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新疆 (一)

简丹儿
楼主 (文学城)

新疆于我是很难写的,如那句“近乡情更怯”。

父亲那批航校毕业准备赴朝鲜战场的预备空军因战局缓和转赴了新疆,半年后母亲追随父亲也去了新疆,二十多年后,也就是在我上大学的第二年他们调回他们的故乡。

我出生在那儿,18岁时出来上大学,不想就再没有回去过。 记得刚到大学时,有同学问我,新疆是不是到处都是流动的沙丘? 我突然意识到其实太多人对于新疆知之甚少。

我出生长大的石河子有沙漠绿洲之称,学校医院和民居的一幢幢苏式的筒子楼由一条长长的林带与工业区相隔,所谓工业区是依次的毛纺厂,棉纺厂,糖厂,造纸厂。。。。城市边缘有条大渠,源于天山融雪,汇于一个巨大的水库。

大渠外又是林带,最多的是笔直挺拔的白杨树,还有榆树,柳树,沙枣树,。。。沙枣花细碎清香,沙枣成熟后,孩子们喜欢爬树摘采,我哥哥有一次就从沙枣树上摔下来,腿摔的骨折,路人把他抬送去医院,又一个转托一个通知到了我爸。

对,那时电话没有普及到家庭,人们都很热心帮忙带个话儿。有一次,在市中学校上学的我,没有赶上最后一趟班车回家,同学邀我住到她家,她父母就到他们宿舍收发室打电话到我家傍边的厂医院,请有谁去通知一下我父母免得他们担心,当然这个话一定是带到了。嗯,我这位同学是一位漂亮聪敏的女孩子,一笑两个酒窝,但闷闷的不爱说话,谁知高考时她突然告诉我们她想考电影学院,着实吓了我们一大跳,但另位同学还是赶紧请她爸爸来辅导她练习小品,她没考上电影学院,第二年考到财经学院,念完硕士毕业后回到新疆做了大学老师。

这里的我们是说我们几个玩的要好的女孩子,帮辅导小品的爸爸是话剧演员,据说是因演过刘少奇而打成反革命,在劳改农场十几年,而这同学的妈妈坚决不离婚,独自带大两个女儿。等她爸爸平反回来,两个女儿已成如花似玉的大姑娘。由此我们这位同学坚强独立像她妈妈一样,我和她同桌一年,她是我高中时代最好的朋友,也可以说是我青少年时代一个精神偶像。我和她有太多太多的故事。。。。。

我们中还有一位,她爸是糖厂厂长,爱好古典文学,这影响到我同学,她写的一手好毛笔字,《红楼梦》里大部分诗词都能背下来,她高高挑挑,气质清雅脱俗。只是有一次我为她挺难堪的,那天我去她家找她一起去学校,她妈做好了红烧羊肉一定要让她带到学校做中午饭,她不爱吃羊肉不愿带,她妈看说不通,一气之下把那碗羊肉扣在她身上。我不知道这件事对她影响有多大,之后独生女的她上学工作留在上海,父母还在新疆,而和我最好的那位坚强独立的同学会时时买菜买肉的去看望她父母。

我们几个女孩最爱走林带中的那条小道,说说笑笑没个完,可现在怎么都想不起当时都说了些啥了。而且现在我也不能确定,我们从小每年种的树是不是就是这林带的一部分。是的,从小学起,每年春天都会有一周停课植树,那是我们最高兴的时候,不用上学了呀。

林带外是片农田,有一个维吾尔人的村子在那里,对,有一个叫阿鲁木江的维吾尔男孩儿就住在那个村子里。十多年前,我在这里写过他。两年前,小学同学们居然找到了他,把他拉进小学同学群里。他们还为他的到来聚餐,照片上阿鲁木江笑得很灿烂。据说,阿鲁木江远道赶来参加聚会,给大家带来一大桶自家的牛奶,是因为微信群里大家忆旧时提到小时候,阿鲁木江家的牛奶纯正,现在喝不上那种口味的牛奶了。

维吾尔人的村子外就是军垦兵团大片大片的农田了,再往外,就是广袤的戈壁。往南遥望,那是绵延高耸的天山。其实,关于兵团农场,关于戈壁,我在那儿时知道的很表面,印象最深的是如果从乌鲁木齐回石河子,数小时汽车都是奔驰在这广袤的戈壁大漠上,大漠浩浩荡荡,天地相连,一望无际,等远远的在天边出现个小绿点时,就知道那就是绿洲之城了。

