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不知道病毒和明天哪个会先到。 -题记
春天飘然逝去,夏天在酷暑里把滚滚的热浪一阵阵拍向无法安宁的心,你,我,全世界已经与新冠病毒整整熬在一起半年多了。
如排山倒海之势涌进病房的新冠病人,突然被一阵清风刮走了。
近日我踏进病房,被告知只开8个房间,关掉其余的22张床位,而且没有一个是阳性新冠病人,我仰天大笑三声,热泪顺着脸颊流了下来,我一把摘掉脸上的N95口罩,又拉下鼻梁上的创口贴,那个被压烂的塌鼻梁上的红肿褥疮迫不及待地想出来见人,woops,立即换上Surgical 口罩盖住了。可以呼吸了,我终于可以呼吸了!
一名女商人到中国出差时因跟一位香港厨师握手时传染了名为MEV-1的病毒;这名厨师曾经处理过一只被蝙蝠感染的屠宰猪。然后,成为超级传染源者的女商人乘飞机飞回家,病得很严重,没多久就病故了,她的儿子受感染后很快也去世了。但是,他的丈夫被发现对这种病毒有免疫力。这是电影镜头!一直以为电影是按照生活故事改编剧本的,却不想现实生活却把电影真真实实地重演了一遍,不幸的是每个人都在其中充当了角色。 2011年上映电影《传染病》剧本是斯科特·伯恩斯写的。大吃一惊的他在接受《财富》杂志采访时说,编写《传染病》一片的最初想法是表明现代社会容易受到这种疫情爆发的冲击,不幸言中。
2020年1月新冠病毒从中国武汉开始爆发,如多米诺骨牌效应,推向全球,一个个国家受到连锁效应,一个个人因新冠而倒下。今天全球新冠肺炎(COVID-19)确诊病例达2482万例,死亡病例达84万例,其中全球确诊病例超过10万例的国家达30个。触目惊心的是这些数字每分钟都在增加,且中轻年和儿童感染的数字往上爬升。美国人不相信病毒,美国人不相信口罩,美国这样一个泱泱科技大国却成了新冠病毒感染确诊和死亡最大数据的大染缸。我在美国医院里最初见证了美国医疗系统对C19反应迟钝和防护设备的不足,病人的无奈和恐惧,医护人员面临的困境和挣扎; 我眼前飘过一个个呼吸困难的病人,一双双恐惧的眼睛; 我面对过一个个病人刺激性咳嗽,一口口唾沫的喷射; 我听见过一个个生命的呼喊,一声声凄惨的“救救我!” 我遇到过一个个家庭方阵,一阵阵焦虑徘徊在院外,与end of life的亲人永别;
疫情的发源都是从一些未知的时刻开始,每个人都难以预判自己何时会成为感染者或传播者。
一个年轻产妇:怀孕后期染上新冠肺炎的她,以为剖腹产把宝宝取出后,自己可以接受新冠治疗。却不想,三天后call code blue,她再也不会睁眼看宝宝。新生宝宝却是C19阴性,新冠不会通过胎盘传播。
一个病房秘书:平时真的工作勤勤恳恳,无论如何情况,我打电话叫她帮忙,她都会来,从不推辞。当她发着高烧,戴着100% Non-rebreathing Oxygen Mask,频繁咳嗽,急促喘息地送到我们病房时,自己的员工,我走进她的房间去关怀一下。她情绪难控地先告诉我,她的病肯定是医院得的,先生和孩子都是covid阴性。我同意,并关心地告诉她,出院后可以申请住免费旅馆,与家人隔离。她马上暴跳如雷,一反常态,“你的意思是我的病不会好?”我心平气和地,一般病人住院一周,回家需要再隔离一周,二周后病毒在机体里自然减弱,不如直接去旅馆住。她又反应过度,“你意思是我会传给家人。”然后非常悲伤地嚎啕大哭。covid时期,我经常在病房遇到沟通不了的病人。一个解释是脑缺氧,还有一个解释是,病毒会侵蚀脑,导致思维能力下降。
