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总书记是要做国家主席的,总书记是党代会选举的,尽管只是加个背书。美国总统候选人,两党党内也是要初选的,但谁都知道只是个宣布过程。表面上多轮公开辩论,其实让谁出来辩论扮演什么角色,已是精心安排过的。当然,美国党内初选也是个整合合并力量集团的过程。美国大选的选票,的确是每一票都计算并决定最后结果的。可如果存在一个复杂精致的程序设计,让每一票的投向和有效性都被限定了之后,这种选举只剩下表面的自主性。真正直接起决定作用的,是候选人背后的致胜联盟,他们能保证,在关键的时间地点起作用的那部分选票,投向别无选择。但这个集团最神秘,局外人却没法掌握全貌。
我年轻时是个狂热美粉,制度之粉。当年里根总统赢了卡特总统,晚上听到广播新闻后,我和一个同学跑到教学楼后面放了几个二踢脚庆贺。我认为一个过时色衰的演员,能赢了现任总统,这绝对是民主的胜利,选票的胜利。后来慢慢了解多些,知道罗纳德年轻时便是麦卡锡主义“冲锋队员”,暗中监视当众揭发等事没少干,领悟了他并不是一个被演技耽误了的政治家。奋斗到七十岁积累起足够的致胜同盟不意外。特朗普总统曾是个地产商,却一直往来无白丁。我还在纳闷为啥每年白宫记者招待会上都能看到这个商人时,人家已被选上了。
特朗普总统是不可能和那几千万的投他票人结盟的,哪怕一一打个招呼都办不到。虽混迹名流多年,毕竟政治上不算太成功。说他自己建立起一个致胜联盟是不现实的。里根是一步步上来的,能竞选上州长,肯定已经有了一个致胜联盟,毕竟在一个州里厮混几十年。但仅靠那个加州联盟直接问鼎总统,还是远远不够的。这就必须要依靠共和党这个全国性组织。所以,我觉得致胜联盟的结构,要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候选人自己长期积累招募的核心支持者。这部分比较少,尚不足以“致胜”。但却是重要的起点,是帮助扩展的本钱,也是讨价还价的资本。另一部分则是完全因为利益交换关系,为了一个一次性目标而加入的合伙人性质的。两部分人合在一起,组成了取得政权的最小的不可或缺集团。
现代政治太复杂,特别是在大国,到国家领导人位置的角力。比如美国总统竞选,已经多年没有任何独立候选人能接近成功边缘。即使有过几个亿万富翁,但现在所花费的竞选经费超过任何个人能力。即使钱够,也无法像党派那样,有全国周密的基层网络,能动员几百万volunteers日夜工作。有钱也未必能搞定主流媒体,即使私人媒体也看重两党的万年生意,不贪独立候选人的一锤子买卖。总统选举主要看那些摇摆的关键州,如果不能搞定那些州的本党地方势力,他们稍稍一偷懒就没希望了。还要有能和另一党谈判的得力对话人,保证选举中的互相攻击没有实锤落地,两党必须互捏众多把柄丑闻。
正是因为复杂,除了极个别特例,没有人能凭一己之力在有生之年建立起一个足够的“致胜同盟”。所以,临时结盟是必不可少的。政党的存在,为这些潜在的政治联盟碎片,提供了集合生存的安乐窝。这里存在一个双向选择。致胜联盟成员往往就是某一党的部分大佬领袖而已。这些人掌握着竞选的必不可少的资源。很多时候,这个联盟的骨架雏形,已经存在,就看候选人能不能说服和摆平这些人。当然,这些势力也可以觉得某个人有潜力,反过来主动招募。
一个潜在的“独裁者”,想要取得权力,必须首先完成这个结盟。自己原有的核心班底大的,相对难度要小一点。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民主社会”里一样看到众多政治家族传承现象。同样,我们也看到许多没有多少根底的人上台。这就是联盟反过来选取了“代理人”。纯代理人在民主社会里常见,因为在过最后大选这一关上,代理人比老油条政客更容易被愤怒的吃瓜群众接受。即使像中共那样一党专政的国家,也大批提拔无(党)知(识)少(年)女(性)干部,因为他们比共党干部更赤诚(于致胜同盟)。而美国今天出风头的“四人帮”,也是一样光杆(没有自己的骨干同盟)代理人。她们更愿意或无选择地出头冲锋做炮灰,当过河小卒。
本书说对独裁者致胜联盟越小越好。因为维持致胜联盟是要付代价的,这些人都必须报答和供养着。但过小了或被竞争对手拉过去了又是要倒台的。这是个两难问题。书中说民主社会的致胜者联盟因为太大,所以无法被收买。这点我也不敢苟同。我觉得在技术上,每个登上国家领导位的人,其必须的致胜者联盟的大小应该是差不多的。差别应该在于每个人自有的核心支持者群,与后来为上台临时结盟的部分比例不一样。临时结盟,意味着不是基于志同道合,而是纯利益交换。招募付出的代价要更大,联盟牢固程度稳定性忠诚度也不一样。
