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不是说完全不推孩子就是好,适当的推和创造条件是好事。只是应该告诉孩子,你的value and identity并不是这些外在的奖项或者成就所定义的。而父母也应该无条件的支持和爱自己的孩子,爱她/他的本身,而不是孩子的外在成就,或者和别人比起来的优势。如果一味的只是去追求外在的肯定,那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很容易焦虑抑郁,或者面对失败和困境,找不到自己内心的支点。
The Bible assures us that upon death, Shannon, because of her faith in Jesus as her Savior, won her race. She will receive the crown of eternal life with Jesus. 信仰上帝是无可厚非的,不过太投入了会不会真的就视死如归了
The Bible assures us that upon death, Shannon, because of her faith in Jesus as her Savior, won her race. She will receive the crown of eternal life with Jesus. 信仰上帝是无可厚非的,不过太投入了会不会真的就视死如归了
很好啊,至少不是总想着玩电子游戏。
是的,遇上一个,祸害周围所有人。家族里有几个这样的例子。
你是这样的大妈吗?
现在还小,谁知道以后呢。处理不好关系,配偶之间互害的不少。我这样说,显得我太焦虑了。确实我们华人家长容易焦虑。我女儿经常问我,why you look so sad。我都说和她没关系。
+1 教孩子具体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应该比简单宽慰说健康第一是更好的。对孩子来说,他不是不知道健康重要,只是眼前的问题也重要。眼前问题不解决产生的自我否定让他焦虑难受,这时候家长说在家啃老也没关系,容易被孩子理解成对他的否定和同理心缺乏。
该内容需要100魅力值以上才能阅览
mark 下
有同感。 感觉孩子之所以走到这一步,一定不再以自己取得的这些成绩为豪, 而是怀念自己已经失去的东西,譬如无忧无虑的童年,没心没肺的快乐时光。
MM不要太担心了。你这么认真,娃不会差的。MM不妨也可以研究一下自己放松的方法。我自己的体会是学习活在当下,接纳未来的不确定性。其实不确定固然让人担心,其实也可能会包含很多新的机遇呢。 另外我最近上的心理课讨论放松的方法。课上说过于注重别人的评价,就会紧张,但是如果把评判体系交给自己,不再在意别人的眼光,注重自己内心感受,就会放松。另外每天注意力专注地做一件事也会让人放松,比如跑步,遛狗,做点家务,陪狗玩耍,聊天等等。multi task就会让人紧张。所以每天我除了让娃遛狗,还请他陪狗狗玩一会儿,我自己也会抓狗子玩一会儿,大家都很开心。我们家狗子专业减压😀
还有个观察是好多这些自杀的其实生前一段时间都在和抑郁焦虑这些battle了,也基本都就医治疗过,但是去世后亲友基本闭口不谈,最多提一句mental health. 感觉反应出来的问题就是家属无法正视这个问题,没有真正把病人当病人,这些回避的态度是不是也影响了病人的治疗康复
我生活中的朋友也是这样建议,be relax,don‘t push yourself too hard。其实我已经比以前好多了。
对,强迫孩子争抢第一名,得不到就哭天抢地不好,不过合理期待是信任孩子能力。相信他有能力做好。我感觉目标小一点完成了夸奖他的努力还挺有效的。
说得很好, 活着就是accomplishment. 更进一步说, 我很不喜欢美国人在这种场合都要说她帮助了多少人, 影响了多少人. 好象没有impact, 这人活着就没意义似的. 为自己活着, 没意义吗? 让自己活得开心,没意义吗? 帮助别人不应该是obligation. 应该是我做这些事很开心, 我想做就做, 不想做也挺好. 所以有时候宗教并不能帮到心理疫病, 反而多了个obligation, 活得更累了. 抑郁焦虑都是现代社会的病. 现代社会给人做了个框框, 你得这样活着, 大家都这样活着的, 这样我们才为你骄傲, blah, blah... 傻乎乎相信这个的人就惨了.