一个出不了院的老人:90岁的老太太住我病房,老太太57岁的女儿在ICU抢救,老太太的28岁孙女住SDU. 医生在病例中写道,这个祖孙三代住在一起的家庭成员都是covid阳性。女孩参加一个party后,自己先感染上,再把病毒传播给家人。老年痴呆的老太太在医院里一直要跳床,大声喊叫,她已经住院十天以上了,没人可以接她回家。
一个阴阳怪气变态汽车销售员:他47岁,右侧出血性脑中风,术后左半身不遂,又贪上了新冠肺炎。他分分秒秒打铃,不管是否要小便,他喜欢暴露性器官,让女护士帮他提着尿壶,自己用右手突然抓住护士的手去按他的私处,脑子坏特(掉)了。这样的病人只能让男护士去照顾他,他又把男护士骂出房间。我警告他说,已经没人会来照顾他了,明明自己可以拿尿壶的。要尿,直接撒在床上,我会派人来换床单。他告我歧视新冠病人。我还没告他性骚扰女护士呢,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并不是所有的病人都是省油的。
一个北加名校大三的华裔女学生自杀;疫情期间网上上课,她没有象大多数室友一样退掉宿舍回家去了,而是一直住在宿舍里。现在房东要她一个人承担全部的房租费用,她儍了。我只住原来的六分之一,从来也没有霸占别人的领域。但她不知道,当大家都退房时,她一个人没有跟房东沟通。正中下怀的房东追着她要钱,再遇到学业的不顺,她割腕吃药自杀。以5150收入病房时,C19又查出阳性。女学的单亲妈妈把电话打到病房,一直在抽泣。也许,我们的孩子成绩不错,读书很好,可是孩子心理太脆弱,根本经不起社会的风浪,光有成绩是不够的。我们的家长不能接受自己孩子的平庸,是否有关心过他们的心理健康。
今天,我走过一个个HEPA Filter轰声隆隆的房间,轻轻地把一扇扇门关上,但敲击在耳边的隆隆声却挥之不去。想起每当covid病人要进这样的房间,“What’s that?”几乎每个病人都会对这庞然大物发出疑问,当然对病人的一番解释是少不了的。我特别敬佩这些善良的病人,这样的房间一待至少5天(covid-19治疗5天一个疗程),我不知道他们是不是真正休息了,反正这段时间从没有接到因此告我们的。我和医院的工程师多少次爬高摸低,一遍遍用宽胶带把被filter吹开的缝,再严严实实地贴上。
当初我科从stroke 病房变成covid-19病房时,正好也是在我的班上。一个晚上光我科就收了18个病人,那时PPE奇缺,设备不全,根本就没有什么红色垃圾桶(提示危险物品)往往是接到下一个阳性病人要来了,我一边印着警示标牌,一边把红色塑料袋往一般的垃圾桶上套,也根本没有足够的桌子,然后不断地加接静脉管和氧气管;就这样慌乱的,毫无头绪的做着这些所谓的准备工作。天亮了,病人都入院了,我趴在地板上站不起来直想哭,不仅仅只是累,更多的是委屈。早就在喊“狼来了!”狼真的来了,我们还是赤手空拳,以为我们真会跆拳道,还是徒手冠军啊?什么准备都没有。“原来我们每个人都在深夜痛哭,清晨赶路。”但这些情况,在后面的一周慢慢有了改善。
又想起我科在成为covid-19病房前,医院是mix COVID and nonCOVID 病人。连续两天,我院平时从来不露面的最大的头E先生,站在大门口给我们每个上班的员工发nuts,上面贴的纸条写着:just mix it! 笑煞我了。因为那个nuts就是各种nuts 混合的,多么具有讽刺性!
