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高定”和“批发”的比喻特别好,这些书就像我衣橱里的衣服鞋子包包,不光要有小心对待的正装,还要有随便穿穿的带娃装。当我想阅读轻松作品时,就看有趣的案例分析;当我有大段时间准备好去接受深度复杂理论时,就看“高定”书籍。 好的书不是一拿起就放不下的书,而是不得不经常停下来消化的书。有些书给我的感觉是一边看一边有刀子在心上扎洞,万分痛苦。但只要我攒够了勇气,就回到这些书里。跟手术一样,不经历痛苦,不能去除病根。 推荐的书都有英文版,我把作者全名写下来,他们都有大量作品,都值得阅读,亚麻上输入作者名就能找到。 M. Scott Peck Irvine D. Yalom Carl Rogers Rollo May Alice Miller Milton H. Erickson 他自己著书很少,其他人写了众多关于他催眠疗法的书: Jay Haley, Richard Bandler, Stephen G. Gilligan Erich Fromm Eckhart Tolle Eric Berne Martin Buber Susan Forward Eric H. Erikson Karen Horney
谢谢各位MM点赞,抛砖引玉,和大家一起探讨哈。武志红曾奇峰和李松蔚都有微信公众号,武志红还有一个心理学APP,里面有很多心理师在上面写文章开课,挺热闹的。我喜欢在上面看武志红的短视频,每个短视频讲一个小观点,挺有启发的。大家不妨去看看。还有一个Knowyouelf,KY心理学公众号也非常好,尤其是讨论恋爱和关系的部分做得非常有活力,感觉是一群比较年轻的心理师在上面很活跃,也很推荐,让我想起年轻时代的自己
🔥 最新回帖
今天一口气把妹妹强推的当下的力量看完了,非常好,打算明天再复习一下。看完了神清气爽,觉得开始觉察到了自己的思维,很多杂念,一些情绪,甚至开始挖掘以前的痛苦,开始观察它们,超越它们,不被他们控制。也开始学习沉浸到当下,什么都不想,感受真正的自我。不为过去纠结,不被因为未来的不确定而产生的恐惧所迷惑。用心感受当下。瓦解过去的痛苦,过好当下,不为未来制造痛苦,就可以减少痛苦。还有很多理念是源自佛教和道家,看了很亲切,不过又超越了这些古代哲思,很有操作性。
我觉得“高定”和“批发”的比喻特别好,这些书就像我衣橱里的衣服鞋子包包,不光要有小心对待的正装,还要有随便穿穿的带娃装。当我想阅读轻松作品时,就看有趣的案例分析;当我有大段时间准备好去接受深度复杂理论时,就看“高定”书籍。 好的书不是一拿起就放不下的书,而是不得不经常停下来消化的书。有些书给我的感觉是一边看一边有刀子在心上扎洞,万分痛苦。但只要我攒够了勇气,就回到这些书里。跟手术一样,不经历痛苦,不能去除病根。
推荐的书都有英文版,我把作者全名写下来,他们都有大量作品,都值得阅读,亚麻上输入作者名就能找到。
M. Scott Peck
Irvine D. Yalom
Carl Rogers
Rollo May
Alice Miller
Milton H. Erickson 他自己著书很少,其他人写了众多关于他催眠疗法的书: Jay Haley, Richard Bandler, Stephen G. Gilligan
Erich Fromm
Eckhart Tolle
Eric Berne
Martin Buber
Susan Forward
Eric H. Erikson
Karen Horney
心理学不是科学,也不是伪科学,我觉得心理学有点像哲学。
层主妹妹能给出作者和书名的英语名字吗?想看看
他以前是过于悲观了,又把国外理想化。他最新的新年直播我比较喜欢,不疾不徐,苦口婆心,没以前那么愤了。而且他说国外我没有住过,不了解情况,也是在反思
🛋️ 沙发板凳
谢谢各位MM点赞,抛砖引玉,和大家一起探讨哈。武志红曾奇峰和李松蔚都有微信公众号,武志红还有一个心理学APP,里面有很多心理师在上面写文章开课,挺热闹的。我喜欢在上面看武志红的短视频,每个短视频讲一个小观点,挺有启发的。大家不妨去看看。还有一个Knowyouelf,KY心理学公众号也非常好,尤其是讨论恋爱和关系的部分做得非常有活力,感觉是一群比较年轻的心理师在上面很活跃,也很推荐,让我想起年轻时代的自己
敢问亲何出此言呀?我个人觉得他们三观还是比较正的,也比较注意,不大有歧视的言论啊。不过曾奇峰有时候讨论男人哄女人开心确实有这个嫌疑,不过他姿态比较低,态度非常温和,妇女之友,所以我没有很觉得被冒犯