民主社会一般不直接分钱,所以能拿来交换的多是公共物品,也就是政策、权力、公共工程、战争等。可以想象一个人为了上台,临时拉了的太多的同盟,他(她)在政策、政府官员位置等方面做出了太多的让步承诺。留给其个人意志的余地就小得多了。所以一个领导人独裁还是开明的程度,不取决于这个致胜者同盟的绝对大小,而是取决于建立的难度。原来自己核心班底越强大,需要临时增补的就越少,从而权力让渡出去的就越少。同样是美国总统,像里根罗斯福等老政客,作风就可以更“独裁”些。相反,现在川普总统看似在“混乱地独裁”,其实恐怕正是因为在上台途中做了过多的承诺,导致无法有序地兑现。
(三)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形式程序上的区别不太重要,主要是适应民俗文化吧。
专制远多于民主,也比民主要重要的多,对于国家,公司团体,家庭,个人,莫不如此。
相辅相成。比如一个人做决定,一定要考虑某些因素(民主),但是做决定必须自己做(专制),缺少一个,就无法完成。
当然,咱老版主对这事持相反意见。
看出来了。一些觀點變了,但唯物主义綫性思維方式没變。
同理,懷疑立曾經是一名小逢,於是現在才和小逢們糾纏不休。
举个例子只是广泛的说明一下民主和专制的概念,并不是专门针对国家的民主和专制制度。
如果你非要说政治上的民主,那当然本来就带专制特点。选民本来对国家和候选人就了解的远远不够,却必须决定选哪个,这是专制。竞争者为了当选不得不讨好很多选民而放弃自己本来的主张,这是专制。选民只能一时投选票,对上任者之后的做法基本无法影响,这是专制。不得不遵从已定的法规来选举,是专制。尤其是,民主制度是从专制制度里产生的,当然一定有专制的特点;而专制制度也一定有民主的特点,才能产生民主制度。非要把两者对立起来,我无话可说。
在我看来,这些标签的使用,大多是宣传,攻势,使用者并不在意是否使用得当,更不在意精准与否。
中共总书记是要做国家主席的,总书记是党代会选举的,尽管只是加个背书。美国总统候选人,两党党内也是要初选的,但谁都知道只是个宣布过程。表面上多轮公开辩论,其实让谁出来辩论扮演什么角色,已是精心安排过的。当然,美国党内初选也是个整合合并力量集团的过程。美国大选的选票,的确是每一票都计算并决定最后结果的。可如果存在一个复杂精致的程序设计,让每一票的投向和有效性都被限定了之后,这种选举只剩下表面的自主性。真正直接起决定作用的,是候选人背后的致胜联盟,他们能保证,在关键的时间地点起作用的那部分选票,投向别无选择。但这个集团最神秘,局外人却没法掌握全貌。
我年轻时是个狂热美粉,制度之粉。当年里根总统赢了卡特总统,晚上听到广播新闻后,我和一个同学跑到教学楼后面放了几个二踢脚庆贺。我认为一个过时色衰的演员,能赢了现任总统,这绝对是民主的胜利,选票的胜利。后来慢慢了解多些,知道罗纳德年轻时便是麦卡锡主义“冲锋队员”,暗中监视当众揭发等事没少干,领悟了他并不是一个被演技耽误了的政治家。奋斗到七十岁积累起足够的致胜同盟不意外。特朗普总统曾是个地产商,却一直往来无白丁。我还在纳闷为啥每年白宫记者招待会上都能看到这个商人时,人家已被选上了。
特朗普总统是不可能和那几千万的投他票人结盟的,哪怕一一打个招呼都办不到。虽混迹名流多年,毕竟政治上不算太成功。说他自己建立起一个致胜联盟是不现实的。里根是一步步上来的,能竞选上州长,肯定已经有了一个致胜联盟,毕竟在一个州里厮混几十年。但仅靠那个加州联盟直接问鼎总统,还是远远不够的。这就必须要依靠共和党这个全国性组织。所以,我觉得致胜联盟的结构,要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候选人自己长期积累招募的核心支持者。这部分比较少,尚不足以“致胜”。但却是重要的起点,是帮助扩展的本钱,也是讨价还价的资本。另一部分则是完全因为利益交换关系,为了一个一次性目标而加入的合伙人性质的。两部分人合在一起,组成了取得政权的最小的不可或缺集团。
