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志清C. T. Hsia1961年的 扛鼎之作“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 1917-1957”《中国现代小说史》被认为是中国现代小说批评的拓荒之作。据说从这本书出版以后,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才逐渐进入西方的高校,因此有人认为此书可算是一次文学的革命了,因为作者一方面贬低了文学界公认的一些文学大家,削弱了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另一方面对张爱玲 沈从文 钱钟书 等作家大加赞扬,比如作者认为 Eileen Chang 张爱玲是“the most outstanding and important writer of today’s China” 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 我没有读过此书,只是知道而已,对张爱玲也读得很少,倾城之恋 算是比较认真地读过的。我有一本 现代中国文学,其中对张爱玲的介绍不到三页,标题是:奇迹:“张爱玲现象”。
夏志清C. T. Hsia1961年的 扛鼎之作“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 1917-1957”《中国现代小说史》被认为是中国现代小说批评的拓荒之作。据说从这本书出版以后,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才逐渐进入西方的高校,因此有人认为此书可算是一次文学的革命了,因为作者一方面贬低了文学界公认的一些文学大家,削弱了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另一方面对张爱玲 沈从文 钱钟书 等作家大加赞扬,比如作者认为 Eileen Chang 张爱玲是“the most outstanding and important writer of today’s China” 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 我没有读过此书,只是知道而已,对张爱玲也读得很少,倾城之恋 算是比较认真地读过的。我有一本 现代中国文学,其中对张爱玲的介绍不到三页,标题是:奇迹:“张爱玲现象”。
嗯。我觉得人一出生就带上了自己的滤镜。Justice是人类的一个理想,需要后天习得,至少应该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托尔斯泰在网上说过一句话:“多么伟大的作家,也不过就是在书写他个人的片面而已。” 不知是否是网上的这句英语: A writer is dear and necessary for us only in the measure of which he reveals to us the inner workings of his very soul. -- Leo Tolstoy 你看的书名方便说吗?我想起了Howard Zinn的 A People''s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1492-Present。我只是翻了翻,看了作者的一些视频。 历史是个什么样可能需要看作者是谁。
附上链接,https://lnns.co/ZHlLY0fQ1X2
🔥 最新回帖
我是说您看不懂夸张比喻。 还是党章好,每句都是真理,没有半分比喻夸张。特别适合您。
大家族聚族而居,爷爷奶奶父亲继母弟弟,都还行。爷爷宠溺无度,其他人还行。跟爷爷比当然不够好。读完高中,父亲不再供大学,从此漂泊。
张这种言论,也就是华人社会比较包容,换做犹太人作家战争后有这种言论爆出,看看当下犹太人的做法知道她会如何被对待。 ”二次大战要完了,”他抬起头来安静的说。 “哎哟,”她笑著低声呻吟了一下。“希望它永远打下去。” 之雍沉下脸来道:“死这么许多人,要它永远打下去?” 九莉依旧轻声笑道:“我不过因为要跟你在一起。”
那是你自己对家国情怀解读,就是毁天灭地和党章,被洗脑的政治为纲而不自知。没有人会认为张爱玲在抗战中的作为还有家国情怀。
呵呵呵。 你是不是觉得但愿花常好月常圆是要毁天灭地做灭霸吧? 你这样的人看爱情小说很痛苦吧?还是读党章吧。
🛋️ 沙发板凳
故居在哪?
上海常德公寓,就是上海沦陷期间她和姑姑一起住的公寓。想想很多年前我和同学二个人在常德公寓里鬼鬼祟祟找unit,真是感慨岁月如梭。 张爱玲大多数作品创作于此。
矫情是矫情,可是她的文学造诣完全可以让我忽略这点。 刚才忘了说,张爱玲在五四时期女作家中可是数一数二的,对于儒家思想影响下女性地位的抨击、对于新时期女性地位的探索,都是非常先锋的,我觉得就丁玲比她强点,冰心什么的肯定是比不上张爱玲的。就算跟男作家一起比,虽说比不上鲁迅,可是比郁达夫什么的完全不差。mm应该为喜欢张爱玲而自豪,文学鉴赏力大大的好。
我以为是美国这边的故居
你们是哪里看出矫情的啊?