挺好的。我也是自己意识到了以后研究这些,越来越好了。
同意,宗教变成了obligation反而成了压力。有时候确实不应该把帮助别人看的太重,做自己能做的也是一种帮助,有时候可能就是一句感谢,一个微笑,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焦虑的。总体来说,上网求助的家长的确焦虑度要高很多,而且自己意识不到,不然就先解决自己的焦虑问题了。这么说肯定容易得罪发帖的以及和他们产生共情的家长们。家长心态比较好的呢,像这楼里的,根据对自己和对孩子的了解,总会去尝试去猜测多种可能性,会主动换思路,会自己学习做研究,问题实在大会找专家。有心理学家说过焦虑的根源是价值判断单一,还是很有道理的。
好讨厌这种教育女孩的方式。我教育我家的第一就是要做一个独立思考,独立生活的人,结婚,生孩子都不是啥必须的事,更不要和别人攀比
我写了之前严重到住院治疗了一段时间 后来以为治疗好了 所以孩子还选择要去读心理 想以后帮助和她一样过的人 不知道是什么触发了最终走上绝路 放假回来谁都没有感到什么异常...
没错,我也觉得像申请大学展示成果。孩子都去世了还有心思整这么一大篇没有用的,难道不是应该说多么怀念她,多么伤心吗。
我女儿天天给我化妆护肤的各种tips
美国的环境还好,有这样的好老师鼓励孩子,简直妙笔生辉。我上学的时候,也受到美国老师很多鼓励,感觉很受益。
太累了. 装正常很累的. 宁可孩子把各种负面情绪都发出了. 老是表现得太好家长就该多问问了.
即使要写这些,也该从personal level写这个女孩在这些活动中经历的事啊, 她是不是喜欢, 这些她作为一个人和这个世界的互动。 满篇都是成绩,成果, 没有personal touch。
所以我觉得是家长可能太忽视和孩子心灵层面的交流了,孩子一个人压抑着直到崩溃真是太可怜了。这还是一个挺social的孩子,如果特别内向的孩子估计更容易出问题。
父母的焦虑会传递给孩子,同样父母怎么处理心理问题也可以言传身教,要先照顾好自己。跟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渠道很重要,不要总盯着孩子的缺点看。 妈妈跟青春期女孩可以聊的太多了,毕竟我当年也是买买买的爱漂亮的,啥化妆护肤祛痘弄头发都会😂,产品设备也齐全。带着娃吃各种好吃的,旅游,一起滑雪划船坐🪂,参观博物馆看画展。 我和闺女的衣服可以换着穿了,经常去衣柜里挑,买了新衣服会一件件穿了给对方评价。 搭配衣服也会问一下好不好看,我的包包存货也有了用武之地,这不就是生活么。
华人基督徒很多都徒有其表,信教只不过随大流,通过教会找个组织。嘴上说信,行动上都是背离,然后还被洗脑为神棍,是教徒里最糟糕的一群。
说实话,那篇讣告,我读到一半就有点窒息的感觉。。。
很多轻生的人都是外表阳光 各方面优秀的 很多时候避免不了。 我娃学校的老师十几年前带的一个孩子就是各种校队乐团、非常阳光优秀,而且我们的学校是家长非常involve的形式,父母也很关心。无奈疫情期间抑郁大爆发,走了。老师还去葬礼送了她。她母亲还建立基金会、跟学校保持联系,跟现在的家长聊天,真是太心碎了。
我女儿已经把学校学的技能用在我身上,拍拍我,mom,you will be fine。
你爸爸妈妈呢?他们是什么?
看完觉得现在这种推leadership,16,7岁的孩子几个club里活动而且还要做好的风气太害人了。且不说这种风气导致有人为了升学作假,就对普通孩子来讲,把自己做好就很不容易了。做好自己再去帮别人,帮社区,一定不能把顺序搞反了。
今天听到李一诺和周轶君的对话,里面周说到现在的孩子缺乏和丧失了原发性的惊奇和热爱,我觉得这位mm的儿子有这种惊奇,恭喜你。
说明体育教会这些事情,都不是孩子发自内心喜欢的事情。搞不好孩子对宗教有很多疑问,父母把自己的价值感强加在孩子身上。否则这孩子高中就能抑郁住过院?
