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本坛关于中药寒热性状的一次讨论

欲千北
楼主 (文学城)

见旧帖:  请问芒果是温是寒? 

我当时的跟贴问题:

『 这是我一直追问中医的问题,说食物性温、性寒的临床标准或判据是什么?吃了以后容易发冷 = 性寒?还是根据产地? 季节?颜色?性温,性寒的概念用的很广泛,内涵需要明确清晰一些。

没有得到过正面直接的答复,大多是顾左右而言他。新的食物,比如杂交水稻,转基因玉米,等等,性热性寒性温根据什么去判断呢?羊肉,有的说性温,有的说性热,还有说山羊肉凉性,而绵羊肉热性。』

 

k
kai2002
答案就是我下面说的,食物草药运用于人体后的身体反应决定的(过敏反应除外),比如山羊肉是热的,我要吃山羊肉2-3次,牙龈必

肿,有次我吃了两次羊肉,牙龈微肿,我知道不能吃了。这时我母亲打电话,说她们煮了羊肉吃了上火,大便难解,让我拿去,丢了太可惜,我说好吧,我吃不得,老婆不怕热,可以吃。拿回来,发现我母亲在羊肉里又放了桂圆,味道是甜的,我老婆不吃。我也是觉得丢了可惜,就全自己吃了,吃完第二天牙龈肿得非常严重,痛得厉害,最后只好抓了几包大寒的中药,吃了三天还是四天才好。

米兰之夜
又智慧又迂腐

我问你,今天你哪里的天气是热的,是温的,还是凉的,或是冷的?中药就是这么定性的,也是一种初略的定量。

吃与活
热的:引起炎症反应;温:基本没有炎症反应;凉:引起腹泻, 原因包括果糖含量高或某些不能消化的成分保水等
l
lucky_rain
寒的我知道,促进胃肠蠕动排泄
米兰之夜
那是热症,比如热秘,才有你说的作用。如果是寒秘,就得来热的了。

所以,中医和西医不同,总是讲相对的关系。

s
soccermom
我喝了纯玫瑰花泡的热水后感觉胃里发凉发硬,Quinoa 煮粥趁热 吃后也觉得胃里发凉,

我身体阳虚,有些食物吃下去后胃里也没有不舒服,但就是有凉硬的感觉,尽管都是趁热吃的。

p
pickshell
最明显也是众所周知是薄荷叶:凉性。估计没人说薄荷是热性的吧。还有大蒜,没人说是凉性的吧。

若连这2者都感觉不出来,那真得去看医生啦

e
ephd
最后说一次,以后不再说了

药物的寒热就是药物有能力改变身体特定部位筋膜的张力,从而达到改变局部血液循环的作用。

生姜可以让胃肠表层筋膜松弛,因而局部血液循环加速,对外表现就是肠胃局部温度上升。

附子可以松弛下腰部筋膜,骨盆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可动性增加,腰部血液循环会明显加速,所以后腰会感觉回暖,同样因为腰部组织被卡住而导致的下肢循环变差也会得到相应改善,这种连锁反应观察到的结果就是手脚回暖。

黄连可以收紧十二指肠到小肠段的筋膜张力,表现出来就是寒性,局部血液循环因为组织高张力而变差。

川牛膝可以改变脚踝内侧结构张力,大概在然谷穴的位置那一块。足弓结构可以得到一定改善,因此肾经上的高张力减弱,表现为肾经巡行线上全线循环改善,也就是我们说的补肾了。

就这么点事。

S
Shubin
清代的《神农本草经百种录》里,提到 “盖入口则知其味,入腹则知其性”。另外,看到一篇

《中药药性理论源流考》 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79293&do=blog&id=1301410

e
ephd
这个看情况

首先是归经,寒性的药很多,但是需要作用在肠道特定位置才能对便秘有帮助,花旗参是寒性的,对少数几种便秘是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大多数情况我们用不到它。黄连非但不治便秘,还能治疗热性的痢疾。石膏也是凉性,基本上也没法治疗便秘,因为它的作用到胃就打住了。

通常说的便秘主要原因是大肠筋膜过度松弛,肠道无法蠕动导致的,大体上是热性的。

我们常用的办法一个就是用芒硝,也就是和epsom salt类似的东西,通过高渗反应把肠壁里的体液吸到肠道里面,一是提高肠道张力,二是增加润滑作用。大黄的作用就稍微特殊一点,大黄可以让肠道深层筋膜活动,所以绝大多数情况大黄有很好的泻下效果。

