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期间,天气很好,没有下雨,空气比上次回去好多了,道路也很清洁。 不光这样,年轻人穿着打扮时髦,出手阔绰。 与六零后、七零后的人相比,他们素养也很好,没有吵架,没有在公共场合大声讲话的现象。 也代表着社会文明的进步。
出于儿时的情怀,刚到那天住国际饭店。 它建于1934年,24层高, 当时是中国最高的楼,直到1986年。它的顶尖处曾在1949年后作为上海城市平面坐标系的原点所在地, 在上海应该无人不知。 可是这次回国打了几次车,司机都不知道国际饭店在哪。 还回说"这种吃饭的地方,我们不会知道",当然司机都不是上海本地的。
还有一位司机因为我不经意地说了一句"怎么司机连上海的地标都不知道,北京天安门总该知道吧"而发怒,对我连带三字经破口大骂,我为此愤然中途下车。可见我对上海的认知,与现在在上海生活的(外地人)对上海的认知有多么大的不同。
1934年正在建造中的国际饭店。 左边是大光明电影院 (Grand Theatre)
(1934年12月1日,国际饭店正式开张)
国际饭店旁边的大光明电影院,上海当年级别最高的电影院
如今的国际饭店
国际饭店里的大堂。 小时候因为有国外亲戚回来就住那里,对里面的情况还是很熟悉。 那里餐厅的几道菜还是原来的: 烤鸭(那时叫填鸭), 清炒虾仁、银丝卷(基本上就是花卷), 不过现在要额外多收15%的服务费,有点不值。
国际饭店的侧面,每天排长队就为买蝴蝶素,就是人气足啊。 几个礼拜前的大家都在看电视剧《繁花》,这条马路就是电视剧里面的黄河路。真后悔没多拍几张黄河路的照片,但因为我去的时候,黄河路上实在是没什么值得拍的,跟三十年前不好比。
几天后换附近2分钟的另外一家酒店。 由于东西比较多,为了方便起见,我一早就拖着一件大行李,试图先去新的酒店check in, 准备等退了房后,再搬一次。 可是新的酒店一查后,即告诉我,必须前面那家酒店退了房,才可以在它那里办理check in。 可见对外国人管控的系统做得多么严密。
新搬进的酒店游泳池
(南京东路)
(南京东路上的百年老店沈大成点心店)
第一食品店,原来是上海最大的卖食品的地方,吃的东西多到我看都看不过来
第一食品店后面一条小马路叫天津路,它与南京东路平行。这是我每天吃早饭的地方, 有好几个blocks,看到什么就买什么,价廉物美。
天津路上的某网红店,都是年轻人在凑热闹。 其实现在很多餐厅会给点小恩小惠,然后让客人给它打五星好评。 有的甚至于会要求顾客写至少50字的评论,当场看着客人写,写完后,送个点心什么的。 这相当于是店家花钱买的,所以越来越多人不看这些很可能是买来的打分了。
现在外面吃顿不太差的饭,一般要200-300元/每人。 请客时的标准就要上升到500-600元/每人,还是跟上次一样,都是本地同学朋友请我。 通常是自己开公司的,一是确实有钱,二是可以退税,因此每次不同的人请完客后,都索要了发票。虽然大家都承认经济不好,但餐馆生意还是很好。而且好的、贵的地方很多要提前一个礼拜预定。
一个司机对我抱怨,说是生意不好,赚不到钱。我说你要换个角度看。 前几年你能赚钱的时候,物价飙升。 这几年你钱虽然赚得少了,但物价也平稳。 他也觉得认同。
去理发店,一个二十多岁的来自山东的小哥给我理发。 刚坐下,他就问我是哪个国家来的? 我说,你怎么知道我国外来的? 他说看到我手机上有Google的App。然后他说他也翻墙,每年交一百多元。 他每天上Youtube(但他不知道叫"油管")、Twitter, 他只看不发言, 所以不会有事, 只是想知道两边对事情是怎么看的。
我就问他有没有看p-hub? 他说这算什么,他小学四年级时候就看了。 我问他能看懂英文吗? 他说一个句子有时能认识3-4个单词,可以猜,也有用translator。 然后他说他有个表弟去了美国密执根大学,叫什么堡的地方。 我知道他没有在吹牛。 也反映了现在的年轻人的教育水准、对世界的认知的提高。 很难想像20-30年前,一个剃头的能识英文单词,还能直接了解外面的事情。
刚好得知俄罗斯皇家芭蕾舞团在上海有演出,而且是《天鹅湖》, 出发前买了票。
到场后有规定除了随身小包可以带入以外,其它东西都不能带入剧场。 许多观众就把自己的东西搁在了场外的桌子上。 要是过去,我想会被人顺手牵羊。 但如今的人,似乎没了往日的心眼。
虹桥艺术中心对面的shopping楼
在上海音乐厅看了一场日本小提琴家诹访内晶子的演奏,音乐厅建于1930年
两场演出,中间停顿的时候(有时往往只有几秒钟), 观众咳嗽声四起。 可见新冠也好、感冒也好,还是非常普遍,不过大家也不那么在乎了。
Pizza 和 salad ,一看就倒了胃口
check in时被告知,住在国际饭店里,可以不用排队买他们的蝴蝶酥。 可以直接送到房间。 第二天打电话询问如何购买,结果被告知得至少购买6袋(总共2百多元)。 我说我怎么吃得了6袋,对方说可以送人啊。 我也没那么多人可送。 于是只能作罢。
去了食品一店,里面也有排队。 一问,竟然也是排蝴蝶酥。 真不知道有什么神奇的,上海吃的东西那么多,为何大家却还为蝴蝶酥排队。
可能是”新上海人“吧,只认浦东三件套,浦西的新天地,唉!
