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华大败印军:这么容易的胜利,我当兵33年还是头一次zt

头发与财富成反比
楼主 (文学城)

 

1963年2月19日下午3时,在中南海怀仁堂内,中央领导和各大区、各省(市)委书记及中央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端坐在会议大厅里,秩序井然,由毛泽东亲自主持会议。

这天的议题既不是中央领导讲话,也不是讨论政治、经济形势,而是由中共西藏工委第二书记、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汇报刚刚胜利结束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

在几个月前的对印自卫反击战中,张国华指挥部队大败印军,这场战争让他打出了名声,和他交过手的印度军官,甚至尊称张国华为“中国的雪域战神”!

张国华

张国华和西藏的缘分,得从1950年说起,这年1月,中央决定解放西藏,刘伯承和邓小平收到了毛泽东发来的电报:

西藏人口虽然不多,但国际地位极其重要,由青海及新疆向西藏进军,现有很大困难,则向西藏进军及经营西藏的任务应确定由西南局担负。为此,建议:请刘、邓、贺三同志于最近期内(例如1月中旬)会商一次,决定入藏部队及领导接管西藏的负责干部等项问题,并立即开始布置一切。

刘伯承和邓小平开始商量进藏的人选问题。当时第62军驻扎在西康省会雅安,本是最适合去的部队,但考虑到第62军来自第一野战军,此次进藏是最艰苦的工作,还是交给自己的老部队更为妥当一些。

刘伯承和邓小平

刘伯承和邓小平经过商量,决定调二野的老部队第10军进藏。但遗憾的是,军长近来身体不好,不能适应西藏的恶劣气候,只得另觅他人。

这天晚上,刘伯承怎么也睡不着觉。忽然,一个年轻而精干的面容浮现在他的脑海。“呵,对,让他去,他是最合适的人选!”

刘伯承于是马上来找邓小平,此时已经是午夜12点,邓小平正在批阅电报,他见刘伯承进来,便开玩笑说:“啥子事情把司令员搅得还没睡觉哟?”

刘伯承说:“进军西藏的人选,我想了很久,让‘地主’去怎么样?”

邓小平不禁笑了:“张国华?不谋而合啊!我也正在打他的主意。好,就叫他去!”

“地主”正是第18军军长张国华,为什么他会有这个外号呢?原来南京解放以后,刘伯承和邓小平决定抽各军随营学校的人员来接管南京,张国华报告18军的随营人员有4500人,令全场震惊,这已经超过二野其他各军随营人员的总和了。有人便窃窃私语:“张军长如此富有,真是个‘地主’!”从此“地主”这个外号不胫而走。

张国华

第18军原定的任务是接管富庶的川南,张国华已经被任命为川南行署主任。1月7日,张国华赴川南行署上任途中,突然收到刘、邓急电:

十八军就地待命,张军长及各师主要领导干部速来重庆。

1月10日,张国华赶到重庆,邓小平亲自找他谈话。谈话时,邓小平单刀直入:“今天谈话凭党性。”

张国华回答:“ 一切听从党安排。”

邓小平说:“ 有人不去西藏,你指挥部队去。”

张国华回答:“坚决完成任务!”

仅仅几句话,就足以看出张国华的党性光彩照人。

1月15日,刘伯承、邓小平给第18军传达了中共中央及毛泽东的指示,并正式下达了进军西藏的命令。

军里的领导班子同意进藏,不等于全军都同意。当时很多干部还没有结婚,都想到“天府之国”的川南去发展事业、组建家庭,但此时突然要改去高原严寒的西藏,很多人一时都转不过弯来,官兵的思想出现了很大的波动。

针对这一现象,18军在1月18日召开了动员大会,张国华进行了慷慨激昂的讲话:“解放西藏,去西藏建立党组织,完成祖国大陆统一大业,是件很光荣的事!如果西藏被帝国主义分割出去,我们的西南边界后退到金沙江,恐怕我们在四川也坐不稳了!进军西藏确实很苦,以解除人民痛苦为己任的解放军,能眼看人民苦难而不管吗?”

