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看了中文网上对退休地的讨论,大家的诉求不外乎是天气好、比较安全、中餐丰富、有华人超市、物价不太贵等一些要求,有提名佛州、加州、温哥华、国内一二三线城市、泰国、西班牙等等天南地北的地方,看起来着实热闹。
(以下图片来自网络)
想想自己退休后虽然可以到各地玩玩,但还是希望能时不时看到孩子,于是对孩子说:“ 以后你工作去另一个城市定居了,妈妈在你旁边也买个小房子,这样我们可以经常见面在一起吃饭,日常又互不打扰,好不好?”
孩子听了后瞪大了眼睛,我怕孩子有负担,马上加了一句:“ 你的房子妈妈给出首付,妈妈买房子完全不用你管。” 哪知道孩子翻了一个白眼:“ 我现在就巴不得早点离开家,等以后我好不容易自己住了,你还要跟着我?烦不烦啊?”
我刚说了句:“ 这孩子怎么说话的?” 她爸爸马上打断我:“ 孩子以后自己工作自己住,不像国内那样啃老就很不错了,你还想着去啃她?” 我立即声明:“ 我以后不会要她一分钱,她刚开始工作时还会贴钱给她,住在旁边有时能帮她烧烧饭、做做家务什么的,或者她可以到我这来吃饭。。。。” 还没讲完,孩子已经不耐烦地走了。
孩子爸爸语重心长地说:“ 你看看,她都懒得答理你,这边长大的孩子怎么可能会愿意工作后还和父母住附近,能一年一次圣诞节来看看你就不错了。”
我:“ 你也想多了,以后圣诞节能打个电话来就不错了。就是因为这边的孩子长大后很少和父母有联系,而我还想时不时见到孩子,所以‘山不来就我,我就去就山’,我才想着去她附近住。”
她爸爸:“ 认识的朋友里,从来没听说过谁跟着孩子的,最多一年飞过去几次看看。要么就留在现在这个地方,周围都熟悉了,要么就去那些退休的地方。”
我:“ 那大概是因为我们这一辈出国的大部分还没到退休年龄,现在没有空。对我来说,真退休了,如果要搬家,除了回国还有故乡一说,其它退休地都是人生地不熟的,那还不如搬到离孩子近的地方,好歹互相有个照应。
现在这个地方,虽然住熟悉了,但孩子走了后,也没有任何亲人。我们一路读书、换工作都搬了不少地方了,这个地方和以前的也没有什么不同。都是他乡。
搬到孩子附近住,总算还图了一头。平时各自生活,孩子如果有需要,我们有时间精力和财力来帮帮手。等我们以后老了、需要请护工的时候,钱我们自己出,但孩子帮监督一下护工、让护工不敢乱来,会好不少。我觉得比我们分隔两地,平时互相帮不上,有大事了孩子再请假飞过来处理要从容。”
她爸爸:“ 等我们老了,可以去养老院嘛。”
我:“ 我不想那个时候了,还要天天吃冷餐,还要记得讲英文。不到万不得已,我还是想呆在自己家里好。再说去养老院,需要孩子帮处理的事情也不会少。”
她爸爸沉思中:“ 你说的倒也不是没有道理。” 又清醒过来:“ 现在考虑这些太早了,到我们老了,还有二三十年。关键是,住在孩子附近,孩子愿不愿意?“
是啊,关键是孩子愿不愿意。这里的孩子都是父母帮社会养的,父母只有付出,养儿是肯定不能防老的。就算父母自带干粮去给孩子啃老,孩子还不一定会接受。
只有以后再说了。目前的十几、二十年,先管好自己父母的养老吧。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i meant by the near future
看着怎么感觉那么的凄凉啊...