那时,一上班,我把自己塞进硕大的白色的隔离服,两条腿特别肥就像大象腿。说真的,这种隔离服一定是做给宽大的男人穿的,根本没有小号让他们穿着有力的机体去跟病毒抗争。这些白色的隔离服都是我们得到的捐赠品。我穿着从头包到脚的中号,不断往身上各处贴胶布,裁缝成自己喜欢的样子,那时看见我的人都觉得特别可爱,很像太空人。
我和我的太空同事们
这种衣服虽是“纸的”,质材很好,但特别闷热,不透气(绝不能透气),应该是一次性用的。我有四件,三件流轮穿,还有一件没舍得打开。在进C19病房前,再在外面套上医院的YELLOW GOWN(isolation gown),一出病房马上全身用wipe & spray(自己买的)擦啊,喷啊,每天一到家就洗太空服。这种隔离服在炎热的夏日下很快就被晒干了(不能烘干),再穿上时有淡淡的田园清香味,当然来自于洗涤的调理剂,感觉好极了。但是穿上这种太空服,除了闷热,还有就是上厕所不方便。有朋友建议我去买一个女性尿壶站着小便。我进了covid病房是不敢脱口罩的,于是不吃不喝不上厕所,这“三不政策”,居然,让我去年秋季从家乡回来吃胖了三公斤的体重,一下又回到了原位。但我知道这不是减肥,更多的是脱水,严重的脱水。我是一个高度过敏的人,都什么年龄了,前额还此起彼伏出现痘痘,脸上出现红斑疹块,鼻梁上已经被N95压出了溃疡,鼻泪管阻塞,眼泪不断往下流,喉咙里的口水不断往肚里咽。每天进病房前,我必须吃抗过敏的药Claritin. 所幸的是在严格的隔离防护下,我前几天刚刚又做了一次C19咽喉拭剂,阴性。欢呼!我把陪我走过最困难时期的功勋服,全都请进了垃圾桶,希望一起埋葬的可以是这段不愉快的记忆。一个半月前我在网上订购的3M™ Half-Face Respirator,说是月底会来,至今也没收到,不过对我已经不重要了。
收尾工作也不轻松,大头儿丢下一句话,“不要让病人看出这里以前住过新冠病人。”径直回家了。就像收拾战场,我把这寸寸墙上都沾染过新冠病毒的房间,让医院Housekeeper重新打扫,再点起一盏盏紫外线消毒灯。收拾的红色垃圾桶,小桌子,警示牌,小插板,各种各样的Goggle & facial shield,IV Pole 现在整整堆满在double room.心里想着再也不希望再用到它们。
我在这里送走一个个微笑着挥动双臂兴高采烈的病人,当然是大多数症状改善与家人团聚的幸运儿;我也送走一个个包裹在白色口袋中再也不会呼吸,最终永远回不了家,这些人直接踏上了天国的阶梯。面对站着的和横着的,都在经历过后思想产生裂变,人却泰然自若。生命的河,曾从这里流过!今天我依然默默站在这里;在这里沉思;在这里伤感;在这里回想;在这里觉醒;
职业生涯把我在这特殊时期定格在这样的环境中,与新冠病人接触,照顾他们,见识人生百态,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害怕,却成了我一段抹不去的人生阅历,特别感概。
村上春树说,无论何人无论何时,人们总要在乌云周围寻索着浪漫的微光活下去。
新冠疫苗已经看到了曙光,疫苗在路上,在路上了。全体免疫靠疫苗。围绕着市场疫苗争议,民众永远是打与不打的纠结。不用害怕疫苗的毒性,我倒是很佩服,在初试阶段这些自愿测试者。
打疫苗才是一场全民免疫。往年流感疫苗九月一日才开始,今年我院已提早二周。还没有控制好的新冠,叠加流感病毒,雪上加霜。这就是在新冠病毒疫苗尚未获批上市之前,不少专家呼吁加大流感疫苗的接种力度,以免形成新冠肺炎与流感的传染病双重打击。疫苗,要有足够的人去打,才能形成全民免疫。新冠病毒疫苗和流感疫苗是否叠加打新冠疫苗要注意些什么?我们KP打新冠和流感的疫苗备忘录已经出来:新冠和流感疫苗可以同时打。但如果正好得新冠可以先打流感疫苗,新冠暂时不打。但正在患流感的病人却可以同时打流感和新冠疫苗。
记住,任由病毒传播获得群体免疫很危险,“最有效的办法是及时普遍接种疫苗。”
面对新冠的疫情阴霾,一步一步走得如履薄冰。医护工作者的坚强和坚持,民众之间的守望相助,每个普通人的美好人性,都让人感动和感慨。我们依然可以把日子过得行云流水!