张国华进行动员

此时政委谭冠三也说:“我们进西藏,不要怕帝国主义不高兴,也不要怕找不到老婆。自古英雄爱美人,但美人也爱英雄。你作战勇敢,工作积极,不怕艰苦,能没有女同志爱你吗?川南参军的女青年多得很。今后你们里面会有很多好夫妻的。”

动员结束后,张国华成立了一个关于西藏的政策研究室,着手对藏族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情况和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政教问题等进行调查研究,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

正在张国华进行紧张的进藏准备时,秘书打来电话:“军长,‘难难’病了,高烧不退。您是不是回来看一看?”

“难难”是张国华的女儿,当时还不满3岁,张国华怔了一下,问:“什么病?”

“可能是肺炎,又咳又喘,嘴里不停地叫爸爸。”

张国华心口一热:“我抽不出身,你安慰她两句。”

后来警卫员还来过一次,说“难难”情况不好,叫张国华赶紧回去,张国华却火了:“3万多人马上要进藏,百事都得有个轻重,今天这个会,我当军长的能离开吗?”

就这样,张国华一直忙到晚上,终于得了一点空,他马上驱车来到医院,却发现“难难”已经永远地闭上了眼睛,手脚冰凉。妻子樊近真已泣不成声……

张国华和妻子

爱女刚刚去世,西南财委就决定让樊近真进藏参加组建银行的工作。张国华动员妻子说:“共产党员不能计较个人利益,到西藏那样艰苦的地方去,困难肯定很多。但党的事业需要你,你是共产党员就应该去。”

最终樊近真服从组织决定,强忍失去爱女的痛苦,不顾刚刚分娩20多天的虚弱身体,加入到进军西藏的行列。

尽管部队的思想工作做得十分充分,但还是有少数人当了逃兵。严重的时候,一天一个班跑得只剩班长、副班长。连队干部夜里不敢睡觉,轮流把门,营团干部天天追问逃兵数量。

跑的不仅是士兵,干部队伍里也有人产生了动摇,第52师154团副政委刘结挺是军里准备重点培养的干部,他竟然也写信给张国华和谭冠三,提出自己“因身体不好, 不愿进藏”。

张国华气得浑身发抖,他发誓不能让这些人败坏了18军的名声,于是决定:凡是逃兵一律不准去西藏,就地转退地方。

这一招还真管用,大家都怕被因此被裁减,在自己的历史上留下污点,今后翻不过身来,再也没有人敢当逃兵了。

1950年2月3日,由王其梅副政委、李觉参谋长率领的进藏先遣队出发,拉开了第18军进藏的序幕。随后张国华也率领18军主力,踏上了进军西藏的艰苦征程。

4月26日,张国华率部抵达康北重镇甘孜,这里曾是红二、红四方面军长征会师的地方,当地僧俗人民对当年红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印象非常深刻。当年朱德结识的老朋友、藏族著名爱国活佛格达专门组织广大僧俗人民欢迎准备进藏的子弟兵。格达还亲切地对张国华说:“当年朱总司令离开这里时曾经对我说,红军15年后还会回来的,今年刚好15年,朱总司令真是一位活菩萨啊!”

格达活佛

张国华说:“当年红军最困难时,您深明大义,给了红军极大的帮助,共产党永远不会忘记您这位老朋友,朱德总司令还要我代他向您问好,并希望您能去北京,到他家里做客。”

格达感动地说:“共产党、朱总司令还没忘记我这位老衲,我真是感到荣幸之至啊!”

经过商谈,格达活佛表示愿意去拉萨劝和。但不幸的是,格达抵达昌都以后,西藏当局在英国特务福特的唆使下将他软禁,并在8月22日将他杀害。

噩耗传来以后,张国华悲痛不已,他参加了格达活佛的追悼会,并鼓励部队指战员学习格达活佛的爱国精神,一定要和平解放西藏!毛泽东也指示张国华:在藏东重镇昌都打一仗,以打促谈。

10月6日,张国华指挥18军打响了进军西藏的昌都战役,他实施迂回战术,指挥部队迂回在横断山脉间,战斗在冰天雪地里,严格遵守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不进寺庙,不住民房,不动群众一草一木。张国华和战士们始终战斗在一起,饿了,几个人分碗炒面;渴了,喝几口雪水;困了,冰天雪地露宿。

张国华(右)