其实说矫情是我的个人偏见,因为我自己粗线条,所以感情特别细腻的在我看来都是矫情,可以不用那么“作”或者折腾,完全是作茧自缚的感觉。我检讨,我这完全是夏虫不可语冰……
正在听podcast。多谢推荐。
你们记性都很好,我初中看完,现在全忘了,哈哈哈
张爱玲虽然感情细腻,但从来没有作和折腾过啊。你看到哪个她笔下的女性是作和折腾的啊? 她笔下的女性每个都非常理智理性,行事非常有逻辑,简直是古今中外女性角色不作的代表了。
没看过萧红的作品,但总有种感觉她的作品会特别凄凉,一直想看呼兰河传,又怕过于悲伤
谢谢分享
都是些人云亦云没有主见没有欣赏力的人才会这么说,显然完全没看懂过。
上大学时刚接触到张的小说,看到第一炉香里描写杜鹃花开的“摧枯拉朽”,有从此开了眼的感觉。
你可以说张爱玲敏感细腻,但她绝对是矫情的反面。第一她很少多愁善感,自己说过很少哭,要么晴天落大雨大哭一下就完。 第二她感情上绝不拖泥带水,分了就是分了,胡兰成老蹭她热度搞得她不胜其烦,后来得到胡的死讯时高兴地跟友人说是双喜临门,因为同一天还收到了版税支票。
不能说张写的题材在男女情爱上比较多就说她的作品不够伟大,简奥斯丁所有小说都是茶杯里的风波也不影响她作品的文学地位。把自己擅长的题材和故事写好就是一个作家的优秀之处,何况如果认真读过张爱玲作品就知道,她表面上写情爱实际写的都是人性,而人性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反正我始终是认为张爱玲从作品到她这人本身都很通透,表里一致。不知道这个以喜欢张爱玲作品为耻的风气是哪儿来的。
写的太好了,mark住
说得太好啦
她不矫情,但是可能是个人喜好的缘故取材比较偏。据说米国人不喜欢张爱玲的原因是她写得压抑阴暗肮脏,看起来让人觉得很不舒服。米国人就适合看迪士尼童话。:-p
兴会张迷呵呵。 小时候读过张爱玲,不过囫囵吞枣,有时间真应该在读一下的
怀疑她看过几部张的作品 就这样信口开河
就你这种张口喷人的人,都不适合读文学作品,素质太低了,先学会做个人再说吧。
嗯,你一语中的,张爱玲小说里最令人感叹深思的其实不是爱情故事,而是她写的人性,并不渲染美化而只是冷冷清清的写实。不过我一直不能理解明明笔下人物活得很通透的作者竟然会去喜欢那样一个渣男 。。。
她喜欢上一个人就是喜欢了, 不再喜欢的时候,也会决然地放手,这就是很难得的清醒了。
真要是瞻前顾后,反复考察之后才会爱一个人的话,那也只是老练,不是通透了。
张爱玲哪里矫情了?她的文字不要太老练毒辣
张爱玲和胡兰成的纠葛仅仅从她23-27岁。而且是她主动提分手的。。。
夏志清C. T. Hsia1961年的 扛鼎之作“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 1917-1957”《中国现代小说史》被认为是中国现代小说批评的拓荒之作。据说从这本书出版以后,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才逐渐进入西方的高校,因此有人认为此书可算是一次文学的革命了,因为作者一方面贬低了文学界公认的一些文学大家,削弱了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另一方面对张爱玲 沈从文 钱钟书 等作家大加赞扬,比如作者认为 Eileen Chang 张爱玲是“the most outstanding and important writer of today’s China” 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
我没有读过此书,只是知道而已,对张爱玲也读得很少,倾城之恋 算是比较认真地读过的。我有一本 现代中国文学,其中对张爱玲的介绍不到三页,标题是:奇迹:“张爱玲现象”。
或许与张爱玲从父母家人那里得不到爱有些关系吧。
萧红的呼兰河跟蔡明亮的电影一个路数,就是刀捅到肚子里,再搅一搅。
其实对作家来说,她生活中的一切,不管好的坏的,都是体验和素材,爱不爱的没啥关系。
遇到大牛了啊,谢谢分享
谢谢提醒,那我不看了,受不了这疼痛
她可能欣赏的只是渣男的某一个点。再说胡兰成也有才啊
张爱玲最后居住的公寓在Westwood,离UCLA非常近。她也是在那里过世的。
谢谢分享,有机会去看看
喜欢张爱玲的人,都会喜爱红楼梦,都是把人性剖析地明明白白。
张爱玲爱上胡的时候20多岁,荷尔蒙的作用更强,看透了人性又怎样,人还能控制自己的荷尔蒙了。
爱不就是没有理由的吗?能找出理由来的,还叫爱吗?但她也很快找了不爱的理由,点赞。
就算40多岁爱上渣男也无所谓啊,谁还不能为爱疯狂一次呢?
