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咋的,一看咲媱同学写有关《三国演义》的帖子,一剑就觉得有料。
她又刚写了第一篇,中间没有详细交代“魏晋阶级固化的等级制度”是如何崩溃的,这个问题等她写完了这个系列再同她讨论。
今天只说说她的这段话:咲媱同学说:
“但是,老天爷是最会开玩笑的。
用一个最最下的的人,奴隶,而且是所有的人都瞧不起的外族奴隶,终结了强大不可一世,等级森严的西晋。
那个奴隶,就是石勒。
当少年石勒,在西晋的京城,望着眼前的一切,千言万语说不出来,热血上涌,发出一声惊天长啸。
这一声长啸,预示着那个大一统,等级森严的中华帝国,将轰然崩溃。
同帝国一起崩溃的,还有那个阶级固化的等级制度。”
一剑说几点自己看法:
1. 关于等级制度
等级制度有两种,一种是职业关系,一种是利益关系。比如周朝封国后各个诸侯国,都有一个固定的贵族制度: 所谓六卿,以及附属的士大夫阶层是诸侯国的统治基础。
六卿职位名称和职责可能有区别,但都是国君手下国家的最高管理者。
例子:《左传.哀公二十六年》:"于是皇缓为右师,皇非我为大司马,皇怀为司徒,灵不缓为左师,乐茷为司城,乐朱鉏为大司寇,六卿三族降听政,因大尹以达。"
问题来了,谁去当这些大官?
不是什么人都能当的,需要一定的教育。一般平民,天天种地,不识字,没读过书,你怎么去当司寇? 但人家孔子当起来就没问题,为什么?人家15岁就认真学习,30岁就而立了,并且说起治国安民,引经据典,一套一套的,自然鲁国国君很愿意让孔子当司寇。
士大夫阶层也是,他们是国家运作所必须的公务员阶层。冷兵器年代,一般农民拿个锄头木棍上战场助阵是可以的,但如何列阵,如何指挥也是需要训练的。”士“这个阶层就是职业干这个。
问题又来了,谁为培养这些人才出教育费用? 当时国家没有这些预算,教育只能靠民间自己弄。于是”“贵族”就出来了。比如一剑当了鲁国司寇,工资挺高(一年3万担小麦)。那么多粮食做什么用呢。吃喝解决了,还是用不掉。于是就想让自己家族的后代继续当司寇。不仅如此,还要培养“士”和“大夫”,让他们去充实公务员集团。怎么去做? 自然要请老师啦。这个活动后来有个名字叫“养士”。
例如,秦始皇老娘的情人嫪毐, 家里最多时有家僮数千人,门客也达千馀人。 门客中很多人就是做这类教育训练工作的。
家族中不是所有人都热衷去干“士大夫”,都去竞争六卿。大部分人还是当农民。有些家族觉得花钱搞这种教育完全没必要,男孩子懂得种地,女孩子懂得织布就好了。他们不管国家大事,种粮交税就好。区别于那些搞教育的贵族,他们就叫自己平民家族。
这就是因职业关系形成的等级制度。就像现在的文凭,你没在某大学工程系混几年,没人让你当工程师。国家选人当大官也是这个道理,你得有人推荐,并证明你在某家族的子弟学校中成绩优异。
另一种等级制度是由利益关系形成的。
不是所有的农民子弟都安心一辈子当农民。也有人想弄个司寇当当,一年挣个三万担。好, 你自学成才,十八般武艺样样都好,兵书战策熟记在心。但你还差点,因为你不出生在某类家族,那类家族中才有专门培训学校。
那些家族的人也不愿意你抢他们饭碗,于是他们团结起来阻止你,最硬的理由就是出生。他们说:你从一个只会种地的家族出来,怎么能治理国家,带兵打仗?
