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是聊,主要是一些相关知识的整理。
《道德经》有3个版本,通行本、帛书本和楚简本。通行本是王弼注本,道德经最常用版本。
帛书本1973出土于长沙马王堆汉墓,跟通行本差不多,但是缺字很多,也有很多通假字。现在通常人们喜欢通行本与帛书本一起对照看。
楚简本1993年出土于湖北荆门郭店的楚墓,比帛书本更早,断篇残简比较多。不仅内容只有现在的三分之一,而且内容本身与通行本、帛书本差别也很大,很多意思完全不同。
那么,哪一个版本才是老子的真正版本呢? https://www.163.com/dy/article/FV2IREC705149IAT.html
根据上面这篇文章,司马迁笔下的道德经作者有3人,老子,楚人老莱子和周太史儋,道德经的作者扑朔迷离。
他认为楚简版道德经的作者是老子,帛书版道德经的作者应该是周太史儋。周太史儋在老子道德经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变化进行了篡改与扩充,“骑牛西去”的不是老子而是周太史儋,关令尹喜得到的应是帛书版道德经。
“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彊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自孔子死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遗憾的是,最早的据说最有可能是老子写的楚简版,没有大家分析来分析去的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也许是因为残缺,也是这本身就不是老子说的,而是周太史儋加上的。。。
道德经最经典的注本是《老子河上公章句》和王弼《道德真经注》。王弼是三国时期的,他的注本偏哲学。《老子河上公章句》成书据说比王弼还要早,道家人特喜欢。
读道德经,最有趣的是断句。断句不同,解读就不同。比如用王弼的修订版来说第一章,有下面几种断句法,于是产生了各种解释。
我个人比较喜欢断句2,走廊道德经大拿陶兄,倾向那个断句?
断句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断句2: 道可 道非 常道。名可 名非 常名。(帛书本因为有“也”字,所以这个断句有问题,但谁知道帛书本是不是老子原话那。。)
此句,是不是能与维特根斯坦的金句 “凡是能够说的都能够说清楚;凡是不能说的必须保持沉默”找到心灵相通的对应?:)
断句1: 无 名天地之始;有 名万物之母。 断句2: 无名 天地之始;有名 万物之母
此句,是不是能与维特根斯坦的金句 “世界是事实而非物的总和”找到心灵相通的对应?:)
断句1: 故常无 欲以观其妙;常有 欲以观其徼 断句2: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衆妙之门。
此两者,如果按断句1,多半是指有和无。如果按照断句2,很有可能说无欲与有欲,同出与心。。
事情都是要与时俱进的,所以,不立文字,口授心传比较好~~~嘻嘻嘻~~~
就像以前的广播体操,有没有考虑到现在的低头族,应该多注重颈部的运动呢?当然,现在也没人做了~~~或者也有了与时俱进的版本~~~ :)
就是“道可道,非常道”。
为什么呢?
一个大道至简,无非是老子从自然引申出的一些道理,看似玄妙,实则简单。扣字眼,则是我说的只见树木甚至树叶,融会贯通整个大道思想,才是森林。整个森林如此,一片树叶,何足道哉。
其次,两千多年来,道德经注解多如牛毛,从皇帝到文豪,太多人研究、穿越、分享道德经。为何不相信99.9%人的智慧,一定觉得那0.1%是可能对的呢?虽然某一个皇帝、大文豪不见得有真材实料,但那么多加在一起,还是有“众智”的。:-)
最后,这个断句非常简单,古人用“之乎者也”,客观上提供了断句方式。“道可道也非恒道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徼”,看到那几个“也”字,无需逗号,就知道在那里断句。
至于版本,除了通行本,出土的有甲乙帛书、郭店楚简和北大汉简。大致可以对照。对照也可看出,古人因为没有印刷术,都是抄写,抄写常有错字、通假字、借用字。王弼注道德经,是通行本,此通行本,又来自河上公注。河上公注,是汉文帝颁布发行的全国教材。通行本,有些字句不一样,除了避刘邦、刘恒的讳,还可能删繁就简,砍掉了好多之乎者也,换了一些近同义词,照顾了当时的文字习惯。
汉有汉文帝,唐有唐玄宗,宋有宋徽宗,明有明太祖,清有有清世祖,通过他们的注解(汉文帝沿用河上公注)和推广,道德经五千言要旨,没怎么大得变过。后世的出土抄本,不过用来做一些研究、佐证罢了。
道德经是我们中国人的宝贝,不要丢弃。:-)
比如第二句。
㈠学界的主流阵营断句为: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支持者有:
王安石《王安石老子注辑本》(首创) 司马光《道德真经论》 苏辙《老子解》 俞樾《诸子平议
》
㈡学界的非主流阵营断句为: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河上公《河上公章句》 王弼《老子注》
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 朱熹《朱子语类》
第三句也分成两派,到底是无和有,还是无欲何有欲呢?
