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时,我们往往苦恼于有太多的爱恨情仇纠缠其中。正相反的是,考古挖出来的石头都是冷冰冰,似乎不能告诉我们古人的思想和感情。即使发现一些画像和雕像,也没法确定究竟是为了艺术还是为了巫术,形而上还是为了形而下。事情总有例外。当有一天,石头发疯发烫起来,我们就开始理解古人了。
石器从开始,就主要是采用比较坚硬的品种制作。燧石、水晶、石英脉都是最常见的。应为它们硬度高还容易打出锋利的刃口。一度衡量石器技术水平的标准之一,就是看在单位石头上,打出的锋刃长度多寡。到新石器时代,磨制工艺让可用的石料选材更广,以至于有用页岩(硬度很低)制作的石铲。主要是容易加工,加上耕作黄土特性比较疏松,够用了。总之,一切考虑都是为了使用。直到有一天,我们的祖先迷上了“玉”。什么是玉?到后来,玉的品种和来源太多,只得宽泛地定义为“玉,石之美者”。
我国考古出土的年代最早的真玉制品:兴隆洼玉玦,距今约8000年。
各种玉石,打磨光亮后,的确要比普通的石头抢眼一些。但玉石,确实不是做工具的料。中国史前古玉主体,是透闪石和阳起石两种角闪石类矿物。这类矿物是由于地下岩浆侵入白云岩或砂岩地层,经高温作用和离子交换过程形成的。所以化学成分和结构差异较大。即使在同一地点和同一矿坑中,由于和岩浆的接触关系不一样,成份和质地都不一样。这类矿物敲打不出锋利的边缘,不能做刮削器。同时硬度也较燧石石英低,不值得做砍砸器。玉石理论上说可以达到摩氏6.0-6.5的硬度,实际上要更低。石英是摩氏硬度7.0的标准比照矿物,我们平时用的钠玻璃大约是6.5,都比玉石坚硬。不信你可以拿你家的祖传宝玉在窗玻璃上划划试试---当然责任请自负。辉石类的如“翡翠”矿石倒是可以达到6.5。可是当时人根本不用,因为没法加工。
不适合做工具,但是先人们还是做了,精心地做了。而出土的这些玉器中,不论是工具形状还是兵器,都没有实际使用过的痕迹。也是,这么珍贵的东西,怎么能拿去砍砸呢?出土玉器以五千年前左右为最盛。那时候没有金属工具。主要玉加工工具为“解玉砂”,就是石英砂。要在玉上开个洞,需先钻个小孔,让后用兽皮割搓成细弦,沾上解玉砂来回拖拉切割。或者用竹筒做成钻,同样沾上解玉砂转动。这样的工艺,在一个十五厘米高的玉琮中掏个圆洞,估计就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雕刻打磨,都是慢工出细活。一件玉器,需要的人力劳动量是惊人的。
既然没用,为何费老鼻子神要把玉琢成工具模样,古人疯了不成?是的,他们打了二百五十万年石头,终于“形而上”了。玉器是通过夸张性的炫耀来取得精神上的优势。你我都有一把铲子,你的石头铲子没有我的玉铲子美丽贵重,就证明我高你一等。这没用的石头,成了身份的象征。成了一种权力证明,资格证书。“禹会诸侯于会稽,执玉帛者万国。”见到没?没有玉,你就没有资格参加政治协商会,也不配称个“国”。
这些玉制的工具都很笨重,从几斤到十几斤都有。绝对不能挂在身上,会把自己砸伤了的。还得成天举着别人才能看见,好累。后来就开始出现了专门制作的佩件。在有“国”之前,玉是部落首领和巫师的标志。对于有身份的人来说,玉就是挂在身上的剑桥牛津大学的毕业证书。红山文化中有一套佩戴在身上的“学位”体系:其中“本科文凭”玉猪龙出土存量超过一百个,在大小和形制上高度一致,可以看出专业化和标准化的生产水平。