这样形成的等级关系比前一种生命力更强。比如现在什么“红N代”。你想,但是老毛带他们的上一辈闹革命,都是社会最底层的人。可是现在人家“红N代”成贵族了,他们当官做生意干什么都容易,后面有靠山。,不属于他们集团的人干什么都难,有靠山的“红N代”欺负你们很容易。为什么会有这个,不是“红N代”他们自己多团结,而是共同利益让他们联合了起来。
如何将咲媱同学说的 “阶级固化的等级制度”干翻呢? 一个是革命造反,另一个是建立更加平等的制度。第一种是暂时的,革命成功后,旧的等级毁掉了,新的等级又出来。从制度上去改变就不同了,比如民主,总统让大家选,大众喜欢你你就上。这样不可能由某类集团来把持总统大位。
总结下, 咲媱同学说那个 “同帝国一起崩溃的,还有那个阶级固化的等级制度。”是不准确的。后来的南北朝,乃至隋唐,等级制度,“士族”文化比三国魏晋更加利害。当然咲媱同学有可能特指晋朝那个贵族阶层让石勒给整崩溃了。这个我同意,但这是几乎每个造反者都会干的事。没听说我造反,成功了还让你当皇帝的。
2. 关于石勒的出生
咲媱同学说石勒是奴隶出生,“而且是所有的人都瞧不起的外族奴隶”。 这话对一半。不细说,直接抄来一段:
“石勒壯健有膽量和魄力,雄健威武,更喜愛騎射。父親周曷朱為部落小帥,因性格粗暴凶惡而不被一眾胡人心服,常命石勒代他領導部眾,卻得眾人信賴。當時相士和父老都稱石勒相貌奇特,氣度非常,前途無可限量,勸邑中人厚待他。但大部份人對這說法都嗤之以鼻,唯獨郭敬和甯驅相信,更加借資源給他,石勒亦感恩,盡心為他耕作。
太安二年(303年),并州發生大饑荒,石勒與一眾胡人逃散,於是去依靠甯驅。當時北澤都尉劉監打算將他賣掉,幸得甯驅協助才沒有成事。之後石勒暗中改投都尉李川,路上遇見郭敬,於是向他哭訴飢寒之苦。郭敬聽後傷心流涕,送他衣服和食物。當時石勒向郭敬建議誘一眾胡人到冀州吃糧,借故賣掉他們換取金錢,既可解諸胡饑困,亦能獲利。而同時建威將軍閻粹說服并州刺史司馬騰遷諸胡到太行山以東地區販賣,以獲得軍事資本,於是司馬騰就派人到冀州捕捉一眾胡人,連石勒都被抓著。當時負責捕捉胡人的張隆多次毆打石勒,而且路上常有人飢餓或病倒,石勒全靠郭敬親族郭陽和郭時的资助才成功到冀州。到冀州後石勒被賣給師懽為奴,師懽却因其儀表堂堂,氣质出眾,讓他做了自己的佃客。因此石勒出身係奴隸,為中國史上從奴隸到皇帝,地位提升最多之人。”
这段话你看出什么?
