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r first civil war 几个小碎片

糯米粥
楼主 (文学城)

这本是2021年出版的,德州某大学历史教授H. W. Brands 写的,内容是250年前的独立战争,一开篇就问了个问题:Washington, Franklin他们已经在社会阶层顶端,为什么冒着生命危险要独立?Adams 倒是脾气火爆,可是对法律那么尊重,为什么要独立--那就是把法律踏在脚下啊

目前读到近一半,快200页,体会到这本的特色之一是对国父们的人性化的解读:

1. General Washington 在20几岁的时候参加了英法冲突,当然他当时在英军一方,他意识到英军是纸老虎。作者的解读是这为20年后他们敢于走出独立一步埋下种子。   2. Benjamin Franklin:在美国独立之前代表Colonies 大概1775年去英国谈判,希望英国能撤销那些税法。然而他被英方蔑视。他永远不能原谅当天的蔑视。 以前在npr this american life 里面听到一期节目:让婚姻专家们听很多不同夫妻的日常对话,让他们预测婚姻能不能走下去。专家们的预测8,9不离10。他们预测的参数就是"contempt"--如果婚姻里面一方对另一方有contempt, 这个婚姻迟早解体     3. John Adams最大的驱动力是名望,想想也符合情理。他的职业是律师。   4. 核心问题:who legislated for the Colonies? 
the ground of American revolution: the Americans were defending their rights as Englishmen 这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他们给自己扯起来的理直气壮的大旗   觉得所谓历史,说到底就是生活中历史中的人们,和他们之间的互动。

 

 

 

d
donau
你说到这个contempt我觉得这是最关键的一点。其实不仅仅是夫妻包括别的relationship比如友谊。我可以写几句
糯米粥
期待!等你有空来聊!
酒绿春浓
很不幸的是,据我的观察,大陆80-90年代教育出来的大学生们,

对人和事物上的态度是“Comtempt”,理科男尤其如此。一直以来就有此observation,他们坚信“你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地球”,然后就觉得自己很牛。中国文化的糟粕之一,读了点书就觉得了不起,就鄙视他人。

我在20多一点的时候读了路遥的“人生”,书里那位赶车的大爷跟巧珍和高加林说起自己的爱情时,我就感叹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传奇和光彩,别看他破衣烂衫的赶车老头,他当年爱的时候也是光彩照人的。以此推及到所有人。自那以后我在心里敬佩所有人,每当傲娇时就对自己说:你并不知道他人的过往,别judge。

我经常跟我家的理工男扯这个“Contempt”:他对很多事物的看法就是“不信”,然后找漏洞。是个“Fun Spoiler“。

好在我内心强大!

酒绿春浓
完蛋了,我的结论算不算“contempt”,只能说有些理科生包括

我家那位,很傲慢!

d
donau
那我说出来估计又要被砸死了。我知道那本书真是一个字都看不进去觉得那都什么什么啊。我知道有人能看的哭出来
酒绿春浓
说吧,我给你锅盖,也顶着锅盖帮你挡砖~~~
糯米粥
一点没觉得你的结论

算一种contempt. 我家老公也是理科生,也有这毛病,我在家经常跟他辩论这个

路遥的这本我在10几岁时一个暑假读过,记得感受到了那种往前走往前看的劲头。10几岁读张爱玲,似懂非懂之余感受到一种阴冷。我觉得人的那种mindset太重要了,西方的positive psychology 都自立出一个门派了,就是因为确实有实用价值,可以真实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糯米粥
哈哈,你的

生活环境跟作者本人和作者笔下的世界完全不同,肯定没有共鸣,就像看金鱼缸一样。

我在西安读书的几年,不少男生是农村出身的,而且有陕北农村的。比如90年代中后期,还是一大家子晚上挤一个炕。这不是他们的愚昧,是因为经济基础在那里。

农村出身对不少农村同学们的后来职业发展有很大限制,限制在于对世界的理解。

酒绿春浓
知音啊~~~论与时俱进和融入文化,还是

女人的思维更变通,可以接受不同文化,看到不同文化的优异之处。

糯米粥
确实是的,而我在养男娃的过程中尤其体会到了男女思维的不少不同之处
d
donau
我想应该不是生活环境的问题。我们又不是不看欧美或者历史剧。是写的太差了简直就是中学生作文。张爱玲我也是差不多年纪接触

很看得进去。那种文字间的人事薄凉心冷情伤也能体会。

那一代华人作家的文字基本没法看。

d
donau
说到contempt我倒不觉得这件事本身问题很大。因为那是人性的一部分。你总会有Comtempt和是别人Comtempt

的内容,那也不是个人能控制的。那和rude,arrogant还不太一样。象你举得华人的例子,我觉得是出于无知,那本身就值得被Comtempt。但是一段relationship里是不应该有这种成分的,因为那意味着不平等,不平等就不平衡,不平衡就很难持久,而且不健康,其存在对双方都是伤害。