玉石是很漂亮,但漂亮绝不是它们成为象征物的主要原因。恐怕还是因为珍稀程度和加工的难度和劳动量决定的。五千年前,我国的玉文化是沿东部海岸从北到南分布,主要是红山、大汶口和良渚文化。恰恰这些地方玉矿很少。而在多产玉矿的西部玉文化并不发达。在良渚反山遗址12号墓中,出土了700 多块玉。是所有史前考古中出土玉器最多的。下一次再出土这么多玉要等到两千年后的商代妇好墓。反山一次发掘了11座墓,出土近五千件玉。我在网上找不到一张反山12号墓的出土现场全景照片,只有一张示手绘意图。可能这墓是70年代挖的,第一个出玉的墓,很意外。当天又下雨。只好用略逊一筹的23号墓的照片示意一下盛况,想象在这些玉璧的基础上再加上一堆玉钺玉琮等大家伙。
反山12号墓里是玉钺玉琮玉璧俱全,体现了集神权、军权和财权于一身的大权独揽。还出土了迄今为止最大的“玉琮王”和最精美的带有Logo(神符)的大玉钺(见上面玉钺图)。而且,这是所有反山墓中唯一葬器都是真玉(透闪石)的墓,这也是我们知道古人能够识别“真玉”的证据。其它墓中都杂有一些“彩石玉”。真是等级分明。将这么多劳力财力投入到没有实用的玉器制造,明知不是“真玉”,还投入同样的劳动去雕琢,这已经超出“虚荣心”了。
埋在反山或瑶山这些人工大土堆上的,都是贵族。每个墓里都陪葬几百件玉器。在一个人类期望寿命只有三十岁的时代,这些墓里埋的玉,需要多少专业工匠,经年累月的劳作?那些大型玉琮玉钺,一个熟练的工匠一辈子也只能完成一两件。将这么多劳动浪费在玉上,又一起埋到墓里,好让后人再从头浪费起。是何种炫耀和威压,从而在精神上摧毁别人的平等意识。这种殉葬,其实和人殉是一样的原理,也为直接用人殉打下了基础。这些文明的灭绝,也是不该意外的事。有人说是因为古人认为死人用过的东西不祥,不能再用,必须埋掉。但是在黄帝的老家铸鼎原西坡遗址中,一个四、五岁的小孩墓里出土了三件玉钺,是西坡遗址中出土玉钺最多的墓。显然不能用这小孩一辈子已经用过了这么多玉钺来解释。
随着进入青铜时代,玉作为礼器逐渐被金属器代替。根据二里头出土的全套玉制武器的形制,推测夏代玉器主要作为王室仪仗使用。在商代,礼器还是玉铜并重。而且商代对玉的应用,开始渗透到王室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妇好墓出土的玉器品种之多,前所未闻。周代的玉主要作佩件“以别尊卑”,但有更多品种的专门制作的“葬玉”。到两周,尽管重要礼器已经以青铜为主,但对玉的使用和控制更严格。由于记载较多,让后人能总结出周代的用玉制度。
当年夏禹开会用玉做入场券,现在依然保留。有一件西周铜器卫盉,上面的铭文记载了一个故事。一个大贵族矩伯,要回王室参加年度祭祖,但没有按礼制应该贡纳的玉器。就接受了“弼马温”(周代管理马匹和皮具的官)裘卫好意进献的一片玉璋。事后卫发来了账单,要求偿付靠近京畿的八百亩良田。矩伯大怒,这是赤裸裸地讹诈!拒付并怒斥卫。卫当然有困难找政府,上诉。执政官判决下来:黄金有价玉无价,矩伯你就照单付了吧。为了庆祝和纪念这笔横财,卫就铸了这7.1公斤的酒器。
卫盉 卫盉铭文拓片 玉璋
当然这还不是最过分的。大家知道那个“传国玉玺”,有多少阴谋和人头相牵连?它的前身是和氏璧,据说是秦王愿用十五座城相交换的东西。再前身,就是块石头:
楚卞和往楚山,见石中有璞玉,抱献楚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曰:“石也。”王怪其诈,刖其左足。历王卒,子武王立,和又献之。王使玉人相之,曰:“石也。”王又怪其诈,刖其右足。武王卒,子文王立,和欲献,恐王见害,乃抱其璞哭三日夜,泪尽继之以血。。。
为一块石头,至于吗?卞和为什么不自己留着玩或琢开来?还是身份问题。按周制,平民私自加工和拥有玉是要掉脑袋的。后来的所谓君子无故玉不离身,是因为有玉就是君子还是有身份才能戴玉,搞反了。礼崩乐坏之后平民也能戴玉,儒家就立刻赶时髦装土豪,为此还编出一套“玉德”理论。从此玉的神话一直流传,到今天我们除了维持一些如玉的成份和硬度等秘密外,最大的含糊其辞就是玉的储量。
