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电影《尚气与十环传奇》(Shang-Chi And The Legend Of The Ten Rings)9月3日首映,加拿大華裔演员刘思慕成为漫威首位亚裔超级英雄,创造历史!刘思慕2017年在麦克林杂志(Maclean's)发表一封致父母的信,讲述他五岁被带出国,从一开始对父母不解及怨恨,之后用23年与父母和解的心历路程,值得一读。 以下内容翻译自Maclean's杂志:
只能说早年的亚裔移民太自卑了,特别是混娱乐圈的,那都是白黑墨的天下,只能埋汰自己和父母,抢几个乳滑角色。。。特别是男孩子,青春期躁动又无炮可打,啧啧啧 新移民的后代感觉大有改观,特别码工的包裹一路冲天之后。正如Big Bang Theory所说:Smart is the new sexy。亚裔小孩终于不用学把裤子吊在屁眼的酷法了 至于电影,原著就是乳滑垃圾,改编之后弱化了傅满洲的邪恶,但和老爹的正邪对抗还是让人不舒服,我娃看了trailer之后直言不喜欢不捧场
只能说早年的亚裔移民太自卑了,特别是混娱乐圈的,那都是白黑墨的天下,只能埋汰自己和父母,抢几个乳滑角色。。。特别是男孩子,青春期躁动又无炮可打,啧啧啧 新移民的后代感觉大有改观,特别码工的包裹一路冲天之后。正如Big Bang Theory所说:Smart is the new sexy。亚裔小孩终于不用学把裤子吊在屁眼的酷法了 至于电影,原著就是乳滑垃圾,改编之后弱化了傅满洲的邪恶,但和老爹的正邪对抗还是让人不舒服,我娃看了trailer之后直言不喜欢不捧场 xichenamoy 发表于 2021-09-07 00:55
只能说早年的亚裔移民太自卑了,特别是混娱乐圈的,那都是白黑墨的天下,只能埋汰自己和父母,抢几个乳滑角色。。。特别是男孩子,青春期躁动又无炮可打,啧啧啧 新移民的后代感觉大有改观,特别码工的包裹一路冲天之后。正如Big Bang Theory所说:Smart is the new sexy。亚裔小孩终于不用学把裤子吊在屁眼的酷法了 至于电影,原著就是乳滑垃圾,改编之后弱化了傅满洲的邪恶,但和老爹的正邪对抗还是让人不舒服,我娃看了trailer之后直言不喜欢不捧场 xichenamoy 发表于 2021-09-07 00:55
只能说早年的亚裔移民太自卑了,特别是混娱乐圈的,那都是白黑墨的天下,只能埋汰自己和父母,抢几个乳滑角色。。。特别是男孩子,青春期躁动又无炮可打,啧啧啧 新移民的后代感觉大有改观,特别码工的包裹一路冲天之后。正如Big Bang Theory所说:Smart is the new sexy。亚裔小孩终于不用学把裤子吊在屁眼的酷法了 至于电影,原著就是乳滑垃圾,改编之后弱化了傅满洲的邪恶,但和老爹的正邪对抗还是让人不舒服,我娃看了trailer之后直言不喜欢不捧场 xichenamoy 发表于 2021-09-07 00:55
很多老移民是自卑与自大并存。对自己的文化根源不自信,所以拼命要主流化去中国化。但是对个人能力和努力又有相当自信,在中国也经常是高知出身,对美国少数民族不了解不认同,不想被定位为minority。自己都不能接受who you are,孩子不说中文不学中文,然而高压的亲子关系又完全是中国传统大家长制,孩子有identify crisis和父母有矛盾是必然的。
写得好好啊。如果我娃某天写这样一封信,我做梦都要笑醒了。 “I am so proud of everything you have achieved in your careers, despite overwhelming odds. You are my heroes and my inspirations, and I work hard every day not because it’s what you expect of me, but because it’s what you taught me to expect of myself.” “我以身为你们的儿子而深感自豪. 让我最感恩的, 是你们一直以来对我的无私奉献和支持, 以及你们所作出的牺牲.” 能理解他的成长历程。刘思慕的性格一看就是有点个性的。如果他爸又是有点大男人的家长感,再加上文化冲突,teengaer的时候有矛盾挺典型的。他写这封信,能起到两代人增强理解的正面作用。
以下内容翻译自Maclean's杂志:
妈、爸,
今天早些时候我们通过电话。其实,我们经常通话,通常我们其中一个在开车的路上,都会彼此打电话聊天,或是你们打电话来问我什么时候回家吃顿饭。我们的话题也总是眼前的事:我的试镜和演出,你们的假期过得怎样,或一起八卦一下谁家的孩子下一个结婚。
不过,我们从来没有说些真正重要的话。
最近,我想了许多从未说出的心里话,老实说,我觉得这二十多年来我们一直把话憋在心里是完全错误的。我们从未表达过彼此之间的情感,反而总是利用一切机会互相批评,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试图消灭每一个缺点。在我们这个家,做什么事永远重要于说什么话,总是施加压力而不是鼓励,总是以“多穿件外套,外面冷”来代替“我爱你”。
我的每个好朋友都可以告诉你们,每当我提起复杂的童年时光,情绪就像坐过山车一样起伏,愤怒、伤心、怨恨。但我厌倦了对父母生气。
所以,我通过写这封信来敞开心扉,来感谢所有你们为我所做的付出,告诉你们,我爱你们。现在是时候开始这么做了,你们觉得呢?
