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人口的爆炸增长真的是因为引进了玉米吗?

手机拉风又嚣张
楼主 (虎扑)
昨天发乾隆平准噶尔的帖子时看到评论里有老哥在讨论清朝时期人口增长的问题,一时间感到很有兴趣。正好学校未开学没事做,我昨天找了一些材料和论文进行研读,并将目前学术前沿的研究成果总结下来,分为存在性,原因,后果三个部分,和老哥们一起交流分享: 太长不看结论版: 清朝在康雍乾时期确实经历了一个大幅的增长,这个增长无论横向和世界其他地方相比,还是纵向和自身历史相比,都是十分显著的。 人口增长的原因主要包括:长时间的民生安稳、良好的税制、耕地面积的扩大和玉米土豆等南美作物的引进。玉米土豆的引进曾被视为最重要的原因,但最近的研究推翻了这个观点。 由于中国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众多的人口没有有效的转化为生产力,劳动效率不断下降,社会进入饥饿的盛世。 1. 康雍乾时期(1684年-1799年)的人口的显著增长是否存在 目前学界普遍观点认为是存在显著增长的。 首先,在明朝末年和清朝初期,由于地税为人头税的原因(后面会详细解释),普遍认为人口有很大瞒报。各位专家根据自己的统计模型估计1650年中国人口实际数目,估计的数额都在1.2亿到1.6亿之间,平均来看约为1.4亿左右,而到了1800年,中外专家的估计都在3.5亿附近,大概是开始前的2.5倍,确实是显著的增长。 纵向来看中国历史,中国历史的人口总是在不断波动之中缓慢增长,估计南宋时期中国人口巅峰为1.2亿-1.4亿(1200年),明朝时期人口巅峰不同专家估计在1.6亿-2亿之间。相比前朝,清朝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了很多。 横向来看世界历史。在康乾时期现代化的技术并没有完全普及到世界,整个世界人口规律都和之前类似,并没有显著产生提升。 例如根据明治政府的人口统计,在1721年至1846年,整个日本的人口增长是停滞的,维持在2600万左右。 对于西亚霸主奥斯曼帝国而言,其1830年人口(2700万)比1650年还要少(3000万),并且这个人口减少的成因目前学界尚未研究清楚。 根据剑桥大学的Nick Patterson的估计,1650年全印度人口约为1亿五千万,到1780年大约到达2亿,并一直停滞增长50年。 哪怕是工业革命的发起点西欧,在康乾时期人口增长也并不显著,根据悉尼大学的jim lambert预测,英格兰人口在1700年为550万,1800年为900万。法国人口在17世纪为2000万,18世纪80年代为2800万。并没有获得像清朝一样的人口增长。 综上所述,康乾时期的人口增长,确实是非常特殊的。 2. 人口增长可能的原因 这个问题至今学界没有很确定结论,但有一些研究成果,我总结出来供大家参考: 2.1 南美高产作物的影响 在早期研究中,人们一直以为玉米、红薯等南美农作物的引入是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但现在的研究不支持这样的观点。原因有二,第一,在清朝时南美农作物未得到广泛种植,在清朝末年其种植比例约为10%,康乾时期只会更少;第二,玉米、番薯等南美作物虽然产量高,但含水量高,能量密度低,因此在清朝时能量产出并不如水稻小麦。它对中国农业的意义是让农民可以利用上贫瘠干旱的土地。 香港大学的james kung用计量经济的方法得出,中国1776-1910年间的人口增长约有18%是由玉米带来的。考虑到康乾时期(1684年-1799年)作物普及程度远远不及后期,南美农作物对人口增长的影响相当有限。 2.2 税制的转变 在清朝以前中国普遍实施根据家庭人口数收税的人头税,而且士绅优待免税。因此拥有大量土地的士绅不用交税,而把负担转移到土地很少的底层头上。这也造成了人口藏匿的现象,例如明朝后期在籍人口只有5000万,但各方估计肯定超过一亿。康熙时期提出“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时期更是取消了士绅免税的特权并把人头税改为土地税,根据每家拥有的土地面积进行征税。底层负担得到减轻,有利人口增长。 这个说法在很多研究中会被作为补充说明,但目前来看缺少量化的研究,很难分析清楚税制转变的具体贡献是多少。 2.3 耕地面积的增长 根据LSE的kent deng的一系列研究,终清一朝,耕地面积比明朝增加了50%。主要得益于西南改土归流和开垦荒地,同时单位亩产也提升了50%。使得清朝的粮食产量大幅高于明朝。康乾时期人口增长也可归结于此。 2.4 平稳安定的社会环境 这个观点是最有趣的。港科大的李中清教授和复旦大学的葛剑雄教授都有提出。他们分别统计了中国历史上和平且无灾时期的人口年增长率,发现康乾时期的年平均增长率并不突出。 甚至,由于康熙年间气候处在小冰河期的气温最低值,农业受损严重,人口的年增长率还有一个很明显的下滑。 换句话说,其实康乾时期人口的年增长率其实不高。 那为什么人口总量产生了明显的增长呢?因为康乾时期,是中国内地难得的一段持续130多年的平和时期。在此期间动乱很少,税收得当,救灾得力。因此虽然人口的增长率不高,但增长时间长,所以就显得非常突出。 一言以蔽之,复利滚起来了还是很可怕的。 3. 人口增长带来的后果 此处主要参考了黄宗智教授的系列研究。 虽然中国人口在康乾时期得到了大幅增长,但由于清朝时期的的中国是小农经济模式,人们只能在有限的土地上不断投入劳动来获得总产量的提升,在此过程中,劳动效率反而在不断降低,社会进入一种没有发展的增长。最后挣扎在饥饿线上的底层人民将人工成本变得极其低廉,从而让当时的社会比起提高生产效率更倾向于降低生产成本。 一言以蔽之,小农经济的顽固性使得当时社会发展到达了瓶颈,无法过渡到资本主义,造就了康乾时期饥饿的盛世。 4. 总结 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总体来说,康乾时期全国的人口和粮食产量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同时清朝对内政通人和,对外开疆拓土,这种状况持续了一百三十多年,从中国传统视角去看,确实是一个盛世。 但同时,其受限于小农经济模式,发展陷瓶颈。而同时的西欧在进入工业革命后开始疯狂的积聚力量,即将开始收割全球。在这样的背景下,它又是多么的黯然失色。 5. 部分未标明的数据及材料来源 明朝与宋朝历史数据来源于葛剑雄,李中清,曹树基等学者的研究统计。 奥斯曼帝国数据来源于1979年leila erder和suraiya faroqi的研究,并被广泛采纳。 法国和日本的人口数据来源于其当时政府的自行统计。 2.2中提到的观点在上述学者,kent deng以及RM Hartwell的研究中均有论述。但此政策的量化研究确实没找到(属实太懒了)。 懒得整理参考文献了,如果对其中数据或者观点有异议的话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 最新回帖

