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245楼cauchy的帖子 初學Number Theory 對很多喜歡基礎數學的人來說是非常有意思 即使是大學的Introduction to Number Theory 也都是很有意思的 有無數小朋友都看得懂有趣的題目 可以讓人想很久 而且不需要什麼抽象的概念 但數論到後來真的是最難的數學之一 很多分析 代數的工具進來 很多工具也非常的抽象 一般學大學的代數和advanced calculus後比較知道小孩是不是真的適合學數學
回复 3楼掰叨叨的帖子 同意说数学能力和visual thinking很有关系。 https://eric.ed.gov/?id=EJ992909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183 Advanced Placement calculus students in five high schools. Students' visual preferences were not influenced by gender.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visual preference scores were found among high- and low-performing students. Thu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stronger preference for visual thinking was associated with higher mathematical performances.
回复 3楼掰叨叨的帖子 同意说数学能力和visual thinking很有关系。 https://eric.ed.gov/?id=EJ992909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183 Advanced Placement calculus students in five high schools. Students' visual preferences were not influenced by gender.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visual preference scores were found among high- and low-performing students. Thu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stronger preference for visual thinking was associated with higher mathematical performances. heyykitty0 发表于 2022-01-31 18:18
另外回不去才是正常的吧。 大学毕业前,没有婚前性的日子里,奥数奥物的 meta-structure in meta-algorithm space 里凌波微步,确实挺有趣的。 但你大学毕业结婚后,总不能天天看 P 站虚拟空间的小电影吧。否则会被婚内的 significant other 打死哈哈哈。 当然是开玩笑。不过意思就是,这玩意儿不能当饭吃吧,奥数奥物教练另说。
先说说数学和奥数。数学奥林匹克,本质上是运用初等数学方法,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这和数学发展的趋势,并不一致。确切的说,数学的发展发向,始终是在方法上有突破,从而能够用更高等的方法,更快更直观的解决问题,而不是局限于初等方法,通过增加其应用的复杂度,来解决问题。
数学奥林匹克,当然有它的意义。高等数学方法的学习和理解,是建立在对初等数学方法的熟悉和掌握之上的。自然,初等数学方法理解掌握越充分,对于高等数学的学习就越有好处。但是,从教育角度来说,必须考虑性价比的问题。孩子的时间是有限的,在某个领域的投入,就要挤占其他领域的投入。而回报曲线,往往是随着投入的增加,逐渐降低的。也就是说,随之在奥数的时间的投入增多,对未来高等数学学习的促进,就会减少。每个人可能需要根据自己孩子的规划,兴趣,特长来决定投入的多少。平心而论,中国家长对于奥数的热情,起源于升学带来的优势,而不一定是对数学教育的热诚以及对数学的热爱。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奥数就是敲门砖,是进入好大学的敲门砖,是未来黄金屋,颜如玉的敲门砖。这种想法,无可厚非,只不过就不如大大方方承认,没有必要把奥数神圣化,要是哪一天玩魔方也称为考大学的加分条件,那么大家就去玩魔方了。这个没什么丢人的,但是不要把奥数神圣化(再强调一次),搞鄙视链,忽悠家长,压迫孩子。
就我个人的经历来说。我曾经被认为是有潜力的苗子,参加过种种培训,但是因为贪玩,所以最后也就没有走上那条路。初中的好朋友,有一个高中去了中科大的少年班,后来保送去了Top2数学系,令人羡慕。另外一个,没有能够被保送少年班,发奋图强,高中三年关小黑屋专门练习奥数,最终拿到国际奥数银奖,保送Top2。这位原本活泼可爱的少年,在三年的小黑屋生涯之后,变得木讷了很多。高三我俩保送以后,有一次在一起聊天。我祝贺他拿了银奖,他叹了一口气,说就是为了保送而已,其实奥林匹克都是些奇技淫巧,没什么用处, 这是他的原话。以我们两个人的关系和他的神态,应该不是客套。进了大学之后,他越发的木讷了。后来在美国见面说话已经很少看人了。回头再看,我倒是真的很怀念以前那位活泼可爱的少年 ,不知道消失到哪里去了。至于那位保送中科大少年班的朋友,倒是一直活泼可爱,可能是因为上了少年班就不用再搞奥数那些东西吧。Top2毕业来到美国读书学习,最后也是和我们一起搬砖。还有另外一位关小黑屋的师兄,拿了国际奥数金奖,保送Top2,却在一年之后因为个人原因退学回家,再也没有联系。
最后感慨人生,成功是门玄学,数学教育和奥数不是一回事。
🔥 最新回帖
初學Number Theory 對很多喜歡基礎數學的人來說是非常有意思 即使是大學的Introduction to Number Theory 也都是很有意思的 有無數小朋友都看得懂有趣的題目 可以讓人想很久 而且不需要什麼抽象的概念 但數論到後來真的是最難的數學之一 很多分析 代數的工具進來 很多工具也非常的抽象
一般學大學的代數和advanced calculus後比較知道小孩是不是真的適合學數學
哪个方向热门都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等你娃做完博后了,数论说不定又好找教职了
谢谢你的反馈。我也只是前两天才突然之间才有感觉:欧几里得几何不是真实的。
你这脑袋里装的究竟是啥啊?
