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 the other hand, Herbert I. Harris, MD, MIT medical director and psychiatrist, who was not a committee member, writes the most extreme negative letter in the Archives on the issue of admitting women as undergraduates. In his 7/31/56 letter to Hamilton he writes: . . . The business of raising a family takes from five to fourteen years at a mini- mum. During this time, had a male student had her place, he could have been contributing profitably in his professional capacity. At this time, when there is such a shortage of engineers, one wonders if we are justified in taking positions away from male students for female . . . With so much conflict at an emotional level, it becomes plain that their intellectual eciency must almost inevitably become impaired . . . I think that the presence of women students in the student body has a definite leavening efect and their presence is almost universally welcomed, I believe, by the faculty and the student body. My concern is for their own welfare, however, and not for the pleasure and ornamentation they can contribute to MIT. 看到相关文章引用的一封信,还挺好玩的。虽然过去了多少年,大家还争论差不多的东西。 而且50年代的有文化的人话说的多冠冕堂皇:女人要生儿育女,几年不能干活,从大局上我们要培养更多男工程师为社会做贡献。女学生给我们学校带来很多愉悦和装点,但是我们不能为了我们的自私,剥夺她们的welfare,不放她们去做主妇。 即使那时,人家也没敢说女的天生不适合做engineer.。
sibyla 发表于 2025-02-13 14:59 On the other hand, Herbert I. Harris, MD, MIT medical director and psychiatrist, who was not a committee member, writes the most extreme negative letter in the Archives on the issue of admitting women as undergraduates. In his 7/31/56 letter to Hamilton he writes: . . . The business of raising a family takes from five to fourteen years at a mini- mum. During this time, had a male student had her place, he could have been contributing profitably in his professional capacity. At this time, when there is such a shortage of engineers, one wonders if we are justified in taking positions away from male students for female . . . With so much conflict at an emotional level, it becomes plain that their intellectual eciency must almost inevitably become impaired . . . I think that the presence of women students in the student body has a definite leavening efect and their presence is almost universally welcomed, I believe, by the faculty and the student body. My concern is for their own welfare, however, and not for the pleasure and ornamentation they can contribute to MIT. 看到相关文章引用的一封信,还挺好玩的。虽然过去了多少年,大家还争论差不多的东西。 而且50年代的有文化的人话说的多冠冕堂皇:女人要生儿育女,几年不能干活,从大局上我们要培养更多男工程师为社会做贡献。女学生给我们学校带来很多愉悦和装点,但是我们不能为了我们的自私,剥夺她们的welfare,不放她们去做主妇。 即使那时,人家也没敢说女的天生不适合做engineer.。
请注意我文里写的是IXO,不是IMO。我村从没出过IMO。
想当然了..大可不必太神话IXO娃,见过某娃完全没有drive, 到了M还是啥都听父母安排的.....
我只是说小中男没有只去数竞,也会参与其他。这怎么瞎说了?
那你逻辑在哪里?什么都参与就厉害?mit没有招,而招了化学前50的女生,反而是不公平? 要不然,这话有啥意义呢?
有银奖或honorable mention之类的
你是找人吵架吗?我是看到你前面说了一句小中男只有数竞,觉得不太准确,所以提出这点。你说的化学前50女生,是哪里起的头?我完全没看到。
怎么是神话呢?能进camp的专业上确实都很强。
但如果非要说人生发展,在现在社会阶层严重固化的时代,还比如说比投胎呢。
化学生物有女生,你说光有万家女儿?不是说的是数学?
美国IMO travel team的选拔是不考虑DEI的。其他team据说有的DEI有考虑。
我跟两个女孩家都是非常熟悉的朋友。我对她们的了解肯定比你多。 美国申请大学还有“保证”这种说法么?你那儿进不去又不代表别的地方进不去。
那您可以帮忙去问问是不是MPFG.
今年至少我知道2个MPFG的女生EA被M defer了。靠竞赛入学的看不上不靠竞赛入学的大概是人家智商确实高吧,这也很正常。以前在Top2大家也很佩服靠竞赛保送的啊。
女生MPFG不够,我们偏远州,去年一亚女有MPFG,还有科研,文章,艺术,体育都不错。M把名额给了同校两白男,她去了Y,我个人觉得与有人告M亚裔男女录取不平等有关。M读书很辛苦,我娃学校去年招的两白女,一个体育生,快坚持不下去了,另一个也说很难。
您在卷州还是非卷州?
