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白无情 发表的:说实话,可能我比较特别,我看了曾巩的文章,很喜欢,朴实无华,言语精炼,不鸡汤不刻意煽情,满满的为百姓干实事出良策的干货
引用 @流水2号 发表的: 至少北宋官方文件是这么说的。不然为什么说改革失败了。
引用 @梦世繁华 发表的:从认知上讲的话,司马光都比王安石强。司马光的【天下财有定数,不在官则在民】比王安石的【民不加赋而国用自足】强到天上去了。免役法变成交钱不免役,青苗法变成新税种,王安石口号喊的再响亮,结果是国家五等户数量不断上升。
引用 @longman178 发表的:嗯,我看批评王安石的也主要是与民争利,确实是财有定数的情况下的措施,并没有创造出财富增量。
引用 @骏马黄金勒 发表的:政治家论迹不论心,王安石实际就是能力不行,不讲策略刚愎自用,用人不当戕害民生, 人说宋亡开端于熙宁变法,并非没有道理。
引用 @我仿佛有点帅 发表的: 苏轼都认可的,一大堆网友不认可
引用 @暂别 发表的: 你管司马光那叫拨乱反正?????
引用 @7____24 发表的: 欧阳修被低估了,二十四史里有两本都是他写的
引用 @足球篮球控 发表的: 连司马光这种阻碍社会进步的顽固保守派你都能吹,妙啊
引用 @宁城吴彦祖 发表的: 别羡慕,现在还有这传统的话你可能娶不上老婆了🐶
引用 @尘心晨晓 发表的: 封建时代谁掌握话语权?地主阶级,信谁也不信大地主代言人司马光
引用 @MrAndyLaw 发表的: 论能力苏轼,论资历韩愈
引用 @阿布都和沙拉木 发表的: 我的意思是说,王安石的变法是时代的选择,他有一定的成效,也有他不好的地方。你说的太片面了,只抓住了他不好的地方。事实上熙丰变法你不能说他失败了,毕竟在王安石下台后,神宗还是坚持新法。即使有司马光等元佑党人废除,但哲宗,徽宗都是在实行新法。所以说,我觉得王安石没有你说的那么不堪,甚至说他是那个时代里最好的了,难不成真的要像元佑党人一样放任国家不管吗?中国儒家自古以来,不都是要求士子出世,为了国家不惜自己的名,利吗?
引用 @czsm 发表的:王安石的私德没啥好争的,最后两党斗成那样都几乎没人攻击过王安石的私德
引用 @一川红叶 发表的:用司马光这样的,把河湟之地都能送人?北宋政治本来就官僚主义扯不清,不断有人喊要改革,前有范仲淹,后有王安石,这些人都傻了没事搞革新?能糊弄下去你以为谁愿意改革。
引用 @燃烧的脂肪 发表的: 扒灰传说的是欧阳修吧,而且也只是传说,没有实证
引用 @howard浩二 发表的: 所以我一般不承认自己是眉山人,一般我都说自己是乐山人
引用 @akmk 发表的: 我这边说扒灰的是苏轼。。。。
引用 @阿布都和沙拉木 发表的: 真的是看点东西就瞎说
引用 @郭太太的悠闲时光 发表的: 你这个说的,苏轼是很尊重女性的了吧。
引用 @骏马黄金勒 发表的:根本没有苏轼送人小妾这种事,别理这些爱八卦的无知者
引用 @村雨WYL 发表的:说王安石政治能力堪忧的人,智商多少有点堪忧,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还比不过嘴强王者
引用 @骏马黄金勒 发表的:去读点书,去看苏轼是不是真的把小妾送人了,别人说什么都信。没有苏轼几人知道眉山
引用 @虎扑JR0988727824 发表的: 文人的情诗信不得
引用 @郭太太的悠闲时光 发表的: 很可能有苏轼送妾这回事的。不过这个和不尊重女性没有关系。不能用当代道德去绑架古人的。
引用 @太原金城武 发表的: 他负责编撰的,不是他写的🐶
引用 @howard浩二 发表的: 我晓得眉山就不是因为苏东坡,我都是后来才晓得眉山有个苏东坡
引用 @小窝牛 发表的: 司马光是个啥
引用 @fishpixie 发表的: 我觉得元佑党里其实也分,有的就是一点祖宗之法不能变的,比如司马光。有的是主张 循序渐进变法的,兼顾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比如苏轼兄弟。后来还有熙宁党人,更加不堪,毫无原则。 我只是以宰相而论,如果以宰辅去要求王安石,我认为他确实有大问题。跟养花一样,你不去碰它可能它会自生自灭,有可能就维持现状慢慢死掉,如果老是去碰它,就要有谨慎,边做边看,边做边修正。不能是说我提出的主张就必须执行,万一错了可就是猝死了。 另外排除异己,打击不同意见的人,他应该站出来说话的。君子和而不同,应该允许别人说话。 你应该知道郑侠献图的事情,人民都那个情形了,我真的难说他的变法好。只能说他变法的思想是对的,但是变法的方式不对。 没办法位高权重者,一言一行影响太大了,不是舞文弄墨那么简单的。 我最近还买了宋神宗和王安石的书,多从几个角度去看看吧。 不过有一个细节可以注意一下,神宗是真的很勤政的皇帝,但是死后为何只留下了 “神”这个谥号,神的意思是说不清楚,模棱两可。
