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目写的是“克拉马伊”——姚先生喜欢马伊琍!
引:
“刚上小学时,课上全说新疆怎么好和美,多民族,多么美妙。”
我:
嗯,睁着眼睛说瞎话地说了很多年。我前一天听到炸弹、看到血染车站,走两个小时回到家,第二天上班,开会听训:新疆怎么好和美,多民族,多么美妙。
但是!我认识的那些,在平时生活中确实多民族多么美妙,他唱我听他跳我看,一起吃香喝辣,烦心的事只是我加班他唱歌,然后他领的加班费跟我一样多!反正犯事的坏蛋我没见过,但愿这辈子也甭见。菠萝菠萝蜜!
“高年级后,就常组织看很多维吾尔族的小孩参加圣战,致少胳膊少腿。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让小孩看这些。”
终于,领导说实话啦!给领导大大的赞!该不该给小孩子看少胳膊少腿呢?得看多小,小学生就算了,初中以上,都会逆反了,不小啦!你看美国孩子,早早就长大。
“现在资讯发达,有点管不住了吧?”
这句,不是新疆人听着肯定会有歧义。我替她翻译一下:身份为少数民族的人犯事,政府以前都替他们遮掩,能瞒就瞒,只管哄骗汉族,以稳定汉族的人心,当然也稳定少数民族的人心。现在咨询发达,再也瞒不了了,有点管不住汉族了吧?
我再补充一下:维族那边呢,有人给提供经费、编造咨询,也真难管。
“办各种学习小组,”
是办了各种学习小组,包括教培中心,进行文化补习(从小学数学补起)、法律普及(告知古兰经不是法律)、技术培训(修自行车、修拖拉机、用缝纫机)等。
“汉人进入到维吾尔族人家,”
是,虽然也有维族到汉人家。准确地说是以汉人为主的城里人到以维族为主的乡下人家,名称上叫结亲戚。吃住都在亲戚家。绝对大口吃肉!爽吗?没菜。住,那个罪受的,比姚先生当知青大多了。但,我不能说!只能看着姚先生受了那么点罪就矫情。而且,汉人家一个娃,亲戚家一堆娃,婚丧嫁娶医疗费!全国最低的工资啊......这个方法可以说是一剂猛药,两方都折腾得够呛,却见效快:以前隔着一座山,之后心连着心、钱连着钱。
“把所有维语的东西拿走。”
时代背景,背景!这事发生在2016年,疆独教材事发的时候。新版教材发了以后就没有了,或者说就不常见了。按当时的情况,不收走?你到底是圣母还是没交智商税?!
“很多地方,尤其是北疆,没有维语课了。”
没维族、只有几个维族的地方,开维语课作甚?据我所知,乌鲁木齐原先是维语学校的仍有维语课。这次去南疆,除汉人集中的几个兵团地区以外,学校都有维语课。应该说是:没有100%维语的了,都要学国语,向美国看齐。
“不能让他们说,他们会闹事”。
才从乌鲁木齐、南疆实地考察回来,到处都能听到维语。
“我们新疆人的身份证上有维语。我去参加旅游团,导游专门说,有新疆人,大家说话要注意。”
这句也容易有歧义,我也翻译一下:新疆人的身份证是双语的(谁说不让说维语了?)。她参加旅游团,导游专门说:有新疆人,大家说话要注意: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要说,比如不清真的猪字不要挂在嘴边,新疆暴乱的事也别没事找事招惹是非。这后半句吗,也可能人并没这个意思,是我小人之心了,因为我发觉有人并不知道新疆发生过什么。
“我妈在超市买东西,看一维族人忘了带身份证,买不成菜刀。就要帮。被熟人拦住了。”
我:
咱妈是好人,一定有好报!看来她有维族朋友。如果知根知底,能帮就帮,但如果不认识,那就要靠慧眼了,小心为妙。不是因为是维族,就算是汉族,如果不认识也别瞎帮,回去拿一趟不就完了,多大事。而且这政策是给所有人定的,不是只给维族。
“没有新疆人想回新疆的。”“有钱的,都在外地买房。”
事实。我在2018年之前就一直想:等将来父母都不在了,我就再也不往新疆跑,能忘就忘了吧。
有很长一段时间新疆人不能随便往内地迁户口,前些年起,川陕大开发需要人,户口松动,的确大批人往外跑,2017年一年就跑了十分之一,之后稍微少点。2022年的数据:全部汉人占总人口的40%多,但幼儿园、小学生的汉人比例,只!20%多!可以想见,在未来十年小朋友比例还会再降,因为家长还年轻,能跑。等剩下10%的小朋友长大了、老一代都归西了,那个地方还保得住吗?因此我从去年听到这个数字起又开始写。真不想写呀,多累......可是上边怎么就不明白新疆的问题该怎么解决!拜托谁有上层关系的,请把我的网站 https://west-and-east.com/ 转给他看,特别是 《新疆之痛》(包括前言),国内能看。我在这里叩谢!我这是以文上访,家里人都不同意我写。
“汉人很少和维人结婚,生活习惯太不一样了。”
是少。他们只吃肉,十天吃下来,你馋菜不?而且,如果对方是穆斯林,你也就是了,娃也是了,愿意不?
