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t is true that in 1938 she led almost 100 children 100 miles to safety from Japanese invaders. But real life was very different from the film. At the end of the journey, "the brown-eyed, modest missionary was virtually unconscious and delirious with typhus and fever."
- The Inn of the Eight Happinesses, (八福客栈 bāfú kèzhàn in Chinese). The name was based on the eight virtues: Love, Virtue, Gentleness, Tolerance, Loyalty, Truth, Beauty and Devotion.
前几天写了一篇介绍英格丽·褒曼的文章,文中提到了她出演的一部电影,《六福客栈》。很多朋友说没看过这部片子,这其实很正常。虽然这部片子是好莱坞难得一见的反映中国抗日题材的佳作,可是影片在五十年代拍摄的时候,正值中美关系剑拔弩张之际,因此电影在中国大陆没有公映,国内鲜为人知,也就情有可原了。
不过,这真的是一部极其感人的片子,错过了挺可惜的。虽然这是以西方人的视野来看待旧中国的影片,但是片中所反应的对人性的考量,对命运的挑战,对旧习俗的批判,对人人平等观念的阐发,特别是对个人选择与勇气的渲染,都是非常深刻的。我觉得哪怕是到了今天,这些理念,也还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这部影片是根据真人真事所改编的。英格丽·褒曼在片中饰演的那个平凡的英国小妇人,真名叫艾伟德。她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为了信仰,立志要到遥远的中国去传播基督教。为此她当了好几年的女佣,把自己微薄的薪水全部攒了下来,然后乘坐最廉价的火车,经过长长的西伯利亚铁路线,历尽艰辛,最终到了中国。一九三二年,艾伟德来到了山西省的阳城,并和另一位传教士劳森夫人一起,开了一间六福客栈。她们以免费听故事的方式,在客人们吃饭时,传讲基督救赎人类的福音。
当时的中国,正值从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转型的时期,绝大多数的人,对外来的事物,对那些全新的观念,抱着怀疑的态度。而对像艾伟德这样金发碧眼的洋鬼子,更是充满了敌意。而且很不幸的是,不久劳森夫人又因为意外而去世,这使得艾伟德的传教事业更是艰难。可是,越是在这种艰苦和困难的时候,越是能够体现一个普通人的勇气和毅力。艾伟德不屈不饶,以自己的坚持和爱心,不断地付出,一点一点地帮助并感染了当地的老百姓。她还说服了阳城的县长,甚至被政府委任为“放足督察”,专门负责监督并扭转当地裹小脚的恶习,从而解救了成百上千的女孩子。在此期间,她加入了中国国籍,成为了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取了个中文名,叫简爱,取义就是简单的爱。
随着在当地社会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她成了远近闻名的大贤,建立了极高的威望。她甚至能够做到一个人到监狱中去平息暴乱,还能感化那些绑架她的土匪悔改自新。除此之外,她还收容了当地多位孤儿,并且利用自己所受的医疗训练救助伤病。
艾伟德最为世人所知的事迹,是她这个身高只有一米五,体重只有七八十斤的弱女子,在日寇入侵中国的战乱时期,成功解救上百名孤儿的壮举。那是在一九四零年初,为了躲避日军的追捕和迫害,艾伟德带着这些三岁到十六岁的中国孩子,从阳城出发,远赴千里之外的大后方西安。他们沿途翻越崇山峻岭,渡过黄河。在所携带的口食吃完后,甚至不得不沿路乞讨。就这样历经了数月,几度面临生死抉择,终于闯出了敌人的重重关卡,创造了一个人道主义的奇迹。电影里把这一段拍得非常感人,特别是在片尾,当艾伟德带着这一百多个衣衫褴褛的孩子,齐声高唱着儿歌,迈步进入西安城的时候,电影里所有的人,看电影的观者,无不热泪盈眶。
英格丽·褒曼在影片里的表演,完全称得上是返璞归真,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一个普通女性的坚毅和勇气。最难得的是,英格丽·褒曼是一个一米七几的绝代佳人,但是她饰演艾伟德这样一个小妇人,竟然完全没有违和感,可见她为此下了多大的功夫。