引用 @骏马黄金勒 发表的:没有。苏轼贬谪或许出于无奈遣散过家伎小妾,但毫无证据证明他把小妾送人。春娘换马是冯梦龙小说《情史类略》里的,此前数百年都不见诸记载,可见为虚诞之事。
引用 @骏马黄金勒 发表的:你去好好看下历史,当时几乎人人都知道要改革,只是如何改观念不同而已,欧阳修苏轼兄弟都有多篇文章提改革,连司马光都一样也提出要改革。把改革当作王安石的个人标签,就是没有认真读书和思考。改革是路径之争,而不是什么阶级利益之争!
引用 @一朵莲花压海棠 发表的:真佩服你这样的,什么都能辩一辩。
引用 @撸拤东契奇 发表的: 王安石自己不言利,但是为朝廷敛财是无所不用其极,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就是敛财。而之所以失败也是因为不得人心,可以说动了所有人的奶酪,除了皇帝,上到朝廷命官,中到地主财阀,下到穷苦百姓,全都被拔了一层毛。 唐宋八大家都是从文学上选出的,而王安石的主业是不折不扣的政治家,我选了王安石,但我最不喜欢的也是王安石。
引用 @流水2号 发表的: 我觉得他最多就是害己,没害人吧?
引用 @骏马黄金勒 发表的:苏轼要是不问本心只求钻营,何致颠沛?不骑墙,不趋附,一腔正直,竞然被你们看不起?连朱熹这个程氏门徒都大赞其人格!
引用 @阿布都和沙拉木 发表的: 可是你的认识是错的啊。财富有定论的理论在历史的发展中认证就是错的。财富是可以经由商业等创造出来的。王安石的理论反而是比较贴合现代的。但确实超脱了时代。 而且你的理论不对的是,宋朝的弊端是土地兼并,你说的这些只是表层问题,内核还是土地兼并和宗室问题,是阶级问题,而不是青苗法和免疫法的问题
引用 @学医救国人 发表的:u1s1也就那样。 李定生母去世,没有任何瓜葛的苏轼跳出来写诗嘲讽尬黑。 后来李定当上丞相,苏轼又没事喜欢写点酸诗就被抓到把柄。 为什么官场被排挤,只能说活该。
引用 @对不起我是大反派 发表的: 司马光咋了呀
引用 @我在半夜捉乌鸦 发表的: 神宗龙驭上宾不久,新法就被司马光尽数废除,待哲宗绍述又和熙丰变法大相径庭,这怎么能算到王安石和变法头上?如此说来,我还可以说向太后误国,不听章惇言,史学评价怎能用如此武断的表达
引用 @骏马黄金勒 发表的:有几本中国哲学史把王安石思想当回事了,韩王苏都被称为思想家,但那只是个赞誉,实际都没有多少创造性的思想,这三人论思想王可能还垫底
引用 @暂别 发表的: 王安石的道德水平那真的太高了,一夫一妻终身不纳妾。苏轼小妾光玩腻送人的都有好几个。
引用 @寂寞长大 发表的: 他也没你说的那么正气吧,污蔑李定不孝,就挺不正气的
引用 @我们一起哈皮 发表的: 要不是学过中哲我还真信了你的邪...王安石那种才叫思想家,大智大勇;苏轼那种文采才敢叫文学家;韩愈说直白点就是中唐康有为,才华出众思想卓绝,但是名大于实,主要是会唱高调
引用 @梦世繁华 发表的:在近现代社会,司马光的这种说法当然是错误的。但是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背景下,司马光的理论确实没有问题。中国古代历朝历代都避免不了土地兼并问题,同时也都将这个看成是大害,不正好是切合了司马光的理论吗?因为财有定数,无法增长或增长极为缓慢,所以土地兼并致使了财富向少数人集中,而多数人财富减少以致于无法生存然后揭竿而起。
引用 @我在半夜捉乌鸦 发表的: 那司马光废新法也不尽得支持,朝中诸如苏辙这样曾经反对新法的官员都认为新法有可取之处,真要说一意孤行,司马光之刚烈非介甫所能比,宋史研究大家邓广铭和漆侠都以史料作为依据大加赞扬熙宁变法,你这只引两人所言就想比个高低实在是贻笑大方,有一份材料说一份话,如果不了解这段历史实在不应该擅下论断
引用 @雷霆还在 发表的: 把自己怀孕的小妾送别人床上的,很难让人请假他的道德
引用 @寂寞长大 发表的: 因为新学被禁啦,失传了,王可是进货孔庙和孟子站一起的人,新学作为国家教科书也考了几十年
引用 @MichaelFaraday 发表的:哪本书上记载的?
