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想起这个娃对于失败和挫折教育的对话和ABC的想法(这里假设我娃想法代表大部分ABC的想法): 她去和朋友去滑雪,回家我问她滑的好不好?这是她的回答: '以前我觉得如果哪次滑雪没摔跤,才能算一次好的滑雪,我尽量保持自己那一天不摔跤,而忽略了滑雪is for fun"。“我看见一个很小的小朋友滑雪摔了,大约3-4岁。小朋友的爸立刻说, wow, you are amazing, almost there! maybe one more try, you can get it! 如果是爸爸,他一定会说- It's OK to fall down, but better to figure out why you fall down, then you won't make the same mistake next time", 我好希望我是那个小孩,爸爸能像那个爸爸那样对待小孩,鼓励我try。 ” 我陷入了沉思- 觉得我老公说不犯同样的错误也没错,但是不是娃想要的鼓励方式,这到底算是文化代沟还是娃对爹妈要求太高?还是我们从小就没被训练出怎么鼓励别人,或者怎么说话好听。
Majiamajia50 发表于 2025-04-27 00:57
看了这一段不胜唏嘘,因为我家孩子几乎和我们说过一模一样的抱怨。 孩子考砸了的时候,我们会第一时间说,没关系啊,我们知道你努力了,但是你看看到底什么原因没考好呢,争取下次不要再犯就好了。 ----- 这在我们之前的认知里,觉得自己做得很好了。没有责备,没有打击,有鼓励有引导。直到听到孩子的抱怨,孩子说,为什么你们不相信我自己能figure out呢,为什么你们总是觉得我是某方面做得不够好才导致考试失败呢?----- 孩子听进心里的,是“但是”后面的后半句。日积月累下来,孩子的结论就是,你们对我不是unconditional love..很多时候我感觉不到你们的爱,我们的关系是transactional 的。 第一次亲耳听到孩子这样看我们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委屈,伤心,甚至有点愤怒。你是我们唯一的孩子,可以说整个家庭重心,安排都是围绕着你一个人的,你可以说我们很多地方做得不够好,方式有错误,可是你怎么可以怀疑我们的爱呢?从小到大我们为你做了这么多,到头来,你说你所有朋友的家庭都比我们有爱。 痛苦的时候,我和chatGPT老师聊了很多,不得不说,确实很厉害,它很大程度上安抚了我的情绪,也给了很好的建议。一句话,爱,不是以我们以为的方式给就够了,要孩子能接收到能感知到的爱才是真正的爱。 冷静下来之后,我才觉得孩子能开口告诉我们他真实的感受有多了不起,需要多大的勇气,孩子不捅破这层纸,我一直就在青春期正常叛逆的感觉里自欺欺人。我们也很庆幸孩子在青春期的时候就能告诉我们,让我们还有足够的时间去弥补和治愈。 现在我们刚开始这个漫长的治愈过程,我们能做的就是: 不辩解只倾听,孩子情绪中的时候说的很多事情有失偏颇,我们选择不过多辩解,不然就陷入you say I say的境地了。我们只强调一点,你的委屈我们听到了。虽然我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我们确实很多时候用错了方式,对不起,这不是我们的本意。 接受并理解孩子的感受。很多时候父母的第一反应是你怎么会有这种想法的?可是现在的事实就是孩子有了这种想法并且深植于心了,你只能接受并且试着去理解。这个对于父母来说,也需要时间。 耐心耐心再耐心。孩子还是孩子,尤其现在这个时期,情绪有很大的起伏,孩子在外地读书,有时候情绪好的时候会和我们主动聊天聊8挂,情绪不好的时候又退回到每个标点符号都不耐烦的状态。这个时候父母只能耐心。很多次和孩子打完电话,我们夫妻两只能相视苦笑抱团取暖。好的地方是,我们也明显看到孩子也是努力改善关系,比如会比之前更频繁的给我们发消息,出去玩和朋友吃饭什么的也会主动发照片,我们也试着多分享日常点滴。打电话的时候,我们之前所有的话题都是围绕孩子,吃了啥,去哪玩了,club活动如何?孩子都是你问我答的模式。现在我们试着多聊聊我们的空巢生活,多聊聊日常八卦,孩子很多时候也是漠然,但是有几次也会兴趣盎然的搭话。 还有一点,是我现在正在努力的,我陷在非常深的自责中,可以说从一开始的委屈愤怒转了180度,觉得自己做的太差了,为什么孩子这么多的情绪自己没有体察到,还自我感觉良好?孩子情绪好的时候,我的情绪也很好;孩子情绪不好的时候,我的情绪就down入谷底,反复考虑自己是不是打电话的时候又说错什么话了?甚至在下次面对孩子的时候,带了几分小心翼翼。非常不好的感受,我也不知道这个度该如何掌握,只能说为人父母是一辈子的修行,作为一个后进生,我慢慢的努力前行吧。
