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lsimplejill 发表于 2024-08-12 11:10 几乎所有普通医生都这么说。他们见过的血糖糟糕的太多了,自然不会把5.7当回事。如果其他方面对这个医生还满意不用急着换。血糖自己多注意一下不难。网⬆️免费内容很多。推荐油管Dr. Westman, Dr. Berg, Dr. Ken Berry, Dr. Stan Ekberg 有一个会议的内容很好,油管有,叫Low Carb Down Under, 每年请各路专业人员讲实际操作和临床经验,🈶医生、科学家、科普人士、营养师作报告。
这样啊,谢谢提醒
https://glycemic-index.net/low-glycemic-index-foods/
是A1C 中间是数字 不是你说的
我也觉得与年龄有关。一个朋友50多岁的时候开始基本每天吃水煮蔬菜各种肉玉米,跑步太极等很多运动,从来不胖,甚至偏瘦,70岁了,最近也是血糖高
你absolute Lymphocytes 1200太低了,当时感染的状态吗?我Covid刚好的时候比这好点有限😂
要有力量训练 不过70岁 肯定不如年轻时候好控制
不吃肉 还怎么降低血糖 这也是我的困惑
不能不吃碳水加一,要吃粗粮。不然可能很快就会高血脂。
迟复为歉。
注意食物里的隐型碳水。外食一定要看食物标签,你会有惊喜的。你的身体血糖变化受你摄入的总食物量影响,食物的总糖量更是第一时间影响血糖。
健康人和糖前都应该选择低升糖(GI),低糖量 (GL),低刺激胰岛素(insulin index)的食物,尤其是低低刺激胰岛素的食物 。链接供参考。
Insulin index chart of 140+ foods - complete list with sources (foodstruct.com)
有一位网友意见很好,您应该测您的空腹胰岛素 (多半自费)。自已也可以买血糖试纸或者酮体试纸在家测 (空腹,餐后1小时,2小时;如果断食,断食的不同时间点,包括断食后头晕的时候;运动前,运动后等等)。用数据来掌握身体的情况。如果能上CGM更好。
建议您,全面体检,排除任何器质性疾病; (逐渐)减少总碳水,增加优质蛋白质和脂肪 (顺便说一句,零碳水不会死人,有糖异生呢。何况一般人也做不到零碳水) (逐渐)提高运动量,优先提高心肺功能,如果有余力,再考虑负重增肌
讲一个例子给您打打气: 我家85岁老糖人,自从搬过来跟我住(饮食和生活习惯严格受控 ),低碳水,饭后走路,举举小哑铃,然后就再也没有服用过一粒糖尿病的药,血糖一年半了一直正常。您才45,应该会做得更好。
马克
糖前
A1C 5.7
糖尿病分为两大类,分别叫做一型和二型。一型糖尿病是一种自免疫疾病,就是自身的免疫系统出了毛病,攻击胰腺里分泌胰岛素的β细胞。这些细胞受到伤害,就失去了分泌胰岛素的能力。一型糖尿病的患者,只占了糖尿病人这个群体的5% 到 10%,剩下的都是二型糖尿病患者。
家族遗传史目前是预测一型糖尿病最主要的依据。如果直系亲属(父母,兄弟姐妹,子女)中有人患有一型糖尿病,那么这个人得病的几率是一般人的15倍。可是还有85%的一型糖尿病人并没有直系亲属病史,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一型糖尿病不是由单个基因控制的,而是有一套复杂的的调控系统。现在已经找到了几百个相关基因,这些基因互相作用,再加上目前还没完全弄明白的环境因素,才导致了免疫系统出错。一型糖尿病人往往很瘦,这是因为没有胰岛素引起糖分的吸收,使用和转化,血糖直接随着尿液排出体外,患者完全不能利用这些能量。
二型糖尿病的成因更加复杂, 是胰岛素分泌能力下降和对胰岛素敏感程度下降两方面的结合。患病的风险因素有很多,有基因因素,有环境因素,也有个人的生活方式因素。肥胖 (BMI≥30)是最大的风险因素。为什么肥胖会导致二型糖尿病呢?
肥胖是因为体内囤积了过量的脂肪,这会导致新陈代谢方方面面的变化。首先是血液中的自由脂肪酸,三酸甘油酯,和葡萄糖的含量都升高了,造成了一个对胰腺里的β细胞有毒的环境,长期以往β细胞功能下降,导致胰岛素分泌能力的下降。同时过量的脂肪组织内部也会有很多生理变化,比如缺氧,慢性发炎, 释放细胞因子(cytokine),激素分泌失调等。这些细胞因子和激素作用到脂肪肌肉肝脏各个器官上,使这些器官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也就是说,这些器官对胰岛素产生反应的阈值提高了。另外肥胖往往伴随着肌肉组织的流失。正常生理状态下,肌肉组织是血糖的重要去处。肌肉细胞吸收了血糖,大概65% 通过有氧或者无氧代谢的方式转化成能量,剩下的35%转化成糖原 (glycogen)储存起来。肌肉组织少了,就好比储水的水库变小了,通过肌肉调节血糖的功能就下降了。这一系列生理变化(胰岛素分泌得少了,对胰岛素产生反应的阈值高了,能消耗血糖的肌肉少了),就导致了糖尿病。
说得好专业!星星眼!
