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韵》8.《春望》 杜甫

唐宋韵
楼主 (文学城)

《春望》 

杜甫

国(1)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2)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3)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4)欲不胜簪(5)

 1. 国:国家,也可指国都。

2. 时:时事,时局。

3. 抵:值。

4. 浑:简直。

5. 簪(zan1):束头发的发饰。此处作动词,即用簪子别住头发。

【杜甫(712 - 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杜少陵、杜草堂等,他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杜甫家族出于襄阳杜氏,是京兆杜氏的分支、西晋军事家杜预的后裔,家族自襄阳徙居于河南巩县,杜甫也出生于此。杜甫的外祖父母均为李唐皇室之后,他的祖父杜审言为初唐著名诗人。杜甫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青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杜甫在34至43岁(746 – 755年)期间客居长安十年,多次应试不第,后通过献赋、投赠等方式以求仕途。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此前杜甫曾短暂入仕。756年长安失守后,杜甫为叛军所获,翌年(757年)逃出,辗转至凤翔投奔肃宗,拜左拾遗。乾元二年(759年)杜甫罢官入川,此后数年生活相对安定。杜甫病逝于大历五年(770年),享年58岁。

杜甫的诗在中国诗歌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他诗作的体裁、风格多样,特别反映了盛唐由盛转衰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抒了发忧国忧民的情怀,所以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诗作“沉郁顿挫”的风格特别为后人所称道。此外,他的诗语言穷极工巧,律诗和绝句格律严谨,字里行间感情真挚、细腻感人。故早在北宋时期,苏东坡就说:“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王定国诗集叙》)

杜甫共有近1500首诗歌传世,大多集于北宋宝元二年(1039年)王洙编的《杜工部集》。清初钱谦益编有《笺注杜工部集》。

影响力评分: 10 】

荷:杜甫不仅被称为“诗圣”,还被称为“诗史”。他存世的1400多首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

 桐:《春望》写于唐肃宗二年,即公元757年的春天。那时已是安史之乱爆发后一年多,都城长安已经陷落于叛军之手,盛唐气象早已土崩瓦解,处处生灵涂炭,国家满目疮痍。

荷:在安史之乱前的十年时间里,杜甫一直客居长安。他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落第。为了求得一官半职,杜甫曾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不保夕的贫困生活。在安史之乱发生前夕,43岁的他终于得到一个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职,职责是管理军械库。

桐:贫困的杜甫只能把家眷安置在奉先(今陕西省蒲城县,位于长安东北约80公里处)。唐玄宗天宝14年(755年)冬安史之乱爆发。次年5月,潼关失守,玄宗西逃至四川,长安随即失守。7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宁夏灵武市),号肃宗。此时杜甫已举家搬到鄜州(今陕西富县)避难。他听说肃宗即位,便只身北上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虏,押回长安。杜甫因为官职低,并没有被囚禁。《春望》这首诗,就是他在战乱中困居长安半年多以后写下的。

荷:“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首联一上来就异常沉重,司马光曾评价这两句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这一句的意思似乎很好理解。查一下互联网,包括百度、古诗文网,古诗文学习网,以及多篇有关此诗的文章,众口一词说“国”字系指国都长安。可是我从来就认为此处“国”就是指国家,即大唐王朝。此时安史之乱的战火早已遍布唐朝的大片地区,带来极大的破坏。把“国破”理解为“国家破碎“,然后由远及近,到下一句的“都城荒废”(“城春草木深“),这才应该是杜甫的本意。

桐:我的看法与你一致,“国”就是指国家。其实仔细分析一下就不难得到答案。《春望》的首联是对仗的。五律的首联本不要求对仗,但这里杜甫对得非常工整,而且它显然是正对偶,即两联意思相近但相互补充。这种情况很常见,比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海内”与”天涯“这两个范围不同的疆域才能对应。再看《春望》,“城“显然指长安,而“国”如果还是指长安,是不合情理和规则的。而且,长安都城里面有什么“山河”呢?