二零二零年八月于美国洛杉矶
永远不知道病毒和明天哪个会先到。
-题记
春天飘然逝去,夏天在酷暑里把滚滚的热浪一阵阵拍向无法安宁的心,你,我,全世界已经与新冠病毒整整熬在一起半年多了。
如排山倒海之势涌进病房的新冠病人,突然被一阵清风刮走了。
近日我踏进病房,被告知只开8个房间,关掉其余的22张床位,而且没有一个是阳性新冠病人,我仰天大笑三声,热泪顺着脸颊流了下来,我一把摘掉脸上的N95口罩,又拉下鼻梁上的创口贴,那个被压烂的塌鼻梁上的红肿褥疮迫不及待地想出来见人,woops,立即换上Surgical 口罩盖住了。可以呼吸了,我终于可以呼吸了!
一名女商人到中国出差时因跟一位香港厨师握手时传染了名为MEV-1的病毒;这名厨师曾经处理过一只被蝙蝠感染的屠宰猪。然后,成为超级传染源者的女商人乘飞机飞回家,病得很严重,没多久就病故了,她的儿子受感染后很快也去世了。但是,他的丈夫被发现对这种病毒有免疫力。这是电影镜头!一直以为电影是按照生活故事改编剧本的,却不想现实生活却把电影真真实实地重演了一遍,不幸的是每个人都在其中充当了角色。 2011年上映电影《传染病》剧本是斯科特·伯恩斯写的。大吃一惊的他在接受《财富》杂志采访时说,编写《传染病》一片的最初想法是表明现代社会容易受到这种疫情爆发的冲击,不幸言中。
2020年1月新冠病毒从中国武汉开始爆发,如多米诺骨牌效应,推向全球,一个个国家受到连锁效应,一个个人因新冠而倒下。今天全球新冠肺炎(COVID-19)确诊病例达2482万例,死亡病例达84万例,其中全球确诊病例超过10万例的国家达30个。触目惊心的是这些数字每分钟都在增加,且中轻年和儿童感染的数字往上爬升。美国人不相信病毒,美国人不相信口罩,美国这样一个泱泱科技大国却成了新冠病毒感染确诊和死亡最大数据的大染缸。我在美国医院里最初见证了美国医疗系统对C19反应迟钝和防护设备的不足,病人的无奈和恐惧,医护人员面临的困境和挣扎;
我眼前飘过一个个呼吸困难的病人,一双双恐惧的眼睛;
我面对过一个个病人刺激性咳嗽,一口口唾沫的喷射;
我听见过一个个生命的呼喊,一声声凄惨的“救救我!”
我遇到过一个个家庭方阵,一阵阵焦虑徘徊在院外,与end of life的亲人永别;
疫情的发源都是从一些未知的时刻开始,每个人都难以预判自己何时会成为感染者或传播者。
一个年轻产妇:怀孕后期染上新冠肺炎的她,以为剖腹产把宝宝取出后,自己可以接受新冠治疗。却不想,三天后call code blue,她再也不会睁眼看宝宝。新生宝宝却是C19阴性,新冠不会通过胎盘传播。
一个病房秘书:平时真的工作勤勤恳恳,无论如何情况,我打电话叫她帮忙,她都会来,从不推辞。当她发着高烧,戴着100% Non-rebreathing Oxygen Mask,频繁咳嗽,急促喘息地送到我们病房时,自己的员工,我走进她的房间去关怀一下。她情绪难控地先告诉我,她的病肯定是医院得的,先生和孩子都是covid阴性。我同意,并关心地告诉她,出院后可以申请住免费旅馆,与家人隔离。她马上暴跳如雷,一反常态,“你的意思是我的病不会好?”我心平气和地,一般病人住院一周,回家需要再隔离一周,二周后病毒在机体里自然减弱,不如直接去旅馆住。她又反应过度,“你意思是我会传给家人。”然后非常悲伤地嚎啕大哭。covid时期,我经常在病房遇到沟通不了的病人。一个解释是脑缺氧,还有一个解释是,病毒会侵蚀脑,导致思维能力下降。
