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典电影之三:《早春二月》

江上一郎
楼主 (文学城)
中国的经典电影(之三:早春二月)  (2007-01-26 11:25:00)下一个

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位导演的简历:

1925年出生,读了五年小学---15岁,参加了新四军。

拍过土改的电影《暴风骤雨》,《林家铺子》(付导)《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文革中拍了一系列的样板戏《海港》《龙江颂》《智取威虎山》《今夜星光灿烂》《大河奔流》。。。这样一位红艳艳的革命型导演---也能拍一部真正传世的公认的经典电影么?

---当然!他导演的作品《早春二月》就是。

导演谢铁骊--可以说是党一手培养的文艺工作者,他是个党员,但是,他仍然具有一般艺术家对真善美的敏感。


就像《二月》的原作者柔石一样,他们都是对中国的落后愚昧和苦难做过深思和为理想作过你死我活的奋斗的青年。

柔石的文学才华,在刚冒出来时,就获得了鲁迅的赞赏和鼓励。他只是鲁迅在北大的旁听学生,他的为中国掘起为劳苦大众呐喊的精神使他成为左翼的文艺青年,入党不久,就遭国民命党暗杀。鲁迅悲愤地写下了《为了忘却的纪念》,还有首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小说不长,意念也不特别新颖,所有的知识分子年轻时的小资倾向和天性的善良同情弱者--以及避世求安逸的清高心态--都不见的有特别的创意。

尤其是原作说男主人萧涧秋最后受不了生活的种种苦痛折磨---出家去了--更显得作者的一厢情愿---以为做和尚就是脱俗--素不知“穿起袈裟烦恼多”--寺庙里还不是一样有风有雨?--至于当真正修行的大和尚是“大丈夫”行为--年轻的作者就更没法理解了。

然而,作为知识分子的良心和良知来说,《二月》还是主动和积极的,他真实地反映了社会中没有真正的净地这一现实--哪怕是江南风平浪静的鱼米之乡,也是中国的一个缩影:清贫和富裕,宁静与烦躁,纯朴和无聊,清高和低俗,公正和卑鄙。。。使得原来想离开喧哗的大都市来乡下教书的青年教师萧涧秋--陷入新的彷徨。。。

导演在小说面世的30年后,在新中国建立了14(1963)年之际,选择这样“小资”的题材,于其说是勇气使然,还不如说是艺术家率真的天性自觉。

他改动了原作的结尾,让萧涧秋重新回到社会的洪流中去(大都市)--不但是积极的,也是更有利于任何青年成长的生活态度。毕竟,比起一般的出家人来讲,面对现实,更需要勇气。

导演加插了穷孩子不能再上学的结尾来增加对他的打击--虽然今天的现实中也还有不少这样的事实--但还是有点革命样板的俗套--无论如何,那位年轻的,自己准备和她结合以达到“救她”的寡妇的自杀--已足够刺激他不成熟的单纯的甚至是幼稚的救世理念。

同情--不能代替真正的爱情。深深爱着萧涧秋的乡下女教师陶岚---比来自大都市,会弹钢琴会作诗会写文章有理想的知识分子--看得更透测---于是,她对萧涧秋对寡妇的情义即同情又不能接受。

这样一个优柔寡断的旧式知识分子---由孙道临来演,选得真好!

剧照(谢芳和孙道临)

说实在的,我不太喜欢孙的电影作品--平平无奇,缺少风采--《永不消逝的电波》《渡江侦察记》--都给我这样的感觉。孙道临是当初明星演员中少有的大学生---所以,“突出”了些吧。
我听说,他生活中也是个大好人,大孝子--他太太是唱越剧的王文娟--当初好多孙的影迷好像都为他“不值”--电影明星好像非配个大明星才行--如赵丹配黄宗英,如。。。还说,是因为孙道临的妈妈喜欢听王文娟的越剧----我不是在写八卦娱乐新闻,我只是想说,大好人孙道临,还真演不出反面人物的戏---他有个人风格,但是,他不是个多面型的演员。

而这次《二月》的萧涧秋的个性,却是或多或少的和他本身内在个性有所吻合:修养好,(钢琴都自己弹),气质好,人也好,心也好,--因为这样--他在床上痛哭得那场戏---才让我觉得可信,可感人,可经典---男人的哭戏,我想是非常难以表达的吧?

