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下男印娃的留宿,事涉边界感了,一个是生活空间的使用,还算事小,但也有陪伴、作息、习俗甚至卫生的顾虑头疼之处;另一个是隐含的嫁娶恋爱对女娃可能的占有,虽然宣称普通关系,但男娃住进来带来的侵入感太明显了。 边界感是对私有财产(事实上父系社会不可避免暗含的老婆女儿)的所有权的表达。包括所有者的宣誓捍卫拒绝,也包括非所有者一再明确表达的尊重。边界感的展现,在非交易的持有阶段,一般相对隐晦,心照不宣,客客气气,表达有术。 尤其商业气息发达的环境里,边界感作为对私有财产的尊重,是一种教养,是一种礼貌,有时也是一种智慧。但农耕社会,部分生产资料因需要或匮乏,不得不大量长期共用,很多时候边界感不易形成。而原始社会不共同劳动寸步难行,生产资料必须公用,没有多少私产,何来边界感? 在国内过去上海人常给人一种异样感,很多时候是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边界感习俗。说上海人假客气,“来啊,到我们家吃饭啊。”,但互相从来没说过地址门牌号。这样的难堪,不光是当年窘迫的贫困,也有相对较长商业社会历史培养出的边界感在里面。农村同学的拉拉扯扯粘粘乎乎,在利益纠葛的反目成仇之前,确实比上海人真诚和温暖得多。读大学遇到人生最早的五湖四海,很多矛盾与喜怒都与边界感有关,一般越商业化的地方,边界感越强。初接触不适,越交往,越舒适。 白人社会不消说边界感会很明显,有时还会如上海人那样给人以尴尬。对了,上海人形容某人这个样子,叫嘎门腔,据考证嘎门是German。 一些黑人的抢劫,经常给人一种不可思议的大大咧咧,甚至大大方方,连睡人家女儿,甚至老婆,都有这股劲儿,令人啼笑皆非。就是因为他们七八代以前,从非洲被抢来卖来时,还处于不分私产没有边界感的原始社会。 印度人没那么原生态,但基层村社的共产习俗比中国严重更多,形成的就会是大家病垢的那些言行举止。
有人嘀咕,这都啥年代了,这都到美国了。是啊,但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大量来自于家庭,来自于父母的言传身教,而家庭对文化的传承是有粘性的,粘性常常还很大,好几代了,世界都变化了,观念却变得并不如人预期那么快。
其实都是老人了,有对东北远亲夫妇,常喜欢来南方走亲戚,本来说好住我家跟我姨家的,突然决定要去拜访上海的亲戚,到了上海10点下着大雨把三姨家的表弟拉出来一定要拜访四姨家表弟,到那里10点半,非要住人家里,人家说给你到隔壁酒店开房,不行,结果半夜三更人家把客厅挪出来打地铺。事后传遍我母亲家族。
他家人确实超热情的,如果去东北绝对全程陪同的。但这种我觉得太没边界感
总之只有一个说明女孩对男孩有好感
所以我能理解羊妈的热情
阔论很优秀的
正好前几天问过熊娃这个问题,缘起于队友女儿的大学好友(男同学)在他女儿家住了有一阵子了,他女儿女婿都没说啥,结果他女婿的哥哥知道了立刻说这怎么可以,我就问熊娃这么做是不是非常不妥,熊娃想了想说没啥不妥的。想当初我发小在南湾上班,家在三块馒头,所以weekday就在我家客房住几天,还非要付房租,我和队友都觉得不好意思收人家钱,也没觉得一个男同学住在家里有啥不妥。
并且严肃告诉她家娃以后这个女生不能来她家
当然更和在外州的好友相互分享过各自的卧室(互访)。工作后,去她公寓借宿的小孩更多了。男生女生都有。她唯一抱怨过的是一个在加州工作的男娃,在她那里借宿了一周,搞得她处于接待状态一周,很累。那一次她得出结论,以后再有朋友来借宿不能超过三天。那个男娃跟她关系很好,像手足。但因为个子矮,她从来没想过可能升级。另外一个借住过的男生是白娃。大学同班同学兼密友。这两个男娃都有女朋友。借宿也是住在我女儿公寓里的客房。纯粹的友情。她今年还受邀去夏威夷借住在好友父母家一周,在DC男朋友好友父母家借宿三天。在俄勒冈好友父母家别墅借住一周。明年春天又受邀去夏威夷好友父母家借住。上次她借宿最后一天请人家全家父母加亲戚在意大利餐馆吃了一顿,据说好友一家很高兴。大概留下好印象,又被邀请和好友同回夏威夷。感觉美国小孩借宿是文化也是性格使然。我还真做不到。刚刚回国去表哥家所在城市玩,表哥表嫂希望我住他们家,有客房。我需要私人空间,坚持住酒店。表嫂觉得我非常见外,不太高兴。反向文化差异?
同学家住过一夜到几夜,所以我说自己很了解中国农村城市,嘿嘿
1)商业模式。这个就像我们在美国的人际互动,客气礼貌,不远不近。2)传统人情社会模式。这个需要平时不断打理关系,以备需要时用上。同理,对方要你帮忙,也要无条件帮忙。美国年轻人的人际互动交往模式我还真是既清楚又迷惑不解。他们好像可以很近,也可以很远。不需要打理亲友团,但也有亲友团式的互助。
本来想自己自由游,发现困难不小。就报了一个十天的团,齐活。
你游过云南吗?
你报的是哪家的团?携程的?