一个在加州,一个在非常不卷的州。 数竞就是个category,搞数竞的家长是个充满自豪感小团体我可以理解,但是真别以为自己就是MIT录取的专家了。
那么多男生是因为被这么dei,没能进ixo,没能去mit?你自己相信? 到那个level,跟进ixo的女生能比,再说吧…
但是你在任何一个高级别的硬核数理类学科竞赛,纯merit bases招生的中学理科班里,都不可能看到男女比例一样的情况。mit这个比例一定是人工干预的结果。 和反对aa反对legacy录取一样,任何录取过程中的过于强大的人工干预都应该反对。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对所有人,不论种族性别家庭背景,都公平公正的大学录取。
你是看不到别人说的很明白,竞赛只是MIT录取看的EC中的一类category吗?
我说的是我州几年录取结果的若干实例,同时包括若干微信群里全国的录取情况的总结。我只是看楼里多贴也太离谱了点,忍不住多嘴而已。
偏远州一般一个学校不可能录三个的。如果白男很强,那撞上就没办法了。我前文中已经在男生的录取里,说了这种情况。这就跟卷州MPFG不能保证录取一样的道理。
M一年小中男不到一百,小中女能有225~250个。这种人为操作有点太过了。
他们都有专门的IXO的club,矿厂来招人也是只在这些club里挑,所以一个个都自负的很
不是说你充专家哈,大家其实都是管中窥豹。
有能力的人自负一点也是很正常的,就是不知道看到数竞成绩比自己好的会不会自卑啊?不过我认识的那个美国国家队的娃倒是非常humble,性格很gentle温暖的小朋友。
不谦虚地说本州娃能不能录M的马前跑,我全都放对了。
大学录取地域差别很大,别的州就不知道了,虽然从群里听的情况也差不多。
T5的录取,除了S,其他四所还是有比较强的喜好的。M的标准算最明显的。这个应该没有争议。
能不能说说看每个学校的喜好?我们这还有娃在小学的可以学习下。
应该会比较高兴。总算有一个能一说就通的了,总算有个能跟别人学点东西的机会了。LOL
这种娃应该也不那么容易看不上别人,毕竟世界上不是只有数学竞赛一个事儿不是,至少自以为是的比例比他们父母要小些。
我见到的完全不是,有一个高中录十个以上的,不止一个高中,我知道的2024至少有三个高中这样,一个华州,一个南加,一个北加。录两三四五六的高中经常有,当然大部分高中是一个都不录的。 MIT的AO说过,他们录取不搞地域quota,至于是不是完全这么执行的就不知道了。
M肯定不是...就我闺女的高中情况,不达标一个都不收,达标有几个收几个
这个话题转到我很感兴趣的方向了。孩子们到底是和peers卷(本校内),还是跟自己卷(只要自己够优秀就可)?
看前面说的,有几个M了,另一个正常情况下可以去的就没录取。而某年没有竞争,不是那么强的孩子就进了。这个让人觉得确实是有quota的。
从我的观察来说,我们好像不是,经常有学校某年大放异彩,下一年啥也没有。local人称大小年。所以这个让人觉得不是看quota
基本要求是WGPA标考过线。
大藤最好德智体美劳EC没短板。其中H更喜欢雷锋娃,Y更喜欢艺术娃,P喜欢全职业霸。
M对EC没有全面要求。但STEM的spike要大。
有STEM大spike,同时德智体美劳EC没短板,如果愿意或被迫,申请T5肯定会横扫。
不过时代总是发展的,这个已经是两三年前的情况了,现在可能勉强能用,但几年之后就难讲了。
group project就靠一娃撑着,能不吐槽吗?就像你工作的team,就你一人真在干活,其他人不捣乱就不错了。最后成果大家分享,这种大锅饭早就被证实不可行了。从人是自私的这个基本前提去观察,很多事情再正常不过了,嘴上说得再好听也是虚的。
全职业霸是什么? 好像Y,H说得跟我们这里录取一样。
如果入学的标准只有科学竞赛这一条,的确是这样...但是现实是非竞赛娃不见得数理就不行,一样可以很硬核,选最难的课门门拿A
确实是这样,不是每个学校都有这样的quota。某些学校有,每个quota都有一个不同的最小值,比如1个,2个。。。or 5个。。。。。
这说明在stem领域,小中女击败了其他族裔的女生,但小中男对其他族裔的男生并没有那么明显的优势
大家硬核的标准不同。M娃能被称为硬核的意思是本科入学就选研究生的课,还能以碾压优势拿A。
这是哪里的数据? 这几年我听说的是150:100左右这样。
顶一下这个例子。许多全面发展的女孩,有AIME和MPFG, 虽没进M,但也进了别的心仪的学校。 招生是和自己Pool里比。怨女娃抢了男娃的M名额则大可不必。
哈哈,您标准真高,把IXO 牛蛙们代表M学生有点随意了
2022和2026。你说说哪年是150:100?