确实是睡一觉更管用。而且一起睡的女生越美,睡出来的数学 intuition/insight 就更美。
是真的,不信试试。
🛋️ 沙发板凳
代数的基础是算数。小孩从基本的加减法和乘法口诀开始,逐步扩展到小数,分数,负数,等等。这个过程,其实基本上以记忆和练习为主。但是这个基础非常重要,因为很难想象算数基础不好,能够把用符号运算的代数学好。代数学不好,微积分就是无源之水。
美国的数学教育,重视概念的引进,这一点非常好。通过反复介绍同一个概念,由浅入深,孩子们在一个比较小的年龄,就开始逐步建立起对一些概念的理解。但是问题在于算数的基础太差。基础差,和教学法没有直接关系,因为算数教学虽然教学法有效率高低的差别,但是要想真正掌握好算数,必须通过大量和长时间的练习。就像是学习一门手艺,只是知道原理,是没有办法成为一个好的手艺人的,必须经过大量的练习实践才可以。
中国师承苏俄的数学教育体系(不要小看苏俄的数学教育体系,他们的数学教育体系是数学之神欧拉给打下的,绝对是高起点),对于算数练习非常重视。但是中国也只学到了一半,对于数学概念的介绍,太过具体枯燥,以至于学生们早早就失去探索对数学概念的兴趣,把数学和做题直接等同起来,对于概念本身没有兴趣,也没有深入的理解。这一点,欧美俄都比中国好。我想,这可能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好的概念介绍,是建立在好的师资,教材和比较小的班的基础之上。这些条件,在过去的中国都没有。我们没有条件去培养大家,就去培养流水线工人了。所以,中国的数学教学方式,更适合工科,而不是理科和数学专业。
数学教育,尤其是小学阶段,是和小孩的头脑发育,直接相关的。比如六七岁的小孩,绝大多数没有形成立体的观念(大脑没发育好),学立体几何不可能掌握细节。同理,小孩抽象思维能力形成之前,逼迫孩子去搞代数,也不会有什么太好的结果。如果你的孩子幸好在某些发育方面早熟,恭喜,但是其实也没什么可太高兴的。孩子们早晚都会长大,发育成熟,一个年龄干一个年龄的事情,搞超纲的东西,我是坚决反对的。教学大纲,原本就是多年摸索出的适用于大多数孩子的进度。最后说一句,数学上早熟,未必是好事情。
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最好的是能融合美国和中国的教学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也就是利用美国教学资源丰富的特点,补上美国在基础的数学教育方面联系的欠缺。办法有很多,家长们自己琢磨吧。
不是每一个人都需要成为数学家。工程,技术,社会科学等各个行业,都需要不同程度的数学能力,这些数学以偏应用为主。说难听点,大多数行业中的人,只要知道套公式,就可以了,而不需要去推导公式。推导公式这些事情,行业里几个大牛做一次,就够人消费了。
我想,家长们对于行业挣钱的能力的兴趣,是远远超过这个行业本身的技术难度的。如果玩泥巴能让人成为亿万富翁,美女环绕,子孙成群,人人羡慕,那么大家都会去选择玩泥巴的。这个无可厚非,因为玩泥巴如果能让我们的种族发扬光大,走向星辰大海,那就应该玩泥巴。至于玩泥巴是不是能够最终让我们星际旅行,那不是我们家长们需要操心的事情,那是天道,是黄帝孔子老子操心的事情。我们只要随大流就可以了。
陈省身说,对于专业数学家来说,有一个每个人都会觉得困难的一个领域,就是平面几何。这句话也可以反过来理解,之所以对于专业数学家来说也困难,是因为平面几何缺乏系统性的处理方法。缺乏系统性的处理的方法,也就意味着这样的工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真正的数学理论和应用,是建立在解析几何上(而不是初中高中以欧式几何学为核心的平面几何)的。也就是说,那些加辅助线的技巧和求阴影面积的问题,真的比玩泥巴(好吧,玩乐高)高尚不了多少。可是,却有很多人觉得,平面几何做的好的人,就是聪明。遵循同样的逻辑,下棋好的,玩魔方玩的好的,也是聪明。大道,反而没有人关注了,比如怎么好好做人,好好生活。这就是现在我为什么对于贩卖焦虑,压迫孩子的种种行为极其反感。毁人。