我最看不上华人移民一代成为的神棍了,在国内的无神论或者佛教文化的环境下长大,跑到美国怎么就摇身一变,成了神棍?这些人其实大部分是机会主义者,没主见,容易被洗脑,然后拿基督教那一套来祸害孩子。看看世界历史就知道,基督教没有比伊斯兰教好到哪里去,本质上是排他,逆我者亡的,然后被教会教皇和国家机器利用,来洗脑愚化百姓。信这种教的人,脑子不好。
我爸妈确实没我聪明啊,你想说什么呢?
编辑了。
编辑了
至少比你好,你到这一代都不会及时止损。
真是不知道说什么好。把孩子逼死了还有脸要钱。
孩子是亲生的吗?
我一点不觉得这代孩子承受能力差,我们那时候除了上学就好,成绩足够好就不会有啥不好的事儿,没那么多乱七八糟,学校有管攀比,管早恋,让孩子生活简单多了
现在孩子除了学习书本,还要讲究五花八门的才艺,还要social里混下去,更要要独特感,亚裔还要承受各种歧视。
可怜的孩子。一生都在为父母争光,死了还能给父母赚点钱花。
你这话前面都正常,养不养孩子都是个人选择,孩子出了问题也不能一味说是父母之责,你根据自身体验决定不养娃更没有问题,但最后来一句”谁养谁沙币“, 无端起攻击性,真的给人感觉不好。
完全同意,我小时候都感觉不到贫富差距,大家都是同学邻居一起玩,也不补课上课后班,整天院子里和朋友们玩,身心健康。初中才开始认真读书,只要学习好就没有其他烦恼。现在孩子没有我们那么宽松的环境。
说得很好!
有一种是外向型抑郁症
同意。就像我以前说过的,家长最好的是自己有探索生命的热情和这个过程中的愉悦,然后分享和传染给娃让他们也能慢慢体会到自己探索的愉悦,形成他们自己的正反馈。我自己觉着养娃是个很享受的发现自己弱点并克服它们,然后和娃们一起成长的旅程。
这个板上,经常一会儿鸡娃的帖子来一堆,一会儿用健康第一作为理由在行动上躺平的帖子来一堆,搞成仰卧起坐一样。
感觉不好,但是话糙理不糙。
你要是事先想的就是周全一点,也就是聪明一点,那你就不一定会生孩子。你生的孩子也不和你姓,你想想为什么,你想的得明白吗
她连自己父母都骂傻逼,你不用跟她辩。
缺自信,一辈子要证明自己“聪明”“好”,可怜又可恨。
悼文都是列出一个人的成就的,如果有的话,对于这么大的孩子,这些都是她努力成果,为什么不写,没有必要吹毛求疵。写出来我们才知道有过这样一个很好的孩子曾来过又离开了。悼文也写了孩子在同学中很有微信,关系很好。 我遇见过一个妈妈,她的孩子也自杀了,她也不知道为什么,事后很痛苦自责,这是个白人,没有推过孩子。
大家都记得那个老师请家长妈妈来了学校给了孩子一巴掌,孩子转身跳楼了,后来妈妈也自杀了的热搜吗?
网络上下笔还是请慎重,不知具体情况不要太过分,有时一句不起眼的话也许就是别人生死的trigger
人能够没有大灾大难过一生都是幸福的,
话说70后和大部分80后上学的时候精神好像也没怎么愉快吧,都是在学校老师揍完回家父母继续揍的,学生之间各种bully比现在也猛多了,现在小孩大部分都是嘴上mean几句,有几个真敢抄家伙往死里搞的。现在的娃普遍脆皮不够tough是真的。
话说我们上学的时候各种狗血事件,什么老师当堂扒学生裤子啊,体育老师性侵女生啊,毕业的学生回来报复打断老师腿啊,拿到现在估计桩桩件件都是社会新闻爆款。各种持刀抢劫,打群架死人什么的就不说了,属于九十年代北方县城的普遍现象
谢谢分享,写的很实在,其实把一些常识性的东西搞明白就能活的不错
如果trigger到你了,请原谅。
信仰上帝是无可厚非的,不过太投入了会不会真的就视死如归了
你说的很对!祷文写的很好,是我的认知有问题, 已经删了。GPA 很高的也是孩子优秀的证明。真的为孩子惋惜,请节哀!
