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昆德拉的“告密”
闻米兰·昆德拉去世,享年94,于是又打开维基网站看了一些有关他以及那个时代的词条。对这类话题,我喜欢看日英中三个版本,因为不同语种对同一个人同一件事情的叙述差异非常有意思。
下面的几段文字大半是从日语版那里节选过来,当然,我做了一些修改补充,(中文维基中没有),如有错误请指出:
昆德拉被公认为是一位反共反独裁的作家。
然而,2008 年 10 月,一条关于昆德拉的档案记录被公开出来:二战后,一位捷克飞行员流亡至西德,并于1950 年作为情报人员潜入(回到)捷克。昆德拉从一位熟人那里得知了他的去向并向警方举报(告密/揭发?),飞行员被捕。
冷战后,捷克政府成立了一个“捷克极权制度研究所”,专门搜集管理那个时代的各种官方资料,其中包括那期间秘密警察的档案资料。捷克《尊重》周刊就是在那里发现了有关昆德拉告密的资料,然后报道了出来,也附上了文件副本。 那位被捕的飞行员,资料显示其被判处22年监禁、罚款1万克朗、没收财产、剥夺公民身份,其中14年为强迫劳动,在铀矿等地工作。
昆德拉断然否认这些记录,指责这些为捏造材料。确实,这份秘密警察的记录中,虽然有昆德拉的名字,但没有他的签字或具体身份证信息;再加上秘密警察也确实经常伪造甚至捏造文件,所以这份2008年被发现的记录,其事情真假很难断定。
然而,有意思的是,除了我们熟悉的《生命中难以承受之轻》,昆德拉的很多作品中有关于“背叛”的故事情节,尤其是《笑话》这部1967年出版的小说,描绘的就是共产党体制下的封闭生活,主人公因朋友的背叛而被大学开除,并被送往矿山服劳役。《笑话》中的这些故事情节,由于其和2008年被发现的记录有太多的“一致”性,有人猜测昆德拉的这些作品就是基于他的真实经历而写。
(相关内容英语维基中写的更加详细:Miroslav Dvo?á?ek controversy)
这几天,对“冷战后昆德拉不回捷克”这个老话题又出了很多分析文章,都蛮有意思的,文人的发挥。昆德拉为什么不回捷克,或者说为什么冷处理和捷克新政府的关系?我不知道,反正把他同那位《我的祖国》中的库贝利克(Rafael Jeronym Kubelik)做对比,蛮有意思的。我对所有的人物都会用一句:蛮有意思的。
告密,举报,揭发……在一些特殊社会环境中,这些单词即便具有明确的定义界限,但在我看来都是一回事儿,都是领导领袖们安排给大家的“工作”,是不同身份的你们必须要做的工作!
“忠诚不彻底就是彻底不忠诚”。极权环境中,有些人无需自我麻痹更无需命令就能充当打手干出恶事狠事,有些人则得先玩一通文字游戏自我麻痹一下才能干得出。想起那部2006年的电影《窃听风暴 Das Leben der Anderen》(虚构的好事儿),还有更早的《雷恩的女儿 Ryan's Daughter》。
告密,举报,揭发……不必试图区分这些单词的定义,更不必用那些定义来决定/解释自己的行为,行为之前请尽量自问自责自己的心,因为你知道你所处环境的性质!