来美国是她的心愿,不试试怎么知道,也算是圆梦了。
我觉得是年代造成的吧,并不是因为她是女人。即使现在这个时代,想干嘛就干嘛的人也还是少数
啊?现在喜欢张爱玲已经在鄙视链底端了?还真不知道。夏志清推介过张爱玲后,张学已经登堂入室吧,最近几十年的现当代文学史,张爱玲基本都有单独的章节。不仅层主提到的思想性、艺术性,张爱玲文字的开创性也是学界公认的。甚至张爱玲自己都承认是自保和应景之作的《赤地之恋》、《秧歌》,近年来都被重新阅读,被赋予记录时代的意义。
确实,我生死场看过一遍后不敢再看第二遍了。 我一直不能理解萧红为什么不能离开男人独自生活,这么快从一个辗转到另一个。 她好像有天才的直觉,不加入左联(这个可能因为鲁迅先生劝过她),不去延安,不卷进政治漩涡。
百年爱玲
--透过她的目光看这个时代
今年的9月30日是张爱玲诞辰100周年的纪念日,9月8日是她去世25周年纪念日。2020年,是中国文坛和张爱玲读者( 和张迷 )们的爱玲年。
张爱玲是我最喜欢的现当代作家之一( 另外几位是曹禺,曹雪芹,张承志,铁凝,丛维熙,尤金 奥尼尔,契诃夫,三毛等)。我第一次读她的作品还是20多年前在大学图书馆里借到的<<传奇>>。那还是一本老式风格的从右往左读的繁体字版本。记得封面有一行字: 传奇里面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面寻找传奇。我读的她的第一部作品是沉香屑 第一炉香。巧的是,香港的著名导演许鞍华女士今年要把这部作品搬上银幕,其中的女主角在微博中称张爱玲的卑微换不来爱人,最后总结:“爱,不是一个人的卑微,而是两个人的勇敢。” 哎,让我说什么好呢? 虽然一百个读者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但您也不能把哈姆雷特读成哈利波特啊。莫非我们看的不是同一本书? 那完全不是张爱玲的爱情观好吗? 如果演员不能理解要自己扮演的角色,那他/她怎么能演好呢? 这又让我想起新红楼梦中饰演晴雯的女演员,在访谈节目中读太虚幻境中晴雯的判词: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霁( 雪后初晴 )字直接不认识,这也能理解;寿夭( yao,夭折的意思,晴雯不幸早死)愣是读成了寿天! 天呢,作为演员,这是一点点职业素质也没有啊。据统计,中国人平均一年读书不超过5本,看来是真的。
再说回沉香屑 第一炉香,葛薇龙以爱情的名义,掩饰自己在纸醉金迷面前那种心甘情愿的沉沦,让人心痛和惋惜。
葛薇龙的姑妈在民国时代却关起门来作着" 小型慈禧太后",在姑妈这个大宅子里,一切都是幌子。永远热热闹闹,花团锦簇,那种推杯换盏的流光似乎可以燎原,一路摧枯拉朽轰烈给别人看,可永远烧不到自己心里。这座宅子里,人心里的那点凉,凉到底了,再热闹也烘不暖,都是虚应个景儿。葛薇龙,姑妈,乔琪乔,睨儿……所有这个大宅子里的人,不过是各取所需,自付代价,你利用利用我,我算计算计你。所以,葛薇龙爱乔琪乔吗?必须“爱”啊,不然,这日子可还怎么过呢? 张爱玲啊,真的是残忍。正如她自己所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苍凉,绝望和残忍,是张爱玲小说中的常态: 花凋中的川嫦姑娘,沉香屑 第二炉香中的罗杰先生,茉莉香片中的聂传庆,心经中的许小寒,这些人物的命运真是让读者唏嘘感叹啊。这里面甚至连父爱母爱都是扭曲的,变态的,残忍的。最残忍最变态的女主角该是金锁记中的曹七巧了。张爱玲用她的生花妙笔和冷静清醒的旁观者视角写出一个受害者如何变成杀人者的故事。金锁记这个颇为古典的小说名字原来是黄金枷锁的意思; 同理,倾城之恋也并非才子佳人的浪漫爱情故事,而是香港城的沦陷( 城市倾颓 )成全了流苏和柳原的婚姻的故事。
张爱玲是位早熟的天才作家。正如梁文道所说:你甚至会觉得这个人到底有没有年轻过呢,为什么十几岁的小女孩写的东西好像已经看破了人和事?
