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从《伤寒杂病论》探究心悸与五脏的关系

f
fuz
楼主 (文学城)

作者:牛琳琳 http://www.cmlib.sh.cn/bing/20180321/53274.html

 

【摘要】:以《伤寒杂病论》为依托探讨心悸与五脏的关系,认识到心悸病位在心,化在脾,升降在肾,通调在肺,疏泄在肝,临床辨证论治时应全面考虑,不可单治于心,偏执于一脏。

【关键词】心悸;五脏

心悸包括惊悸、怔仲,是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症。临床上一般多呈发作性,常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并且常常伴有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状。病情轻者称之为惊悸,多因外因诱发,时作时止,发无定时;病情重者称之为怔忡,多无明显诱因,呈持续性发作,以上均可为自觉或者他觉症状[1]。《内经》之中并无心悸之称,但对其病机仍有精辟论述。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之中首见此病名,六经辨证中或为主症出现,或为兼症出现,方才开始开心悸辨证论治之先河。其病性有虚实之分,虚者多因气血阴阳亏损,心失所养;实者多因邪扰心神,心神不宁。其病位在心,而与肝、脾、肾、肺四脏密切相关。

病位在心

心者,君主之官,主身之血脉,血液是供给脏腑形体官窍营养物质的载体,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使之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心脏的搏动,主要依赖心气的推动和调控作用。心气充沛,阴阳协调,搏动有力,频率适中,节律一致,血液才能正常地输布全身发挥其濡养作用。因此心气不足,则可为心悸、怔忡。张仲景对心悸部位的具体论述有两种:“心中悸”和“心下悸”。《伤寒论》第102条曰:“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第177条曰:“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心为君主之官,阳气当温煦诸脏,上述诸条论述心阳虚衰,心中空虚,悸动不安,属阳气内虚,治当温阳益气,可用小建中汤。第356条曰:“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金匮要略》曰:“心下悸,半夏麻黄丸主之”。诸条论述心下悸则多是阳气内虚,水饮内停,宜通阳化饮。

运化在脾

脾主运化水液,运化水谷精微,可将运化生成的水谷精微中的水分吸收,通过肺肾的气化功能输送到全身的脏腑组织器官。如果脾的运化功能减退,必然导致水湿内停,上犯心胸,心神被扰或心脉阻滞,则发心悸。《伤寒论》第102条曰:“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金匮要略》曰:“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诸条论述过汗、过吐损伤脾胃之阳,脾运失职,土虚不能制水,水饮内生,水气上冲,心下胀满,心脾不足,气血双亏之人复被邪扰,则神烦不宁,心中悸动。治宜补益中气为主,中气得充,水谷精微得化为营卫气血,邪气自可退却,故以诸药协同,建中补虚,气血阴阳双补,具平衡阴阳,协调营卫等作用。

升降在肾

心属阳为上焦之脏,五行属火,在上者宜降;肾属阴为下焦之脏,五行属水,在下者宜升,使肾水不寒,使心火不亢。水火互济方可维持了两脏之间生理功能的协调平衡。久虚、久病、房事不节均可导致肾阴亏耗,水不可上达,心火偏亢,扰动心神,则发心悸。《伤寒论》第82条曰:“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本条论述外感表症虽已解除,但是发汗过多,而心阳虚衰,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心阳不可下行以制肾水,水气凌心则悸,头为清阳之地,水饮中阻,清气不升,浊阴不降,浊邪害清,故令头眩。治当温肾利水,以真武汤为主方。并且《金匮要略》并明确指出:“水在心,心下坚筑”,“水在肾,心下悸”。但水饮内停又多因阳气内虚所致,故在真武汤化饮的同时也用了附子温阳。

通调在肺

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对体内水液的输布和排泄有疏通和调节作用,并且心肺同为上焦之脏,一阴一阳,心主调节一身之血,肺主调节一身之气,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血脉运行必须依赖于肺气的辅助。肺气宣降失常,通调失司,亦可导致脾运化输布失司,聚而成为痰饮、水湿,蕴积于肺,阻塞气道,耗散宗气,累及心气,而发心悸。《伤寒论》之中所论心悸虽多见于外感热病过程中,因误治耗伤心阳,损伤肺阴所致。《伤寒论》第64条曰:“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诸条论述如果肺气充沛,宗气旺盛,气机则调畅调畅有序,血运正常,心阳得养,诸病皆无,但是如果肺气虚弱,宗气衰微,不可帮助心阳通行血脉,可导致心血瘀阻,出现心悸、胸闷等。故而治宜温心阳、调补肺阴为主。

