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到看到这句话,但始终不能真正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这句被广泛使用的话,在我眼里有点装的感觉、或者说在逃避一个话题、或者说是一种迂腐……当然这只是我个人观点,原因其实还在于我不能理解这句话。为什么不能理解呢?观察到一个现象,人们在用这句话时,往往不会全中文形式,中间一定会夹个英语 judge,以前在我一篇文章下也有一个类似留言:
出处: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3066/201906/3176.html
“我不喜欢 judge 他人”,这是无知者对无畏者的一种清高,类似于另一个曾经风靡一时的金句“我们要传播正能量”,呵呵。
先说这个夹英文在中文之间,我觉得很好理解啊:没有一个中文词能完美替代 judge 的意思而不偏差。
每个人的环境经历不同,政见肯定是不一致的。不 judge 隐隐有‘求同存异’的意思在里面。比如我非常非常反对左派的政见和思维方式,但我总还是假设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这样还可以一起争论,一起做好朋友。
右派作风。必须的,不然还反了你了。
躲不掉的。不过,不可强加于人,就是这边说的“put words in my/your/his/her mouth”,"judge" 的问题是"mis-judge“,*_*。
“对事不对人”才是更实际可行的说法。
人,好人坏人;事,有益无益;
目的:往哪里去。如何过一生。手段,是否能达成你的目的。
========
因为要承认人的自由意志,所以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和人生理想,都是他的自由,别人无权干涉,除非另一个人做的事儿干涉了你的正当权利。
1. 比如古代庄子说,我就爱提水生活,你让我去研究牛顿定律,搞水塔,我觉得机事太多,会引来机心。我不喜欢那样的生活。这就是他的生活理想和自由。别人无权干涉。同时世界上可能有两种人,
2. 但是如果庄子说:我想要让村子里的人家家户户都有很多的水,不但要够吃饭喝水,还要天天能冲凉,泡澡游泳。所以,我要学雷锋,宁可把自己忙死,做个世界上最好的人。
那这会儿,你有了理想了,做法就要受客观规律的限制了。别人就可以评论说,你要达到你的目的,就必须学习牛顿定律,建立水塔才能达到目的。否则你即使把自己累死,累死十个雷锋,你也达不到你的目的。这就不是Judge。而是推理、逻辑、理性。
3. 圣经的例子。要说别人,先要自己做到。这其实是耶稣为了救人才这么说的。人为了救自己,其实也应该这么做。先治自己的病,先把自己眼里的木头取出来,再去说别人眼里的木屑。
4. 不过,世界就是这样,人想说的,最后还是要说,不想听的还是不会听。
做项目,一般是由乙方估算所用时间。但发帖的同学遇到个甲方,上来就说 3 小时就够了。这位同学觉得对方不尊重她,气得要死,把对方是老印,老印一贯爱讨价还价。。。都扯进去了。
有个跟帖说得很有理:对事不对人,管他张三李四王二麻子,问题的关键是用多长时间。你按正常程序操作,该估多长时间估多长时间。
如果按贴主的看法对人:甲方的人种变不了,爱讨价还价的习惯也改变不了,这活儿就别干了。
https://bbs.wenxuecity.com/career/584525.html
不能因为看见一个人是领导,就说算了,领导来了,F=0.5MA,您用一半的力量,就把事儿办了
整体上,我反对在随意聊天中使用“资格/水平”这类词儿,又不是招工或搞活动需要设置门槛。接下来,
1,用“资格/水平”针对自己:
聊天读文章的“我”、有什么“资格或水平”去“judge” 他人的观点?或者是:“我”有什么“资格或水平”去“judge”他人的“资格或水平”?文凭?职称?经历?……这容易导致精英至上,或某种崇拜,从而导致另一种官僚主义的产生。
2,,用“资格/水平”针对他人:
记得2020年城里有篇文章《习近平品性的六个特点》,下面有个留言,出自一位擅长写诗出书的老资格博主:
当初看到这个留言的很多人,惊呆了!那可是在海外住了10几年的人啊,有文凭,有著作的啊!我们似乎也可以把它这句话转成:你没有资格对中国和中国的领导人…………
再来一个,是我们经常听到看到的一种逻辑理论:既然你们已经选择在海外生活工作了,你们就没有资格评论我们中国的事物……
通过这两个,兄是否理解我的意思了,特别是我对很多国人习惯性用词用句的咬文嚼字精神。
文学城的糯米曾经说过:土豆的起点就是很多人一辈子到达不到的终点……我觉得这是糯米说的最对的一句话。但即便如此,不管是在虚拟的文学城码字、还是在真实世界面对面的聊天,土豆从不对对方进行“资格或水平”的评估认定,我总喜欢发现有灵性的聊天对象,从对方的只字片语中捕捉一些东西,来继续开发自己的认知……当然,我也不会对自己进行“资格或水平”的评估,我已经挂在宇宙了呀……
先写这些,显摆了
周末愉快
这个确是圣经的教导,所以渗透了西方文化。
几乎是我们每个人到西方后学到的重要lesson之一,over all it is one of the foundation to 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D 我们经常夹中英文,是过着半中半西生活的结果,每个人读写说已经多年英文,brain pick up最快的基本是think in English, 所以混说其实反而是自然不装,脱口而出的状态
经常听到看到这句话,但始终不能真正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这句被广泛使用的话,在我眼里有点装的感觉、或者说在逃避一个话题、或者说是一种迂腐……当然这只是我个人观点,原因其实还在于我不能理解这句话。为什么不能理解呢?观察到一个现象,人们在用这句话时,往往不会全中文形式,中间一定会夹个英语 judge,以前在我一篇文章下也有一个类似留言:
出处: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3066/201906/3176.html
“我不喜欢 judge 他人”,这是无知者对无畏者的一种清高,类似于另一个曾经风靡一时的金句“我们要传播正能量”,呵呵。
先说这个夹英文在中文之间,我觉得很好理解啊:没有一个中文词能完美替代 judge 的意思而不偏差。
每个人的环境经历不同,政见肯定是不一致的。不 judge 隐隐有‘求同存异’的意思在里面。比如我非常非常反对左派的政见和思维方式,但我总还是假设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这样还可以一起争论,一起做好朋友。
右派作风。必须的,不然还反了你了。
躲不掉的。不过,不可强加于人,就是这边说的“put words in my/your/his/her mouth”,"judge" 的问题是"mis-judge“,*_*。
“对事不对人”才是更实际可行的说法。
人,好人坏人;事,有益无益;
目的:往哪里去。如何过一生。手段,是否能达成你的目的。
========
因为要承认人的自由意志,所以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和人生理想,都是他的自由,别人无权干涉,除非另一个人做的事儿干涉了你的正当权利。
1. 比如古代庄子说,我就爱提水生活,你让我去研究牛顿定律,搞水塔,我觉得机事太多,会引来机心。我不喜欢那样的生活。这就是他的生活理想和自由。别人无权干涉。同时世界上可能有两种人,
一种觉得,庄子高啊。对人生看得透,豁达。 另一种觉得,你庄子这样就不对,你在浪费生命! 第二种人,其实就是在Judge。因为生活理想和偏好是自己的事儿。人家心不在此,就认为这个事儿对我不重要,那别人就没资格,也没必要评判。2. 但是如果庄子说:我想要让村子里的人家家户户都有很多的水,不但要够吃饭喝水,还要天天能冲凉,泡澡游泳。所以,我要学雷锋,宁可把自己忙死,做个世界上最好的人。
那这会儿,你有了理想了,做法就要受客观规律的限制了。别人就可以评论说,你要达到你的目的,就必须学习牛顿定律,建立水塔才能达到目的。否则你即使把自己累死,累死十个雷锋,你也达不到你的目的。这就不是Judge。而是推理、逻辑、理性。
3. 圣经的例子。要说别人,先要自己做到。这其实是耶稣为了救人才这么说的。人为了救自己,其实也应该这么做。先治自己的病,先把自己眼里的木头取出来,再去说别人眼里的木屑。
这其实可以从好了说,就是耶稣在好心劝人,你先照顾好自己,别稀里糊涂光给人看病。 当然,走了极端也不好,友直友谅友多闻,朋友之间提醒还是要的。只是不能太逼迫。 但是你要认定了别人是坏人,那就是裁判、审判了。自己也要看看自己做到了多少吧。 这个事儿,往好了说,那是关心别人,放着自己的病不看,先替别人看病,比雷锋还雷锋。往坏了说,那叫做马列主义口朝外了。4. 不过,世界就是这样,人想说的,最后还是要说,不想听的还是不会听。
人生最好的结局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真的达到了。做项目,一般是由乙方估算所用时间。但发帖的同学遇到个甲方,上来就说 3 小时就够了。这位同学觉得对方不尊重她,气得要死,把对方是老印,老印一贯爱讨价还价。。。都扯进去了。
有个跟帖说得很有理:对事不对人,管他张三李四王二麻子,问题的关键是用多长时间。你按正常程序操作,该估多长时间估多长时间。
如果按贴主的看法对人:甲方的人种变不了,爱讨价还价的习惯也改变不了,这活儿就别干了。
https://bbs.wenxuecity.com/career/584525.html
不能因为看见一个人是领导,就说算了,领导来了,F=0.5MA,您用一半的力量,就把事儿办了
整体上,我反对在随意聊天中使用“资格/水平”这类词儿,又不是招工或搞活动需要设置门槛。接下来,
1,用“资格/水平”针对自己:
聊天读文章的“我”、有什么“资格或水平”去“judge” 他人的观点?或者是:“我”有什么“资格或水平”去“judge”他人的“资格或水平”?文凭?职称?经历?……这容易导致精英至上,或某种崇拜,从而导致另一种官僚主义的产生。
2,,用“资格/水平”针对他人:
记得2020年城里有篇文章《习近平品性的六个特点》,下面有个留言,出自一位擅长写诗出书的老资格博主:
当初看到这个留言的很多人,惊呆了!那可是在海外住了10几年的人啊,有文凭,有著作的啊!我们似乎也可以把它这句话转成:你没有资格对中国和中国的领导人…………
再来一个,是我们经常听到看到的一种逻辑理论:既然你们已经选择在海外生活工作了,你们就没有资格评论我们中国的事物……
通过这两个,兄是否理解我的意思了,特别是我对很多国人习惯性用词用句的咬文嚼字精神。
文学城的糯米曾经说过:土豆的起点就是很多人一辈子到达不到的终点……我觉得这是糯米说的最对的一句话。但即便如此,不管是在虚拟的文学城码字、还是在真实世界面对面的聊天,土豆从不对对方进行“资格或水平”的评估认定,我总喜欢发现有灵性的聊天对象,从对方的只字片语中捕捉一些东西,来继续开发自己的认知……当然,我也不会对自己进行“资格或水平”的评估,我已经挂在宇宙了呀……
先写这些,显摆了
周末愉快
这个确是圣经的教导,所以渗透了西方文化。
几乎是我们每个人到西方后学到的重要lesson之一,over all it is one of the foundation to 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D 我们经常夹中英文,是过着半中半西生活的结果,每个人读写说已经多年英文,brain pick up最快的基本是think in English, 所以混说其实反而是自然不装,脱口而出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