透闪石和阳起石,地质上的可开采储量,相对于人类需求来说是无限的。世界各地,特别是中南美洲有大量的矿床,开出来为地球上每户人家做马桶铺地砖什么的,绰绰有余。但谁都不去开发,因为真没什么实用价值。一旦大批开采,价格就会贱如粪土。为了维持这个“珍稀”的传说,中国人搞出了种种花样。比如,一定要是某个“老坑”的才好。或者是山上的矿不算,一定要零碎掉下来的,还要在河里滚了几百里的才算。等等。
中国人对玉的狂热,被利益阶层小心地维护着,不让大众降温。地质学界不发表储藏消息,忙着卖矿石。考古学界发无数论文,胡猜什么玉料来源的千古之谜,也不把样品送到实验室里去做化学分析。1960年岫岩玉矿发现一块重260吨的大玉石(后来又出了一块6万吨的,但都是蛇纹石,一种最软的玉),时任总理的周恩来亲自指示:“这是稀世国宝,不可多得。一定要保护好玉石王。。。”。到二十一世纪,温家宝总理的太太,还垄断着这些把石头当作宝贝卖的国家生意。
人类,用了近三百万年石头,今天还在用得好好地。为什么在我们这片土地上,到了这个漫长的“石器时代”的末期,对“玉”这一种无用的石头品种发了狂呢?而且一疯八千年!正式因为这种现象,考古学界有一种呼声,要在中国的石器文化和青铜文化之间,加上一个“玉器文化”时期。看来我们要反思的是“文化”。
文化是什么呢?我们的祖先,打猎动物来吃,不算有文化。但打猎之前,先要把动物的图形画在洞壁上,围着又唱又跳拿箭头去戳,那就是有文化了。烧个泥巴做容器,未必有文化。但是在陶器上画画压上印纹,就算文化了。追上女人就摁倒,不算文化。媒妁聘礼,坐花轿拜天地,就算文化了。所以,文化就是并不参与实际生产过程的,与基本生存无关的,多余出来的东西。如果要显得文化,那就一定要找没有用处的东西。玉正是石头中不适合作工具的无用之物。老子说:当其无,有其用。玉正是因为没有实际用途,才有文化上的用处。
人类走出非洲,基因中并不带着“玉”的碱基对。八千年相对于人类历史虽短,但对于文明的历史来说,太长了。文化并不能遗传,它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可为什么我们对这种石头的狂热八千年都没有变?人类一开始文化,石头就疯掉了!若石头不会发疯,那就是人疯掉了。我们究竟从祖先那里继承了什么?DNA也变异了,文化也无数变了,贵族都消亡了,只有这一股疯狂劲没有变。至今我们还在自欺或欺人,认为拥有和佩戴一块无用的石头,就真的成了“贵族”,或起码在“道德”上就高人一等?看来证明我们是共同祖先的后代,不依靠基因,也不需看文化,证据却是这种一脉相承的“疯狂”。
三百万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历史学家告诉我们,石器时代,已经结束了,而且刚刚发生在几千年前。人类号称有哺乳动物中最好的记忆力,可当我们去回想这段往事时,却一片迷茫。仿佛根本没有存在过,也没觉得变化过。考古遗址也不能告诉我们,迷玉岁月,究竟是石器时代里最后的辉煌,还是最后的疯狂。我们不是依然在用石头,同样对“玉”崇拜么?要说变化,也许我们会觉得今天比古人“文化”多了,还有了科学,应该比五千年前更理智。可我前几天(7月16日)还看到一条新闻:《玉石质量下滑价格反涨:多为枪手高价拦标》。谁说我们现在不发疯?谁说的:人类必然会疯癫到这种地步,即不疯癫也只是另一种形式的疯癫。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红山巫师学院毕业证书,你这里发不发?我比较谦虚,只需要小学的。。。
当然到了三线城市会说英语也能顶一阵,这也是鄙视链。。。
哈哈,太有趣啦!我就知道伏笔藏在最后
真是疯了八千年,可是俗人只能跟着疯,怎么办。。。我想要和田玉!!!