张爱玲的经典之作《倾城之恋》发表,23岁的她感叹:生与死与离别,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小!可是我们偏要说: 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都别离开——好像我们自己做得了主似的!
这一百年来,我们无法停止热爱张爱玲的原因或许是因为她的文字穿越时代而来,在不同时期阅读,总有不同的意味,却有一样的值得:她的故事是生活的隐喻,是多少人囫囵错过的人生滋味。将情感的喧闹与孤寂双双刻在人心的,唯有张爱玲。
她当初要是不赴美,以她曾经和胡兰成的关系,还有她的性子和知名度,能不能活着走出文革时期都很难说。
应该不是直觉,平时沟通的时候就会气场不合吧?
可是如果她去延安,会不会活的久一些?
她到香港后联系过胡兰成,但胡当时和佘爱珍在一起。张爱玲在港期间,为美国新闻处驻港办事处供职,为他们写了两篇小说秧歌和赤地之恋,可能她还是觉得不安全,以难民身份申请来美。现在看,她更适合留在香港。毕竟文学是语言的表达,离开土壤就很难再开花。
也许会活得久一点,但估计写不出伟大的作品了。也许这是自由的代价吧。
我觉得不一定,你看这期podcast说她在hk的时候不写hk啊
没听说过她和张学良有交集呀
张爱玲十分想见张学良,可惜没见成。。。 张爱玲很早就对张学良产生兴趣。1956年,她便想写张学良。1961年10月上旬,张爱玲暂别结婚五年的第二任丈夫赖雅,只身从旧金山出发,先访台湾,再赴香港。她去台湾很大一个原因是要收集张学良的资料。可惜张爱玲没有如愿,很快丈夫赖雅中风的消息传来,她心急如焚,只好匆匆离去。但她并没有就此放弃这一写作计划。见不到本人,她只能靠大量查阅资料,图书馆馆藏、报刊杂志都是其资料来源。 1963年左右,张爱玲开始动笔写《少帅》。最初的写作是快乐的,原本有望一口气写到西安事变。因为爱情是张爱玲所擅长的,相遇、试探、纠葛写起来都得心应手。但这个爱情故事背后牵扯了太多的历史事件,为了更加准确,张爱玲写作的速度不得不放慢下来。 为什么没写完?因为累觉不爱粉转黑 宋以朗的父亲宋淇对于这个题材十分看好,从1960年代起,隔几年他就会鼓励张爱玲把这部小说写完。1991年,张学良获释,结束了半个多世纪的幽禁岁月,随后与赵四小姐一起赴美定居。宋淇又写信给张爱玲,希望她能为此写点东西。张爱玲对此却明确表示了拒绝,因为此时她对张学良早就没有兴趣了,她回信说:“他是个limousine liberal(坐大轿车的自由主义者),觉得irritating(讨厌)——纯粹我个人的偏见。” 对所写的男主角失去了感觉,甚至还觉得讨厌,这小说是真没法写了。于是直到张爱玲去世,《少帅》都停留在半成品的状态。 张爱玲评价张学良:幼稚的二世主 同为世家子弟,对于张学良,张爱玲有自己的理解:“他像一般二世主一样,没真正经过考验,所以对自己没信心,虽然外表看不出。东北易帜,固然是出于统一大业,而且独力无望报父仇,也是他心深处宁愿做他做惯的亲信子侄,甚至于传人——蒋夫妇极力敷衍笼络他,他也就当真。” 她还认为张学良是个爱1国1者,但在政治上又很幼稚。“兵谏在古代可能行得通,因为世袭的君主地位稳固,不像现代的强人的image(形象)经不起重大打击。蒋被胁迫抗日?造成张的民族英雄形象?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绝对不行。当然张是自恃亲同叔侄的特殊关系……最后还是出了事,同是错估了自己的特权。” 张爱玲评价张赵恋:终身拘禁成全了赵四 张爱玲1966年曾在书信中说,《少帅》的要点在于“终身拘禁成全了赵四”。她认为像张学良这样的花花公子,无论他当时和赵四小姐多要好,但迟早会变心的,但正因为“西安事变”,张学良被软禁,所以就只能跟她终身厮守了。唐德刚在《张学良口述历史》中也记载赵四曾对张学良说:“不是西安事变啊,咱俩也早完了。” 专家解读:《少帅》就是升级版的《倾城之恋》 赵四就是现实里的白流苏,成全她的不仅仅是一个城市的陷落,而是牵涉整个中国的兴亡。张爱玲研究专家冯睎乾猜想,《少帅》若能写完,那它应该是一部规模更大也更具雄心的《倾城之恋》,也许依然隐括着同一个启示:“现实是不可理喻的,没有人知道哪个是因,哪个是果,全世界的历史被改写,就只为了让一个女人守住风流的丈夫。” 冯睎乾还在《少帅》中看到了张爱玲自己的影子,认为这是一部暗藏着张爱玲情史的历史小说。作为一部短短的历史小说,却多次细致地描写性1爱。“书中描写陈、周床笫之事,任何看过《小团圆》或《今生今世》的人都会立即发现,张爱玲写的只是自己和胡兰成。”