疏泄在肝

肝五行属木,心五行属火,木能生火,故而肝在心悸的发病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并且肝主疏泄肝,心藏神,主宰精神、意识、思维及情志活动,肝气机调畅有度,可以维护情志的舒畅,如果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日久化火引动心火扰乱心神,必致心神不宁而见心悸。再者肝主藏血,藏血充足,疏泄有度,随人体生理需求进行血量调节,使心行血功能正常进行,如果肝血不足,心脉失养,心神不宁,可成心悸。《伤寒论》第107条曰:“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第265条曰:“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诸条论述太阳病误治,邪入少阳,枢机不利,肝热内郁,心胸长满,肝火扰心,而成,治宜和解少阳,通阳泄热,重镇安神。

结语

古今医者对于心悸的诸多病因病机问题至今仍未完全明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尚无定论。但是心悸虽病因复杂,病证变化多端,总与五脏相关,基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诸多条文及后世详解可以看出,心悸本病病位在心,然运化在脾,升降在肾,通调在肺,疏泄在肝,总之治疗该病临床辨证论治时应全面考虑,不可单治于心,偏执于一脏,正如《景岳全书》所云:“此心肝脾肾之气,名虽有异,而治有不可离者”。

 

三星洞主
诸多错误!心中悸、心动悸及心下悸皆不属心悸。

心悬大气中,其动乃六龙

旋转而起。水不能近也!

故心下悸乃黑、青两龙

兴水作浪而君宫摇也。

心中悸乃手少阴及足太阴

相争而起。

心动悸乃白龙及少阳气并而起。

心悸一词属画蛇添足。

五脏右旋,六腑左转,医道毕也。

T
TBz
五脏六腑皆令心悸
k
kai2002
你可以创一门新医学了,你就是开山鼻祖,那些捧场的都可以当护法。中医真的容不下你这大神,或者说你容不下中医。
三星洞主
你对中医就是连门都摸不着。主要是不知道古文!

解脉、泳两字试试?

三星洞主
真是笑喷了。心悸己属蛇足,再套个龙皮,

东施效颦!

k
kai2002
我说你可以创立新医学的,就叫三星神学或者还可以叫三洞巫学。一看就是秘籍,想练神功者必蜂拥而至。
三星洞主
白话文害惨你了!古人把话全说完了,再创只能是添足。

本洞主不费那劲,有空不如练气。

k
kai2002
你绝对不是画蛇添足,是画蛇添象鼻子或者猪耳朵。
p
pickshell
别扯那算卦占卜,先把心悸,心中悸、心动悸及心下悸,这几种症状定义说清楚。

否则难沟通,你这既不属中医术语也不属地球人语言。你若无从表达,找个翻译来也行。

s
silversky1234
请问,您读过黄帝内经吗?不借助白话文注释那种读?读过几遍?
f
fuz
“心悬大气中,其动乃六龙”,何解?

原文应为“启动”,不是“其动”。

出处?

s
silversky1234
这句我也不太明白,还要请教洞主,但我练张至顺道长的金刚功时,练心经的那个动作时,老道长说,心动则一切气都动。六龙是否指六经之气?
k
kai2002
你去读胡希恕的讲解就知道后面的理论,一点都不玄,实实在在的实践经验总结,古人的注解很多都是错的。洞主的东西和中医无关。
p
pickshell
上古东西原汁原味学,有点道理,但也不全是,重要的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修正。

所谓“原汁原味学”是特指要避免/盲目被那些从未接触过临床,却自封“文人先知”主观揣测虚构,臆想杜撰东西误导,古今不同时期,假文人先知不乏其人,现今借此混水摸鱼者更不甚数,得擦亮眼睛辨认。
要想理解原文,最好将原文,临床经验丰富名医讲座,和名医医案们,三者对照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加深理解。

另,医圣张仲景,还你文中提到的后世创立温病学的叶天士,也同是精通黄帝内经和伤寒论的大医家,洞主也都不屑看不上,真不知他眼里能有谁?呵呵。

k
kai2002
他超越整个中医了,他一句三阳冲心,就把整个中医都吓傻了,再来个六龙啥的,把2000年多来的死的活的中医又抡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