对了,这篇您看过吗:情系天山(二三)美玉无价
那和田玉山上多得很呢。。。
只是山上采的被鄙视。。。
阅读历史时,我们往往苦恼于有太多的爱恨情仇纠缠其中。正相反的是,考古挖出来的石头都是冷冰冰,似乎不能告诉我们古人的思想和感情。即使发现一些画像和雕像,也没法确定究竟是为了艺术还是为了巫术,形而上还是为了形而下。事情总有例外。当有一天,石头发疯发烫起来,我们就开始理解古人了。
石器从开始,就主要是采用比较坚硬的品种制作。燧石、水晶、石英脉都是最常见的。应为它们硬度高还容易打出锋利的刃口。一度衡量石器技术水平的标准之一,就是看在单位石头上,打出的锋刃长度多寡。到新石器时代,磨制工艺让可用的石料选材更广,以至于有用页岩(硬度很低)制作的石铲。主要是容易加工,加上耕作黄土特性比较疏松,够用了。总之,一切考虑都是为了使用。直到有一天,我们的祖先迷上了“玉”。什么是玉?到后来,玉的品种和来源太多,只得宽泛地定义为“玉,石之美者”。
我国考古出土的年代最早的真玉制品:兴隆洼玉玦,距今约8000年。
各种玉石,打磨光亮后,的确要比普通的石头抢眼一些。但玉石,确实不是做工具的料。中国史前古玉主体,是透闪石和阳起石两种角闪石类矿物。这类矿物是由于地下岩浆侵入白云岩或砂岩地层,经高温作用和离子交换过程形成的。所以化学成分和结构差异较大。即使在同一地点和同一矿坑中,由于和岩浆的接触关系不一样,成份和质地都不一样。这类矿物敲打不出锋利的边缘,不能做刮削器。同时硬度也较燧石石英低,不值得做砍砸器。玉石理论上说可以达到摩氏6.0-6.5的硬度,实际上要更低。石英是摩氏硬度7.0的标准比照矿物,我们平时用的钠玻璃大约是6.5,都比玉石坚硬。不信你可以拿你家的祖传宝玉在窗玻璃上划划试试---当然责任请自负。辉石类的如“翡翠”矿石倒是可以达到6.5。可是当时人根本不用,因为没法加工。
左边是石斧石铲石钺,右边是玉斧玉铲玉钺。
不适合做工具,但是先人们还是做了,精心地做了。而出土的这些玉器中,不论是工具形状还是兵器,都没有实际使用过的痕迹。也是,这么珍贵的东西,怎么能拿去砍砸呢?出土玉器以五千年前左右为最盛。那时候没有金属工具。主要玉加工工具为“解玉砂”,就是石英砂。要在玉上开个洞,需先钻个小孔,让后用兽皮割搓成细弦,沾上解玉砂来回拖拉切割。或者用竹筒做成钻,同样沾上解玉砂转动。这样的工艺,在一个十五厘米高的玉琮中掏个圆洞,估计就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雕刻打磨,都是慢工出细活。一件玉器,需要的人力劳动量是惊人的。
既然没用,为何费老鼻子神要把玉琢成工具模样,古人疯了不成?是的,他们打了二百五十万年石头,终于“形而上”了。玉器是通过夸张性的炫耀来取得精神上的优势。你我都有一把铲子,你的石头铲子没有我的玉铲子美丽贵重,就证明我高你一等。这没用的石头,成了身份的象征。成了一种权力证明,资格证书。“禹会诸侯于会稽,执玉帛者万国。”见到没?没有玉,你就没有资格参加政治协商会,也不配称个“国”。