就说武志红吧 天天说母亲怎么怎么不好 完全看不到是因为父亲不到位 母亲得不到爱 如何有爱给孩子
哈哈,MM写得也很生动,我也追剧,站CP,站女主,站男主,看帅哥,不亦乐乎:)
是的,武志红以前的发言比较悲愤,最近好多了,我感觉他也在成长。不过他还是一直提缺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丧偶式育儿的问题。曾奇峰的公众号最近一直在给妈妈松绑,说不能道德绑架母爱的问题,不过都是他旗下女心理师们在写:)他太太付丽娟也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女心理师。MM如果对女心理师感兴趣还可以关注一下林文采,她是萨提亚流派的,也挺有想法。不过我研究得很浅。需要继续努力。
是的,所以武志红还有另一条视频说是非善恶是人的基本底线的
武志红的前女友李雪,也是心理咨询师,出过三本书,《走出剧情》《当你遇见一个人》《有限责任家庭》,都有电子版。阅读体验比武志红好太多了,他的ego经过那么多年还是那么强烈。
这几位心理学“大咖” 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力太弱了。我不喜欢看公众号,太碎片化,不成体系。国外很多真正的大师作品值得多多研读。
加一本孙隆基的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作者是台湾长大,在美国当教授。他没有与时俱进的时势评论,主要分析的是集体无意识导致的各种现象,很有启发。
斯科特.派克 《少有人走的路》
欧文.亚隆 《妈妈与生命的意义》
卡尔.罗杰斯 《论人的成长》
罗洛.梅 《自由与命运》
爱丽丝.米勒 《与原生家庭和解》英文版是”the drama of the gifted child”
米尔顿.艾瑞克森 《催眠疗法》
埃里希.弗洛姆 《爱的艺术》《逃避自由》《占有还是存在》
埃克哈特.托利 《当下的力量》《新世界:灵性的觉醒》
艾瑞克.伯恩 《人间游戏》
马丁.布伯 《我与你》
苏珊.福沃德 《中毒的父母》《情感勒索》
爱利克.埃里克森 《游戏与理智》《童年与社会》 等等等
武志红的书是心理学入门,他的书里都提到了上面👆这些作者,这些人才是最原创的贡献者。
谢谢分享。李雪的文章我也读过几篇,我怎么感觉也比较激烈啊。武志红最近的新年分享温和不少,MM可以去看看?少有人走的路我也读过,挺有启发的。下一本打算读的是爱的艺术。我感觉看国内的心理 师也挺有意思的,他们有一些针对国内的现象和时事的讨论非常及时,挺有意思。当然经典著作有内在的人性的力量,需要多学习。武志红app上有一个心理学家带领大家读经典著作的课程,我考虑要不要上一个。多谢妹妹分享。期待MM多分享心理学心得。
哈哈,大家一起钝?
以前我“沉迷于人际关系中”,所以会看国内现象的心理分析,武志红2015年之前出的书我都看了。后来开始看他书中提到的几乎所有书,才发现天地宽广,从“人际关系”中走出来,终于看到“自我”。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需要,外在的资源很丰富,现在缺的不是资源,是集中的注意力。
强推《当下的力量》,就算看不明白,也会在心里种下种子,某一天就会开花结果。
这几个不喜欢曾,他是那个中德联合项目培养的,差不多速成班。武是真棒,特别是对中国式原生家庭的解析非常到位。他的工作室不枉开遍各地,应该的。难怪巨婴那本变禁书。但他微博老发一些对美国的政治言论就有见解明显被带风向,毕竟他也没在这常驻。
武志红最近有这个倾向,一个是提倡建立深度关系,做真实的自己,一个是从冲动dao意志力升华成内在的更丰富的自我。MM和他其实也有共通之处的。谢谢MM推荐,我去看看当下的力量,果然是抛砖引玉:)
赞能跟老公一起遛狗还有的交流
握手。我有一段时间不是很喜欢武志红,觉得他太激烈,觉得曾奇峰比较温和比较适合我。兜兜转转才理解武志红内在的力量。武志红提倡驯服自己的攻击力,我觉得他最近做到了,有力量但是更温厚
哈哈,是啊,遛狗的时候比较适合聊天思考:)
武的公号更新也蛮好。就微博天天发政治贴时看着有点小烦。
哦,我没有微博,他的精力真旺盛啊,这就是他说的沉浸其中恋爱的感觉吧。。
谢谢MM们喜欢,希望有更多MM分享心得
你这个书单好
喜欢楼主这种讲话方式,不疾不徐,用词简练平淡还能带点思想。
mark
mark下,今年读读心理学
好全的心理学书单呀!
