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上,把这个现象叫Solomon's Paradox。即人们在处理自己的事和给别人建议完全是asymmetric,换句话,there's a widespread social cognitive bias that means we are much better at dealing with other people's lives and problems than our own。
这是事实,人性。
看实验结果。
第一,693名参与试验者被分组,接受各种模拟人生难题的考试。以“认识到自己知识的局限性,妥协,接受未来变革的重要性,考虑其他人的观点”等几个参数作为对wise目标函数的评价(不是常见的IQ或EQ)。结论?Participants displayed wiser reasoning about another person’s problems compared with their own。
解决的办法有没有?当然有,the ancient strategy of illeism。具体说,就是,try to distance ourselves from our own problems, then we somehow better at making sensible decisions。想起来我们本地有一句谚语,你要想看清楚那个问题,就离他远一点,应该也是这个道理。不过谚语仅限于民间流传,而现在,有了科学的理论解释和实验数据的支持。
具体怎么做?可以尝试以下三个建议。
1.跟自己谈话(talk to your self)。找机会独处一室,如果可能,最好在镜子前面,看着自己,跟自己说话。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心理治疗师,面对你的客户。或者,面对空椅子,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挑剔的第三者,问两个问题就好,1.你为什么这么做?2.你觉得怎么做会对下面的事情有帮助?
全称应该是,Solomon's Paradox of wise reasoning,这是心理学上一个很有趣的现象,简单来说,就是人们在给别人出主意的时候,往往比处理自己面临困境的时候,表现得更聪明。
所罗门是希伯来圣经和旧约圣经里的人物,以色列大卫王的儿子和继承人。他富有,智慧和强大,是48位先知之一。《列王纪上》里有段故事,所罗门向神献祭,神于是在梦中向他显现,并询问他想从自己这里得到什么。所罗门回答我只要智慧,是为了更好地统治和指导我的人民。 神听了很高兴,因为所罗门没有要求长寿或敌人死亡等自私的东西,便亲自回应了他的祈祷,应许给他拥有伟大的智慧。
所罗门有多智慧?那个最著名的故事好像每个人都知道。
两个妇人拉拉扯扯抱着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找到所罗门王,都宣称自己是孩子的妈妈。在无法辨识的情况下,所罗门说,好办,把孩子一劈两半一人一半不就得了。孩子的亲妈闻言放手,不是孩子妈妈的那个洋洋得意想把孩子抱走,被所罗门示意士兵拦住,夺下孩子交到亲妈手里。
糟糕的是,到自己的家人私事,所罗门王瞬间变目光短浅,思维混乱。
按圣经的说法,所罗门有700位(异教徒)妻子和300位私生子。其糟糕的养育方式造就了圣经中最残酷的暴君之一,他的儿子罗波安。所罗门本人更是挥霍无度,很少考虑节制、理智的生活,处理自己的国事家事经常是灾难性的决定,以至于最后导致自己王国灭亡。
每个成年人应该都有类似的经历。
听到别人的麻烦,会说,“她当然应该离开他”,或者“为什么不跟老板说吃这种暗亏”,还有,“你去找他当面问啊,为什么不问,不然死也死不明白”,简直又决绝又果断又冷静又明理,世上无难事,一切都在掌控中的架势——到自己了,摊开看哪一页不是泪痕点点浑身伤疤累累?