对待藏军俘虏,我军不杀、不辱、不搜腰包,并教育他们爱国反帝,以我军的严明军纪赢得了西藏人民的信赖和爱戴,争取了代本官兵起义。

经过19天的苦战,18军于10月24日拿下了昌都,歼灭了藏军6个团共5700余人,占当时藏军总数的三分之一,并活捉了英国特务福特,为进军拉萨打开了门户。

昌都解放以后,解放西藏的曙光突现,刘少奇将昌都战役喻为“解放西藏的淮海战役”。在我方的强大攻势下,西藏当局终于接受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谈的建议,于1951年4月派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到北京谈判。

阿沛·阿旺晋美

1951年5月15日,张国华也奉命回京参加谈判,他和中央军委办公厅主任张经武、西南军政委员会秘书长孙志远组成了谈判的全权代表,和西藏地方政府的代表就西藏和平解放的一系列问题达成协议,签订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

签字后的当天,毛泽东单独接见了张国华,当他知道张国华是江西人,曾在袁文才、王佐手下干过,就风趣地说:“没想到,你还是个‘井冈山’哩!”从此以后,“井冈山”成为了张国华特有的绰号。

张国华汇报说:“我们准备留一部分部队,一面休整,一面开荒种地,解决吃粮吃菜问题!”

毛泽东连声说好,并指示说:“不吃地方,不增加藏民负担!”

1951年7月,张国华率领18军从昌都出发,翻过19座大雪山,涉过数十条冰川急流,于10月26日胜利到达拉萨,将五星红旗顺利地插到了世界屋脊上,西藏全境宣告解放。

藏族人民热烈欢迎张国华

1952年2月,中央以18军为基础,成立了西藏军区,同时撤销18军番号。西藏军区为军级级别的军区,归西南军区管辖,张国华担任司令员。

尽管我军已进驻拉萨,但脚跟并未站稳,西藏反动上层利用我军运输补给的严重困难,妄想困死、饿跑我军。张国华拜访司曹(代理摄政)鲁康娃时,鲁康娃就嚣张地对他说:“西藏是个穷地方,粮食很少,你们军队一来,老百姓反映粮价提高了,叫我们到哪里去搞粮食?”

张国华当场予以驳斥:“你们高价从老百姓手中收缴粮食,把成千上万斗粮食堆在仓库里发霉变烂,有良心的老百姓都很清楚,究竟是对谁不满意?”

经过一番唇枪舌剑,鲁康娃不得不口头上答应协助部队筹粮,但实际上根本没有去履行承诺。

针对西藏上层反动分子的粮食封锁,张国华决定遵照毛泽东“进军西藏,不吃地方”的指示,组织部队开赴拉萨河畔,开荒生产,自力更生,办起了“八一农场”。张国华本人也以身作则,经常和战士们一起参加开荒生产,并常常住在农场。

张国华(右)

经过一年的艰苦努力,八一农场获得大丰收。面对金灿灿的粮食和绿盈盈的蔬菜,张国华高兴地对战士们说:“咱们在世界屋脊、风雪高原开荒生产,撒下的不仅是粮食种子、萝卜、白菜种子,而且是希望的种子、团结的种子、胜利的种子!”

1953年的秋收时节,张国华特意邀请了拉萨各界爱国人士到“八一农场”参观,他们看到农场丰收的景象后,非常感动,终于相信解放军进藏是来帮助西藏人民发展生产的。从此以后,西藏人民都亲切地称赞解放军是“西藏的红军”,是“菩萨兵”。张国华也因此被西藏人民誉为“佛光将军”。

1959年3月,西藏高层在外国势力的支持下,筹划了西藏大叛乱,张国华遵照中央指示,指挥作战,在取得拉萨战役的胜利后,又挥师奔袭千里,一举荡平匪首老巢山南,取得了平叛的决定性胜利,以后他又指挥部队取得一、二、三、四号地区战役的胜利,彻底平息了西藏的叛乱。

正当西藏反动分子发动叛乱之际,印度政府也不断在中印边界增设据点,蚕食中国领土,挑起事端。对印方的挑衅行为,我国政府一再克制忍让,向印度政府提出交涉,力争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两国间“悬而未决”的事情。张国华也坚决执行党和政府睦邻友好的方针,命令边境部队不开第一枪,力避发生武装冲突。

1962年9月20日,印军趁张国华回北京治疗“高原病”之机,突然越过克节朗河,对中方哨所突然发动围攻,至10月中旬,打死打伤我边防官兵47人。党中央终于决定自卫反击,痛击印度侵略者。

当时的中印边界

毛泽东亲自主持召开了中央军委紧急会议,讨论对印自卫反击作战部署,张国华也列席会议。会议开始后,毛泽东说:“既然尼赫鲁非打不可,那我们只有奉陪了,来而不往非礼也。俗话说,不打不成交,也许我们反击一下,边境才能安定下来,和平解决边界问题才有希望实现。”

此时周恩来也说:“这次斗争,政治意义大于军事意义,不打则已,一打就要胜利!”

