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点很让人不理解的就是配乐,主题曲那么明显“致敬”succession,居然还有粉丝洗说买了hbo版权改编,然后频繁播放这个bgm,故弄玄虚,仿佛主角下一秒要掀翻上海滩,结果转头进货卖衣服。还有那些90年代金曲,一遍一遍放,on your face,卖情怀不要太精准太做作,《偷心》《执迷不悔》什么的至少不是其他电视的主题曲,东京爱情故事主题曲是怎么回事,一定要这么简单粗暴的引用别人的配乐来帮助塑造剧情吗?同样是非原创选曲配乐,《漫长的季节》仅仅在剧尾用了一次《再回首》,等观众完成对整个故事的理解,对剧中人物数十年曲折的共情达到顶点,然后轻轻的、节制的用一首歌抚慰释怀,这种浓度的感动,岂非繁花工业化的卖情怀配乐可比。王家卫以前的电影配乐也是不错的,有原创有很棒的选曲,这次电视剧非常失望。
有人有不同意见就用别人不懂的上海话骂人,拉低了上海人的素质
还上的马甲。就是上牛甲这个ID也代表了上海人。
既不了解上海当时的经济金融发展,也不了解上海人的特性。
呵呵你这种下只角出来的自卑心理可以理解。
赞你敢说真话。小心被其他自诩上海上等人的ID攻击。 我好多天没参与繁花话题,结果一进来就看到了从开播就到处吵架谁也看不起的上海ID,现在居然还在战斗。
上海人 不需要 到处 因为是不是上海人吵架 更不会因为一个电视剧 就上只角 下只角的 骂 这不是真上海人的风格 那些踩网友 自称上海人的 都是假的 下里巴人 是来黑上海人的
在上海 从开埠以来就是秉承 1 言之有物 言之有理 看看新冠上海疫情 居委会怎么和人说话的 2 没有触犯到本身利益 就不会莫名其妙地骂人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你看看 楼里自称上海人的 有几个 是这样的 我就在这里给真正上海人辨别一下
可不是吗?不知道哪里来的自诩上海人。真的在那个时代的上海生活过的都知道根本不是那个味道。只是一个王家卫把民国和香港市井生活揉在一起的四不像而已。
我作为上海大妈表示看不下去
我赞这个
我就表示上海人觉得这个剧味道不对就被骂gdl, 不得不说哪里的下只角素质那么差!
所以其实片子可能主打一个怀旧吧,让那个时代过来的人找找感觉。
就是。把上海拍成这么个小器巴拉的鬼样子。民国的上海其实文化气息儒商的味道更足。
王就是觉得香港是上海的投影,其实差别还是很大的。
这个繁花原本就不是英法租界高安路湖南路高大上一带 而那个老法师的取景点内置 应该也是原来上海老海关大厦和外汇管理局的内置相像 不知道这里贬与自己观点不同的网友 下只角的 去没有去过老海关大厦外汇局 估计也就是知道和平饭店之类的 题外话 上海人在异乡碰上上海人 是非常亲的 非常帮忙的 根本不会上只角 下只角地骂 老乡 所以 让我非常诧异
外地人也看不下去
说出了我的心里话。这戏不就是皇帝的新装么,一堆人捧臭脚。
陕西南路 吴江路 还有 老新客站新闸路 到人民广场 中区广场那一段 有不少国家级别的外贸公司 当年大剧院还没有修成
商贩最热活动的地方 是在外白渡桥 虹口老邮电大厦 蓝天宾馆 复兴中路 重庆路 茂名南路 至于永嘉路 番禹路 常德路 基本是零零落落的 当年搞贸易最红火的是在巨鹿路上的 震旦集团 然后又是虹桥那里的一些港资的外贸公司
根本不是戏里说的这样 都是正儿八经 干干净净的 像剧里这样的打扮 很雷人 戏个个的 天世界的 亚乌腔
因为他讲不清楚,多少集他都讲不清楚。
王家卫惯有的故弄玄虚,搞成一幅你看不懂是你的问题,其实是他在空气中飘着,故事都讲得柳絮一样乱飘
层主你从55楼开始顺一下。
哈哈哈。。。同意! 这个剧还挺好看的。比一般的仙侠剧和古偶剧要好看一点的。。。
吐槽的点: 至真园 -- 不就是个饭店吗?搞到好像老板娘李李神通广大,特务局的一样。故弄玄虚。 不喜欢王家卫的这个调调。好像民国的氛围。当年的花样年华也不好看。不知所云。