心理学上,把这个现象叫Solomon's Paradox。即人们在处理自己的事和给别人建议完全是asymmetric,换句话,there's a widespread social cognitive bias that means we are much better at dealing with other people's lives and problems than our own。
这是事实,人性。
看实验结果。
第一,693名参与试验者被分组,接受各种模拟人生难题的考试。以“认识到自己知识的局限性,妥协,接受未来变革的重要性,考虑其他人的观点”等几个参数作为对wise目标函数的评价(不是常见的IQ或EQ)。结论?Participants displayed wiser reasoning about another person’s problems compared with their own。
第二,这种有偏,跟年纪无关,也就是对年轻人和老年人的影响是相当的——完全不存在年龄差异,个人智慧并不因为年纪的增长而增长。前两天好像是和一剑说到中国人比较推崇尊老这个话题,我当时第一反应是,年纪有什么可尊的?智慧才有。一剑不服吗?我有数据理论支持,你有什么根据。
解决的办法有没有?当然有,the ancient strategy of illeism。具体说,就是,try to distance ourselves from our own problems, then we somehow better at making sensible decisions。想起来我们本地有一句谚语,你要想看清楚那个问题,就离他远一点,应该也是这个道理。不过谚语仅限于民间流传,而现在,有了科学的理论解释和实验数据的支持。
具体怎么做?可以尝试以下三个建议。
1.跟自己谈话(talk to your self)。找机会独处一室,如果可能,最好在镜子前面,看着自己,跟自己说话。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心理治疗师,面对你的客户。或者,面对空椅子,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挑剔的第三者,问两个问题就好,1.你为什么这么做?2.你觉得怎么做会对下面的事情有帮助?
突然想起来,我经常把自己的问题录下来趁没人的时候放给自己听,好像也是这个效果哦——我这么天才吗?!
2.写日记(Journaling),或者说把问题写下来看。找一天里最合适的时间,把自己的问题清楚写下来,然后象读一本别人写的书一样,读——出——来。这个方法也许不能对问题有瞬时效果,好处是当你经过一段时间再回看那些问题,会比较清醒。
哦?这一招好像我也经常用。当时是看介绍日本家庭主妇如何节约开支,建议是把你每天的花费用笔写下来在一个小本子上(用笔的,不是计算机打字)。于是买了那种每天一页的calendar,想到什么就写上去(一直觉得自己老土不肯示人呢,原来是先进的处事方法?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3,把自己想成别人(Identify with someone else)。比如说一个好朋友或者你认为和自己比较相近比较熟悉的人,甚至可以是影视作品中的角色或历史人物,学他们身上你认为的好品质,或者你能给他们的建议,看他们生活里你认为对的或者错误的决定。
哈,这一点我都跟我们孩子爸爸讨论过。他有时候跟我说他工作中的问题,我会说,你把自己想象成Thomas或Andi,你觉得他们在你这种情况会怎么说怎么做?
总之一句话,instructing individuals to self-distance rather than self-immerse can eliminate this asymmetry。把自己从问题里拿出来,站远一点,应该能看的更清楚一点,更理性一点。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周末灌水:Solomon's Paradox 8卦时间(54)——今天谈谈傅科摆:Das Foucaultsche Pendel(1) 烟火气(6) 烟火气(5):花钱 酒前
最好还是用 Hi-Fi 听
不止 Thielemann,至今没有任何人超越
可惜油管上 Audio 是有损压缩。我有无损压缩的而且是 Hi-Res,听起来又是另一番天地
上面俄语评论说的卡拉扬版本就不用听了,一如既往的铁手套里的天鹅绒手
一位老人手拿着大塑料袋,一拐一拐的走,朋友想起雷锋好榜样,主动提出帮老人拿。老人警惕的说,我不认识你吧,你为什么要帮我提东西?朋友回答了,老人还是问,我不认识你吧,朋友懒得解释,一把抓起沉沉的塑料袋,老人也同时抓着,两人一路走到汽车站……
贤明的老人值得敬重,单纯是老了,至少得到关爱和照顾,这是人类走到今天文明的标志,老弱病残得到基本的人权和尊严。
至于为老不那啥,倚老卖那啥,和坏人变老了,就不多讨论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清官难断家务事,此事古难全,当今依然是个难题。
多瑙提出的方法,是个自省 reflection,能坚持做也是个辅助。
人活一世能保持相对的真性情,是得天独厚的人群,那是福分,要很多条件配合,要不几下子就出局了。
年少轻狂离经叛道到中年的危机四伏,老了圆滑也好通透也好,也近黄昏。
生生世世无数圈的红尘嚣嚣滚滚,有的人或许觉得其乐无穷,我觉得挺没劲。
比如我给你提意见,是比你解决你问题的方法高明很多,还是比我解决我自己的高明?