有一些情况是例外的,例如肠麻痹导致的便秘,这种情况光用大黄这些就不行了。我们用大黄附子汤,效果就很好了,要三个药,大黄、附子、细辛。相当于一边放松身体腰背部的筋膜,一边收紧肠道的筋膜。需要同时两方面的作用才能起到作用。

其实大多数情况不吃药也行,怎么做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让肠道深层筋膜移动?很简单,跑步啊,重复地通过收缩脚上的筋膜来影响盆腔的筋膜,便秘的人一般不用跑很久,跑上1公里,大多数人都能拉出来。

现在知道为什么扎足三里对肠胃有刺激作用了吧,都连着呢

欲千北
觉得吃与活说的靠谱,kai2002说出了具体的操作辨识过程,不是即说不出来,还要顾左右而言他。赞,学习了。

我的看法,中医的寒热温凉包括了两个方面,(1) 正常健康人服用后的味觉和机体的感觉,有些食物吃下去是会有发热,发凉等感觉,故称为热或寒。温、凉大概是指感觉很微弱。(2)服用后对疾病的影响,或让人产生异常反应。如高烧,服用后降温,药性为凉或寒。用后有炎症,如 kai2002 和吃与活指出的,即为热。

因此寒热温凉是一个粗糙的概念,时常因人而异,但有时很有用,尤其是上面(2)得出的寒热性状。发高烧,不宜用热性,宜用凉寒药物。应该把上述的(1)和 (2)区分开来,用不同的术语表达。

谢谢所有发言探讨的网友,特别感谢 kai2002 和吃与活。

欲千北
你这次没有顾左右而言他,无论观点是否正确。顶。
e
ephd
您这是胸廓歪了啊

没有检查过你,不知道啥程度,想来应该不严重吧。

你试试吃羊肉前先整点大柴胡汤喝下去,看看还会不会牙痛。

e
ephd
吃教授,红肿热痛才是炎性反应。就局部发热不算炎性反应吧

我搓搓手也是炎性反应?

k
kai2002
完全接受不了这种观点。什么都归于筋膜张力,病和人体没有那么简单。上火表现的口干,牙龈出血肿,出疹,失眠,从筋膜怎么解释?
T
TBz
热,大热的东西也会引起腹泻。

巴豆。

 

k
kai2002
吃大柴胡是可以,它通了大肠,也疏通和清肝胆,附带可以开胸。你诊断胸廓歪,我很难接受,为什么我每次吃两天羊肉胸廓就歪了?吃

鱼肉,猪肉,牛肉,天天吃,胸廓都不歪?

e
ephd
没有关系,爱因斯坦也不接受量子力学理论

病和人体绝大多数情况病没有那么复杂,能用药治的病,能用针治,也能用手治就说明了很多事情了。

上火表现的口干,牙龈出血肿 ----这种情况病没有多么复杂,不过就是上消化道筋膜过于松弛而已。有多种不同的来源,局部来源有可能是胸廓歪掉了,导致你的胸锁乳突肌、斜角肌对头部的压力过大,但是你的咀嚼肌到喉咙这一段被卡住可以让口腔内部部分组织过于松弛,特别是有TMJ问题的人,通常牙龈容易发生肿痛,甚至做牙套总是需要返工。

出疹 --- 皮肤张力过高,这个很容易解决,手脚上,对齐筋膜就可以了,身上的麻烦一点,需要对齐全身筋膜。

失眠 --- 头部张力太大,但是头部永远是被决定了,张力可以来源于背部,也可以来源于肠道,甚至可以来源于脚上。不过治标相当简单,把头皮挪松,当晚就能睡好。这就是为什么扎失眠穴有效的原因,失眠穴就在SCM的后面啊,四神聪穴也有效,都是可以松解头皮。