楼下男印娃的留宿,事涉边界感了,一个是生活空间的使用,还算事小,但也有陪伴、作息、习俗甚至卫生的顾虑头疼之处;另一个是隐含的嫁娶恋爱对女娃可能的占有,虽然宣称普通关系,但男娃住进来带来的侵入感太明显了。
边界感是对私有财产(事实上父系社会不可避免暗含的老婆女儿)的所有权的表达。包括所有者的宣誓捍卫拒绝,也包括非所有者一再明确表达的尊重。边界感的展现,在非交易的持有阶段,一般相对隐晦,心照不宣,客客气气,表达有术。
尤其商业气息发达的环境里,边界感作为对私有财产的尊重,是一种教养,是一种礼貌,有时也是一种智慧。但农耕社会,部分生产资料因需要或匮乏,不得不大量长期共用,很多时候边界感不易形成。而原始社会不共同劳动寸步难行,生产资料必须公用,没有多少私产,何来边界感?
在国内过去上海人常给人一种异样感,很多时候是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边界感习俗。说上海人假客气,“来啊,到我们家吃饭啊。”,但互相从来没说过地址门牌号。这样的难堪,不光是当年窘迫的贫困,也有相对较长商业社会历史培养出的边界感在里面。农村同学的拉拉扯扯粘粘乎乎,在利益纠葛的反目成仇之前,确实比上海人真诚和温暖得多。读大学遇到人生最早的五湖四海,很多矛盾与喜怒都与边界感有关,一般越商业化的地方,边界感越强。初接触不适,越交往,越舒适。
白人社会不消说边界感会很明显,有时还会如上海人那样给人以尴尬。对了,上海人形容某人这个样子,叫嘎门腔,据考证嘎门是German。
一些黑人的抢劫,经常给人一种不可思议的大大咧咧,甚至大大方方,连睡人家女儿,甚至老婆,都有这股劲儿,令人啼笑皆非。就是因为他们七八代以前,从非洲被抢来卖来时,还处于不分私产没有边界感的原始社会。
印度人没那么原生态,但基层村社的共产习俗比中国严重更多,形成的就会是大家病垢的那些言行举止。
有人嘀咕,这都啥年代了,这都到美国了。是啊,但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大量来自于家庭,来自于父母的言传身教,而家庭对文化的传承是有粘性的,粘性常常还很大,好几代了,世界都变化了,观念却变得并不如人预期那么快。
🔥 最新回帖
🛋️ 沙发板凳
其实都是老人了,有对东北远亲夫妇,常喜欢来南方走亲戚,本来说好住我家跟我姨家的,突然决定要去拜访上海的亲戚,到了上海10点下着大雨把三姨家的表弟拉出来一定要拜访四姨家表弟,到那里10点半,非要住人家里,人家说给你到隔壁酒店开房,不行,结果半夜三更人家把客厅挪出来打地铺。事后传遍我母亲家族。
他家人确实超热情的,如果去东北绝对全程陪同的。但这种我觉得太没边界感
总之只有一个说明女孩对男孩有好感
所以我能理解羊妈的热情
阔论很优秀的
正好前几天问过熊娃这个问题,缘起于队友女儿的大学好友(男同学)在他女儿家住了有一阵子了,他女儿女婿都没说啥,结果他女婿的哥哥知道了立刻说这怎么可以,我就问熊娃这么做是不是非常不妥,熊娃想了想说没啥不妥的。想当初我发小在南湾上班,家在三块馒头,所以weekday就在我家客房住几天,还非要付房租,我和队友都觉得不好意思收人家钱,也没觉得一个男同学住在家里有啥不妥。
并且严肃告诉她家娃以后这个女生不能来她家
当然更和在外州的好友相互分享过各自的卧室(互访)。工作后,去她公寓借宿的小孩更多了。男生女生都有。她唯一抱怨过的是一个在加州工作的男娃,在她那里借宿了一周,搞得她处于接待状态一周,很累。那一次她得出结论,以后再有朋友来借宿不能超过三天。那个男娃跟她关系很好,像手足。但因为个子矮,她从来没想过可能升级。另外一个借住过的男生是白娃。大学同班同学兼密友。这两个男娃都有女朋友。借宿也是住在我女儿公寓里的客房。纯粹的友情。她今年还受邀去夏威夷借住在好友父母家一周,在DC男朋友好友父母家借宿三天。在俄勒冈好友父母家别墅借住一周。明年春天又受邀去夏威夷好友父母家借住。上次她借宿最后一天请人家全家父母加亲戚在意大利餐馆吃了一顿,据说好友一家很高兴。大概留下好印象,又被邀请和好友同回夏威夷。感觉美国小孩借宿是文化也是性格使然。我还真做不到。刚刚回国去表哥家所在城市玩,表哥表嫂希望我住他们家,有客房。我需要私人空间,坚持住酒店。表嫂觉得我非常见外,不太高兴。反向文化差异?
同学家住过一夜到几夜,所以我说自己很了解中国农村城市,嘿嘿
1)商业模式。这个就像我们在美国的人际互动,客气礼貌,不远不近。2)传统人情社会模式。这个需要平时不断打理关系,以备需要时用上。同理,对方要你帮忙,也要无条件帮忙。美国年轻人的人际互动交往模式我还真是既清楚又迷惑不解。他们好像可以很近,也可以很远。不需要打理亲友团,但也有亲友团式的互助。
本来想自己自由游,发现困难不小。就报了一个十天的团,齐活。
你游过云南吗?
你报的是哪家的团?携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