糯米粥
这个说法有道理

不太记得平凡的世界的一些具体细节了,但就文学性来说,肯定跟张爱玲没法比。

糯米粥
这个说得非常透,赞赞赞
木有文化
那个 Mel Gibson 演的 the Patriot 里的那个主角,不知道是不是有真人原型

我比较 identify with 那个人的形象。一开始是‘保皇派’,起码是守法派/不武装抗争派。即使家人和孩子,他特别希望得到他儿子的认同我记得,都是抗争派。但后来看到了英军的残暴,加入了独立战争这一边,就比谁都英勇。

酒绿春浓
完全同意你的解读:婚姻里的暗礁就是不自觉的鄙视和不平等。我跟糯米粥讨论过这个问题,在婚姻里两人的势能随时间发生变化

谁都不可能永远能干永远占上风,因此婚姻里爱和mercy就很重要了,有了爱和mercy就可以让强势的一方放下身段尊重和理解弱势的一方,因此才有平等和平衡。我对Mercy这个词感触很深,有了mercy才能有众生平等的观念。

我看到很多鸡飞狗跳的婚姻就是一方强势之时鄙视欺压弱势一方;当弱势那方变成体力或能力强势后又鄙视和欺负对方。这就是无限恶性循环。

酒绿春浓
那时被书里的爱情感动得不行,就读进去了。现在完全读不进去了~~~
d
donau
哎呀妈呀那本书里还有爱情呢那我真没想到
糯米粥
我也有印象!

不同的人生阶段跟不同的书剧有共鸣。其实我觉得可以有过感动就是很美好的体会。随着年龄增长,感动或者欣喜的阈值越来越高--我其实认为这是双刃剑。

糯米粥
没看过这个电影,但听着觉得原型之一

有些Franklin 的影子,我也是因为这阵子正在读这本Our first civil war 才知道一些细节的

他最开始一心希望可以通过跟英国谈判来解决问题,而不是武装反抗,1775年代表美国前往英国,直到英国议会蔑视他。于是无果返回美国,支持独立

他跟儿子William Franklin 政见不同而决裂。他非常希望儿子可以认同他的理念,但儿子跟他一样想法独立,儿子是坚定的保皇派

https://en.wikipedia.org/wiki/William_Franklin

 

糯米粥
你的这个

是我见过的最精辟的解读之一。以前不明白我们小区前仆后继的爸爸们海归或者去外州工作。这几年哪怕疫情都还在重复上演,哪怕一直以为挺恩爱的俩口子,而且基本上是大学同学,本来多好的感情基础!都是男方能力很强,非要离家,女方不希望他们离家的。

糯米粥
还有

一个很戏剧化的update:

当年我在西安读书时的导师,女方在40几岁被离婚后,现在过得风生水起,这20几年加起来培养了几百个研究生博士生。

男方换到其他城市当某大学副校长,但大概8-10年前被撤职下岗,不知道细节。

女方的脾气跟当年没两样,还是霸道。但我觉得她这20年扬长避短,专心做自己擅长的:接课题做研究。她的工作能力强,过得很不错,听西安同学说课题接到手软(工程课题一般百万起步)。招了个上门女婿--女婿是她的博士,现在留校跟她一起做课题。(女儿不爱学习)

 

木有文化
那应该不是以 Franklin 为原型的

电影里(强烈推荐哈,真的很好看),主角的儿子是个坚决的斗争派,英勇,果断,坚决,最主要是帅。

Heath Ledger 演的。

 

不能再沉默
我认为你的结论应该算“contempt”,说说我的依据:
d
donau
这都多老的电影了你能给翻出来我的天。再说了这个也不是帅是那种欧洲人自带的犹豫就像香水那个小家伙
木有文化
这你就不懂了吧,真正优秀的电影是不会老的,就像真正优秀的人一样
酒绿春浓
是啊,好强也不能在家里逞强。女人也挺难的,能力强也不能像男人那样趾高气扬,不伏低做小就被骂Bxxch,而男人
酒绿春浓
你说的有道理,但某些国内培养的理科男女们
糯米粥
说得特别到位!

在听的这本Becoming Madam secretary 副线是FDR--作者的解读说是他曾经不可一世,肤浅傲慢。后来命运给了FDR一课,Polio 不仅让他瘫痪,更让他学会谦卑,学会了mercy

酒绿春浓
人顺利时容易不可一世地狂妄;受到挫折时就明白了万众皆苦,学会了体谅他人。
d
donau
哎呀那几天不见你怎么老成这样了?!
陶陶三
他这叫老有文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