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毕业生:白天大厂实习,晚上备考编制

今日头条
Toutiao
  返回列表
20139 阅读
0 评论
未来编辑部WeChina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新潮”,原标题为《纪实 | 他们放弃大厂offer转投体制内》。

又是一年春招季,诸多大厂在校园内开启了新一轮的校招。

“大厂”是一个在互联网和科技行业广泛使用的非正式术语,用来指代那些具有行业领导地位的大型企业,比如百度、阿里、腾讯、华为、小米、大疆等。尽管近年来大厂常常与“加班”“裁员”等负面词汇联系在一起,但较高的薪酬与较多的发展机会还是吸引了大批高校毕业生投入竞争。

大厂校招宣传活动

据最新数据,互联网及科技巨头在秋招、春招中持续释放扩招信号,尤其技术研发等岗位,算法工程师月薪最高可达7万元。如美团春季招聘计划招募5000人,其中技术类岗位占比超60%,美团还针对AI相关人才推出“北斗计划”。

与春招同步的,是白热化竞争。杭州“起跑春天”人才交流活动中,830家企业推出2.1万个岗位,20%聚焦人工智能领域,头部企业如阿里巴巴、网易等岗位投录比屡创新高,部分岗位筛选比例达100:1,折射出“僧多粥少”的残酷现实。

然而,也有一些毕业生在激烈角逐获得大厂offer后,又放弃了已有战果,转身投入了“考公考编”的热潮。

社交平台相关讨论

卷去“大厂”

一般来说,大学毕业生的求职过程有着明确的时间线。毕业前一年9月到11月的“秋招季”、毕业当年3月到5月的“春招季”,是求职的黄金时间。在求职季有“金三银四”、“金九银十”的说法,指的就是在一年之中求职的这两个高峰期,企业会集中释放用人需求到市场。

而对于一些头部互联网大厂,还有一个“提前批”——一部分offer会通过正式秋招前的暑假实习转正确定,也就是说在毕业前一年的暑期前的三四月,有意向的毕业生就要开始为后半年的秋招入职做准备。

2024年是张饼在北京读研的第二年,在秋招(每年9-10月)还没完全开始的时候,她已经通过暑期实习提前拿到了一家互联网头部大厂的offer。

最初投递这家大厂的暑期转正实习,张饼主要有两方面考量。一是时间线,相比于其他企业,互联网大厂秋招开放最早,提前投递、不会与之后的求职冲突;另一方面,她想进行多元化尝试,打破简历上次数为零的大厂工作经历。

与一些外界的负面评价不同,张饼的实习经历还算顺利。在大厂时,她的岗位是教育类内容运营,工作内容对于新闻传播专业的她来说比较对口,此前积累的专业技能能够满足工作需要。在张饼的讲述中,实习生完成分配任务后可以按时下班,组里的正式员工对实习生也很照顾。

然而,在最后获得转正资格时,张饼还是选择放弃。回想起组里正式员工的工作强度:项目紧急时加班到夜里十一点是常态,周末也可能随时被召回,这样的生活不是自己想要的。

其实大厂实习期间,张饼对顺利转正也没抱太大的希望,毕竟名额少、难度大。所以她在工作之余做了第二手准备:白天实习,晚上则准备编制考试。

我国的编制体系大致可分为行政编(公务员编)和事业编,行政编主要负责国家行政相关的管理工作,往往更具稳定性;事业编则是我国各类事业单位所使用的事业编制,有行政岗、事业管理岗、事业技术岗、工勤岗等,管理标准不尽相同。

张饼准备的是大学事业编。目前,她已经通过了一所985高校事业编行政岗的招录考试,这是她的第一选择。

就读物理专业研究生三年级的小董与张饼有类似的经历。2024年秋季招聘时,小董通过笔试与面试获得了两份大厂offer。但目前她对这两份工作都不再考虑,而是优先选择中学教师的offer。在小董看来,大厂的工作强度大、不稳定,有“在35岁被裁员”的风险。

小董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在互联网行业普遍偏爱年轻人的招聘趋势下,应届生确实更容易获得大厂入场券。但这个赛道的残酷性就在于,当青春的红利消退,“中年职场危机”便悄然而至——企业更倾向用年轻毕业生替换高薪老员工。

人至中年,年龄焦虑叠加“上有老下有小”的多重经济压力,似乎是在选择大厂时就埋下的一颗隐形炸弹。与之相比,体制内相对稳定的人员结构,以及公积金比例、医疗报销、退休金等长期保障,明显降低了中年以后的生活风险。