我1989年出生在中国哈尔滨,当时你们正设法出国,去国外过上更好的生活。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你们可以来到加拿大的女王大学(Queen’s University)攻读研究生学位,你们抓住了这个机遇。所以,爷爷奶奶在哈尔滨抚养我到五岁,那时你们在加拿大稳定了生活,可以接我过来了。当时我是多么激动终于可以见到我真正的父母,并开始在加拿大生活。但我记不得你们了,所以当爸爸在1995年1月回来接我的时候,我感觉就像是远房亲戚。那个时候我还是每晚和爷爷奶奶睡一起,从我有记忆开始一直都是这样,在我的理解中他们才是我的父母。
图片刘思慕1995年抵达加拿大的第一个夏天
图片刘思慕2011年看望爷爷奶奶
当我来到了加拿大,生活发生巨大变化。之前爷爷奶奶的宠爱是那么温柔有耐心,也许你们还不到那个年纪所以难免有着火爆的脾气。那时我常常感觉你们对我像是在对待一个有缺陷的产品:我最初成长的几年生命中你们没有在我身边,所以我的个性让你们感到困惑和担心。也许,就像你们对我来说是陌生人一样,你们的儿子对你们来说也像是一个外国人。而后来,当我拾起当下这种你们所不熟悉的文化和价值观,我们之间的裂痕只能越来越大。
我们就经常吵架。如果我被鞋带绊倒,那是我蠢;如果我考试没有得到A,那是我笨;如果我想和小伙伴出去玩,那是我浪费时间。随着一年年长大,我越来越讨厌你们给我施加的压力,我要你们的生活也变得像我一样痛苦。
2005年,在一次大吵之后我离家出走了,在各个朋友家辗转住了一周。我愤愤地告诉你们,我恨你们,我等不及要离开这个家。但在内心里,我渴望着你们的爱和亲情。我常幻想着我能拥有一个如同电影里看到的那种家庭,家人之间像亲密朋友那样交谈,见面和告别的时候都能拥抱一下。
勉勉强强地我还是按你们为我计划好的路继续走了下去,考进名校商学院,有一个朝九晚五的工作,直到我再也坚持不下去了。我毕业后的工作是在一个顶级会计师事务所,但没有什么比这个更不适合我的了。上司主管注意到了我的不适应,在2012年,入职不到8个月的我被解雇了。
图片刘思慕父母出席他的大学毕业典礼
当着整个办公室的面清理个人物品离开公司已经够难堪的了,但告诉你们这件事更加让我羞愧。那阵子甚至为了不见你们,我曾想过从阳台跳下去算了。后来让我想通的是,我决定找一条适合自己的路,一条能让我骄傲地面对你们的路。
就在那个月,顺着Craigslist招聘广告,我找到了大导演吉列尔莫·德尔托罗的片场当起了领取最低时薪的群众演员,我立马就爱上了表演和电影制作。此后我每天一早就翻遍Craigslist广告,申请所有能找到的表演机会。几个月后,我签约了第一个全国性的广告拍摄。我也不能再瞒着你们这些,终于以一个演员的身份走到了你们面前。如今五年过去之后,猛然间我才发现,现在我在电视剧里扮演的角色,不正是我本人吗:爱惹麻烦的小孩子,处理不好和父母的关系,在地球上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位置。
今天,尽管我们之间的关系达到之前从未有过的和谐,我们仍然不怎么提过去的事情。我时常在脑海中回放当初我们之间最激烈的对抗,很不幸这成为与你们大部分时间发生冲突的生活的副产品。但我还是逐渐有所变化,比如现在,我发现自己不是通过我的角度,而是通过你们的角度来看我童年时期的点点滴滴。
回想种种往事,我知道你们已经竭尽全力做到最好。家里经济条件并不宽裕,所以你们总是长时间辛苦工作,以确保我们的温饱。你们对我尽可能施加压力,就是不愿看到我将来为生计而挣扎。所以当我对你们这些努力置之不理的时候,你们变得沮丧,换做是我也会这样。虽然我小时候只想要一个平静的安全空间,但这些对你们来说是不存在的,没有什么比摆脱困境更重要。