会上毛泽东问张国华:“听说印度的军队还有些战斗力,我们打不打得赢呀?”

张国华自信地回答:“打得赢,请主席放心,我们一定能打得赢。敌人虽然是印度的王牌军,但比不上蒋介石的主力,他们长期没打过仗,我们却刚刚平叛。”

最后毛泽东来到巨大的作战地图前,沉思了一会,然后指着地图上印军的据点,用手做了一个横扫的手势,坚定地说:“扫了它!”

毛泽东

由谁来挂帅呢?刘伯承和徐向前都认为张国华不仅军事上行,而且有政治头脑,是总指挥的合适人选。最终会议决定由“完全符合条件”的张国华出任前线总指挥,反击时间定为1962年10月20日。

10月13日,张国华抱病乘飞机返回西藏。离京之前,刘伯承再次叮嘱张国华,这是和印度的正规军且号称是“王牌军”的部队作战,不是一般的边防警察,不可轻敌。而张国华依旧明确表示,他有信心,能打赢。

张国华返回西藏指挥部后,围绕第一仗如何打开了一次会,多数人都认为初战一定要谨慎,而且我军以前从来没和印军打过仗,印军实力怎么样,谁也没底,因此他们建议初战只打沙则一个点,围歼印军敌人一个营。

但张国华却认为,一个军区的部队去吃掉一个营,自然没有什么难度,但这样对印军不痛不痒,要打就一口气把印军的王牌第7旅吃掉。但在高原上吃一个旅的兵力,难度显而易见。

张国华指挥作战

张国华如此自信,自然有他的几点理由:

1.印军的王牌军再厉害,也比不上国民党部队的精英,要知道张国华的部队可是打败了国民党181师的,战斗力绝对有保障;

2.印度很久没打过仗了,士兵们都处在懈怠的状态,而我军部队刚刚平息了西藏的武装叛乱,还保持着昂扬的作战状态,一旦战争打响,能很快地进入状态;

3.当时的作战地点在藏南地区,海拔很高,印度士兵很有可能无法适应那种环境,但是我军部队已经在这里呆了一段时间了,能适应环境。

张国华的方案上报军委后,军委多数人认为他是“冒险主义”,对他的方案表示反对。毛泽东却非常欣赏张国华的胆量,最后他拍板说:“他是前线指挥,让他打嘛,打不好重来!”

张国华在得到毛泽东的“尚方宝剑”后,当即表态:要打得好,打得狠,打得快,速战速决,务求全歼,不要怕伤亡,打起来不受麦克马洪线的限制!

10月19日,张国华率领前进指挥所进至麻玛地区,统一指挥克节朗地区作战。张国华要求西藏工委负责交通运输的侯杰在24小时内送50车炮弹到前线,侯杰却支支吾吾地说路况不好,很难办到。

当年的西藏确实没有现在的交通条件,但张国华却不管这些,他瞪着侯杰说:“现在是战时,一切都得为了前线!”

侯杰只好想尽办法,叫上足够的人手,找了很多骡子、马匹,踩着溜滑的雪地,花了10多个小时就把炮弹送上去了。

10月20日7时,张国华正式下达命令,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开始。解放军各部队向东西长达21公里战线的印军发起了总攻,分多路向纵深快速挺进。

藏族群众踊跃支前

张国华的指挥部也随部队向前推进,但他因为在高原连日操劳奔波,而且病还没好,竟发了高烧,头痛欲裂。在通过冰峰山口时,因为山高路险,警卫员想用担架把张国华抬过去,他却直接拒绝说:“这是在打仗,让战士看到了会有什么影响!”

警卫员不得不搀扶着张国华边走边指挥,部队得知此事后,顷刻间士气大振。两个小时后,印军的第一个据点被攻下。到晚上8时,克节朗战役即告胜利结束。张国华不禁笑着说:“这么容易取得的胜利,我当兵33年,还是头一次!”

