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塑造了中国强势领导人习近平的思想和世界观?要了解这一点,可能要从中国的历史出发。 从传统儒家的“仁”到中国近代以来所受到的侵略和屈辱,这五大主题为解读中国政治提供了一些线索。https://t.co/IIWPm1QIZb — BBC News 中文 (@bbcchinese) October 25, 2021
是什么塑造了中国强势领导人习近平的思想和世界观?要了解这一点,可能要从中国的历史出发。 从传统儒家的“仁”到中国近代以来所受到的侵略和屈辱,这五大主题为解读中国政治提供了一些线索。https://t.co/IIWPm1QIZb
台海日益紧张的局势引起了人们对中国的关注,许多人都好奇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如何看待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所处的位置。牛津大学历史学教授拉纳·米特(Rana Mitter)撰文称,也许过去可以提供一些线索。 中国如今是一个全球大国,但这在几十年前是很难想象的。它的力量有时来自与更广泛世界的合作,比如签署巴黎气候协议。 有时,这意味着与之竞争,比如“一带一路”倡议(Belt and Road Initiative)。这是一个由60多个国家的建设项目组成的网络,为世界上许多无法获得西方贷款的地区带来投资。 然而,中国的许多对外措辞也带有强烈的对抗性。 在美、澳、英宣布新的AUKUS潜艇合作协议后,北京谴责美国试图利用该协议“遏制”中国。而在英国允许因遭遇严厉的《国安法》而选择移民的香港人在英居留后,北京警告英国这将产生“后果”。中国还向台湾喊话,称其需要准备与大陆统一。 习近平对中国在全球舞台上的地位的主张,比自冷战时期的最高领导人毛泽东以后的任何前任都要强烈得多。 然而,他言辞中的其它元素则借鉴了更悠久的来源——中国古代和近现代自身的历史。 以下是五个反复出现的主题。儒家思想 两千多年来,儒家的思想规范塑造了中国社会。哲学家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构建了一种伦理体系,将等级制度与仁爱相结合,人们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并期望那些身居庙堂之人可以关爱苍生。 这种思想体系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调整适应,一直支撑着中国的历代王朝,直到辛亥革命。1911年,随着末代皇帝被推翻,包括新生的共产党在内的激进势力对孔子及其遗产展开了强烈批判。 作为其中一员,毛泽东在其执政期间(1949-1976年)对中国传统哲学嗤之以鼻,但到20世纪80年代,孔子回到了中国社会。中共称赞他是一位杰出人物,为当代中国提供了教训。 如今,中国将“和谐”纳入“社会主义价值观”,尽管该词带有浓厚的儒家色彩。中国外交中的一个热门话题是,儒家的另一个关键术语“仁”如何塑造北京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清华大学教授阎学通曾撰文指出,中国应当寻求“仁慈的权威”,而非“称霸”。这与他所认为的美国不那么仁慈的角色形成了对比。 甚至连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也有着传统哲学的味道。习近平曾访问孔子出生地曲阜,并在公开场合引用了孔子的名言。百年国耻 19世纪和20世纪的历史冲突仍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世界观。 在19世纪中叶的鸦片战争中,西方商人使用武力强行打开中国国门。在人们的记忆中,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屈辱的世纪”。这个饱经屈辱的时代显示了中国面对欧洲和日本侵略时的软弱。 在那时,中国不得不把香港割让给英国,把东北地区的满洲割让给日本,并给予西方列强一系列法律和商业特权。二战后,苏联则试图在包括满洲和新疆在内的中国边境获得影响力。 这一经历使中国人对外界的意图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即使是像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这样看似外向的事件,也摆脱不了“不平等条约”下中国的贸易由外国人控制的文化记忆。中共如今誓言再也不允许这种情况发生。 今年3月,中美谈判代表在美国阿拉斯加州的安克雷奇(Anchorage)举行了一场唇枪舌剑的公开会议。中方对美方的批评进行了反击,指责美方“傲慢和虚伪”。习近平领导的中国不再容忍外人可以任意轻视自己的国家。被遗忘的盟友 然而,即使是可怕的事件也能产生更多积极信息。 其中一个信息来自二战当中的中国战场。1937年中国被入侵后,基本上独力与日本作战,直到西方盟国于1941年在珍珠港加入了亚洲战争。 在战争阶段,中国在大陆损失了1000多万人,击退了50多万日军。这一壮举在历史书、电影和电视中被广泛纪念。 如今,中国将自己描绘成与美国、英国和苏联一起的“反法西斯联盟”的一员,通过提醒世界自己是对抗轴心国的胜利者,使自己拥有道德的压舱石。 