而且讲的越清楚的地方,漏洞就越多~~编剧非常不给力。
这部戏可以批评的地方太多太多, 但是有些人非要说这不是90年代的上海, 而是30年代的上海(好像她去过一样), 这是50年代的香港(好像她去过一样), 这就比较搞笑了~~
说自相矛盾的话,不是册把戏是啥?都这么玻璃心呢,说起别人来的时候怎么不玻璃了
对的 这一点也和我观感一样。第一次偷心还有点感动 然后发现每一集来两段怀旧金曲 每一集都这样 导演是不是觉得观众都傻 就给喂这个? 执迷不悔放了好多次循环放。 对于这个级别的大导演 就可笑了。漫长季节也只是结尾才来一段画龙点睛之笔。
北方人不同意 🐶 吃大户 用大户 消灭大户 自己变大户
上海市里投资的 作为宣传 值得了 。 所以就是墨镜王赶上了这一大笔投资 有钱可劲儿花。上海市这点小钱花得起。
再忍忍 到十几集才真香的路过😂
搞笑,网上一个自称是就算了?几句话就露馅了。看你说的也是道听途说的,就别淌混水了
原本是很期待王家卫的电视剧,看了几眼那个精致的男男女女和镜头就劝退了,除了几个主人公的名字好像跟原著关系不是特别大,主题音乐听着就很出戏,分分钟《继承之战》的镜头就在脑子里晃荡,偏偏还跑调,受不了。
也许以后尝试看看,现在不想看,压根没那个念头。
我作为比较肤浅的观众,认为好看最重要。国内电视剧我一般很难坚持看下来,这部我能看下来追完剧,我就认为好看,上一部我坚持追完的是陈情令。国内尤其现代剧,各种思想三观审批红线等等,比古装剧更难拍的。
宝总和李李每次见面跟特务接头似的,很奇怪没被国安请喝茶
教父是电影,繁花是30集电视连续剧
现在最贵的电视剧,是Amazon Prime的指环王电视剧吧?第一季,一共才8集,就花了5亿美元。。 第二季听说烧掉了7亿多美元
王家卫的片子,没有一部,看着顺眼!总感觉在故意装深沉!
90年代初,和江浙老板谈生意,可不就是在酒桌饭局上谈吗?不然还去哪里谈?咖啡厅?他们喝咖啡吗?
股市刚开始的时候,所谓联合舰队也蛮常见的啊。。
你们逢王必提花样年华,2046的都是90后吗?老实说这两我没看过。不过阿飞正传很喜欢啊,感觉这剧里好几个镜头都是闪回那个剧的。还有里面钟镇涛厨王,然后说之后要派他徒弟来,而当年金玉满堂里他的徒弟正是张国荣。这个剧有很多的线,得熟悉港剧熟悉上海当年的人才能穿起来。就跟有些美剧一样,暗伏很多以前的剧的梗,不熟悉的人都看不出来
脑力三, 哈哈
远洋宾馆的旋转餐厅 还有虹桥宾馆的下午茶 中区广场二楼和瑞金宾馆的咖啡厅 华山路铜陵路上各种海鲜 上海商城六楼还是八楼的港人喜欢的聚集商务酒楼 靠近大剧院的体育大厦 还有就是衡山路上的国际网球中心 都是老牌谈生意的场所 没有剧里那种样子 所以 看一点就觉得很不入戏
你这是完全不同的生意线。。。 那些地方谈的生意,和黄河路完全不是同一种。。 那些地方更多是引进外资,外企,老外相关
90年代初,和江浙乡镇纺织企业谈生意,谁会去那里。。。
你既然自称上海人 然后逮着我就喷 好吧 你说说 你是几几年离开上海的 你附近住在哪个区 啥样子吧 或者学校 不用说具体 说不出 就是假的
我说的这些 错在哪里 你倒是说说看 说话要言之有物 这个年头 上海人也不是啥值得炫耀的事情 好多上海人在异地 碰见陌生人 都会说自己是江浙人 到是第一次看见你这样的上海人 在网上 沾沾自喜自己是上海的 还到处喷人家是下只角的 我还真第一次看见 你家到底是在衡山路呢还是在建国路 你上的学校到底是光明中学呢还是上海中学 让你有这个底气 到处招黑上海人
上海人不想被周立波代表
我也觉着这部剧的沪语版其实就适合和父母一辈儿老上海一起看,主要就是图个家人一起聊天bonding的引子,也缅怀一下马上要被时代淘汰掉的方言。
你说错了 我家有人就是做这些的 外经贸的 很懂 你太小看江浙人了 他们 我是大写的一个服气 勤俭 大气 格局 锲约 新华路上 几幢高档的历史建筑洋房 还有宋庆龄馆对面的 洋房 都是江浙人买的 他们好多人 八九十年代 就去欧洲 后代有不少是联姻和欧洲商人 可是一点都不土