如果对于数学不是那么感兴趣,但是又必须学习数学的,在学完代数之后,就可以开始学微积分,线性代数和统计(注意,不是概率论)。至于微分方程,除了特定专业之外,我真的不知道是不是需要学的太深,因为就算是微分方程的计算纯熟,依旧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想要知其所以然,这条路上是没有答案的,必须去学习分析和抽象代数,尤其是分析。好在,大多数人是不求甚解的。那么从一开始就不需要为孩子的数学太焦虑,只要能够扎扎实实的学好就好。
如果内心里有向往星辰大海,征服未知,和古今往来的贤者神交的渴望,那么数学是人类智慧的最高峰之一。站在这山顶上,你可以高兴的宣布,我征服了人类的最高峰,对某些人,这个很重要,一如对另外一些人,鲜衣怒马很重要。如果属于前一类,在学习完了微积分,线性代数之后,就应该去认真的学习实分析了,尤其是点集拓扑论,以及建立在其基础之上的积分理论(黎曼,拉贝格)。这些是微积分,微分方程,概率论,泛函分析的基础。如果能够深入理解这个领域,微积分,微分方程,概率论都只是简单推论。另外,就是抽象代数。这是中国(包括苏俄)相对薄弱的领域,但是却是现代数学最重要的方向,线性代数是它的一个很小的分支。如果真的想要进入神的领域,就去搞代数几何。因为到了最后,大道无形,几何(形)已经不存在了,代数包含了万物,就是代数几何。
至于有志于当马公的,马公是不需要数学的,需要的是逻辑。具体来说,顶级的马公,一定是计算理论很好的,这个领域,实际上是数理逻辑的一个分支。
可惜,不论是分析,还是数理逻辑,还是抽象代数,都和算数没啥关系。甚至,对于深受算数影响的一般人,需要先打破固有的算数对于思维的束缚,才能前进。这些领域,需要的是抽象思维能力。但是,所谓的抽象思维,也是一个玄学。我自己的个人感受,如果不能够视觉化的话(我说的不是分析这种还能画出来的东西,而是抽象代数这种已经不能够画出来的东西),是不能够根本理解并应用这些领域的数学的。这就是所谓数学家的直觉。所以,我总是在跟孩子们讲,好好画画,或许将来你们能成为一个好的数学家。也许,多读点小说,多看点艺术作品,多读点哲学论著,也都有裨益。数学奥林匹克,和这个是不沾边的。
我参加过高中的化学奥赛,就是相当于上AP课,在大学里学了一个暑假大学的化学课。但是因为没有学过高数和物化这些基础课,直接学大学化学,就是学点皮毛。算是开开眼界吧。我还以为奥数也是学点大学数学呢
我认识或耳闻的奥赛金牌,30-40 的,去掉最高分大藤faculty,去掉最低分死了,平均混的比平均北青的学生稍差,但大多数可以通过合法方式自立。
前几年不是有个math counts全国冠军二十岁死了。自然原因。任何东西训练到极致都不好。小孩的身体也是很脆弱的
大多数人在这之前就放弃了
狠还是你狠
能推荐一个比kumon更好的吗
谢谢楼主分享,对于小娃来说,是不是在美国学校里学习数学理念,在Kumon学习刷题打下算数基础,两个结合就可以了呢?
看到了楼主回复以前的层主。写的太棒了!真心感谢。来自一个数学不好的笨妈妈…
我觉得无尽地研究奥赛,在基础数学里打转,也是误入歧途了。我做数学研究的朋友都是中途放弃了奥赛,小有所成,认识的两个IMO反而去了投行。
嗯 我见过一罗马尼亚人 叹为观止
我刚上大一那阵子,老师给我们解释高斯如何证明了十七边形可以用尺规作图画出来,讲了两节课。我滑跪。然后大二学近世代数,被阿贝尔荼毒了半个学期,被伽罗瓦荼毒了另外半个学期。考虑一下以上三人做出那些成就时的年纪,我果断地选择了CS。我必须自己承认不是学数学的料,还是让天才去玩数学吧。
谢谢,都是我写的
大二就学近视代数?
我就是这么用的,但是还要补充一些教材,弥补一下美国这边课程的不足。看你的目标是什么。我的目标是给孩子打好基础,将来孩子自己决定自己的路。
国内抽代就是大二学的,美国这边是grad学
进来学习!
