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卦时间(47)——风月无边的Colette和她的Chéri

d
donau
楼主 (文学城)

我曾经说过近些年看纯文学少了,后来仔细想了一下,发现这样说是不准确的。纯文学就像正餐间的薯片,随便丢几片到嘴里嚼的时候不但当时没什么感觉,转身也就忘了——没花力气过的时间,好像没过一样。

就小说来说,我认为看故事,首推英国人(有头有尾有细节有布局),而讲道理,没人讲得过俄罗斯人(平实坦诚站得高踩得稳),说到情,特别是情欲,那么参考法国人的作品绝对没错(不能Viktor Hugo,那太罗嗦了)。

法国作家里,偷懒的话,看女作家好了,比如Colette。BBC说,她是The most be loved Writer of all time。Colette的作品里,最经典的要推Chéri (1920) 和 The End of Chéri (1926)。

Colette, possibly in 1910s, from Wikipedia

好吧,我直接把Chéri 的封面贴过来,省了100句解释。

"How long Colette has lived, even after her death!" 这是1967年一个记者评论Colette的话。2023年1月28号,是Colette诞辰150周年纪念,她和她的作品,当然会被这一代人再统统复习一遍(包括重译)。

有个比较通俗的说法,画家里,mononym(只提名字不要姓的)是Raffael(画天使最好的那个),说到作家,那就是Colette了。

Raffael的天使,不贴一张没道理。

孩子们再小一点的时候,一起玩我会搂在怀里吓唬,再捣蛋,妈妈把你吃回肚子里!——就是看到这种画的感觉。

Colette被称为是pioneer of the French school of autofiction (autobiographical fiction),Chéri (1920) 和 The End of Chéri (1926)就是这个评论最好的注解。这两部都算是中篇,加起来不到300页,专心一点的话一天肯定可以翻完了(我买的是亚麻的英译本)。要我评价呢,第一部好看一点,至情至欲,风月无边,第二本手法更成熟更沉稳,无助无奈无欲无望,所以是The End(这部完成于Colette53岁的时候)。

没错,书的最后一句话,是He knew nothing more of life past a pressure of his index finger on a little protrusion of finely ridged steel。

一句话,Chéri 讲的是一个中年富有的交际女Lea和比她年幼24岁的年轻人间的(爱情)故事,The End of Chéri讲的是Chéri 离开Lea之后无法面对妻子母亲和种种人事世事茫然惶恐并最终结束自己生命的过程。

Chéri的意思是Darling,是女主角Lea对小情人Fred的爱称。Lea因为经历阅历,通世晓故,她会直接感叹,Life is short, let's do our best to enjoy it。或者,There's nothing in the world is better than a bed owned by himself(所以这种书一定要自己看,听别人讲难以领会万一)。她是Chéri的妈妈多年旧交(不是闺蜜哦,是那种处处互相提防互相鄙视又表面亲密无间的女伴),所以同Chéri自幼相识,算是Chéri的godmather——Chéri称Lea为Nounoune。

书里暗示,两个人第一次发生肉体关系,是Chéri19岁的时候。

这种书,大的情节起伏是没有的,拼的是细节。比如作者写道,Chéri和新婚的小妻子回到家,第一句叫出来的是,Nounoune,我回来了!——伏在Edmee身上做爱的时候,三次叫到Lea, Lea, Lea——之后,缩到床的一角背对Edmee,长夜无眠。

对比的是,同Lea在一起,两个人永远是相拥入睡。

因此,当Chéri问Edmee,Don't you like the way I make love with you?得到的反应是,Do you call it love?

小说是站在Chéri的角度讲故事,没有特别强调这段关系最初主动的一方。有个同名电影,用女主角的眼睛看世界,给了一个小细节,两个人见面,Lea习惯地想吻Chéri的额头,Chéri避开,以唇相迎。

电影的女主角是Michelle Pfeiffer,男主是Rupert Friend——他那个年纪的时候真是标致之极,老了......英雄如美人,人间见白头如果不是风景的话,那就是哀的尽头。

情或者情欲,永远是 a subject is one that never goes out of fashion。正如Colette自己说的, "Love, the bread and butter of my pen"。这个故事有很大的自传成分在里面,如果不是全部——Her books were simultaneously popular and acclaimed – read by critics and the public alike – not to mention scandalous,这里说到的scandalous,除了指Colette的众多情人,当然还包括她和16岁养子的关系。

Colette的写作天分,是被第一任丈夫Henry Gauthier-Villars(笔名是Willy)发现的,Willy当时给Colette作品的评价是,Some girlish high jinks,不知是不是这个原因,他用自己的名字发表了Colette的第一次完成的四部作品,并一直保留了版权。