尽管一路走来坎坷不平,但我相信你们完成了所有人生既定目标。你们为我营造了一个更好的生活,你们让我不需要为学费贷款或零花钱担心。你们灌输给我的思想就是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是理所当然的,想要什么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争取。是你们成就了我今天的一切品质:勤奋、有志、坚韧,这些东西我千金不换。
11月,你们参加了《Kim's Convenience》在多伦多Glenn Gould大剧院的首映仪式,这是你们第一次出席我的影视活动。表面上我尽量装作低调,不过内心早已激动万分。那真是个完美的夜晚:我被朋友们和家人的爱所笼罩着,这比任何我憧憬过的电影画面都美妙。我活到28岁,终于明白了这才是我每天都想要的和你们的关系,不再有不听话的小孩,也不再有怒火。
我以满怀感激的心告诉你们,感恩你们给予我的这一切美好。我为你们各自的职业成就感到骄傲。你们是激励我的英雄,我每天努力工作并非因为你们期待我这样做,而是因为你们教会我对自己要有期待。
我以身为你们的儿子而深感自豪。让我最感恩的, 是你们一直以来对我的无私奉献和支持, 以及你们所作出的牺牲。
谢谢你们。我爱你们。对了,记得多穿些衣服,这些天外面冷。 转自:原创 加拿大123
🔥 最新回帖
没有中国市场那些年头这些电影公司和电影人不是也过得好好的,为了钱无原则下跪的教训这两年还没吃够吗?
希望这电影中国大陆以外大卖,不过迪士尼屡次想赚不介意再跪下。
他在社交媒体上真的很追求扬眉吐气这件事
🛋️ 沙发板凳
他们家去的是加拿大。加拿大也有64卡?
”回想种种往事,我知道你们已经竭尽全力做到最好。家里经济条件并不宽裕,所以你们总是长时间辛苦工作,以确保我们的温饱。你们对我尽可能施加压力,就是不愿看到我将来为生计而挣扎。所以当我对你们这些努力置之不理的时候,你们变得沮丧,换做是我也会这样。虽然我小时候只想要一个平静的安全空间,但这些对你们来说是不存在的,没有什么比摆脱困境更重要。
尽管一路走来坎坷不平,但我相信你们完成了所有人生既定目标。你们为我营造了一个更好的生活,你们让我不需要为学费贷款或零花钱担心。你们灌输给我的思想就是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是理所当然的,想要什么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争取。是你们成就了我今天的一切品质:勤奋、有志、坚韧,这些东西我千金不换。”
你看漏了这一句:“以下内容翻译自Maclean's杂志:”
太同意了,open minded一些。
没英文名。他说过才到加拿大的时候起了一个英文名Simon因为跟Simu接近,但内心觉得自己就是Simu而不是Simon,后来就没用了。
好在还拿大华人多,换美国估计百分之八九十成为Simon Liu中的一个了😂
现在来美国的留学生很多都不取英文名字了,直接用拼音,有些还是不太好发的音,比如x
在那个韩国杂货店里面,他也是演和父亲闹翻了搬出去和好友合租住的大男生,妈妈心疼他定期来给他送吃的
感谢分享,英文信简直令人泪目
虽然你讲得很难听,但我竟然觉得很有道理…
放在中国让老人养到五岁, 接回来的时候又各种看不顺眼, 整天找孩子麻烦. 好多这样的孩子都想过去死的, 觉得在父母眼里, 自己真不如叉烧.
他父母不像是哺乳类. 觉得这样很正常, 那是你/妳不自觉, 自己养育孩子层次很低.
