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

陶陶三
楼主 (文学城)

《遥远的天熊山》看了没?清新自然,有荤有素,简单纯朴,余味无穷。

我是来自大山的孩子,年纪大了,像鱼儿回游,落叶归根,又怀念这些大山,看一些山村的电影以遣怀。

 

上次推荐了十部,本周又看了三部。

 

 

《凤凰情》,四川西充电影。这里毗邻我家乡,看这部电影里的环境,就是陶三家乡的环境。山连绵起伏,望不到头,但山不算高,介于大山与丘陵之间。

西陵国故地。

 

第二部,是四川凉山的《香巴拉信使》。

 

 

这才是真正的大山。山村邮递员的故事,前有珠玉——刘烨的《那山那人那狗》。相比较而言,云南纳西族的素人邱林《香巴拉信使》,除了唯美之外,更加壮烈。

当然,现在的电影,多少有些主旋律,不过一些小成本冷门佳片,依然瑕不掩瑜。

 

邱林本是云南的黑导游,被张艺谋《千里走单骑》相中,从此走上了电影之路。他的电影形象,憨厚、纯朴,但又不完全是死脑筋;看似窝囊,实则内心有信念支撑;拘谨、腼腆的同时,又有豪爽一面,偶尔还露点小幽默。笑起来没心没肺的样子,有点像马三立,加点胡子忧郁起来,还有点像亚伯拉罕林肯。

他这张脸好,令人印象深刻,过目不忘。

 

 

第三部,依然是邱林的《地气》。山西电影。这一部韵味十足,我很喜欢。除了邱林演的上山教书育人的老师外,其实更喜欢山上这两个女人。

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在《地气》,这两个女人就戏份十足了。曾经有一段时间,山上只有她们两个女人,加上一个还不懂大人事儿的孩子,和独自上山的这位正直、憨厚老师。想想看,是不是会有很多文化气息浓厚的戏?:-)

 

慢慢看,慢慢品,吐出那些主旋律的茶渣,剩下的就是三杯好茶。

 

 

S
Shubin
谢谢分享。觉得陶兄的风格有所转变,13部片子里一部韩国的都没有。
陶陶三
我也是一阵阵的。我人生看剧最快乐的时光,还是

2013年印剧《摩诃婆罗多》,一共267集,看了近半年才看完。那半年,很快乐。

意犹未尽,又看了同年的印剧《佛陀》,54集。

美好的2013。一晃十年过去了。

S
Shubin
267集! 表示佩服。换了我肯定没有那个耐心看完。
l
ling_yin_shi
哈哈,淘宝三。第二幅图,小弟一眼看过去,非白马,非黑马,是棕马啊。:)
陶陶三
听听主题曲,荡气回肠。如果史前有过人神共存时代,那么看完此剧,那么世间再无不明白的事,也再无drama:-)

看此剧,人生像再次经历一场初恋。

 

d
donau
哦你上次贴的吧我稍微看了一点儿不过还是不评了不然都能想象你骑得晕倒在厕所。不好
陶陶三
这条马叫金龙。不是马,是同事,是朋友。喜欢本片最后一幕,电影结尾结得好,让人很开心。
陶陶三
多妹还年轻,欣赏不了。等到夕阳红的时候再看,别有一番滋味。
S
Shubin
陶兄说的神乎其神,都想去看那个剧了,可是一点开视频,发现主题曲居然有13分钟之长啊 ......
陶陶三
那是个加长合辑。看这个,真正的主题曲。这部剧的音乐,都很动人心魄。主题曲描绘的是史诗级世界大战:

 

e
eciel567
我曾经看到过你贴的一张家乡的照片(有雕像的那个), 山清水秀, 空气质量也好。
e
eciel567
一直对你喜欢印度宗教,文化,电影感到不理解, 我的看法:

- 宗教或多或少对国家的发展有影响, 印度经济,工业,国防,人口素质相对低, 说明印度宗教本身就有些问题,

- 中国佛教也是从印度传入的, 如果当时中国延用道家, 社会比现在发达,

- 印度歌舞第一次看有新鲜感,时间长了有视觉疲劳(比不上中国的古典舞和西方芭蕾舞), 没什么技巧, 风格就是“身体的拧巴” 直线运动从左拧巴到右, 然后从右到左拧巴回来( 像螃蟹行走的路线—横着!)开始一个女猪脚出场, 群舞的时候, 排成M 行N 列的矩阵再拧巴 ,

- 印度明星电影里脸看着光洁, 现实中你看皮肤暗黑感觉有些脏兮兮 ;

- 由于饮食习惯的原因,他们 身上总是一股子味道, 很难闻

当然, 我的看法或多或少有些偏见吧 。。。

S
Shubin
谢谢陶兄的视频。看了这个2分30秒的,觉得还好。等有空了也许会看看这个剧。
陶陶三
那是“胸有成竹”的清贫太守文与可,汉初蜀郡太守文翁之后,苏东坡的表哥。湖州竹派鼻祖,苏东坡的画竹老师,在家乡建有墨君堂。

1066年苏洵去世。1068年,苏轼、苏辙兄弟守父丧期满,回京途中,特意绕道去拜访了表哥文与可,参观了墨君堂,写有《墨君堂记》:

凡人相与号呼者,贵之则曰公,贤之则曰君,自其下则尔、汝之。虽公卿之贵,天下貌畏而心不服,则进而君、公,退而尔、汝者多矣。独王子猷谓竹君,天下从而君之无异辞。今与可又能以墨象君之形容,作堂以居君,而属余为文,以颂君德,则与可之于君,信厚矣。