老子经常重复说话,换着方式说,打不同的比方说。
“道常无名”,“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道隐无名”。不可能是“道常无,名”等等。无名,在道德经里,就是一个词。
同样,
“常使民无知无欲”,“常无欲,可名于小”,“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我无欲而民自朴”。
无名、无欲、无为,这些概念,在老子这里,是一脉相承的。指的都是大道的特征,或者干脆看做大道的代名词。
那最后一句,此两者,是那两者? 是无和有,还是无欲和有欲?
“此两者”,通过是接前面的“故”开始。
指的是大道一体,无论无欲、有欲之分,妙还是徼,不过是大道的本质和表象。都是一回事儿。只有道。
不可能是无和有。无和有,在道德经中,更多是类似一个空瓶子,瓶子壁是有,瓶子内是无,整个瓶子是有,瓶子之外的虚空又是无。
老子无非从自然推理,从这个角度想,就轻松了。如果非要从神仙方术、炼丹炼气等来想,就会特别玄。:-)
那句话的主语如果是大道,用“无”,无不可。虽然,“常无”,“常有”,听上去有点怪异。
主语是人,那么“无欲”、“有欲”,更通顺。
道,在人身的体现为性,即本性。性与欲相对。不是我们今天讲的“性欲”哈。:-)古人一字一词。今天的性欲,只是古人“欲”之一种。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这里的“无欲”,即性,回到自然本性,返璞归真之态,譬如水不再搅动,变得清静、清澈,可映照万物。
好了,这个话题我们已经探讨蛮久,不多说了。未完兄挺棒,真地仔细思考品读了很多,棒棒哒。
没有那一眼,就等时间再过滤过滤,孰真孰假就清楚了。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译文:道可以有指导作用,但我们了解到的道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可以给事物起名字,但这个名字的定义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有一种理解,把第二个道当成说,似不妥。第一个道是名词,第二个道是名词的动词化,两个道是同一个意思。直译就是道路可以当作道路用。另外,在《道德经》成文的时候,道还没有说的意思。
我给儿子取了一个名字,但我儿子是一直变化的。从开始那个把尿撒到我脸上的婴儿,到可爱的小孩,到叛逆的少年,到成熟的青年,他的形态思想一直在变,但还是那个名字。
原文: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译文:无名是天地之始的状态,起了名字了就产生了我们知道的万物。
原文: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译文:所以,一般来说,在无名的状态用来观察事物的奥秘,在有名的状态用来观察事物的规范,有例可循。
原文: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无名和有名这两个状态出之于同一个东西但名称不同,那个东西叫未知状态(玄,不明状态)。从一个未知状态到另外一个未知状态,层层递进,是通向所有奥秘的途径。
这个理解挺不错的。
我们理解相同。天地之始,没有概念(无名),有了概念(有名),万物开始。与维特根斯坦的著名金句“世界是事实而非物的总和”类似。这里所谓的“事实”其实就是我们语言对“物”的属性变化描述而已。
我的理解是“无欲”状态下看“无名”的奥秘,有欲的状态下看事物的规范用规范,“欲”其实是需求。而没有“欲”可以看到无名”的奥秘
此两者,到底指是“无名”和“有名”,还是“无欲”和“有欲”,还是“无”和“有”?