我们现在是陪伴了,但更多是为了满足自己做个好父母这个需求,有点类似得上好学校找个好工作,都没错,毕竟人要生存。可是人要生存自发去做这些事情和为了满足别人期望去做这些事情是不同的。现在孩子没有生存的压力,不行躺平爹妈也能供着啊,而且我们华人爹妈真舍得孩子没饭吃吗,绝对不可能呀。大人的焦虑投射在孩子身上,我都陪你啥好吃好穿也供着你了还尽量想办法让你不走弯路,你怎么还这么多毛病啊,即使我们觉得自己温柔鼓励提出建设性意见,孩子都不傻,一眼看出爹妈其实是觉得我还不够好不彻底接受我只能我怎么怎么样他们才会接受我。自我疗愈和亲子关系要同步的,我们装不了的,kids could smell the inauthenticity a mile away. Dr Shefali的书挺好,不过也很难做到,也只能尽力吧。
这个说到点子上了。
我倒是觉得我们小时候这样的孩子也不少,只不过被大家,包括被父母都忽略了,根本不知道人家内心是不是有痛苦。
看了这一段不胜唏嘘,因为我家孩子几乎和我们说过一模一样的抱怨。
孩子考砸了的时候,我们会第一时间说,没关系啊,我们知道你努力了,但是你看看到底什么原因没考好呢,争取下次不要再犯就好了。 ----- 这在我们之前的认知里,觉得自己做得很好了。没有责备,没有打击,有鼓励有引导。直到听到孩子的抱怨,孩子说,为什么你们不相信我自己能figure out呢,为什么你们总是觉得我是某方面做得不够好才导致考试失败呢?----- 孩子听进心里的,是“但是”后面的后半句。日积月累下来,孩子的结论就是,你们对我不是unconditional love..很多时候我感觉不到你们的爱,我们的关系是transactional 的。
第一次亲耳听到孩子这样看我们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委屈,伤心,甚至有点愤怒。你是我们唯一的孩子,可以说整个家庭重心,安排都是围绕着你一个人的,你可以说我们很多地方做得不够好,方式有错误,可是你怎么可以怀疑我们的爱呢?从小到大我们为你做了这么多,到头来,你说你所有朋友的家庭都比我们有爱。
痛苦的时候,我和chatGPT老师聊了很多,不得不说,确实很厉害,它很大程度上安抚了我的情绪,也给了很好的建议。一句话,爱,不是以我们以为的方式给就够了,要孩子能接收到能感知到的爱才是真正的爱。
冷静下来之后,我才觉得孩子能开口告诉我们他真实的感受有多了不起,需要多大的勇气,孩子不捅破这层纸,我一直就在青春期正常叛逆的感觉里自欺欺人。我们也很庆幸孩子在青春期的时候就能告诉我们,让我们还有足够的时间去弥补和治愈。
现在我们刚开始这个漫长的治愈过程,我们能做的就是:
不辩解只倾听,孩子情绪中的时候说的很多事情有失偏颇,我们选择不过多辩解,不然就陷入you say I say的境地了。我们只强调一点,你的委屈我们听到了。虽然我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我们确实很多时候用错了方式,对不起,这不是我们的本意。
接受并理解孩子的感受。很多时候父母的第一反应是你怎么会有这种想法的?可是现在的事实就是孩子有了这种想法并且深植于心了,你只能接受并且试着去理解。这个对于父母来说,也需要时间。
耐心耐心再耐心。孩子还是孩子,尤其现在这个时期,情绪有很大的起伏,孩子在外地读书,有时候情绪好的时候会和我们主动聊天聊8挂,情绪不好的时候又退回到每个标点符号都不耐烦的状态。这个时候父母只能耐心。很多次和孩子打完电话,我们夫妻两只能相视苦笑抱团取暖。好的地方是,我们也明显看到孩子也是努力改善关系,比如会比之前更频繁的给我们发消息,出去玩和朋友吃饭什么的也会主动发照片,我们也试着多分享日常点滴。打电话的时候,我们之前所有的话题都是围绕孩子,吃了啥,去哪玩了,club活动如何?孩子都是你问我答的模式。现在我们试着多聊聊我们的空巢生活,多聊聊日常八卦,孩子很多时候也是漠然,但是有几次也会兴趣盎然的搭话。
还有一点,是我现在正在努力的,我陷在非常深的自责中,可以说从一开始的委屈愤怒转了180度,觉得自己做的太差了,为什么孩子这么多的情绪自己没有体察到,还自我感觉良好?孩子情绪好的时候,我的情绪也很好;孩子情绪不好的时候,我的情绪就down入谷底,反复考虑自己是不是打电话的时候又说错什么话了?甚至在下次面对孩子的时候,带了几分小心翼翼。非常不好的感受,我也不知道这个度该如何掌握,只能说为人父母是一辈子的修行,作为一个后进生,我慢慢的努力前行吧。
说得好棒。我的经验是说话干脆就不要说but,把后半段话吞到肚子里好了。
感谢分享!