感觉STEM选课跟竞赛难度不是一个级别的,包括大学提供的可以高中生上的课
另外大一就去tower实习,大二去城堡,大三去简街,然后再拿return offer
全职业霸是什么?
嗯,我还认识高中毕业就去JS/C/H, 拿到return offer的, 都不用去M读书了,还是那句话,您的硬核标准真高,向天才娃对齐
我们这儿是卷区,进M的小中男的确都是这个级别的,都是AMO之类,还有过IMO,IPHO,ICHO,查一下他们的linkedin,基本都是这个路径.
用不着什么高级别的比赛,我家娃学校,就一个mathcount club,每次100学生考,前10名就1,2 个女孩 反过来想,要是男孩和女孩差不多,为什么会有女孩单独的数学竞赛
不过在高中生这个level,数竟是最硬核的。
根据MIT自己的数据,90年代男女生本科生比例差不多2:1
同意你说的,在男女生分开比的stem赛道上,小中女击败了其他族裔的女生,但小中男对其他族裔的男生的优势小许多
数学打好基础是对的。 但是mit怎么可能只招数学竞赛出成绩的呢?又不是整个学校是数学department。招数学竞赛出成绩的,肯定只是一部分人,而在这个pool里不是top,那就是不可能靠这一项就能进。但是其他,比如做生物竞赛的,人家能进,那是在那个pool里算top。不能说数学更硬壳,应该招数学好的啊。更不用mit还有相当一部分系不是stem。
主要是智商吧
就是啊,而且ABC男生就算在男生pool里也差不多profile,是在更小的pool里自己内部竞争。男生里也不可能只招搞数学的。
跟六七年代比整个社会都差太远了。 70年之后藤校们才开始coed呢,不少之前都是男校。 我查了一下, 虽然mit一直是coed,但女生都是特例破格之类, 50年代还一度商讨完全不招女生。
我州非卷,MPFG能被邀请就行。
反过来说,MOP里有专门给女生的pink group,MPFG能拿奖的没进MOP也有A/JMO了。
华裔女生可以不结婚,不生孩子, 在职业上好好拼搏,让其他人看看什么是巾帼不让须眉。 老美事业心强的女的,要么是不结婚,要么是给自己找个house husband.
华裔爹妈要解放思想,让女儿往下找。 不要只想找一个强过自家或者势均力敌的女婿。 说实话, 能力强的男的, 他们很多并不想找个女强人来举案齐眉,太有压迫感了。
mpfg只是女孩子里面比,有时候即使拿个铜牌什么的也说明不了是真的很厉害,但是女孩子能进AMO的肯定是比mpfg更有说服力
他们其实抱怨的是MIT招生1:1,这贴标题不就写的很清楚么,如果按照清华的做法招生,小中男的机会不就大了吗
mit不是很多工程专业吗? 学机械之类的,难道只做计算分析。 话说动手能力工程能力跟数竞的天赋还真是不相干。
MIT、Caltech and Carnegie,都是经过5年 不懈努力,终于逐步提高了1:1 男女入学比例。以前大概是2:1。
这是这3所学校招生官亲口所说。在录取时,就按1:1性别比例 来招。
然后,亚裔女性是女性pool 里头还算合格的。拉丁裔女、黑女、甚至白女更需要降低标准。 事实就是:这3所学校亚裔比例很高,亚裔女性更是出奇的高。为了再平衡族裔比例,亚裔男性就更难。
要攻击我的请绕道。以上所说的都是亲历和亲眼所见。
下面是观点:照顾一下女性、其他族裔,其实大家都认同。即便国内,都有女性职位来平衡,也知道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就是这个“度”应该到什么程度? 小学幼儿园老师,护士,招聘时鼓励照顾男性加入,很赞同。但都要按1:1来招???