一个出不了院的老人:90岁的老太太住我病房,老太太57岁的女儿在ICU抢救,老太太的28岁孙女住SDU. 医生在病例中写道,这个祖孙三代住在一起的家庭成员都是covid阳性。女孩参加一个party后,自己先感染上,再把病毒传播给家人。老年痴呆的老太太在医院里一直要跳床,大声喊叫,她已经住院十天以上了,没人可以接她回家。
一个阴阳怪气变态汽车销售员:他47岁,右侧出血性脑中风,术后左半身不遂,又贪上了新冠肺炎。他分分秒秒打铃,不管是否要小便,他喜欢暴露性器官,让女护士帮他提着尿壶,自己用右手突然抓住护士的手去按他的私处,脑子坏特(掉)了。这样的病人只能让男护士去照顾他,他又把男护士骂出房间。我警告他说,已经没人会来照顾他了,明明自己可以拿尿壶的。要尿,直接撒在床上,我会派人来换床单。他告我歧视新冠病人。我还没告他性骚扰女护士呢,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并不是所有的病人都是省油的。
一个北加名校大三的华裔女学生自杀;疫情期间网上上课,她没有象大多数室友一样退掉宿舍回家去了,而是一直住在宿舍里。现在房东要她一个人承担全部的房租费用,她儍了。我只住原来的六分之一,从来也没有霸占别人的领域。但她不知道,当大家都退房时,她一个人没有跟房东沟通。正中下怀的房东追着她要钱,再遇到学业的不顺,她割腕吃药自杀。以5150收入病房时,C19又查出阳性。女学的单亲妈妈把电话打到病房,一直在抽泣。也许,我们的孩子成绩不错,读书很好,可是孩子心理太脆弱,根本经不起社会的风浪,光有成绩是不够的。我们的家长不能接受自己孩子的平庸,是否有关心过他们的心理健康。
今天,我走过一个个HEPA Filter轰声隆隆的房间,轻轻地把一扇扇门关上,但敲击在耳边的隆隆声却挥之不去。想起每当covid病人要进这样的房间,“What’s that?”几乎每个病人都会对这庞然大物发出疑问,当然对病人的一番解释是少不了的。我特别敬佩这些善良的病人,这样的房间一待至少5天(covid-19治疗5天一个疗程),我不知道他们是不是真正休息了,反正这段时间从没有接到因此告我们的。我和医院的工程师多少次爬高摸低,一遍遍用宽胶带把被filter吹开的缝,再严严实实地贴上。
当初我科从stroke 病房变成covid-19病房时,正好也是在我的班上。一个晚上光我科就收了18个病人,那时PPE奇缺,设备不全,根本就没有什么红色垃圾桶(提示危险物品)往往是接到下一个阳性病人要来了,我一边印着警示标牌,一边把红色塑料袋往一般的垃圾桶上套,也根本没有足够的桌子,然后不断地加接静脉管和氧气管;就这样慌乱的,毫无头绪的做着这些所谓的准备工作。天亮了,病人都入院了,我趴在地板上站不起来直想哭,不仅仅只是累,更多的是委屈。早就在喊“狼来了!”狼真的来了,我们还是赤手空拳,以为我们真会跆拳道,还是徒手冠军啊?什么准备都没有。“原来我们每个人都在深夜痛哭,清晨赶路。”但这些情况,在后面的一周慢慢有了改善。
又想起我科在成为covid-19病房前,医院是mix COVID and nonCOVID 病人。连续两天,我院平时从来不露面的最大的头E先生,站在大门口给我们每个上班的员工发nuts,上面贴的纸条写着:just mix it! 笑煞我了。因为那个nuts就是各种nuts 混合的,多么具有讽刺性!