每次打车回酒店,没有一次司机知道国际饭店的,但黄河路都知道。
只要管住嘴,忍一忍,在上海生活也挺好,不是吗
上海生活是很方便,当然是需要有个房,还有一定的钱,这对于大多数上海本地居民不是什么问题。外地人,送外卖的相对比较辛苦。
我们同学聚会,也是就事论事地放开了说。 包括那晚我们在议论第一、第二把手之间的关系,直到餐馆打烊。结果第二天一早,眼睛刚睁开,就看到了来自于曙光医院的不幸的消息。
住酒店,前台都大多会安排进特殊房间,他们想看什么就可以看什么他们真想说但不能说啊呵呵。所以大家多多检查镜子电视头顶。。。。。
每个国家都有安全机关,原先中国落后,现在中国追赶上来了。
咱们普通人,人家要看什么就看呗,要出门,这种事前谁都避免不了
主要看司机,如果不是本地人,就不了解过去的历史
请问 新搬进的酒店是哪个, 建议吗?
谢谢
在国内期间,天气很好,没有下雨,空气比上次回去好多了,道路也很清洁。 不光这样,年轻人穿着打扮时髦,出手阔绰。 与六零后、七零后的人相比,他们素养也很好,没有吵架,没有在公共场合大声讲话的现象。 也代表着社会文明的进步。
出于儿时的情怀,刚到那天住国际饭店。 它建于1934年,24层高, 当时是中国最高的楼,直到1986年。它的顶尖处曾在1949年后作为上海城市平面坐标系的原点所在地, 在上海应该无人不知。 可是这次回国打了几次车,司机都不知道国际饭店在哪。 还回说"这种吃饭的地方,我们不会知道",当然司机都不是上海本地的。
还有一位司机因为我不经意地说了一句"怎么司机连上海的地标都不知道,北京天安门总该知道吧"而发怒,对我连带三字经破口大骂,我为此愤然中途下车。可见我对上海的认知,与现在在上海生活的(外地人)对上海的认知有多么大的不同。
1934年正在建造中的国际饭店。 左边是大光明电影院 (Grand Theatre)
(1934年12月1日,国际饭店正式开张)
国际饭店旁边的大光明电影院,上海当年级别最高的电影院
如今的国际饭店
国际饭店里的大堂。 小时候因为有国外亲戚回来就住那里,对里面的情况还是很熟悉。 那里餐厅的几道菜还是原来的: 烤鸭(那时叫填鸭), 清炒虾仁、银丝卷(基本上就是花卷), 不过现在要额外多收15%的服务费,有点不值。
国际饭店的侧面,每天排长队就为买蝴蝶素,就是人气足啊。 几个礼拜前的大家都在看电视剧《繁花》,这条马路就是电视剧里面的黄河路。真后悔没多拍几张黄河路的照片,但因为我去的时候,黄河路上实在是没什么值得拍的,跟三十年前不好比。
几天后换附近2分钟的另外一家酒店。 由于东西比较多,为了方便起见,我一早就拖着一件大行李,试图先去新的酒店check in, 准备等退了房后,再搬一次。 可是新的酒店一查后,即告诉我,必须前面那家酒店退了房,才可以在它那里办理check in。 可见对外国人管控的系统做得多么严密。
新搬进的酒店游泳池
(南京东路)
(南京东路上的百年老店沈大成点心店)
第一食品店,原来是上海最大的卖食品的地方,吃的东西多到我看都看不过来
第一食品店后面一条小马路叫天津路,它与南京东路平行。这是我每天吃早饭的地方, 有好几个blocks,看到什么就买什么,价廉物美。
天津路上的某网红店,都是年轻人在凑热闹。 其实现在很多餐厅会给点小恩小惠,然后让客人给它打五星好评。 有的甚至于会要求顾客写至少50字的评论,当场看着客人写,写完后,送个点心什么的。 这相当于是店家花钱买的,所以越来越多人不看这些很可能是买来的打分了。
