美国尤其如此。因为聪明,小时候学东西快,对自己超级自信,容易期望值过高;因为在这儿长大,没养成好的学习习惯,高中上难度了,就觉得不行了,过分怀疑自己。调整不好,就容易出问题…
脑子转得慢的娃,反而没有这个问题,从小就认识到做事不易,反而有耐心,有韧劲
l
lazycat12345
回复 189楼 Majiamajia50 的帖子
推荐lz去读一本书,never enough。 很多人读这本书关注点在前几章,毕竟内容比较炸裂,能引起共鸣。但是书里真正想表达的在后半部。 卷是没有止境的,你也永远不可能把娃和卷的环境隔离开。你能做的是帮娃找到属于她自己的人生价值,帮助别人也好,建立自己的community也好,都能让她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把眼光放远一些,人生的anchor point,并不是考了什么成绩上了什么学校去了哪些公司。 这些道理对自己也适用。
P
Purplecantina
Majiamajia50 发表于 2025-04-28 00:58
你说的两条我都很同意: 1. 第一条我要注意,不要老说教。 2. 第二条我和娃都意识到- 要改,她说- 说的容易,做到难。

跟你分享一个感受存在本身就是幸福的办法,就是亲近大自然。不需要去多么高大上的地方,家里附近的小公园就可以,然后把注意力放在细节上面,并且弱化视觉,把感受放在听觉,嗅觉,以及皮肤的感觉上面,去听小鸟的声音,感觉到微风吹过,感觉到太阳晒在身上,看到叶片的不同形状,以及斑斓的光影。对我来说很有用,建议你女儿试一下。
B
BirdLady
lazycat12345 发表于 2025-04-28 01:01
今后呢?永远不会去卷的环境吗?

自愿去卷的环境以后会努力跟上,不愿意卷的行业那就是天性使然。小时候抢跑学的三瓜两枣对以后90%的工作没用。 当然我也不主张放羊。美国大部分高中大学太水,从小培养习惯打好底子也是父母的责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b
buleeey
干货贴,mark
b
bagabaga
写得真好!谢谢楼主分享。娃们之间攀比,学霸们lunch hour 都拼命做作业,升十年级就选六门 ap。我家普娃虽不像跟着卷但也觉得压力好大
昕昀Gao
Purplecantina 发表于 2025-04-28 09:10
跟你分享一个感受存在本身就是幸福的办法,就是亲近大自然。不需要去多么高大上的地方,家里附近的小公园就可以,然后把注意力放在细节上面,并且弱化视觉,把感受放在听觉,嗅觉,以及皮肤的感觉上面,去听小鸟的声音,感觉到微风吹过,感觉到太阳晒在身上,看到叶片的不同形状,以及斑斓的光影。对我来说很有用,建议你女儿试一下。

同意,这是最根本的感受幸福的方式,All I see is part of me,每个当下都有能量和美好。
这就是培养快乐的能力啊,当快乐变成了习惯,就不会让路给负面情绪了。只要是心智正常的人,谁会舍幸福而选择痛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