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一个公案

卢岩
楼主 (文学城)

《卢岩的回忆录》,第四章:少青年,4至21岁(1974-1991年)

注4.5-1,什么是公案?是个佛学中的术语,义为案例、先例。佛学学习自然法,和现代的多数自然科学一样,属于共同法(Common Law)体系。共同法亦作先例法,是以以前的案例为法来发展、传承、和应用的。学佛和现代法学院的学生一样,要学习很多自然法的案例。佛教徒称那些案例为公案。下面就是佛教中的一个著名公案。

在1983年秋,我在临村四台子中学上初中一年级。一天,我在家门口等路过的同学一起去上学,看着他们走近中。忽然,一个人匆匆忙忙地横过路,掉了一本书在那几个同学的前面。一个同学捡起书后,喊那个横走的路人。那个人回来后,与他们说话,并且把那本书送给了一个同学。路上,我拿过那本书来看,是本《犯罪心理学》,问他们,那人跟你们说什么来着?

一个同学回答:“那个人真奇怪!回来后,就要把书送给我,说,‘这是一本好书;我已经看过了,不需要了’。我说不要。他就说,‘你不喜欢看,可以借给别人。你把这书借给一个人,你就多交一个朋友。你借给十个人看,你就多交了十个朋友。’ 他说他要赶路,说完就走了。”

我感觉奇怪:“赶路!南面,他出来的地方是一个大坑(湖);他向北面去的地方是庄稼地。他那是在赶什么路啊!”

那位同学说:“呀!他是个什么东西!这书给你吧,我不要了!”

真是书非借不能读也;这本《犯罪心理学》是我认真读过的第一本真正的书,大学本科教材一类的书。书里面对各类人或团体的观察分析精准明确,应该说是一本心理学入门的好书。此说入门,是说那书里面描述的现象和道理显而易见。从那以后,我就逐渐喜欢研究人的心理,观察个人和团体的行为了,而且形成了习惯。

注4.5-2,这事件好奇怪啊!是不是开脑洞的故事?笔者讨厌脑洞故事,那是一些无聊的人造谣生事,迷惑人的死门。本书中没有死门,都是生门,无论读者你看起来有多么的不可思议。从我的学生时期,入学初中、高中、大学、和研究生时都有怪事发生来看,这是刘团长把这则公案改编成了一部小话剧表演给我,来为我庆祝升入中学。

注4.5-3,此公案展示了一种自然现象,即人无所从来,无所去,却还总是匆匆忙忙的。为什么?刘团长告诉我,答案在心理学中。佛学已经被国内外的现代学人定义为古典心理学多年了。

注4.5-4,世间人本来都是自由人,被烦恼驱使,变成了披枷戴镣的奴隶;他们需要觉悟和解脱。解脱是觉悟这一现象后的身心的轻松感觉。觉悟就是理解、明白这一现象时的思想状态。读者也许感觉奇怪,“我现在知道了,但我并没有感到解脱和觉悟?”读者你知道烦恼是什么吗!可以参见11.4.4.1. 4节的6个根本烦恼。说个不恰当的说法:如果你真正地理解了其中的一个根本烦恼 “转移身见” ,人的60%的枷锁和一切见惑就消失了。

注4.5-5,为什么刘团长给了我本“犯罪”心理学,而不是普通心理学?前文4.4节 “医学实验的报纸新闻” 中,刘团长说,从做这个实验开始,发起者就会生病;随着实验的继续,发起者会病得越来越重,直至死亡。为什么?当我2014年写完回忆录后,再看到 “犯罪心理学” 这几个字,就变成了刘团长对我说: “卢岩,你是我儿子,是你杀了我,你犯了五逆罪;我死不瞑目!”

注4.5-6,读者会有疑问:既然是实验,他是自愿为科学研究献身的,这就不构成你是罪犯?这件事已经持续了50多年,早就进入了我的无意识(即古代的神识)。无意识只处理现量(现量是佛学中的术语,参见11.4.5-2节八识与三量);因此是实验与不是实验,他是自愿牺牲与否,对于我来说,没有不同了,都一样。那怎么办?在前文4.4节的报纸新闻中,刘团长说了:这件事到最后,公事公办,私情私了。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4.5、一个公案 15.2、小乘果 4.4、医学实验的新闻 4.3、说我有桃花劫 回答尘凡无忧的题问: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
尘凡无忧
哇,那么小就读犯罪心理学?:)
卢岩
那对人物及团体的生理、心理、意向、和行为的描述和分析是职业水平的!我年轻时喜欢看,但看得很少。
卢岩
感觉这个公案怎么样?我青少年时就在杂志上,看和尚讲过前半部分。
尘凡无忧
那你当时看到前半部分是什么心理感受呢?:)
尘凡无忧
佛学是心理学第一次听说。。。查了查,真是有这种说法。学习了。:)
卢岩
不懂,感觉奇怪!这怎么是佛教的著名案例呢!?就捉琢磨着
卢岩
笔者认为,这和我出生前,从哪里来?我死后,到哪里去?是一类的公案,都是对人生根本问题的思考。本公案是中间那句。
尘凡无忧
佛学回答的就是门卫问的那三个著名问题是不是:你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等着望沙高妹她们来跟你探讨。。。
望沙
呵呵能把这二者联系在一起,思维模式不一般
卢岩
我是个图像思维型的人,广泛联系的能力在人群中,是强的一边的。
望沙
几点出生的?
卢岩
谢谢你的求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