关于考试那个,可不可以直接问娃错的那些题现在会了没?
看娃吧,我觉得我家的娃和楼主的娃这样的,不能这么问。因为他们会理解成不信任给压力。
也许是文化差异,我们华裔父母有很强的“为人父母”的责任感,总觉得作为父母,给你指导让你少走弯路是我们的责任,所以很难忍住不问不管。你看这楼里的讨论也能看得出来,还是很多父母觉得要适当的给孩子规划和指引的。只是这个度很难掌握。
我们自问在选校和选专业方面是很开明的,从初中开始就问孩子你喜欢什么我们就去试一下,我家孩子是什么都没有很明确的喜好那种,就是什么都行,什么也都不太喜欢那种。那我们说你要不要试一下我们父母的行业?孩子也说OK,然后就一路相关EC走过来,大学也选的这个专业。选校的时候我们也特别选择了可以自由转专业的私校,就是怕孩子上了大学后悔不喜欢了还可以转。大学时候我们也反复建议孩子explore 不同专业,看看自己到底喜欢什么,孩子都是说我就喜欢这个专业。可是后来情绪上来的时候又指责我们在他太小什么都不明白的时候就替他选择了这个专业,所以他没有机会explore其他的可能性。你说我们该怎么办?只能苦笑。
在外人来看 因为你只做和孩子关系改善的部分 没有做自我创伤疗愈的部分 所以才有很多勉强和小心翼翼
换个说法,小孩初中什么都不知道,连什么可以explore怎么explore都不知道,家长逼问选什么专业,自己选不出来家长就选好了(因为觉得初中要开始build EC否则来不及了)。当然小孩自己没想法的话,最后可能结果也不会更好。
就像印度的arrange marriage挺高效 但是大多数其他culture,尤其是西方文化,都不认可一样吧,人寻找自我的过程是最重要的
可以具体说说怎么做自我创伤疗愈吗
这个和我娃太像啦,她现在直接说 NO BUT !!!
文学作品, 心理书籍,看心理医生,宗教佛法哲学,都会有帮助
—我也有同感,有时侯,娃高兴的和我分享啥事,我好想给她点鼓励或者安慰。 结果啥话没说好,一种感觉“马屁没拍好,直接拍马蹄上了”。特别是用英文表达的时候。我现在找到一个比较简单点的方法: 就是引用别人的话(英文)表达我自己的观点。 引用的话,感觉比我自己中翻英- 强点!instagram 有很多reel, 直接转发。
👍这些对我都很有帮助。
生活中的每分每秒都可以是自我创伤疗愈,比如跟陌生人聊天,比如hiking,泡在浴缸里。
只要头脑跳出自己的思维模式,从流水一样念头中停下来,感受一下周围真实的世界(所见所闻所触所感以及周围真实的人,碰触到他们都所思所想所感),都是疗愈。
允许,即是疗愈:允许自己做自己;允许他人做他人;允许世界按它的规律呈现出来。最关键的是跳出自己的“想法”,允许现实如其所是。
我猜想- 如果从小父母和子女的boundary 很清晰,这种指责是不是就会少些?。比如老美家,上学就跟娃说-以后你要自己负责自己,18岁离开家,啥都靠自己,贷款上学。
i see,还是看娃的性格。我觉得你们已经相当宽松开明啦
我觉得核心在“自责”上, 楼主和楼里的好一些父母已经做得很好了,做父母都是第一次做父母, 肯定会犯不少错, 原谅自己是第一步。
孩子考试没考好, 家长说没关系, 但是。。。。。 ------ 这种思考方式的潜台词是犯错误是件很糟糕的事, 必须得更正,以后绝不能再犯。 这种mindset会让生活充满紧张感。
父母用同样的方式看自己的parenting, 也会陷入这种紧张,我以前做得不好, 所以以后决不能犯错了。 然而家是一个让人放松的地方, 只要有一个好的交流渠道,一些小问题都可以在交流中慢慢调整,不用太紧张,每个人都尽量做自己, 求同存异吧。 我和我家孩子讨论过是否好的关系必须得是个从来没有争执的关系。 我们的结论是放松更重要, 如果需要花费很多心思去维护一个关系,总会有一方太累坚持不下来。 偶尔有点冷战, 或争论没关系, 家人本来就是不同的人。 家人和朋友的不同就是不管我们有多么不同, 我们永远会支持对方。 亚裔父母对孩子其实是很用心的,然而因为太用心,让很多孩子以为他们必须是perfect kids 父母才会爱他们, 支持他们。