手机拉风又嚣张
125 楼
引用 @偷板 发表的:
顺便说一句,你既然看这个,应该知道知道乾隆末年之前,数据都是有问题 历史学家都是按照1:4/6作为推算基数。

本身的差异就极为巨大。

然后你所提到的数据中,程贤敏和高王凌的研究时间都较早,是1980左右的。我所提到的这四位的成果都是近十年的,是更加前沿的,修正了以前的很多看法。

其次,如果你拿他们当时的研究数据来看,在当时国内的研究中,受到传统户籍人口数的影响,普遍估计都偏低,那时国内估计的万历年间和明朝末期人口的数据更少。我看了高王凌的《明清时期中国人口》,其中对明朝巅峰估计是6000万,远低于现在的主流看法。

明朝1-1.5亿的人口数据是西方摆脱户籍束缚后得出乐观估计的结果。你把这两个数据整合到一起来说明“明朝人口就很多,康熙年间人口还没恢复至万历年间1-1.5亿的顶峰”的结论是不可取的。做研究的都知道数据来源要一以贯之。

最后我想问一下你这段话是从其他地方摘抄的还是自己看文章后总结的呢?如果是摘抄的话还请你给出引用源的出处,这是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

手机拉风又嚣张
124 楼
引用 @偷板 发表的:
顺便说一句,你既然看这个,应该知道知道乾隆末年之前,数据都是有问题 历史学家都是按照1:4/6作为推算基数。

本身的差异就极为巨大。

啥时候的数据都是有问题的。除了近代以外所有人口数据都是估算的。

但首先人口学家有其成型的一套统计学模型,有他自己的道理在里面。

其次,无论是人口估计的保守派还是激进派,都和我给出的结论没有冲突啊。

偷板
123 楼
引用 @手机拉风又嚣张 发表的:
行啊,那你就贴上来,是谁根据怎样统计得到的这个数据,很多到底是多少。我很欢迎这样的讨论。

康熙末年(1722年)的人口,在上海交大曹树基,香港大学李中清,斯坦福大学的William skinner和华盛顿大学的william lavely的估计中都在两亿左右。

你说他没两亿,也没问题,那就上你这边的数据来看看,我给出的上述四位学者都是中国古代人口领域的专家,而且中外都有,我觉得我的结论很合理。

顺便说一句,你既然看这个,应该知道知道乾隆末年之前,数据都是有问题 历史学家都是按照1:4/6作为推算基数。

本身的差异就极为巨大。

偷板
122 楼
引用 @手机拉风又嚣张 发表的:
行啊,那你就贴上来,是谁根据怎样统计得到的这个数据,很多到底是多少。我很欢迎这样的讨论。

康熙末年(1722年)的人口,在上海交大曹树基,香港大学李中清,斯坦福大学的William skinner和华盛顿大学的william lavely的估计中都在两亿左右。