“我一个表哥,混血儿,在内地工作,长得帅。他老板打电话给舅妈说:他在这儿乱搞男女关系。”
这跟什么族没关系吧,花心帅哥嘛。
“新疆风景很美。”
当然!但更荒凉,需要从东边移过去一个亿,去种树!
“维人文化水平很低。”
这要看怎么比。跟文化高的汉人比,文化低的维人水平低,但文化高的维人比文化低的汉人水平高。从比例上讲,维族的文化水平是比汉族低,他们更喜欢唱歌跳舞,而且,起码有二十年的时间,尤其是在南疆,大批维族男孩子只在清真寺的学经班学经,没!有!上!过!学!
“小时候,动不动就看到维人围成圈跳舞。现在我们那儿不给了。怕聚众闹事。”
克拉玛依不给了?我不知道。乌鲁木齐还跳着呢,南疆更跳着。
“我不回去。想留下来。”
不想回就不回,你过得好新疆会为你高兴。但别忘了,不管在哪都是新疆子弟。
我呼吁国家给新疆加工资补贴,让新疆人的收入回到毛泽东时代的全国第二,那时大批人往新疆跑。我跟着父母回老家,亲戚说我们是穷山僻壤里的土豪。
印象:一提新疆,她就不开心。
我也是,直到在胡杨林里醒悟。现在新疆治安不是问题了,但还有别的问题,上面所说的汉人比例迅速下降就是个极大的隐患。经济被制裁目前是个重锤,我希望、也相信新疆能挺住。
烦请代问小老乡好:)
我在国内工作时,工作单位的党委书记是维吾尔族,欧洲留学的海归教授。他说,他在巴黎见过苏小明。:)
在俺LD工作的高校,系里的党总支书记是一位三十多岁的维族副教授,在内地高校毕业,和LD是校友。
我在内地读大学时,学校有新疆同乡会。每次新疆同乡会聚会都有许多男维族同乡带着乐器来,也有新疆的各个少数民族学生穿着民族服装来表演节目。每次新疆同乡会聚会,都会被围观,是学校里最热闹的活动之一。
“汉人很少和维人结婚”
其实一些MSL民族和犹太人在这方面的传统习俗相似 – 默许外娶,但一般不许外嫁。
在本世纪之前,在新疆,汉族人娶MSL少数民族很难,因为要自治区民族委员会的批准的。自治区民族委员会基本上是少数民族干部担任的。汉族女的嫁少数民族,容易批准。汉族男的,娶少数民族女的不容易批准。好在现在放开了,终于不必再经过那个少数民族当权的民族委员会的批准。
我刚刚参加工作时,单位同事讲,单位有一位维族女孩写一手好看的汉字。去北京读研,不回来了。因为谈了汉族男朋友,家里父母很为难。那时候,维族女的嫁汉人,父母会被本民族的邻里歧视。现在风向终于被扭转过来好了,没有这个歧视了,或者不敢公开歧视了。
“汉人进入到维吾尔族人家”
是有这回事。十多年前的事。也听在新疆的汉族朋友抱怨。
这是新疆当权维族领导的建议,鼓励或几乎强制在城市的国家公务人员和事业单位人员(包含高校)和南疆农村密切交往 – 不仅让汉人进入到维吾尔族人家,也让维吾尔人进入到汉族人家。后来真实行了一段时间。抱怨很大,大概两年后,终于废除。
说说而已;你说得像积极分子。她是从新疆来的小女孩,你像新疆代言人。她,那里不好玩,不跟你玩了,就没了;你如果不说新疆呢? 看多了,也做过积极分子。够够的。
入亲戚家:现在还有,但次数从每年6次减为2次,因为村里条件越来越好了,不必那么频繁地去帮了。一旦结了亲,就不能断了。。。
自己做着代言自己不觉得,还以为别人也看不见
我花了一晚(我老人家的时间多宝贵啊)给姚先生回帖,也没见个谢
我这个方案怎么样
蛮中看的,事中人,却有事外的态度。如数家珍,沒“如”,有点没得数。
加拿大的碧水蓝天
原题目写的是“克拉马伊”——姚先生喜欢马伊琍!
