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面条控(四)

为人父
楼主 (文学城)

改革开放前,中国人口流动性很小,所以那时各地交流不多。很多南方菜我们东北人不会吃,比如小时候就不知道西红柿可以炒鸡蛋,以为只能当水果生吃。还有菜花以前东北人也不知道怎么吃。这些新蔬菜和新吃法还都是当时的沈阳劳模李素文教的。

我刚到秦皇岛工作时,与一个来自四川资阳的小杨住一个宿舍。小杨长得白白净净,随和谦虚。他觉得食堂饭菜味道差,很喜欢自己做饭,特点是不管做什么菜都要放他从家带来的资阳豆瓣酱。乌贼产卵的季节,我们下班后就到码头那去钓乌贼玩。乌贼很好钓,五月份产卵季节的乌贼往往是产完卵就死了,有时海面上都能看到漂浮的死乌贼。钓乌贼的时候,偶尔还能钓上大海参,可不论钓上什么,小杨都一律用资阳豆瓣酱炒。我当时对豆瓣辣酱还不是很接受,而且我不大喜欢海鲜,所以那些乌贼鱼就都给小杨自己吃了。

有一天我去市里买了几个莴苣回来,准备晚上自己炒个莴苣吃。收拾那个莴苣时,我把叶子都当废料扔了。小杨看到了就很惊讶的说:“你怎么把叶子都扔了啊?这叶子很好吃的啊。”“啊?!”我头一次听说莴苣叶子能吃,有点懵。小杨说:“我一会下点挂面,把这叶子一起煮了,你尝尝就知道了。”吃了小杨的莴苣叶子挂面后,我才知道莴苣叶子这么好吃。从此,我就告诉家里人,莴苣叶子很好吃。现在莴苣叶子有了一个很好的名字--油麦菜。

改革开放后,人民的自由度增加,人口流动频繁,使得各地美食得以相互交流。如今我在沈阳就基本可以吃到各地风味小吃,而无需舟车劳顿地去当地品尝。

印象中外地最早来沈阳开饭馆的是四川人,其后就是粤菜。东北人不排外,外地人到沈阳都觉得很舒服,没有被排斥和歧视的感觉。现在开遍全国的好利来蛋糕的老板罗红就是四川雅安人,他的事业虽起始于兰州,但发迹于沈阳。我那时在国内做咨询,和他有过交往。他是一个非常谦和有礼的年青人,很热心文化公益事业,如今他的企业已经是国内数一数二的烘焙龙头企业。

重庆小天鹅,成都外婆家都很早落户沈阳。沈阳人虽然不像四川人那样无辣不欢,但也爱吃辣。担担面因为都是小小的一碗,我们都当点心吃。川菜和担担面的香辣味道和东北人的重口味很搭。

大概第一个入驻沈阳的外地面馆是美国加州牛肉面。把一个纯粹中国风味的牛肉面给按上一个美国加州的名头,让这碗普普通通的牛肉面变得洋气和体面了不少。可吃过之后,估计没几个人会觉得这牛肉面有什么特殊,太普通了,还不如沈阳的苏氏牛肉面。后来又有了一个李先生牛肉面,好像也是一个美籍华人开的。

说到牛肉面就不能不说台湾牛肉面。早在九十年代,台湾的顶好牛肉面就入驻沈阳了,第一家店就开在紧邻三好街的文萃路上。那时我在三好街混饭,尝过一次后,顶好牛肉面是我午饭的首选。只要不出差,几乎天天都去。那时一碗牛肉面六块钱,比其它面馆要贵不少,可那碗面实惠啊,好多大块牛肉,还配半个卤蛋和青菜榨菜,而且牛肉浓汤也是鲜美无比。最奇怪的是面条,竟然泡在汤里吃起来还弹牙。我一个朋友是那家店的店长,我就请教他,这牛肉面的面怎么这么筋道呢?他告诉了我一个秘密,原来他们的牛肉面煮到八分熟就捞出来,是靠牛肉热汤烫熟的。真是做什么都有窍门,行行出状元。从此我就学会了,煮汤面不能煮过头了,要煮八分熟。

连赵本山都被顶好牛肉面折服了。他当时就住在万豪酒店对面的河畔花园别墅区里,离顶好面馆不远。我在那遇见他好多次,但三好街人很淡定,没人找他签字合影。赵本山那时也很接地气,谁跟他搭话,他都像认识似的跟你聊几句。