这些问题,我用手加针都可以解决。

T
TBz
说的都是主观感受

对同一个东西,各人感受可以有很大的不同。

 

e
ephd
巴豆不是大热,仅仅是热性而已。巴豆吃下去想解掉很容易,一杯凉水就可以了

巴豆只需要一点点,大概0.3克就可以导致强烈的腹泻。这个不是热性导致的,而且巴豆油对肠道的强烈刺激作用引起的,它可以引起肠道筋膜的剧烈收缩

e
ephd
你胸廓一直是歪的

没有恢复你就比较容易吃入肝经的热药导致问题。

你吃辣椒也是入肝经的,我相信也会产生同样的问题。其他食物没有导致问题,只是因为不会影响你胸廓肌肉的改变。

胸廓歪掉了还有一些其他的作用,例如你比其他人更容易发怒、柴胡症你自己对照看看,可以中几个;还有就是你更容易有反酸的可能;还有就是你肠道收到影响的机会也会更大一些,换句话来说,消化功能可能会有一点点影响。再就是你两个手,如果没有意外的话,应该是一个手感觉比较紧一点,另外一个手会松一点。

e
ephd
但是身体是诚实的啊
p
pickshell
嗯,有道理,热胀冷缩。
T
TBz
对每个个体,身体的反应是诚实的。但对用药的医生,对每味药的药性,必须客观对待。

https://bbs.wenxuecity.com/health/472224.html

你让这些医生来辨别药性,结果客观吗?

 

e
ephd
中医和西医里面都有不能治病的医生,也都有治病治得很好的医生

药物对身体的作用是一样的,只不过你得的毛病是百样的。医生能不能治疗你的病,取决于医生对药物和医疗系统的理论模型的理解程度。

神农能通过尝百草来辨别药性,只不过人家练功,你不练,所以你的身体不如人家敏感。例如我站桩我能知道我身上哪里没有松开,同样的姿势你或者并不能明显分辨到身上细微的感受。我们两个的神经系统从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可能唯一的区别不过是我的心比你更静一些,所以我分辨身上的感觉能力也会更强一点。

和学习一样的,我在大学里非线性优化这门课分数不高,不过是因为我的智商还不足以充分理解这门课的真谛,并不能说因为我无法理解这门课,所以这门课它有问题,你说是不是这个理?

f
fuz
因果关系不一样。是局部病变引起筋张变化,还是筋张诱发病变?
f
fuz
另一途径:疗效观察。可以治好热症,大多是凉药;反之亦然。这个是客观归纳总结、经验积累。对某些中药,各大医家书中味性有差别
S
Shubin
古代华夏估计主要是靠人来尝,包括医生和学徒,药商和药农,还有普通人。尝的人多了就能得出一个基本的结论。
T
TBz
你完全可以说,这些学院里的教授,都是(或者大多是)庸医。

但是,每味药的药性,都是客观的,不以用药者或者鉴药者的主观判断而不同。

这个你总是同意的吧?

 

T
TBz
好!回归到初衷,我替千北兄再问:西芹是热的还是凉的?能讲出判断的过程和依据吗?

 这正好可以让中医人士根据中医理论判断一下西芹的属性,顺带解释一下是如何判断的,理由是什么。 欲千北 

 

S
Shubin
觉得这个我们都可以试。比如红小豆和绿豆,分别熬成汤。三伏天喝一大杯凉的,看看是啥感觉。
S
Shubin
这个我没有仔细试过。要试吃生的汁和煮熟的汤,还要分热的时候吃还是放凉了再吃。估计饿一顿之后再试吃比较好。
欲千北
这种含混模糊的概念几百年前可以接受,有进步意义。
欲千北
这突出的显示了中医如何定寒热的方法和判据是含混不清的。
S
Shubin
清与不清,得看你用哪个标准来衡量。1000年前中医恐怕是最先进的吧。
S
Shubin
迄今为止,西方医学界和营养界对食物的寒热性,还没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吧。
欲千北
如果很清楚,就请你具体说说怎样定西芹的凉热?转基因大豆吃的人极多,具体怎么定寒温?
p
pickshell
西医也有很多方法和判据含混不清,比如疼痛。
k
kai2002
羊肉辣椒上火是引起胃火上炎,不是肝火,用中药都是重点清胃。关于骨骼不正,引起经脉的偏旺偏弱,可能是存在的,但不知道是因还