85岁老糖人的励志故事超级赞,真的应该搬去隔壁几个养老帖里。
太多人消极保健却积极攒钱等死或者以为自己可以依赖家人,不知道是什么鬼🙇🏼♀️
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也为了今后老了不拖累身边爱我的家人,扔掉垃圾食品是值得的。 我还没提扔了一个西瓜呢,哈哈。
捂脸说,还不如寄给我呢,我愿意出邮费。
多谢MM科普! 我说过,华人网有很多智慧且善良的人。 在这个贴子里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我的懒惰生活也是应该改变了,先从管住自己的嘴和锻练身体开始。
真是个智慧美丽又幽默的MM, 爱了!
非常有用的信息. 谢谢!
按理说,幽默的我这时候该闭嘴了,但是我真的很馋那一箱子零食啊。
“积极攒钱等死”真是说到我心里去了。攒钱必然很重要。但只攒钱不投资健康的人太多了。对健康的投资就像攒钱,越早越好。
Mark. 感谢信息!
对健康的投资才是人生中最大的投资,受益者是自己和家人.
运动起来吧,找个轻松的运动、譬如说匹克球、慢跑,会上瘾的。
柠檬水、苹果醋, 都是兑水以后空腹喝, 就不那么酸了。
健康真不需要金钱的投资,只需要改变心态。一说到健康,很多人的错觉就是,有钱人才有闲有钱投资于高质量的食材,和昂贵的健身器材,玩儿昂贵的户外运动。
其实不然,健康只需要自己有清醒的认识,然后就是在日常生活里,做清醒的选择。吃什么,吃多少,怎么吃;运动的方式也可以是,做院子活儿,种菜养花,或者饭后在小区里遛狗,跑步,快走。。。这些都不需要任何金钱的投资。
我记得以前华人贴过一个视频,大山里的70多岁的老人,还自己下地种田,然后每个星期挑着担子,坐火车,去卖自己的劳动果实。看他们一个个的都很fit,哪像70多岁的老人,那体力,完全不输30岁的年轻人。
逆转非常不易。 我和我的朋友, 都没有逆转成功。 改变饮食后, 体重真是下降了, 现在是减肥达人, 到处传经送宝, 但是A1C就是下不来。
一般体检都有A1C。
88 对应的是4.9, 中间是除以18. (88/18=4.9) 99/18 = 5.5 5.7 --》102.6
水果, 我已经吃得很少了。 多一点berry, 餐后2小时血糖也上去了。
A1C 要5.6以下才正常。
你还是基因好。 稍微努力一下, 就降到5.2. 很多人, 达不到这个效果。
亚洲人的饮食习惯, 很容易造成糖前。 你去看看台湾, 糖前也是一个普遍问题。
5.5是正常, 5.7是糖前
我同意。 我的锻炼没有跟上, A1C的下降就达不到。
我改吃粗粮很多年, 通畅问题也很多年。 今年暑假去日本旅游, 只能顿顿吃白米饭, 通畅问题解决了。 所以, 这吃白米饭,不能一棍子打死。
对, 糖尿病是没有症状, 并发症才可怕。
很多人都这样, 怎么努力, A1C也下不来。
哈哈对啊我就是给自己洗脑,最开心的就是看我的biomarker在我的努力下不断向更optimal的方向推进。所以过程挺享受的😈
一片全麦面包, 这是碳水, 而且精致碳水, 因为商店卖的全麦面包为了口感, 只有一点点谷物。
牛奶, 有乳糖, 也要计算糖类。
你测一下餐后血糖, 就知道你的这一餐升糖情况了。 然后, 再调整饮食内容。
我同意你的观点, 全麦面包+牛奶升糖, 但是nuts可以吃吧?
因为越来越老了,所以这些问题都出来了。
要看你平常饮食里碳水供能所占的比例。如果碳水比例已经偏高,再健康的碳水单品多一口对你都是不健康的
多餐不行吧? 一日两餐或三餐, 才能保持血糖的稳定。 多餐了, 每次餐后血糖就都要上升, 血糖就不稳定了。
168降低寿命这个我写过科普,结论是这个研究不convincing https://huaren.us/showtopic.html?topicid=3003953
早上两个鸡蛋, 没有问题。 但是一块红薯, 就要考虑分量了,因为红薯是碳水, 我一般吃70克左右红薯。
西瓜可不能多吃, 吃一个拳头大小的果肉吧。
对, 每顿都要吃碳水, 因为碳水有碳水的营养。但一定要控制量。
不知道!可能要归于基因了。
嗯,万事不决怪基因!😁
Nuts要看什么nuts,也分人。不是所有nuts都低碳水,腰果的碳水就不少,有人吃了会升血糖。
核桃和杏仁的碳水少。我生酮过一年半,都是用杏仁粉代替面粉米粉做糕点,用erythritol和罗汉果代替糖,饱腹好吃还不升糖,除了贵和必须自己动手做,没毛病。
牛奶含乳糖, 是糖的一种。 酸奶比牛奶好一些。
非常对👍 亚洲女性skinny fat的太多。Body composition 才是最该注意的。
感觉说的是我,我今年反省可能有的地方做的不好,而且我也不自查血糖。应该买个血糖仪扎手指,记录总结才行。就像做实验一样严谨起来。
我努力了一年,饭后就走路,抬腿举哑铃。减肥到健康体重低值附近,血脂血压胆固醇也好得很。就是A1C 下不来。总计就是没有科学的记录总结研究。 看群里的人各种经验和理论分享,觉得还是要再进一步,把信息总结一下,然后扎手指做记录! 一句话,科学严谨的喂养自己,做到定时定量定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