也是十年前,我在网上注意到有本小说正在发行,《老风口》,作者张者。他是兵团人的儿子,我们的同龄人,他花了五年多的时间完成了这部记述我们父辈拓疆垦边的传奇。我随即告诉了我的大学好友,同是新疆人而已在北京工作的他马上买了寄给我,他告诉我,他在书店翻阅时就放不下了,他一口气买了11本,他家他老婆家是人手一本,对,他妻子是我们师妹,也是兵团人的后代,他们人人读的爱不释手,太感谢我一个身在美国的人的推荐。

是的,我写不了新疆,张者的《老风口》已写出了我对我出生地我长大的那个地方无法描述的感情,而这种感情对所有对新疆知之甚少的人是无法明白的。

 

《老风口》节选----

马指导员说128号林带有128里长,我也觉得有些吹牛。我认为林带可能没有这么长,不过,128号林带确实十分壮观,让人着迷。在最好的天气里你可以看到遥远的雪山冰峰,你却看不到128号林带的尽头。

其实,128号林带本身没有特别的含义,这是兵团人惯用的命名方式。在那一望无际的荒原上,一切都是无名的,用什么方式命名?只有用数字。在那些无地名或一时又无法命名但又不得不命名的地方只有用代号标示。在当地还有不少类似的地名,比如:有四十八、五十五、六十六等等。这些地名只有兵团人知道它们的含义,比方:说到四十八人们就会联想起菜地和果园,因为那地方驻扎着兵团人的园林队,有果园也有菜地;说起五十五人们就会想起巴扎,因为那是兵团人的集市。

128号林带其实是一条极普通的林带,它和新疆其他防护林没有什么不同,这种林带在新疆有很多。128号林带和新疆所有的防风林带一样,在戈壁荒原上生长成一道绿色之墙,它挡住了塔克拉玛干滚滚而来的大风,在它的防护下就有了兵团人新开垦的一望无际的农田。其实,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那土黄色的地图上,它只是一条蓝线,那条蓝线是首长很不经意地用红蓝铅笔画上的。不过,那一笔却画得潇洒飘逸,线条优美。那线条从天边蜿蜒而来又向天边逶迤而去。天长日久,那线条由细变粗,便很自信地将茫茫荒原隔开,一边是沙漠一边是绿洲。

秋天,你走在林带的路上,你看到的天是一条蓝色的线,这样的“一线天”是人工形成的,比大自然的“一线天”还要壮观。白杨树高大挺拔,它们是新疆真正的帅哥,肩并肩叶相连,如一排伟岸的哨兵排列在你的两边,你就像走在一条绿色的走廊里。当地人又称白杨树为钻天杨,在晴空下,白杨树直刺青天,可以将南来北往的白云分开。如果你口渴了,你可以下车到渠边,那时候渠边的柳枝正婀娜多姿地迎接你,柳条低垂着能抽打着水面,掀起层层波浪。渠对岸的灌木丛树叶茂盛,树枝繁乱,枝桠相连,树枝之间风雨不透,水泄不通,那是一道时刻都在生长的篱笆墙。

对于兵团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布局,我当然是完全了解的。如果看地图,我们会发现真正处在沙漠最前沿的团场是3团、16团、12团、11团、14团,不是马指导员所在的1团。但是,我却对马指导员的这种说法十分理解,无论是口误还是夸张,我都赞同,这种充满自豪感的夸张使人振奋。他们和无数个连队一样都是面对沙漠的尖刀连。他的叙述是那样传奇,你如果用实证的方式去看图说话,那将是十分无聊的事。

其实,马指导员的叙述在大的方面基本是正确的,只不过具体到自己连队了才出现了一些夸张。比方:他说到的在大沙漠边缘有三个师就是正确的。农一师驻阿克苏,辖1-16团场,分布在塔里木河上游地区,人口近30万;农二师驻库尔勒,辖21-36团场,分布于巴音郭楞州,人口20多万;农三师驻喀什,辖41-49、51-54团场、两个水库、一个农场、一个总场,分布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南部边缘和叶尔羌河及喀什噶尔河流域,人口近20万。三个师从东、北、西三面对塔克拉玛干进行了包围。

我后来去过那个死人村。那地方现在已经是22连的驻地了,那是兵团最边远的农垦连队。我去死人村是在上初中的时候。那时候兵团的学校经常停课,农忙时会经常下大田劳动,说是搞军事野营拉练。我随同学们野营拉练到22连支农。在22连的西边有一个庞大的坟墓,里面埋着一个村的人,有大人也有孩子。

