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101:type I error = FP = 假阳性。 举个例子。检验科学发现的时候,应该控制type I error。为什么呢? 假阳性,意味着文章结果不可重复,垃圾paper,骗经费不说,还会误导后续研究方向。 假阴性,无非文章没发好杂志。无其他连带损失。 所以,发文章要控制type I error,p值要小小小小小。
统计学102:type II error = FN = 假阴性。
再举一个例子。流行病筛查的时候,应该控制type II error。 假阳性,意味着误诊,后果是不必要的隔离和反复筛查。最差的结果,交叉感染,增加 确诊:1。 假阴性,就是漏诊,每漏诊一个,根据这一次的r值,增加确诊:2-5个起步,上不封顶。 所以,流行病筛查只有控制type II error才能起到遏制传播的效果。
统计学103: Precision/PPV = TP among tested P;追求高PPV,本质上来说,要么减少FP,要么减 少number of testing,二者都对控制疫情毫无帮助。 Sensitivity/Detection rate = TP among population P;追求高检出率才能识别社区 中的传播者,将其隔离,阻止疾病的传播。
为什么彻底放开新冠肺炎检测,对疫情控制实际有害无益。
https://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517542&forumpage=1
先说结论: 大敌当前,纠结试剂盒的specificity 检出率和FP 假阳性率毫无意义。百万级别的全民筛查或者“过度反应”才是抗疫的最佳策略
统计学101:type I error = FP = 假阳性。
举个例子。检验科学发现的时候,应该控制type I error。为什么呢? 假阳性,意味着文章结果不可重复,垃圾paper,骗经费不说,还会误导后续研究方向。 假阴性,无非文章没发好杂志。无其他连带损失。 所以,发文章要控制type I error,p值要小小小小小。
统计学102:type II error = FN = 假阴性。
再举一个例子。流行病筛查的时候,应该控制type II error。 假阳性,意味着误诊,后果是不必要的隔离和反复筛查。最差的结果,交叉感染,增加 确诊:1。
假阴性,就是漏诊,每漏诊一个,根据这一次的r值,增加确诊:2-5个起步,上不封顶。 所以,流行病筛查只有控制type II error才能起到遏制传播的效果。
统计学103:
Precision/PPV = TP among tested P;追求高PPV,本质上来说,要么减少FP,要么减 少number of testing,二者都对控制疫情毫无帮助。 Sensitivity/Detection rate = TP among population P;追求高检出率才能识别社区 中的传播者,将其隔离,阻止疾病的传播。
前一阵CDC华人专家的文章,以避免PPV过低为理由,支持目前CDC的筛查策略。说明目 前为止美国CDC的筛查策略完全是无效的。
美国CDC的领导可能是混进了水货,导致筛查违背了基本的统计学原理。
美国CDC目前为止追求高PPV、控制type I error的疾病筛查策略是违反统计学常识的。 可能明白人都去药厂和high tech了吧
轻症中也有许多假阴性,在确诊之前,你都没有理由制止他们和家人亲密接触,也无法 从源头上避免他们使用公共卫生间、不戴口罩出门。每放过一个假阴性,就是2-5个起 步的本可以避免的新增确诊
此外,过去一个月许多有症状的人都拿不到确诊资格,这就是通过压number of testing来追
求高PPV
CDC那个所谓的华人流行病专家的文章就是在这个阶段发的
然而你随便翻开任何一个概率论、统计课本,都要谈到type I error, type II error ,流行病控制是需要控制type II error的最经典的情形
我们可以对比以下两种情形:
A: 我们回避假阳性,以漏诊1个患病的代价,保证3-4个假阳性不被误诊。后果是什么 ?后果是被漏诊的1个患病会造成2-5个以上的新确诊(例如意大利和韩国的超级传染者 就造成了多大一百多人的感染)。被漏诊者转重时无法及时治疗。 总计:确诊至少增加2-5名,平均二论代价很可能高达5-10名新增确诊。被漏诊者死亡 率增加。
B:我们回避假阴性,以误诊3-4名的代价,保证1个假阴性不被漏诊。后果是什么?后 果是误诊的3-4名会被严格隔离而已。
总计:确诊(视隔离地点的交叉感染率)至多增加3-4名。平均下来可能0.几的新增确 诊都没有。
在试剂盒正常的情况下,后者的损失还会更小。
中国、新加坡、韩国、加拿大等国家采取的策略都是B,所有统计学概率论课本上举到 type II error的例子的时候毫无疑问的都是建议采取B,但是美国的CDC采取了A的策略。
A策略的唯一的好处,就是当试剂盒产量严重不足的时候,可以保证最重症的患者可以 被确诊,使得急救过程中医生可以有意识地增加防护。
但A策略几乎不能控制这个疾病的传播。重症才进行确诊的话,传播早就已经发生了。 进行这种确诊,对于控制疾病的进一步发展是毫无意义的。
这是极其荒谬的。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发达国家出现试剂盒短缺的情况。连中国都生产了 成百万上千万的试剂盒。美国不可能只有几百个试剂盒。疫情当头,是节约试剂盒重要 ,还是抑制疫情重要?
你这个问题毫无意义
收治诊断10个假阳性病人的代价,远低于放过一个假阴性病人的代价。因为一个假阴性,两周内就会变回10个真阳性
你这个问题要加上前提,有足够能力立刻查所有人,只是浪费钱。如果做不到立刻全面普查,那先查有接触史和有症状的,比所有人一起排队挨个儿查,哪个好?
现在的情况是你说的两样都做不到
所以在现在连有症状有接触史的人的检测都跟不上的情况下,呼吁普查的意义?
有事没事都去测,增加交叉感染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