引:
“刚上小学时,课上全说新疆怎么好和美,多民族,多么美妙。”
我:
嗯,睁着眼睛说瞎话地说了很多年。我前一天听到炸弹、看到血染车站,走两个小时回到家,第二天上班,开会听训:新疆怎么好和美,多民族,多么美妙。
但是!我认识的那些,在平时生活中确实多民族多么美妙,他唱我听他跳我看,一起吃香喝辣,烦心的事只是我加班他唱歌,然后他领的加班费跟我一样多!反正犯事的坏蛋我没见过,但愿这辈子也甭见。菠萝菠萝蜜!
引:
“高年级后,就常组织看很多维吾尔族的小孩参加圣战,致少胳膊少腿。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让小孩看这些。”
我:
终于,领导说实话啦!给领导大大的赞!该不该给小孩子看少胳膊少腿呢?得看多小,小学生就算了,初中以上,都会逆反了,不小啦!你看美国孩子,早早就长大。
引:
“现在资讯发达,有点管不住了吧?”
我:
这句,不是新疆人听着肯定会有歧义。我替她翻译一下:身份为少数民族的人犯事,政府以前都替他们遮掩,能瞒就瞒,只管哄骗汉族,以稳定汉族的人心,当然也稳定少数民族的人心。现在咨询发达,再也瞒不了了,有点管不住汉族了吧?
我再补充一下:维族那边呢,有人给提供经费、编造咨询,也真难管。
引:
“办各种学习小组,”
我:
是办了各种学习小组,包括教培中心,进行文化补习(从小学数学补起)、法律普及(告知古兰经不是法律)、技术培训(修自行车、修拖拉机、用缝纫机)等。
引:
“汉人进入到维吾尔族人家,”
我:
是,虽然也有维族到汉人家。准确地说是以汉人为主的城里人到以维族为主的乡下人家,名称上叫结亲戚。吃住都在亲戚家。绝对大口吃肉!爽吗?没菜。住,那个罪受的,比姚先生当知青大多了。但,我不能说!只能看着姚先生受了那么点罪就矫情。而且,汉人家一个娃,亲戚家一堆娃,婚丧嫁娶医疗费!全国最低的工资啊......这个方法可以说是一剂猛药,两方都折腾得够呛,却见效快:以前隔着一座山,之后心连着心、钱连着钱。
引:
“把所有维语的东西拿走。”
我:
时代背景,背景!这事发生在2016年,疆独教材事发的时候。新版教材发了以后就没有了,或者说就不常见了。按当时的情况,不收走?你到底是圣母还是没交智商税?!
引:
“很多地方,尤其是北疆,没有维语课了。”
我:
没维族、只有几个维族的地方,开维语课作甚?据我所知,乌鲁木齐原先是维语学校的仍有维语课。这次去南疆,除汉人集中的几个兵团地区以外,学校都有维语课。应该说是:没有100%维语的了,都要学国语,向美国看齐。
引:
“不能让他们说,他们会闹事”。
我:
才从乌鲁木齐、南疆实地考察回来,到处都能听到维语。
引:
“我们新疆人的身份证上有维语。我去参加旅游团,导游专门说,有新疆人,大家说话要注意。”
我:
这句也容易有歧义,我也翻译一下:新疆人的身份证是双语的(谁说不让说维语了?)。她参加旅游团,导游专门说:有新疆人,大家说话要注意: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要说,比如不清真的猪字不要挂在嘴边,新疆暴乱的事也别没事找事招惹是非。这后半句吗,也可能人并没这个意思,是我小人之心了,因为我发觉有人并不知道新疆发生过什么。
引:
“我妈在超市买东西,看一维族人忘了带身份证,买不成菜刀。就要帮。被熟人拦住了。”
我:
咱妈是好人,一定有好报!看来她有维族朋友。如果知根知底,能帮就帮,但如果不认识,那就要靠慧眼了,小心为妙。不是因为是维族,就算是汉族,如果不认识也别瞎帮,回去拿一趟不就完了,多大事。而且这政策是给所有人定的,不是只给维族。
引:
“没有新疆人想回新疆的。”“有钱的,都在外地买房。”
我:
事实。我在2018年之前就一直想:等将来父母都不在了,我就再也不往新疆跑,能忘就忘了吧。
有很长一段时间新疆人不能随便往内地迁户口,前些年起,川陕大开发需要人,户口松动,的确大批人往外跑,2017年一年就跑了十分之一,之后稍微少点。2022年的数据:全部汉人占总人口的40%多,但幼儿园、小学生的汉人比例,只!20%多!可以想见,在未来十年小朋友比例还会再降,因为家长还年轻,能跑。等剩下10%的小朋友长大了、老一代都归西了,那个地方还保得住吗?因此我从去年听到这个数字起又开始写。真不想写呀,多累......可是上边怎么就不明白新疆的问题该怎么解决!拜托谁有上层关系的,请把我的网站 https://west-and-east.com/ 转给他看,特别是 《新疆之痛》(包括前言),国内能看。我在这里叩谢!我这是以文上访,家里人都不同意我写。
引:
“汉人很少和维人结婚,生活习惯太不一样了。”
我:
是少。他们只吃肉,十天吃下来,你馋菜不?而且,如果对方是穆斯林,你也就是了,娃也是了,愿意不?