我倾向于“无欲”和“有欲”。不过感觉“无名”和“有名”更玄妙。。
我很难理解有欲和无欲同出而异名,并且叫作玄。
本质和现象可以是事物的不同方面。
断句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断句1: 无 名天地之始;有 名万物之母。 断句2: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觉得断句既要看本句本章,也要纵观全文,最好能从头至尾全部贯通,即使达不到丝丝入扣,也要环环相连。
我是从道家修炼的角度来理解的。无,是处于天地层面之上,属于先天。天地之始和万物之母,分别对应“无”和“有”这2个概念。与后面的“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是一致的。 观妙,必须无思无欲,而且要常常处于此状态才行。
王弼注本: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凡有皆始於無,故未形無名之時則為萬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時,則長之育之,亭之毒之,為其母也。言道以無形無名始成萬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玄之又玄也。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妙者微之極也,萬物始於微而後成,始於無而後生。故常無欲空虛,可以觀其始物之妙。
* 按:永樂大典此句上無故字。
常有欲,以觀其徼。
徼,歸終也。凡有之為利,必以無為用。欲之所本,適道而後濟。故常有欲,可以觀其終物之徼也。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兩者,始與母也*。同出者,同出於玄也。異名,所施不可同也。在首則謂之始,在終則謂之母。玄者,冥也,默然無有也。始母之所出也,不可得而名,故不可言,同名曰玄。而言謂之玄者,取於不可得而謂之然也。謂之然則不可以定乎一玄而已,則是名則失之遠矣*。故曰「玄之又玄」也。眾妙皆從同而出,故曰「眾妙之門」也。
* 案:《永樂大典》母作「無」,誤。
* 案:此二句疑有脫誤。
=======================
《老子河上公章句》注本
道可道,
謂經、術、政、教之道也。
非常道。
非自然長生之道也,常道當以無為養神,無事安民,含光藏暉,滅跡匿端,不可稱道。
名可名,
謂富貴尊榮,高世之名也。
非常名。
非自然常在之名也。常名愛如嬰兒之未言,雞子之未分,明珠在蚌中,美玉處石間,內雖昭昭,外如愚頑。
無名天地之始,
無名者,謂道。道無形,故不可名也,始者,道本也。吐氣布化,出於虛無,為天地本始也。
有名萬物之母。
有名謂天地。天地有形位,陰陽有柔剛,是其有名也。萬物母者,天地含氣生萬物,長大成熟,如母之養子。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妙,要也。人常能無欲,則可以觀道之要。要,謂一也。
徼,歸也。常有欲之人可以觀世俗之所歸趣也。
○ 徼,音叫,又古吊反,即竅字。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
兩者,謂有欲無欲也。同出者,同出人心也。而異名者,所名各異也。名無欲者長存,名有欲者亡身也。
同謂之玄,
玄,天也。言有欲之人與無欲之人,同受氣於天。
玄之又玄,
天中復有天也。稟氣有厚薄,得中和滋液,則生聖賢;得錯亂污辱,則生貪淫也。
眾妙之門。
能知天中復有天,稟氣有厚薄,除情去欲守中和,是謂知道要之門戶也。
https://zhuanlan.zhihu.com/p/53287869
原文的逻辑大致是,A产生B1和B2,B1和B2只是名字不同,其实都可以叫B3。
他的解读,A是人心,产生无欲(B1)和有欲(B2),其实都可以叫天(B3)。
这里,B1和B2并不是一回事,也很难与B3挂上勾,而且原文是A也指向B3,而这里的指向是相反的,天影响人心。
我说的版本是道德经的原文。
很多年前,我就读过一个注本,陈鼓应的。
搞道家修炼的比较重视文始道版的道德经。
李零先生有一本书,人往低处走——《老子》天下第一,虽然不是详注,但有些观点比较可取。
结果禅师老远见着女子上山就先躲起来了
没钱,命中注定也。有钱,白日做梦也。故没钱,要盗。有钱,要盗。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盗之门。
说是聊,主要是一些相关知识的整理。
《道德经》有3个版本,通行本、帛书本和楚简本。通行本是王弼注本,道德经最常用版本。
帛书本1973出土于长沙马王堆汉墓,跟通行本差不多,但是缺字很多,也有很多通假字。现在通常人们喜欢通行本与帛书本一起对照看。
楚简本1993年出土于湖北荆门郭店的楚墓,比帛书本更早,断篇残简比较多。不仅内容只有现在的三分之一,而且内容本身与通行本、帛书本差别也很大,很多意思完全不同。
那么,哪一个版本才是老子的真正版本呢?
