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算是哲学著作里好看的书,很难得。我喜欢他坐下来慢慢跟你谈的表达方式。“你真知道存在是什么意思吗?不知道吧,那就更不知道存在的意义了?……时间呢?时间可以初步理解为存在这件事的有可能的水平线”(Die Interpretation der Zeit als des möglichen Horizontes eines jeden Seinsverständnisses überhaupt ist ihr vorläufiges Ziel )。上来就深得我心,在没什么意义的“存在”下度量时间,一天两天,一年两年又有什么差别呢?
有一个有趣的观点是,人们容易对逝去的时光有一种不切实际的浪漫情怀(Ernst Cassirer, the Myth of the State,这套书对我影响很大), 当然,原作者提到这一点多少带点嘲弄的口气,然而纵观历史,也并非全无道理。无论人文科学还是自然科学,在20世纪特别是20世纪初都可以说是处于异常喷发的状态,物理学和哲学方面尤其明显。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等理论的初步形成,突然空间和时间不再是绝对的只能通过物质来定义,200多年以来构成所有物理学基础的牛顿力学面临被新的理论所取代,这对传统哲学思想产生了根本的影响。这种革命性的新的世界观当然也带来了哲学研究领域的根本变革,导致很多哲学家在一生中分属几个学派,以至于很难把他们明确地归于某一个哲学方向。
Heidegger第一个试图讨论的问题是,生命存在的最基本的意义是什么(die Frage nach dem Sinn von Sein zu stellen)。这里他说的“基本”,还不是和general对应,他指的是“最根本,最底层”——这也是他说自己是Fundamental派最根本的原因。你们研究动物学,植物学,心理学,社会学,etc.,很好很好,我研究你们这些“学”的学,我最基础。
那这些问题存在的意义呢?是因为人。只有人才会问这些问题,一块石头?不可能的。
和Hegel一样,Heidegger造出来的句子也很有个人风格,比如他说,das Dasein ist Seiendes, dem es in seinem Sein um diese Selbst geht(存在就是在这里的那些跟自己存在有关的东西)——哎呀妈呀,这句中文是我按照自己的感觉翻的,写完读一遍,只能说,不懂——还是退回原文好了。我知道他想说什么,他想说,比如人,人的存在的意义就是跟自己(人)有关的东西。
这句话,不妨和Hermann Hesse一起看,他说,人终其一生最重要的职业,不过是找到他自己的路(Der wahre Beruf eines Menschen ist es, seinen Weg zu sich selbst zu finden)。Hesse是我很喜欢的一个作家,我一直有个不太成熟的私人观点,他们那个年代的诺贝尔,才真是当之无愧,后来的,实在是…了了,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
那么,存在的终结是什么?只能是死亡(Das Ende der das Dasein ist der Tod)。当然了,人都会死的,这个没关系也不可怕,差别是不同的个体把这个点往后推迟的程度不一样,刚出生的婴儿可能是80年,而一个40岁的人,大概率是40年。Das Man laesst den Mut zur Angst vor dem Tod nicht aufkommen,这句是说,只要在死之前别那么怕死就好啦。
存在当然有多种形式,依Heidegger的观点,除了In-Der-Welt-Sein,还包括Befindlichkeit/Stimmung-Sein(情绪),Sorge(担忧),Entwurf(草稿),Sein zum Tod(死亡),Mitsein/Man(共存),Angst(恐惧),和Schuld(亏欠)。在Heidegger的理论里,这些都是出现在生命里必然的存在。
我说Heidegger写的好看(懂),是因为我上面列的这几个单词,基本是摘自他Sein und Zeit这本书的标题,他按照这个顺序写下来,非常脉络分明,读起来一点都不辛苦,就是Punkt, Punkt, Punkt。谁都可以说自己是在讲道理,但是只有真的能让别人明白的,才是真(道)理。
知识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传递)的,智慧则很难——尤其是这个网络里大面积充斥碎片垃圾的年代。
Heidegger把“情绪”这个概念单独写出来和恐惧担忧并列,其主旨我想是在强调恐惧担忧这一类现象存在的必然。他说,人们真正怕的,不是内心世界里已经有的东西(Das Man laesst den Mut zur Angst vor dem Tod nicht aufkommen),生命的意义,要靠我们(人)来主动承担生命的存在来实现。