关于艾伟德的后半生,影片里并没有交代。这里补充一下,她于一九四九年回英国疗养,并在一九五七年再度回到台湾,建立了孤儿之家,完成了她在中国未尽的志愿。此后,她周游各国,演讲布道,分享见证。艾伟德于一九七零年离世,葬在台北基督书院的墓园。蒋介石总统亲自为她题字“弘道遗爱”,铭刻在她的墓碑上。
这就是一个外国人在中国所施的善行。除了她之外,大家熟知的还有白求恩。只不过,白求恩的事迹,因为共产党的片面宣传,显得多少有些不真实。其实还有一个人,也是值得一提,那就是奥斯卡最佳影片《烈火战车》里的主角,埃里克·亨利·利德尔。利德尔的中文名叫李爱锐,是一个基督教新教的苏格兰传教士,他也是第一位出生于中国的奥运会金牌得主。利德尔长期在中国传教,最后在抗战时期被日寇抓捕,死在了战俘集中营。据报道,利德尔后来被安葬于河北省石家庄市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那里还长眠着白求恩,柯棣华等其他国际友人。
我自己认为,人性的光辉是不分国界的。看到了外国人在中国的善行,我也试着找寻了一下我们中国人在国外所绽放的人道之光。我想到了中非友谊,想到了坦赞铁路和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想到了抗战时期的印度远征军。只不过,这些都是政府主导的行为。而从个人的角度,还真的并不太多。我能够想到的,是唐朝的鉴真和尚,为了传播佛法,不畏艰险,六渡东洋,终于成功,成为日本律宗的初祖。他被日本人尊称为“过海大师”,完全称得上是一个爱的使者。当然,很可能还有更多的例子,希望网友们补充。
我想,仁爱的精神,包含了对弱小的怜悯,对暴力的抵抗,对强权的直视,这不管是中国人,美国人,英国人,日本人,印度人,非洲人,或是任何国家的人,都是可以做到的。我们以前的一些观念,像什么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抑或是只有中国人可以善对中国人,我自己觉得是非常片面的。在中国,有大德之士,也有人面兽心之徒;在中国之外,有日本侵略者这样的禽兽,也有着像艾伟德,利德尔这样,品德高尚的大写的人。我希望将来的世界,有更多像他们这样普普通通的人,以自己的慈悲和勇气,打破地域的局限,超越文化的差异,将我们大家的心,更紧密地联系起来。
我专门查了一下《六福客栈》的片尾曲,也就是我提到的那首催人泪下的儿歌。这首歌其实用的是著名的《I Love You, You Love Me》里的曲子,只不过在影片中赋了新词。原词如下:
I love you,you love me,
we're a happy Family.
With a great big hug, and a kiss from me to you,
Won't You Say You Love Me Too?
说到爱,顺便多说两句。文学城有一个叫做 【爱的星空】 的文艺论坛,承蒙网友们的信任和委托,我最近在这个论坛里做一些义务工作。星坛欢迎各位网友的原创或参与的散文,小说,随笔,诗歌,评论,音乐,朗诵,绘画,书法,摄影等作品,以文言志,以声传情,特别鼓励网友之间的良性互动与真诚合作,让掌声,歌声,笑声,和灵感的碰撞声,让我们的爱,将大家的心联系在一起。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绝代风华之 — 英格丽·褒曼的勇气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怎样提高孩子的成绩 那些出卖了灵魂的人 文学城里那些有趣的人 到手的大鱼,跑了 和老婆吵架
当然也可以说,都感谢主,都是神的安排!
当时到达目的地的时候,她 患斑疹伤寒,几乎失去意识, 神志不清。。。客栈有一说也叫八福客栈。
Btw, 叫我 E 妹 就行。
- It is true that in 1938 she led almost 100 children 100 miles to safety from Japanese invaders. But real life was very different from the film. At the end of the journey, "the brown-eyed, modest missionary was virtually unconscious and delirious with typhus and fever."
- The Inn of the Eight Happinesses, (八福客栈 bāfú kèzhàn in Chinese). The name was based on the eight virtues: Love, Virtue, Gentleness, Tolerance, Loyalty, Truth, Beauty and Devotion.
The Inn of the Sixth Happiness - Wikip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