https://www.163.com/dy/article/FV2IREC705149IAT.html
根据上面这篇文章,司马迁笔下的道德经作者有3人,老子,楚人老莱子和周太史儋,道德经的作者扑朔迷离。
他认为楚简版道德经的作者是老子,帛书版道德经的作者应该是周太史儋。周太史儋在老子道德经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变化进行了篡改与扩充,“骑牛西去”的不是老子而是周太史儋,关令尹喜得到的应是帛书版道德经。
“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彊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自孔子死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遗憾的是,最早的据说最有可能是老子写的楚简版,没有大家分析来分析去的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也许是因为残缺,也是这本身就不是老子说的,而是周太史儋加上的。。。
道德经最经典的注本是《老子河上公章句》和王弼《道德真经注》。王弼是三国时期的,他的注本偏哲学。《老子河上公章句》成书据说比王弼还要早,道家人特喜欢。
读道德经,最有趣的是断句。断句不同,解读就不同。比如用王弼的修订版来说第一章,有下面几种断句法,于是产生了各种解释。
我个人比较喜欢断句2,走廊道德经大拿陶兄,倾向那个断句?
断句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断句2: 道可 道非 常道。名可 名非 常名。(帛书本因为有“也”字,所以这个断句有问题,但谁知道帛书本是不是老子原话那。。)
此句,是不是能与维特根斯坦的金句 “凡是能够说的都能够说清楚;凡是不能说的必须保持沉默”找到心灵相通的对应?:)
断句1: 无 名天地之始;有 名万物之母。
断句2: 无名 天地之始;有名 万物之母
此句,是不是能与维特根斯坦的金句 “世界是事实而非物的总和”找到心灵相通的对应?:)
断句1: 故常无 欲以观其妙;常有 欲以观其徼
断句2: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衆妙之门。
此两者,如果按断句1,多半是指有和无。如果按照断句2,很有可能说无欲与有欲,同出与心。。
事情都是要与时俱进的,所以,不立文字,口授心传比较好~~~嘻嘻嘻~~~
就像以前的广播体操,有没有考虑到现在的低头族,应该多注重颈部的运动呢?当然,现在也没人做了~~~或者也有了与时俱进的版本~~~ :)
就是“道可道,非常道”。
为什么呢?
一个大道至简,无非是老子从自然引申出的一些道理,看似玄妙,实则简单。扣字眼,则是我说的只见树木甚至树叶,融会贯通整个大道思想,才是森林。整个森林如此,一片树叶,何足道哉。
其次,两千多年来,道德经注解多如牛毛,从皇帝到文豪,太多人研究、穿越、分享道德经。为何不相信99.9%人的智慧,一定觉得那0.1%是可能对的呢?虽然某一个皇帝、大文豪不见得有真材实料,但那么多加在一起,还是有“众智”的。:-)
最后,这个断句非常简单,古人用“之乎者也”,客观上提供了断句方式。“道可道也非恒道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徼”,看到那几个“也”字,无需逗号,就知道在那里断句。
至于版本,除了通行本,出土的有甲乙帛书、郭店楚简和北大汉简。大致可以对照。对照也可看出,古人因为没有印刷术,都是抄写,抄写常有错字、通假字、借用字。王弼注道德经,是通行本,此通行本,又来自河上公注。河上公注,是汉文帝颁布发行的全国教材。通行本,有些字句不一样,除了避刘邦、刘恒的讳,还可能删繁就简,砍掉了好多之乎者也,换了一些近同义词,照顾了当时的文字习惯。
汉有汉文帝,唐有唐玄宗,宋有宋徽宗,明有明太祖,清有有清世祖,通过他们的注解(汉文帝沿用河上公注)和推广,道德经五千言要旨,没怎么大得变过。后世的出土抄本,不过用来做一些研究、佐证罢了。
道德经是我们中国人的宝贝,不要丢弃。:-)
比如第二句。
㈠学界的主流阵营断句为:
支持者有:
㈡学界的非主流阵营断句为:
支持者有:
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
朱熹《朱子语类》
第三句也分成两派,到底是无和有,还是无欲何有欲呢?
断句1: 故常无 欲以观其妙;常有 欲以观其徼
断句2: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老子经常重复说话,换着方式说,打不同的比方说。
“道常无名”,“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道隐无名”。不可能是“道常无,名”等等。无名,在道德经里,就是一个词。
同样,
“常使民无知无欲”,“常无欲,可名于小”,“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我无欲而民自朴”。
无名、无欲、无为,这些概念,在老子这里,是一脉相承的。指的都是大道的特征,或者干脆看做大道的代名词。
那最后一句,此两者,是那两者? 是无和有,还是无欲和有欲?