一部经典的电影,必须是全面的,互相映辉的---寡妇的演员是上官云珠,她的沉默寡言和孤苦的自卑--实在叫男人怜爱同情,这种无言的内心戏的感染力,绝非艳丽的小姑娘可以演绎出来--时下的电影中只顾知名度不顾角色的吻合与否----如最近那位年青美艳无一丝苍桑的皇后和看来象她五岁就生下来的王子同时出现在荧幕上---谁能认同?。。。---我们老一辈的导演--经典的导演,是不会这样选角色的。

谢芳演的女教师妹妹陶岚,在哥哥高博(简朴从容大度的演出)面前的倔强和在萧涧秋面前的收敛--都把握得非常含蓄,将一个不甘于屈服旧势力,旧传统的新女性的追求自由的热情---在小村里,在小学校里,在“情敌”寡妇面前,在风言风语的小人物面前,在萧涧秋面前----一一坦然地展示开来。好像导演将整个人生的希望,都寄托在这个年轻的乡村的知识女性身上--她最后捧着萧涧秋告别的信,毅然冲出门外---她和萧涧秋之间的一切--将观众的心都牵走了。。。

我们看不到口号式的左翼风格,我们也看不到革命的风风火火,(如同期的《聂耳》和《青春之歌》)我们看到的是30年代的中国江南小镇和乡村的真实生活--电影一开始的画面,就看到了导演对江南家乡的知己般的感情和对电影语言运用的独特匠心:江南的丝竹,黑色的画面上出现了工作人员的介绍字幕,只有一个小方框,亮着,好像是“西洋镜”一般。小方框里江南水乡的景致,不断的在缓缓的移动:黄色的油菜地,绿色的稻田,白色的屋墙。。。这像世外桃源的一切--原来是城里人萧涧秋的眼睛--透过小渡船的小窗--欢快的---看出去。。。

我记得丰子恺有篇文章,写的就是乘这样的小船到杭州,一路上,看看停停,吃吃喝喝,睡睡聊聊--呵呵---“水深火热”的年代,居然有这样悠闲舒适的的情景。。。那一年,在香港艺术中心观看这部电影,散场后,导演的不卑不亢的高超手法,感动得观众不断的鼓掌,灯亮了好久,好像还没有离座的意思,我看到还在鼓掌的人中间,有一位我非常敬仰的导演:胡金铨。

虽然,电影分镜剧本有“泰斗”夏衍改了上百次,文学家矛盾也过问,可是,这样经典的电影,还是被批得体无完肤。文革之前,红色政权的文化新贵周扬,就组织党棍批判这部电影,批得体无完肤,好像说--党,不适合谈人性,社会主义好像不欢迎人道主义。。。。。

命运之神--是无情的,是不分左中右的---没多久,周扬自己尝到了同样的“唯我为尊”的不讲人性的滋味。。。而真正的艺术电影,接受了时间的考验,证实了红色的艺术家也可以将人类共有的人性化的作品,成为历史的经典电影。

想想---这么好的青年小说家,竟然被国民党不经审判,秘密杀害于1931年,还不满30岁!----这样黑暗的独裁政权不被推倒----天理何在?!

想想---为人民为理想牺牲年轻生命的烈士如此优秀的文艺作品,得到了世人的普遍赞赏而得不到自己国家新政权的承认--对人民艺术家的热诚和激情如此肆意鞭打--这又是个怎样的国家新政权?。。。。

 

 

l
lovecat08
哎!你都看我妈看的老片子耶!
江上一郎
还可能是你奶奶看的呢。。。:)
A
Anthropologi
写得真好!电影没看过但是听说过,主演在当时都是顶尖的了吧。
江上一郎
连配角都是顶尖的:)
望沙
比较压抑是那时代国学的调调
江上一郎
女主角很坦直率情呀---倒是男主角左右摇摆。。。:)
l
lovecat08
你看那么多老电影,帮我想想是那一部,我一直在回想。看里面。。。。。。。。

黑白老片;

女的死了,她好像是李丽华,还是蝴蝶?尸体已很僵硬了,男的很伤心,舍不得底,把她的身体放在河里,他两在一叶小舟里。

小时候的我很感动,男的手紧握着女的手,她全身已在水里,两人的手,一点一点地松开,直到那女体流开那小船,永远的不再相见,此生。。。。。。。

片名叫啥?谁演的?

江上一郎
对不起,我没看过---因为电影100年,我选些经典而已----不少还是回忆、翻看---接下来,讲第四部-----你一定看过了。。

李丽华,常青树,美艳十分,大鼓戏唱的一流。。。原版《龙门客栈》风骚老板娘。。。

d
donau
这个我好像看过不过也是很久以前了
浮云驰
六三年拍的!还是相当不容易的,说明导演当时还是抱着自己艺术理想的
望沙
那个时代有些女生解放的比现在的都厉害
江上一郎
很难得!
江上一郎
100年来10部经典---有几部是近期的呢?:)
江上一郎
蒋碧薇跟徐悲鸿私奔才十七岁。。。:)
黑眼睛的苏珊
非常好看的电影。江上一郎的影评写得何其精彩!

记得初读柔石的《二月》就被深深感动。电影《早春二月》是文革中作为批判电影看的。当时看完电影的人都叫好。

特别记得电影的片头,那么唯美,那么小资!电影里的三个主角实在是选得太好了。孙道临的书生气质、谢芳的知识女性气质以及上官云珠的悲剧气质都恰到好处。谢芳演的电影不多,但是仅《早春二月》与《舞台姐妹》就可以让她在电影史上留名了。可惜文革耽误了她。看了一郎的影评,有重新看这部电影的冲动。谢谢一郎!

江上一郎
问好苏珊!---谢谢!
党组组长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