ME、EE、物理、数学这一类的,向来都是性别不平衡的重灾区。我们社区大学有一门 课Automabile, 60人注册,只有1位女生!
能被邀请也就AIME那个cut off线吧?
根本问题是:是否应该按照1:1 性别比例来录取?
这跟我儿子女儿能否进去无关。
你怎么知道人家女生不是因为更多其它优秀点而进去的呢
我同意前面一位家长的想法,男女生比例均衡一点比较有利学生心理健康,所以招生的时候照顾一下女生可以理解,但有的家长得了便宜还卖乖,说是小中男自己实力不行,这个比较气人。
非常认同,手动点赞👍
AIME踩线以前就不行,现在除非要搞地域平衡,否则更不可能。
看到相关文章引用的一封信,还挺好玩的。虽然过去了多少年,大家还争论差不多的东西。 而且50年代的有文化的人话说的多冠冕堂皇:女人要生儿育女,几年不能干活,从大局上我们要培养更多男工程师为社会做贡献。女学生给我们学校带来很多愉悦和装点,但是我们不能为了我们的自私,剥夺她们的welfare,不放她们去做主妇。 即使那时,人家也没敢说女的天生不适合做engineer.。
AIME踩线差不多1000 多女生,MPFG 大概250女生
每年M招500左右女生,大概一大半是理工硬核专业,基本集齐了全世界最牛的理工女娃,我闺女室友就是欧洲某国IMO, 真的不用质疑这些女娃们的实力,读下M毫无问题,真是谈不上什么照顾...
职场EQ要有多低,才会公开说女的天生不适合做engieer。
美国职场不少话也是话里有话,明不明白看个人了。
你闺女室友就是欧洲某国IMO, 好奇为什么不提你闺女的背景而找一个international student,本来国际学生入学申请要求就比美国学生高许多,是不是你闺女就是被照顾的
mit的娃很多都是双选的,女孩子选数学和cs的不少,应该能占一半
美国这么多年就万家小妹这根IMO独苗。上个女生,还是小中娃没有广泛参加数竞的时代。那个帖主这是用outlier来代表population average。要力顶女娃数理强,至少自己先避免犯低级错误。
哈哈哈,随你怎么想,您开心就好!
找工作的时候同等背景下雇主倾向选男生,那么上学校的时候同样背景下给女生更多机会不行吗?这个社会对女性这么不公平了,真的不想要改变一下?
美国IMO 国家队是全球数一数二的强队,换到其他小国,美国pink 营的女孩未必就不能进IMO
嗯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也没很多年,优势也要慢慢积累的。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理工科大学的男女比例都是六比一七比一,但是我们下一代的孩子,在国内读书的时候,中学成绩女生比男生高已经好多年了。
讲数据的时候不扯情怀
mit女生肯定是女生里STEM最好的,这个毫无疑问。但非要说:
mit女生on average 跟男生STEM一样好。 mit女生的stats换成男生也一样会被M抢着要。
就太可笑了。
再过二十年说不定就要哭着喊着保持1:1的比例,否则MIT招的女生太多了。
做梦吧,比JMO少不了多少分的,AMC至少120分以上,再加上AIME9-10分至少吧
难道只有Jessica Wan的水平才能上M?都说了IXO每年最多几十个,不能代表M学生.....能够进入M的500个女娃个个身上都有闪光点,只用科学竞赛标准来评判她们真是看低她们了...
不要1:1男的说不定更进不去,LOL,你自己数理化差就以为女生硬核学科比不过男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