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别一论坛有文“为什么文章难度在周与春秋之间急剧下降?”,恰好我也想过类似问题,只不过是更为一般的表述,为什么古文那么言简意赅?今人读来觉得那么聱牙诘屈,似乎越古代的文字越如此。我们往往以为,越白话的越普通,越言简意赅的越高级。为何古人文字表达那么高级,今人文字表达水平反而更低呢?其实这是个误解,应该反过来说,就发展程度而言,高级的还是今人的语言,古时的言简意赅是语言文字的初级阶段。
首先,这与人的语言能力发展有关。古时人的语言简单,交流是从单个音节开始,到单个字,到词,到词组,到句子,到成文。内涵也是这么发展的,由简单到丰富,到复杂。特别是在文字方面,表达形式滞后于内涵。古文字特征就是言简意赅,说好听的是高度提炼,说不好听的是拙于表达。
从书法来看,甲骨文是线条,最简单。金文肥笔厚重,大篆小篆摆脱象形拘束逐步规范。隶楷行草越来越走向平民化大众化个人化。用文字表达的人多了,词语也更丰富了,文章自然就百花齐放了。
从文体来看,古时的文字主要用来祭祀、纪事,然后有了律典、哲思,再然后是诗词歌赋、散文白话等等。就诗来说,最早的诗经也是四字一句,然后是五言七言等等,到现在当代诗那字数就完全不受限制了。
第二,这是由物质条件造成的。越古的时候书写条件越困难,人们只能用最精炼简洁的文字来体现,节省书写材料。而后代则因为物质逐渐丰富,书写材料越来越多,由甲骨到金文,金文到石刻竹简,到缣帛纸张。书写工具和材料充足方便了,还随着印刷术的发明,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书写和传播,摆脱了极少数精英控制书写的局面。人多嘴杂,手多书广,当然是越来越平民化口语化了。而平民化了的文字表达的内涵更丰富、更严谨、更五彩缤纷。当然,有时也会更罗里吧嗦、冗长繁琐,废话连篇。
这就是为什么人们报电话号码时,喜欢4个数字一组,拼音文字中很少有多于4个音节的单词。
虚词口水话一堆,为边说边想打掩护。受过职业训练的央视记者,在现场报道中也经常如此。“他这个嘛,相当于那个,比较啊,嗯,最难..."。 有时都不仅仅是语病,而是逻辑不通。
内容多是你骄傲了,白天的事他讲得不准确。。。跟茶坛有时有点儿像。一笑。
他们尚无文字。如有,那个能写字的精英会如何?可以想见。
古代口语也是很丰富的吧,语言就是为了日常交流,什么时代都是方便交流,容易明白的,文字则是记录功能,因受材料特别是记录载体的局限,古代是简约周延的。
最早由美国认知心理学家George Miller在1956年提出“the magical number seven +-2”。后来有研究者认为与工作记忆有关的信息单位很可能比7要小,只有4或5
汉语四个字一组的范式不一定完全来自这个短期记忆模式。我以为,四字成语(主要成于春秋战国)是来自诗经(周朝)四言的范式,朗朗上口。而诗经的四言又是怎么产生的呢?鲁迅给过一个说法,来自于“吭唷吭唷“,类似于船工号子。劳动时呼吸的节奏带来的音节是最自然的,当然也便于记忆。而恰好汉字大都是单音节,这自然就形成了四字一组的“号子”节奏,继而诗经,继而成语…
一个重要的分界线。
国人莫名奇妙地忌讳4这个数字,但自己张口闭口就是,马马虎虎,糊里糊涂,本来该是两个字的,非要凑成4。当然还有四个伟大,四个JC,打麻将3缺1.
不然?很简单,没钱刻得起那些废话,也没人愿意背,背得动那一大堆竹子牌牌。
同理,铅字印刷,很贵滴。所以,老辈子著书立说,是件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付稿投印,简直像是赌博,弄错了不得了,也是非常认真滴。
照相。老辈子照张“全家福”是一个家庭悠悠万事此事为大的大事,需要筹划几个月,好歹凑合一身新衣裳,全家像是神庙里的佛像泥胎,表情紧绷,刑场上即将高呼“共产党万岁”的架势,咔嚓一声,那张吃掉全家收入相当百分比的黑白照片,可以珍藏一个世纪。为啥子嘛?贵啊。
现在,键盘上随便划拉一下,谬论百出。手机上随便点一下,高清数码照片像垃圾一样铺天盖地,不花一分钱。
即使镜头前献丑,一个东北乡下大妞丑得半夜惊魂,视频也能不花一分钱挣来“流量”。
古人,古文人若是今天从棺材里爬出来,该决定是赶紧爬回去呢?还是后悔早生N年。
其实,今天的人,N年后也是古人。
那时的人们,大概木有手用来写字拍照发视频,木有眼睛用来看这些东西,因为实在多余。
只管躺平瞎想,高科技介质们为您一切搞定。
那时的人们,会不会怀念今天的您呢?