果?还有假如是部分因,那它占所有原因中的百分之几?关于脾气问题,影响最大的是命(西医讲基因),比如金命缺土的人脾气就很大,还有水土相克脾气大,火旺无节制脾气大等等,第二重要影响的是人体外形面相,木型的人脾气大。你的胸廓论的胸廓歪可能大多数情况下是肝气郁结或者肝火旺导致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就是说脾气大的人胸廓易歪,治疗上要是板正胸廓,多半只是改善少部分问题,因为根本没有解决。

k
kai2002
说得不错,用现代医学角度解释附子大黄那段有新意,虽然不是整体答案,但至少给出了第一层的答案
S
Shubin
我在前面已经说了方法,对不对还请懂中医药的来评论。但目前看西医在这方面还是不如中医。
S
Shubin
比较常见的是喝茶解暑。多年前见过浴池里理发的老师傅,一直是喝热茶,说是喝透了就不怕热。后来看到一篇文章

夏日降温宜饮热茶

https://www.rmzxb.com.cn/c/2018-07-18/2115159.shtml

e
ephd
总体来时是筋膜张力变化引起疾病

不排除互为因果的一些情况。

我给你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明白了,脚崴到了会导致小腿的肌肉比较紧张,如果长时间没有得到缓解的话,慢慢的膝盖痛,走路不适的感觉会出来,哪怕后期脚崴到的地方已经不痛的,但是为什么腿上的肌肉就不会变回和以前一样的柔软,膝盖疼也不会好呢?

脚崴的原因一般是因为小腿肌肉张力已经比较高了,突然再来个大的错位力量,就会彻底把肌腱给拉歪掉。歪掉之后通过休息,肌肉慢慢变得柔软,当肌腱张力低于触发疼痛的阈值就会不疼,但是基本上不太可能完全复位,所以身体的结构发生了一些不好的变化,这些变化保留导致了其他问题。

躯干部分的隔膜错位导致的问题就更多了,这些隔膜错位就会对脏器施加外部压力,胸隔张力不平衡可以导致反酸和心律不齐,甚至瓣膜闭锁不全。例如腰部张力太高,可能引发慢性肾炎和深渊新高血压,我有一个病人就是这样的,吃了20多年降压药,当调好了腰椎和小腿后,高血压就好了,尿指标也明显好转。

没有任何病是无缘无故产生的,总归是有一些外部的原因导致的。这个原因除了中毒之外,基本上就是筋膜结构的变化,改变了体内的脏器工作的正常环境导致的。

e
ephd
吃上药之后三天才好那是身体自己恢复的,和药关系并没有太大

药用对了很快,一天就能好。

胸廓是扳不正的,因为是筋膜的问题,软组织决定的,不是骨头的问题。除非断掉了,骨头一般不出问题,看到的问题都是被软组织带歪的。能做的就是把施加在软组织上的张力全部去掉,稍微一活动,胸廓自然就正了,背上会瞬间觉得暖暖的。

最关键的是,不会再跑掉了。

《黄帝内经·素问》云:“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骨正筋柔不就是健康的标准吗?有毛病吗?

 

欲千北
你的方法不清楚啊,吃生的,熟的?量多少? 什么时候吃? 注意什么感觉? 在多长时间内的感觉? 什么样的感觉定为凉?等等。
p
pickshell
说得是,问题是有些人连寒热证也不认可,不懂的就是不懂,怎么解释都没用。
欲千北
你说的,与我已经在上面说的第二点相同。中医,应该把第一点和第二点区分开。

觉得吃与活说的靠谱,kai2002说出了具体的操作辨识过程,不是即说不出来,还要顾左右而言他。赞,学习了。   来源: 欲千北 于 2022-05-26 07:55:16 [档案] [博客] [转至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19 次 (794 bytes) 字体:调大/重置/调小 | 加入书签 | 打印 | 所有跟帖 | 加跟贴 | 当前最热讨论主题 | 编辑 | 删除 回答: 答案就是我下面说的,食物草药运用于人体后的身体反应决定的(过敏反应除外),比如山羊肉是热的,我要吃山羊肉2-3次,牙龈必 由 kai2002 于 2022-05-25 23:22:00

我的看法,中医的寒热温凉包括了两个方面,(1) 正常健康人服用后的味觉和机体的感觉,有些食物吃下去是会有发热,发凉等感觉,故称为热或寒。温、凉大概是指感觉很微弱。(2)服用后对疾病的影响,或让人产生异常反应。如高烧,服用后降温,药性为凉或寒。用后有炎症,如 kai2002 和吃与活指出的,即为热。