你说他没两亿,也没问题,那就上你这边的数据来看看,我给出的上述四位学者都是中国古代人口领域的专家,而且中外都有,我觉得我的结论很合理。

官方对“人丁”的统计数字1063万(顺治8年,公元1651年)分别推算出清初人口当为4000余万、5000 余万和6000余万,这种推算法现已基本为学界否定。程贤敏先生根据康熙末年至雍正十二年间的人口年均增长率逆推出顺治八年的人口当为7000余万(注:程贤敏:《论清代人口增长率及“过剩问题”》,《中国史研究》1982年第3期。),但由于其根据的基数仍是“人丁”数, 所以推测数字显然偏低。高王凌认为康熙20年代(1682 年左右), 中国人口约有7000—8000万,到1700年大约有9000万至1 亿左右(注:高王凌:《清代初期中国人口的估算问题》,《人口理论与实践》1984年第2期。)。以何柄棣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因早已认定清朝前期的丁数只是赋税单位,不能代表人口数或成年男子数,所以对清初人口的估计相对乐观,他们普遍认为,清初人口(17世纪中期至17世纪末,1650—1700 )当在1亿—1.5亿之间(注:参见高王凌:《明清时期的中国人口》。)。

手机拉风又嚣张
121 楼
引用 @偷板 发表的:
我看到的很多数据不支持康熙末年两亿的说法

行啊,那你就贴上来,是谁根据怎样统计得到的这个数据,很多到底是多少。我很欢迎这样的讨论。

康熙末年(1722年)的人口,在上海交大曹树基,香港大学李中清,斯坦福大学的William skinner和华盛顿大学的william lavely的估计中都在两亿左右。

你说他没两亿,也没问题,那就上你这边的数据来看看,我给出的上述四位学者都是中国古代人口领域的专家,而且中外都有,我觉得我的结论很合理。

 

🛋️ 沙发板凳

手机拉风又嚣张
老哥们有啥想法不?看论文+写出来大概花了五个多小时,希望能和大家探讨一下!

不是没死过
摊丁入亩,不存在隐匿人口。

当然主要是小冰期夏天不热,不会热死人🐶

手机拉风又嚣张
有看完的老哥吗~

潘驴邓小闲的蛋疼
饥饿的盛世里写,清朝同时代欧洲人口暴增了6-10倍,所以谁说的对?

虎扑用户395748
可能还有番薯和马铃薯

a
antix
这是个不错的楼

手机拉风又嚣张
引用 @未知溶液 发表的:
可能还有番薯和马铃薯

研究是利用玉米展开的。因为玉米在清末的普及程度在清末要远高于土豆和红薯,这个在论文里有提到。

然后康乾时期更靠前,南美作物普及程度还要下降一大个档次。因此南美作物带来的影响肯定有,但出于绝对次要的地位。

所以

为民除害达文西
有课代表总结一下吗

伊犁将军府
有一定原因。但是不占主要原因。玉米红薯土豆一直到民国,种植占比都是极低的。主粮一直是小麦大米高粱。。。

手机拉风又嚣张
引用 @为民除害达文西 发表的:
有课代表总结一下吗

我第二段就是总结啊😂

手机拉风又嚣张
太长不看结论版:

清朝在康雍乾时期确实经历了一个大幅的增长,这个增长无论横向和世界其他地方相比,还是纵向和自身历史相比,都是十分显著的。

人口增长的原因主要包括:长时间的民生安稳、良好的税制、耕地面积的扩大和玉米土豆等南美作物的引进。玉米土豆的引进曾被视为最重要的原因,但最近的研究推翻了这个观点。

由于中国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众多的人口没有有效的转化为生产力,劳动效率不断下降,社会进入饥饿的盛世。

赫氏门徒老男孩
数据太少,无法确定
但是我记得同期印度似乎人口也增长了很多,原因应该是差不多的
所以应该和作物有关系。
一个大哈密瓜
不收人头税了

一刀仙儿
一是耕地面积增加,二是摊丁入亩,三是清朝最终实现二元帝国的一统。

手机拉风又嚣张
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感想,写在原文第四点:

总体来说,康乾时期全国的人口和粮食产量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同时对内政通人和,对外开疆拓土,这种状况持续了一百三十多年,从中国传统视角去看,确实是一个盛世。

但同时,其受限于小农经济模式,发展陷入瓶颈。而同时的西欧在进入工业革命后开始疯狂的积聚力量,即将开始收割全球。在这样的背景下,它又是多么的黯然失色。

x
xf6280673
把人当猪养,饿不死就行

战斗的公鸡
土豆 玉米 白薯

浮云一生
清朝亩产和耕地数量超过明朝50%,这个数据可靠吗?主要农耕区面积相差并不大,农业技术进步也不明显,这也可能是统计的问题。

还有一种可能,明朝人口被低估很多,为了避税。清朝摊丁入亩,人口统计才正常化。

清风拂山岗
学习一下。
如墨在腾
感谢楼主提供的很多研究
我没有做过相关数据研究,但是之前研究过清朝农民起义的问题,也想过人口增加问题。
当时我记得我自己的结论重要程度依次是:开拓了耕地,水利粮种的进步,土豆地瓜,摊丁入亩。
但与人口增加相对应的是,清朝的农民起义,数量,规模,持续性都远超其他朝代,按着农民起义的顺序捋下来,甚至就等于看完清史了。
这似乎可以证明,清朝人口增加的同时,饥饿的程度恐怕比之以前更甚。

手机拉风又嚣张
引用 @赫氏门徒老男孩 发表的:
数据太少,无法确定
但是我记得同期印度似乎人口也增长了很多,原因应该是差不多的
所以应该和作物有关系。

印度的人口数据在第一大节有放。

利用的是nick Patterson的研究结果,他是在美国社会学大佬kingsley davis的研究基础上得到的结果。

这篇论文目前被引用了1130次,我个人觉得是比较靠谱的。

一个大哈密瓜
日本同时期也暴涨了,可能跟气候有关?