鬼知道。
看到别一论坛有文“为什么文章难度在周与春秋之间急剧下降?”,恰好我也想过类似问题,只不过是更为一般的表述,为什么古文那么言简意赅?今人读来觉得那么聱牙诘屈,似乎越古代的文字越如此。我们往往以为,越白话的越普通,越言简意赅的越高级。为何古人文字表达那么高级,今人文字表达水平反而更低呢?其实这是个误解,应该反过来说,就发展程度而言,高级的还是今人的语言,古时的言简意赅是语言文字的初级阶段。
首先,这与人的语言能力发展有关。古时人的语言简单,交流是从单个音节开始,到单个字,到词,到词组,到句子,到成文。内涵也是这么发展的,由简单到丰富,到复杂。特别是在文字方面,表达形式滞后于内涵。古文字特征就是言简意赅,说好听的是高度提炼,说不好听的是拙于表达。
从书法来看,甲骨文是线条,最简单。金文肥笔厚重,大篆小篆摆脱象形拘束逐步规范。隶楷行草越来越走向平民化大众化个人化。用文字表达的人多了,词语也更丰富了,文章自然就百花齐放了。
从文体来看,古时的文字主要用来祭祀、纪事,然后有了律典、哲思,再然后是诗词歌赋、散文白话等等。就诗来说,最早的诗经也是四字一句,然后是五言七言等等,到现在当代诗那字数就完全不受限制了。
第二,这是由物质条件造成的。越古的时候书写条件越困难,人们只能用最精炼简洁的文字来体现,节省书写材料。而后代则因为物质逐渐丰富,书写材料越来越多,由甲骨到金文,金文到石刻竹简,到缣帛纸张。书写工具和材料充足方便了,还随着印刷术的发明,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书写和传播,摆脱了极少数精英控制书写的局面。人多嘴杂,手多书广,当然是越来越平民化口语化了。而平民化了的文字表达的内涵更丰富、更严谨、更五彩缤纷。当然,有时也会更罗里吧嗦、冗长繁琐,废话连篇。
这就是为什么人们报电话号码时,喜欢4个数字一组,拼音文字中很少有多于4个音节的单词。
虚词口水话一堆,为边说边想打掩护。受过职业训练的央视记者,在现场报道中也经常如此。“他这个嘛,相当于那个,比较啊,嗯,最难..."。 有时都不仅仅是语病,而是逻辑不通。
内容多是你骄傲了,白天的事他讲得不准确。。。跟茶坛有时有点儿像。一笑。
他们尚无文字。如有,那个能写字的精英会如何?可以想见。
古代口语也是很丰富的吧,语言就是为了日常交流,什么时代都是方便交流,容易明白的,文字则是记录功能,因受材料特别是记录载体的局限,古代是简约周延的。
古代口语也是很丰富的吧,语言就是为了日常交流,什么时代都是方便交流,容易明白的,文字则是记录功能,因受材料特别是记录载体的局限,古代是简约周延的。
最早由美国认知心理学家George Miller在1956年提出“the magical number seven +-2”。后来有研究者认为与工作记忆有关的信息单位很可能比7要小,只有4或5
汉语四个字一组的范式不一定完全来自这个短期记忆模式。我以为,四字成语(主要成于春秋战国)是来自诗经(周朝)四言的范式,朗朗上口。而诗经的四言又是怎么产生的呢?鲁迅给过一个说法,来自于“吭唷吭唷“,类似于船工号子。劳动时呼吸的节奏带来的音节是最自然的,当然也便于记忆。而恰好汉字大都是单音节,这自然就形成了四字一组的“号子”节奏,继而诗经,继而成语…
一个重要的分界线。
国人莫名奇妙地忌讳4这个数字,但自己张口闭口就是,马马虎虎,糊里糊涂,本来该是两个字的,非要凑成4。当然还有四个伟大,四个JC,打麻将3缺1.
不然?很简单,没钱刻得起那些废话,也没人愿意背,背得动那一大堆竹子牌牌。
同理,铅字印刷,很贵滴。所以,老辈子著书立说,是件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付稿投印,简直像是赌博,弄错了不得了,也是非常认真滴。
照相。老辈子照张“全家福”是一个家庭悠悠万事此事为大的大事,需要筹划几个月,好歹凑合一身新衣裳,全家像是神庙里的佛像泥胎,表情紧绷,刑场上即将高呼“共产党万岁”的架势,咔嚓一声,那张吃掉全家收入相当百分比的黑白照片,可以珍藏一个世纪。为啥子嘛?贵啊。
现在,键盘上随便划拉一下,谬论百出。手机上随便点一下,高清数码照片像垃圾一样铺天盖地,不花一分钱。
即使镜头前献丑,一个东北乡下大妞丑得半夜惊魂,视频也能不花一分钱挣来“流量”。
古人,古文人若是今天从棺材里爬出来,该决定是赶紧爬回去呢?还是后悔早生N年。
其实,今天的人,N年后也是古人。
那时的人们,大概木有手用来写字拍照发视频,木有眼睛用来看这些东西,因为实在多余。
只管躺平瞎想,高科技介质们为您一切搞定。
那时的人们,会不会怀念今天的您呢?
鬼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