道德,良心与怜悯,打这些字太容易,但究竟能在多少人内心中起作用?我知道,以我的性格,如果我继续呆在那种环境中,我身上所有的恶都会释放出来,即便我也背得出“枪口抬高1厘米”“鸡蛋高墙,我要做鸡蛋”等这类金句……但这些理论就是那么地苍白无力,根本竞争不过实际利益,特别是当你的“生存权”也被作为交易筹码。
《除了“怂”,我们还能做什么?》
红字均可点击阅读
以及由此留下的2374页档案。这些档案里,昆德拉被称为“精英主义者一号”,他的妻子薇拉·昆德拉被称为“精英主义者二号”。
一九七四年六月一日。作家米兰·昆德拉,又名“精英主义者一号”,“离开家,他没戴帽子,深色西装,黑皮鞋。夫人陪着他。他们在住所前稍停片刻,十点五分一辆牌照为ABJ6797的车停在‘精英主义者一号’家门前。司机是G,同车还有一个陌生人。当事人和夫人上了车,汽车朝里克纳街开去,到达后停在那里。”
一九七三年十二月十七日。“‘精英主义者二号(薇拉·昆德拉的代称)’来到布尔诺人类博物馆与演员Z.K.见面,Z.K.和女演员V.F.在一起生活。见面是事先约好的,他们前后脚到达。交谈大约半小时后,我们的线人看到昆德洛娃[捷克语“昆德拉夫人”]向咖啡馆服务员要了一张A4纸并在上面写着什么。她写下‘O.S.’,还有她的电话号码。薇拉·昆德洛娃把这张纸交给了Z.K.。线人接下来听到昆德洛娃和服务员讨论‘拳师犬的交配’问题,她不太肯定自己的纯种拳师公犬杭沙是否能让服务生的母犬受孕。”
二〇一九年底,当阿丽亚娜·舍曼发掘出这些档案时,昆德拉夫妇还从未听说过它们的存在。他们后来也一直没有阅读过这些材料。阿丽亚娜·舍曼写道:“米兰与薇拉·昆德拉的生活就这样被记录在案、打印、编目,装订起来的文件达二千三百七十四页之多,上面盖有‘国防机密’或‘绝密’字样的章。”
......
告密事件扑朔迷离,加重了米兰·昆德拉人生的神秘色彩。阿丽亚娜·舍曼在书中确证,警方档案是真实的,而且昆德拉的名字准确无误地写在那里。但是以什么身份?出于何种原因?却不得而知。
对此案颇感兴趣的中欧问题专家雅克·鲁普尼克(Jacques Rupnik)告诉她:“历史学的基础工作没有做好,在这份警方报告里只有一句话提到昆德拉的名字。这句话提到了一只可疑的箱子,但根本没有提到德沃拉切克的名字。如果只凭这句话,就不能称之为举报。”
此外,阿丽亚娜·舍曼认为国家安全局也不是不会犯错误,他们的报告中舛误丛生,且不乏张冠李戴之处。薇拉也反复对她说:“这篇令人作呕的文章毁坏了我们的健康。举报信应该有告密者签字,而这里并没有。”
https://news.ifeng.com/c/8RNjIitH1pq
Interesting, 也可以是fascinating, 二者表达的完全不同,前一个是心里想骂人,后一个是我对Maudie 这样纯净的人儿的情感。
你这篇说“有意思”的时候,到底啥意思呢?
https://www.chinanews.com.cn/cul/news/2008/10-15/1412438.shtml
他可能都不觉得自己在做错事儿。更可能是为了国家的光辉未来,积极主动做的,抓特务。和因为软弱在压力下被动做的还不一样。
至于后来否认,那是自我保护。
不过这都基于假设他真的做了。
他已经死了,真假对他不重要,重要的是那种环境下,这种事儿是可以预期的。
然后随着年龄增大,思想开始相对独立、深入,那也不奇怪。
你的“逻辑观点”,一种个人的推导……而已……
在没有危机的时候,告密,举报,揭发变成习惯,就让人比较无奈了。
过去,现在,未来,我不必做这个事,算是三生有幸吧。
做一枚争执有良知的人,在一个相对稳定和公平公正的环境里要相对容易一些。在集权环境里,比如在平壤生活有许多特权,如果你不努力争取做一个对朝鲜劳动党有用的人,比如说告密检举同事朋友,表现不够好,就会被赶出平壤。恐怖的环境激发出人性之恶,很可怕。
养蛊一样,毒虫都放在一个盅里,相互撕咬残杀,最后胜出的就是蛊,剧毒的蛊。
就如小丸子说的,很庆幸我现在和未来不需要做那样的选择。
一句无关紧要的话,这启发了《玩笑》的中心情节。然而,他被允许继续学业;1952年,他毕业于布拉格美术学院,随后被任命为该校的世界文学讲师。 1956年,昆德拉恢复了党籍,但在1970年,由于主张改革,昆德拉再次被开除党籍。这一次,驱逐是永远的,实际上使其失去了立身之本。他被赶离工作岗位,正如他所说:“没有人有权给我另一份工作。”
https://cn.nytimes.com/obits/20230713/milan-kundera-dead/
我们现在生存空间的一切不是固体一块一成不变的,而我们已经能感觉到有很多不对劲了。
说明此人脑子突然进水了,而且是无法改造,无法挽救的进水,因为他不会继续检举揭发了。
这对他年轻人的心灵,不会产生什么道德的内疚。本来就是抓敌人、特务。这完全不同于私人朋友间的告密。
至于被自己的党开初,那当年中国很多热血青年也是因为相信党,所以才直言不讳,或开点自己认为无伤大雅的玩笑,或者看到领导不如自己期望的那么无私,而公开批评、讽刺。所以才被开除。年轻人出这些事儿,都可以理解(理解,是说从心理规律上可以理解)。这和反右、文革中朋友、家庭互相揭发根本就不是同一类性质的事情。
一个是,人做了自己认为对的事儿,但后来发现也不对。(这是任何人都可能犯的错误);
另一类是明知不对,迫于压力还是做了(比如互相揭发。这种情况会产生更多内疚和罪责)。
对日文这么喜爱呢?
