凑热闹发旧帖:走进大学

假书生
楼主 (文学城)

       在《好人周庆久》里我说,我最后终于还是被一家工科院校录取了,当然那又是一个一波三折的故事。现在我要写下这个故事,也是为了纪念和感谢另一位帮助过我的好人。

              一九七七年恢复高考,大家都喜形于色,中断了十年的大学梦又有机会梦想成真了。我也递交了申请,可是没几天副校长潘士凡找我,给我看了中央关于高考招生工作的文件,里面有一条是对考生年龄的界定,考生的年龄限制在一九四六年十一月一日以后生人。潘校长说,你看中央文件有明确规定,你的年龄超限了。我看你就不要申请了,学校也需要你,年轻教师都走了,学校的教学工作也不好安排。既然文件有规定,学校有需要,我马上痛痛快快地答应,我不报考了。          我一九四六年七月一日出生,看,我多不会挑日子,如果我晚出生四个月,是不我也能上大学了,可现在连报名的资格都没有。我没有怨天尤人,我只怨我自己,而且我也没有想到这对我是多么不公平。多少年后,我的自我意识才慢慢觉醒,凭什么一纸文件就决定一批人的命运?凭什么我早生几月就要断送我的大学梦?而且这种意识在我心中越来越根深蒂固,现在我看不得不公平,不公正,看不得由少数人来决定别人的命运,我看到这种东西就非常气愤。最近在谈到政治改革时,国家某领导人说:社会公平比太阳还光辉。真是至理名言!          也不知道制定政策的人哪根筋搭错了,他是根据什么选定了一九四六年十一月一日这个日子?我虽然还处于懵懂状态,可是毕竟有觉醒者,一些人愤怒了,上访告状。          几个月后中央又一纸文件纠正了错误,允许所有文革前的中学生参加78年的高考。我至今仍然十分感激那些为了捍卫自己权利而奋斗的思想先驱者,为我自己,更为这个社会,因为他们的斗争,我才坐享其成地完成了我的大学梦。因为有他们,我们这个社会才能进步,如果没有人呐喊,没有人抗争,没有人奋斗,这个社会只能是静止的,不会有进步。          这其实是我后来的想法,当时并没有这样的认识。我当时的状况是没有了上大学的热情。          说来不好意思,我失去热情是因为安于现状。我虽然生在城市,可是小农意识却非常浓厚,当时我已有家,有媳妇,有孩子,有工作,和 不少人比起来我已经很不错了,我希望过安稳的日子。          那年我工作的师范学校要招一个数学大专班,一些同事就劝我,就念这个班,地点不变,工资不变,只是身份变了,教师变成了学生。我一想也对,在报名即将结束时我报考了。         时间不多了,我赶紧找资料复习,准备应考。对考这个班我是有信心的,但我还是想考更好一点成绩,这里有一个脸面问题,怕丢脸。         开考第一天就有数学,数学是我的拿分点,因为我是数学教师,考高分是理所当然的事。可是人算不如天算,我寄希望考高分的数学,恰恰考砸了。当时刚恢复高考,出题比较简单,一般每科都是五道大题,每题20分。数学的最后一题是平面解析几何题,我不知为什么就转不过向来,越着急越懵。数学考不好对我来说是顶丢脸的事,心理负担使我无法走出困城,结果数学考了80分。考完数学我感觉太失败了,我想退出,结束这次丢脸的考试。这时候还是媳妇起了关键性的作用,第二天我已告别沮丧,精神抖擞地重返考场。考场上感觉还不错,可是走出考场看到考生们围着一个个圈子讨论试题的时候,我心里又有点打鼓,特别看到我的一个同班同学吐沫横飞地在分析正确答案,和我的答题好像离得太远。发榜时我的这位同学名落孙山,看来人光有自信还是不行的。       到考 最后一科语文时,我已经得心应手了。语文的不确定因素是作文,这次作文是要求缩写一篇又臭又长的文章,对我来说很有利,不用去挖空心思的去编故事,只要抓住文章的精髓,删去那些可有可无的句子和段落就成了。这些年龄大的考生是占了很大的便宜的,因为这些考生不论是生活阅历还是读的文章都比小考生多的多,删改文章靠的是语文知识的积淀,现学是来不及的,我极轻松地完成了考试。        公布成绩了,我的成绩很好,比我事先估计的还好。录取大专班是三个手指捏田螺——笃定。大家向我祝贺,我也春风满面。我收拾了我的办公桌,我知道下学期我在这上面将不是写教案,而是写作业,这办公室的人不再是我的同事,而是我的老师,想想也挺有意思的。         这时有不少人认为我只念一个专科太可惜了,鼓动我改报本科。改报志愿的事没成,主要是我不愿意离家去念个师范理科专业,这在《好人周庆久》里我已经详细记录了。         在我心安理得等待录取的时候,有人还是替我惋惜,其中就有副校长潘士范,他比我清楚专科和本科对我意味着什么。