引用 @骏马黄金勒 发表的:当然是巜百家号》这本史家绝唱喽
引用 @骏马黄金勒 发表的:李定匿丧难道是假的?御史也弹劾了,御史陈荐疏:"定顷为泾县主簿,闻庶母仇氏死,匿不为服。"请问苏轼怎么就污蔑他了呢?
引用 @指环王_Raul 发表的:就这还十年生死两茫茫!
引用 @阿布都和沙拉木 发表的: 但是如果按照司马光的想法,这个问题就是死结,无论如何都无法解决的😂😂😂
引用 @MichaelFaraday 发表的:如果是百家号只能是服了
引用 @流水2号 发表的: 用现在的道德衡量古人,还分高低。不合适吧?按古代道德终身不纳妾反而不道德。说明老婆嫉妒,丈夫治家无方。
引用 @寂寞长大 发表的: 孔子不纳出母,人家按着孔子的教诲,在封建社会有什么问题?
引用 @虎扑JR1217327219 发表的: 妈的 前几天看到这首还以为他多深情
引用 @骏马黄金勒 发表的:苏轼尊重女性,根本没送妾 这事。
引用 @骏马黄金勒 发表的:还有,李定被降职跟苏轼也没关系,反而跟王安石有关。多读书少扣屎盆子。是御史因此事弹劾李定和王安石,王安石请求罢免自己和李定,跟东坡有屁关系。"御史林旦、薛昌朝言,不宜以不孝之人居劝讲之地,并论安石,章六七上,安石又白罢两人,定亦不自安,蕲解职”。看看吧
引用 @虎扑JR1217327219 发表的: 是吗 到底有没有啊 一直被误导
引用 @寂寞长大 发表的: 你自己不前后矛盾吗?上一条不止苏轼这么认为,下一条就和苏轼没关系了,那苏轼写诗是干嘛?手贱?而且李定根本不知道生母是谁,怎么守孝?你不知道宰执被弹劾要上书请求自免是官场惯例吗,又不是真的要罢免自己。你还是多去读点书再来洗地吧。
引用 @骏马黄金勒 发表的:其实源头可能是冯梦龙小说巜情史类略》里有春娘换马的故事,有些人没脑子习惯性拿小说当史实。同一本书里东坡还是五戒禅师投胎呢,还让小妾勾引佛印以破色戒还俗呢!啥东西他们都信。有些人就是想黑,有些人则是无知无脑!
引用 @六道化亂來 发表的:司马光也是一样,但两人真是死敌
引用 @骏马黄金勒 发表的:熙宁七年罢相熙宁八年再次拜相,这个时候新法就逐步推行不下去了!九年他辞相隐居原因之一是宝贝儿子王雱早逝的打击,另一个就变法肉眼可见的注定失败。而且神宗也不像以前那样坚定支持,对新法和荆公时有微词。要知道神宗是元佑八年才去世,这时离王辞相归隐已经近十年。所以,新法失败早在神宗去世之前!