中国还利用其在毛时代作为第三世界领袖的历史身份(例如,1955年的万隆会议,1970年代在东非的坦赞铁路等建设项目),来强化该国今天作为非西方世界领导者的资历。 现代历史仍是中共认识自身合法性的关键部分。然而,这段历史的某些内容,尤其是1958年至1962年大跃进中灾难性的经济政策导致的可怕饥荒,在现在几乎无人提及。 一些现代战争可以被用于更具对抗性的目的。在中美关系坎坷的近期,出现了多部纪念1950年至1953年朝鲜战争(韩战)的新电影,中国人将其表述为“抗美援朝”。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历史轨迹也深深植根于中国的政治思想中,并在习近平的领导下得到积极的复兴。 毛泽东等中共主要领导人在20世纪长期参与了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辩论,这种辩论产生了巨大影响。 例如,“阶级斗争”的概念导致毛泽东在统治初期处决了100万名地主。尽管“阶级”作为定义社会的一种方式已不受欢迎,但中国今天的政治语言仍然受到“斗争”、“对抗”以及“社会主义”(相对于“资本主义”)概念的影响。 中国的一些重要期刊,如党的理论机构《求是》,经常以广泛借鉴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方式讨论中国社会的“矛盾”。 习近平的中国将中美竞争定义为一场斗争,这可以从马克思的对抗主义中找到源头。 社会中的经济力量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如此——经济增长与绿色发展中的困难被解释为矛盾。在经典马克思主义中,你只有经历了通常痛苦而漫长的“对抗”之后,才可以达到一个一致点。台湾 北京强调台湾与中国大陆的统一是这个岛屿不可改变的命运。 然而,过去一个世纪的台湾历史表明,该岛的地位问题在中国政坛时起时落。1895年,在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被迫交出台湾,台湾随后沦为日本的殖民地长达半个世纪。 1945年至1949年,台湾被国民党短暂地与大陆统一。在毛时代,中国错过了统一台湾的机会。美国杜鲁门(Harry Truman)政府本可能已默许毛泽东拿下台湾,但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了朝鲜入侵韩国的战事,朝鲜战争爆发,台湾突然变成了一个关键的冷战盟友。 毛泽东在1958年发动金门炮战,但此后的20年里,台湾问题再度冷却。1979年中美恢复外交关系后,双方达成了一项并不可靠的协议,即各方都同意只有“一个中国”,但在北京或台湾政权究竟谁是合法的共和国这一问题上,各方观点不一致。 40年过去了,习近平坚称两岸必须尽快统一,但北京咄咄逼人的言辞和香港的命运已导致台湾民众——后者如今已生活在自由民主的社会里——对与大陆建立更紧密的关系越来越持敌视态度。
台海日益紧张的局势引起了人们对中国的关注,许多人都好奇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如何看待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所处的位置。牛津大学历史学教授拉纳·米特(Rana Mitter)撰文称,也许过去可以提供一些线索。
中国如今是一个全球大国,但这在几十年前是很难想象的。它的力量有时来自与更广泛世界的合作,比如签署巴黎气候协议。
有时,这意味着与之竞争,比如“一带一路”倡议(Belt and Road Initiative)。这是一个由60多个国家的建设项目组成的网络,为世界上许多无法获得西方贷款的地区带来投资。
然而,中国的许多对外措辞也带有强烈的对抗性。
在美、澳、英宣布新的AUKUS潜艇合作协议后,北京谴责美国试图利用该协议“遏制”中国。而在英国允许因遭遇严厉的《国安法》而选择移民的香港人在英居留后,北京警告英国这将产生“后果”。中国还向台湾喊话,称其需要准备与大陆统一。
习近平对中国在全球舞台上的地位的主张,比自冷战时期的最高领导人毛泽东以后的任何前任都要强烈得多。
然而,他言辞中的其它元素则借鉴了更悠久的来源——中国古代和近现代自身的历史。
以下是五个反复出现的主题。
儒家思想
两千多年来,儒家的思想规范塑造了中国社会。哲学家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构建了一种伦理体系,将等级制度与仁爱相结合,人们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并期望那些身居庙堂之人可以关爱苍生。
这种思想体系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调整适应,一直支撑着中国的历代王朝,直到辛亥革命。1911年,随着末代皇帝被推翻,包括新生的共产党在内的激进势力对孔子及其遗产展开了强烈批判。
作为其中一员,毛泽东在其执政期间(1949-1976年)对中国传统哲学嗤之以鼻,但到20世纪80年代,孔子回到了中国社会。中共称赞他是一位杰出人物,为当代中国提供了教训。