对于虚无主义,Heidegger说,Das nichts, davor die Angst bringt, enthüllt die Nichtigkeit, die das Dasein in seinem Grunde bestimmt(虚无当然会带来恐惧,不过这种带来恐惧的虚无暴露的是本质上没有“存在”的虚无)。也就是说,Heidegger是质疑虚无主义的。关于这个观点,有两点可能不是很容易理解,第一是“虚无”(我自己不太喜欢这个翻译),其实指“什么都没有”,我认为用一个“无”字就很好,可惜中文是单音节,会读下来非常不合韵律。第二是“存在”在Heidegger的讨论里一直是名词,指一个现象,Phänomen,an observed event。而Heidegger的师承,是奥地利哲学-数学家,Phänomenologie(-logie!)的创始人Edmund Husserl。Edmund Husserl晚期在Universität Freiburg做教授,同Heidegger在那里做过同事。
Universität Freiburg共出过23个诺贝尔,Freiburg被BBC称为Germanys futuristic city Set in a forest,900 years young。
(著名的黑森林地区,美丽得不真实)
恐惧本身也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存在,当然也有它的积极意义,Die Angst offenbart im Dasein… die Freiheit des Sich-selbst-wählens und Ergreifens(恐惧才能体现选择和把握自己的自由)。这一点好理解,有恐惧和担忧,(人们)才会有动力摆脱这种恐惧,才会努力,抗争,去改变,走到生命力的下一个环节。
在现代科技方面,Heidegger也有自己的评论,Die moderne Technik treibt in die größtmögliche Perfektion. Die Perfektion beruht auf der durchgängigen Berechenbarkeit der Gegenstände(现代技术推动了最大可能的完美。这种完美是由于对现在的状态的可计算性产生的)。这句话里,“计算”是我的直译,强调的是事件发生的确定性,比如因为有汽车,你可以很容易估计到某地所用的时间(交通事故等突发事件不计在内)。
Martin Heidegger的哲学主题是Ontologie,后缀-logie的意思是“正确的看法,合理的解释,通过人类思考获得的对事物精神层面的理解”。我又想了一下,应该和中文的“学”字对应,比如动物学(Zoologie),Biologie(生物学),或者心理学(Psychiologie)。
Google给我的对Ontologie翻译是“本体论”。本体论?——所以我经常庆幸没有先看到这些的中文,不然大概率不会有兴趣再往下看,我最痛恨每一个字都认识但是不知道别人想说什么,反而对不认识的字更好奇一些,多半会查一下。
这本算是哲学著作里好看的书,很难得。我喜欢他坐下来慢慢跟你谈的表达方式。“你真知道存在是什么意思吗?不知道吧,那就更不知道存在的意义了?……时间呢?时间可以初步理解为存在这件事的有可能的水平线”(Die Interpretation der Zeit als des möglichen Horizontes eines jeden Seinsverständnisses überhaupt ist ihr vorläufiges Ziel )。上来就深得我心,在没什么意义的“存在”下度量时间,一天两天,一年两年又有什么差别呢?
第一章的标题是“存在的重要性,结构,和优先顺序”。不错,Heidegger和Satre一起,被认为是存在主义的鼻祖,不过,和Camus一样,他否认自己是存在主义派,他说,我是Fundamental- Ontologe不是Extentialism。这句话翻译成中文差不多就是,我不是少林寺我是嵩山少林寺。
有一个有趣的观点是,人们容易对逝去的时光有一种不切实际的浪漫情怀(Ernst Cassirer, the Myth of the State,这套书对我影响很大), 当然,原作者提到这一点多少带点嘲弄的口气,然而纵观历史,也并非全无道理。无论人文科学还是自然科学,在20世纪特别是20世纪初都可以说是处于异常喷发的状态,物理学和哲学方面尤其明显。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等理论的初步形成,突然空间和时间不再是绝对的只能通过物质来定义,200多年以来构成所有物理学基础的牛顿力学面临被新的理论所取代,这对传统哲学思想产生了根本的影响。这种革命性的新的世界观当然也带来了哲学研究领域的根本变革,导致很多哲学家在一生中分属几个学派,以至于很难把他们明确地归于某一个哲学方向。