人都出名了好歹要发表几句人生心路历程啊吃过啥苦头啊之类的,这种普通家庭太平凡了没有那些吸毒的妈变性人的爹,所以他也编不出来啥就只好拿移民身份啊刚来不适应啊小时候不理解父母的心酸啊这些东西凑个字数而已。。。。你还真信啊? 这就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普通家庭,哪有成天找孩子麻烦?5岁小孩父母找他啥麻烦?有啥看不顺眼的?又不是15岁才来美国在青春期和父母有矛盾。况且还是儿子,中国人眼里的大宝贝。他甚至压根不太会记得5岁之前的事情,所以很难找出什么5岁之前的事情来客观比较生活环境的转变给他造成的冲击。你看他瞎编都没举出来任何例子来描述在哈尔滨的时候什么什么自己很喜欢,在加拿大什么什么不适应。
这个梗被用在《尚气》里面了。 他在里面一出来叫Shaun,后来才告诉别人因为他的名字叫Shang-chi,所以才改成Shaun。
其实对他老爹是美化了的,他老爹遇到了他妈妈以后就改邪归正了,爱情❤的力量啊。然后他妈妈被杀后,他爹一心想报仇,后来是因为思念她妈妈执念太深被那个恶魔黑洞的心魔所惑所以才会要去打开那个黑洞之门。他爹不是第一个被执念心魔所惑去开黑洞的人,黑洞就是利用别人的心魔这种方式召唤别人来打开它的,杨紫琼这个角色解释过。
A touching letter ...
那个韩国杂货店片子,看过几集,很有意思的。
因为看过到朋友家的女儿从小到大的照片,也是几岁来的美国,现在快大学毕业了吧,跟小时候的颜值差太远了。
同觉得
爸妈眼睛都不小,他怎么长着小眯眯眼
是像妈多一点,除了比妈胖点,眼睛小点
你不了解类似的留守儿童。 从小在爷爷奶奶而不在父母身边长大的孩子,会一辈子将爷爷奶奶认作内在的父母,在潜意识里是和亲生父母是平辈的,都是爷爷奶奶的孩子。
所以爷爷奶奶的管理和教育,他听。 但来自亲生的父母的管教,他没法听。他意识层面想听,但潜意识里面又告诉自己这是错的,不能听。所以他会感到非常困惑,和父母一直处在对抗状态。所以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简直是坐牢。
很多类似的人会持续一辈子。
这封信应该是几年前写的, 如果我没记错, 好像之前就看过了.
他现在还年轻, 没结婚,没孩子, 等他有了孩子, 他才会真正知道自己失去什么。
我也这么觉得
如果他描述的父母是正常中国父母,那就难怪中国亲子关系那么恶劣
只能说的确很多中国父母是那样的,然而他们不是正常的,哪怕他们的数目再多,他们也不是正常的
是还没有想明白少数族裔和融入的关系
早年很多出来的亚裔移民在自己的国家都属于比较优秀的阶层,他们心里不觉得自己是需要同情和可怜的对象
这就是为什么他们不愿意把自己当成少数族裔,觉得自己可以融入主流
然而在这种族区分明显的国家,这样的思维是不可能实现的,再出色,也能被一眼认出来
所以很多早年移民不愿意自己孩子学中文,尽量淡化自己身上的亚裔痕迹,就是想努力减少被区分出去的可能
这部电影的改编非常用心,我看完,无法直接找到和辱华之间的联系
我们当年也是啊十几年前 取了英文名 教授说那是个假名字 我们学会你的真实拼音发音 于是真的再也没用过 老板也很好 还没入职就教学全办公室学会x发音 美东
re…能把娃留在另一个国家五年不自己带的我觉得已经接受无能
他已经是成年了,将心比心,把自己父母拎出来,这么说,有对她们的关系改进吗?想过父母的感受吗?这么打广告,只不过是为了自己而已。。。这种信写出来给别人看,比父母当年在家里对他管教严,更差劲儿吧?父母就不需要尊重,自己需要的时候,这么拎出来批判? 真想改变跟父母的关系,自己私底下沟通不就好了。
哈哈哈哈哈哈
是啊。我们和周围的朋友都没有用过英文名,即便是名字特别难念。是后面的留学生开始流行?