这些玉制的工具都很笨重,从几斤到十几斤都有。绝对不能挂在身上,会把自己砸伤了的。还得成天举着别人才能看见,好累。后来就开始出现了专门制作的佩件。在有“国”之前,玉是部落首领和巫师的标志。对于有身份的人来说,玉就是挂在身上的剑桥牛津大学的毕业证书。红山文化中有一套佩戴在身上的“学位”体系:其中“本科文凭”玉猪龙出土存量超过一百个,在大小和形制上高度一致,可以看出专业化和标准化的生产水平。
玉石是很漂亮,但漂亮绝不是它们成为象征物的主要原因。恐怕还是因为珍稀程度和加工的难度和劳动量决定的。五千年前,我国的玉文化是沿东部海岸从北到南分布,主要是红山、大汶口和良渚文化。恰恰这些地方玉矿很少。而在多产玉矿的西部玉文化并不发达。在良渚反山遗址12号墓中,出土了700 多块玉。是所有史前考古中出土玉器最多的。下一次再出土这么多玉要等到两千年后的商代妇好墓。反山一次发掘了11座墓,出土近五千件玉。我在网上找不到一张反山12号墓的出土现场全景照片,只有一张示手绘意图。可能这墓是70年代挖的,第一个出玉的墓,很意外。当天又下雨。只好用略逊一筹的23号墓的照片示意一下盛况,想象在这些玉璧的基础上再加上一堆玉钺玉琮等大家伙。
反山12号墓里是玉钺玉琮玉璧俱全,体现了集神权、军权和财权于一身的大权独揽。还出土了迄今为止最大的“玉琮王”和最精美的带有Logo(神符)的大玉钺(见上面玉钺图)。而且,这是所有反山墓中唯一葬器都是真玉(透闪石)的墓,这也是我们知道古人能够识别“真玉”的证据。其它墓中都杂有一些“彩石玉”。真是等级分明。将这么多劳力财力投入到没有实用的玉器制造,明知不是“真玉”,还投入同样的劳动去雕琢,这已经超出“虚荣心”了。
埋在反山或瑶山这些人工大土堆上的,都是贵族。每个墓里都陪葬几百件玉器。在一个人类期望寿命只有三十岁的时代,这些墓里埋的玉,需要多少专业工匠,经年累月的劳作?那些大型玉琮玉钺,一个熟练的工匠一辈子也只能完成一两件。将这么多劳动浪费在玉上,又一起埋到墓里,好让后人再从头浪费起。是何种炫耀和威压,从而在精神上摧毁别人的平等意识。这种殉葬,其实和人殉是一样的原理,也为直接用人殉打下了基础。这些文明的灭绝,也是不该意外的事。有人说是因为古人认为死人用过的东西不祥,不能再用,必须埋掉。但是在黄帝的老家铸鼎原西坡遗址中,一个四、五岁的小孩墓里出土了三件玉钺,是西坡遗址中出土玉钺最多的墓。显然不能用这小孩一辈子已经用过了这么多玉钺来解释。
随着进入青铜时代,玉作为礼器逐渐被金属器代替。根据二里头出土的全套玉制武器的形制,推测夏代玉器主要作为王室仪仗使用。在商代,礼器还是玉铜并重。而且商代对玉的应用,开始渗透到王室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妇好墓出土的玉器品种之多,前所未闻。周代的玉主要作佩件“以别尊卑”,但有更多品种的专门制作的“葬玉”。到两周,尽管重要礼器已经以青铜为主,但对玉的使用和控制更严格。由于记载较多,让后人能总结出周代的用玉制度。
当年夏禹开会用玉做入场券,现在依然保留。有一件西周铜器卫盉,上面的铭文记载了一个故事。一个大贵族矩伯,要回王室参加年度祭祖,但没有按礼制应该贡纳的玉器。就接受了“弼马温”(周代管理马匹和皮具的官)裘卫好意进献的一片玉璋。事后卫发来了账单,要求偿付靠近京畿的八百亩良田。矩伯大怒,这是赤裸裸地讹诈!拒付并怒斥卫。卫当然有困难找政府,上诉。执政官判决下来:黄金有价玉无价,矩伯你就照单付了吧。为了庆祝和纪念这笔横财,卫就铸了这7.1公斤的酒器。