如果没有老潘的坚持和努力,我只读一个专科,那么我后来连当教师的资格都没有,我虽然不一定去烧锅炉,但完全可能去管理锅炉。老潘很欣赏我,平时就对我很不错。第一年高考,他找我谈的话,按照中央文件精神不让我参加高考,而有的单位并没有严格执行文件,他觉得是他耽误了我,所以对我也有歉疚之心。老潘是个认真的人,执行上级文件也是他的职责所在,我再不通情达理,我也不会埋怨他。        9月底,老潘率队去录取。10月2日我正在家里轻松过节,传达室的人跑来喊我,说潘校长给我来长途电话。当时打个长途电话很不容易,得经过113长途台呼叫,有时候几个小时都接不通一个电话。我急忙去接电话,老潘问我:东北林学院去不去?专业任你挑。我一想不是师范,不是理科,我应该去。我答了句:我去!要放电话的时候,我不甘心地问了句:林学院能要我,离家近的学校不能要我吗?那时候打电话惜字如金,不可能想现在这样在电话里详细探讨问题。我也不知道那边的具体情况,就顺嘴那么一问。这一问让老潘头又动了心思。         要说姜还是老的辣,老潘在我的问题上是动足了脑筋。他入住招待所后,同屋的一个东北林学院的老师已经录取完新生,准备第二天打道回府,老潘向他推荐我,当然要把我说得天花乱坠,林学院被说动了心,表示愿意要我,而且专业任我选,他甚至退了车票等着落实我的事。有了下家了,老潘还要解决一个最棘手的问题,就是文件中规定的教师限报师范类问题,其实老潘已经想好了办法。他直接找省招办的领导,把我的问题拿出来,说文件规定的是:中小学教师限报师范类。这个考生不是中小学教师,他是中专教师,按文件规定,不应该受限制。老潘把文件是研究到家了!这个文件我也看过,我怎么就没想到这一点呢?这就是人与人的差距!我的问题是一个特殊的问题,没有影响面,领导很痛快地同意了。        如果没有老潘的努力,我的档案是绝不会有学校提挡的。我的成绩很高,志愿很低,又没有服从分配的选项,任何人都明白这个考生有特殊情况,录取了也不能报到。所以我的可怜的档案就这样静静地躺在那里,没人过问。         东北林学院把我的档案提出来办了录取手续,接着老潘觉得还是问问我的意见好,这样就给我打来长途电话。         老潘知道我希望离家近一点,他又急忙找我们市唯一的一所本科院校抚顺石油学院,即现在的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油院也同意要我。这样又重新办录取手续,林学院白等了一天。         我被大学录取了,专业是:力学师资班。又是力学,又是师资,我苦笑了,这是我的命,我逃脱不掉。         我为什么不愿学理科?因为我有自知者明。我虽然高考成绩很好,可是我知道那只是强弩之末,我三十二岁,已经不是学理科的年龄了。我虽然不算愚笨,可我也并不聪明,天资平平,而且后继乏力,等待我的必将是艰辛岁月。后来也确如我估计的那样,当比我大不了几岁的《弹性力学》老师不拿教材,不拿讲稿,只拿粉笔用三块黑板推导一个力学公式的时候,我都快崩溃了。作为数学老师推导公式是常干的活,可是,这样复杂的推导过程和这样的推导方式,我还是第一次见到,我更加觉得我不是学力学的材料。         还好,三年级时力学班分出一半同学改学工科专业: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师资班。研究螺栓螺母总比推导力学公式轻松些,最后我以这个不伦不类,而且可能是空前绝后的专业毕业。这是后话。        当时,我拿着录取通知书,怀着复杂的心情,走进大学。
1
130131
2 楼
不容易,但结果好!潘校长好!

老乡好

b
borisg
3 楼
诸位前辈都不容易。。。
我爱栀子花
4 楼
年纪大的大哥大姐们真不容易!
糊里糊涂2020
5 楼
努力争取很重要, 有一兵团的哥们79年考外语专业, 小语种,分数高高过线,但当时规定外语专业只录取25岁以下考生。 当时北京有

几十个此类情况, 都是年龄较大的, 这帮人又是游行,又是上访,还找到当时高教部付部长家,博取同情。这哥们说,你争取可能得不到,你要不争取,就什么都没有。 最后进了二外走读。

花似鹿葱
6 楼
书生老哥遇见好人,他惜才啊
西
西北东南
7 楼
“你争取可能得不到,你要不争取,就什么都没有。” 是这样。成功的是幸运者。
假书生
8 楼
谢谢!
万发
9 楼
好人好报
-
-hutu-
10 楼
顶老大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