脑子转个弯,原因估计是土豆反感无情无义的欧美(无情无义是引用土豆语录)?土豆又反感什么“简体字圈子”,怎么办?还好有日本
他师从捷克最出色的作曲家之一保尔•哈斯学习作曲。后来,哈斯被关进集中营,再也没有出来。昆德拉始终把他当做“我个人神殿中的一位”。他写下的第一首诗,就是《纪念保尔•哈斯》。http://m.cnwest.com/tianxia/a/2023/07/12/21685580.html
本来是捷克的精英阶层,经历了二战纳粹的统治,痛失良师(哈斯是犹太人)的昆德拉,会在21岁的时候去做“告密者”,把一位同胞送入监牢么? https://read.qidian.com/chapter/0LEakPWYidbmkXioLmMPXw2/cWfLKa0A9R_6ItTi_ILQ7A2/
想上。那么他就会认为“破坏这个理想社会的人,就是人类的敌人”,这时候他就不是同胞,而是敌人。这种阶级斗争、党性等等思想是可以洗脑的。
人性的教育和普通智能教育根本就不是完全等同的东西。。。,不能以为这两者是可以正比发展。
很多人说话,都是感情的冲动,一时可能很感人,但并不表示他对人性、慈悲就有深刻的洞察和理解。
使命,历史进程,他就会在某个人(比如拿破仑)身上看见历史的“化身”。马克思他的理论搞多了,他也是看见叛徒(他自认的叛徒)就批、斗。他们是被自己脑袋里的软件(谁灌的?再说)bug所控制。
况且昆德拉才20-21岁,太容易受影响了。对他们来讲,跟社会理想不一致的人,都像历史列车轨道上的绊脚石,是“应该”搬开的。可不要以为他们认为自己在做坏事儿(或许内心深处有些微的不安,但是年轻人对此并不一定能深刻醒觉)。他们认为自己在为了人类的未来清理道路,防止历史的车轮翻车。
http://www.rocidea.com/one?id=25577
组织不一定天真,特别是安全部门,他们不天真,就“不一定”会大张旗鼓地宣传。
https://www.chinanews.com.cn/cul/news/2008/10-15/1412438.shtml 这里最后也说:
【 虽然昆德拉还得为“告密者”嫌疑洗脱罪名,但不少捷克人认为即使告密的事情是真的,也只是证明了他当时是一个爱国者,只是履行公民义务向国家揭发了一名外国间谍。捷克历史学家索尼娅说:“即使他是一个告密者,也不会影响他后来作为作家的贡献和人们对他的爱戴。”】
这和我前面说的基本一致。
而且,也许正是因为他的经历,让他对那个体制的反思更加持久、更加有穿透力。人并不是天生就能看明白共产体制的弊端的。更不要说在共产刚刚兴起时,一个20岁的年轻人。经历了,然后认识了,我觉得这心理过程很正常。
我是“80%不信20%信”,上面写了;有人100%信有人100%不信,都可以,即便如今的捷克(斯洛伐克)那里也是各种判断都有,重要的是:
1,尽可能把真相还原,但并不追诉责任,全民和解,类似那个南非的做法;
2,目的就是让大家明白极权体制的可怕,也就是我以及上面小丸子和酒酒的留言,(你似乎没有聚点在这方面,可能在忙着找中文证据吧 :)));
3, 推荐: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3066/202207/14053.html
4,我觉得“上当受骗”了,你给的链接文我都读过类似的,而且是以前读英语的,以后我可能不再读你给的链接了,哈哈哈;
5,我再重申一遍:我是挂在宇宙看你们人类的,所以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