老师曾经将我们带到一个石碑旁,指着眼前的一个大土包,说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我们回答,这是红柳包。老师说这可不是红柳包,这里面埋的也不是能当柴火的红柳根。这是一个大坟墓。老师又问,你们知道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死去吗?同学们回答,是国民党反动派,是土匪杀害的。老师说,错。这里的人都是活活渴死的。老师又指着不远处一片破败的房子说,那里就是着名的死人村,村里死去的人都埋在这里。这里原来是个涝坝,他们都渴死在涝坝里。

我们望着那些房子心惊胆战,害怕。老师教育我们要好好学习,好好劳动,我们兵团人绝不能再让死人村的悲剧重演。兵团人将那死人村保留了下来,成了教育我们的地方,那有点像现在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那庞大的坟墓旁立着的一块石碑上,用维汉两种文字刻着碑文。在碑的背面是一首诗。

    胡杨林里长大的那些孩子,

    我只能在荒野找到。

    已经去世的父母亲,

    我不知到何处寻找。

    孩子在荒野成了鬼魂,

    我看到了他的形状,

    他成了骨骸躺在那里,

    我看到了他的坟墓。

    在黎明前啼鸣的杜鹃,

    是否向安拉乞怜?

    我们没有父亲没有母亲,

    安拉应该多给一些恩典!

现在看来,那碑文上不是平常的诗,那是“刀郎木卡姆”的唱词。只是那唱词被编辑过了。这些刀郎木卡姆唱词听说是买买提翻译提供的,这是他曾经的吟唱。我们当年把这碑文当成诗读了,这些和死亡有关的句子让我们害怕,我们基本不能理解也不愿意去理解其中的含义。

在支农结束的时候,老师又带领我们去向那些死去的孩子告别,维吾尔族的音乐老师阿娜尔罕在那石碑旁给我们上了一堂音乐课。老师望着那碑文开始为我们吟唱。我们听着她的吟唱,觉得让人喘不过气来。这古老的木卡姆让许多同学默默流泪。我们都不敢去看音乐老师。老师问同学为什么哭?有同学说想妈妈了。维吾尔音乐老师就说,想妈妈这样哭不行,要大声哭,要唱,要跳。于是,音乐课就变成了舞蹈课,同学们在那墓碑旁开始跳刀郎舞。

在塔里木河上游有三条重要的河流,喀什噶尔河、叶尔羌河和阿克苏河,这三条河也是季节河。三条河汇在一起后就成了塔里木河。在这三条河流的两岸有大片的荒地可以开垦。死人村现在已经是水渠纵横、绿树成荫,在新开垦的土地里生长着绿油油的庄稼。这让我们无法相信,在过去这里的一村人会被活活渴死。

 

2021.3.31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我和新疆 (一) 认识旭亮 一个华裔警察的发言 遇见新疆,遇见最美中国 BY 小林 两首歌
忒忒绿
写的真好。这样的回忆总是很温馨的。而且,这些都是真实的经历。今天西方说的太离谱了。在内陆生活的中国人都难以置信。赞你
对了,丹儿我也给你写了一幅精品书法。近日就发。
F
FarewellDonkey18
我有好多新疆同学,回去后都升官快。所以我后来到新疆也可以横着走的。。。现在回想,居然一个汉族的都没有。。。

小品是有了春晚后才有的词吧。。。

这是一个很严重问题。新疆的野驴好像是保护动物。濒危物种。
V
Vivian32817
想想好像蛮悲哀的,以前阿凡提拉着的就是一头小毛驴,很可爱的一头。
是啊,那些小毛驴,唉,人多残忍啊
F
FarewellDonkey18
野驴不少,开车穿过塔克拉玛干,总能碰上一两群。野马才真要灭绝了。。。
野马好像已经灭绝了。祝贺。
s
shuyezi
丹儿在新疆的兵团长大的啊。我有个朋友也是,非常豪爽大气的女孩儿。她还拿新疆的枣片儿给我们吃,蜜甜脆。
影云
要是那个时侯,摄影器材多该多好!可以拍下那些美好的瞬间。
师太明年三十八
为了丹儿

我明年找时间去看一眼新疆

露重烟微
不是杠,害怕自己理解错了,新疆的贫困率2014年还是20%,现在不到1%,是怎么做到的呢?
米可
我有新疆出来的同学,都很豪爽,似乎现在在国内都很不错。