这叫批判?!你思维好可怕
以前国内外教一上来就给大家起英文名,外企也是英文名,来美国教授说,别用英文名,教我们你的中文名(然后也念不好)。出发点不一样,但都在对别人的identity进行干预。
喜欢叫什么就叫什么。
这算他说的所谓的尊重,positive的方式吗?自己的父母,自己私底下沟通解决不好吗?他自己知道自己的父母是中国父母吧,哪个会喜欢这样的沟通方式? 还是那句话,真的想互相理解,改善关系,自己私底下调节就好了。
是啊,私下写信和公开信不一样,觉得有点get sympathy at the cost of the parents,楼里都直接说“毒父母”了。可能经过父母同意了吧。
手动点赞👍
公开信如果能触及到10个人,可能就会正面的影响几十个人的人生
那个年代有自己的难处吧。。。认识一个心外科的华人医生也是小时候在上海老人带了几年, 也没见人家抱怨父母。
儿子没遗传到……
读商学院都没有学贷的,他说:在我们这个家,做什么远比说什么重要。我觉得他父母做到了这一点。 还是那句,如果父母同意,贴出来就贴出来吧;父母也没办法为自己说话,华裔父母也不会去做这种事,又不是小甜甜的爸爸。
那个年代确实有难处,这样的情况应该不少。不太理解的是现在有人要把娃送回国躲新冠。
是啊。 公开信就是给别人看的,而不是用来真正跟自己的父母沟通,改善关系用的。小时候父母的处理方式还是现在的他这种处理方式,都是没有考虑到对方的感受,只按自己的方式,差不多的。
我不觉得有什么好失去的。我也生了小孩,在我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对我父母的愤怒与日俱增,根本不想在内心和解。我妈也是这种摔了是你笨,生病是你在装,考试没考好你这么小畜生怎么不去死。整天骂我短命鬼。她会因为我没来得及立刻回应她的话就立马冲过来打我。后来也是我自己大学毕业工作了,有几次打回去以后她就再也不打我了。多么可悲。
很多老移民是自卑与自大并存。对自己的文化根源不自信,所以拼命要主流化去中国化。但是对个人能力和努力又有相当自信,在中国也经常是高知出身,对美国少数民族不了解不认同,不想被定位为minority。自己都不能接受who you are,孩子不说中文不学中文,然而高压的亲子关系又完全是中国传统大家长制,孩子有identify crisis和父母有矛盾是必然的。
他struggle可多了,不过现在小孩子也喜欢这种明星,感觉比较有血有肉,有真实感。
“I am so proud of everything you have achieved in your careers, despite overwhelming odds. You are my heroes and my inspirations, and I work hard every day not because it’s what you expect of me, but because it’s what you taught me to expect of myself.”
“我以身为你们的儿子而深感自豪. 让我最感恩的, 是你们一直以来对我的无私奉献和支持, 以及你们所作出的牺牲.”
能理解他的成长历程。刘思慕的性格一看就是有点个性的。如果他爸又是有点大男人的家长感,再加上文化冲突,teengaer的时候有矛盾挺典型的。他写这封信,能起到两代人增强理解的正面作用。
“气”在中文里有一种精气神儿,精神的意义。 而且“气”在中国功夫里很重要,没有气就没有功夫。
他在kim's convenience里面演的还真的是有点这个意思:少年叛逆,离家出走,高中都没毕业就去打工
看完这个和丧气这位的大作,觉得这种娃真应该少投入点,18岁赶出家门让丫尝尝资本主义的铁拳,想打工打工,想上大学自己筹学费;或者送回国尝尝小升初初升高高考一路千军万马,然后通往996的福报。有的亚裔小朋友就是缺乏生活的重压,才TMD有时间成天胡思乱想。。。
相比之下,一个人在NBA打拼的林书豪可真是人间榜样
另外大部分人四五岁前的记忆是无法提取的,这叫childhood amnesia。
不是很能理解这种把自己家的事,自己的心路历程在对方还在世的时候拿到公共场合来说的。类的还有父母写给自己孩子的一封信,但是又公布于众之类的。考虑过对方的感受么?
天下没有完美的父母,互相理解不是最好的境界吗?
那是什么年代啊。评论也得看看历史背景吧。那时来美的中国人都是穷的不行,上学打餐馆打各种零工一直地忙,家具是垃圾堆里捡来的,买鸡腿炖一次吃一周,攒点钱给家里寄回去。能在他五岁就把他接过来很好了。如果带过来,他五岁之前在这边的生活环境一定不如他在中国的环境。
他父母是做航空相关的,应该是留学来的 而且89年刚生孩子,又不是北京的,不太可能跟64扯上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