a,我通过宏观观察知道了那地区那群人的德行,但你却死死地从微观去关注纠结一个具有两面性的细节,深度思考(?);
b,我通过一个微观细小的删帖动作就认知了这东东,但你却避而不谈,会从宏观角度看待“管理者有它的难处/用心良苦”;
(我上面用的“你”字,不是指你哦,只是指和我对话的人类,特别是毛毛虫粉红类)
对了,你觉得如果我当版主会如何啊?告诉你,我在东京警视厅呆过1年半……
周末愉快
有些人是绝对在意的,特别是经历过纳粹统治或目睹过残酷政治清洗的人。
“让大家明白极权体制的可怕”,这个目的确实高大上,但是如果用给一位无辜者戴帽子的方法做为脚注,我觉得没法接受。因为不知道在哪一天,我自己就可能成为被戴帽子的无辜者。
土豆兄可能不了解,我发言不是仅仅给一个人或走廊里的人看的,我希望这些发言能被很多人看到,但是好像不太可能。
代史就是一个巨大的样本库,什么样本都有。
我学佛的,相信关于人的基本定理是:
解决方案也有两条:
至于昆德拉个人,我根本不熟悉,也不觉得有必要把他作为一个完美典范才能维持我对世界的稳定看法。他“做、还是没做”,对我并不重要。我只是表示
和后来在高压下,口是心非的互相批斗是很不同的。
看事必须能设身处地。否则都是心理色盲。
米兰·昆德拉的“告密”
闻米兰·昆德拉去世,享年94,于是又打开维基网站看了一些有关他以及那个时代的词条。对这类话题,我喜欢看日英中三个版本,因为不同语种对同一个人同一件事情的叙述差异非常有意思。
下面的几段文字大半是从日语版那里节选过来,当然,我做了一些修改补充,(中文维基中没有),如有错误请指出:
昆德拉被公认为是一位反共反独裁的作家。
然而,2008 年 10 月,一条关于昆德拉的档案记录被公开出来:二战后,一位捷克飞行员流亡至西德,并于1950 年作为情报人员潜入(回到)捷克。昆德拉从一位熟人那里得知了他的去向并向警方举报(告密/揭发?),飞行员被捕。
冷战后,捷克政府成立了一个“捷克极权制度研究所”,专门搜集管理那个时代的各种官方资料,其中包括那期间秘密警察的档案资料。捷克《尊重》周刊就是在那里发现了有关昆德拉告密的资料,然后报道了出来,也附上了文件副本。 那位被捕的飞行员,资料显示其被判处22年监禁、罚款1万克朗、没收财产、剥夺公民身份,其中14年为强迫劳动,在铀矿等地工作。
昆德拉断然否认这些记录,指责这些为捏造材料。确实,这份秘密警察的记录中,虽然有昆德拉的名字,但没有他的签字或具体身份证信息;再加上秘密警察也确实经常伪造甚至捏造文件,所以这份2008年被发现的记录,其事情真假很难断定。
然而,有意思的是,除了我们熟悉的《生命中难以承受之轻》,昆德拉的很多作品中有关于“背叛”的故事情节,尤其是《笑话》这部1967年出版的小说,描绘的就是共产党体制下的封闭生活,主人公因朋友的背叛而被大学开除,并被送往矿山服劳役。《笑话》中的这些故事情节,由于其和2008年被发现的记录有太多的“一致”性,有人猜测昆德拉的这些作品就是基于他的真实经历而写。
(相关内容英语维基中写的更加详细:Miroslav Dvo?á?ek controversy)
这几天,对“冷战后昆德拉不回捷克”这个老话题又出了很多分析文章,都蛮有意思的,文人的发挥。昆德拉为什么不回捷克,或者说为什么冷处理和捷克新政府的关系?我不知道,反正把他同那位《我的祖国》中的库贝利克(Rafael Jeronym Kubelik)做对比,蛮有意思的。我对所有的人物都会用一句:蛮有意思的。
告密,举报,揭发……在一些特殊社会环境中,这些单词即便具有明确的定义界限,但在我看来都是一回事儿,都是领导领袖们安排给大家的“工作”,是不同身份的你们必须要做的工作!