宁波的高新区 台州的外贸企业 都是七零后的 厂房不会比上海张江的差 四个人的外贸公司一年净利润可以一千万多 这是2010年的时候
完全没兴趣跟你怼,因为你一直神叨叨的,果然回了一句就被说一直,哈哈,我躲。你继续列地名……
粤语剧不是一直有,港剧啊
在上海住的有钱人,一大半都不是上海人。 真的上海老钱老早出来了。这是我一个朋友和我说的。 看看财富500里企业家有几个沪籍就知道了。上海人更多的是精致和小心翼翼。其实我觉得这个剧里陶陶的气质最上海。
繁花里的时间线是80年代末到92/93年。。 那时候上海刚刚开始有所谓的星期日工程师,体制内的技术人员,周末跑跑江浙的乡镇企业,指导指导生产技术啥的。。 瑞金宾馆咖啡厅,上海商城之类的,那些乡镇企业真心不去那里谈生意。。去那里谈的主要是外资相关。。
你说2010年有啥用啊。。
哈哈,抬举她了,这两所学校出来的不至于这样有阶级焦虑感
也不全是,我朋友同事里好几个上海人都表示看不下去,他们更喜欢“爱情神话”。
倒也不是啥上海老钱都出来了, 主要是50年代初分家的时候,只有跑香港跑海外的那部分活下来了,虽然当初留在国内的其实是大头,但后来都被中共灭了。。
光明也不是最顶级的啊,比上中华师大二附中还是差点意思。
我记得光明好像是走读的。
https://huaren.us/showtopic.html?topicid=2890105&fid=398
不是顶级也轮不到这种素质的
反正我看了半天。陶陶演的我买账。
我也觉得陶陶演的最好,其次葛老师
陶陶的角色很市井,贴近生活 每个人的身边都能找到,也都接触过类似陶陶这样的人
不过陈龙也确实演的很好,很自然,没有啥表演痕迹
爱情神话更生活化,喜欢看他们吃饭聊天,有些接话真的只有懂得才能领会。
光明中学 上海市政府的子弟学校 里面条件很好滴
楼主说的太好了,说出了我的心声。我看这部剧是冲着上海话去的,看的是沪语版,不过看了3集以后实在看不下去了。整个剧给我的感觉就是在哗众取宠,故弄玄虚。王家卫走的是文艺风,然而上海话又是很接地气的,王导没有把两者柔和好。
Papi酱 也不错。。。他们几个都很自然,没有表演痕迹
你跳过至真园,看夜东京f4就生活化了,吵架吵的笑S人
夜东京内讧那一场戏大概是演的最好的。我才看到15集。
三瓜两枣小买卖才会只在餐店谈,例如温州卖假鞋的。大生意那个不是商务楼层, 最次也得五星hotel包房。
你去看看上海那时外贸进出口金额和金融市场交易额,一群大爷大妈凑的钱在股市就是连个水花都打不起来的散户团,拍的好像多大的买卖似的。
说的就是上海90年代格局比这拍的大多了。这一堆乡镇企业家扎堆倒卖的故事非要搞得无间道的感觉
不知道看繁花的海外上海人 心里是个啥想法 真喜欢 转型快点过去 经济快点发展啊 海外能出力的 一定要出力
80年代末/90年代初,和90年代末完全是两回事 92南巡后,上海才正式改革开放
上交所成立于1990年12月9日,到1991年5月31日止,实际开市日为114天,这100多天来,整个证券市场交易总额为32.29亿元,其中债券占了九成,股票成交占一成,也就是说,股票交易额为3.22亿元,日均交易额为280万元。
时间线不能搞错啊。。
对于海外华人来说,半导体行业受美国严格制裁管制,风险实在太高, 除非下定决心放弃绿卡 / 这辈子以后再也不进入美国和其盟国,不然很难参与。。
其实互联网产业一直都不是上海的经济支柱,反倒是偏硬件的半导体产业一直都聚集在上海 结合金融,汽车,大飞机之类的行业,上海经济没啥问题的
中国经济最大的问题,一直都是除了长三角/珠三角以外的其他地区该怎么发展。。
金融已经不好了吧 陆家嘴证交所去年就裁了不少人了 一些人现在工作还没有着落 不少TECH公司 现在有些组都是在接欧洲的单子 工作时差和欧洲同步 不知道啥时候是个头啊
太同意了,我是上海人也看不下去,弃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