第一,石勒出生算佃农,顶多算长工啦。有人身自由的。而且还干过部落领导工作。 第二,确实石勒被卖过当奴隶,但当时的人并不瞧不起的外族奴隶的习惯。石勒当皇帝的故事像什么呢,就像90年代有人从北方到深圳打工,然后靠能力成了深圳最富的人。请注意哈,90年代在深圳,没有瞧不起外地来的打工仔的习惯。
搁过去,15得生孩子了吧,您30才立?能活到30就不错了。
另外我对中国史书上的谣一律VORSICHTIG存疑,基本不太相信是某个人的作品,认为大概率是一堆人攒出来的(现在还不是一样)。所以对那些做出来当宣传工具的具体形象,也就是笑笑。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操盘手是不是就是斑竹? :)
那是要用刀(很钝的铜刀)刻在竹子上的。刻一个字估计得半小时,还能弄个错别字? 呵呵:)
孔二爷子死之前就是腿脚不行了,估计就是缺钙。脑子好着呢。要是有现代钙片补补,活到120一点问题都没有
不知咋的,一看咲媱同学写有关《三国演义》的帖子,一剑就觉得有料。
她又刚写了第一篇,中间没有详细交代“魏晋阶级固化的等级制度”是如何崩溃的,这个问题等她写完了这个系列再同她讨论。
今天只说说她的这段话:咲媱同学说:
“但是,老天爷是最会开玩笑的。
用一个最最下的的人,奴隶,而且是所有的人都瞧不起的外族奴隶,终结了强大不可一世,等级森严的西晋。
那个奴隶,就是石勒。
当少年石勒,在西晋的京城,望着眼前的一切,千言万语说不出来,热血上涌,发出一声惊天长啸。
这一声长啸,预示着那个大一统,等级森严的中华帝国,将轰然崩溃。
同帝国一起崩溃的,还有那个阶级固化的等级制度。”
一剑说几点自己看法:
1. 关于等级制度
等级制度有两种,一种是职业关系,一种是利益关系。比如周朝封国后各个诸侯国,都有一个固定的贵族制度: 所谓六卿,以及附属的士大夫阶层是诸侯国的统治基础。
六卿职位名称和职责可能有区别,但都是国君手下国家的最高管理者。
例子:《左传.哀公二十六年》:"于是皇缓为右师,皇非我为大司马,皇怀为司徒,灵不缓为左师,乐茷为司城,乐朱鉏为大司寇,六卿三族降听政,因大尹以达。"
问题来了,谁去当这些大官?
不是什么人都能当的,需要一定的教育。一般平民,天天种地,不识字,没读过书,你怎么去当司寇? 但人家孔子当起来就没问题,为什么?人家15岁就认真学习,30岁就而立了,并且说起治国安民,引经据典,一套一套的,自然鲁国国君很愿意让孔子当司寇。
士大夫阶层也是,他们是国家运作所必须的公务员阶层。冷兵器年代,一般农民拿个锄头木棍上战场助阵是可以的,但如何列阵,如何指挥也是需要训练的。”士“这个阶层就是职业干这个。
问题又来了,谁为培养这些人才出教育费用? 当时国家没有这些预算,教育只能靠民间自己弄。于是”“贵族”就出来了。比如一剑当了鲁国司寇,工资挺高(一年3万担小麦)。那么多粮食做什么用呢。吃喝解决了,还是用不掉。于是就想让自己家族的后代继续当司寇。不仅如此,还要培养“士”和“大夫”,让他们去充实公务员集团。怎么去做? 自然要请老师啦。这个活动后来有个名字叫“养士”。
例如,秦始皇老娘的情人嫪毐, 家里最多时有家僮数千人,门客也达千馀人。 门客中很多人就是做这类教育训练工作的。
家族中不是所有人都热衷去干“士大夫”,都去竞争六卿。大部分人还是当农民。有些家族觉得花钱搞这种教育完全没必要,男孩子懂得种地,女孩子懂得织布就好了。他们不管国家大事,种粮交税就好。区别于那些搞教育的贵族,他们就叫自己平民家族。
这就是因职业关系形成的等级制度。就像现在的文凭,你没在某大学工程系混几年,没人让你当工程师。国家选人当大官也是这个道理,你得有人推荐,并证明你在某家族的子弟学校中成绩优异。
另一种等级制度是由利益关系形成的。
不是所有的农民子弟都安心一辈子当农民。也有人想弄个司寇当当,一年挣个三万担。好, 你自学成才,十八般武艺样样都好,兵书战策熟记在心。但你还差点,因为你不出生在某类家族,那类家族中才有专门培训学校。
那些家族的人也不愿意你抢他们饭碗,于是他们团结起来阻止你,最硬的理由就是出生。他们说:你从一个只会种地的家族出来,怎么能治理国家,带兵打仗?