“此两者”,通过是接前面的“故”开始。
指的是大道一体,无论无欲、有欲之分,妙还是徼,不过是大道的本质和表象。都是一回事儿。只有道。
不可能是无和有。无和有,在道德经中,更多是类似一个空瓶子,瓶子壁是有,瓶子内是无,整个瓶子是有,瓶子之外的虚空又是无。
老子无非从自然推理,从这个角度想,就轻松了。如果非要从神仙方术、炼丹炼气等来想,就会特别玄。:-)
那句话的主语如果是大道,用“无”,无不可。虽然,“常无”,“常有”,听上去有点怪异。
主语是人,那么“无欲”、“有欲”,更通顺。
道,在人身的体现为性,即本性。性与欲相对。不是我们今天讲的“性欲”哈。:-)古人一字一词。今天的性欲,只是古人“欲”之一种。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这里的“无欲”,即性,回到自然本性,返璞归真之态,譬如水不再搅动,变得清静、清澈,可映照万物。
好了,这个话题我们已经探讨蛮久,不多说了。未完兄挺棒,真地仔细思考品读了很多,棒棒哒。
没有那一眼,就等时间再过滤过滤,孰真孰假就清楚了。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译文:道可以有指导作用,但我们了解到的道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可以给事物起名字,但这个名字的定义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有一种理解,把第二个道当成说,似不妥。第一个道是名词,第二个道是名词的动词化,两个道是同一个意思。直译就是道路可以当作道路用。另外,在《道德经》成文的时候,道还没有说的意思。
我给儿子取了一个名字,但我儿子是一直变化的。从开始那个把尿撒到我脸上的婴儿,到可爱的小孩,到叛逆的少年,到成熟的青年,他的形态思想一直在变,但还是那个名字。
原文: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译文:无名是天地之始的状态,起了名字了就产生了我们知道的万物。
原文: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译文:所以,一般来说,在无名的状态用来观察事物的奥秘,在有名的状态用来观察事物的规范,有例可循。
原文: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无名和有名这两个状态出之于同一个东西但名称不同,那个东西叫未知状态(玄,不明状态)。从一个未知状态到另外一个未知状态,层层递进,是通向所有奥秘的途径。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译文:道可以有指导作用,但我们了解到的道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可以给事物起名字,但这个名字的定义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有一种理解,把第二个道当成说,似不妥。第一个道是名词,第二个道是名词的动词化,两个道是同一个意思。直译就是道路可以当作道路用。另外,在《道德经》成文的时候,道还没有说的意思。
我给儿子取了一个名字,但我儿子是一直变化的。从开始那个把尿撒到我脸上的婴儿,到可爱的小孩,到叛逆的少年,到成熟的青年,他的形态思想一直在变,但还是那个名字。
原文: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译文:无名是天地之始的状态,起了名字了就产生了我们知道的万物。
原文: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译文:所以,一般来说,在无名的状态用来观察事物的奥秘,在有名的状态用来观察事物的规范,有例可循。
原文: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无名和有名这两个状态出之于同一个东西但名称不同,那个东西叫未知状态(玄,不明状态)。从一个未知状态到另外一个未知状态,层层递进,是通向所有奥秘的途径。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译文:道可以有指导作用,但我们了解到的道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可以给事物起名字,但这个名字的定义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有一种理解,把第二个道当成说,似不妥。第一个道是名词,第二个道是名词的动词化,两个道是同一个意思。直译就是道路可以当作道路用。另外,在《道德经》成文的时候,道还没有说的意思。
我给儿子取了一个名字,但我儿子是一直变化的。从开始那个把尿撒到我脸上的婴儿,到可爱的小孩,到叛逆的少年,到成熟的青年,他的形态思想一直在变,但还是那个名字。
这个理解挺不错的。
原文: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译文:无名是天地之始的状态,起了名字了就产生了我们知道的万物。
我们理解相同。天地之始,没有概念(无名),有了概念(有名),万物开始。与维特根斯坦的著名金句“世界是事实而非物的总和”类似。这里所谓的“事实”其实就是我们语言对“物”的属性变化描述而已。
原文: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译文:所以,一般来说,在无名的状态用来观察事物的奥秘,在有名的状态用来观察事物的规范,有例可循。
我的理解是“无欲”状态下看“无名”的奥秘,有欲的状态下看事物的规范用规范,“欲”其实是需求。而没有“欲”可以看到无名”的奥秘
原文: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无名和有名这两个状态出之于同一个东西但名称不同,那个东西叫未知状态(玄,不明状态)。从一个未知状态到另外一个未知状态,层层递进,是通向所有奥秘的途径。
此两者,到底指是“无名”和“有名”,还是“无欲”和“有欲”,还是“无”和“有”?