手机拉风又嚣张
引用 @战斗的公鸡 发表的:
土豆 玉米 白薯

在2.1中有写。目前认为这个不是主要原因。

萝卜1号
有一个领土面积问题吧,明朝领土面积比清朝小多了,明朝没有东北,没有新疆,没有西藏,没有青海,没有蒙古。上述这些地区的人口不计算在明朝人口里。但是这些地方都被清占领了,这些人口是算在清人口里的。其他朝代,比如隋唐或秦汉,同理。统治的面积大了,人口自然会多。也要考虑这一点啊。清朝是中国古代面积最大的朝代,元也不如清吧,元没有东北没有西藏啊。统计清以为其他朝代人口时,东北西藏青海新疆蒙古都是不统计的,而清朝是统计这些地点的,人口肯定会多一些。当然这些地方具体能多出来多少人口就不知道了。但是面积大小肯定是有影响的,不能忽略面积啊
手机拉风又嚣张
引用 @一个大哈密瓜 发表的:
日本同时期也暴涨了,可能跟气候有关?

日本人口的数据我放在了原文第一部分。

从1720s-1840s日本总人口没有变化,一直稳定在2600万。

康乾的人口增长在当时的世界上也数据反常的。

虎扑JR0808027626
你不会观察下生活吗?好多领低保的都特喜欢生小孩 反而受高等教育生活优渥非富二代的都不太爱生

V
Valparaisotto
讨论这个问题最基本的一个出发点:明清地方府志和黄册等记载的“口”和“户”是财政单位,不是人口单位。如果分不清这两个,在此之上的讨论是有问题的。

凤年风凉
玉米,土豆,化肥,人类饥荒的三大解药。

钱袋沉
地瓜

虎扑用户697437
高考的材料题里有,当时因为课本上讲得是政策(改土归流 摊丁入亩)小农经济的逐步瓦解 高产农作物的引入 疆域扩大等等,但是材料题里给的是反例,大致意思是人口迁移,耕种面积扩大,耕织分离,劳动力需求增加,刺激人口增长,太久了记不清了

f
flc007
清朝的粮食产量肯定有一个较大的增长,人口翻一倍可不是闹着玩的。

清朝的土地与明朝对比,耕地的增长是有限的,因为肥沃的好土地早就被开发了,50%的耕地面积不是那么好增加的,前人为什么做不到?还有单位亩产提升50%,是通过什么手段?

土地的承载能力是有上限的,中国的封建王朝为什么陷入周而复始的更迭,原因就在于土地承载的人口达到了上限。而从汉朝开始,一直到明朝,人口总的增长是有限的,说明遇到了天花板,这么长的时间,农业的科技水平提高有限,耕地增加有限,单产增加有限。

清朝显然是突破了这个天花板,那么找原因,只能找到新的农作物引入,别的理由解释不了。
两蛋一斤
增长还有一个原因是初期人口太少了

老友记莫妮卡
主要还是土豆

w
watersky00
不论如何,人口猛增的时候,一定是人民日子过得舒服的时候,至少在清朝人口爆炸落入马尔萨斯陷阱之前。

旧时之念mind
摊丁入亩涨人口,作物引进提高了存活上限

手机拉风又嚣张
引用 @Valparaisotto 发表的:
讨论这个问题最基本的一个出发点:明清地方府志和黄册等记载的“口”和“户”是财政单位,不是人口单位。如果分不清这两个,在此之上的讨论是有问题的。

我看的那几篇论文中都对这个进行了处理,对明末的隐藏人口也进行了探讨。

但历史人口估计本身是个很没谱的研究方向,不同人用不同模型得到的数据都是有差异的。

我综合了几家的看法,给出了可能的范围写在原文中。

国际米兰四号
引用 @不是没死过 发表的:
摊丁入亩,不存在隐匿人口。

当然主要是小冰期夏天不热,不会热死人🐶

那还开创热审,怕热死人?

手机拉风又嚣张
引用 @老友记莫妮卡 发表的:
主要还是土豆

我在正文里对和这个观点有关的论文进行了综述。

哪怕原文确实太长不想看,第二段的简短版也对这个观点进行了回应啊……

莴笋炒腊肠
四个字:摊丁入亩。

不是没死过
引用 @国际米兰四号 发表的:
那还开创热审,怕热死人?