她离不了男人,去到延安也不会太好,当时的延安可是开放得很。萧红真的太惨了。
她觉得香港和台湾还是离大陆太近没有安全感,要一直远远跑到美国,远离华人社会才放心。
哈哈哈,相见不如怀念啊
我感觉吧,她的人生也算是她能做到的极致了。她虽然离不了男人,这些男的也帮了她啊。
我对萧红不了解,以前看过演她的故事的电影。她原生家庭一塌糊涂啊,说句难听的,那个年月,不靠男的她早死了
podcast里边说,她对自己英文水平很自信
“其实对作家来说,她生活中的一切,不管好的坏的,都是体验和素材,”-- 完全同意你的观点。
因此,这一切与“爱不爱的没啥关系”吗?
现在夏志清在西方中国现代文学领域堪称大牛。 不知时间将如何判定。
奥,他俩的联系是第一次听说呢,谢谢你。我常常搞不清年代,得去查一查才知到谁跟谁生活在一个时期。
对你文中下面的话比较感兴趣:
”张爱玲评价张赵恋:终身拘禁成全了赵四 张爱玲1966年曾在书信中说,《少帅》的要点在于“终身拘禁成全了赵四”。她认为像张学良这样的花花公子,无论他当时和赵四小姐多要好,但迟早会变心的,但正因为“西安事变”,张学良被软禁,所以就只能跟她终身厮守了。唐德刚在《张学良口述历史》中也记载赵四曾对张学良说:“不是西安事变啊,咱俩也早完了。。。
冯睎乾还在《少帅》中看到了张爱玲自己的影子,认为这是一部暗藏着张爱玲情史的历史小说。。。“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enCN8atUBA 夏威夷 张学良和赵四小姐的墓地
可能因为张爱玲缺爱但是又自大,个性偏别扭的。所以她好奇装异服,我觉得就是另一种孤独的表达。胡兰成是骨子里的花花公子,可能对哄这种才女很拿手。而张初经人事,就陷进去了。
《色戒》是不是有她的感受在里面?
后来在hk没住很久。也许住久了就开始又写hk了。
她后来在香港找胡兰成是什么事?找资料?
张的英语的确很好,一是上海教会学校毕业的,二是为了考港大她妈花重金给她请了私教。她弟弟的回忆录里说她随便抓本英语书就能阅读即使是数学物理等等。
我是说你啊
人都是多面性的,也许胡兰成在她面前真特别好呢
她妈不是她小时候就抛弃她了吗
觉得张是小资,文学史对她也有类鸳鸯蝴蝶派的定调。她文笔细腻,刻画人物很到位,但她个人格局不大,没有办法handle张学良这样有很多历史背景牵扯其中的传记类。从她写的色戒中就可以看出,她对一个为抗日捐躯的女英雄加了太多自我认识和解读,她可能从胡兰成处知道了76号当时发生的这件案子,就用自己对感情理解来解读,这对一个女抗日英雄是不合适的,所以后来原型家属对她抗议。
张写一些她自己家族背景的遗老遗少生活和小情小爱还行,在上升到家国情怀,她是没有的,自然也无法体会写好。她站在抗战中沦陷的上海阳台上和汉奸胡缱绻缠绵看风景感慨“出名要趁早”,却在作品中选择无视周遭国破家亡、炮火连天、横尸遍野。。。
哈哈,我在家里也经常像你一样搞笑。
所以找到具体哪间了么? 有张迷去她在LA逝世的motel,挺唏嘘的
没交集,她写信给张要求去采访,被拒绝了
我非常喜欢萧红,北萧南张。萧红的原生家庭还可以,普通的地主小官僚家。是她自己一塌糊涂,才华太多惹的祸。荷尔蒙太多了。
当年她悔婚那么强烈,为啥又回去找她未婚夫了。不然也不会怀着大肚子欠着半年的房租在那里等萧军去救她。是生活所迫还是人生纠结呢。
是 所以她用英文写的秧歌出版后,销量不好,有书评说写的太晦涩,张大受打击
应该是被迫,走投无路了。那时流落在外。她的那些中学闺蜜很能坑她,鼓励她当娜拉,然后呢?流落在北京,哈尔滨,县城。那个未婚夫在解放初就查无此人了,连家族都没有,很厉害地说。