Willy带给Colette的,当然更包括关于巴黎的文化,生活,还有品味。通过Willy,Colette结识了Marcel Proust(In search of the lost time), Maurice Ravel(France's greatest living composer in 1920s and 1930s), Claude Debussy(这个最被华语圈熟悉我不多解释)。苏格拉底怎么说的?——你最好的5个朋友的平均,就是你自己的水准了。

离开Willy之后,Colette仍旧用Colette Willy的名字发表了一系列作品。不过对她后期作品帮助最大的,应该是她在音乐剧舞台上的经历——前一秒是衣冠楚楚的绅士,下一分钟里变袒胸露怀的妓女,这种角色的转换的体验,当然影响了Colette写人写人生的态度,因此在the Vagabond里,直接涉及当时绝对前卫的敏感题材, the modern questions about the separation of love and sex, and how society seeks to control both through the institution of marriage。

写immoral books的同时,Colette不停变换的伴侣里,当然有异性也包括同性,比较著名的有Mathilde de Morny(拿破仑的侄子)

(俩人当时在一起的照片)

Chéri 被评论界称为,a book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love, the failure of love [and] the way people in love often manage to fail themselves as well as their beloveds。虽然是著名的情欲作品,但是她的书里几乎没有直接关于性的描写(那种叫毛小说,不是作品)。最打动我的,是她的语言简够美够精炼,不缺犀利又绵绵似水。

比如她说,Men are terrible,抬手迅速补一句,Women,too。

Colette在英语世界最为人知的是她的Gigi,很可能是因为同名音乐剧啦!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8卦时间(47)——风月无边的Colette和她的Chéri 8卦时间(46)——Arthur Schopenhauer和Die Welt als Wille und Vorstellung 8卦时间(45)——聊聊Immanuel Kant 8卦时间(44)——从 George Routledge 到Giovanni Boccaccio 8卦时间(43)——Ludwig Wittgenstein和他的逻辑,语言,认知哲学
d
donau
同名电影Colette

 

F
FEVRE
这篇接地气 :D
土豆-禾苗
看的不少嘛,这一类的, :))
糯米粥
这么高的评价?“ The most be loved Writer of all time”? 文盲我就几年前

正好看过电影,才第一次听说过她,不过没有去找她写的书看。

不过我有点儿怀疑这个most beloved评价的水分?柳词当年有井水处皆能歌。转念一想,也许因为她的作品是法文,所以相比较来说能够到达的人群要少,比如没有抵达很多文盲们如我?嗯,话说回来了,同是法文,乔治桑为啥知名度大很多?

“纯文学就像正餐间的薯片”--同意,看书就是不同的餐的感觉。她的作品听起来不是intellectual 那一款,听起来是sentiments一款,就是正餐间的小菜。我也是在non-fiction之间夹着读通俗小说。对了,现学现卖:前一阵听一个访谈才知道,有几个分类,有一种叫做commercial fiction, 另一种literary fiction. 比如美国的Stephen King写的都是commercial fiction, 但King绝对是我眼里的语言大师,而且作品非常有洞察力。

d
donau
卖的好的一般都不难看。无论是故事还是文字应该都拿得出去
d
donau
我这么大岁数了肚子里没几本毛小说垫底儿还混个什么劲儿阿
d
donau
也不知道你这么说算不算夸。有点困惑
糯米粥
冰雪聪明,说的

就是你。经常觉得你太聪明了

糯米粥
土豆啥时候

发发善心,聊聊苍老师?等土豆的真知灼见,顺便还给我一个发大帽子的机会

糯米粥
有的作者可以写的非常有美感,写意笔法
土豆-禾苗
那就和革命同志们聊聊同志吧,只是我的感觉,有错请砸:

男同,女同,首先,我知道什么案例都有,都找得到。

我呢,总觉得社会对女同比较宽容,对男同则比较排斥;原因嘛,女扮男装,有种英姿飒爽,威风凛凛,甚至有美的感觉,(有观赏价值?);男扮女装,总觉得娘娘腔,糟蹋了什么……

一些个案:行业内同志偏多,各种年龄段都有。

1,一个三口之家,丈夫去德国留学,不回来了,太太去找,发现丈夫找到同志了……太太回沪,一起喝酒:以后我怎么向孩子交代啊……(我也不知道怎么回答)

2,拍一组支援贫困地区教育的纪录片,一个男子汉,总是安安静静、勤勤恳恳做着各种 计划/采购/运输工作……跟拍很久,一值得信任的女制片助理总觉得“怪”,私下聊天时知道了对方“身份”,很真诚很感叹……从此大家每年给他赞助捐款……那位女助理呢:我觉得男同很可爱,比女同要美得多……(我更不知道如何回答了)

3,一单身女服装/化妆造型设计师,工作5年后有了足够储蓄,毅然决定前往英国游学2年……回来后,工作更加出彩了,也确立了女同身份……上面2的女助理/我们,都是好朋友,都很自然。

很多case,会让我们支持他们/她们、获得法律上的公平对待!!