住在离自己近的养老院
注意事项共29条,老两口就气不打一处来 。。。 我们自己因为帮儿子媳妇照顾孙子,开车近8个小时前往,前后跟他们近距离生活了几次后,下决心保持现状,不会投奔他们。。。
周围不少华人家庭,成年子女和年迈父母都住得很近,有时候就是邻居,大家尽量买靠近的房子。
我老大今年下半年就要去东部上大学了,他很不情愿离开家。他希望毕业后尽量在离家不远的地方找工作发展。我们希望所有的孩子们将来都在我们家附近成家立业,每个周末都可以搞大型家庭聚会。
我父母年纪大了,也需要照顾。我和老婆都劝他们搬到我们家旁边的老人公寓,我妈也特想来,这样他们可以天天看到孙辈们。可惜我老爸脾气古怪,说在他们现在地方住惯了,不想搬。从来都只听说子女不愿照顾父母的,还没有听说父母不愿意和子女靠得近的。
老大已成家立业,老二也不小了,她们都愿意我们住的离她们她们近一些,可以很好的互相帮助。。。
养儿是不是可以防老,我不知道。。。但自己的经历是女儿可以。。
你把孩子当最好的朋友,孩子才会愿意和你在一起。
我侄儿侄女和爸爸关系不错,但和妈妈关系很差。估计是“虎妈”造成的。
看来这个想法在华裔父母群里有相当的数量。我的朋友就有着同样的想法,等孩子工作了安顿了之后,卖掉现在的住宅,在孩子驻地附近买一个小房子。这个反应了中华传统文化,重亲情,重家庭的理念。出发点都是好的,也不是想变成孩子们的负担,不过,要考虑到孩子们是在西方出生和长大的,要尊重他们的想法,生活理念,生活方式和私人空间。我和老公的想法是,在日常生活中,做好自我,做独立开明的父母,不要干涉孩子们的生活,不要绑定孩子,要尊重孩子,在他们/她们需要帮助的时候,诚心相助,要赢得孩子们发展内心的尊重和爱。相信自己有足够的吸引力和魅力让孩子们想念想见。等到孩子们成家了,有自己的孩子了,他们的很多想法会改变的。会更能理解父母,关怀父母。我们不会搬家,在我们走得动的时候,我们会飞去看望他们,当我们走不动了,他们如果想念我们,他们自然会飞来看望我们,如果他们觉得不方便,说不定他们自己会提出一个方案,让大家既能方便见面又能有足够的生活空间呢!
前段时间看了中文网上对退休地的讨论,大家的诉求不外乎是天气好、比较安全、中餐丰富、有华人超市、物价不太贵等一些要求,有提名佛州、加州、温哥华、国内一二三线城市、泰国、西班牙等等天南地北的地方,看起来着实热闹。
(以下图片来自网络)
想想自己退休后虽然可以到各地玩玩,但还是希望能时不时看到孩子,于是对孩子说:“ 以后你工作去另一个城市定居了,妈妈在你旁边也买个小房子,这样我们可以经常见面在一起吃饭,日常又互不打扰,好不好?”
孩子听了后瞪大了眼睛,我怕孩子有负担,马上加了一句:“ 你的房子妈妈给出首付,妈妈买房子完全不用你管。” 哪知道孩子翻了一个白眼:“ 我现在就巴不得早点离开家,等以后我好不容易自己住了,你还要跟着我?烦不烦啊?”