“忠诚不彻底就是彻底不忠诚”。极权环境中,有些人无需自我麻痹更无需命令就能充当打手干出恶事狠事,有些人则得先玩一通文字游戏自我麻痹一下才能干得出。想起那部2006年的电影《窃听风暴 Das Leben der Anderen》(虚构的好事儿),还有更早的《雷恩的女儿 Ryan's Daughter》。
告密,举报,揭发……不必试图区分这些单词的定义,更不必用那些定义来决定/解释自己的行为,行为之前请尽量自问自责自己的心,因为你知道你所处环境的性质!
道德,良心与怜悯,打这些字太容易,但究竟能在多少人内心中起作用?我知道,以我的性格,如果我继续呆在那种环境中,我身上所有的恶都会释放出来,即便我也背得出“枪口抬高1厘米”“鸡蛋高墙,我要做鸡蛋”等这类金句……但这些理论就是那么地苍白无力,根本竞争不过实际利益,特别是当你的“生存权”也被作为交易筹码。
《除了“怂”,我们还能做什么?》
红字均可点击阅读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米兰·昆德拉的“告密” 大赚一笔的周末 我的极端理论:人文学科非“科学” 聊聊乌克兰的反攻宣传片 令我刮目相看的意大利女孩
以及由此留下的2374页档案。这些档案里,昆德拉被称为“精英主义者一号”,他的妻子薇拉·昆德拉被称为“精英主义者二号”。
一九七四年六月一日。作家米兰·昆德拉,又名“精英主义者一号”,“离开家,他没戴帽子,深色西装,黑皮鞋。夫人陪着他。他们在住所前稍停片刻,十点五分一辆牌照为ABJ6797的车停在‘精英主义者一号’家门前。司机是G,同车还有一个陌生人。当事人和夫人上了车,汽车朝里克纳街开去,到达后停在那里。”
一九七三年十二月十七日。“‘精英主义者二号(薇拉·昆德拉的代称)’来到布尔诺人类博物馆与演员Z.K.见面,Z.K.和女演员V.F.在一起生活。见面是事先约好的,他们前后脚到达。交谈大约半小时后,我们的线人看到昆德洛娃[捷克语“昆德拉夫人”]向咖啡馆服务员要了一张A4纸并在上面写着什么。她写下‘O.S.’,还有她的电话号码。薇拉·昆德洛娃把这张纸交给了Z.K.。线人接下来听到昆德洛娃和服务员讨论‘拳师犬的交配’问题,她不太肯定自己的纯种拳师公犬杭沙是否能让服务生的母犬受孕。”
二〇一九年底,当阿丽亚娜·舍曼发掘出这些档案时,昆德拉夫妇还从未听说过它们的存在。他们后来也一直没有阅读过这些材料。阿丽亚娜·舍曼写道:“米兰与薇拉·昆德拉的生活就这样被记录在案、打印、编目,装订起来的文件达二千三百七十四页之多,上面盖有‘国防机密’或‘绝密’字样的章。”
......
告密事件扑朔迷离,加重了米兰·昆德拉人生的神秘色彩。阿丽亚娜·舍曼在书中确证,警方档案是真实的,而且昆德拉的名字准确无误地写在那里。但是以什么身份?出于何种原因?却不得而知。
对此案颇感兴趣的中欧问题专家雅克·鲁普尼克(Jacques Rupnik)告诉她:“历史学的基础工作没有做好,在这份警方报告里只有一句话提到昆德拉的名字。这句话提到了一只可疑的箱子,但根本没有提到德沃拉切克的名字。如果只凭这句话,就不能称之为举报。”
此外,阿丽亚娜·舍曼认为国家安全局也不是不会犯错误,他们的报告中舛误丛生,且不乏张冠李戴之处。薇拉也反复对她说:“这篇令人作呕的文章毁坏了我们的健康。举报信应该有告密者签字,而这里并没有。”
https://news.ifeng.com/c/8RNjIitH1pq
Interesting, 也可以是fascinating, 二者表达的完全不同,前一个是心里想骂人,后一个是我对Maudie 这样纯净的人儿的情感。
你这篇说“有意思”的时候,到底啥意思呢?