  被拒人生 Freeheld (2015)

Laurel Hester:https://en.wikipedia.org/wiki/Laurel_Hester?

 

 

 

d
donau
过奖过奖。同冰雪
土豆-禾苗
其实我对文笔/写作手法并不在意 逗号 我主要看历史中的各种案例 顿号 以及社会作用 句号
d
donau
我先承认我就是对女同肯定更宽容。多说一句我就是对女的更宽容

我觉得我从心里能理解女同。

我有一段跟几个妈妈一起聊天的经历,大家这方面沟通了很多。所以如果女性选择同性伴侣我是一定会表示理解的。

糯米粥
土豆进来看一眼, 就想问你,可以体会到“美”吗?

 

要是上面的画都不能打动你, 给你发个大帽子 -- 土!

糯米粥
土豆的意思是, 女方提供观赏价值,男方得提供利用价值? 说错了请纠正

为啥电影行业同同们偏多? 

F
FEVRE
简单易懂,不烧脑,我看着舒服。那些深奥的,读懂很费劲

都是"8卦”的other side - 俗话所谓的"干货“

土豆-禾苗
怎么老惦记着苍老师,来,虽然知道你不会看的,但还是大发慈悲给你无限长的单子尾再加一个系列吧,英国的:

萨拉·沃特斯的女同研究,及其“维多利亚三部曲”

链接:

Sarah Waters:https://en.wikipedia.org/wiki/Sarah_Waters?

 

三部曲之一   Tipping the Velvet (Victorian slang for 自己查):

 

三部曲之二  Affinity

 

三部曲之三  Fingersmith

 

最佩服的还是BBC,拍得适可而止又不乏细腻。

 

最后不忘攻击一下华夏圈:“女小脚+男太监”,只能糊涂地来一笔水墨画,不能细看,只靠各自YY。

 

 

 

 

 

 

 

土豆-禾苗
同感!! 毕竟历史中女性受来自男性的压迫太那个了…(糯米一定会找出客观反例说明“男的也有好的,女的也有不好的”)
土豆-禾苗
我的句子:(有观赏价值?)/ 不仅加了括号还加了问号…我娶你为妻,是因为对你的爱,而非你“提供“给我xxx 读书白读…
土豆-禾苗
现代世界的一个糟糕点:物化量化人的内心世界,用物理化学计量方法来对人文男女”数字化“呢。(很久没写金句了)
土豆-禾苗
很多”体会“其实是一种套路,一种美学洗脑的结果!! (今天有点”金句“井喷现象)
糯米粥
太有成就感了,又戳土豆的肺管子了
糯米粥
这个啊,我觉得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来尝试解释和探索人的内心世界,是一种进步啊。然后时间自然会大浪淘沙
糯米粥
和尚听别人讨论发饰,染发这些,可不只有羡慕嫉妒恨
糯米粥
最后几句太可恶了

虽说攻击者用着华夏圈的手机,说着华夏圈的语言,还有一句金句,说人是复杂的

酒绿春浓
乔治桑比Colete更出名的原因可能是

她是一名资本家,同时也是作者,更重要的是她有很多著名的情人,包括肖邦。肖邦的故事也挺扭曲,两人相恋,乔治桑帮他出名,两人相辅相成,最后因为肖邦无法跟乔治桑的孩子们相处而分手。

当年的文艺青年肖邦为了生存,也给俄国贵族们演奏钢琴,他并不是像中国宣传部说的那样的爱国者。我感觉那些树立的爱国榜样肖邦和屈原等,待我们长大后多读了一读书,才发现他们本身与宣传的很不相同。屈原因为反对楚怀王的政策失败而投江,但我们那时学到的屈原就是因为爱国而抑郁投江。

又八卦了~~~

木有文化
如果是看电影的话,我也是更认同女同
d
donau
乔治桑中国人知道的多我觉得很大原因也是因为翻译

另外中文里解释人和人都有脱离人性的毛病,要不拔特高要不贬得恨不能踩到泥里,所以中文里对这些世界人物的评价基本我都不怎么信,起码会离远一点看。

d
donau
不看电影一般你会说,哎呀可惜了,明白
土豆-禾苗
一种时代导致的文化闭塞,我们对于1940年前已成为“经典”的非反对作品比较熟悉,但对

后来的,几乎就是空白。

城里老人不断翻出咀嚼的就是那类“经典”,用的还是那套“文艺批判”理论,毕竟都是些那年代生长出来的读书高材生啊……

我不点名了

以下省略1000字

糯米粥
有道理。现在想想,我第一次知道乔治桑,还是上中学时偷偷看我妈在读的她的传记。不过去年我读了一本关于她的

historical fiction, 一个感受是可以打破所在社会规则的个体,首要条件还是自身经济能力。比如她是所在时代出版商付费最高的作者。再然后她非常勤奋自律,每天深夜写到清晨,没几个作者可以做到这一点。所以她也是高产作者。而肖邦仅仅是她的生命里的一个插曲。

