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道可道非常道接个下句,你选啥?

s
stonebench
楼主 (文学峸)

A. 道可道非常道,不许道。

B。道可道非常道,必须道。

C。道可道非常道,爱道不道。

 

这个不好理解,换一个:画饼不能充饥。所以,

A. 不许画。

B。必须画。

C。爱画不画。

 

驴兄贴中转述的维特根斯坦与罗素在语言哲学上的困境,就是非要寻找画饼与真饼之间的固定联系。而且,他们假设这种联系必须存在。所以,哲学家的任务就是B。如果实现不了,那么就是A。

这是把语言神圣化了。

以非黑即白的逻辑。

而语言,并没有神圣到成为神(真实存在)的庙堂的程度。

老子并不神圣化语言。他明明白白地说:语言能说出来的,都不对。所以我也不想说,但你非要我说,我就说一说,又有何妨?

是的。有何妨呢?

每个人都会变回一抔黄土,所以要活还是不要活?这个问题荒谬不?

孩子喜欢听神话,俺就讲个神话,等于俺相信神话吗?

罗素维特根斯坦的困扰,就在于坚信说出来的一定指向真实;如果不指,那就不要说。

这不过是逻辑至上论的问题,不是老子的问题。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给道可道非常道接个下句,你选啥? 转一篇比较清晰的维特根斯坦哲学简介并简评之 老子的一二三与数学的一二三 宜乎中国没有“哲学”论 石头与姚老先生的对话录(二)
s
snowandlotus
还可以有别的选项,

D。道可道非常道,该道则道

E。道可道非常道,能道则道

F。道可道非常道,可道则道

G。道可道非常道,适时而道

H。道可道非常道,择境而道

金笔
这要看你断句在哪里了。总之就是捣糨糊。没有物质基础,也没有清晰的概念定理
s
stonebench
这是中国哲学超脱的地方:它从来就不寻求建立语言与真实的关系,相反,倒是一直教人摆脱语言的束缚。

用啥来教,当然主要还是用语言。

以楔出楔是也。

花菜
瞎猜一下:他们是试图用逻辑来精准抽象的描述这个世界吧,就如数学物理里面找到通用的公式

不过身在世界中,肯定被局限。老子是超脱于世界之外,看的格局更大更精准:)

花菜
我们除了老庄,还有什么哲学?
未完的歌
看看黎鸣的断句

这样断句。道可,道非,常道。

唉,所以啊,中国文字,语义不清,都在瞎猜,老子要被你这些瞎解释气糊涂的。。。

 

有言
一声吼,懂了吗?-:)
一灯可除千年暗
很多

百家争鸣中的很多都是,不过幸运的是,中国很早就择出儒道,使后人不用徒费时光去了解去选择,不像近代现代的西方哲学一样,简直是人类文明的负担。

s
stonebench
赞。

油管高手。

s
stonebench
驴兄的“节操碎了一地”的前提就是A。

思路是:不可说,就一定不能说,说了就一定是悖论。

但老子是C。不可说,但是随便说,反正说了也不是。流氓吧?

其实不流氓。

不可说,又大说特说,其目的不是通过大说特说来达到真实,而是通过大说特说来指个方向。

地图不是目的地,看地图到不了目的地,但有张地图,走起来会方便一些。

而这个“走”,就不是语言了。

 

 

未完的歌
我前段时间在走廊与喜欢讲道德经的陶陶三聊过此人,很多年前在别的网站也聊过此人。
s
stonebench
伸出自己的手来看,都不能看到全部(正反面),别说涉及复杂因素的语言了。
T
ThornBird999
中文用来捣糨糊最好用,就如你那一系列的“道可道......”,我一看题目就已经晕了,怎么还可能找到答案?
S
Shubin
我给接个下句:道可道非常道,道之非道。
S
Shubin
帛书版老子:道可道也,非恒道也。所以黎鸣的断句不妥。他解释的道可,道非,常道,在《道德经》里并没有进一步阐述。
s
stonebench
正解:)
未完的歌
最常见的是王弼本,后来有了马王堆的帛书本,再后来出土了竹简本。竹简本应该是最早的了。

 王弼本与帛书本出入不大,竹简本与王弼本与帛书本出入差别就比较多了。

再往前,老子的原话是什么呢,谁也不知道。。。

未完的歌
人云亦云 呵呵
s
stonebench
俺的建议是:学点儿分析哲学,提高一下抗捣系数

s
stonebench
或者是:可道非道:)
花菜
那都是萌芽,没什么发展,甚至道家都越来越不景气。我们的文化缺乏反思的精神,譬如石凳的文明骄傲,譬如现在的我们的国际政策

没有反思就没有力量反弹,骄傲下面其实是底气不足,还有莫名其妙的对立情绪

一灯可除千年暗
我不认为缺乏反思精神
S
Shubin
假设道德经是从 ”无名万物之始“开头,那么黎鸣讲的就完全无根据了。其实对王侯来说,最前面的十几个字用处不大。
s
stonebench
文化就文化,跟俺没关系。俺爱馒头也爱面包。俺说馒头嚼劲好不等于说面包松软不是优点。
未完的歌
“无名万物之始”,你的理解是如何断句的?
S
Shubin
我倾向帛书本。”无,名万物之始也“。 请歌兄指教。
S
Shubin
各讲一面,各有各的理。 : )
未完的歌
我喜欢,无名 万物之始也。 有名 万物之母。的非主流断句。再进一步说,

黎鸣的第一句的断句,我觉得不错。但他的解释,跟我理解的不一样。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 天地之始。有名 万物之母。

如果这样断句,那么就是道分可认识的道,不可认识的道和(常,一般?)的道。

与此相对,概念(名)分可描述,不可描述和(常,一般?)概念。

天地之始,没有概念(无名),有了概念(有名),万物开始。

这个其实跟老维跟康德的一些说法是一致的,特别是有名无名。。。

S
Shubin
觉得歌兄讲的有自己的道理。我的理解,老子喜欢相对和比较。例如,有与无,虚与实。另外,《道德经》

是一个整体,各章的内容之间有一定的联系,而且与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分不开。具体到字,词,句,章,都应该相互呼应。例如,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无之相生也。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未完的歌
主要是如果这么断,“无 名天地之始。有 名万物之母”,名这个字就显得多余了而无意义了。再进一步的说

比如这几天大家提到的老维,

“世界是事实而非物的总和”,这里所谓的“事实”其实就是我们语言对“物”的属性变化描述而已,

这个跟老子说的“无名 天地之始。有名 万物之母”是一致的,我们描述(有名)了”物“,万物开始。

 

F
FollowNature
道不可道,可道非常道
S
Shubin
"名" 这个字在《道德经》里出现过多次,估计在此句里不会给搞错。另外,名在春秋时的意思,恐怕与现代人理解的意思,有所不

同,应该不是简单的一个称呼而已。觉得此处老子是在定义 天地之始 和 万物之母,或者说,是在建立“无”和“有”这2个概念。后面还有相关的,“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老维的书我没读过,没有发言权。

未完的歌
我跟陶陶三也在聊到这个,在那个楼的回贴里。供参考。

https://bbs.wenxuecity.com/culture/565663.html

S
Shubin
谢谢提供的链接。我已经在那边回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