引用 @骏马黄金勒 发表的:你是看不懂吗,苏轼是诗文相讥,个人行为。御史是朝堂弹劾,职务行为。李定降职跟苏轼诗文有什么关系,苏轼的诗文这么大能量。史料都给你了还在这强辩。王安石当然是摆姿态,谁不知道?但事实就是因为这个李定因为御史弾劾降职了。请问哪句谈到其降职与苏轼有关了?给你书都不会读,就会人云亦云
引用 @梦世繁华 发表的:王安石的口号喊的很响亮,但结果如何大家都看到了。本意是将中间食利阶级的财富抽出来加强中央财政,但结果是中间食利阶级顺顺利利的将压力转嫁给底层民众并从中上下其手,进一步致使底层民众的贫困程度增加。王安石的很多政策都是如此,本意很好,一旦实施就完全走样。免役法,最初设计是一二三等户缴纳,四五等户不用缴纳,结果就变成了“全体户等缴纳”,最后变为交钱不免役的情况,就连宋神宗都承认这是在“盘剥老百姓”。青苗法,原本设计是官府借贷资金给有需要的老百姓,帮助他们加强农业生产,结果是官员们为了完成任务,不论老百姓是否需要都强迫老百姓借贷青苗钱,成为了变向的新税种。免疫法和青苗法是王安石改革在经济上的两条核心法令,最后不论是后世手腕更高能力更强的张居正还是雍正这样一手官印一手刀剑敢搞“官绅一体纳粮”的强人,都根本不去想着实施,这法令的弊端,还需要多说吗?
引用 @天雨粟鬼夜哭思念漫太古 发表的: 司马光毫无政治才能,除了党同伐异就是一个铁废物。
引用 @我在半夜捉乌鸦 发表的: 且不说神宗在熙宁之后沉迷于改制,撤掉王安石是必然,要知道神宗后期政治上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从原来的合班奏事变成分班奏事,对于神宗皇帝而言,变法已经完成,成败并不是重点,重点又回到了防弊上,你说神宗以为新法不可用,那为什么在王安石离开后的数十年里不动新法呢?于皇帝个人而言,只是重心变了罢了。最后指正一个问题,你可知“元佑”是谁的年号?熙丰变法,倒是在元佑栽的跟头
引用 @我在半夜捉乌鸦 发表的: 说来有趣,在郑侠献《流民图》之前,对于新法对于百姓的“危害”没有人提及,反变法派从来的借口都是“不可与民争利”,小老百姓有什么利可争?争的就是有钱人的利,你说官员在下过犹不及地执行新法,而实际上很多在地方为官的反变法派对新法是阳奉阴违,不予理睬,王安石他那套理论为什么能得到神宗青睐?还不是因为他有成功的地方治理先例,本质上是将该法由上至下下放。可新法颁行之后,其执行力度其实一直很小,看宋会要辑稿就知道了,有记录的不外乎京畿周围一圈,愿意执行新法的官员并不多,随着时间推移才日渐增多,朝中官员对于新法的态度也在变化,司马光一纸令下废了新法在当时是引起不满的,如果真的不堪,怎么会有哲宗绍述的情况发生?《流民图》是王安石的失败,不是新法的失败,日渐成熟的神宗对于王安石的不信任随着他大权独揽而增加,撤掉他是必然,而对于反新法派来说扳倒王安石就以为是扳倒了新法,结果发现,真正在变法的人,他们扳不倒。《神宗实录》反复三次撰写便是一证。
引用 @长镜头000 发表的: 谁公认的🐶
引用 @梦世繁华 发表的:欲戴王冠,必承其重。以古代的政治结构,从来都是因人成事,所以改革被称为王安石变法,而不是大宋变法,王安石口号喊的再响,设计的再好,最后结果却走了样,这个责任只能是作为主导者的王安石来承担,而不可能说下面的官员不配合,身边的同僚拖后腿,上面的君主变了心。如果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当初又何必要变法?
引用 @六道化亂來 发表的:司马光稳定民生,百姓心中他就是比王安石好一百倍的官员
引用 @fishpixie 发表的: 我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并没有看到这一段,至少记忆力没有这一段
引用 @天雨粟鬼夜哭思念漫太古 发表的: 我建议你看看书再说话。
引用 @安竹18 发表的:哈哈,不是利益之争,那还改什么,保持原样好了,你好我好大家好
就是太素了啊,喜欢的人是真喜欢,不喜欢的确也是看不上。
连司马光这种阻碍社会进步的顽固保守派你都能吹,妙啊
可是你的认识是错的啊。财富有定论的理论在历史的发展中认证就是错的。财富是可以经由商业等创造出来的。王安石的理论反而是比较贴合现代的。但确实超脱了时代。 而且你的理论不对的是,宋朝的弊端是土地兼并,你说的这些只是表层问题,内核还是土地兼并和宗室问题,是阶级问题,而不是青苗法和免疫法的问题
其实这不是核心,财富不是定数,这是历史发展的定论。但要想创造出新的财富,就要像西方原始资本积累一样,掠夺资源,抢夺原有阶级的财富。但问题就是那个是士大夫和宗室阶级是主题,皇帝又不想彻底得罪他们,只想慢慢来,而且神宗,哲宗还死的早。所以这问题才无解。
神宗龙驭上宾不久,新法就被司马光尽数废除,待哲宗绍述又和熙丰变法大相径庭,这怎么能算到王安石和变法头上?如此说来,我还可以说向太后误国,不听章惇言,史学评价怎能用如此武断的表达
苏轼算个p
关于熙宁年间若干历史问题的决定
他负责编撰的,不是他写的🐶
你这个观点有点简单化了吧?那老子庄子也可以这么说了。本来古代中国的主流就是保守,拒绝进步。司马光也不知道自己是坏人。他还觉得自己有功于朝廷。
现在也有很多人娶不上老婆。
那司马光废新法也不尽得支持,朝中诸如苏辙这样曾经反对新法的官员都认为新法有可取之处,真要说一意孤行,司马光之刚烈非介甫所能比,宋史研究大家邓广铭和漆侠都以史料作为依据大加赞扬熙宁变法,你这只引两人所言就想比个高低实在是贻笑大方,有一份材料说一份话,如果不了解这段历史实在不应该擅下论断
现在谁掌握话语权?穷人?