那时,一上班,我把自己塞进硕大的白色的隔离服,两条腿特别肥就像大象腿。说真的,这种隔离服一定是做给宽大的男人穿的,根本没有小号让他们穿着有力的机体去跟病毒抗争。这些白色的隔离服都是我们得到的捐赠品。我穿着从头包到脚的中号,不断往身上各处贴胶布,裁缝成自己喜欢的样子,那时看见我的人都觉得特别可爱,很像太空人。
我和我的太空同事们
这种衣服虽是“纸的”,质材很好,但特别闷热,不透气(绝不能透气),应该是一次性用的。我有四件,三件流轮穿,还有一件没舍得打开。在进C19病房前,再在外面套上医院的YELLOW GOWN(isolation gown),一出病房马上全身用wipe & spray(自己买的)擦啊,喷啊,每天一到家就洗太空服。这种隔离服在炎热的夏日下很快就被晒干了(不能烘干),再穿上时有淡淡的田园清香味,当然来自于洗涤的调理剂,感觉好极了。但是穿上这种太空服,除了闷热,还有就是上厕所不方便。有朋友建议我去买一个女性尿壶站着小便。我进了covid病房是不敢脱口罩的,于是不吃不喝不上厕所,这“三不政策”,居然,让我去年秋季从家乡回来吃胖了三公斤的体重,一下又回到了原位。但我知道这不是减肥,更多的是脱水,严重的脱水。我是一个高度过敏的人,都什么年龄了,前额还此起彼伏出现痘痘,脸上出现红斑疹块,鼻梁上已经被N95压出了溃疡,鼻泪管阻塞,眼泪不断往下流,喉咙里的口水不断往肚里咽。每天进病房前,我必须吃抗过敏的药Claritin. 所幸的是在严格的隔离防护下,我前几天刚刚又做了一次C19咽喉拭剂,阴性。欢呼!我把陪我走过最困难时期的功勋服,全都请进了垃圾桶,希望一起埋葬的可以是这段不愉快的记忆。一个半月前我在网上订购的3M™ Half-Face Respirator,说是月底会来,至今也没收到,不过对我已经不重要了。
收尾工作也不轻松,大头儿丢下一句话,“不要让病人看出这里以前住过新冠病人。”径直回家了。就像收拾战场,我把这寸寸墙上都沾染过新冠病毒的房间,让医院Housekeeper重新打扫,再点起一盏盏紫外线消毒灯。收拾的红色垃圾桶,小桌子,警示牌,小插板,各种各样的Goggle & facial shield,IV Pole 现在整整堆满在double room.心里想着再也不希望再用到它们。
我在这里送走一个个微笑着挥动双臂兴高采烈的病人,当然是大多数症状改善与家人团聚的幸运儿;我也送走一个个包裹在白色口袋中再也不会呼吸,最终永远回不了家,这些人直接踏上了天国的阶梯。面对站着的和横着的,都在经历过后思想产生裂变,人却泰然自若。生命的河,曾从这里流过!今天我依然默默站在这里;在这里沉思;在这里伤感;在这里回想;在这里觉醒;
职业生涯把我在这特殊时期定格在这样的环境中,与新冠病人接触,照顾他们,见识人生百态,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害怕,却成了我一段抹不去的人生阅历,特别感概。
村上春树说,无论何人无论何时,人们总要在乌云周围寻索着浪漫的微光活下去。
新冠疫苗已经看到了曙光,疫苗在路上,在路上了。全体免疫靠疫苗。围绕着市场疫苗争议,民众永远是打与不打的纠结。不用害怕疫苗的毒性,我倒是很佩服,在初试阶段这些自愿测试者。
打疫苗才是一场全民免疫。往年流感疫苗九月一日才开始,今年我院已提早二周。还没有控制好的新冠,叠加流感病毒,雪上加霜。这就是在新冠病毒疫苗尚未获批上市之前,不少专家呼吁加大流感疫苗的接种力度,以免形成新冠肺炎与流感的传染病双重打击。疫苗,要有足够的人去打,才能形成全民免疫。新冠病毒疫苗和流感疫苗是否叠加打新冠疫苗要注意些什么?我们KP打新冠和流感的疫苗备忘录已经出来:新冠和流感疫苗可以同时打。但如果正好得新冠可以先打流感疫苗,新冠暂时不打。但正在患流感的病人却可以同时打流感和新冠疫苗。
记住,任由病毒传播获得群体免疫很危险,“最有效的办法是及时普遍接种疫苗。”
面对新冠的疫情阴霾,一步一步走得如履薄冰。医护工作者的坚强和坚持,民众之间的守望相助,每个普通人的美好人性,都让人感动和感慨。我们依然可以把日子过得行云流水!
二零二零年八月于美国洛杉矶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回国拾趣(七) 谁会来当住家保姆 【周末综艺会8期】配乐诗朗诵:美丽同行 回国拾趣(六)我又回到了上海安福路 回国拾趣(五)明天起做个新上海人 回国拾趣(四) 我终于也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