顶好牛肉面在沈阳的名头很响,每天顾客络绎不绝。据说不到半年就可收回全部投资,每年一家店的利润就近百万。如今顶好的牛肉面卖到三十多元一碗了,在沈阳已经开了十六家店。小小牛肉面看着不起眼,做好了也是大生意。

2012年带老母亲去台湾旅游时,台湾导游曾特意安排两家据说是台湾最好的牛肉面馆让我们品尝,一家在高雄,一家在台北。两家牛肉面做的都很好,和顶好牛肉面不相上下,不过台北这家牛肉面有个优惠,面条不限量,不够可以加。感觉适合饭量大的体力劳动者顾客。

虽然后来在不同的地方品尝过各种牛肉面,但顶好牛肉面则永远是我心中最好的牛肉面。如今我自己也学会做牛肉面了,但我做了一些改革,我是用牛排骨,而不是用牛肉。牛排骨怎么炖都不柴,炖出的牛肉汤因为有牛骨也非常鲜美。只是这美食如今不敢多吃,岁数大了,担心血管心脏受不了。

要说台湾占领大陆市场最早的面条还不是牛肉面,而是方便面。记得八十年代中我读研的时候,北京只有一种简易包装的三鲜伊面,一块钱一袋含五包,里面有五个调料包。那时我们经常在机房干到很晚,因为编程是一种很具挑战性的工作,很容易兴奋,有时不知不觉就干到下半夜,而食堂那个点早就关门了。饥肠辘辘的我们有时会到校门口那个温州人的馄饨摊,买一碗馄饨当夜宵。有时太晚了,连温州人都回家了,就只好打点开水泡方便面了。我对所有的面条都不排斥,即使是最简单的方便面我也吃的津津有味,连汤水都喝的一干二净,当然主要是肚子饿了,吃啥都香。:)

九十年代初,康师傅红烧牛肉面问世后,立马让大陆所有简易方便面都焦虑了。虽然那时两块钱一包的方便面大多数国人还觉得贵,一时无法接受,但康师傅牛肉面的口碑却慢慢树立起来。随着中国人收入水平的提升,康师傅的价格也被大陆老百姓接受,待统一方便面进入大陆时,康师傅早已拥有了忠实的客户群。这是一个弯道超车的经典案例,鼎新国际之所以能胜出靠的就是超前的眼光和对大陆市场的信心。

鼎新公司是最早来到中国的台湾食品公司。如今这家公司已成为年销售额九百多亿美元的跨过企业,每年单单销售的方便面就有几十亿包,而且主要市场和生产基地都在中国大陆。十四亿人口的大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初期,消费首先是从吃的改善开始的。谁抓住了这个历史机遇,谁就会成为食品产业的巨头。

办企业最重要的是眼光和魄力。在中国刚刚打开国门的那个时候,可以说是人有多大胆,就有多大产。那时的中国市场空白太多了,尤其是食品产业,随便找一个空白项目,只要坚持下来,都会成为行业翘楚。其实直到最近这些年,这种人有多大胆,就有多大产的事还在发生。柳州的螺蛳粉就是这样一个成功案例。

面条不仅中国人喜欢,外国人也喜欢。只不过外国人只有意大利面一种面条,不像中国什么拉面、抻面、切面、挂面、压面、刀削面花样繁多。在瑞士留学时,第一次吃意面的时候吓我一跳,那一大勺牛肉沫番茄酱,感觉比面条都多,估计有半斤肉馅。就觉得瑞士人真奢侈啊,吃一盘面条都用那么多肉馅。下图这个意面是我太太最喜欢的。

普通意面做起来非常简单,但做海鲜意面则有点讲究。海鲜意面分放西红柿酱和蒜香的两种,我不大喜欢吃海鲜,所以对海鲜面不那么感冒。我太太则非常喜欢海鲜,也特别喜欢吃意大利海鲜面。我们在长岛住的时候,小镇上有一家很好的意大利馆子,他们的蒜香海鲜面很有特色。海鲜似乎是先沾了蒜末烤过的,蒜香味很浓,食材也非常新鲜,而且咸淡正好,不像红龙虾的龙虾面,看起来很美,吃起来很咸。