仗打到10月22日时,印军王牌第7旅全军覆没,旅长达维尔准将被擒,另一准将旅长辛格被击毙。

在张国华的正确指挥下,我军官兵充分发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涌现出了很多战斗英雄,庞国兴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位。

庞国兴

庞国兴是我军的一名副班长,他在追击印军时,因为跑得太快太猛,很快远离连队,并与主力部队失去了联系,于是他与另外3名一起追击的战士组成了一个战斗小组,并由他担任组长。

战斗小组很快发现了印军的一个炮兵阵地,其数门火炮正在向我军发射,对我军的追击影响极大。庞国兴当即决定兵分两路,向这个炮兵阵地进行包抄。此时印军正准备转移,他们一见到庞国兴等人,竟被吓得魂飞魄散,慌忙丢下手中武器,钻入丛林逃命。庞国兴等人顺利地夺取了这个阵地,并缴获3门火炮。

庞国兴等人将缴获的物资归拢到路边后,继续追击印军。他们登上一座山梁后,发现正下方500米处又有一处印军的炮兵阵地,他们居高临下,一齐开火,打得敌人晕头转向,印军以为我军的主力部队已经追过来了,连忙将4门大炮炸毁,驾车逃走,这样庞国兴等人又夺取了印军的一个炮兵阵地。

就这样,庞国兴战斗小组仅用了2天,就深入印军纵深15里,夺取了3个炮兵阵地,缴获火炮7门,还有大量物资弹药,立下了大功。

庞国兴的战斗小组

战斗结束后,兰州军区给庞国兴记了一等功。1963年8月26日,国防部授予庞国兴“战斗英雄”的光荣称号,他也被直接提升为排长。

10月23日,中央军委发电嘉奖张国华和参战部队,但这中间却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军区前指还没来得及把嘉奖电转发给各部队,中央军委又通知收回该封电报,正当张国华既难为情又惴惴不安之际,中央军委电报又至。这份电报与前一份电文内容相同,只多了一句“毛泽东主席极为高兴”。

原来第一封电报之所以收回,是因为没有点明毛泽东的欣慰和赞许。

11月21日,我军打到国境线时,中国政府发表声明,重申:中印边界问题必须通过谈判解决;并宣布从22日零时起,中国边防部队在中印边界线全线停火。

在为期一个月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中,中方于边境东、西两段发动的二次战役,取得了歼灭印军3个旅,击毙、俘虏敌人7000多人,中方伤亡1460人、无一人被俘的压倒性伟大胜利。

印军向我军投降

战后,西方媒体高度评价了张国华的战役指挥艺术:中国军队打得潇洒自如,像小刀切黄油一样轻松。

1963年2月19日,张国华奉命向中央工作会议汇报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情况,于是就有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张国华的汇报生动、新鲜、富有激情,他汇报完以后,毛泽东高兴地说:“井冈山同志,一打仗,你那个病就好了!你这一仗打得好,打出解放军的威风了。金兀术说,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我说,撼山易,撼解放军难!”

张国华说:“部队打得很勇猛,如果停火命令迟到两个小时,我们就打到提斯浦尔了!”

毛泽东哈哈大笑:“打到提斯浦尔也没关系嘛。他不是常到我们这边来?我们到他那里去也可以,这叫有来有往嘛!”

最终毛泽东高度评价了此战的胜利:打了一个军事政治仗,或者叫政治军事仗!

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张国华任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第一书记、政协西藏自治区委员会主席。从此以后,西藏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大力建设团结、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西藏,与全国各民族人民一起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

1967年后,张国华先后担任成都军区第一政委、成都军区党委第一书记,四川省委第一书记、四川省革委会主任。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张国华力撑危局,以极大的耐心和魄力,在消除派性、恢复生产、缓和局势、支调粮油保障北京、上海的供应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受到了毛泽东的表扬。

张国华(左一)

1972年2月20日,由于过度劳累,张国华在主持解决学校问题的会议时,心脏病突发,倒在了会场上。党中央闻讯,立即派出专家小组全力抢救。但遗憾的是张国华再也没有苏醒过来,于2月21日逝世,年仅58岁。

3月11日,一架载着张国华骨灰的飞机缓缓降落在北京西郊机场,周恩来总理亲自到机场迎接骨灰进京。享受过这种礼遇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陈赓大将,另一个就是张国华。

寒风中,周恩来接过骨灰盒,潸然泪下:“中央正要用他的时候,他却过早走了……”

不久以后,中央召开四川问题工作会议,与会人员要求见见毛主席。毛泽东却拍拍沙发扶手对周恩来说:“不见了,再见也见不到张国华了!”说罢,低头不语,黯然神伤……

张国华将军虽然走了,但他对西藏的贡献,将永远被全国人民所铭记!