OMG 我跟过武志红一段时间,后来发现他的理论常常有PUA倾向 我就放弃了
谢谢,他也是我的陪聊,当初第一次见面就是因为聊得特别有意思才心怀不轨的:)
MM是啥时候跟他的呀?我有两年也停了,不看武志红,攻击性太猛,改看曾奇峰,还看过一阵李松蔚,最近觉得武志红又不错了,我觉得他自己也成长了很多:),最近他也老提驯服攻击力啥的
他们每个人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都看看取长补短
在MM的启发下我跑去看了武志红他们的听书课,足足有两百本心理学经典。我打算今年开始听这个课,重点把MM推荐的书听了先,这样我做饭的时候也可以学一点心理学知识 所以,在历时270天的更新迭代后,我们精选200本好书,邀请了80+位咨询师,每本书都经过21道工序,打磨推出了全新升级的【看见心理听书会员】!
这一次,我也加入其中,不仅分享了自己的私藏书单,并解读其中2本,还将为大家带来一场直播。
希望每个人都能在阅读中,成为真正的自己。
听书会员包括什么? ☞200+本经典心理学好书 ☞80+位咨询师专业解读 ☞10场大咖免费直播讲座
Mark, mark mark
好贴。去看看这些书。
跟我的 人生支撑 三点论,处理事情 /做选择二分法,但一旦选了就不后悔的 ,很相近啊
感谢分享!
武老师在专业心理学界早就臭了。
那么问题来了,在意心理学家的种种说法是不是也是在请求别人的准许呢? 为什么不能够不理会心理学家的说法,对自己说一句“你可以”?
赞谢谢分享!
这个问题有意思,我也曾经想过。心理学家都说要做真正的自己,那么我们听他们的课,到底是在做自己还是在做他们所希望的我们的样子呢?尤其是最开始看心理学的状态,盲目跟风,迷失自己。现在看得多了,我发现自己有时候有反思,有质疑,有时候也在公众号下面提意见,还被采纳过一些,也有很多欣赏,有了很大的自主性,我感觉又在做自己了。所以你可以听,也可以不听,有一个思考过程吧,就不算准许。
我不是心理学科班出身,关注心理学是为了自助自救,让自己在了解自我,亲密关系,子女养育,原生家庭等方面发挥最大的潜力。
所以在过去几年看了一百多本心理学的书不是为了专业学习,而是为了在实际生活中得到切实的帮助。“高定”和“批发”都可以满足需求,取决于人生所处的状态和面对的具体问题,存在即合理。
感谢这些作者和书籍,让我离人性更近一步,离自恋和评价更远一点。
我觉得“做真正的自己”要有坚实基础,这个基础就是这个人有完整的自我意识,完成了“心理出生”,明白心理和物质层面的个人界限,最重要的是与自己的潜意识部分取得联结,也就是俗称的“直觉”“第六感”“头脑里的声音”“梦中的启示”。说到底,know yourself是根本。
举个例子,小孩能不能完全“做真正的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还是要学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
所谓的“做自己”,真要说开了就没边了。首先,什么是“自己”?这不就是千古难解的问题:我是谁?
指向月亮的手指不是月亮,但它能帮你找到月亮🌙
说得真好。我觉得人之所以有这么多痛苦烦恼无能为力,很大原因是自我觉察潜意识非常难,要通过学习来系统地实现。毕淑敏很喜欢说的一句话是你一旦觉察到了这个潜意识,它就像一个纸老虎了,把它拎出来就可以了。还有一个心理学公众号叫know Yourself, 换而言之我们很难知道自己的潜意识。不了解真正自己变很难做真正的自己。学习让我们有能力做真正的自己,也成为更好的自己。这两个自己其实定义不一样。
做自己并不意味着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人在社会上攻击力需要被驯服
对的,自己的定义各有不同
MM说话太有哲理了,多开说说啊
那句月亮的话出自一位日本禅师,直接推荐作者吧,书里有更多好东西
铃木大拙 《不惧》《不惑》《禅与心理分析》(这是与弗洛姆等心理学家合作)
铃木俊隆 《禅者的初心》
一行禅师 《活在此时此刻》《与繁重的工作一起修行》《幸福来自绝对的信任》《与自己和解》
《与神对话》作者所有书
MM读书很多,赞,谢谢分享
哈哈,我在追流金岁月,影视版大家说不错的去翻翻?