不一致的地方应该是小节,比如可不可以这样说这样做怎样说怎样做更好一点,大的是非面前如果有分歧那应该是一方有问题。
老人的那种警惕对陌生人的不信任是不太正常的。
我记得原来天天推婴儿车的时候,无论在哪里但凡有台阶都会有人过来帮忙。我们这里的BUS有些可以把门放下来和地齐平等你把车(或轮椅)放上去再抬起来那样升降的功能,那就没问题,有些车型就没有,就要靠人帮忙抬一下前头。我从来没碰上过没人帮忙的时候。实际上如果我在旁边哪个妈妈有这个问题我也会弯腰搭把手。
而年轻人在老人拒绝的时候执意帮忙也是不正常的在我看来。
善意是出自于己方。当别人不接受的时候我想应该接受别人的拒绝,不能说你认为自己是善意别人就一定要接受,那是对别人的不尊重,特别是陌生人之间。
或者说我们通常意义下的老弱病残。中文里独独挑一个老出来,是非常有问题的。
更有问题的是对儿童的那种骨子里不自觉的歧视,非常愚昧,连现在网上的一些讨论你都能很容易发现。
aux yeux
再往后都是神的惩罚了。。。
研究人员选择这样定义自己的问题可能是因为SOLOMON对大家比较熟悉,用他的故事作为背景那么就可以省去解释背景的力气。
用圣经里的故事或者人物作为题目对西方人来说可能和中文里喜欢用西游或者其他历史典故是一样的,一提那个名字别人就知道你说的是什么。
我觉得我听不完。
我说不上哪里不对就是感觉不好
背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还是那种只要跟自己无关就躲得远远的假装没看见的教人为人处世的方式。
不过那不是这个题目要说的和讨论的。
这里要说的是,每个人日常工作生活都会遇到各种问题,如果你太过于self-immerse往往没self-distance来考虑的效果好。另外就是前面你说的,社会学问题专注的是统计规律,是相对答案不是绝对答案,如果这样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对你有帮助,那不妨试试,如果你觉得完全没有,也是非常有可能的.
是自己的主意还是外人的主意,而是知行合一,
们的声线多少个N年没聆听过了完全no idea
夏朝也有个后羿,百发百中的神射手。一次夏王叫他射箭,说射中了赏黄金万两,射不中则剥夺他的封地。
于是,后羿一发不中,再给他一次机会,还是不中。
这个就叫“Houyi's Paradox”。
不要说所罗门那个,给别人提意见行,换了自己就不行,在后羿这里,同样是自己,之前都行,之后就是不行。
这是为什么呢?
-----------------
参考:
“夏王使羿射于方尺之皮,径寸之的,乃命羿曰:“子射之中,则赏子以万金之费;不中,则削子以千邑之地。”羿容无定色,气战于胸中,乃援弓而射之,不中,更射之,又不中。夏王谓传弥仁曰:“斯羿也,发无不中,而与之赏罚,则不中的者,何也?”传弥仁曰:“若羿也,喜焦之灾,万金为之患矣。人能遗其喜惧,去其万金,则天下之人,皆不愧于羿矣。”夏王曰:“口人闻子之言,始得无欲之道。””
当然我相信你也看不懂我说的
所以无所谓就当大家都没说好了
https://www.arte.tv/de/videos/040781-000-A/die-bartholomaeusnacht/
在工作环境里,最好通过跟自己角度不同的个人和团队来合作,才能更大可能性的避免一些错误
比如availability bias, priming bias, anchoring bias, 无处不在。
有的时候这些也不是坏事, 比如创业者都有overconfidence bias, 这是他们成功的重大因素
我越来越体会到emotional baggage, 尤其是subconscious ones对个体的判断和行为的深刻影响。
旁观者没有你的emotional baggage
然后,人类到底有没可能的出路。是追随耶稣,还是根本放弃?
要知道,大家都能看到人性有弱点,差别只是,是否彻底无光,还是说有少许光亮引导方向。
==
这也还是老问题:政教分离还是唯物主义的政教合一,极左派是想合到物质和动物性上。就像马克思说的,我们都是动物,稍微高级点的高级动物。
美国政教分离的基础是:
政治上我们考虑人的弱点,所以要防范。 而教化上,要承认人总是应该、也可以改进提升的,因为耶稣就是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