没看懂

大力一定会出奇迹
好帖

數據刪除
引用 @手机拉风又嚣张 发表的:
老哥们有啥想法不?看论文+写出来大概花了五个多小时,希望能和大家探讨一下!

社会文化方面的原因没有吗

虎扑用户293906
没看见 的🐶

墨意518
引用 @flc007 发表的:
清朝的粮食产量肯定有一个较大的增长,人口翻一倍可不是闹着玩的。

清朝的土地与明朝对比,耕地的增长是有限的,因为肥沃的好土地早就被开发了,50%的耕地面积不是那么好增加的,前人为什么做不到?还有单位亩产提升50%,是通过什么手段?

土地的承载能力是有上限的,中国的封建王朝为什么陷入周而复始的更迭,原因就在于土地承载的人口达到了上限。而从汉朝开始,一直到明朝,人口总的增长是有限的,说明遇到了天花板,这么长的时间,农业的科技水平提高有限,耕地增加有限,单产增加有限。

清朝显然是突破了这个天花板,那么找原因,只能找到新的农作物引入,别的理由解释不了。

对,尤其是在农业科技水平没有明显突破、生产力没有明显提高的背景下,产量暴涨乃至人口翻倍明显不符合逻辑,比较合理的一是优产作物的传入,二是人口统计计量方式的改变(原有隐形人口、黑户等被暴露),三是中原腹地战乱平息正处于恢复稳定期。

手机拉风又嚣张
引用 @數據刪除 发表的:
社会文化方面的原因没有吗

没见到这方面的研究诶

你觉得可能有哪些社会文化因素呢?

一个大哈密瓜
引用 @手机拉风又嚣张 发表的:
日本人口的数据我放在了原文第一部分。

从1720s-1840s日本总人口没有变化,一直稳定在2600万。

康乾的人口增长在当时的世界上也数据反常的。

那本子是什么时期涨的

一米遥远
引用 @手机拉风又嚣张 发表的:
老哥们有啥想法不?看论文+写出来大概花了五个多小时,希望能和大家探讨一下!

看了张宏杰的《饥饿的盛世》,他分析好像是因为土豆的大面积推广,不知道有没有记错

旋风九
引用 @flc007 发表的:
清朝的粮食产量肯定有一个较大的增长,人口翻一倍可不是闹着玩的。

清朝的土地与明朝对比,耕地的增长是有限的,因为肥沃的好土地早就被开发了,50%的耕地面积不是那么好增加的,前人为什么做不到?还有单位亩产提升50%,是通过什么手段?

土地的承载能力是有上限的,中国的封建王朝为什么陷入周而复始的更迭,原因就在于土地承载的人口达到了上限。而从汉朝开始,一直到明朝,人口总的增长是有限的,说明遇到了天花板,这么长的时间,农业的科技水平提高有限,耕地增加有限,单产增加有限。

清朝显然是突破了这个天花板,那么找原因,只能找到新的农作物引入,别的理由解释不了。

我觉得并不像你所说,实际上改土归流以及农业改革税制改革实际上是增加了可开发的土地和亩产,你遗漏的是把明清两朝的行政效率和水利农业投入看作是一个水平了,实际上可能两朝政府做事的力量和能力差很多,尤其是在基层的农田水利建设和赈灾体系建设方面,更不用说康乾时期还有一个非常稳定的国内和平环境。

虎扑JR2095291014
引用 @手机拉风又嚣张 发表的:
老哥们有啥想法不?看论文+写出来大概花了五个多小时,希望能和大家探讨一下!

你怎么查的资料文献啊

數據刪除
引用内容可能违规暂时被隐藏


数据的倾向性啊,多子思想在当时历史时空下的适配性,施政倾向啊这些的

小懒了
引用 @手机拉风又嚣张 发表的:
老哥们有啥想法不?看论文+写出来大概花了五个多小时,希望能和大家探讨一下!

摊丁入亩前 人口的隐匿是常态 所以朝廷统计的户口数往往比实际上要少,王朝末世时候人口的大量消失一是死亡但是更重要的是朝廷对百姓的失控压根统计不上去,摊丁入亩改革影响了隐匿人口的利益人口就自然爆发出来了。

愿天堂没有猫和你
可能是玉米地里机会多。所以 我有个朋友想接一部说话

爱你小球球
主要是红薯和玉米的广泛种植,以前相当于一年种一季,后来种植两季,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湿地冬天种油菜,夏天种水稻,而旱地夏天种红薯冬天种小麦。。。。而红薯的作用大过玉米,产量大,可以让农民青黄不接的冬春季有了粮食可用。。。。

手机拉风又嚣张
引用 @flc007 发表的:
清朝的粮食产量肯定有一个较大的增长,人口翻一倍可不是闹着玩的。

清朝的土地与明朝对比,耕地的增长是有限的,因为肥沃的好土地早就被开发了,50%的耕地面积不是那么好增加的,前人为什么做不到?还有单位亩产提升50%,是通过什么手段?