回到Heidegger,我个人还是倾向于把他归在存在主义的大筐里,至于他本人的意见?嗯,如果他有本事飞过100年来理论,那是求之不得。
Heidegger第一个试图讨论的问题是,生命存在的最基本的意义是什么(die Frage nach dem Sinn von Sein zu stellen)。这里他说的“基本”,还不是和general对应,他指的是“最根本,最底层”——这也是他说自己是Fundamental派最根本的原因。你们研究动物学,植物学,心理学,社会学,etc.,很好很好,我研究你们这些“学”的学,我最基础。
那这些问题存在的意义呢?是因为人。只有人才会问这些问题,一块石头?不可能的。
和Hegel一样,Heidegger造出来的句子也很有个人风格,比如他说,das Dasein ist Seiendes, dem es in seinem Sein um diese Selbst geht(存在就是在这里的那些跟自己存在有关的东西)——哎呀妈呀,这句中文是我按照自己的感觉翻的,写完读一遍,只能说,不懂——还是退回原文好了。我知道他想说什么,他想说,比如人,人的存在的意义就是跟自己(人)有关的东西。
和Kant的观点不同的是,Kant说,我们(人,subject)睁开眼睛,看到了东西(object),所以(可以说,它们)存在——这里Kant讨论的是,客体因为主体而存在(S->O)。而Heidegger说,不是的,我们是in-der-Welt-Sein(我认为这是他造出来的一个词,出现在这本书第二章和弟四章的标题),我们是存在的一部分,不是因为我们看见,我们判断存在才存在,是我们本身是世界的存在(object)的一部分。
因为我们自己本身也是“存在”,所以我们需要做的是,探寻“我们”的意义。
这句话,不妨和Hermann Hesse一起看,他说,人终其一生最重要的职业,不过是找到他自己的路(Der wahre Beruf eines Menschen ist es, seinen Weg zu sich selbst zu finden)。Hesse是我很喜欢的一个作家,我一直有个不太成熟的私人观点,他们那个年代的诺贝尔,才真是当之无愧,后来的,实在是…了了,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
那么,存在的终结是什么?只能是死亡(Das Ende der das Dasein ist der Tod)。当然了,人都会死的,这个没关系也不可怕,差别是不同的个体把这个点往后推迟的程度不一样,刚出生的婴儿可能是80年,而一个40岁的人,大概率是40年。Das Man laesst den Mut zur Angst vor dem Tod nicht aufkommen,这句是说,只要在死之前别那么怕死就好啦。
存在当然有多种形式,依Heidegger的观点,除了In-Der-Welt-Sein,还包括Befindlichkeit/Stimmung-Sein(情绪),Sorge(担忧),Entwurf(草稿),Sein zum Tod(死亡),Mitsein/Man(共存),Angst(恐惧),和Schuld(亏欠)。在Heidegger的理论里,这些都是出现在生命里必然的存在。
我说Heidegger写的好看(懂),是因为我上面列的这几个单词,基本是摘自他Sein und Zeit这本书的标题,他按照这个顺序写下来,非常脉络分明,读起来一点都不辛苦,就是Punkt, Punkt, Punkt。谁都可以说自己是在讲道理,但是只有真的能让别人明白的,才是真(道)理。
知识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传递)的,智慧则很难——尤其是这个网络里大面积充斥碎片垃圾的年代。
Heidegger把“情绪”这个概念单独写出来和恐惧担忧并列,其主旨我想是在强调恐惧担忧这一类现象存在的必然。他说,人们真正怕的,不是内心世界里已经有的东西(Das Man laesst den Mut zur Angst vor dem Tod nicht aufkommen),生命的意义,要靠我们(人)来主动承担生命的存在来实现。
对于虚无主义,Heidegger说,Das nichts, davor die Angst bringt, enthüllt die Nichtigkeit, die das Dasein in seinem Grunde bestimmt(虚无当然会带来恐惧,不过这种带来恐惧的虚无暴露的是本质上没有“存在”的虚无)。也就是说,Heidegger是质疑虚无主义的。关于这个观点,有两点可能不是很容易理解,第一是“虚无”(我自己不太喜欢这个翻译),其实指“什么都没有”,我认为用一个“无”字就很好,可惜中文是单音节,会读下来非常不合韵律。第二是“存在”在Heidegger的讨论里一直是名词,指一个现象,Phänomen,an observed event。而Heidegger的师承,是奥地利哲学-数学家,Phänomenologie(-logie!)的创始人Edmund Husserl。Edmund Husserl晚期在Universität Freiburg做教授,同Heidegger在那里做过同事。