你说的狗血事件我们那里很少,最凶的是我妈。高中时有老师性侵女生被抓的。那些受害女生还为他求情。据说他特别会女孩子们开心。不过从此我对说话好听的男人比较戒备。 有个发小比较霸道,会要求同学供奉自己的零食给她。不过我会反抗。被孤立了我就自己玩。她后来一般会来主动找我。我们家好吃好玩的东西太多😂
童年滤镜吧。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基督徒不是不能自杀吗? 说是生命是神给的,自己无权夺去。 当然这个说法在基督徒中间也有很大争议
同意你说的。这种强调宗教意义上的帮助他人跟世俗意义上的要“成功”没有什么区别。也如引用的层主说的,努力的活着就是一种accomplishments!
江湖难免,但是有没有时间空间自由的空气去治愈创伤区别还是有的。据说国内的娃现在抑郁的也很多了。自由是人类的天性。没了自由太痛苦了。
哈哈哈,你最后一句话真精辟
很优秀的孩子。愿孩子在天堂安息!愿家人节哀顺变!
仰卧起坐其实挺符合心理学原理的。就怕躺的会一直躺,鸡的也会一直鸡下去,搞极端了
体育是不是能够有助于增强mental toughness, 真的不好说。最近一两年出了好几起student athletes 自杀事件,这些都是top athletes, 不是普通搞搞体育运动当ec 的。
压根不是物质条件的好坏,而是网络太发达,让他们从很小就开始接收一些乱七八糟的信息,而人生观,价值观没有形成的年纪就接触了很多臆想的东西,而正真需要自己承担,面对的时候就傻眼了
当年看 what dreams may come, 才知道基督徒自杀是下地狱的。 就想 这主还真是 mean 呀。
我觉得就是板上的帖子在搞仰卧起坐,现实中的人们肯定是有固定的自己的行为模式的,人的思维习惯不会因为帖子而改变的。
很多做到顶尖的反倒不太容易接受失败,因为付出太多了。
太重视结果,无法享受过程,反而成了压力了。
和athlete 关系不大,你看high school athlete这个人群的自杀率和普罗大众的比较 就知道了。是低于普通学生的。这个和mindset 有关系,比如日本自杀率高,就是他们觉得自杀就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
Top是指在student athletes 中的top, 离职业选手top还有差距。不过话说回来,如果是职业选手,不论是由于竞技状态还是心理因素,造成的成绩起伏也是常见的,但是一般会有比较好的support team, 专业的生理心理团队。但是student athletes 明显就没有这样的待遇了。
总之,我想说的是没有什么证据证明体育可以improve one’s mental toughness。
大人看多了都上头啊。大人都焦虑了。只能告诉自己赶紧打住,千万不要偏了方向。接孩子放学前一两小时必须调整心情,哈哈。
我其实也很想知道啥原因诱发的自杀,刚和老公说,老公头一句就是问,有没有失恋,我说不知道啊,也不知道有没有留遗嘱
抑郁有很多因素,环境家庭社会,其实基因才是最主要的
版上的仰卧起坐多去了。一会儿生两个的看不上生一个的,一会儿重男的vs重女的,一会儿家庭主妇和职业妈妈互相鄙视。还有啥美国看不上加拿大的,爱国派和恨国党。
个例并不一定能说明问题。还是要看整体的统计数据。
我也觉得这事看总体统计数据比较好,何况如果有depression 就很难说了,depression 这东西还不能单纯用压力来解释。有人serotonin 就不足,前不久有个朋友认识的华人女的自杀了,,就是美国这里的真实事情,也是严重抑郁,还是两个娃的stay home妈呢,娃一个高中一个大学。都这么大年龄了,又没工作和生存压力,应该也都是活到通透了的年龄了吧。。。这种就讨论讨论是什么诱发因素之类的比较合适。
是呀,多年前MIT一个白人女孩自杀,因为冰球队成绩不理想,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