土地的承载能力是有上限的,中国的封建王朝为什么陷入周而复始的更迭,原因就在于土地承载的人口达到了上限。而从汉朝开始,一直到明朝,人口总的增长是有限的,说明遇到了天花板,这么长的时间,农业的科技水平提高有限,耕地增加有限,单产增加有限。

清朝显然是突破了这个天花板,那么找原因,只能找到新的农作物引入,别的理由解释不了。

回复如下:
第一,耕地开垦源于两个方面,第一个是改土归流后汉人对西南的开发;第二个是在中国历史上,农民一直在不断的垦荒。明朝耕地比唐朝也要多了。

第二,亩产量提升。是因为水稻和小麦有了更好的品种,以及精耕细作技术的提升。

南美作物之所以不是康乾时期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我在正文都有提及,希望你能看一下那些内容。首先各个论文估算的南美作物的耕作面积真的没那么大,解释不了那么多的人口增长。

除了kent deng的量化模型结果以外,他引用的那个有一定缺陷的模型的出了贡献是14.1%,要更小一些,而这些都是清朝末年时的数据,在清朝前中期南美作物的贡献值就更不可能这么大的了。

目前南美作物不是康乾时期人口增长主因基本是学界的共识。几篇文章的文献综述部分都是这样的结论。

其次关于人口瞒报的问题,目前学界讨论此问题的时候都考虑了瞒报,并修正了明朝末期及康熙初期的人口。瞒报因素被考虑在内了。按户籍人口来看的话增长倍数肯定不是我提到的2.5倍啊。

另外你一直都没有说,你支持南美作物是主要依据是啥。就是我觉得咱们探讨的时候最好能有点干货,这样会好一些。要不然大家都想当然来说的话,就完全是在吹水了,最后也得不出啥结论。

手机拉风又嚣张
引用 @數據刪除 发表的:
数据的倾向性啊,多子思想在当时历史时空下的适配性,施政倾向啊这些的

这个真没看到。
我是觉得,多子思想一直在中国都很强烈吧。

手机拉风又嚣张
引用 @虎扑JR2095291014 发表的:
你怎么查的资料文献啊

谷歌学术。然后顺着文献参考和引用链一路搜。

再看合作作者查他们的文献。

大觉大梦
作为山西人,80年代玉米面还是主食,小时候啃窝窝头啃的记忆深刻。。。

李承睿
我个人认为摊丁入亩是最关键的,不仅让你生还让你养得起。

李承睿
最简单的是排除保一来算,摊丁入亩是最关键的。

盛天兰
1830年奥斯曼人口比1650年少,原因是不是因为他变小了?1650年的奥斯曼应该还有匈牙利,克里米亚,埃及,希腊等地区吧。这两百年版图差距太大了

虎扑用户073480
应该是税收模式改变有关系,1713年将丁税税额固定在康熙五十年调查出的人口数目上,1731年全国普及地丁并征。玉米等作物优势是对环境要求不高,犄角旮旯都能种植,主要区域还是水稻小麦。人口增加后使得秦岭等地的伐木业,冶铁业等需要大量劳力的行业兴盛起来,这些劳动力的主要口粮就是在山附近容易种植的玉米,某种角度说玉米的引进后的推广是人口增长的结果,不是原因。

核桃老人
引用 @xf6280673 发表的:
把人当猪养,饿不死就行

古代能少饿死人就是盛世

李承睿
引用 @潘驴邓小闲的蛋疼 发表的:
饥饿的盛世里写,清朝同时代欧洲人口暴增了6-10倍,所以谁说的对?

我觉得lz的出处比地摊文学靠谱

巴克瓜子
红薯支撑着

手机拉风又嚣张
引用 @两蛋一斤 发表的:
增长还有一个原因是初期人口太少了

其实如果把藏匿人口都算上,真的也不算很少。初期有1.4亿呢。比明朝的人口巅峰就少一点。

说实话看到这个数据的时候我挺吃惊的。

李承睿
引用 @手机拉风又嚣张 发表的:
太长不看结论版:

清朝在康雍乾时期确实经历了一个大幅的增长,这个增长无论横向和世界其他地方相比,还是纵向和自身历史相比,都是十分显著的。

人口增长的原因主要包括:长时间的民生安稳、良好的税制、耕地面积的扩大和玉米土豆等南美作物的引进。玉米土豆的引进曾被视为最重要的原因,但最近的研究推翻了这个观点。

由于中国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众多的人口没有有效的转化为生产力,劳动效率不断下降,社会进入饥饿的盛世。

我认为真的是因为税制的原因,如果人丁税高人口不可能起来,什么高产作物也不行。

虎扑用户197247
引用 @Valparaisotto 发表的:
讨论这个问题最基本的一个出发点:明清地方府志和黄册等记载的“口”和“户”是财政单位,不是人口单位。如果分不清这两个,在此之上的讨论是有问题的。

老哥说到点子上了

不上清华不玩
多简单的问题 地盘大了啊

追身大帽
虎扑难得的深度帖,顶一下

s
soxdq
我同意楼主的观点,一个饥饿的盛世。生产力总量很大,但质量不高。缺少对社会学,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导致执政者无法制定出刺激提高生产效率,并合理分配财富的政策。被西方远远甩开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手机拉风又嚣张
引用 @潘驴邓小闲的蛋疼 发表的:
饥饿的盛世里写,清朝同时代欧洲人口暴增了6-10倍,所以谁说的对?