Universität Freiburg共出过23个诺贝尔,Freiburg被BBC称为Germanys futuristic city Set in a forest,900 years young。
(著名的黑森林地区,美丽得不真实)
恐惧本身也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存在,当然也有它的积极意义,Die Angst offenbart im Dasein… die Freiheit des Sich-selbst-wählens und Ergreifens(恐惧才能体现选择和把握自己的自由)。这一点好理解,有恐惧和担忧,(人们)才会有动力摆脱这种恐惧,才会努力,抗争,去改变,走到生命力的下一个环节。
在现代科技方面,Heidegger也有自己的评论,Die moderne Technik treibt in die größtmögliche Perfektion. Die Perfektion beruht auf der durchgängigen Berechenbarkeit der Gegenstände(现代技术推动了最大可能的完美。这种完美是由于对现在的状态的可计算性产生的)。这句话里,“计算”是我的直译,强调的是事件发生的确定性,比如因为有汽车,你可以很容易估计到某地所用的时间(交通事故等突发事件不计在内)。
关于过错(Schuld)Heidegger用典型的存在主义概念来解释,那就是,人无论做什么选择和决定,总是在过错中挣扎——这里的“错”不是做错了,是“欠,应该受到惩罚”的存在。举例来说,如果你选择在接下来的两个小时看电影,那就不能做阅读,你选择上医学院准备将来做医生,那就放弃了学法律做律师的自由。
关于生命(存在)的意义,Heidegger最终回答了?没有。不过他承诺,会在Sein und Zeit的下册讨论——问题是,下册一直到Heidegger在1976年去世,也没有出现,所以,答案open。
那么Open存在的意义,我想,是要每一个人自己去找答案。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8卦时间(51)——存在,时间,生命的意义和Martin Heidegger 周末灌水:班门弄斧从AI绘画说起 I am I——(女)指挥:Die Dirigentin 大帝(2)——亚历山大(Alexander the Great) 大帝(1)——成吉斯汗: Genghis Khan
尽管每个人赋予各种姿势,其实本质一样。就如你看蚂蚁存在的意义,它自己可能以为我角色多大多有意义。
还是在“吹 口 哨”。
有两个人我还是比较欣赏,就是贝克莱和休谟。虽然没有看透,但是人家表明,我看到啥,就说看到啥,没看见,就说没看见。这种自我认知的方式,有可能引导到佛教。
而佛家的方法,最终才能能破除黑夜和白天的差别。所谓大光明,无量光。
就像上帝,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问题是,在没有光之前,上帝是在黑暗中吗?这句话我并不是要引回到经院哲学那些(当一个思路走到尽头,人们就用猜测代替实证,变成经院哲学类似,比如存在主义)猜测。我是用它来引回到佛教的实证路线。
请你也尊重别人的尊重。
你如果不是回在我的帖子下我是不会评论这些的。很抱歉可能说的直接了一点。
以我对中文网的观察我不认为中文舆论对纳粹思想体系很了解。再坦白点说,我认为几乎提出任何一个纳粹观点,都会欢呼一片。
我不知道该怎么评价这件事。
找来英译一对照,感觉没有那么玄乎。从此,对汉译不屑一顾,但不能直接阅读原文始终是一种遗憾。若干年前,把死的五个特性的德文原词抠将出来,费了不少功夫,心里仍不托底。那时若是认识你该有多好,日后再有类似需要,我可不管不顾了,勿谓言之不予。
到底BEING需要空间,还是空间只是BEING的幻觉。
当年禅宗之前,也是很多人弄很多知识,才出来一个六祖,让人认识真正的核心超越语言。
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我前一段听个德国近代史的讲座,说德国当时在 Prussia 的‘半野蛮’/Sparta式的统治下,各大学和高等教育很发达,但没有真正的政治话语权。这变相导致了德国哲学的‘学院派’,不沾实际政治的纯推理,"a theory of everything".