因此寒热温凉是一个粗糙的概念,时常因人而异,但有时很有用,尤其是上面(2)得出的寒热性状。发高烧,不宜用热性,宜用凉寒药物。应该把上述的(1)和 (2)区分开来,用不同的术语表达。

谢谢所有发言探讨的网友,特别感谢 kai2002 和吃与活。

e
ephd
这是你说的,我可没有这么说
T
TBz
早就知道是这个结果

你一认真追究,TA马上顾左右而言它,不正面回答,扯出很多东西来打马虎眼。

 

 

S
Shubin
见到1篇文章,“建国后的三次中药验药”,还有 一部书,《中医与盲法:古代中医的验药》。链接在里面

https://zhuanlan.zhihu.com/p/375955679

https://zhuanlan.zhihu.com/p/373719425

 

 

S
Shubin
又看到一篇文章,“中医「人体实验」简史”,介绍了1996年日本人委托张伯礼做关木通毒性的研究,包括人体实验。链接在里面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7490785

S
Shubin
呵呵,那我就设计一个实验,以博行家一笑。具体的看里面

志愿者男女各10人,第一天不吃任何东西。第二天进行实验。

中芹西芹,各200磅,分别榨成汁。保持在室温。

羊肉100磅,煮成浓汤,不加任何调料。保持在室温。

志愿者男女各5人先喝中芹汁1杯,每15分钟量一次体温,口述感觉。2小时后再喝西芹汁1杯,每15分钟量一次体温,口述感觉。2小时后再喝羊肉汤1杯,每15分钟量一次体温,口述感觉。6小时内量体温24次,口述身体的感觉24次。

志愿者男女各5人先喝西芹汁1杯,每15分钟量一次体温,口述感觉。2小时后再喝中芹汁1杯,每15分钟量一次体温,口述感觉。2小时后再喝羊肉汤1杯,每15分钟量一次体温,口述感觉。6小时内量体温24次,口述身体的感觉24次。

k
kai2002
不会是什么病一天就能好。我牙龈肿一个大包,用抗生素的话也得好几天,中药三天解决算快的,每天都好一点,不是三天后突然好转
S
Shubin
现代科学对人体经络无法探测也无法解释,但是并不影响欧美等国的人相信针灸,而且在美国可以走Medicare。
欲千北
你大概对情况了解不够。西医近几十年来,这方面进步很大。哪些蔬菜容易引发炎症,哪些可以抑制,比中医详细多了。

比如西红柿容易促进炎症,就是西医的研究结果。植物/食物抗氧化活性的研究更是如此。你自己去看文献吧。

欲千北
看来你应该去了解一下西医在针刺机理研究中的巨大进步。在针灸机理研究领域,中国不再领先。欣慰的是,很多

领军人物是华裔,是不受经典中医理论束缚的华裔。

p
pickshell
还有上面你提到的蔬菜,既然你认为那些很先进很详细那就信那些去好了,那就远离中医别老纠缠不放。
f
fuz
敲门砖、垫脚石
f
fuz
这肯定不灵。在临试方案中,第一步就是受试者筛选,尽可能选出同质的,方便以后观察比较
e
ephd
告诉你一点心得

之前见胃病只治疗脾胃,都颇有效果,但是久了却发现,大概率这个胃病治不掉,多多少少会留尾巴,吃上药就好,不吃过一阵子会有点小毛病留下来。

近10年,治胃病几乎必同治肝胆,没有柴胡症也加柴胡黄芩,或者柴胡白芍,效果好,大部分都能把病给治掉,不留尾巴。

近5年终于明白为什么这么用药,胃病多有胸廓歪斜,或者是胸廓歪为主症,或者是因为纵轴带歪了肚子导致问题,前者超过8成,后者占不足两成。

近两年,想明白了,手感也好了,用药越来越少,知道病哪里来的,针和手就可以治疗胃病。

发炎疼痛的毛病,是可以做到一把就让它只肿不痛

T
TBz
千北兄是认真的人

你若示他确凿证据,他咔嚓一下马上救会信中医的,而且信得实在,信得通透。

 

f
fuz
认真与固执是两码事儿。俺一向鄙视“双”标
p
pickshell
94。 真“认真”就去读书。既然不信都给定为玄和巫了,还没完没了假惺惺“请教”请问“干嘛?
T
TBz
你不能让他先信了然后膜拜式地学习。要带着问题学,我是深有体会的。

https://bbs.wenxuecity.com/health/660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