张爱玲不喜欢张学良,太正常,这个男人不忠不孝不仁不义,提不起来。
很多是共产主义教育的人对家国情怀的理解就是刘胡兰江姐董存瑞黄继光。其实这种才是幼稚的反人性的被欺骗的热情。 真正的家国情怀是符合人性的,超越时空和政治的,是对土地山水文化的感情。这种感情也不是完全正面的。就比如说一个人爱他的母亲孩子也不可能完全是正面的。他还需要爱他们的软弱无能暴躁等等的负面。张爱玲对上海香港的家国情怀是非常感人的。 现在随便抓一个人,只要他是生活在华语区的大都市,都能理解感动于张爱玲对家国的爱。能理解刘胡兰的,真的没几个。
张爱玲写的《红楼梦魇》是一部严重被低估了的红楼梦研究资料。
说实话,张爱玲写学术论文能力真的是一塌糊涂。
我没看过全部,觉得夏写的还行,但是捧的那么高,主要还是反共的视角合乎了欧美的立场,本身也是洛克菲勒基金会出的钱。
批评家也没有公允的,也是有自己喜好的。所以最好多几个人来做这件事,可以各个视角比较一下。但是欧美能作为教材的,必然就是合乎他们的观念的,这一点不会改,但也大可不必因此就认为这书好的无比。我最近读一本经典历史著作,也是欧美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至今都拿来做教科书的,觉得十分偏颇,老师解释说这叫”celebrative”的写法,其实就是只说好的。我们中国人觉得写史要公正全面,老外无所谓。
哪有 你看看小团圆 就知道她跟她妈一生的纠葛 她妈是抛弃了她弟还差不多
这谁说的?我看过张爱玲给朋友的信,说自己有一阵子没说英语了就感觉说不流畅,跟人见面前还要读些英文书恶补一下,就是《纸短情长》书信集里。她其实一直是非常谦逊的人。
他把钱钟书也捧得挺高啊,也是因为反共吗?
是因为围城就是一个英文小说,受英国文学影响很深。我忘了哪一个文人说的,就是一个老外朋友看中国现代小说(上世纪五十年代为止),对鲁迅评价非常高,对钱钟书反而没什么兴趣。不是意识形态问题,而是觉得鲁迅有原创性,而围城跟英国文学很接近,耍俏皮,没什么独创。但在很多欧美人看起来,那可能才是我们的文学。夏志清的评论走的也是这个路子。
另外张爱玲写情爱(还有某某写山水,写生活小事。。。),确实要比写斗争的题材更永恒。受众更广的多。比如看傲慢与偏见的一定比看战争与和平的多。就算是看两个的,看前者也比看后者多吧。这是人性。
我以前很讨厌文学带上意识形态,后来发现其实谁都有意识形态。夏志清说鲁迅他们都关心下等人(大概意思,原话不太记得),忘了小资产阶级也是需要关心的。在那个年代,确实“下等人”是绝大多数啊。如果说悲天悯人的情怀,也很应该放在那些人身上。关心小资产阶级的生活是超越了时代还是脱离了时代,就看你怎么看了。我不是说谁比谁更好,只是说每个人都带了滤镜。夏的滤镜也挺重。
日子过的舒服的时候,鲁迅都快被踢出大陆的课本了。最近国际关系紧张,大家又发现鲁迅对人性的批评那么深刻。所以每个人都无法脱离自己的背景环境来看事情。所谓有智慧的,就是兼听多听大概好一点。
嗯。我觉得人一出生就带上了自己的滤镜。Justice是人类的一个理想,需要后天习得,至少应该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托尔斯泰在网上说过一句话:“多么伟大的作家,也不过就是在书写他个人的片面而已。” 不知是否是网上的这句英语: A writer is dear and necessary for us only in the measure of which he reveals to us the inner workings of his very soul. -- Leo Tolstoy
你看的书名方便说吗?我想起了Howard Zinn的 A People''s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1492-Present。我只是翻了翻,看了作者的一些视频。 历史是个什么样可能需要看作者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