与可之为人也,端静而文,明哲而忠,士之修洁博习,朝夕磨治洗濯,以求交于与可者,非一人也。而独厚君如此。君又疏简抗劲,无声色臭味可以娱悦人之耳目鼻口,则与可之厚君也,其必有以贤君矣。世之能寒燠人者,其气焰亦未至若雪霜风雨之切于肌肤也,而士鲜不以为欣戚丧其所守。自植物而言之,四时之变亦大矣,而君独不顾。虽微与可,天下其孰不贤之。

然与可独能得君之深,而知君之所以贤。雍容谈笑,挥洒奋迅而尽君之德。稚壮枯老之容,披折偃仰之势。风雪凌厉以观其操,崖石荦确以致其节。得志,遂茂而不骄;不得志,瘁瘠而不辱。群居不倚,独立不惧。与可之于君,可谓得其情而尽其性矣。余虽不足以知君,愿从与可求君之昆弟子孙族属朋友之象,而藏于吾室,以为君之别馆云。

 

 

陶陶三
他们古老,介于东西方文明分界或交汇地,保留了很多智慧。这是这些智慧,我们已不重视。

我人生最爱的三个圣师,两个就在印度。小葵花、佛陀、老子。

e
eciel567
我把照片贴出

e
eciel567
如果你是看重他们的智慧之处( 取其精华),我到认可,就像Basmati Rice ,我经常吃 。

陶陶三
是这样的。:-),还有一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成语“胸有成竹”、“令人喷饭”,出自苏东坡怀念表哥文与可的此文。如果不是表哥去湖州上任太守途中去世,他被调离徐州,去接替这一位置,那么他就不会在湖州写那张谢表,可能就避免了乌台诗案。

两人其实都没怎么在湖州怎么待,但湖州人继承了他们的墨竹技法,反而“被创立”了湖州主派,共同做了本派鼻祖。:-)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 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与可之教予如此。 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 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 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 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 书尾复写一诗,其略曰:“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 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 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也哉。” 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 与可笑曰:“苏子辩则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 予诗云:“ 汉川修竹贱如蓬, 斤斧何曾赦箨龙。 料得清贫馋太守, 渭滨千亩在胸中。” 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 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 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d
donau
你怎学得这么能装啊。这种我20几年前可能觉得还可以我要是现在还那么说那真是几十年白过了
陶陶三
多妹是天山童姥还是李秋水?
e
eciel567
你曾经提过你吃素, 为啥? 我觉得动物蛋白是植物蛋白取代不了的, 动物蛋白氨基酸配比更接近人体,

消化吸收率普遍优于植物蛋白。

陶陶三
有受一点影响。他们强调的是洁净,提升喜性。

不过这也是看云是云、看云不是云、看云还是云的问题。你只要不惑了,吃肉也是可以的。

健康就好。

我现在也吃肉,吃得少一点。美味的本质是生存,同时赋予创造、与对创造的享受。

e
eciel567
是, 你应该吃些肉,不然营养不全面。我爱吃海鲜, 这点随我爸, 因为他是南方人,我妈是北方人。

我要不吃肉, 感觉会没有力气, 况且, 我作理工科, 大脑需要不停的转, 不吃肉, 觉得脑子都转不起来!

不过, 我不爱吃内脏器官, 只吃商店里切好的整整齐齐的肉(吃少就行)。。奶制品我也经常食用。

陶陶三
对的,有节制、有度、健康且享受最好。过了就不好,否则没多少年,来一次病毒大流行,全世界都没法玩了。:-)
S
Shubin
我也是学理工的,早餐必须吃个蛋,鸡蛋鸭蛋都行,不然脑子昏昏沉沉,不好用。
冯墟
e, 新年好!不要拉三哥下水。
e
eciel567
对, 鸡蛋我每天必须一个,所以, 三哥最好每天也吃一个, 我总觉得他营养不够 。哈哈哈。

S
Shubin
我 n年前从苍溪去南充,从西充边上路过。那一带确实是山清水秀,到了南充就全是平地了。
e
eciel567
新年好, 小骆驼! 我还真拉不动三哥, 他比我重多了! 每个人的饮食习惯真的是偏好, 只要不走极端就好。。

陶陶三
有缘。给舒兄看一幅地图:

隋唐时期的“梓州”(包括今三台、盐亭、射洪),大概就是黄帝入蜀娶嫘祖的古西陵国故地。这一带,是涪江中游,是大山到平原过渡的丘陵地带,桑蚕基地,桃红柳绿,瓜果飘香。

方位上,叫“东川”,出产著名的“鹅溪绢”。政治中心,在三台县潼川镇。

往西一点,毗邻的西充县等地,地形地貌相似,但已经属于嘉陵江流域,那些山已经叫“巴山”,方位上叫“巴西”。

我们这儿,刚好属于巴蜀交界之地,依然是蜀。境内三台县有李白的老师赵蕤(《长短经》作者。李白少年时曾经来向他学习一年),盐亭县有李义府、文与可,射洪县有陈子昂。

李商隐《夜雨寄北》“巴山夜雨涨秋池”的巴山,其实是在三台潼关镇一带,跟巴交界接壤,干脆都叫巴山了。

 

S
Shubin
谢谢陶兄费心标画地图和介绍,才对那一片有点了解。我老家在苍溪,交通不便,几年前从巴中乘大巴到苍溪,不知道在山里

转了几百个弯子,坐在车后部的有几个人吐了,还是当地人。我们去得早,坐在第3排,当时看到每个座位前的扶手上都系了一个塑料袋,搞不明白是做啥子用的。

陶陶三
哈哈是这样的。过去的路,颠簸得还厉害。在山上开得飞快,转弯时感觉马上就会掉下悬崖了。:-)
S
Shubin
估计以前的路况比较差,好在山都不太高,路在半山腰,不然真的是太可怕了。我上次回去苍溪已经通了火车,还是火车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