卫盉 卫盉铭文拓片 玉璋
当然这还不是最过分的。大家知道那个“传国玉玺”,有多少阴谋和人头相牵连?它的前身是和氏璧,据说是秦王愿用十五座城相交换的东西。再前身,就是块石头:
楚卞和往楚山,见石中有璞玉,抱献楚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曰:“石也。”王怪其诈,刖其左足。历王卒,子武王立,和又献之。王使玉人相之,曰:“石也。”王又怪其诈,刖其右足。武王卒,子文王立,和欲献,恐王见害,乃抱其璞哭三日夜,泪尽继之以血。。。
为一块石头,至于吗?卞和为什么不自己留着玩或琢开来?还是身份问题。按周制,平民私自加工和拥有玉是要掉脑袋的。后来的所谓君子无故玉不离身,是因为有玉就是君子还是有身份才能戴玉,搞反了。礼崩乐坏之后平民也能戴玉,儒家就立刻赶时髦装土豪,为此还编出一套“玉德”理论。从此玉的神话一直流传,到今天我们除了维持一些如玉的成份和硬度等秘密外,最大的含糊其辞就是玉的储量。
透闪石和阳起石,地质上的可开采储量,相对于人类需求来说是无限的。世界各地,特别是中南美洲有大量的矿床,开出来为地球上每户人家做马桶铺地砖什么的,绰绰有余。但谁都不去开发,因为真没什么实用价值。一旦大批开采,价格就会贱如粪土。为了维持这个“珍稀”的传说,中国人搞出了种种花样。比如,一定要是某个“老坑”的才好。或者是山上的矿不算,一定要零碎掉下来的,还要在河里滚了几百里的才算。等等。
中国人对玉的狂热,被利益阶层小心地维护着,不让大众降温。地质学界不发表储藏消息,忙着卖矿石。考古学界发无数论文,胡猜什么玉料来源的千古之谜,也不把样品送到实验室里去做化学分析。1960年岫岩玉矿发现一块重260吨的大玉石(后来又出了一块6万吨的,但都是蛇纹石,一种最软的玉),时任总理的周恩来亲自指示:“这是稀世国宝,不可多得。一定要保护好玉石王。。。”。到二十一世纪,温家宝总理的太太,还垄断着这些把石头当作宝贝卖的国家生意。
人类,用了近三百万年石头,今天还在用得好好地。为什么在我们这片土地上,到了这个漫长的“石器时代”的末期,对“玉”这一种无用的石头品种发了狂呢?而且一疯八千年!正式因为这种现象,考古学界有一种呼声,要在中国的石器文化和青铜文化之间,加上一个“玉器文化”时期。看来我们要反思的是“文化”。
文化是什么呢?我们的祖先,打猎动物来吃,不算有文化。但打猎之前,先要把动物的图形画在洞壁上,围着又唱又跳拿箭头去戳,那就是有文化了。烧个泥巴做容器,未必有文化。但是在陶器上画画压上印纹,就算文化了。追上女人就摁倒,不算文化。媒妁聘礼,坐花轿拜天地,就算文化了。所以,文化就是并不参与实际生产过程的,与基本生存无关的,多余出来的东西。如果要显得文化,那就一定要找没有用处的东西。玉正是石头中不适合作工具的无用之物。老子说:当其无,有其用。玉正是因为没有实际用途,才有文化上的用处。