现在外面吃顿不太差的饭,一般要200-300元/每人。 请客时的标准就要上升到500-600元/每人,还是跟上次一样,都是本地同学朋友请我。 通常是自己开公司的,一是确实有钱,二是可以退税,因此每次不同的人请完客后,都索要了发票。虽然大家都承认经济不好,但餐馆生意还是很好。而且好的、贵的地方很多要提前一个礼拜预定。
一个司机对我抱怨,说是生意不好,赚不到钱。我说你要换个角度看。 前几年你能赚钱的时候,物价飙升。 这几年你钱虽然赚得少了,但物价也平稳。 他也觉得认同。
去理发店,一个二十多岁的来自山东的小哥给我理发。 刚坐下,他就问我是哪个国家来的? 我说,你怎么知道我国外来的? 他说看到我手机上有Google的App。然后他说他也翻墙,每年交一百多元。 他每天上Youtube(但他不知道叫"油管")、Twitter, 他只看不发言, 所以不会有事, 只是想知道两边对事情是怎么看的。
我就问他有没有看p-hub? 他说这算什么,他小学四年级时候就看了。 我问他能看懂英文吗? 他说一个句子有时能认识3-4个单词,可以猜,也有用translator。 然后他说他有个表弟去了美国密执根大学,叫什么堡的地方。 我知道他没有在吹牛。 也反映了现在的年轻人的教育水准、对世界的认知的提高。 很难想像20-30年前,一个剃头的能识英文单词,还能直接了解外面的事情。
刚好得知俄罗斯皇家芭蕾舞团在上海有演出,而且是《天鹅湖》, 出发前买了票。
到场后有规定除了随身小包可以带入以外,其它东西都不能带入剧场。 许多观众就把自己的东西搁在了场外的桌子上。 要是过去,我想会被人顺手牵羊。 但如今的人,似乎没了往日的心眼。
虹桥艺术中心对面的shopping楼
在上海音乐厅看了一场日本小提琴家诹访内晶子的演奏,音乐厅建于1930年
两场演出,中间停顿的时候(有时往往只有几秒钟), 观众咳嗽声四起。 可见新冠也好、感冒也好,还是非常普遍,不过大家也不那么在乎了。
Pizza 和 salad ,一看就倒了胃口
check in时被告知,住在国际饭店里,可以不用排队买他们的蝴蝶酥。 可以直接送到房间。 第二天打电话询问如何购买,结果被告知得至少购买6袋(总共2百多元)。 我说我怎么吃得了6袋,对方说可以送人啊。 我也没那么多人可送。 于是只能作罢。
去了食品一店,里面也有排队。 一问,竟然也是排蝴蝶酥。 真不知道有什么神奇的,上海吃的东西那么多,为何大家却还为蝴蝶酥排队。
可能是”新上海人“吧,只认浦东三件套,浦西的新天地,唉!
每次打车回酒店,没有一次司机知道国际饭店的,但黄河路都知道。
只要管住嘴,忍一忍,在上海生活也挺好,不是吗
上海生活是很方便,当然是需要有个房,还有一定的钱,这对于大多数上海本地居民不是什么问题。外地人,送外卖的相对比较辛苦。
我们同学聚会,也是就事论事地放开了说。 包括那晚我们在议论第一、第二把手之间的关系,直到餐馆打烊。结果第二天一早,眼睛刚睁开,就看到了来自于曙光医院的不幸的消息。
住酒店,前台都大多会安排进特殊房间,他们想看什么就可以看什么他们真想说但不能说啊呵呵。所以大家多多检查镜子电视头顶。。。。。
每个国家都有安全机关,原先中国落后,现在中国追赶上来了。
咱们普通人,人家要看什么就看呗,要出门,这种事前谁都避免不了
主要看司机,如果不是本地人,就不了解过去的历史
请问 新搬进的酒店是哪个, 建议吗?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