如今,中国将“和谐”纳入“社会主义价值观”,尽管该词带有浓厚的儒家色彩。中国外交中的一个热门话题是,儒家的另一个关键术语“仁”如何塑造北京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清华大学教授阎学通曾撰文指出,中国应当寻求“仁慈的权威”,而非“称霸”。这与他所认为的美国不那么仁慈的角色形成了对比。
甚至连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也有着传统哲学的味道。习近平曾访问孔子出生地曲阜,并在公开场合引用了孔子的名言。
百年国耻
19世纪和20世纪的历史冲突仍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世界观。
在19世纪中叶的鸦片战争中,西方商人使用武力强行打开中国国门。在人们的记忆中,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屈辱的世纪”。这个饱经屈辱的时代显示了中国面对欧洲和日本侵略时的软弱。
在那时,中国不得不把香港割让给英国,把东北地区的满洲割让给日本,并给予西方列强一系列法律和商业特权。二战后,苏联则试图在包括满洲和新疆在内的中国边境获得影响力。
这一经历使中国人对外界的意图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即使是像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这样看似外向的事件,也摆脱不了“不平等条约”下中国的贸易由外国人控制的文化记忆。中共如今誓言再也不允许这种情况发生。
今年3月,中美谈判代表在美国阿拉斯加州的安克雷奇(Anchorage)举行了一场唇枪舌剑的公开会议。中方对美方的批评进行了反击,指责美方“傲慢和虚伪”。习近平领导的中国不再容忍外人可以任意轻视自己的国家。
被遗忘的盟友
然而,即使是可怕的事件也能产生更多积极信息。
其中一个信息来自二战当中的中国战场。1937年中国被入侵后,基本上独力与日本作战,直到西方盟国于1941年在珍珠港加入了亚洲战争。
在战争阶段,中国在大陆损失了1000多万人,击退了50多万日军。这一壮举在历史书、电影和电视中被广泛纪念。
如今,中国将自己描绘成与美国、英国和苏联一起的“反法西斯联盟”的一员,通过提醒世界自己是对抗轴心国的胜利者,使自己拥有道德的压舱石。
中国还利用其在毛时代作为第三世界领袖的历史身份(例如,1955年的万隆会议,1970年代在东非的坦赞铁路等建设项目),来强化该国今天作为非西方世界领导者的资历。
现代历史仍是中共认识自身合法性的关键部分。然而,这段历史的某些内容,尤其是1958年至1962年大跃进中灾难性的经济政策导致的可怕饥荒,在现在几乎无人提及。
一些现代战争可以被用于更具对抗性的目的。在中美关系坎坷的近期,出现了多部纪念1950年至1953年朝鲜战争(韩战)的新电影,中国人将其表述为“抗美援朝”。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历史轨迹也深深植根于中国的政治思想中,并在习近平的领导下得到积极的复兴。
毛泽东等中共主要领导人在20世纪长期参与了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辩论,这种辩论产生了巨大影响。
例如,“阶级斗争”的概念导致毛泽东在统治初期处决了100万名地主。尽管“阶级”作为定义社会的一种方式已不受欢迎,但中国今天的政治语言仍然受到“斗争”、“对抗”以及“社会主义”(相对于“资本主义”)概念的影响。
中国的一些重要期刊,如党的理论机构《求是》,经常以广泛借鉴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方式讨论中国社会的“矛盾”。
习近平的中国将中美竞争定义为一场斗争,这可以从马克思的对抗主义中找到源头。
社会中的经济力量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如此——经济增长与绿色发展中的困难被解释为矛盾。在经典马克思主义中,你只有经历了通常痛苦而漫长的“对抗”之后,才可以达到一个一致点。
台湾
北京强调台湾与中国大陆的统一是这个岛屿不可改变的命运。
然而,过去一个世纪的台湾历史表明,该岛的地位问题在中国政坛时起时落。1895年,在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被迫交出台湾,台湾随后沦为日本的殖民地长达半个世纪。
1945年至1949年,台湾被国民党短暂地与大陆统一。在毛时代,中国错过了统一台湾的机会。美国杜鲁门(Harry Truman)政府本可能已默许毛泽东拿下台湾,但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了朝鲜入侵韩国的战事,朝鲜战争爆发,台湾突然变成了一个关键的冷战盟友。
毛泽东在1958年发动金门炮战,但此后的20年里,台湾问题再度冷却。1979年中美恢复外交关系后,双方达成了一项并不可靠的协议,即各方都同意只有“一个中国”,但在北京或台湾政权究竟谁是合法的共和国这一问题上,各方观点不一致。
40年过去了,习近平坚称两岸必须尽快统一,但北京咄咄逼人的言辞和香港的命运已导致台湾民众——后者如今已生活在自由民主的社会里——对与大陆建立更紧密的关系越来越持敌视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