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收埋尸体数得出的南京大屠杀死者人数是30万

杨别青
楼主 (文学城)

根据收埋尸体数得出的南京大屠杀死者人数是30万

杨别青

速写和素描都能够反映一个人的风貌,你可以争论速写细节不够, 但不能因此否认不是这个人。死亡人数的级别也是一样,个位数,百位数,千位数,万位数,十万反映了死亡的规模。不能因为不够精确而否认数字的级别。

简单和复杂的方法都可以是科学的,任何评判方法都不能脱离当时的方法和资料局限性。根据收埋尸体数得出的死者人数, 我觉得这是当时身份证制度尚未建立时期所能依赖的当时最可靠的资料,其中信件和回忆数据的准确性可以商榷。期待孙宅巍先生的30年收集的资料和人名,本人根据mrzj网友的文字资料整理如下:

网友西班牙火腿认为:

第一位对南京大屠杀的死亡人数进行学术性估计的是日本历史学家洞富雄,他在1967年的著作《近代战史之谜》(日语:近代戦史の謎)中主张的死亡数字为20万。

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教授,以严谨的学术态度证明南京大屠杀的事实,保守估算20万死亡同胞!! 

又说了,差10万人呢,

首先,日本学者的估计肯定是保守的,只会少算,不会多算。

其次,如何划分南京大屠杀的区域,和时间,有很大的分歧,这才造成了差别,注意看图表 

有些学者只计算死在南京城里的平民,死在城墙外的都不算,人数当然少, 

还有时间跨度,有些人只计算了12月下旬到来年一月的死亡人数,而有些是计算到了来年的3月份,这个时间差也会造成人数差 “

上述洞富雄的20万死者和红会、慈善机构的统计数字19.6万吻合。

据环球网“1946年1月设立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书认定,在日军占领后的最初六个星期内,南京城内和附近地区被屠杀的平民和俘虏的总数超过20万人以上,但其中没有包括被抛尸长江和被掩埋的尸体数量。1946年2月成立的南京军事法庭在经过大量调查的基础上判定认为,日军在南京的集体屠杀有28案,屠杀人数为19万余人;零散屠杀有858案,尸体经慈善机构掩埋有15万余具,判定南京大屠杀的遇难者人数为“30余万人”,说明“30万”只是数字的下限。相关史料现仍然存放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尤其是东京远东军事法庭认定的20万不包括长江抛尸。“远东法庭由中、美、英、苏等11个国家委派的11名法官组成。中国法官梅汝璈代表中国方面参与审判,担任中国驻东京法庭代表团团长。该法庭从1946年4月29日开始,对东条英机等28名日本甲级战犯提起诉讼,至1948年11月12日宣布判决,历时两年零六个月。”

德军和日军二战中都残忍地杀了许多人。如果要说德军和日军的区别,我的印象在于,德军用毒气和枪炮为主,属于冷血。日军枪炮加上冷兵器,以及刀砍,活人练刺杀, 枪挑婴儿,大肆强奸妇女并杀害,731部队的活人试验,都有照片和详实资料为证。还有当时日本国内大肆宣传的两军官公开的百人砍头杀竞赛(105 对106人),两军官向井杀了106人,野田杀了105人,分不清谁先杀到100人,于是以150人为新的目标,继续向南京城内进行砍杀比赛。

日军的行为,比一般想到战争暴行更为残暴,  属于离文明更远的作为。

2023-12-14 整理原帖再发

 

老生常谈12
这个话题在几坛讨论过多次了,有各种资料来源,东京大审判也判决了,板上钉钉,翻不了案。
老生常谈12
有几个日 杂因为个人恩怨就黑中添日丧尽天良,想方设法为鬼子暴行翻案粉饰。谁揭露鬼子暴行就围剿谁,
杨别青
如果愿意以事实为基础看问题,就可以讨论
老生常谈12
谁纪念南京大屠杀,他就说你舔共为独裁唱赞歌。
老生常谈12
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国殇日。汉奸坐立不安,出来洗地。美国至今也维持东京大审判的原判。
s
stonebench
日本人不见得少算,中国人也不见得多算。在纪念日讨论数字问题,杨兄已经上套了。

讨论数字,指责中国撒谎,或者指责日本撒谎,都另有意图。

方外居士
三十万应是估计,要求弄清楚每个死者的姓名即使在当时也是不可能的。若因实证的要求而把死亡人数缩小一个数量级,

南京大屠杀就成了南京小屠杀了,或者南京争议大屠杀。这万万不可。

方外居士
南京大屠杀就成了南京小屠杀了,或者南京争议大屠杀。这万万不可。
s
stonebench
这个有些研究者们可以做到:他们可以问死难者,“您尊姓大名啊”,得到答复就记下来,得不到就不记,或者“存疑”。

不如此,任何记录都不可信。

为人父
有人就是想这么干,变着法的为日本鬼子洗地。日本人也一直想这么做,需要有中国人配合,而中国人中就不缺这类人。
s
stonebench
这样得出的数字者是可信的。如果不这样做,数字必定不可信。
老生常谈12
有人这么做仅仅是因为小时候挨饿恨中国,就竭力用数字游戏粉饰南京大屠杀,甚至否定存在这个大屠杀。
冯墟
谢谢杨兄发表意见。我的观点,在楼上老键兄的帖子里更明确,相信您不会反对。我的意见,集中在数字的科学性,无它。其他

罔顾事实、恶意鼓噪的人,是白费精神。

杨别青
无论如何,数据还是能看出一些事实,增加说服力
杨别青
可能这是日本人的想法,我们有自己的看法
杨别青
小谢也提到这个问题,可能是逆反的作用
杨别青
追求数字的科学性本身没错,但是当时没有身份证和户籍制度,操作起来不会如意
s
snowandlotus
才看见,早知我就不搜了。谢大侠!
杨别青
不用客气,一直看你的新疆系列,很受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