现代政治太复杂,特别是在大国,到国家领导人位置的角力。比如美国总统竞选,已经多年没有任何独立候选人能接近成功边缘。即使有过几个亿万富翁,但现在所花费的竞选经费超过任何个人能力。即使钱够,也无法像党派那样,有全国周密的基层网络,能动员几百万volunteers日夜工作。有钱也未必能搞定主流媒体,即使私人媒体也看重两党的万年生意,不贪独立候选人的一锤子买卖。总统选举主要看那些摇摆的关键州,如果不能搞定那些州的本党地方势力,他们稍稍一偷懒就没希望了。还要有能和另一党谈判的得力对话人,保证选举中的互相攻击没有实锤落地,两党必须互捏众多把柄丑闻。
正是因为复杂,除了极个别特例,没有人能凭一己之力在有生之年建立起一个足够的“致胜同盟”。所以,临时结盟是必不可少的。政党的存在,为这些潜在的政治联盟碎片,提供了集合生存的安乐窝。这里存在一个双向选择。致胜联盟成员往往就是某一党的部分大佬领袖而已。这些人掌握着竞选的必不可少的资源。很多时候,这个联盟的骨架雏形,已经存在,就看候选人能不能说服和摆平这些人。当然,这些势力也可以觉得某个人有潜力,反过来主动招募。
一个潜在的“独裁者”,想要取得权力,必须首先完成这个结盟。自己原有的核心班底大的,相对难度要小一点。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民主社会”里一样看到众多政治家族传承现象。同样,我们也看到许多没有多少根底的人上台。这就是联盟反过来选取了“代理人”。纯代理人在民主社会里常见,因为在过最后大选这一关上,代理人比老油条政客更容易被愤怒的吃瓜群众接受。即使像中共那样一党专政的国家,也大批提拔无(党)知(识)少(年)女(性)干部,因为他们比共党干部更赤诚(于致胜同盟)。而美国今天出风头的“四人帮”,也是一样光杆(没有自己的骨干同盟)代理人。她们更愿意或无选择地出头冲锋做炮灰,当过河小卒。
本书说对独裁者致胜联盟越小越好。因为维持致胜联盟是要付代价的,这些人都必须报答和供养着。但过小了或被竞争对手拉过去了又是要倒台的。这是个两难问题。书中说民主社会的致胜者联盟因为太大,所以无法被收买。这点我也不敢苟同。我觉得在技术上,每个登上国家领导位的人,其必须的致胜者联盟的大小应该是差不多的。差别应该在于每个人自有的核心支持者群,与后来为上台临时结盟的部分比例不一样。临时结盟,意味着不是基于志同道合,而是纯利益交换。招募付出的代价要更大,联盟牢固程度稳定性忠诚度也不一样。
民主社会一般不直接分钱,所以能拿来交换的多是公共物品,也就是政策、权力、公共工程、战争等。可以想象一个人为了上台,临时拉了的太多的同盟,他(她)在政策、政府官员位置等方面做出了太多的让步承诺。留给其个人意志的余地就小得多了。所以一个领导人独裁还是开明的程度,不取决于这个致胜者同盟的绝对大小,而是取决于建立的难度。原来自己核心班底越强大,需要临时增补的就越少,从而权力让渡出去的就越少。同样是美国总统,像里根罗斯福等老政客,作风就可以更“独裁”些。相反,现在川普总统看似在“混乱地独裁”,其实恐怕正是因为在上台途中做了过多的承诺,导致无法有序地兑现。
(三)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形式程序上的区别不太重要,主要是适应民俗文化吧。
专制远多于民主,也比民主要重要的多,对于国家,公司团体,家庭,个人,莫不如此。
相辅相成。比如一个人做决定,一定要考虑某些因素(民主),但是做决定必须自己做(专制),缺少一个,就无法完成。
当然,咱老版主对这事持相反意见。
看出来了。一些觀點變了,但唯物主义綫性思維方式没變。
同理,懷疑立曾經是一名小逢,於是現在才和小逢們糾纏不休。
举个例子只是广泛的说明一下民主和专制的概念,并不是专门针对国家的民主和专制制度。
如果你非要说政治上的民主,那当然本来就带专制特点。选民本来对国家和候选人就了解的远远不够,却必须决定选哪个,这是专制。竞争者为了当选不得不讨好很多选民而放弃自己本来的主张,这是专制。选民只能一时投选票,对上任者之后的做法基本无法影响,这是专制。不得不遵从已定的法规来选举,是专制。尤其是,民主制度是从专制制度里产生的,当然一定有专制的特点;而专制制度也一定有民主的特点,才能产生民主制度。非要把两者对立起来,我无话可说。
在我看来,这些标签的使用,大多是宣传,攻势,使用者并不在意是否使用得当,更不在意精准与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