我是搞过奥数的中退者,那就请你讲讲奥数之美
同意说数学能力和visual thinking很有关系。
https://eric.ed.gov/?id=EJ992909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183 Advanced Placement calculus students in five high schools. Students' visual preferences were not influenced by gender.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visual preference scores were found among high- and low-performing students. Thu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stronger preference for visual thinking was associated with higher mathematical performances.
以前开会听过, 孩子的visual spatial ability是数学能力比较公认的predictor
这个帖子的目的是抛砖引玉,我自己对各种数学辅导材料也不是很了解。有懂行的可以来分享一下
奥数的题,如你前面所说,可以算是一种奇技淫巧。但是其实,如果你能时不常地从中抽离出来,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重新审视题目的本意,以及里面蕴含的概念和技巧等等,还是一件可以让自己数学思想和思维提高的事情,另外,它甚至可以提升你整个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如果你真的是那块料的话,那奥数绝对是一个非常好的东西。
之所以奥数为人所诟病,是因为广大群众发现这东西可以让你进入大学录取的快车道,从而一窝蜂地往上扑,结果导致本来的好苗子由于缺少训练而名落孙山,而那些有条件的,却可以借着环境的帮助抢占市场,把真正的好苗子挤掉。而这个过程,其实受害者不只是那些边远山区的好苗子,这些占了别人名额的,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好处,除了上好大学以外。他们对数学的理解和热爱,基本上就停留在这一刻,但是他们的逻辑抽象思维,数学思维,却被生生搅乱了。
记得我们当时去参加冬令营,某奥赛大省,200分以上的就有11个(满分225),比我高的多得多,但是最后的冬令营考试,还是有将近一半没有边远山区的考得好,这就说明了,光靠刷题,搞肌肉记忆,确实可以提高你的低端技能,甚至把这种技能提高到极致,但是对高端技能,却没有任何好处。
靠家长推着刷题最后出来的,下场都比较一般,真正的牛人,主动学习的,最后的结局一般不会太差
你说说你现在结局怎样
谢谢分享,你的观点我认同。如果时间精力允许,孩子也有兴趣,从巩固知识的角度出发也不错。谁家都推孩子,主要是一个度
是这个意思,搞数竞上大学的,后面没几个继续搞数学研究的,首先是本来就是为了升学,其次burnout太严重了,几乎成为trauma。有些家里条件不错的甚至学文都不想再碰数学了。
谢谢分享。我讨厌的,是贩卖焦虑,通过各种“训练”,看似走捷径,实际扼杀了孩子数学创造力的人。
高中生物化学奥赛主要靠提前学大学知识 数学几乎不提前学 物理我记得提前学了一些积分
我认为奥数还不如提前学。对天才来说,哪怕高一学线代也比钻营刷题基础数学要productive。提前学说不定18岁就写出惊世论文了呢,学奥数这时间就浪费在内卷上了。
奥赛金牌去了投行在数学上也没什么用,但会让人觉得你很聪明。
投行数学确实和奥数一毛钱关系也没有。当然投行的数学是另一种扯淡。
赞一下。中学竞赛这碗饭吃过,深有同感。
数学之美,有天赋的孩子很早就能看到而且会一直热爱。没有天赋但是喜爱的人也很不少。硬推是不香的。奥数没啥不好,硬逼着娃去内卷奥数培训或者其他培训都不是好事。
奥数就像解谜,只要知道初等数学,每个孩子都能试试,It's fun
我在国内学过奥数。那时管奥数叫中等数学,既不是初等也不是高等。这个是竞技数学。
学校数学教的非常不扎实,特别是到高中。 从小学开始,数学很少有数学专业的老师教,大概率碰到文科老师教。他们自己能照本宣科的教,就很不容易了。一个新概念和之前学过的内容之间的各种引申,变化,联系,老师们往往自己也不知或不懂。这边推崇的螺旋式教育,实施起来就是万事不求甚解,浮于表面。 在这种大前提下,初中开始有专科老师。但同时也开始了老师上面讲,同学听懂了多少靠自己的篇章。除了有天赋的,和家里抓得紧的,娃们学到多少真的会惊掉你的下巴。但是这并不会影响孩子们得A得B。 高中要超前学,好的高中可以开课,微积分,微分方程,线性代数,名字叫的高大上,能把我们这些曾经饱受折磨的家长唬得一愣一愣的。其实呢?看一下娃的作业,课本,依然浮于表面。更有甚者,为了简化一些理论,没有证明,没有引论,直接给个结论,有时甚至严格来讲是错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认为危害更大。不如到大学里面去全面系统的学。 但是为了好大学,必须在高中选高难度数学。我给我娃说的是,如果将来学文就算了,如果学理或工,这些数学课一定要到大学里重学一遍,不然那些错误的概念留在脑子里太可怕了。
够狠!