MM关于自我的思考给我很大的启发。我确实应该用心好好专研自我的发展。武志红也说心理学经典著作对于活出自我有很大的作用。我自己感觉自从学习心理学加上运动学外语,把精力放在提升自己以后,自己更喜欢自己了,老公也更赞赏我了,我也更喜欢老公了。还曲线救国了。当然公众号对于一些热点问题的思考休闲瞄一眼也可以,我这个人比较八卦。他们还是比较聪明的一群人。尤其有些现实生活的小技巧可以迅速get. 比如最近的和孩子沟通问题的技巧: 第一步,孩子出现了问题了,把问题具体化,他的难处是什么?比如说做作业做不完,考试成绩差,什么原因?他遇到什么问题了,使得他学业上有困难? 第二步,跟孩子沟通,他有什么想法,有什么对策?针对目前的困难,他准备怎么改进? 第三步,如果他做到了,认可即可。如果他做不到,继续讨论,为什么做不到,难处是什么,还有什么别的办法没有?我可以为你做什么? 始终去沟通问题是什么,以及如何解决问题。 这样做的好处是,始终在告诉孩子问题需要被解决,也可以被解决。如果他解决不了,我们很愿意提供帮助。隐藏在背后的态度是信任。 非常有用。 不过专心研究自己确实是当务之急。谢谢MM提醒!
我也有这个感觉,他和李雪那一阵我都受不了。丛非丛我也觉得不错,理性。其他几个我还没看过,去看看,谢谢MM推荐!
一个人有很多层面,通常我们留意到的是行为和语言,忽视背后的情绪,再根本的就是潜意识或无意识。就像一座漂浮的冰山,我们能看到表面的一角(行为),却无法想象底下还有多庞大(情绪和潜意识)。
比如老公打游戏或看色情片到影响家庭的地步,大部分人以为只要把“打游戏”或“看片”这些行为改掉就可以了,忽略了这些成瘾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力(比如童年创伤,应激障碍,缺爱等)。如果根源不解决,以后还会出现其他毁灭性的行为。
比如孩子不爱学习,爱发脾气,挑剔穿着饮食,社交障碍,大部分父母只聚焦于如何改变行为。
总结就是我们看一个人,没有看到人的复杂性完整性,只看到可以表征的浅层:老公的收入,孩子的成绩,老婆的颜值,却没有关心他们发挥自己的潜能了吗?这是他们要的生活吗?
忽视内心感受和情绪最终结果就是造成“异化”(alienation)的人,比如卡夫卡的《变形记》,比如大量的抑郁症官能症分裂症多动症。周围的人会很诧异:“我看他/她一直挺好的,怎么突然就抑郁/自杀了呢?”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的作者都师从海姆.吉诺特,他是把家长老师的注意力从孩子的行为引向背后情绪的先驱,《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很让人感动。
mark mark有空看看
总结得不错👍
很棒的帖子,很受启发
我只看过她几篇文章,也是因为太激烈了就不看了。不知道她咋样了,武志红好像最近状态不错。
我发现多找对方闪光点他会更爱你,自己能坚持完善自己,自己也会更爱自己,对方也会因此而佩服你,你也更喜欢他了。我们喜欢对方眼里变好的自己,也喜欢自己眼里欣赏自己的对方。培养自己的兴趣和对一些事情的爱好也是有恋爱感的办法。我感觉跳广场舞的大妈很多就有恋爱感,不管不顾,沉醉其中,可惜扰民,不然真的很好
情绪是技巧的基础,这些文章也都强调的,同一句话不同的情绪来说效果完全不同。这些文章都强调信任和理解的心态是基础,不过我相信看完MM推荐的书以后对情绪的理解会更透彻深入。好比修炼内功,对招式的运用至关重要。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我也读过,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也读过,正面管教也读过,可惜大部分春风过驴耳,反而不如最近一篇公众号文章打动我,可能也是有几句话有共鸣吧。不过MM说得对,了解人的情绪的内在机制还是根本,我觉得自己迫切需要读一读
语不惊人死不休。这年代,好好说话怎么能拉流量!
不过广大人民心理学群众好像不大喜欢她,还是徐慢慢丛非丛他们比较受欢迎一些。武志红最近也和蔼可亲:)
所以,自己就是月亮?