其实这个帖子也是我一开始想回复楼主的 能看出来楼主的女儿成长很大 楼主的思想还是老思想
但是在和女儿的相处上确实有克制。 是一种虽然有毒,但在努力不发功伤人。
多说几句。孩子大了后,父母有时候可能会陷入孩子不爱自己, 或者将来孩子不理自己了的不安全感中。 我觉得我们可以多点信心, 虽然孩子在美国长大, 虽然成长过程中有一些问题矛盾,但孩子们都不傻, 他们也了解别的家庭, 父母的付出他们并不是不知道, 只是目前这些付出都是压力, 他们不想提罢了。我年长朋友的孩子们青春期很多drama, 长大有家后对父母都挺好的, 不用那么小心翼翼,说不好就说不好, 反正老妈尽力了就可以。 有时候直接的交流也挺有效的。 孩子讲笑话我没听懂, 就告诉她我没听懂,笑点到底在那。
楼主你的这个case可以很肯定的跟你说是有toxic parents的家庭创伤在的。
非常有道理,认真的记下来。
这个你能展开说说? 为啥说toxic parent 创伤存在?
三言两语说不明白的 你既然都有经验帮孩子找咨询了 再给自己找一个聊聊试试?
同意。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交流其实很重要啊。有交流才知道互相的comfort zone,不会过得太紧绷。 有的时候忙得觉得自己就像uber司机和保姆,但是情感上的交流也是必须的。 比如,这几天我和孩子沟通了一些楼里的想法,减压。孩子却让我要给她保持一定的压力。不交流是没法知道的。
我很想搞清楚- 你认为这个toxic relationship 是between 我和我娃,还是我和我的父母? 其实在娃诊断出焦虑/抑郁后,通过学习- 我发现自己有焦虑症状,孩子是会从我身上感到压力的。所以我才想写下这篇文章,让有小娃的家长不再重复我的过去。但是我感觉自己的焦虑不是从家庭带来的,而是从我们那一代人共同带来的。 我父母很开明,对我从来都是支持。也感到非常幸运有这样的父母。我也理解他们那个年代人的思维。
应该是你和你的原生家庭的关系。
这是最难客观面对的话题,比自己和自己的关系,自己和娃的关系要更上游和更本质。
“自己和原生家庭的关系”决定了“自己和自己的关系”以及“自己和娃的关系”。
换言之,如果自己主动寻求帮助和支持去解开自己和原生家庭的羁绊,去处理好自己内心的冲突,其他问题(夫妻关系,亲子关系,职场关系)都可以改善甚至豁然开朗。
这个帖子只能看到你和你孩子的细节。所以我的意思是你和孩子之间。 但是从你的观点看,你可能选择了不触及自己的创伤,并且也可以自洽。 你的孩子在很弱小的时候就要去经历你和你老公常年累计的程度的创伤, 下一代就会反应出来很大的创伤。 你女儿选择了疗愈,她的下一代创伤应该就会小些。
现在有个很流行的观点就是为什么我们这一代人没事,下一代人这么脆弱,其实和创伤的代际积累有关
而且疗愈创伤的重点还是疗愈,理解, 成长。 不是指责,归责,judge这些角度。
提起孩子从小参加体育活动,我也挺赞成的。最好是团队的,有直接对抗性的。可以锻炼团队精神,也可以经常面对输赢,胜败,甚至伤痛。孩子能build得比较strong和tough
Mark!
不只是孩子,成人也需要blame others ,这是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