再然后读完那本后再看了几个当代的访谈,访谈里说当代人之所以知道她,一般是因为她跟肖邦的恋情,而不是因为她的作品。所以我猜想,她的作品还是没有经受住时间的大浪淘沙(肖邦的作品则是大浪淘下来的真金)。

关于当年国内树立的“爱国榜样”,你说的很有道理。我发现美国长大的孩子们从小受的训练跟我们小时候很不一样。这里非常注重opinion vs. facts. 这些年跟着孩子一起学习,一起看世界

酒绿春浓
昨天写这个帖子的时候忘记了一个定语词,在中国乔治桑很出名是跟肖邦有关。出国之后读书越多就越觉得

我们当年被骗得有多么狠。政府不敢说屈原是反皇帝的,只宣传他忧国忧民,其实他当时忧愁的是楚王的外交政策。

当年肖邦的曲子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讲解,播放,肖邦的生平被播放讲解,让国人知道了乔治桑。

酒绿春浓
握手~~~我现在也是一步步学习,让自己多读书多思考多看看世界。
酒绿春浓
或者,色盲听到大家评论山花烂漫绚丽多彩,他则是啥也看不到,只有黑白灰。
酒绿春浓
我工作时遇见了不少男同,他们真是可以做女人的好朋友。喜欢跟一位男同逛街吃饭,带他吃各种唐人街美食,越南美食,以及各种美食

我有时带饭上班,他都要分一点去吃,很爱吃我做的红烧肉+海带,还让我写出菜谱,他的partner按照菜谱烧出来,被视为美味,成为他们家的保留菜式。

领着他去吃越南猪仔包做的三明治,他也被惊艳了,说要带他的partner来吃越南米粉和猪仔包三明治。

当年的工作忙起来加班,闲时可以吃2-3个小时的lunch,很多美好的回忆。

男同做闺蜜,少了很多麻烦,有很多话题,他们被认同后的那份激动和喜悦,让人感动。

糯米粥
LOL, 你这个比喻更形象更有趣。欢迎有关人士对号入座
糯米粥
土豆又给自己点赞了?
糯米粥
给土豆同学另一个视角吧-- 也许因为家学渊源,也许其他个人不可控原因,

有没有可能,你的起点就是很多人一辈子到达不到的终点?

如果看不到这一点,而只是动辄嘲笑他人的闭塞,他人的落后, 那么你何尝不是蹲在另一口井里面呢? 

还有, 我看到的世界是,大多数人(而绝不只是中国人才这样)过了年青时代,就停止了学习。

 

土豆-禾苗
“我们当年被骗得有多么狠”,现在一样,而且还是来自那个系统里出来的普通人,她们很会引导人“客观全面分析”:

谆谆教导你从这个视角看问题,从那个视角,如果看不到那些视角,那么“你”何尝不是蹲在另一口井里面的呢?

胡锡进司马南等各类辩手,和咱们这里很多人的语句模式一模一样;差别是胡锡进它们知道自己的语句背后的来源与作用,而这里文学城的呢,哎,不想点名了……

《从这个视角看问题,从那个视角,如果看不到那些视角,那么“你”何尝不是蹲在另一口井里面的呢?》,用这个句式,不一定要把毛泽东普京希特勒斯大林等所有恶人描写得多好,但可以压制其他批驳那类恶人的人的嘴巴,甚至可以阻止人们起来反抗……

语言,语句,视角……被卖了还在帮着数钱

酒绿春浓
胡锡进这样的ID,我从来就不点进。被骗得还不够吗?我读一些文章,但一直保留质疑,需要自己思考和过滤,不相信谁。这也是后遗
糯米粥
谁又这么讨厌?又给个零点赞?

糯米粥
啊,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不知道“ 胡锡进司马南”都是谁?平时读的老美们写的书也经常强调视角?
糯米粥
对了,你跟多瑙聊的那个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这阵子正好在读一本非常有特色的书They were her property

说的是内战之前的南方白女怎样通过蓄奴,达到自己的一定程度的自由。非常反讽,但是血淋淋的史实。

土豆-禾苗
我都看,对“语言逻辑”感兴趣,何况它们曾经都是普通人,换句话讲:和这里的大多数普通人共享着一种“逻辑”。其中之一:你这么

你这么恨中国,为什么还用简体字中文呢?

糯米粥
“它们”—故意的吧?我觉得其实你正好对这种国内政治文化话题特感兴趣,无论啥话题都要往这方面绕。