外国人对中国的面条似乎也不怎么感兴趣。在国内的时候,我曾请我的瑞士好友罗杰和当时公司的美国合伙人吃过老北京炸酱面,感觉他们对老北京炸酱面的兴趣远不如对一进门时的那声迎客吆喝更感兴趣。我问罗杰,中国面条怎么样?他支支吾吾地说,挺好挺好,就是有点软。罗杰曾在日本留学三年,他告诉我他在日本最怀念的就是瑞士小牛肉肠和瑞士牛血肠。这两个确是正宗瑞士风味,别的国家没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时候的味道,而小时候的味道会伴随我们一生。如果人在异乡,小时候的味道就成了我们的乡愁。

唐静安
我最爱吃面条。也很会做面条。如果我不被抓进监狱就继续翻墙,如果哪一天有幸叛逃到自由美利坚,就去您家做给您看。

唐静安
顺便问您一句,是您删了我披露树蛙把影云叫淫云的帖子了吗?
忒忒绿
牛肉面才是面
忒忒绿
还有海鲜面:)
为人父
我没看到你那个贴啊。
为人父
我们可以切磋切磋面功。:))
为人父
看来你也爱吃牛肉面。

盈盈一笑间
吃货我最爱看这种美食小文,尤其是配带照片的。一图胜千言啊。尤其第二张海鲜意面,具有实际可操作性。回头试试。
为人父
那是意大利馆子做的,不是我做的。:)
s
snowandlotus
这是结束了?“小时候的味道就成了我们的乡愁。”的确,想的最多的还真就是吃的:)
为人父
还没结束。还有一篇。:)
唐静安
知道了。您去看铃兰贴。
洁心
我的父亲也是面条控。记忆最深的是小时候他带我们去吃咖喱牛肉面,还有鳝丝面。
L
Lancet
终于等来(4)了,接着等(5)。抱歉,我对文学帖中贴照片深恶痛绝。本来好好的一篇文章,让照片贴的跟癞痢头一样,

非常地影响阅读。微信的帖子,经常是前言不搭后语,加上图片,弄的不三不四的,连从前的小人书都不如。微信如此,可以理解,网上读者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帖子要凭流量赚钱,水只能加到桶里最短木板的高度。更何况有的发帖者本身就是最短的那块木板。几个帖子读下来,觉得自己近墨则黑,说出来的中文不仅美国人听不懂,中国人也听不懂。

所以在人人玩微信的时代,还是坚持到论坛读文字帖。

为兄您文字功底深厚,根本用不着“一图胜千言”地贴图片。前两天VV提到中文的美和独特的表现方式,帖图片绝对不是表现中文美的方式。

 

S
SAR
网管删我的帖也没有解释,没有悄悄话的。我感觉是不喜我的看法或有人告状
盈盈一笑间
海鲜意面这照片拍得太好了!呈现了食物最原始的状态,色香味俱全,让人看了食欲大振。画龙点睛。恰到好处。再看再赞!!!

盈盈一笑间
鳝丝面是江南一带的美食。鲜香美味。
为人父
鳝丝面是江南人喜欢的。你也说说你的面条故事吧。:)
为人父
谢谢直言批评。我是入乡随俗,经常去私房小菜偷艺,看他们的帖都是图文并茂,就跟着学了。你这么一说,

我在犹豫下一贴是否上图了。下一贴主要想显摆一下自己做的面。:)

L
Lancet
自己做的面当然要上:)坚决上:)私房的帖子属于技术帖,与文学帖不同。私房的鸭厨(Waterfowl)的帖子最棒,全帖

基本上是图,有字也是言简意赅。

晓月落花
其他的面条我没有发言权,只是热干面自己做怎么都做不对的:)

销假哪儿都去不了,只能在家做饭。为班觉得我的鲜肉包子做得如何:)

身在异乡也得入乡随俗。舒芙蕾

为人父
你的包子比我包的好多了,包子褶很匀称漂亮。:)

热干面我觉得不难做啊,自己喜欢什么调料就放什么调料。

晓月落花
我想可能是因为面条不对吧。要不就是儿时的记忆不可超越
天用莫如龙
其实杭州的面条就跟pasta类似,特别有劲。奎元馆就算了,那面条已经被北方化了。。。
洁心
是的。很想念小时候的鳝丝面,后来回国也去吃过。但是,记忆里面跳出来的的还是小时候的味道,小时候的画面。
洁心
还是读你的吧,我对面条不大讲究,你可是真正的面条专家啊:-)。
为人父
我回想一下,我大概去了四次杭州,可真没在杭州吃过面。再去杭州一定要去吃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