我觉得 Heidegger 的理论也有点偏这个。他侧重个人和宇宙之间的一种态度,而不太触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 ‘Ethics’ 之类的话题,适合那些“举世混浊我独清“的高人,不太适合我这样的俗人。
中国哲学家,或者科学家,讲求要自成一体,包容宇宙。结果就是玄而又玄。
西方哲学家和科学家,讲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或者把肩膀给别人站。我研究到哪里是哪里,抛出来是为了成名,也是为了引玉。哪怕是寸进,也是寸有所长。
玄奘应该说还更高一点。不仅仅是”思、想“家。
再者,现代人还有一个直接接受的假设:就是“近代科学传统里的人”对世界的认识,就是宇宙间现在可以知道的最高的认识。而不相信佛和耶稣的超世间、超时间性,不相信佛了解世界的真相。所以也没有时间和信心去了解什么叫做“天下没有新鲜事儿”。
回头我写一个(如果有时间)贝克莱到佛的一个可能过渡,也可以理解为什么从贝克莱到康德后,会走不下去。因为贝克莱看出问题,但是找不到出路;后来康德等就直接认定那里没有出路。他经年累月研究而提出的问题,在佛经(楞严经)里只是一小段对话。佛能直接了当给出说法,是因为他早就知道,在亚伯拉罕之前就知道。。。呵呵,我是相信天底下没有新鲜事儿。
不过,一般人肯定还有问题:既然佛都已经知道,为什么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我慢慢也多少有了些个人的认识。即,科学类似神通。属于世间法,解决生活问题;而佛的根本是为了帮助人解决生死问题,所以他们不会直接鼓励人把主要心事放在现象界。就像耶稣也说,我的王国不在这里。
而汉语就需要硬造一个出来对应他,等于是造概念再造概念下的含义,那当然理解起来很难。
还一个我想可能翻译的时候太想跟原文贴了,就是一个词往一个词上对一句话往一句话上对,就是太拘束太紧张了。我记得说林琴南当年翻译就是找人直译然后他根据意思写出来反而效果更好。
但是哲学类打扮属于学术著作估计没人敢这么干。
具体来说,就是拿我的税养这些人,我是同意的。
而且一直有人在退休之后到大学里旁听或者修哲学课的传统,不然你能学什么,核物理?你想学人也不要你啊。这种题目我觉得好处是不牵扯太多政治因素就是比较中立而且悬空,当然不好的就是你说的不接地气没有应用价值,或者不好用直接的日常价值的概念来衡量。
可是那有什么关系呢。对很多人来说这就是他们的PASSION
我真没那个勇气。因为肯定得找专业施工队,还要老盯着,还得缺什么赶紧去买,太费心了。
不过这件事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一辈子一等一的大事。
很多简明的概念倒是来自日语,比如,意识,对象,存在,主观,客观,甚至哲学本身。太伤害民族感情了。
Heidegger泡制的一系列概念只有在他自己的系统里才有意义。很多中译未得其真味,强行嫁接,其结果就是在概念的泥淖里打滾,而且滾得莫名其妙。
了,我的命是死定了。但是我可以找到非常巧妙的理论来安慰自己。
能不能解决生死问题。还是说仅仅一个MIND GAME?
对我来说,生命面对的就两个方面:生死问题,生活问题;认识自我,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解决生死问题,认识世界解决生活问题。(其实,极端点说,认识自我就认识了世界,不过这背后需要的解释就多了。)
一个人搞的东西,到底是MIND GAME还是认识论(认知方法,认知角度)上的进步,这个需要认真辨别。
很少有人真正接受耶稣说的:我要的是慈悲,不是牺牲。或者佛说的:离苦得乐。那是真正的乐。
不是如那些哲学家所做的,走夜路吹口哨。让人做鬼了,还说幸福。
不过,我也觉察到,虽然我相信我说的是对的。但我的方法是不合适的,说别人不对,不如自己按自己的想法活出来。各走自己的路。
我多少也是通过平台发言,整理自己的思路。但最终看来,该收声时就收声。还是:说别人不对,不如自己按自己的想法活出来。
王兆山,只是表现得突出了点,其实,你这里的海德格尔对士兵的影响也差不多。
纵做鬼,也幸福 王兆山2008年汶川地震前后,时任山东省作协副主席的王兆山,曾发表长诗《江城子废墟下的自述》,诗中的“党疼国爱,声声入废墟。十三亿人共一哭,纵做鬼,也幸福。”“只盼坟前有屏幕,看奥运,同欢呼。”当时便引发舆论哗然,被指责为缺乏人性,媚态毕现。
(原题:《词二首》,作者:王兆山,日期: 2008年6月6日,版面:齐鲁晚报A26版“青未了”副刊)
江城子
废墟下的自述
一位废墟中的地震遇难者,冥冥之中感知了地震之后地面上发生的一切,遂发出如是感慨——
天灾难避死何诉,
主席唤,总理呼,
党疼国爱,声声入废墟。
十三亿人共一哭,
纵做鬼,也幸福。
银鹰战车救雏犊,
左军叔,右警姑,
民族大爱,亲历死也足。
只盼坟前有屏幕,
看奥运,同欢呼。
解决生死问题。
不仅仅是一般哲学家所谓的“面对死亡的‘态度’”。不能解决问题,只是解决态度、心态。
哲学家死都死了,啥态度就都任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