我自己有三个姑姑去了新疆支援建设,我第一次去那里大概是十九岁的大学暑假,跟妹妹一起,从乌鲁木齐坐卡车去喀什,两天一夜,一眼望不到边的戈壁~~~

衡山老道
本坛的驴就是代表 : )
风水纵横
很好。喜欢那首诗,看完有些伤心。

新疆还有刀郎舞?第一次听说。只知道有个男歌手叫刀郎,他创作的很多歌曲都非常棒,有一首(阿瓦尔古丽),也是他创作和演唱的无论曲调和歌词非常简朴但它却让我感到刻骨铭心的无奈和虚无。

  我要寻找的人儿就是你 哎呀 美丽的阿瓦尔古丽 灰色的小兔 在那戈壁滩上跳来跳去 你可知道美丽的阿瓦尔古丽 她的心情同我是一样的 哎呀 美丽的阿瓦尔古丽 我骑着马儿唱起歌 走过了伊犁 看见了美丽的阿瓦尔古丽 天涯海角有谁有比得上你 哎呀 美丽的阿瓦尔古丽 哎呀 美丽的阿瓦尔古丽  

后来找了很多版本都不如他本人演唱的疲惫寥寂。

 

新疆是个好地方。多谢分享那首诗。

衡山老道
政府对新疆,西藏的支持力度一直很大。维族问题和美国的黑人问题有点类似,根子在于教育和改善生活条件。
露重烟微
具体是怎么个支持法?五六年的教育就能脱贫20%?教育怎么都得一代人吧?
衡山老道
新疆的问题是在改开后,政府放弃了对维族的教育,让宗教上层重新掌握了教育权和话语权。他们大多有分离倾向,对年轻人洗脑,才会变成现在

这个样子。人是很容易被洗脑的。宣传教育,不是共党的专利,西方更重视这个阵地,技巧更强,手段更高。

为人父
我对新疆第一个认识来自邓普的小说《军队的女儿》,这本书被誉为中国版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小海英和他妈妈,还有老场长都是那么好的人,无私,善良,朴实。从文字中我都能感受到集体主义才有的大家庭般的温暖。看完这本书后我就想去新疆建设兵团了。:)

兵团人为新疆做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他们的业绩值得铭记。

我觉得西方和仇华华人就是看着新疆问题正在被彻底解决就着急。没必要争论。10.20年之后就没问题了。到时候美国仍然有黑人问题。
我骑着马儿唱起歌 走过了伊犁。真好。王洛宾很传奇。新疆民歌很有意思。
风水纵横
这首歌曲创作者是石夫,不是王洛宾也不是刀朗:)不过他们都非常了得。
R
Redcheetah
好文!
s
snowandlotus
好文!就这一篇吗?接着写吧,熟悉的场景熟悉的人,想看。谢谢推荐《老风口》,回头找一本来读

“数小时汽车都是奔驰在这广袤的戈壁大漠上,大漠浩浩荡荡,天地相连,一望无际,等远远的在天边出现个小绿点时,就知道那就是绿洲之城了”太真实了!看到绿洲就有到家了的感觉。

说到牛奶,就是那种土办法产的才香,现在喝不到了。西域春是工业化牛奶中最好的了,喝其它的牛奶,总觉得缺点什么。

S
SAR
记得记得
s
snowandlotus
这个过程很苦,很受罪,收效也快,属于长痛不如短痛
刘大仁
好文章啊,多么生动。简丹儿的《我和新疆》会继续写下去吗?盼望着读您的下续文章

《老风口》要设法找到认真读一下。不知那村子里所有百姓被渴死,是否是由五六十年代兵团在塔里木上游截水断流造成的?如果是,那就太悲惨儿不该 - 兵团至少应该把那些沙漠中的村民接出去,安置在有水的地方。

不过万里大漠的新疆,由河流改道而造成整个村子,以至于整个城镇都被废弃的事在历史上非常多。所谓楼兰古城,交河古城等废墟,与新疆其它地方不少沙漠中的废墟群,大约都是这样形成的。这也是大沙漠上才有的特殊现象,而这种沧海桑田的大戏在新疆已上演了数万年。 

简丹儿的《我和新疆》会继续写下去吧?您在哪里生活过不少年,亲朋好友,幼时记忆全在那里,写下来多么珍贵。盼望着读您的下续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