荷: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是我最欣赏的两句。春天本是“鸟语花香”的美好季节,而杜甫从地上的花写到空中的鸟,让其反映痛彻肺腑的伤感与痛苦。我当年第一次读到这首诗的时候还是小学生,当时我就立刻被这十个字深深地震撼。

桐:对这一联的字面理解却又是众说纷纭。怎么解释“花溅泪”和“鸟惊心”呢?各方解读莫衷一是。比如有人说“花溅泪”是说花上的露珠好像流泪一般;“鸟惊心”是说鸟儿的鸣叫让人心惊。我认为,此处花与鸟都是敏感的接受体,他们是接受了人的情感的信息,才有了震撼人心的反应。“花溅泪”即人的泪水落在(野)花上飞溅起来;“鸟惊心”是说人们在生离死别时刻的痛哭和悲嚎,让鸟儿惊恐不已。你怎么理解呢?

荷:我基本同意你对“花溅泪”的解释。我本人对“花溅泪”和“鸟惊心”的理解是,在战乱之下,作者忍不住对花垂泪;在悲痛离别之中,听到天空飞鸟的鸣叫,也觉得心惊肉跳。这里“溅”字用得特别好,读者仿佛能看到作者悲痛欲绝、泪如泉涌,落在花上飞溅起来。

桐:看来真是“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啊。我还看到过一个纯拟人的解释,指花鸟也感到了时事的动乱和人间的别离,所以花也流泪,鸟也悲鸣。

荷:同样是写花与鸟,后来杜甫在成都草堂过着相对安稳的生活时,对它们的描述则迥然不同。比如他在《江畔独步寻花》一诗里,是以“千朵万朵压枝低 ” 和 “自在娇莺恰恰啼”这样的句子来描写花鸟的。

桐:是的,虽然杜甫他老人家中年后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但安史之乱平定后的几年里,他也在四川过了一段相对安稳的生活,这时候他的诗作就显示不同的基调与语气,但这个时期的诗作中依然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比如我们熟悉的《春夜喜雨》和《绝句四首》(其三为“两个黄鹂鸣翠柳”)。

荷:“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被人引用得特别多的一联。“三月”未必是三个月,而是表明战火连绵不断。杜甫与家人天各一方,战乱时期信件投递可能中断,家人杳无音讯,所以才说“家书抵万金”啊。

桐:尾联“白头?搔更短,混欲不胜簪”,很形象地写出作者因忧愁痛苦而频频拿手搔头。从古至今描写人的极大忧愁常常是借用青丝变白发来表达,如春秋时期楚国的伍子胥一夜白头,李白的《将进酒》中的“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等等。而时年45岁的杜甫不仅是青丝变白发,而且头发稀少到连簪子都插不住了,可见愁苦之深。

荷:律诗对押韵、对仗和平仄有严格要求,这往往使得作者的表达受到一些限制。但是杜甫是写律诗的圣手,他能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沉郁而含蓄的表达,同时伴之以精妙的格律之美。仅就就这首诗而言,前三联对仗极其工整,全诗每个字又都严格遵守律诗的平仄要求,句与句之间平仄相对,尾字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有很强的抑扬顿挫之感。

桐: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现代汉语发音与唐朝时的中古音已经有了一些的变化,但分析一下本诗韵角和平仄,我发现只有两点小的不同,一是韵脚“深”、“心”、“金”和“簪”四个字在当时同在一个韵部(平水韵十二“侵韵”),而今天“簪”的韵母已经有了变化;二是“恨别鸟惊心”中的“别”字,现在读平声,古时却是仄声(入声字)。这一点小差别,几乎不影响我们现代人感受这首诗的韵律之美。近1300年过去了,中华语言文字的传承能够达到如此的程度,令人感慨万千。