人类走出非洲,基因中并不带着“玉”的碱基对。八千年相对于人类历史虽短,但对于文明的历史来说,太长了。文化并不能遗传,它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可为什么我们对这种石头的狂热八千年都没有变?人类一开始文化,石头就疯掉了!若石头不会发疯,那就是人疯掉了。我们究竟从祖先那里继承了什么?DNA也变异了,文化也无数变了,贵族都消亡了,只有这一股疯狂劲没有变。至今我们还在自欺或欺人,认为拥有和佩戴一块无用的石头,就真的成了“贵族”,或起码在“道德”上就高人一等?看来证明我们是共同祖先的后代,不依靠基因,也不需看文化,证据却是这种一脉相承的“疯狂”。
三百万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历史学家告诉我们,石器时代,已经结束了,而且刚刚发生在几千年前。人类号称有哺乳动物中最好的记忆力,可当我们去回想这段往事时,却一片迷茫。仿佛根本没有存在过,也没觉得变化过。考古遗址也不能告诉我们,迷玉岁月,究竟是石器时代里最后的辉煌,还是最后的疯狂。我们不是依然在用石头,同样对“玉”崇拜么?要说变化,也许我们会觉得今天比古人“文化”多了,还有了科学,应该比五千年前更理智。可我前几天(7月16日)还看到一条新闻:《玉石质量下滑价格反涨:多为枪手高价拦标》。谁说我们现在不发疯?谁说的:人类必然会疯癫到这种地步,即不疯癫也只是另一种形式的疯癫。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一个夏日中午的梦 那时,我还是个九岁的孩子 在一个夏天的中午,坐在河的岸边 一株小枣树的阴影里 看着不远处的前方,一匹白色的马 在阳光中,安详地 嚼着带着水珠的草,还有 一些不知名的,很小的花 几只鸟儿向着北方飞走了 我身下的土地 正冒出肥沃的生命之气 鼹鼠们还在慌慌张张地挖掘,他们的 四通八达的家,那里冬暖夏凉 到处弥漫着泥土的芳香 如果从这里继续走下去 渐渐远离这个炎热的夏天 黄土中,就 一层一层浮现出,往日的城市、村庄,还有 一茬一茬曾经活着的,我们的祖先,或者是 曾经的不共戴天,我们的仇敌,但 现在在泥土中,一切已经很难说清 失去了往昔的容颜和鲜活的声音 他们都变成,一样的 一根根,白色的骨头 彼此已经无法区分 (考古学家们在研究时,把他们称作化石) 再走远一些吧 再走远一些 还会有一些更加遥远的地方 那里有火在燃烧,岩浆翻滚 也可以,沿着时间之轴,向后 走得更远,或者更加幼小一些 走到几百亿年以前 走进那个夏天的中午,一条浑浊的 散发着臭气的河,冒着黑烟的工厂 有一个小男孩正坐在光秃秃的岸边 望着对岸,幻想,做着他的,那个 关于白色的马、带着水珠的嫩草,鲜花和鸟儿的梦 那时, 太阳还没有熄灭,地球正围绕着太阳旋转 立 复活节于家中 2013/3/29
红山巫师学院毕业证书,你这里发不发?我比较谦虚,只需要小学的。。。
当然到了三线城市会说英语也能顶一阵,这也是鄙视链。。。
哈哈,太有趣啦!我就知道伏笔藏在最后
真是疯了八千年,可是俗人只能跟着疯,怎么办。。。我想要和田玉!!!
对了,这篇您看过吗:情系天山(二三)美玉无价
那和田玉山上多得很呢。。。
只是山上采的被鄙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