唐宋八大家是散文八大家,散文实力第一也是韩愈,论全才则是苏轼
我觉得元佑党里其实也分,有的就是一点祖宗之法不能变的,比如司马光。有的是主张 循序渐进变法的,兼顾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比如苏轼兄弟。后来还有熙宁党人,更加不堪,毫无原则。 我只是以宰相而论,如果以宰辅去要求王安石,我认为他确实有大问题。跟养花一样,你不去碰它可能它会自生自灭,有可能就维持现状慢慢死掉,如果老是去碰它,就要有谨慎,边做边看,边做边修正。不能是说我提出的主张就必须执行,万一错了可就是猝死了。 另外排除异己,打击不同意见的人,他应该站出来说话的。君子和而不同,应该允许别人说话。 你应该知道郑侠献图的事情,人民都那个情形了,我真的难说他的变法好。只能说他变法的思想是对的,但是变法的方式不对。 没办法位高权重者,一言一行影响太大了,不是舞文弄墨那么简单的。 我最近还买了宋神宗和王安石的书,多从几个角度去看看吧。 不过有一个细节可以注意一下,神宗是真的很勤政的皇帝,但是死后为何只留下了 “神”这个谥号,神的意思是说不清楚,模棱两可。
苏轼犯了案要被杀的时候,最为曾经政治上的对手,这个时候已经回归老家的王安石重新跑到京城为苏轼说情,说苏轼这样一个大文豪不能杀。
你去好好看下历史,当时几乎人人都知道要改革,只是如何改观念不同而已,欧阳修苏轼兄弟都有多篇文章提改革,连司马光都一样也提出要改革。把改革当作王安石的个人标签,就是没有认真读书和思考。改革是路径之争,而不是什么阶级利益之争!
所以说那些小说家言民间传说不能用来论证。苏轼从来没有把小妾送过人,尤其春娘换马那是冯梦龙小说里的,有些人借此来黑就是无知。
去读点书,去看苏轼是不是真的把小妾送人了,别人说什么都信。没有苏轼几人知道眉山
传说有好多版本,苏轼王安石都有
比不上你这种不看就瞎说的。
根本没有苏轼送人小妾这种事,别理这些爱八卦的无知者
不是老哥特别,估计老哥审美和大多数古人类似。曾巩文坛地位相当长一段时间可能是超过苏轼的,因为文章有迹可循,能被世人模仿,加上朱熹推崇曾巩,曾子文章的地位其实很高。只是民国后审美改变等因素不符合当时的文化需求,逐渐没落。
很可能有苏轼送妾这回事的。不过这个和不尊重女性没有关系。不能用当代道德去绑架古人的。
俄国佬的口水味道可好?