https://www.chinanews.com.cn/cul/news/2008/10-15/1412438.shtml
他可能都不觉得自己在做错事儿。更可能是为了国家的光辉未来,积极主动做的,抓特务。和因为软弱在压力下被动做的还不一样。
至于后来否认,那是自我保护。
不过这都基于假设他真的做了。
他已经死了,真假对他不重要,重要的是那种环境下,这种事儿是可以预期的。
然后随着年龄增大,思想开始相对独立、深入,那也不奇怪。
你的“逻辑观点”,一种个人的推导……而已……
在没有危机的时候,告密,举报,揭发变成习惯,就让人比较无奈了。
过去,现在,未来,我不必做这个事,算是三生有幸吧。
做一枚争执有良知的人,在一个相对稳定和公平公正的环境里要相对容易一些。在集权环境里,比如在平壤生活有许多特权,如果你不努力争取做一个对朝鲜劳动党有用的人,比如说告密检举同事朋友,表现不够好,就会被赶出平壤。恐怖的环境激发出人性之恶,很可怕。
养蛊一样,毒虫都放在一个盅里,相互撕咬残杀,最后胜出的就是蛊,剧毒的蛊。
就如小丸子说的,很庆幸我现在和未来不需要做那样的选择。
一句无关紧要的话,这启发了《玩笑》的中心情节。然而,他被允许继续学业;1952年,他毕业于布拉格美术学院,随后被任命为该校的世界文学讲师。
1956年,昆德拉恢复了党籍,但在1970年,由于主张改革,昆德拉再次被开除党籍。这一次,驱逐是永远的,实际上使其失去了立身之本。他被赶离工作岗位,正如他所说:“没有人有权给我另一份工作。”
https://cn.nytimes.com/obits/20230713/milan-kundera-dead/
我们现在生存空间的一切不是固体一块一成不变的,而我们已经能感觉到有很多不对劲了。
说明此人脑子突然进水了,而且是无法改造,无法挽救的进水,因为他不会继续检举揭发了。
这对他年轻人的心灵,不会产生什么道德的内疚。本来就是抓敌人、特务。这完全不同于私人朋友间的告密。
至于被自己的党开初,那当年中国很多热血青年也是因为相信党,所以才直言不讳,或开点自己认为无伤大雅的玩笑,或者看到领导不如自己期望的那么无私,而公开批评、讽刺。所以才被开除。年轻人出这些事儿,都可以理解(理解,是说从心理规律上可以理解)。这和反右、文革中朋友、家庭互相揭发根本就不是同一类性质的事情。
一个是,人做了自己认为对的事儿,但后来发现也不对。(这是任何人都可能犯的错误);
另一类是明知不对,迫于压力还是做了(比如互相揭发。这种情况会产生更多内疚和罪责)。
对日文这么喜爱呢?
脑子转个弯,原因估计是土豆反感无情无义的欧美(无情无义是引用土豆语录)?土豆又反感什么“简体字圈子”,怎么办?还好有日本
他师从捷克最出色的作曲家之一保尔•哈斯学习作曲。后来,哈斯被关进集中营,再也没有出来。昆德拉始终把他当做“我个人神殿中的一位”。他写下的第一首诗,就是《纪念保尔•哈斯》。http://m.cnwest.com/tianxia/a/2023/07/12/21685580.html
本来是捷克的精英阶层,经历了二战纳粹的统治,痛失良师(哈斯是犹太人)的昆德拉,会在21岁的时候去做“告密者”,把一位同胞送入监牢么? https://read.qidian.com/chapter/0LEakPWYidbmkXioLmMPXw2/cWfLKa0A9R_6ItTi_ILQ7A2/
想上。那么他就会认为“破坏这个理想社会的人,就是人类的敌人”,这时候他就不是同胞,而是敌人。这种阶级斗争、党性等等思想是可以洗脑的。
人性的教育和普通智能教育根本就不是完全等同的东西。。。,不能以为这两者是可以正比发展。
很多人说话,都是感情的冲动,一时可能很感人,但并不表示他对人性、慈悲就有深刻的洞察和理解。
使命,历史进程,他就会在某个人(比如拿破仑)身上看见历史的“化身”。马克思他的理论搞多了,他也是看见叛徒(他自认的叛徒)就批、斗。他们是被自己脑袋里的软件(谁灌的?再说)bug所控制。
况且昆德拉才20-21岁,太容易受影响了。对他们来讲,跟社会理想不一致的人,都像历史列车轨道上的绊脚石,是“应该”搬开的。可不要以为他们认为自己在做坏事儿(或许内心深处有些微的不安,但是年轻人对此并不一定能深刻醒觉)。他们认为自己在为了人类的未来清理道路,防止历史的车轮翻车。