很自信地说,我认为是我。

我文中列举的各个国家的数据都是我专门去找研究该历史的专家所给出的。并且根据引用结果,这些数据都得到了学界的广泛支持。并且每个我都找过别的源头的数据,虽然会有出入但是差别不大。

另外从逻辑上看。16世纪欧洲除俄罗斯及奥斯曼的就有近八千万了,仅次于中国和印度。如果真在康乾时期涨了6-10倍,那就是4-8个亿了。这工业革命可才刚开始啊。



m
meteor371
1914年美洲农作物才占粮食7%。

V
Valparaisotto
引用 @信国公汤和 发表的:
老哥说到点子上了

我看这楼主半天也没解释“口”的意义,关于康乾盛世人口增长提到了摊丁入亩,也没有说康熙时期的口数是从哪里继承下来的,康熙多少年停止了五年一次人丁统查,摊丁入亩的实质是什么也没说。总的来说,讨论明清人口增长的最基本概念啥都没说,只是在泛泛空谈,这样的讨论没啥意义。

y
young超越是我的
引用 @flc007 发表的:
清朝的粮食产量肯定有一个较大的增长,人口翻一倍可不是闹着玩的。

清朝的土地与明朝对比,耕地的增长是有限的,因为肥沃的好土地早就被开发了,50%的耕地面积不是那么好增加的,前人为什么做不到?还有单位亩产提升50%,是通过什么手段?

土地的承载能力是有上限的,中国的封建王朝为什么陷入周而复始的更迭,原因就在于土地承载的人口达到了上限。而从汉朝开始,一直到明朝,人口总的增长是有限的,说明遇到了天花板,这么长的时间,农业的科技水平提高有限,耕地增加有限,单产增加有限。

清朝显然是突破了这个天花板,那么找原因,只能找到新的农作物引入,别的理由解释不了。

感觉应该是玉米,土豆这种适合山地和旱地的作物影响吧。。。

虎扑用户927362
土豆,地瓜,玉米的高亩产作物的引进,让人不那么容易被饿死了,我表哥就是吃红薯糊糊粥长大的,这还是90年代初呢
手机拉风又嚣张
引用 @young超越是我的 发表的:
感觉应该是玉米,土豆这种适合山地和旱地的作物影响吧。。。

亲,我正文开头写的结论就说了土豆玉米不是主要原因。

并且我对它们为什么不是主要原因的理由在2.1节做了阐述。

就真的麻烦看一下原文吧……

手机拉风又嚣张
引用 @虎扑JR0971084586 发表的:
土豆,地瓜,玉米的高亩产作物的引进,让人不那么容易被饿死了,我表哥就是吃红薯糊糊粥长大的,这还是90年代初呢

亲,我正文开头写的结论就说了土豆玉米不是主要原因。

并且我对它们为什么不是主要原因的理由在2.1节做了阐述。

就真的麻烦看一下原文吧……

另外土豆,红薯,玉米的大力推广是本朝的功劳。

如果觉得我文笔不好不想看的话,复旦大学侯杨方教授的《美洲作物的神话不宜夸大》一文写的既专业也好看,可以看一下那个哈Z

雙子心
摊丁入亩占便宜了吧

手机拉风又嚣张
引用 @meteor371 发表的:
1914年美洲农作物才占粮食7%。

不过它们对清朝人口的贡献不止7%,这是研究中发现的很有趣的一点。

这是因为他们可以和主粮形成互补,对冲主粮的风险。比如如果主粮种到一半遭了灾,可以改种红薯来替代。西南土豆可以冬季种,完美错开主粮种的时间。

由此,他们虽然种植面积小,但起到了抵抗农业风险的作用,从而保障了生活底线。

f
felank_kgb
发现美洲后,玉米,土豆,番薯,烟草,咖啡,辣椒,还有大量的白银,这些对人类的进程影响非常非常大

手机拉风又嚣张
引用 @一米遥远 发表的:
看了张宏杰的《饥饿的盛世》,他分析好像是因为土豆的大面积推广,不知道有没有记错

我个人觉得我的结论应该没错。

我详细的查过国内外的研究,从复旦,港大到哈佛和剑桥,他们的近10年的和此话题有关的论文中都承认乾隆时期的南美作物没完全推广开,这不是康乾时期人口爆炸的主因(当然肯定是辅因)。

而且民国时南美作物种植面积都只有10%,这都过去一百年了还只有这么少,康乾时期的情况可想而知。

手机拉风又嚣张
引用 @小懒了 发表的:
摊丁入亩前 人口的隐匿是常态 所以朝廷统计的户口数往往比实际上要少,王朝末世时候人口的大量消失一是死亡但是更重要的是朝廷对百姓的失控压根统计不上去,摊丁入亩改革影响了隐匿人口的利益人口就自然爆发出来了。