我晓得眉山就不是因为苏东坡,我都是后来才晓得眉山有个苏东坡
哈哈,想起了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没有。苏轼贬谪或许出于无奈遣散过家伎小妾,但毫无证据证明他把小妾送人。春娘换马是冯梦龙小说《情史类略》里的,此前数百年都不见诸记载,可见为虚诞之事。
够了,花费精力最多的,整本书功劳最大的还是主编。辽宋金三本史书也是一大堆人编的,但我们只记得脱脱。何况旧五代史也不是薛居正一个人写的,真言论一个人写的只有前几本史记汉书那些
这个不是重点,重点是沒有证据证明苏轼小妾送人,但有些人总不加分辨。
值得称赞的也就是《资治通鉴》了
你讲得很好,王安石是个品格高尚的人,但是作为主持变法大局的决策者,他的能力和性格都是有缺陷的,事实就是变法存在急政和苛政,严重扰民。郑侠本支持王安石变法后来激烈反对,上流民图为一例。东民县一千多人入京在王宅前闹事为二例,其他民间抗法事件到处都是,王安石用人不当完全没有控制好局面。他只顾死的制度不顾及活的人事,制度总要人来持行,吏治不改,好制度亦成坏结果。另外,任何改革都会有反对力量,荊公自以为正确真理在我,因此蛮横专断,一味以权相压,激化了党争,使分散的反对力量抱团,很多曾经支持他的人像欧阳公韩维弟弟王安国都走向了他的对立面,这说明他没有什么政治手腕。注定要失败的。王安石值得钦佩,但他的政治能力不值得吹,比张居正那种审时度势纵横勾连差太远了。不过,其人格才华亦足以卓立千古了。
记得这个苏轼把妾送人,是在高中时候看的了。十五六年过去了,有这么个印象。不管有没有,都不觉得有啥。时代毕竟不同,而且送人可能是更好的选择。不多说啥。
神论,佩服
更佩服你这样的,不针对事情上来就针对人。
那为啥神宗朝是宋朝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
害人的,污蔑李定不孝,害得他升不了官,当然后来给李定逮着把柄差点整死了
他也没你说的那么正气吧,污蔑李定不孝,就挺不正气的
在近现代社会,司马光的这种说法当然是错误的。但是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背景下,司马光的理论确实没有问题。中国古代历朝历代都避免不了土地兼并问题,同时也都将这个看成是大害,不正好是切合了司马光的理论吗?因为财有定数,无法增长或增长极为缓慢,所以土地兼并致使了财富向少数人集中,而多数人财富减少以致于无法生存然后揭竿而起。
司马光也是一样,但两人真是死敌
李定没当丞相,不过苏轼是差点被李定整死,但那也是活该,谁让他写诗黑人家不孝……
打击变法派,对西夏装狗这两点,没得洗
熙宁七年罢相熙宁八年再次拜相,这个时候新法就逐步推行不下去了!九年他辞相隐居原因之一是宝贝儿子王雱早逝的打击,另一个就变法肉眼可见的注定失败。而且神宗也不像以前那样坚定支持,对新法和荆公时有微词。要知道神宗是元佑八年才去世,这时离王辞相归隐已经近十年。所以,新法失败早在神宗去世之前!
因为新学被禁啦,失传了,王可是进货孔庙和孟子站一起的人,新学作为国家教科书也考了几十年
敢问苏轼小妾玩腻送人的史料出自哪里
李定匿丧难道是假的?御史也弹劾了,御史陈荐疏:"定顷为泾县主簿,闻庶母仇氏死,匿不为服。"请问苏轼怎么就污蔑他了呢?
康有一个沽名钓誉的人,你拿来形容韩愈也太过了吧。
但是如果按照司马光的想法,这个问题就是死结,无论如何都无法解决的😂😂😂
王安石的口号喊的很响亮,但结果如何大家都看到了。本意是将中间食利阶级的财富抽出来加强中央财政,但结果是中间食利阶级顺顺利利的将压力转嫁给底层民众并从中上下其手,进一步致使底层民众的贫困程度增加。王安石的很多政策都是如此,本意很好,一旦实施就完全走样。免役法,最初设计是一二三等户缴纳,四五等户不用缴纳,结果就变成了“全体户等缴纳”,最后变为交钱不免役的情况,就连宋神宗都承认这是在“盘剥老百姓”。青苗法,原本设计是官府借贷资金给有需要的老百姓,帮助他们加强农业生产,结果是官员们为了完成任务,不论老百姓是否需要都强迫老百姓借贷青苗钱,成为了变向的新税种。免疫法和青苗法是王安石改革在经济上的两条核心法令,最后不论是后世手腕更高能力更强的张居正还是雍正这样一手官印一手刀剑敢搞“官绅一体纳粮”的强人,都根本不去想着实施,这法令的弊端,还需要多说吗?
哪本书上记载的?
他利用权力行政力量传播自己学说,最后又因为权力的原因学说被打压,亦算轮回得其所宜。具体有什么创造性也不可知了。我喜欢荆公绝句及人品,但对过分吹嘘政治能力觉得不应该。
当然是巜百家号》这本史家绝唱喽
如果是百家号只能是服了
孔子不纳出母,人家按着孔子的教诲,在封建社会有什么问题?