其实,“我是谁”这个问题不需要答案,如果一定要有个答案,那么我就是我。
心理学,基于我的粗浅了解,不能算是严格的科学,因为心理学的很多理论是无法验证的,因为有伦理限制;很多发现也是无法复现的,依然是因为伦理限制。所以说,心理学的很多理论也就是形而上。
例如你说的这句话“指向月亮的手指不是月亮,但它能帮你找到月亮”,听上去很有道理,细琢磨之后,这不就是句正确然而无用的废话么,手指都能指向月亮了,还要找月亮?精神分裂了么?说指向天空的手指不是月亮,但它能帮你找到月亮,这还差不多。
我觉得尽管认识自我很难,但接受自我更难,尤其是当真实的自我比想象或者期望的自我差很多的时候,要接受真实的自我是需要勇气的。
心理学,确实不是自然科学,除了药物电击这些,谈话治疗使用的语言包含了大量的图像化、类比和隐喻,比如催眠疗法,叙事疗法,家庭疗法,积极想象疗法,沙盘疗法,舞动疗法。这个过程更接近于艺术创作而不是科学研究,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艺术作品(诗歌小说绘画音乐剧作)对人的心灵触动比科学成果要深刻宽广。
我非常同意接受真实的自我是最困难的,大部分人都缺少这个勇气,所以才有《少有人走的路》这个说法。比如父母面对小孩的问题,情愿相信是小孩本身有病需要吃药,也不愿意考虑可能是自己教养方式有问题,或更进一步,是自己潜在的创伤没有解决,进而影响到了下一代。
大部分人在心理咨询师问到童年经历时,都会以“很幸福”来概括,直到后面的抽丝剥茧才发现问题所在。
“自恋”是最好的防御,生活在头脑中创造出来的幻想世界,可以缓解暂时的痛苦,但不能避免真实苦难的冲击。放下自恋,才可能接触“我是谁”,才可能瞥见最终的答案。
“我是谁”这个问题,可以参考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佛陀给出的另一个版本“无我”。或者从科学角度看,量子物理对时空宇宙和意识的解释也很有趣《时空本性》《皇帝心脑》,还有认知科学家侯士达的巨作《我是谁,或什么:一部心与自我的辩证奇想集》《表象的本质:类比,思考之源与思维之火》。
我接受不知道答案的这种“不确定状态”,接受在寻找答案过程中的各种启示。也许最后会发现,答案就是探索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终点。
这是非常普遍的问题,一个是如何认识真实的自己,二是如何接纳真实的自己。我自己的体会是自我成长是一个自我接纳的非常好的办法。今天武志红推送的公众号有一段话说得蛮好的,分享一下:
自我接纳永远是自我成长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是底层的根基。
不然的话,你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避免和消除因为不接纳而产生的痛苦,是为了摆脱那个自己不喜欢、不认可、不“优秀”的自己。
然后,再从眼前的小目标开始(不要总想着一些遥远的、不切实际的“大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培养自我觉察力,有效应对痛苦想法和情绪的能力,以及全力以赴实现目标的决心。
说实话,这个目标究竟是什么,是否和你的未来要做的事情有很大关系,都不重要。
因为真正重要的是,你能否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培养起越来越多“我可以”的信念,以及积累越来越多做对选择的经验。 评论区里有一句话也说得不错,自信不是觉得自己多好,而是相信通过自己努力可以变得更好。每天小的进步,持之以恒,也是自我感觉变好的办法。毕淑敏也谈过这个问题,她说变好一点点,不需要太多,一点就够了。我现在每天坚持学习一些外语就有这个感觉。
真相也许痛苦,却是力量的源泉。问题是如何认清真相?你所认为的真相就是真的真相吗?
变化,是世间唯一的不变。
“真相”也是一直在变化。认清真相不是指执着于一个不变的事实,而是意识到万事万物在不同时空不同人的头脑中都是不同的,“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所以根本在于保持意识的流动性,当有新的认识或事实证据出现,那就该同步更新头脑中的“真相”。比如河水,当被石头阻挡的时候,自然而然地改变方向继续流动,而不是跟石头“死磕”。
要保持意识流动,头脑就要有足够的空间。比如一个房间,如果从上到下堆满东西,空气就无法流动。如果人的头脑总是一个想法接着一个想法不停地思考,或者持续被动地接受外界信息的刺激,那就没有给新的“真相”留下任何空间。
有一个说法,一个人的开悟程度跟他/她可以停止思考的能力正相关。另外在养育方面,专家呼吁给孩子更多“无聊的时间”,不要被屏幕和有组织的活动占满,也是这个道理。“无聊”跟创造力相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