在第一部分我有详细写到藏匿人口以及专家估计的真实人口数。

哪怕考虑藏匿人口后增长也十分显著。

姝嫙12138
🐎的,我大一下学期近代史老师提问,我就说引入高产作物,他把我一顿损,现在想起来我还气🤦‍♂️

手机拉风又嚣张
引用 @姝嫙12138 发表的:
🐎的,我大一下学期近代史老师提问,我就说引入高产作物,他把我一顿损,现在想起来我还气🤦‍♂️

说实在的哪怕前十几年学术界也是这么认为的。

只能说科学一直在发展。

姝嫙12138
引用 @手机拉风又嚣张 发表的:
说实在的哪怕前十几年学术界也是这么认为的。

只能说科学一直在发展。

嘿嘿,终生学习,终生学习🙊

s
sino四
所以现在的问题,还是吃的太饱了

潘驴邓小闲的蛋疼
引用 @手机拉风又嚣张 发表的:
很自信地说,我认为是我。

我文中列举的各个国家的数据都是我专门去找研究该历史的专家所给出的。并且根据引用结果,这些数据都得到了学界的广泛支持。并且每个我都找过别的源头的数据,虽然会有出入但是差别不大。

另外从逻辑上看。16世纪欧洲除俄罗斯及奥斯曼的就有近八千万了,仅次于中国和印度。如果真在康乾时期涨了6-10倍,那就是4-8个亿了。这工业革命可才刚开始啊。


看了下那篇文章,里面是把整个清朝作为时间线,17世纪初到19世纪末,欧洲主要列强暴涨了6-8倍,而清朝3倍左右。按照你的数据,1800年-1900年,清朝人口没有增长。

小小是我999
首先要从制度上来说,摊丁入亩 永不加赋 还多次减税 一定排第一;第二 130多年的平稳 繁荣时期 还开拓了新疆 西藏的疆土;第三 土豆 玉米 红薯等杂粮作物的贡献。

虎扑用户879876
不是,是因为大一统带来了整体统治成本的大幅度降低,百姓有余粮了,自然人口就增加。

潘驴邓小闲的蛋疼
引用 @李承睿 发表的:
我觉得lz的出处比地摊文学靠谱

你非要说地摊文学我也没办法,反正我觉得历史学博士大概率是比楼主五个小时百度要靠谱的---------张宏杰,蒙古族。1972年生于辽宁。1994年毕业于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学士,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清华大学博士后。著有《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坐天下很累》《饥饿的盛世》等。

虎扑用户907276
气候

手机拉风又嚣张
引用 @潘驴邓小闲的蛋疼 发表的:
看了下那篇文章,里面是把整个清朝作为时间线,17世纪初到19世纪末,欧洲主要列强暴涨了6-8倍,而清朝3倍左右。按照你的数据,1800年-1900年,清朝人口没有增长。

不是啊,到1800年是增长了2.5倍,到达3.5亿。破四亿都是1850年的事,都到太平天国了。

你看的是哪篇文章啊?我可以把我这边列成表的数据发给你。1800年到3.5亿是每个研究的普遍结论。

手机拉风又嚣张
引用 @潘驴邓小闲的蛋疼 发表的:
你非要说地摊文学我也没办法,反正我觉得历史学博士大概率是比楼主五个小时百度要靠谱的---------张宏杰,蒙古族。1972年生于辽宁。1994年毕业于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学士,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清华大学博士后。著有《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坐天下很累》《饥饿的盛世》等。

后面因为人均资源太少,人口增速明显变缓,太平天国以后甚至负增长了。

不老国王勒布朗
引用 @Valparaisotto 发表的:
讨论这个问题最基本的一个出发点:明清地方府志和黄册等记载的“口”和“户”是财政单位,不是人口单位。如果分不清这两个,在此之上的讨论是有问题的。

的确,尤其黄册,很多都是几户人家都共同交税账号。明清的黄册我都看过实物,上面有的名字明显是几户人家的姓组合起来的,有的户名流传几百年了。

不老国王勒布朗
引用 @Valparaisotto 发表的:
讨论这个问题最基本的一个出发点:明清地方府志和黄册等记载的“口”和“户”是财政单位,不是人口单位。如果分不清这两个,在此之上的讨论是有问题的。

还有鱼鳞图册

我在俄克拉荷马说
引用 @手机拉风又嚣张 发表的:
这个真没看到。
我是觉得,多子思想一直在中国都很强烈吧。

是的,我爷爷刚刚跟我唠嗑还说,家族子嗣一定要多,人多才兴旺。😓😓😓

紫心瓜
康乾这个所谓“盛世”真的是把古代封建王朝的遮羞布撕的干干净净。所谓盛世几十次大饥人相食,然而只要没有饿到大面积饿死人,大面积暴动,统治者压一下,文官修饰吹嘘一下,就又是一个“盛世”了。

所谓“盛世”尚且如此,可想而知崇祯等时期的中国对百姓来说是个怎样人间地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