荷:人们总结杜甫的诗风,常用“沉郁顿挫”来概括。就“沉郁”而言,杜甫对悲伤之情的表达,不是随时喷涌而出,而是层层积累沉淀。这一特点在《春望》中表现得非常明显:从首联的的山河破碎,到颔联的惊恐悲伤,再到颈联的忧心如焚,作者的悲哀因不断积累而愈发沉郁。到了尾联,作者的意向由远及近,在细节上描述自己的衰老和落魄之态,其表现风格与前三联有所不同,以一种跌宕起伏的“顿挫”感结尾,产生言虽尽但意不绝的效果。

桐:这首《春望》短短40个字,由远及近,借物抒怀,在几个层面上高度概括了在安史之乱这个特殊历史时期国家山河破碎、人民遭受苦难的的现实。作者使用用隐喻、象征、夸张等技巧,充分表达了自己感伤时事、忧国忧民和思念亲人的真挚感情。本诗在字词的选择和平仄格律方面的极为精妙,堪称五言律诗技法的典范。《春望》历来被认为是五言律诗的杰作,有人认为它雄踞历代五律之首,对此我没有异议。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唐宋韵》8.《春望》 杜甫 【七绝 · 蝴蝶效应】 【七绝 · 无雪之冬】 《唐宋韵》7. 《菊花》元稹 【长相思 · 日-月-卿】(为天下有情人作)
冯墟
这是一首人所尽知的杜诗。荷、桐能谈出新意,显示出了功底。不服的人,也可以写一篇。国破山河在,国字何指,谁能“读通”?
唐静安
其实姚顺的批评,不妨听一听。想一想。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D%9C%E7%94%AB/63508
中间小谢
他說得太尖酸刻薄了,令人反感。其實他說的也没什麽,simple:

The personal (私) vs. the impersonal (公)

Some artworks are more personal, some impersonal. Both OK, but some balance is needed in either case.

This holds true in all art forms, not just literature. For instance, I don't quite like sculptures by Michaelangelo since his works sometimes seem more like public art (overly impersonal).

So, this is a simple issue, yao shun trivializes as well as mystifies it. Do, it is better not to listen to him at all since his comments serve to confuse but to clarify.

 

 

冯墟
说甲写的没价值、乙写的没价值、丙写的也没价值,能算正常批评吗?水平比我们高出一大截的人,可能本来就不该屈驾来这里。

为什么他自己可以抄宋词,别人不能写赏析文章?

中间小谢
譬如,杜詩就較''公",李賀較"私''。。李白、魯米、泰戈爾則融通,既私亦公,大私大公,無公無私。。

因此,姚順其實没說什么了不得的秘笈。如果不故弄玄虚,别人怎麽會不愿意交流。

中间小谢
姚自己的語言文字就是私得非常失败的例子,没有公的平衡。

最终無比瑣碎和猥琐。再用這種語言去批评別人的公。。

效果。。

 

 

冯墟
没有必要这样说姚顺先生。各人自己写自己的,自由竞争,不要动不动打击别人,像个姚文元。
唐静安
我看林木写文学批评和小谢写就截然不同。林木极其"公",与百度几乎一模一样,小谢极其私,就是你自己的。语气腔调文字都是

你自己的。

我猜姚顺看唐宋韵与我看林木一样。

 

唐宋韵
其实,如果是具体指出我们的不足,即便很尖锐,我们也是很感谢且愿意接受的。
n
niersi
我政治倾向弱,感觉姚先生和谢兄很像,都是心地纯正的才子。只是年龄境遇不同。

真没必要笔锋相对

冯墟
我有一个负反馈电路:如果我在茶坛发一个帖子,那屈指可数的几个人开始起哄,我可能就没白写。
中间小谢
看到姚順不停用"私 "pua 網友,尤其是新來的唐宋網友,才忍不住揭露一下。是揭露,不是針對。

姚網友從來不讀不評我的帖子。我也久已不讀他的。何來針鋒相對?

 

d
dhyang_wxc
有才是真的,器识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