妈的 前几天看到这首还以为他多深情
不会无法解决啊,虽然财有定数,但是只要不让财富向少数人过度集中就可以了。王安石之后的张居正和雍正,都是采用打击中间食利阶级的方式来确保底层民众的财富不至于被过度掠夺。以清查田亩数量入手,不以人而以田作为征税对象,将税负摊入到田亩中,中间食利阶级想搞土地兼并就要承担大量的纳税额度(这样就减轻了底层老百姓的负担),要不就放弃土地兼并。
其实源头可能是冯梦龙小说巜情史类略》里有春娘换马的故事,有些人没脑子习惯性拿小说当史实。同一本书里东坡还是五戒禅师投胎呢,还让小妾勾引佛印以破色戒还俗呢!啥东西他们都信。有些人就是想黑,有些人则是无知无脑!
老婆都把小妾送到他房间里了都被赶出来,你这嫉妒一说从何而来?
那你得去问那御史啊!古人的道德观我们不了解,再说了又不止苏轼一个人这么认为,"曾公亮谓定当追行服,安石力主之"曾公开王安石也要求他追行服丧,苏轼是基于当时伦理最多是持论过苛,怎么能是你说的污篾呢?曾公亮王安石也是污篾?
还有,李定被降职跟苏轼也没关系,反而跟王安石有关。多读书少扣屎盆子。是御史因此事弹劾李定和王安石,王安石请求罢免自己和李定,跟东坡有屁关系。"御史林旦、薛昌朝言,不宜以不孝之人居劝讲之地,并论安石,章六七上,安石又白罢两人,定亦不自安,蕲解职”。看看吧
苏轼尊重女性,根本没送妾 这事。
是吗 到底有没有啊 一直被误导
你自己不前后矛盾吗?上一条不止苏轼这么认为,下一条就和苏轼没关系了,那苏轼写诗是干嘛?手贱?而且李定根本不知道生母是谁,怎么守孝?你不知道宰执被弹劾要上书请求自免是官场惯例吗,又不是真的要罢免自己。你还是多去读点书再来洗地吧。
司马光大地主阶级代表,王安石儒家资产阶级代表
当然没有,苏轼除了有些冲动口不择言好戏谑朝臣外,人品高贵,不趋炎附势,敢于言事批评朝政(当然在很多奴才眼里那是给皇上添乱,是文人习气)
你是看不懂吗,苏轼是诗文相讥,个人行为。御史是朝堂弹劾,职务行为。李定降职跟苏轼诗文有什么关系,苏轼的诗文这么大能量。史料都给你了还在这强辩。王安石当然是摆姿态,谁不知道?但事实就是因为这个李定因为御史弾劾降职了。请问哪句谈到其降职与苏轼有关了?给你书都不会读,就会人云亦云
兄弟知道的不少啊,赞一个
肯定没有啊,小妾换马出自冯梦龙的情史类略,压根就不是史料,相当于你看三国演义去评价周瑜一样
司马光毫无政治才能,除了党同伐异就是一个铁废物。
且不说神宗在熙宁之后沉迷于改制,撤掉王安石是必然,要知道神宗后期政治上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从原来的合班奏事变成分班奏事,对于神宗皇帝而言,变法已经完成,成败并不是重点,重点又回到了防弊上,你说神宗以为新法不可用,那为什么在王安石离开后的数十年里不动新法呢?于皇帝个人而言,只是重心变了罢了。最后指正一个问题,你可知“元佑”是谁的年号?熙丰变法,倒是在元佑栽的跟头
苏轼写诗不是坏人名声?人家没干这事,他这事嘲讽人家不是造谣?难道御史弹劾算谣言苏轼写诗就不算了?以苏轼的地位造舆论怎么就没有大的能量了?你也就会读死书了
说来有趣,在郑侠献《流民图》之前,对于新法对于百姓的“危害”没有人提及,反变法派从来的借口都是“不可与民争利”,小老百姓有什么利可争?争的就是有钱人的利,你说官员在下过犹不及地执行新法,而实际上很多在地方为官的反变法派对新法是阳奉阴违,不予理睬,王安石他那套理论为什么能得到神宗青睐?还不是因为他有成功的地方治理先例,本质上是将该法由上至下下放。可新法颁行之后,其执行力度其实一直很小,看宋会要辑稿就知道了,有记录的不外乎京畿周围一圈,愿意执行新法的官员并不多,随着时间推移才日渐增多,朝中官员对于新法的态度也在变化,司马光一纸令下废了新法在当时是引起不满的,如果真的不堪,怎么会有哲宗绍述的情况发生?《流民图》是王安石的失败,不是新法的失败,日渐成熟的神宗对于王安石的不信任随着他大权独揽而增加,撤掉他是必然,而对于反新法派来说扳倒王安石就以为是扳倒了新法,结果发现,真正在变法的人,他们扳不倒。《神宗实录》反复三次撰写便是一证。
司马光稳定民生,百姓心中他就是比王安石好一百倍的官员
还会砸缸
苏轼不懂球🐶
我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并没有看到这一段,至少记忆力没有这一段
对不起,把元丰八年写成了元佑八年。神宗当然不舍得下诏废新法,那是他自己的抱负所系寄托了他的治国理想,但他不公开废除只是顾及颜面和不忍而己,事实去世前许多年他就知道注定失败了!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以古代的政治结构,从来都是因人成事,所以改革被称为王安石变法,而不是大宋变法,王安石口号喊的再响,设计的再好,最后结果却走了样,这个责任只能是作为主导者的王安石来承担,而不可能说下面的官员不配合,身边的同僚拖后腿,上面的君主变了心。如果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当初又何必要变法?