这样形成的等级关系比前一种生命力更强。比如现在什么“红N代”。你想,但是老毛带他们的上一辈闹革命,都是社会最底层的人。可是现在人家“红N代”成贵族了,他们当官做生意干什么都容易,后面有靠山。,不属于他们集团的人干什么都难,有靠山的“红N代”欺负你们很容易。为什么会有这个,不是“红N代”他们自己多团结,而是共同利益让他们联合了起来。
如何将咲媱同学说的 “阶级固化的等级制度”干翻呢? 一个是革命造反,另一个是建立更加平等的制度。第一种是暂时的,革命成功后,旧的等级毁掉了,新的等级又出来。从制度上去改变就不同了,比如民主,总统让大家选,大众喜欢你你就上。这样不可能由某类集团来把持总统大位。
总结下, 咲媱同学说那个 “同帝国一起崩溃的,还有那个阶级固化的等级制度。”是不准确的。后来的南北朝,乃至隋唐,等级制度,“士族”文化比三国魏晋更加利害。当然咲媱同学有可能特指晋朝那个贵族阶层让石勒给整崩溃了。这个我同意,但这是几乎每个造反者都会干的事。没听说我造反,成功了还让你当皇帝的。
2. 关于石勒的出生
咲媱同学说石勒是奴隶出生,“而且是所有的人都瞧不起的外族奴隶”。 这话对一半。不细说,直接抄来一段:
“石勒壯健有膽量和魄力,雄健威武,更喜愛騎射。父親周曷朱為部落小帥,因性格粗暴凶惡而不被一眾胡人心服,常命石勒代他領導部眾,卻得眾人信賴。當時相士和父老都稱石勒相貌奇特,氣度非常,前途無可限量,勸邑中人厚待他。但大部份人對這說法都嗤之以鼻,唯獨郭敬和甯驅相信,更加借資源給他,石勒亦感恩,盡心為他耕作。
太安二年(303年),并州發生大饑荒,石勒與一眾胡人逃散,於是去依靠甯驅。當時北澤都尉劉監打算將他賣掉,幸得甯驅協助才沒有成事。之後石勒暗中改投都尉李川,路上遇見郭敬,於是向他哭訴飢寒之苦。郭敬聽後傷心流涕,送他衣服和食物。當時石勒向郭敬建議誘一眾胡人到冀州吃糧,借故賣掉他們換取金錢,既可解諸胡饑困,亦能獲利。而同時建威將軍閻粹說服并州刺史司馬騰遷諸胡到太行山以東地區販賣,以獲得軍事資本,於是司馬騰就派人到冀州捕捉一眾胡人,連石勒都被抓著。當時負責捕捉胡人的張隆多次毆打石勒,而且路上常有人飢餓或病倒,石勒全靠郭敬親族郭陽和郭時的资助才成功到冀州。到冀州後石勒被賣給師懽為奴,師懽却因其儀表堂堂,氣质出眾,讓他做了自己的佃客。因此石勒出身係奴隸,為中國史上從奴隸到皇帝,地位提升最多之人。”
这段话你看出什么?
第一,石勒出生算佃农,顶多算长工啦。有人身自由的。而且还干过部落领导工作。
第二,确实石勒被卖过当奴隶,但当时的人并不瞧不起的外族奴隶的习惯。石勒当皇帝的故事像什么呢,就像90年代有人从北方到深圳打工,然后靠能力成了深圳最富的人。请注意哈,90年代在深圳,没有瞧不起外地来的打工仔的习惯。
搁过去,15得生孩子了吧,您30才立?能活到30就不错了。
另外我对中国史书上的谣一律VORSICHTIG存疑,基本不太相信是某个人的作品,认为大概率是一堆人攒出来的(现在还不是一样)。所以对那些做出来当宣传工具的具体形象,也就是笑笑。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操盘手是不是就是斑竹? :)
那是要用刀(很钝的铜刀)刻在竹子上的。刻一个字估计得半小时,还能弄个错别字? 呵呵:)
孔二爷子死之前就是腿脚不行了,估计就是缺钙。脑子好着呢。要是有现代钙片补补,活到120一点问题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