我刚说了句:“ 这孩子怎么说话的?” 她爸爸马上打断我:“ 孩子以后自己工作自己住,不像国内那样啃老就很不错了,你还想着去啃她?” 我立即声明:“ 我以后不会要她一分钱,她刚开始工作时还会贴钱给她,住在旁边有时能帮她烧烧饭、做做家务什么的,或者她可以到我这来吃饭。。。。” 还没讲完,孩子已经不耐烦地走了。
孩子爸爸语重心长地说:“ 你看看,她都懒得答理你,这边长大的孩子怎么可能会愿意工作后还和父母住附近,能一年一次圣诞节来看看你就不错了。”
我:“ 你也想多了,以后圣诞节能打个电话来就不错了。就是因为这边的孩子长大后很少和父母有联系,而我还想时不时见到孩子,所以‘山不来就我,我就去就山’,我才想着去她附近住。”
她爸爸:“ 认识的朋友里,从来没听说过谁跟着孩子的,最多一年飞过去几次看看。要么就留在现在这个地方,周围都熟悉了,要么就去那些退休的地方。”
我:“ 那大概是因为我们这一辈出国的大部分还没到退休年龄,现在没有空。对我来说,真退休了,如果要搬家,除了回国还有故乡一说,其它退休地都是人生地不熟的,那还不如搬到离孩子近的地方,好歹互相有个照应。
现在这个地方,虽然住熟悉了,但孩子走了后,也没有任何亲人。我们一路读书、换工作都搬了不少地方了,这个地方和以前的也没有什么不同。都是他乡。
搬到孩子附近住,总算还图了一头。平时各自生活,孩子如果有需要,我们有时间精力和财力来帮帮手。等我们以后老了、需要请护工的时候,钱我们自己出,但孩子帮监督一下护工、让护工不敢乱来,会好不少。我觉得比我们分隔两地,平时互相帮不上,有大事了孩子再请假飞过来处理要从容。”
她爸爸:“ 等我们老了,可以去养老院嘛。”
我:“ 我不想那个时候了,还要天天吃冷餐,还要记得讲英文。不到万不得已,我还是想呆在自己家里好。再说去养老院,需要孩子帮处理的事情也不会少。”
她爸爸沉思中:“ 你说的倒也不是没有道理。” 又清醒过来:“ 现在考虑这些太早了,到我们老了,还有二三十年。关键是,住在孩子附近,孩子愿不愿意?“
是啊,关键是孩子愿不愿意。这里的孩子都是父母帮社会养的,父母只有付出,养儿是肯定不能防老的。就算父母自带干粮去给孩子啃老,孩子还不一定会接受。
只有以后再说了。目前的十几、二十年,先管好自己父母的养老吧。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i meant by the near future
看着怎么感觉那么的凄凉啊...
住在离自己近的养老院
注意事项共29条,老两口就气不打一处来 。。。 我们自己因为帮儿子媳妇照顾孙子,开车近8个小时前往,前后跟他们近距离生活了几次后,下决心保持现状,不会投奔他们。。。
周围不少华人家庭,成年子女和年迈父母都住得很近,有时候就是邻居,大家尽量买靠近的房子。
我老大今年下半年就要去东部上大学了,他很不情愿离开家。他希望毕业后尽量在离家不远的地方找工作发展。我们希望所有的孩子们将来都在我们家附近成家立业,每个周末都可以搞大型家庭聚会。
我父母年纪大了,也需要照顾。我和老婆都劝他们搬到我们家旁边的老人公寓,我妈也特想来,这样他们可以天天看到孙辈们。可惜我老爸脾气古怪,说在他们现在地方住惯了,不想搬。从来都只听说子女不愿照顾父母的,还没有听说父母不愿意和子女靠得近的。
老大已成家立业,老二也不小了,她们都愿意我们住的离她们她们近一些,可以很好的互相帮助。。。
养儿是不是可以防老,我不知道。。。但自己的经历是女儿可以。。
你把孩子当最好的朋友,孩子才会愿意和你在一起。
我侄儿侄女和爸爸关系不错,但和妈妈关系很差。估计是“虎妈”造成的。
看来这个想法在华裔父母群里有相当的数量。我的朋友就有着同样的想法,等孩子工作了安顿了之后,卖掉现在的住宅,在孩子驻地附近买一个小房子。这个反应了中华传统文化,重亲情,重家庭的理念。出发点都是好的,也不是想变成孩子们的负担,不过,要考虑到孩子们是在西方出生和长大的,要尊重他们的想法,生活理念,生活方式和私人空间。我和老公的想法是,在日常生活中,做好自我,做独立开明的父母,不要干涉孩子们的生活,不要绑定孩子,要尊重孩子,在他们/她们需要帮助的时候,诚心相助,要赢得孩子们发展内心的尊重和爱。相信自己有足够的吸引力和魅力让孩子们想念想见。等到孩子们成家了,有自己的孩子了,他们的很多想法会改变的。会更能理解父母,关怀父母。我们不会搬家,在我们走得动的时候,我们会飞去看望他们,当我们走不动了,他们如果想念我们,他们自然会飞来看望我们,如果他们觉得不方便,说不定他们自己会提出一个方案,让大家既能方便见面又能有足够的生活空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