郑侠之前没有关于新法危害百姓一说?是你没读到吧,举一例吧,有开封百姓为逃保甲自断手腕,韩维上报,还进行了朝议。而且这次神宗公开不同意王安石所说。献流民图是熙宁七年,上例是熙宁三年。多了去了,王安石是典型的只行大义,不恤民生。
ESPN
王安石其人高洁孤岸,其性格和能力实际都不足以主持全国性改革,且过于自负听不进意见亦不能妥协任人唯新,他总能把敌人搞得多多的,这样的改革如何为继?
我建议你看看书再说话。
林语堂的,王水照的,我都看过,都没有。所以很想知道他们哪里看来的
哈哈,不是利益之争,那还改什么,保持原样好了,你好我好大家好
君实脚踏实地人也。君实九分人也。
司马温公不近非色,不取非财,吾虽不肖,庶几慕之。
守资格以用人,无若李沆、王旦、王曾、吕夷简、富弼、韩琦、司马光、吕公著之为相,然考其功效,验其人才,本朝以资格为用人之利也决矣。
司马温公改新法,或劝其防后患,公曰:“天若祚宋,必无此事!”更不论一己利害。虽圣人,不过如此说。近于“终条理者”矣。
公忠信孝友恭俭正直出于天性,其好学如饥渴之嗜饮食,于财利纷华如恶恶臭;诚心自然,天下信之。退居于洛,往来陕洛间,皆化其德,师其学,法其俭。有不善曰:君实得无知乎!博学无所不通。温公可谓智仁勇。 他那治国救世处,是甚次第!其规模稍大,又有学问。其人严而正。
公之在宋朝正声劲气,天下共知。
宋之人物,若王沂公(王曾)、李文正(李昉)、司马温公之相业,寇莱公(寇准)、赵忠定(赵汝愚)之应变,韩魏公(韩琦)之德量,李纲、宗泽之拨乱,狄青、曹玮、岳飞、韩世忠之将略,程明道(程颢)、朱晦庵(朱熹)之真儒,欧阳永叔(欧阳修)、苏子瞻(苏轼)之文章,洪忠宣(洪皓)、文信国(文天祥)之忠义,皆灼无可议,而且有用于时者,其它瑕瑜不掩,盖难言之矣。
司马光立朝行已,正大和平,无几微之可议。不祗冠有宋诸臣,求之历代亦不可多得。
司马力攻新法,忠彦敢言正直。 ②宋代称六君子,濂溪明道伊川。康节横渠同是,温公君实为然。
论曰:公着父子俱位至宰相,俱以司空平章军国事,虽汉之韦、平,唐之苏、李,荣盛孰加焉。夷简多智数,公着则一切持正,以应天下之务,呜呼贤哉。其论人才,如权衡之称物,故一时贤士,收拾略尽。司马光疾甚,谆谆焉以国事为托,当时廷臣,莫公着若也审矣。追考其平生事业,盖守成之良相也。
书上就是那么说的,兄弟,我看你看的恐怕是地摊文学吧 [ 此帖被六道化亂來在2020-05-26 18:30:16修改 ]
看清楚,阶级利益!不能说王安石变法是为了人民利益,保守派反对变法就是为了维护地主阶级利益!改革肯定是利益再分配的问题,但不能简单以阶级区分。路径不同而非阶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