http://www.rocidea.com/one?id=25577
组织不一定天真,特别是安全部门,他们不天真,就“不一定”会大张旗鼓地宣传。
https://www.chinanews.com.cn/cul/news/2008/10-15/1412438.shtml 这里最后也说:
【 虽然昆德拉还得为“告密者”嫌疑洗脱罪名,但不少捷克人认为即使告密的事情是真的,也只是证明了他当时是一个爱国者,只是履行公民义务向国家揭发了一名外国间谍。捷克历史学家索尼娅说:“即使他是一个告密者,也不会影响他后来作为作家的贡献和人们对他的爱戴。”】
这和我前面说的基本一致。
而且,也许正是因为他的经历,让他对那个体制的反思更加持久、更加有穿透力。人并不是天生就能看明白共产体制的弊端的。更不要说在共产刚刚兴起时,一个20岁的年轻人。经历了,然后认识了,我觉得这心理过程很正常。
我是“80%不信20%信”,上面写了;有人100%信有人100%不信,都可以,即便如今的捷克(斯洛伐克)那里也是各种判断都有,重要的是:
1,尽可能把真相还原,但并不追诉责任,全民和解,类似那个南非的做法;
2,目的就是让大家明白极权体制的可怕,也就是我以及上面小丸子和酒酒的留言,(你似乎没有聚点在这方面,可能在忙着找中文证据吧 :)));
3, 推荐: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3066/202207/14053.html
4,我觉得“上当受骗”了,你给的链接文我都读过类似的,而且是以前读英语的,以后我可能不再读你给的链接了,哈哈哈;
5,我再重申一遍:我是挂在宇宙看你们人类的,所以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
a,我通过宏观观察知道了那地区那群人的德行,但你却死死地从微观去关注纠结一个具有两面性的细节,深度思考(?);
b,我通过一个微观细小的删帖动作就认知了这东东,但你却避而不谈,会从宏观角度看待“管理者有它的难处/用心良苦”;
(我上面用的“你”字,不是指你哦,只是指和我对话的人类,特别是毛毛虫粉红类)
对了,你觉得如果我当版主会如何啊?告诉你,我在东京警视厅呆过1年半……
周末愉快
有些人是绝对在意的,特别是经历过纳粹统治或目睹过残酷政治清洗的人。
“让大家明白极权体制的可怕”,这个目的确实高大上,但是如果用给一位无辜者戴帽子的方法做为脚注,我觉得没法接受。因为不知道在哪一天,我自己就可能成为被戴帽子的无辜者。
土豆兄可能不了解,我发言不是仅仅给一个人或走廊里的人看的,我希望这些发言能被很多人看到,但是好像不太可能。
代史就是一个巨大的样本库,什么样本都有。
我学佛的,相信关于人的基本定理是:
人都是有bug的(基督教也这么说)。所以,出事是必然,何时出事是偶然。今生不出事,下辈子以后也会出事儿。除非上了天堂或到了佛土。解决方案也有两条:
治标的方案:那就是政治体制上的解决,就是设计体制让触发极端压力的情况不会出现。但这并不表示移除了个人内心的bug。其实就是说,人的生理、心理有承受极限,那就控制环境温度不要太高或太低。 彻底解决:那就只有跟着佛学习,彻底检查自心。这叫做觉者。否则普通人做什么,都多少是不知不觉的。也像耶稣说的,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至于昆德拉个人,我根本不熟悉,也不觉得有必要把他作为一个完美典范才能维持我对世界的稳定看法。他“做、还是没做”,对我并不重要。我只是表示
如果不是为了给他平反昭雪,而是为了我们自己对世界的看法,那他这个人对我并不重要。 如果对他有个人感情,希望平反昭雪,那我不反对别人去做考察。但这不是我关心的内容和后来在高压下,口是心非的互相批斗是很不同的。
看事必须能设身处地。否则都是心理色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