信笔由墨
62年中印战争前,中方是认认真真的把印度当作狮虎之师准备的。
a
akc
是的。毛在战略上可以茂视美苏两霸。但对阿三哥似乎信心不足,多次问张国华可打赢阿三。张立了军令状,才下决心。
f
f2022f
内战内行,外战更内行。实际上在历史上,只要是内战内行的军队就一定是外战也内行。

从来就没有一个军队内战内行,外战不内行。无论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军队都是如此。 “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只有愚蠢的人才能讲出这样的话。

清源白水
张国华之前在共军诸多将领里属于战绩并不突出的。
f
f2022f
毛对一切作战都是,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毛对一切作战都是,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T
TheHawk
“ 甚至尊称张国华为“中国的雪域战神”!”—- 印度哪个媒体会这样说 ?
f
f2022f
毛能识人,不具一格选人才,毛不像蒋,打不好就骂和撤职,毛总是鼓励,即使没打好也以鼓励为主。

张国华的方案上报军委后,军委多数人认为他是“冒险主义”,对他的方案表示反对。毛泽东却非常欣赏张国华的胆量,最后他拍板说:“他是前线指挥,让他打嘛,打不好重来!”

=============================================================================

毛能识人,不具一格选人才,毛不像蒋,打不好就骂和撤职,毛总是鼓励,即使没打好也以鼓励为主。叶飞金门没打好,毛说没关系,1958炮击金门还让叶飞指挥。

M
Meiyangren
仗是打赢了,可实际的利益并没有增加多少,失去了藏南达旺地区,得到了西部阿克钦地区。基本持平。
a
akc
对阿三反击战前,毛想了十天十夜也没想通阿三为什么攻打中国,最后下了决心,扫了它。
f
f2022f
确实: 中印都是发展中国家,为什么不能互相合作,对双方都有好处。不知印度为什么一定要打。好像就是为了面子。

确实: 中印都是发展中国家,为什么不能互相合作,对双方都有好处。不知印度为什么一定要打。好像就是为了面子。

一抹阳光
意淫一下也不行?
竞选
表面上赢了,实际上输了,马克马洪线从此永久化了,中国不得实际上不承认麦克马洪线了
古树羽音
我也要当一次报道员: 一位参加了中印自卫反击战的老军人:田启元

一位参加了中印自卫反击战的老军人:田启元

A
Amita
丁盛的功劳一点没提
古树羽音
我接触过几位二野十八军的干部,他们经历了风雪大别山,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后就转战西南,就是以张国华领军为光荣一生的。
弯刀月
看着就是个正直可靠的人
明初
那个时候解放军干部战士组织性纪律性,也是无以伦比。很难想象平时暗下对上级干部讲怪话不尊重,战时会严格执行任何作战命令。
w
wlwt123
如果中国现在跟印度打,也不一定有62年的结果。
吃素的狼
从后来的纪录看,印军取了相反的策略,过于轻视共军。二者相加,印军必败无疑。其实,当时印军高层有

美国顾问,是在朝鲜战场和共军对抗过,有充足经验滴。

这位美军仁兄是印军达尔维准将的顾问,早就看出共军调动重兵可能会发动突然袭击并且绕道抄印军后路,要求达尔维调动部署配备纵深掘壕迎战,并且后撤预备队防堵共军小部队穿插。

但是,达尔维完全不听他的忠告,命令他回后方催促后勤。结果,达尔维被俘而这位仁兄安全无恙。

今天,似乎事情朝相反换位的趋势发展。印军戒慎恐惧抓紧备战并且邀请美军训练印军。而共军妄自尊大,骄狂无比。

仗,还远木有打完,胜败翻转在顷刻之间。骄兵必败,这次,该轮到几十年无战事,兵将们贪腐+茅台的共军吃下苦果廖。

古树羽音
对,军人的天职就是服从纪律听指挥,为国家和民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