我倾向于“无欲”和“有欲”。不过感觉“无名”和“有名”更玄妙。。
我很难理解有欲和无欲同出而异名,并且叫作玄。
本质和现象可以是事物的不同方面。
断句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断句1: 无 名天地之始;有 名万物之母。
断句2: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觉得断句既要看本句本章,也要纵观全文,最好能从头至尾全部贯通,即使达不到丝丝入扣,也要环环相连。
我是从道家修炼的角度来理解的。无,是处于天地层面之上,属于先天。天地之始和万物之母,分别对应“无”和“有”这2个概念。与后面的“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是一致的。 观妙,必须无思无欲,而且要常常处于此状态才行。
王弼注本: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凡有皆始於無,故未形無名之時則為萬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時,則長之育之,亭之毒之,為其母也。言道以無形無名始成萬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玄之又玄也。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妙者微之極也,萬物始於微而後成,始於無而後生。故常無欲空虛,可以觀其始物之妙。
* 按:永樂大典此句上無故字。
常有欲,以觀其徼。
徼,歸終也。凡有之為利,必以無為用。欲之所本,適道而後濟。故常有欲,可以觀其終物之徼也。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兩者,始與母也*。同出者,同出於玄也。異名,所施不可同也。在首則謂之始,在終則謂之母。玄者,冥也,默然無有也。始母之所出也,不可得而名,故不可言,同名曰玄。而言謂之玄者,取於不可得而謂之然也。謂之然則不可以定乎一玄而已,則是名則失之遠矣*。故曰「玄之又玄」也。眾妙皆從同而出,故曰「眾妙之門」也。
* 案:《永樂大典》母作「無」,誤。
* 案:此二句疑有脫誤。
=======================
《老子河上公章句》注本
道可道,
謂經、術、政、教之道也。
非常道。
非自然長生之道也,常道當以無為養神,無事安民,含光藏暉,滅跡匿端,不可稱道。
名可名,
謂富貴尊榮,高世之名也。
非常名。
非自然常在之名也。常名愛如嬰兒之未言,雞子之未分,明珠在蚌中,美玉處石間,內雖昭昭,外如愚頑。
無名天地之始,
無名者,謂道。道無形,故不可名也,始者,道本也。吐氣布化,出於虛無,為天地本始也。
有名萬物之母。
有名謂天地。天地有形位,陰陽有柔剛,是其有名也。萬物母者,天地含氣生萬物,長大成熟,如母之養子。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妙,要也。人常能無欲,則可以觀道之要。要,謂一也。
常有欲,以觀其徼。
徼,歸也。常有欲之人可以觀世俗之所歸趣也。
○ 徼,音叫,又古吊反,即竅字。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
兩者,謂有欲無欲也。同出者,同出人心也。而異名者,所名各異也。名無欲者長存,名有欲者亡身也。
同謂之玄,
玄,天也。言有欲之人與無欲之人,同受氣於天。
玄之又玄,
天中復有天也。稟氣有厚薄,得中和滋液,則生聖賢;得錯亂污辱,則生貪淫也。
眾妙之門。
能知天中復有天,稟氣有厚薄,除情去欲守中和,是謂知道要之門戶也。
https://zhuanlan.zhihu.com/p/53287869
原文的逻辑大致是,A产生B1和B2,B1和B2只是名字不同,其实都可以叫B3。
他的解读,A是人心,产生无欲(B1)和有欲(B2),其实都可以叫天(B3)。
这里,B1和B2并不是一回事,也很难与B3挂上勾,而且原文是A也指向B3,而这里的指向是相反的,天影响人心。
我说的版本是道德经的原文。
很多年前,我就读过一个注本,陈鼓应的。
搞道家修炼的比较重视文始道版的道德经。
李零先生有一本书,人往低处走——《老子》天下第一,虽然不是详注,但有些观点比较可取。
结果禅师老远见着女子上山就先躲起来了
没钱,命中注定也。有钱,白日做梦也。故没钱,要盗。有钱,要盗。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盗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