引:
“我一个表哥,混血儿,在内地工作,长得帅。他老板打电话给舅妈说:他在这儿乱搞男女关系。”
我:
这跟什么族没关系吧,花心帅哥嘛。
引:
“新疆风景很美。”
我:
当然!但更荒凉,需要从东边移过去一个亿,去种树!
引:
“维人文化水平很低。”
我:
这要看怎么比。跟文化高的汉人比,文化低的维人水平低,但文化高的维人比文化低的汉人水平高。从比例上讲,维族的文化水平是比汉族低,他们更喜欢唱歌跳舞,而且,起码有二十年的时间,尤其是在南疆,大批维族男孩子只在清真寺的学经班学经,没!有!上!过!学!
引:
“小时候,动不动就看到维人围成圈跳舞。现在我们那儿不给了。怕聚众闹事。”
我:
克拉玛依不给了?我不知道。乌鲁木齐还跳着呢,南疆更跳着。
引:
“我不回去。想留下来。”
我:
不想回就不回,你过得好新疆会为你高兴。但别忘了,不管在哪都是新疆子弟。
我呼吁国家给新疆加工资补贴,让新疆人的收入回到毛泽东时代的全国第二,那时大批人往新疆跑。我跟着父母回老家,亲戚说我们是穷山僻壤里的土豪。
引:
印象:一提新疆,她就不开心。
我:
我也是,直到在胡杨林里醒悟。现在新疆治安不是问题了,但还有别的问题,上面所说的汉人比例迅速下降就是个极大的隐患。经济被制裁目前是个重锤,我希望、也相信新疆能挺住。
烦请代问小老乡好:)
我在国内工作时,工作单位的党委书记是维吾尔族,欧洲留学的海归教授。他说,他在巴黎见过苏小明。:)
在俺LD工作的高校,系里的党总支书记是一位三十多岁的维族副教授,在内地高校毕业,和LD是校友。
我在内地读大学时,学校有新疆同乡会。每次新疆同乡会聚会都有许多男维族同乡带着乐器来,也有新疆的各个少数民族学生穿着民族服装来表演节目。每次新疆同乡会聚会,都会被围观,是学校里最热闹的活动之一。
“汉人很少和维人结婚”
其实一些MSL民族和犹太人在这方面的传统习俗相似 – 默许外娶,但一般不许外嫁。
在本世纪之前,在新疆,汉族人娶MSL少数民族很难,因为要自治区民族委员会的批准的。自治区民族委员会基本上是少数民族干部担任的。汉族女的嫁少数民族,容易批准。汉族男的,娶少数民族女的不容易批准。好在现在放开了,终于不必再经过那个少数民族当权的民族委员会的批准。
我刚刚参加工作时,单位同事讲,单位有一位维族女孩写一手好看的汉字。去北京读研,不回来了。因为谈了汉族男朋友,家里父母很为难。那时候,维族女的嫁汉人,父母会被本民族的邻里歧视。现在风向终于被扭转过来好了,没有这个歧视了,或者不敢公开歧视了。
“汉人进入到维吾尔族人家”
是有这回事。十多年前的事。也听在新疆的汉族朋友抱怨。
这是新疆当权维族领导的建议,鼓励或几乎强制在城市的国家公务人员和事业单位人员(包含高校)和南疆农村密切交往 – 不仅让汉人进入到维吾尔族人家,也让维吾尔人进入到汉族人家。后来真实行了一段时间。抱怨很大,大概两年后,终于废除。
说说而已;你说得像积极分子。她是从新疆来的小女孩,你像新疆代言人。她,那里不好玩,不跟你玩了,就没了;你如果不说新疆呢? 看多了,也做过积极分子。够够的。
入亲戚家:现在还有,但次数从每年6次减为2次,因为村里条件越来越好了,不必那么频繁地去帮了。一旦结了亲,就不能断了。。。
自己做着代言自己不觉得,还以为别人也看不见
我花了一晚(我老人家的时间多宝贵啊)给姚先生回帖,也没见个谢
我这个方案怎么样
蛮中看的,事中人,却有事外的态度。如数家珍,沒“如”,有点没得数。
加拿大的碧水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