小董本科毕业于师范院校,对教师行业更熟悉。在获得教师offer之前,小董还备考了公务员选调生,但因为准备不足,她最终放弃了考试。

小董最初投递大厂,更多是出于害怕考公失败无班可上的“保底”心理。

游上“体制”的岸

“再也不想过996的生活”,这是小董偏好体制内的原因。尽管没有相关的实习经历,但小董相信,体制内的工作能让她实现“平静地活着”。

在物理专业读研的这三年,小董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实验室,在这个成果导向的大环境中,她时常感到“内耗”,原本读博的打算也在压力中逐渐被消磨。读研期间,她发现自己并不喜欢“闯荡”,而体制内工作能给她想要的安稳。

除了对稳定工作的追求,小董的体制之旅还有些“无奈”的色彩。秋招时,小董向几个有名的互联网大厂投递了简历,但结果都不甚理想,有的甚至连简历初筛都没有通过。对此,她将原因归结于自己的相关实习太少。理工科研究往往需要长期投入和高度专注,让导师同意学生外出实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小董也不敢主动向导师提出实习的想法。

与小董不同,张饼拿到大厂offer的过程相对顺利,但她同样选择了考进体制内。张饼评价自己是“容易焦虑”的人,而大厂里的工作往往需要对某些kpi负责,这会给她较大的精神压力。

与小董一样,张饼没有实际体验过体制内的工作,但她认为事业编的工作即使也会忙,但至少能保证双休和假期,从而给自己留出更多的生活时间。

除了追求工作稳定和松弛的生活状态之外,张饼还细细地算了一笔经济账。大厂给她的offer工作地点在北京,这让她不得不考虑户口和买房的问题。而即便是租房,北京的房租也十分高昂。如果想要个人空间选择独居,房租支出可能占到薪资的近40%。再加上各种生活开支,尽管大厂的薪资比事业编高得多,但除去生活成本,最后实际到手的金额差距并不大。

变换的时代浪潮

38岁的石芒目前在湖南某事业单位工作,2010年从南昌大学毕业后,英语专业的她曾入职阿里巴巴国际事务部。尽管最终因家庭原因辞职,但石芒还是认为,在阿里工作的两年时间,是她人生中一段宝贵的经历。

石芒当时的工作偏向于销售,每一阶段都面临着相应的绩效考核,竞争十分激烈。但她并不觉得累,反而“激情满满”,只想着“怎么把工作做好,怎么拿最多的工资”。在石芒的讲述中,阿里的文化氛围很有活力,虽然辛苦,但能够接触到最新的技术和理念,“当时我们没有什么卷不卷的概念,就感觉这样的公司文化很好”。

2010年中国电商刚刚起飞,拼多多、抖音尚未面市,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在中国电商市场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2010年6月,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亲自前往阿里巴巴杭州总部考察。这让石芒受到很大鼓舞,她意识到自己的工作正在为国家经济发展做贡献。“确实会有很强的成就感”,石芒说。

然而,与十五年前毕业的石芒相比,今天大学生的就业选择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

首先,高校毕业人数规模就已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根据教育部最新统计,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从2016年的765万人持续攀升至2024年的1179万人,今年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222万人,十年间规模扩大近1.6倍,增速也显著加快。随之带来就业市场竞争压力的持续加剧。

根据智联招聘就业数据报告,2024届大学毕业生最想去的机构前两名分别是央/国企、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总占比为68.59%。

同时,毕业生最理想的岗位类型中选择公职类的最多,高达44.11%。

与前一年相比,毕业规划首选为考公考编的人数占比增加了近10%,从2023年的12%,增加到2024年的22.86%

在变换的时代浪潮下,“稳定”的体制内工作似乎越来越得到大学生青睐。除了社会心态和就业观念转变的影响外,体制外的工作变得更加难找,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更多大学生尝试通过“考公考编”上岸。

从卷进大厂到游上体制,面对“不确定”的未来,这代大学生试图寻找“稳定”。这既是经济周期波动下的求稳策略,也暗含着代际价值观的迁徙。

在张饼看来,其实无论选哪条路,都有可能后悔,然而谁也无法预知未来的事情,“考虑清楚(当下的形势与自身条件),然后落子无悔,对自己做的决定负责”,这对张饼来说就是能力范围内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