赞真诚和理性!
我真心觉得你不理解奥数奥物的初衷。具体而言,是刷题内卷之前的奥数奥物。
刷题内卷之前的奥数奥物的初衷,不是作为工具科学,也就是说重复已知问题求解。
刷题内卷之前的奥数奥物的初衷,是作为探索科学,也就是如何解出未知问题(对于解题者而言,对于出题者当然是已知问题)。
或者说 non-routine problem。
而解出 non-routine problem 的关键(假设没有过于大力刷题),是基于 meta-algorithm (借用一下 CS术语) 和 spatial perception,而乱中取胜。
不过呢,凡事都有破解。刷题内卷之前的奥数奥物,基本假设是有一见钟情、有爱有性、有情有义等等肉体需求的平衡型大脑,因此不可能过于大力刷题,否则大脑 Disk Full 成为 Schizophrenia 或者 Asperger。(开玩笑哈) 。。。 所以选出天才而不是复读机 。。。 只是理想永远是那么丰满,但现实却总是太骨感 。。。
不多说了,现在都是 CS 的天下。数学由于传统的工具科学那一面的思维定势,反而比 CS 更人肉计算器人肉积分器。
内卷前奥数奥物的初衷,是兴趣班。也就是说,根本不是用来打啥子扎实数学基础的,而是让有些娃凌波微步好玩开心的。
高中的奥数奥物种子,其实不一定那么基础扎实,当然也不会太差,也就是高中普数普物考试班级第五名左右。
我们当时大学里的同系的校奥物种子选手(非物理系,不过种子选手很多不在物理系),普物只拿了 B。当然物理老师后来不好意思,大家都没面子,人也去竞赛了,后来给改成的 A-。LOL。
那样的初衷,那样的美,我也想往,可是早就都回不去了。
这些美不美我不知道。我觉得班花系花校花美女们肯定更美。
我只是说,刷题本身比较无趣而已。而在 meta-algorithm 的 space,看 meta-structure,而凌波微步。虽然这解题不能保证靠谱,有时看运气。但至少比较有意思,不那么枯燥。
我知道的两个例子就是kumon全学完。应付学校的功课可以,但是文字题有困难。我孩子因为喜欢数学,但不喜欢kumon,所以我没勉强孩子学。感觉如果没什么数学天赋的,kumon能保证数学不拉后腿。如果有,当然好,而且还有更好的program。
另外回不去才是正常的吧。
大学毕业前,没有婚前性的日子里,奥数奥物的 meta-structure in meta-algorithm space 里凌波微步,确实挺有趣的。
但你大学毕业结婚后,总不能天天看 P 站虚拟空间的小电影吧。否则会被婚内的 significant other 打死哈哈哈。
当然是开玩笑。不过意思就是,这玩意儿不能当饭吃吧,奥数奥物教练另说。
我第一次听说这边高中生学常微分方程的课,非常诧异。首先,怎么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扎实得学到这么高深的课程,其次,为什么要这么着急的去学,如果不是为了省钱的话,人生的路很长,尽头其实什么也没有,为什么要狂奔呢?后来明白是这万恶的录取制度造成的,也就释然了。
苏俄是数学三大强国, 小瞧苏俄数学的都是文盲
赞赞赞赞赞赞
yun zhiwei, yuan xinyi都是imo金牌,其他做的好的起码原来也进了冬令营
奥数和数学专业的内容是没什么关系的,但是两者都是和智商correlated。没有搞过竞赛没关系,搞了又拿不到奖就要好好考虑一下了。当然读个本科也没啥。
点个赞
说得好
现在内卷的狠,也不一定那么 correlate。
做题家和数学家是有本质区别的 你说的也许跟陶哲轩一样没有搞奥数也一样能显现出来 我并不是反对奥数 而是反对一窝蜂搞奥数 还有反对拿奥数作为跳板的功利选手没跳成就开始blame选拔系统有问题的
除了amc,mic从二年级到高中都有。mathcounts是初中三年的竞赛。你所在的州可能还有州级别的组织举办的竞赛。这些都可以参加。成绩就多半能反应孩子的水平了。
握手。有天赋又有兴趣的孩子,不急在那一两年,以后总是会出成绩的。小时候是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让孩子开心的探索世界,培养兴趣不是更重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